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求是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9
ISBN:9787532393763
作者:陈亦人
页数:236页

章节摘录

  (2)治疗热实痞证,何以不用辛寒、甘寒,却用苦寒的大黄黄连泻心汤?这是因为辛主散,辛寒药物能达热向外,适用于无形散漫之热,痞证乃邪热内聚,所以不用。甘主滋,甘寒药物能滋养津液,适用于胃阴虚而余热未尽,痞证热壅气滞,胃阴不虚,所以不用,且甘寒腻滞,有恋邪之弊。苦主燥,能直折壮火,清泄内聚之热,所以治疗热痞宜用苦寒。据此使用芩连已能胜任,何以又用大黄?痞非有形热邪内结,而且病位偏上(肠腑未实),岂不虑诛伐无过?论中已有“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的禁例。(205条)岂不是自相矛盾?要知本方之用大黄,不同于承气汤。吴又可曾将大黄与黄连比较,得出“黄连苦而性滞,寒而气燥,与大黄均为寒药,大黄走而不守,黄连守而不走,一燥一润,一通一塞,相去甚远;”大黄与黄连黄芩配伍,目的在于增强清泄痞热作用,而不是泻下有形之结。如何才能收泄痞之功,避免泻下之弊,不用煎剂,改用浸剂,有着重要意义。法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这样就变苦寒沉降为轻扬清淡,取其气而不取其味,既可避免药过病所,又可提高泄痞效力,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受功免弊。徐灵胎称赞“此又法之最奇者,不取煎而取泡,欲其轻扬清淡以涤上焦之邪。”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必须掌握浸泡的时间,所谓“须臾”即片刻的意思,假使泡的时间略长,就达不到轻扬清淡的要求。至于原文方中药仅大黄黄连两味,林亿校定时提出“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可是后世注家的意见不一,根据庞安常《伤寒总病论》载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中有黄芩,应当以有黄芩为是。

前言

  《伤寒论》者,汉张机寻汤液之坠绪,阐《素》、《难》之精义,为我国医学树立典范作也。其书言近旨远,取精用宏,中医学之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之规模,胥本乎此,岂特垂妙于定方而已。盖仲景以秀出之才,用思既精,心无外慕,故能深邃阴阳之理,洞彻经络之微,妙解营卫气血脏腑三焦之奥,而一归于临证实际之指。后世医家之善学者,明其理,得其法,用其方,则效奏桴鼓。故大论之书历数千年而弗替者,岂偶然哉。如仲景者,可谓医林豪杰之士,卓然自立能不朽者也。自汉以来,治《伤寒论》者,代有名家,注疏阐发,无虑千百人。

内容概要

陈亦人教授(1924年7月5日~2004年8月24日),江苏沭阳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内著名的《伤寒论》研究专家,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享誉南北,有“南陈北刘”之称。他主编的《伤寒论译释》是当代研究《伤寒论》划时代的巨著。《(伤寒论)求是》则是他的另一部精粹之作,融注了他毕生研究《伤寒论》的心悟。

书籍目录

一、张仲景与《伤寒论》二、太阳病篇三、阳明病篇四、少阳病篇五、太阴病篇六、少阴病篇七、厥阴病篇八、霍乱病篇九、差后劳复病篇十、怎样研究《伤寒论》方十一、略论《伤寒例》十二、略论孙编《伤寒》十三、略论《伤寒论》注家中的气化派附:叶天士对《伤寒论》方的运用    一、对桂枝汤的运用    二、对栀子豉汤的运用    三、对泻心法的运用

作者简介

《〈伤寒论〉求是》作者陈亦人,《〈伤寒论〉求是》为中医的经典著作,前人誉为“众法之宗,众方之祖”,历代医家都极重视《〈伤寒论〉求是》的学习、研究,专为作注的就有数百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于深入理解《〈伤寒论〉求是》的精神实质很有帮助。但是,有些认识尚不一致,见仁见智,给学习又带来一定的麻烦。特别是附加的成分较多,如传经学说,气化学说,以及太阳病三纲论,太阳腑证,阳明经证等名词,或失之机械,或脱离实际。原文注释,也有曲解臆断的地方。即使大家公认对《〈伤寒论〉求是》理论卓有贡献的医家如喻嘉言、柯韵伯等,也在所难免。可见对任何注家都不可盲从、迷信,正如辩证法所证明,“科学权威观点,未必都是真理”,“认识未知,要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但不能盲从,不能迷信”。

图书封面


 《伤寒论》求是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别开生面,解除了我很多对于《伤寒论》理解上的疑问,好书啊!再读一遍...
  •     内容不算太多,但系统,全面,字字珠玑,可为中医学习反复研读书籍之一!(建议有初步基础后再读)。陈老深厚功力小辈真心望尘莫及!至于伤寒的气化论,经络论又与刘渡舟先生所迴异,北刘南陈啊
  •     需要再读。
  •     后面附录很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