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

出版日期:2015-6-1
ISBN:9787505735004
作者:毛姆
页数:252页

内容概要

毛姆(1874—1965),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他的作品,特别是小说,取材广泛、洞悉人性,文笔质朴,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有致,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在各个阶层中都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他的作品被译成各国文字,不少小说还被搬上银幕。他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受人欢迎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人生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等。

作者简介

《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基础,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


 月亮与六便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说起来好久没有读过一本像样的小说了,这本书从给人的力量来讲,可以算作影响人一生的著作之一了。畅销小说固然可以给人一睹为快的快感,但可以深度挖掘的东西和给人留下的思考空间与经典名著相比还是少之甚少。在20世纪的英国文坛,令人赞不绝口各领风骚的小说著作可谓层出不穷,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也同样,每一本书要想从浩瀚的出版物中突围,面临的概率是非常小的,而那些所谓成功的畅销书大多也只是红极一时的、季节性的。我们往往忽略了作者是经历了怎样痛苦的折磨,如何呕心沥血创作出的一部作品,一部作品或许仅仅因为一个抓人眼球的书名或者新奇的封面碰巧让几个读者看对上眼,让他们得到了几个小时轻松的阅读体验,驱除了他们旅途的劳顿。幸运的话,如果你的作品为读者深深吸引,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你的作品才得以进入公众的视野,进而被广为流传。《月亮与六便士》之所以没有被淹没而且于今仍然是一部口碑极好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部小说与著名的法国画家高更的一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有人说,毛姆当初之所以要参考高更的生平来创作,很可能受到了高更那幅名画《D'où Venons Nous / Que Sommes Nous / Où Allons Nous》即《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的启示。可以说,毛姆在试图用文字诠释高更的这幅画作。在19世纪同样拥有传奇一生的艺术家还有梵高,但梵高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城市这个体现现代人类文明的地方,他最远才走到了法国南部,所以拿梵高的生平来诠释“我们向何处去”就显得有些牵强了。相比之下,高更的更加坚毅的野心和勇气驱使他漂洋过海,只身一人来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抛弃了现代文明与古典文化的阻隔,去寻求简单的原始生活。那里的环境彻底迷住了高更,同时决定了他后期的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于是他开始了对原始异域艺术以及对人类本真的探索。毛姆在全书中始终没有用美这个字眼来描绘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画作,反而通过其他人的眼光和态度,否定了他奇怪的绘画风格,天才艺术家生前时画作往往不为人所认可,甚至遭到世人的冷眼,传统的大众审美扼杀了真正的天资,后世之人无不感慨叹息于此。但试想一下,无论在哪个年代,那些超过常人审美所能理解范围的作品都很少被正眼对待过,即使现代社会容许了小众风格的存在,我认为那些少数派的作品也是无法持久的。比如时兴的现代画派,他们宣扬的口号是颠覆美,破坏美,甚至以丑为美,大多形式大于内容,少数欺压多数,而作者也开始对芸芸众生的传统审美取向置之于不顾。世人似乎在几十年之内跨越了艺术界的两个极端。那些热闹了一个多世纪的画作,尤其像高更,毕加索,马蒂斯等现代派的画作,大多还是被收藏在博物馆中,天价的拍卖并不代表它的实际价值,因为拍卖很大程度上是富人的一种商业炒作手段。即使在今天,绝大多数普通人还是不愿将它们挂在自家的客厅中的。除了那些追求个性的各色之人。如果仅仅用美去形容那些天才画作也太不负责任了,如今人们动不动就谈论美,其实遣词造句间没有感觉,他们把美这个字用的漫不经心,因此美就失去了力量。画家只是想利用绘画这种手段来宣泄心中的情绪,从某种被束缚的力量中解放出来,完成对世界的表达。高更作画不为与人评鉴,他是天地的儿子,穷尽生命只为献与神祗一赏,于渺小的人世湮没无闻,其抵达的境界乃是冯友兰先生所讲的天地之境界。艺术家的作品赤裸裸地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也许人们永远猜不透天才的脑子里装着些什么,所以常人无法理解他们的作品也是无可厚非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抛弃了妻子孩子、在伦敦的富庶生活和那份证券经纪人的体面工作,只身来到巴黎过一种流浪汉的生活。我们不禁会问,是什么力量使他甘愿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永远的离开?当作者受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委任到巴黎去找斯特里克兰德时,斯特里克兰德连续说了三遍“我得学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声音里拥有某种真正的激情,作者不由地被感动了,他感受到斯特里克兰德身体里有某种东西在挣扎,这种强大的冲击力将他牢牢地控制住了。“斯特里克兰德在初到巴黎的六个月里,每天只靠一块面包和牛奶维持,他不是一个沉湎声色的人,他对贫困泰然处之,过着一种完全依靠灵魂的生活,这种态度有一些令人感动的东西。”他是潦倒的,但他并不落魄,因为他在绘画的道路上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香客,向着一座也许根本不存在的神坛一步步走去。他那饱受折磨的灵魂瞄准了某种更加伟大的东西,这是任何与肉体绑缚在一起的东西都无法企及的,那是一种对无以名状之物的追求。“对美的献祭往往要付出灵魂的代价”,这实在有些残酷。斯特里克兰德继续开始了流亡,他登上了一艘开往南太平洋的轮船,来到了塔希提岛,猛然间发现那里也许就是他终其一生寻找的归宿,而他人生中最后的日子也是在那里度过的。流亡的乐趣在于我们可以不断地以一个他者的视角审视自己之前的生命,并且和过去一刀两断,开启崭新的篇章。流亡在现在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有这样一句话我很喜欢“我们想自由,也不怕孤独,但终要有人愿照顾这沉重肉身。”在温饱仍旧是个问题的情况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心灵流亡,不被世界的主流价值观所同化,不屈从于平庸。我们害怕碌碌一生,而这种自知的“害怕”就是最强的守护神。我们不断地学习、写作、旅行,欣赏画作、小说、电影,这本身就是充实自我、对世界保持好奇和新鲜感的方式,可以称此为一种心灵上的“就地流亡”。我最开始和作者一样私以为不顾一切的逃离当下的生活是对他人和自己极不负责的自私表现,如果人人都为了逐梦而选择逃避现实,世界岂不会乱了套?其实我承认到现在我还是无法喜欢斯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站着个人的道德立场来讲,他的某些行为是我永远接受不了的,但我却能够理解这种行为,大千世界,相对于主流价值观所谓的“正常人”而言,形形色色的异类是永远存在的,谁又能保证自己在他人眼里就不是异类呢?其实正是因为这些异类的存在,才有了对艺术的创造,说到底,艺术其实是超越人类文明的一种美好向往。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他的原型高更,以及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他们有着共同的性格缺陷,天性里存在某种冥顽不化的东西,他们可笑、愚蠢、行事诡僻、一意孤行,这使得他们的人生道路异常的坎坷,不断地失败,直至最终的毁灭。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但他们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和为世人所羡慕的一生,归隐、流亡都需要很大的勇气,赤子之心人人皆有,然而很多人都不敢走出脚下的舒适圈,舍不得和曾经的拥有一刀两断。曾看到这样一则评论我很赞赏“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尔斯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话说回来,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毛姆的作品,就被深深的震撼了。跌宕的故事情节堪比福尔摩斯探案集,书中每个人物的形象也被刻画的淋漓尽致,但他对人物的情感描述都不至于过度夸张,不存在非黑即白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他运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叉叙述,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来讲述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这使读者可以跟随作者一同审视书中的人物,并且从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去理解整个故事。毛姆算得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记得高三在搜集议论文素材时,被他的那句“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光线渐暗;直到他停下来休息,才猛烈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中恰当的比喻所打动。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他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其敏锐的观察与思考使每一处议论都十分精彩,给人以无穷回味。以下是我喜欢的片段摘抄与评论。#关于人性、灵魂与艺术#“同一个人的内心,你可以发现卑鄙和伟大、恶毒和慈悲、仇恨和慈爱,它们并行不悖。”“人们把面具佩戴地天衣无缝,连他们自己都以为在佩戴面具的过程中自己实际上就成了和面具一样的人了。”“我从写作中汲取的教训是,作者应该从创作乐趣中得到酬报,从思想负担的释放中得到回报;对其他东西不必在意,表扬还是苟评、失败还是成功,都应该在所不计。”(评:无论是画家还是作家,他们创作的初衷都是满足内心的诉求与宣泄的渴望,所以相当于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得到了酬报,无论世人的褒贬,他们在完成作品时内心都应该是幸福而满足的;那些因外界的驱动而创作出的作品不会是优秀的作品的,真正的好作品都来源于内心的创作渴望)“为了让灵魂收益,一个人每天应该做两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作者谨记在心,遵照行事,每天醒来起床,每天上床睡去,但他本性中还具备苦行主义的倾向,他让他的肉体每星期接受一次更严厉的磨难,他从未漏掉一次阅读《泰晤士报》的文学增刊。)“不顾事实的残酷性,德克一如既往地用心灵的眼光看待意大利,眼里尽是浪漫情调的侠客和美丽如画的废墟,他笔下表现的是一种理想——一个可怜的理想,平庸的理想,陈旧的理想,但毕竟还是一种理想。这让他的性格具有一种明确的魅力。”(德克·斯特罗伊夫和斯特里克兰德的性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单从二人的画作中便可见一斑)“一个人的外表有时候很难与他的灵魂保持一致,这实在是难为人。德克的内心具有罗密欧的激情,却生的一副托比 贝尔切的貌相;他具备人次和宽厚的本质,却总是把事情搞砸;他能真正领略到美的东西,但这种本领一旦付诸实践却只能创造出平庸的物件;他有特别细腻的感情,外表却粗俗不堪;他处理起别人的事情头头是道,轮到自己的事情却搞得一塌糊涂。造化在创造这种人时,把多少矛盾的元素都捏在了一起,却让他直面这大千世界令人迷惑的冷酷无情,这是开了一个多么残忍的捉弄人的玩笑啊”“人在感情澎湃的时刻表达自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虚构的文学语言”“作家本能上总有一些受挫的东西,因为他出于本能会对人类本性的种种怪异性格倍感兴趣,而他的道德观又是如此的无能为力。他自认为深入观察让他有点惊讶的邪恶,是一种艺术上的满足;但是真诚的态度迫使他承认,他对某些行为的反感,远不如他对这些行为之所以发生的理由更让他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作家更关注了解,而不是评判。”“我不是告诉你了么,从某一个角度讲,我也是个艺术家吗?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励着他的那种热望。只不过他的手段是绘画,我的却是生活。”(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完成心灵的救赎的手段也不是只有绘画和写作,常人完全可以把灵魂的渴望融入平常的生活中,活出不一样的色彩)“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认为,有些人生来就生错了地方。偶然事件把他们抛进特定的环境中,但是他们总怀有一种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乡愁。他们在他们的出生地是陌生人,而孩提时代就熟悉的绿叶遮阴的小巷或者玩耍过得熙熙攘攘的街道,也不过是人生旅途的一站。他们在自己的亲朋中生活一辈子也形同陌路。也许就是这种陌生感,让人远走他乡,漂流四方,寻找某种永久性的东西,让他们可以牢牢地依附在上面。也许某种根深蒂固的返祖诉求,督促这种彷徨着回到他祖先在历史的懵懂混沌时代离去的故土。又是,一个人偶然来到一个地方,他莫名其妙地感觉他属于这里,这里就是他苦苦寻求的故乡,他愿意在他从来没有见识过的环境里安居下来,仿佛这种环境是他们生来就似曾相识的。他最后会在那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磅,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关于爱情#“我过去认为她爱丈夫,只不过是女人对关爱和舒适做出的反应,多数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成爱情了。这是一种被动的感情,对任何对象都能产生的力量,是因为这种感情促使一个姑娘嫁给了那个需要她的男人,所谓先结婚后恋爱。这种感情只是生活保障的满足,得到财产的骄傲,被人需求的快活,嫁了好人家的喜悦,只是一种女人归结于精神价值的温厚的虚荣。这种感情在激情面前是防不胜防的。”(评:如今,很多女人结婚都是社会和家庭压力所迫,而不是因为所谓的爱情。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体验过怦然心动的感觉。而在婚后的日子里突然有一天遇上了所谓的真爱,如果她(他)自制力强或者受制于道德伦理压力可能只是精神出轨一下;而那些随着心走的,就是真正出轨了。在国外,离婚也许很普遍,她们终究关心的是自己的幸福。不像在中国,本不相爱的父母为了孩子而勉强度日,但在这件事上没有孰对孰错,是社会主流的价值体系使然,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以家庭而非个人为中心。很多情况下,当爱情逐渐被亲情所取代时,夫妻之间也是不能承受失去彼此了,这样的一种持久而牢靠的关系也是很多人需要的。)“斯特里克兰德睡觉很安静,一动不动,看上去好像他死过去一般,简直就是森林里的某种野兽,一次长途出猎后的彻底休息。她揣度斯特里克兰德睡梦中会有什么幻想。他梦见了仙女飞越古希腊的树林,森林之神在后面紧追不舍吗?仙女在飞奔,脚下生风,竭尽全力,但是森林之神还是一步步追上了她,最后她感觉到了他的气息吹在她的脸颊上;后来,她只顾一声不响地飞奔,他只顾一声不响地追逐,终于他把她逮住了,让她激动不已的是恐惧还是狂喜? 布兰奇·斯特罗伊夫深陷欲望的残忍掌控之中。也许她还是憎恨斯特里克兰德,但是她渴望得到他,构成她生活的一切这时候都变得无足轻重了。她不再是一个复杂、善良、以怒、慎重、轻率的女人;她就是酒神。她就是欲望。”“我不相信斯特里克兰德和布兰奇坠入了爱河。我不相信他能爱上什么人。爱情是一种感情,慈悲是其中的基本成分,但是斯特里克兰德对人对己都没有慈悲。爱情有一种软弱的专义,有一种保护的欲望,热衷于做善事,给人以快活——如果算不上无私,那么也是一种千方百计掩藏起来的自私。爱情有一种羞怯。爱情是引人入深的;爱情要把施爱的人从自身剥离出来;最聪明的人,哪怕他分明知道,也不能在实践中认识到爱情会停止;爱情很清楚自身是虚幻的,却被赋予具象;爱情让一个人膨胀了许多,同时也让人缩小了不少,他不再是他自己了。他不再是个体的人,而是一种工具,去追求某种与自我格格不入的目的。爱情从来避免不了感情用事,而斯特里克兰德是我认识的人中最不容易患上这种病症的人。我不相信他自己在任何时候会犯了爱情固有的魔怔;他从来忍受不了外来的套索。在他本人和那种不断敦促他去追逐他并不知道是什么的未被领会的渴望之间,任何东西插进来,他都会从内心连根拔除,哪怕会引发巨大的痛苦,以致粉身碎骨、血肉模糊,都在所不惜。他太伟大又太渺小,不会有什么爱情。我又觉得,爱情的概念是根据自己的癖性形成的,只能因人而异。”“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一个女人爱上你时,她并不会满足,除非她掌握了你的灵魂。因为她是弱者,她便有强烈的统治欲,只有控制了你,她才会感到满意。她们的脑力有限,对她无法掌握的抽象的东西深为恼火。她满脑子都是物质的东西,对理想只有妒忌。而男人的灵魂漫游于宇宙最遥远的地域,她却热衷于把男人的灵魂囚禁在家庭收支账簿的小圈子里。她用无限的耐心,打算把我罩在罗网里,把我困得结结实实。她想把我拉下来,和她待在同一水平。她对我什么都不关心,只想让我为她所有。她在这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愿意为我做,只有一件我需要的东西除外:那就是让我一个人待着。”“一般来说,爱情在男人身上只不过是一个插曲,是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务中的一件事,但是小说却把爱情夸大了,给予它一个违反生活真实性的重要的地位。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便对爱情感到无限兴趣的女人,对这类男人也不太看得起。女人会被这样的男人吸引,会被他们奉承得心花怒放,但是心里却免不了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男人们即使在恋爱的短暂期间,也不停地干一些别的事分散自己的心思:赖以维持生计的事务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沉湎于体育活动;他们还可能对艺术感到兴趣。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评:作者对女人这种生物的剖析一针见血,但其中不乏几点偏激之见我不敢苟同,小说的创作时期是19世纪,那时的世界还是一个赤裸裸的男权时代。离开了父亲,丈夫,儿子,她们很难生活,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何谈爱情呢?在那样的大背景下,女人们是不得不像常春藤一样依附于丈夫。而于今,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上升,她们有更大空间和自主权去选择爱情。女性在能够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有权利靠自己的本事,不依附于任何男人,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现在社会上也存在很多所谓的女强人,未婚,却也活得够自如够硬气。或许女人天性中那种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匮乏是亘古不变的,但我想安这种牢固的感觉归根结底是要从自身上寻找和获得的,无论何时,女人都应该保持身心独立,才能在分手和离婚时受到的伤害最小。)至于毛姆为什么起了这样一个书名,大多数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月亮”指艺术,“六便士”指世俗的价值观。即“月亮是那崇高而遥不可及的梦想, 六便士是赖以为生的微薄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聊以温饱的六便士?”这个题目的隐喻也和王尔德的那句“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不谋而合。但我的理解是,无论你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这都取决于个人,没有孰对孰错,只是你的性格决定了你的选择,而你的选择就是你一生的命运。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一触而发或毫无端由的瞬间,它们不仅改变你整个人生轨迹,还试图在超乎一般理解意义之上寻找人生的意义。平凡人物和伟大人物的区别恰恰在就在这一瞬间,如果我们也能够有思特里克兰德般的“突然顿悟”,或许也会抛弃现有的一切去追逐,哪怕粉身碎骨。奈何我们只是一介庸人,只能继续膜拜天才们的故事,这也许才是最深重的悲哀吧。
  •     对于取什么题目我是真的真的无能为力,回想起以前写作文,每每给作文命名的时候真是要命,所以这个书评我依然不知道取什么名字好。看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但是现在才能静下心来写写一些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想法。主人公抛妻弃子只为追逐画画这一梦想,他行动的时候压根就没有考虑过是否会成为知名画家,只是想脱离现在丈夫父亲这一身份的束缚全身心的投入画画这一伟大的让所有人都不能理解和接受中去,不是说画画无法让人理解,而是以中年这一年纪并且抛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去追寻一个在众人看来看不见希望并且无比艰难的路途,这可能就是梦想的力量吧,作者将它描绘成主人公体内不受其控制的魔鬼。但是这种梦想的力量又是那么的难得,似乎只有上帝的宠儿才能获得这份殊荣,被授予这种力量,很多很多的人是没有梦想的,或者想拥有梦想,但是不知道怎么确定那就是属于自己的梦想,很多梦想是被亲人朋友或者仅仅是陌生人确定的,我现在就属于这种状态。I want to do something for my dream, but I don't know what is my own dream.很具有现实意义的一本书,很喜欢。
  •     有理想的人很多,能抛弃一切只为实现理想而不管不顾的人太少了。现实有我们的不舍,羁绊,责任,以及不被理解,被当成异类。这也是斯特里克兰德突然有一天"抛妻弃子"要成为画家时所有人的不理解,他没给自己留任何退路。尽管惊叹于他为理想一条道路走到黑的勇气,但对他的冷酷不通人情不敢苟同,毕竟我也只是凡人一枚。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就不该看译者的概要
  •     找到一把扣开人生大门的钥匙多么难,理想与现实不是刀剑相向,而是分立两岸,有舍有得,渡得了苦海,才可知伟大源于超凡的内核。
  •     这个版本的翻译实在是看不下去,所以找了傅译的那版来读。可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遥远又熟悉的远方吧,看到斯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的那段时光好像恍然记起了小时候曾幻想过的一个安静又虚幻的地方。嗯,还有就是觉得作者对女性的成见有点大。
  •     长句短句与从句纠缠不清,出版社编译流水线上的合格残次品。
  •     无法写读后感,感觉很复杂。你永远不会知道,有些人为了梦想去做了什么。小说中有好几个不会被大众所认知的人,但是却有闪光的灵魂。
  •     实话,这本书收到的赞誉是不是太过了?
  •     谈理想谈人生的一本书,到了毛姆笔下却非常的真实有触感。可惜买错了书,不是傅惟慈先生的译本,再也不买这种山寨出版社的书了。
  •     月亮与六便士,个人觉得月亮指艺术的追求,月亮高高在上,那么的遥不可及宛如艺术的寻觅难求。六便士可能代表物质,因为金钱可以去换任何物质东西。而把艺术和金钱放在一起,咋看上去没有任何联系,但在阅读之后,也许金钱就是艺术路上的绊脚石,它不断的诱惑你,沉迷于物质的享受。
  •     月亮与六便士,艺术与生活。嗯。 另外,这个版本翻译欠佳。
  •     2017年读的第一本书,真的是值得一看再看的一本书
  •     像午夜巴黎的一辆汽车轰鸣而过
  •     夹叙夹议,不太理解主人公的做法,可能无法企及那种精神高度。
  •     对斯特里克兰德的感觉有三面,一面否定他讨厌他,一面羡慕他嫉妒他,一面可怜他心疼他。
  •     读的我要睡着了 翻译得实在是太乱了。。。
  •     翻译真差 读了一章就不想读了
  •     凡人一个,只愿心中有梦的人找得到那座岛画得出那片绚丽色彩(看这么多人吐槽翻译我就放心啦。
  •     所有把详细剧情写在前面的书都是耍流氓。
  •     很多段落具有一种让人警醒和释然的透彻。
  •     要月亮 也要六便士
  •     这个年纪只能浅显的记住关于爱情的话。
  •     书中斯特兰蒂斯那股追逐艺术的疯魔劲在最后他死亡的那一章终于深深震撼了我。我们可以说他冷酷无情,对妻子孩子情人都漠不关心,但这些正深深体现了他在追逐自我的路上走的很远很彻底,虽然偶尔他也怀念正常人的生活,但这远远无法与的发自灵魂的对画画的渴望相提并论,两相比较下,他选择了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的踏上自己的路。无论如何,最终他得到了他热爱渴望的东西。书中作者对很多人物性格内心和行为的分析特别到位,就像一个资深心理学家一样在那里把我们不理解的人物行为和心理剖开,让读者窥视其中发现更丰富的内在。每个人的内心都像一座宝藏,远不是外面看起来的那样肤浅。斯特兰蒂斯喜欢画画,希望表现出刻在灵魂上的深刻,作者则通过揣摩遇到的人的心理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一个船长为了家人的幸福生活而努力拼搏,月亮与六便士一样重要。
  •     难道说,六十岁后,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理想,梦想,远方的家。
  •     现实与理想,癫狂和世俗,如此矛盾,最后一刻的熊熊大火,带走了他最后的作品,也带着他的灵魂走向最终最极致的自由。
  •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 苏福忠在前言说,命中注定哪样就是哪样,对斯特里克兰德来说,哪有什么命中注定,高更也是如此。
  •     很有触动,喜欢上这个虚构的画家
  •     冰面下藏着暗涌,但依旧是读不太习惯英国作家。
  •     换个版本
  •     “他取得了他所想要的。他的生命是完整的。他创建了一个世界,看见这个世界很好。然后,傲气而蔑视地,他把这个世界摧毁了。”——他背叛了所有,唯有对‘月亮’的绝对忠诚。在生命的尽头,他完整了世界,皈依了自己。
  •     2016.12.30--2017.1.10 故事漫长而美好
  •     以译者序评价: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即命运,命中注定哪样就是哪样。
  •     作为普普通通的大众的一员,读完全书,心中有那么一点悸动,谁不想像斯特里一样活着?但我决不会和斯特里一样走极端,伤害他人,而是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活出自己真正想要人生!!!
  •     这个版本译者的翻译水平实在太烂了,人称混乱,断句不清,看起来费劲,让人摸不清头脑,以后买外国文学作品,一定要选个好的译者
  •     翻译水平不敢恭维,使得一部优秀的作品理解起来不是十分顺畅
  •     其实没明白他要表达什么。。
  •     勇气
  •     觉得比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更容易进入状态一点。
  •     欣赏不来故事情节,就是一自私自利的绘画“天才”死去后成名的事,对梦想对爱情的一些话到是蛮经典的,但这故事就是一个旁观者的自言自语啊
  •     佩服主人公的勇气和毅力,人到中年仍然不忘初心,舍弃一切去追逐梦想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     傻逼译者上来前言就给你剧透个干干净净,足足两页的剧情简介,从头到尾故事概括,没话就不要找话写了。其他的前言部分也够浅薄,明明肚子里墨水不够,还要强行解读人物与作者思想,恶心头疼了。正文刚看了前两章,并没有很畅快的阅读体验,看完后面再说吧。——越读到后面,反而越快,因为作者章节设置非常短,加上前言已经剧透,后面的内容仿佛就和开了加速一样,内容不说多精彩,但是阅读流畅有余。但写到塔希提岛时,内容仿佛与前文脱节,不仅人物事件与前文丧失联系,连行文风格上都出现了转变,主人公更是脱胎换骨,出现了另一番艺术家的风貌。次译本居然还有错别字,翻译功夫也不尽如人意,长句短句混乱不清,虽然整体故事内容明了清楚,但很多时候各色文字都认得,但组合起来却又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译者却还时刻不忘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     他孤独的灵魂里具有我所不知道的幻想
  •     愿你遇上属于自己灵魂的地方之时,内心会为之震慑,随后安居于此。(10 days)
  •     2017读的第一本书。艺术家的生活果然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一心追求艺术的人又怎会对生活琐事感兴趣呢。我还是太肤浅了 "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即命运,命中注定哪样就是哪样。"
  •     总觉得走过开头的迷雾,看清了任何一星半点都让人幸喜,补完,多谢。
  •     一个47岁的中年男人突然抛家弃子去追求理想,疯狂且不可理喻。他的画从人们觉得狗屁不通,到公认是天才的作品。他却从来没有追求过成名,他只是在画,贫苦的不体面的坚持着他想做的事情。他是一个野蛮人,在文明的社会里格格不入。
  •     感觉近似虚幻的两个人:Strickland的不近人情、自我世界,德克懦弱中的善良以及敏锐的辨识天才能力。现实中的斯特里克兰德家庭里的人,现实、虚伪。相反Strickland追求自我、企图将自己从某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并最后得到不一样小岛环境的同情,一切那么真实、符合个人意愿、自由。
  •     故事很喜欢!ps.译者直译起来真的是理直气壮
  •     “去做你最想做的事情,在你喜欢的环境里生活,自己宁静致远,就是把生活糟蹋了吗?做一个闻名遐迩的外科医生,一年一万镑收入,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这就是成功吗?我看这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什么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承担什么责任,对个人有什么要求”
  •     精神与物质追求,志同与不同分歧;现实主义,心理刻画,矛盾冲突,追求和谐。无论多晚,都不晚于追梦,此刻开始,你会成就自己的追求。
  •     垃圾翻译,毁我青春,还我书费
  •     去做你最想做的事情,在你喜欢的环境里生活,自己宁静致远,就是把生活糟蹋了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