华夏上古神系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506073323
作者:朱大可
页数:600页

内容概要

朱大可,当代负有盛名的文化批评家,学者,小说及随笔作家。祖籍福建武平客家。1957年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哲学博士,悉尼大学亚洲研究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主要著述有专著 《流氓的盛宴》,文集《燃烧的迷津》、 《话语的闪电》、《记忆的红皮书》、《孤独的大多数》、《朱大可守望系列》(5卷 )等;主编教材《文化批评》、年鉴《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1-8卷)等。以新锐的思想和独特的话语方式见长,其见解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富有影响。

书籍目录

绪论 破碎的神系
第一节 «山海经» 启示录
第二节 第一代神话和第二代神话
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
第四节 中国神话研究的学术轮廓
第五节 庸俗历史主义的神话解读
第一章 创始点效应和神话学逻辑
第一节 华夏种族的非洲起源
第二节 世界语言的非洲起源
第二节 世界神话的非洲起源
第二章 来自非洲的巴别神系
第一节 寻找神名音素标记
第二节 向最高神致敬
第三节 三大元素神(三元神): 水神、地神和日神
第四节 次级元素神的家族
第五节 始祖神的诞生
第六节 妖灵的统治
第七节 神坛下的祭司与巫师
第八节 人文英雄归来
第三章 贸易、移民与杂交的传奇
第一节 后智人时代的世界贸易体系
第二节 西亚移民: 东亚的新主人
第三节 传说中的神圣发明
第四章 东亚文明的四种原型
第一节 美索不达米亚导师
第二节 近邻印度的文化赞助
第三节 来自埃兰和波斯的馈礼
第四节 在墨翟和拉比之间
第五章 大移迁时代的新旧图腾
第一节“燧人氏” 的玩火游戏
第二节 定居时代的大母神统治
第三节 最古老的龙蛇崇拜
第六章 黄河酋邦的多元神学
第一节 洪水包围下的酋邦世界
第二节 列山氏及其炎神的来历
第三节 月氏虞酋邦的诸神们
第四节 埃兰夏的异乡神
第七章 长江流域的神徽与权杖
第一节 良渚酋邦: 神徽与玉琮
第二节 广汉王国: 眼睛巫术、生命树和权杖
第八章 在殷商王朝的神庙里
第一节 东亚帝国的占卜事务
第二节 东亚民族的感生神话
第三节“帝” 与“天” 的档案解密
第四节 舜? 一个被严重误读的日神
第五节 揭开“冥” 的神秘面纱
第六节 萨满与麻葛: 从巫师到祭司
第九章 轴心时代的帝国神话
第一节 帝国的政治空间危机
第二节 天雨神伏羲的历史使命
第三节 大水神女娲的血缘地图
第四节 在日神帝俊统治的时代
第五节 月神嫦娥的飞天传奇
第六节 火神的最高代表祝融
第七节 风神飞廉和风神之子
第八节 医药女神西王母
第九节 开天辟地的大神盘古
第十章 血姻政治和祖先崇拜
第一节 神话的历史化: 民族国家主体意识的诞生
第二节 民族主神之“轩辕黄帝”
第三节 新帝谱和第二代神话的终结
附录1 简明中国上古神谱
附录2 本书符号、体例及引用
后 记

作者简介

《华夏上古神系》独辟蹊径地探研中国上古文化和神话的起源,发现并证明,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话均起源于非洲,这是继美国学者发现全球智人源于非洲、新西兰学者发现全球语言源于非洲之后,第三个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贡献,有助于修正人类文化起源的传统观点,向西方主流人文阐述体系注入“中国元素”。书中论证女娲、盘古、西王母等上古大神的“外来身份”,提出秦帝国的制度原型来自波斯等,揭示中国先秦神话是“亚洲精神共同体”的结晶。作者认为,高度开放,博采众长,继而实现超越,完成原创,是华夏文化精神的伟大特性,也是其卓立于世界文明之巅的主因。这些观点颠覆晚清以来的学界定见,为认识华夏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传承本土历史传统、推动中国文化的未来复兴,提供了富有卓见的启示,可视为1949年以来中国学术的重大收获。
《华夏上古神系》为朱大可耗费20多年时光的研究成果。全书以跨文化的全球视野,运用人类学、史学、符号学、神话学、语音学等工具,对中国上古文化的起源、尤其是神话的起源和流变,通过独辟蹊径的探索,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这些观点颠覆晚清以来的学界定见,为认识华夏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传承本土历史传统、推动中国文化的未来复兴,提供了富有卓见的启示。


 华夏上古神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一.从“丝绸之路”到“丝玉之路”记者: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展开“丝路外交”,借助“丝绸之路”的概念,加强与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各国的商业、文化和政治交往。陕西电视台正在策划组织新的丝路之行,以纪录片和现场直播的方式,展现丝绸之路的自然和文化风情。您曾经在西北师范大学的演讲中提出过一个新的概念——“丝玉之路”,不知您提出这个概念,是基于一种怎样的文化研判?朱大可:“丝绸之路”概念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提出的。这个概念虽然很好,但有其观察和表述的局限性,需要加以改造,才能实现跟历史真相和中国现实的无缝对接。丝绸是中国对外输出的主打商品,但除了朱棣式的朝贡贸易以外,所有正常的跨国贸易,都必须是双向的,否则根本无法维持下去。在“丝绸之路”的概念里,你会发现它只有输出意向,而无输入意向,这是明显的表述缺陷。  记者:您提的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没有思考过,它看来的确需要调整一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提升这种学术表述呢?朱大可:我为此提出一个修正性概念——“丝玉之路”,或许有助于“丝绸之路”概念的升级换代。古代中国人把丝绸贩卖出去,又把中亚和西亚的玉石、青金石、黑曜石以及各种珠宝输入本土,制造“丝”和“玉”的远程对流,由此形成漫长的“玉石之路”。在殷商和周,玉器是国王跟众神交流的重要媒介,维系着政教合一的体制,正是这种需求,推动了苦硬的国家跨界贸易。当时,中亚草原上到处是职业盗匪集团,为了防止掠抢,玉商把玉块和珠宝缝在腋下的肉里进行“走私”。但还是有大批商人被迫面对劫财取命的命运。“丝玉之路”不是康庄大道,而是用无数生命铺设的悲剧性道路。   记者:关于丝玉之路的商品贩运模式,许多学者到今天好像也没能说得很清楚。这些贸易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如果它是一种高危行为,那么它又如何得以延续这么长的岁月?  朱大可:在整条丝玉之路上,中国人通常只能把物流做到新疆东部一带,而更遥远的地方,包括帕米尔高原在内,则需要吐火罗人(以后变成突厥人)来接力,由他们把货物转卖给印度人和波斯人,后者又贩给斯基泰人(以后变为阿拉伯人),最终到达希腊/罗马人或埃及人手里。没有哪类人能伴随货物从起点一直走到终点。由于贸易路线过长,而被故意分切成多个有限的短线。这种接力棒策略延长了贸易周期,提升了贸易成本,引发贸易终端的大规模涨价,例如,一件中国丝绸的价格会在罗马帝国上涨数百倍之多。但这种模式拥有一个无法比拟的优势:每一路段的贩运者,都是其地盘上的枭雄,他们通常会组成势力强大的帮派,有效摆平守卫关隘的官员,制止强盗的致命袭击,以及防止地方疾病对贩夫和牲畜的侵扰,等等。随着货物安全系数增大,它们被运达的概率也大幅提升。货物和贩运者的安全,总是超过价格指数,成为贸易法则中的第一要义。记者:“丝绸之路”也好,“丝玉之路”也好,都是器物层面的交换,大家的谈论,好像也只限于贸易领域。事实真的如此吗?难道就不会有别的交流?比如说,有没有出现大规模移民现象?有没有出现过精神文化层面的交流呢?  朱大可:正如你所说的,“丝玉之路”的交流,不仅仅是双向的,而且是多层面的。它的第一层面当然是物质性的,也就是以“丝”和“玉”为代表的高端器物及其技术。第二个就是人种层面,也就是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尤其是由西向东的移民运动,这导致东亚地区成为国际移民的重要聚居区。古史里对此有大量记载,古人称他们为“戎狄”,分属印欧系的斯基泰人和雅利安人,印伊系的吐火罗人,印欧系蒙古系混血之突厥人,蒙古系西亚种的埃兰人等。这些上古移民进入东亚地区之后,形成民族多元并存和杂交的优化态势;第三就是文化层面了,随着商业贸易和移民的步伐,中亚、南亚、西亚甚至里海和地中海沿岸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宗教思想、神话文学传说、美术和音乐等“精神产品”,大量进入华夏地区,跟本地的意识形态发生碰撞、冲突、渗透和融合,形成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互动格局。后人形容它是“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奇怪的是,许多人只愿意承认物质层面的贸易和交流,却拒绝承认人种和精神文化的交流,我不知道这属于什么逻辑。但正是这种奇怪的偏见,支配了许多人的天真头脑。记者:有一本叫做《穆天子传》的古书,记载了周穆王西征的故事,其中关于跟西王母见面的段落,是脍炙人口的浪漫篇章。这本书发现于西晋,过去许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假托战国古籍的伪书,毫无学术价值,但也有学者认为它虽然有夸张之处,但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历史地理文献,对了解上古中国有重要意义。不知您如何看待它在表述移民、旅游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朱大可:我同意《穆天子传》是一部经过后人加工和夸饰的真经。它迫使我们追问,为什么周穆王要耗费巨大的资源去游玩蛮荒之地?这完全不符合欲望的基本逻辑。研究表明,穆王西行可能基于下列几个重要目标:第一,寻找传说中的周人的西亚祖地,第二,开辟一条玉石采购和输入的道路,也就是“丝玉之路”,第三,寻找传说中的女神西王母;第四才是满足猎奇式旅游的狂热癖好,而这可能缘于其祖先的游牧习性。在以上四点里,第一和第二点是至关重要的,它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上古时代跨文化交流的事实。
  •     2014-8-16 星期六 下午3点朱大可将在上海新华书店静安店(北京西路1829号)举行讲座:探秘己别神系和神名里的密码。讲座和朱大可老师的新书《华夏上古神系》相关。讲座结束后讲举办《华夏上古神系》新书签售。还不赶紧添上日程。
  •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人的知识积累一层,即便这本书与你研究的领域比较远,即便这本书写的很博大很“高大上”。 《华夏上古神系》就是这样一套书,作者是我上学的时候就如雷贯耳的鼎鼎有名的朱大可,那时候老师会制定一些书目让我们看,对于这些学者的书,我每次都挠着脑袋硬啃下去,啃下一块儿就收获蛮多,如今早已不是在校园里沉下心来看书的时候了,但朱大可在“大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是深深折服了我。市面上有很多学者的书,这两年也炒出了一些剽窃学术成果的学者,然而真正的学者从来不会被淹没,朱大可就属于这一类。文化,这个词太宽泛,涉及的领域太大,对于我来说不敢触碰,所以当年写论文的时候是尽量找了个小的切口,不敢涉及太多,一多就显露出自己的肤浅来。朱大可的这本《华夏上古神系》真的是很庞大呀,不仅涉及到上古那个遥远的时代,资料查找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另外研究的又是神系领域,这个领域我是想也不敢想,作者不仅要有文学的博闻强识,更要有沉下心来梳理的勇气,光庞杂的众说纷纭的起源说就能让我们普通读者搞得头晕脑胀,更别说要从众多起源说中加以研究并独创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朱大可在《华夏上古神系》中提出,全球文明和智人一起源自非洲,并通过大量的资料证明他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是“原创”,更可谓大胆,同时也是作者根据研究成果得出的“科学结论”,围绕这个结论生发出华夏种族、世界语言、世界神话均起源于非洲。作者更是在上卷中用尽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涉及氤氲、训诂、民族、宗教、统计等多学科知识,讲解了非洲的巴别神系以及它是如何移民、杂交,从而对东亚文明、华夏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下卷中,作者把视野放到了上古华夏,从黄河流域的多元神学、讲到了长江流域的神徽与权杖、殷商王朝的神庙、轴心时代的帝国神话……不论是在地域空间还是在神系范围上,都清晰地给读者设立了一个神学的“坐标”。我们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而自豪,但我们不是盲目自大,我们需要知道从哪里来,从而更好地知道到哪里去,朱大可的这套《华夏上古神系》从跨文化的世界范围内,为中国上古神系寻求了一个“历史坐标”,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自己的“框架结构”,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狂妄自大,正如作者所说,“高度开放和博采众长是华夏文化精神的伟大本性”,我们读这样一套书,读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眼界和气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从批评的角度梳理上古神话谱系!看看算,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更多的价值。至于作者讲得是否对,另当别论。
  •     不是学术 不是学术 不是学术
  •     一直对各神话体系中的诸多相同之处有好奇,但有关系绝不等于有因果关系。以为这套书是学术方向的,但是读着总是让我觉得自己是在看天涯上的帖子,脑洞值得表扬,但花20年得出了这些论证完等于没论证的结论?!行文绰词充满了个人情感,干脆当读小说倒是挺好。以及,百度百科什么时候能当正经参考文献用了?!
  •     好能扯。
  •     凑凑活活吧,还不如去听听说书的
  •     虽然倒是印证了我的不少猜想 但也仅仅作为猜想更合适 得出结论的逻辑实在是太过于薄弱了 如果作为京极堂风格的小说素材相必精彩绝伦 但以学术论著而言 吐槽得都累了啊
  •     非常好看又深情的学术论著 论点不谈 但是让我明白了神和仙的区格及庸俗化叙事的历史脉络。非常棒!
  •     朱老跑火車
  •     从文字上很有阅读的快感,透着一股子文人的自矜自傲,讽刺起来不动声色引经据典,很是会心一笑;但是从内容上讨论,私以为他提出的论据有点过于刚愎自用,快感之余尚且不能说服我这个语言学门外汉,如将至当做学术专著阅读就有些玩笑了。鉴于阅读体验十分特别,加权三点五星ww
  •     记
  •     作者的核心论点是,中国神话的源头完全来源自国外,对于这个观点其实我不太喜欢,但也不能说他完全错,所以还是持保留态度吧。哦对,要说作者唯一的创新,那就是用语音学来研究神话吧,虽然其实感觉挺无聊又有点扯的。
  •     本来雄心勃勃造一个大新闻,要好好的批判一下他。后来竟然也就懒了。他的结论兴许不是错的太离谱,只是先有观点,再去找证据,而不对任何其他的可能解释做出分析评价,更恶劣的是没有证据就想当然,猜测臆想,真的也是够了。真不是一个严肃学者应该做的。
  •     科学论证,理智分析
  •     全世界的人都是非洲来的,全世界的男神都是女神变得,就华夏神系原型与演变作者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假设,用对比和类比以及引用就得出结论的方法实在不能令人信服。【脑补周穆王和西王母见面的场景,好玛丽苏!好杰克苏!!
  •     这就是一本浪费纸的书。
  •     很赞啊!哈哈
  •     大陆学术之怪象,之悲哀,观此书净收眼底
  •     打两分 怕你骄傲
  •     中国文明西来说可信,朱大可清理出来洪荒到东西汉神话演变的一个脉络,以语音学作线索来考据原型的办法很有意思。但神话本身,会被改变,会变形,但不会消失,所以需要真正的文本实证的功夫。所以书越到后面,批评家的尾巴就露出来了。
  •     真的,作者很努力
  •     诡异的失眠了…就把它看完了
  •     文化的发展需要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新观点的提出总是有待考证,但肯定值得好好品读。支持。
  •     被书评吸引,然而是yy大全。作者的一贯策略就是故弄玄虚……
  •     非常精彩 耳目一新
  •     这书怎么评价呢?说实话,阅读体验不错,挺好看的,颇有些悬疑推理的感觉。其最独特的说法,是认为绝大多数主要文明的神祇的名字的首字母有一致性,因此来证明这些文明源出于一。说法蛮新颖,但我个人缺乏语言学素养,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     有板有眼
  •     这部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充分证明了中国是有出版自由的。
  •     臆想
  •     图书馆借来看的。奇书,脑洞够大。认真你就输了。
  •     有不少独到之处,虽然无法考证真假,一看还是值得,不过对于中国古代史诗,对于湖北发现的那部,没有一点讨论的吗?
  •     感觉很扯淡是我的错觉么?
  •     脑洞太大了 把这书和张远山的书对比阅读 十分有趣
  •     毁三观专用书目专用。
  •     大杂烩,参考书堆了很多,但写着写着很多东西就对不上茬了,这种情况下基本上就得靠脑补。朱大可本身不是语言学家,不是人类学家,不是历史学家,不是考古学家,只是一个文化批评家。
  •     ...收集这么多文献累也累死了,只见证了转型失败,二十几岁的无知之言还有一点意思,没有时效却要别人继承的东西看来是不好的
  •     看完简介立刻去购买。华夏上古神系在我看来一直与西方相似处甚多,不过我只有个迷迷糊糊的概念而已,竟然有学者皓首穷经研究,也算是给自己知识的地图上有标记下一块新大陆。
  •     一股余秋雨易中天的味道,但人家余秋雨是写散文的,易中天是说书的,这号称是搞学术的,文化贩卖都到学术圈了吗?还有朱大可工作室作的神像是什么鬼?
  •     上周买的,然后用了三天看完。人类非洲起源说和华夏文明西来说的典型。作者说他发现了全球神名音素同一化的规律,意思是说各种古老文明都诞生自非洲智人,因此神话里的人物的发音都同样地带着智人宗教神话里神名的基因和痕迹。东亚文明相对于西亚和印度文明成熟地较晚,因此中国最早形成的神系大都来自这两个文明,比如伏羲,女娲,祝融。到了战国以及秦汉,又由于政治需要,篡改和生造了更多的神仙,比如盘古,黄帝,三清,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
  •     值此中秋佳节,关于后羿原来是“李鬼”,嫦娥原来与大弈双双变蟾蜍,吴刚与西西弗斯相似的诠释实在是看得人自豪了起来。
  •     朱大可在后记里说这是他“第一本认真的学术专著”,我看叫一本正经的扯淡还差不多。搞当代批评和文论的人,针对当代文本做一些理论阐发还行,甚至满嘴跑火车只要能自洽也行。但是,做历史研究尤其是上古史,扎实的史料和逻辑推演才是最重要的。难怪搞古代的同侪看不起搞当代的呢!当代学风之浮躁由此可见一斑。
  •     肆意汪洋啊朱教授,这书。。。。看着有启发,但论证几乎就算不上论证,就对音和神格就行啊?一边看一边想这朱教授家肯定有不少大麻烟吧。
  •     重复太多,文笔和逻辑实在很难喜欢,对所谓的专业失望
  •     很有意思的书,脑洞挺大但是也有很多例证。相信随着考古学和相关科学的发展,会证实其中部分观点。事实上,中华文明收益于西亚南亚先进文明是我一直的猜想。中华文明绝对不可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
  •     我连一星都懒得打。
  •     智商鉴定专用。
  •     上下两册也是牛,有些地方还有些小错误,一般般吧
  •     「赫爾君斯」請自重,朱大可先生,你是要對你的讀者負責的謝謝。
  •     一本有关起源与未来的好书
  •     语不惊人死不休,全是段子,又写的一本正经,极不靠谱,结论又无比正确。朱大可先生觉得国家民族流氓主义太恶心了,然后,我写本书来消遣消遣你,学术能到这地步也真不容易。
  •     看了下目录以为是个严肃的资料书,然而作者的脑洞简直是关不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