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在新西兰刚刚好》书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08636924
作者:巴道
页数:296页

不一样的人生

甘道夫驾着马车悠悠的行驶在安宁的小路上。水洗的天空,碧波的田地,精致的房屋……整幅画面被温暖的色彩包裹得让人心生柔软,亦真亦幻。这是《魔戒》的开篇场景,画面美得脱离现实,而电影本身也披着魔幻外衣,不真实的美丽刚好配得上魔幻的头衔,于是恰到好处的实现了电影伊始就要营造的神幻基调。影片是虚构的,但仙境场景却真实的存在。它安详的坐落于地球的另一端,自信又与世无争的绽放难得的自然美。那一瞬,我由于年龄及阅历的增长而麻木的内心突然有了久违的触动。后来,我知道那里就是新西兰,《魔戒》是我第一次直面新西兰,而《停在新西兰刚刚好》是第二次。这本书的魔力在于,读之前对一切的美好想象。你会被她与众不同的成长轨迹,丰富精彩的旅游经历吸引,并伴随着对旖旎风光的憧憬,对打工旅行的好奇对独立成长的笃信以及对学习英语的冲动。清新的封面上记载着其他书上从来没有提过的秘密:你可以申请打工度假签证,目前,向中国大陆开放这种签证的国家只有新西兰,通过这种途径你不必承担巨额旅费,也不必羞于张口找父母要钱,因为你可以像当地人一样赚钱&旅行甚至玩得更潇洒。然而,当我们跟随作者出发,独立体验真正生活时,却局促的发现,由想象编织的朦胧面纱被无情的掀开,一个真实的世界“赤裸裸”的展现在你的面前,即使那里的美和新鲜感客观存在。当作者孤身一人,停留在举目无亲的国家,完全陌生的环境,差异的文化背景,不熟练的语言表达……“新鲜”此时却成了最残酷的问题。到达目的地,为了省钱,她不得不住进男女混住的六人间,而六人中只有他一个女孩儿;在异国他乡,时常会因为人种而被当地人歧视却又无力反驳;为了维持生计,每天需要在环境恶劣的草莓厂打工长达到15个小时,致使体力严重透支;Boxing Day当天,护照遗失,导致长时间无法合法打工,失去收入来源;寄人篱下的换宿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被无情的利用压榨;在盘山路上,发生严重车祸……旅程远没有想象中轻松顺利,大事件接连不断,小事情更是层出不穷,作者游离于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反感退却,而是逐渐享受这痛并快乐的其中滋味,最后,她爱上那里,不舍离开。我猜,这种爱也可以解读成:爱问题解决后的淋漓畅快,爱此时独立的自己。人生在于经历,经历促进成长,成长不意味着困难减少,而是在解决困难时愈加的冷静从容。作者15个月不平凡的经历堪比平庸者浓缩的一生。人们往往关注并惊叹于人生早期的变化,卯尽全力用前几十年活做完人生全部,而后,十年如一日,直到终老。也许这种现象用能量守恒定律刚好解释的通,得到越多失去越多,年龄的增长,使人们得到越来越多财富,同时,却为了守护这些财富而失去变化的勇气。于是,不变胜万变成了人生的理想状态,稳定也成了评价现代人是否靠谱的前提条件。或许这样的人生很安全,却不够精彩。《停在新西兰刚刚好》恰好可以帮助你实现人生缺少的精彩,她带给你思想上的自由,帮助你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状态,挑战那个真实而遥远,令你神往却又怯足的世界。因为,只有有了想法才能更好地启程。

新西兰也夜未眠

一开始是同学推荐了这本书,接下来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清新的基调很好地阐述了我心目中新西兰的感觉。因为很多同学也梦想去新西兰留学,因此也给他们推荐了这本书,可以跟着作者一起停在新西兰,且看且走。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与旅行、打工和成长有关的故事:26岁的巴道,跨越10000公里,摘苹果,挤牛奶,看生活本来的样子。

为什么敢打工旅行

你敢打工旅行吗这只是我的一个愿望,但是我不敢因为我的年纪因为我的家庭因为太多外在的条件所以勇于打工旅行的人一定有暂时不用照顾的父母一定有不需要用来换取生活费的工作这是我的苦衷应该也是大多数人的苦衷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在空闲时间的短期旅行但是也要考虑到为什么在新西兰可以打工旅行因为在那里无论你从事怎样的工作你都和所有人一样不会因为工作的不同而备受歧视另外更要注意的是打工旅行都是20出头的年轻人想一想自己的年纪如何生活真的是一道严峻的考题那么你呢?

幸福,就在你想去的方向

前段时间看过一期江西卫视的《深度观察》节目,以女赛车手张岩的转行为题引出了人生的职业选择问题。张岩,原山东电视台财经频道的主持人,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但她却为了心中的梦想,背着父母悄悄转行,做了一名职业赛车手,并且一直瞒了几年之久。非常幸运的是,她获得了成功,成为我国唯一具有漂移驾照的女赛车手。几位嘉宾围绕她的这一选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她到底应不应该这样做。支持她的人,认为人就应该大胆的追求梦想,勇敢的迈出第一步,不能瞻前顾后;而反对她的人,则认为她的这种行为太过鲁莽,非常危险,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就决不能贸然行事——她是侥幸成功了,如果不成功呢?明天的面包到哪里找?因此她不应该成为年轻人的榜样,也根本不值得效仿。当时我就很为张岩的勇气所折服,自愧弗如,她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能够放得开、放得下。与她同样有勇气和智慧的还有巴道。她的新书《停在新西兰刚刚好》记录了她在26岁那年误打误撞在新西兰共计15个月的打工度假之旅。书中那些颇具异域风情的描写以及非常有趣的打工经历读起来自然别具风味,也很有意思,但却并没有能够吸引我,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心生感慨的,是她在“引子”中对自己出发前那种状况的记录,那里有她迈出第一步的勇气。联系到刚刚看过那期节目,让我对人生颇多感慨。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很多想法和计划,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规划和期许,但最终都是手拿鸡肋,为当下所困,为他人所困,为自己所困,前怕狼后怕虎,从事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不敢迈出第一步,最终成为计划中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自己后悔莫及。可以说,大多数人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少了张岩和巴道这种为追逐自己的理想义无返顾放手一搏的勇气,这种放弃当下各种牵绊的决绝与果断,这种哪怕一败涂地也再所不惜的毅然决然的行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兴趣和爱好才是我们行动的最大的、不竭的动力。与其在等待和观望中蹉跎,在无聊和无奈中耗费自己的生命,还不如趁着年轻为梦想去放手一搏,置之死地而后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只有在从事自己真心想干的工作的时候,我们才会越干越有动力,更容易从中找到乐趣。而一旦这种正向激励机制形成,就更容易取得成功,得到自我满足,更有可能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活出真实的自己,也必然距离幸福越来越近。如果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为什么不选择自己想要的那条线路呢?真的,幸福,就在你想去的那个方向,只要你大胆的去追求,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它就已经触手可及——这就是巴道这本书给我的启示。

一直旅行下去,就像会好好生活一样

上次看吴非的《打工旅行》才知道新西兰有个1000个名额的打工旅行机会,可惜已过了。和吴非的打工旅行一样,巴道的《停在新西兰刚刚好》记录的也是她在新西兰打工旅行的经历。不同的是,比起吴非的各种“自食其力”找工作,各种工作体验和尝试,巴道在找工作方面相对顺利许多。在新西兰,吴非做了十几份不同的工作:猎人的助手,监狱临时演员,日本餐厅厨师,猕猴桃果园摘果,葡萄园剪枝,大学清洁工……。吴非的日子看起来就像专门跑到国外做农活:喂猪、劈柴、除草、摘果、摘枝。。。。当时第一次看到,真是惊叹这些孩子的爸爸妈妈该有多心疼,在国内多半是什么重活都没有干过的幸福孩子,没想要专门跑国外受这样的苦。巴道的工作多半是朋友们介绍,常常是一个工作即将结束,下一个工作就有了着落。巴道的叙述很鲜活,再加上她个性的独立和坚韧,体会细腻,在鲜活描述各种异乡生活的忐忑不安到坦然以对,也陈述各种异国人的劣根性。巴道有许多人许多事都看不过眼,但她不像一些柔弱者藏在心里不说而默默忍受,对那些受到的不平待遇,她据理力争,从不因身在异乡而矮人一头---有理走遍天下,何必忍气吞声,这点特别让人赞赏。巴道遇到过小人,也与许多善良人成为朋友。在遭遇车祸,辗转修车卖车时,还与换宿人家成为像家人一样的朋友。在新西兰的各种故事,都让巴道更加冷静和成熟。旅行改变生活,也促使人快速成长。在一章名为“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中巴道说,当自己的行走成为主角时,才配称为“旅行”,无所谓周遭,美景不过是锦上添花。又说,旅行的成长很重要,因为时间可以帮助你进入状态,帮助你了解当地,但我们是去旅行,而不是去流浪,通过旅行的长度得到了宽度后,我们始终都要回来的;量化的东西是可以和别人比的,可收获这东西就显得有些默默无闻,因为只有自己知道。巴道的旅行,边行边思考,最终她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她决定出国留学进修电影;她也找回自信,更懂得生活的含义。

为打工度假预热

读完这本书,因为它写的是打工度假。本书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生活,而不是旅行,平实而又有小惊喜。大部分读着新西兰,想去新西兰而没有出发的人,随着巴道的经历内心必然有一阵有一阵的起伏、向往、感慨和无奈。结束阅读这本书,可能是因为描写的地方和生活不同,总觉得这本书带给我的印象没有<撒哈拉的故事>那么强烈,不过这反而显得新西兰打工度假不会那么不切实际和遥远。我从书中得到的,除了巴道的一些新西兰生活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就是这样一个想法:这是巴道的精彩,每个赴新西兰打工度假的人,必然有属于他自己的生活,相对于爱看电影的巴道,也许另外一个行者的故事会发生在酒吧?街道?我希望我的打工度假之行遇到的困难,不是难在出发。我想这也是很多有这样愿望的人所需要攻克的最大的难题吧。

要旅行也要养活自己

到新西兰去旅行,可以一边打工一边旅行,真好!《停在新西兰刚刚好》是巴道到新西兰旅行的经历。这样的一种旅行方式为那些没有多少钱,却可以实现旅行愿望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便读这本书边设想,儿子长大了,他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出去走走,长长见识,让那颗长不大的心变得更现实,更耐磨呢?读完后,立刻给儿子推荐,让他也读。一个小女生,用坚实的脚步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很是佩服。更让我佩服的是她写下了自己的旅行的经历,而且出书了。虽然如今出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但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读者却更为挑剔,出可以出,卖不卖得出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此书很真实,作者从打算出发,到出发,到新西兰的一切都真实地再现了自己。嗷嗷新的新人在新西兰遇到了那么多不同国籍的同样的背包客,他们互相关照,一起生活,有的虽然仅有几天,但陌生的熟悉人留着作者的记忆中,回忆起来倍感温馨。在新西兰,她到草莓园、苹果园、海鲜工程等地打工,她的护照丢了,办理护照的艰辛,买车办理过户的容易,自己准备吃食的过程,一件件,一桩桩都被作者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不就是人生的财富吗?一年的经历,绝非寻常。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来到一个陌生的过渡,接触不同的人,那颗不设防的心,因为各种经历而披上层层铠甲,心变了,人自然也就成熟了。人生路上,有我们的贵人,他们在默默地帮助我们,让我们感觉到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知道世上好人多。但在人生路上,也有一些为我们制造各种麻烦的人,他们让我们懂得生活是艰难的,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渺小的一员,他人没有必要都为你服务。生活中还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意外”,这些意外让我们更加懂得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心要跟随外界的变化而调整,要学会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我们。本书中最后的一章——与心对话,佛教静修中心,不仅让作者懂得生活的简单,生活的可控,更让我们读者懂得,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只要自己能帮助自己,心灵的解药无需千山万水寻找,向内心寻求,自己方能解救自己。一次旅行,一次与心灵的对话,一次成长的历程,多好的一次旅行!

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是一个偶然,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个副标题:要旅行,也要养活自己。不到300页的一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将近2个星期,有时候是公交车上,有时候是午后休息时间,还有时是夜晚床头,尽可能缓慢地读完了。整本书是以作者新西兰的生活和旅行过程中的感悟构成,前半部分注重叙述,后半部分注重抒发感悟和思考,让我们在简要了解新西兰的风俗人情等的同时,激发我们对旅行、生活方式、选择、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等问题进行思考。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现在,职业背包客不少,但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既定的轨道里,成家立业,养家糊口,为房子、车子、票子、孩子而努力,慢慢地变老。你很难说清两者孰好孰坏,正像有人喜欢流浪有人喜欢稳定一样,因人而异。在书里,所谓的working holidays,简介里说“不像纯粹的生活,也绝不是简单的旅行”,但是个人觉得也是对既定生活的叛离,不过是短暂的,而且其结果是可能再也没有办法适应之前的步调和生活,或者是再次重新开始。书中,作者最后选择了美国游学,重新上路。而旅途中她遇到的人都有着对生活不同的定位和选择,生活方式也就不同,但大多数看起来都是自得其乐,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老,让你生出这样一种感慨: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而且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值得去尝试。

喜歡的不一定就是適合的

花了大約一個星期的零碎時間終於看完了這本書。其實在看這本書的兩年前,心裡就打算著在30歲前去新西蘭度過自己的workingholiday。話說這熱情還是有點高漲的,因為早就了解過一些猛人的申請秘籍,不過這兩年來迫於實際,而不得不中途而廢,譬如跟老媽提起這事,就被念了一臉的狗血。。。說女孩子啊還是怎麼怎麼樣比較好吧,安分守己點balabala的一大堆。本來早已把這事情當作一場夢。但是從3月底到現在,每天都是工作12h的workholic狀態實在讓我抓狂,很想出去很想出去走走,去留學?沒錢啊。於是就想起了workingholiday這事情。又剛好看到了這本書,於是就買回來看了。這不是一本攻略,這是巴道把自己最真實的故事講給我們聽了。她在告訴我們,在夢想裡面不全是美好的事物,裡面依然會有我們終日想逃離的險惡人心依然會有我們終究要面對的生計問題……但克服了之後,你會有所收穫。我自認不是一個勇於獨自克服困難的人,至少現在還不是。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很精彩,如果單單只是帶著見識美好的心態前往新西蘭體驗生活的話,大概會很失望。這也是我看完這本書後的一種失落感。因為我知道,我自己是無法把這些經歷昇華,甚至是倘若讓我遭遇書中的其中一種險惡狀況,我只能抱頭大哭,也許就會這樣。不過也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經過一年後,我會脫胎換骨。根據目前自己的這種狀況,根據自己的性格,我儘管還是很希望能嘗試一生只有那麼一次的workingholiday,但我想,現在還未是時候。也許是明年,也許是明年的明年,也許這輩子都不會有。但是,我得有個準備。至少我得努力做更好的自己而能去追逐自己所喜歡的。

想到就去做,才不会后悔

很羡慕作者的年龄及经历,真是过了这个年龄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新西兰也是计划中去的目的地,这个年龄只能自费了,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抓紧攒钱,腾出时间去。但是肯定是来去匆匆,不会有作者那样的深度感受。想到就去做,才不会后悔。

停在新西兰刚刚好

最近读完了《停在新西兰刚刚好》,感觉还不错,蒙蒙间自己也燃起了去新西兰的热情,只愿不是自己一时的兴起吧。作者很坚强,要旅行,也要养活自己,从前期的准备要迈上新西兰的美丽土壤到辗转果园的打工,到护照被盗,到买车到换宿等等~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也从中见证了巴道的成长,也许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旅行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旅行的意义吧。一个人的旅行并不意味着孤独,而是在旅行的过程中结识更多的惊喜。我想每个人的心里都躺着一颗不顾一切来一场旅行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到底会有个怎样的命运了,我想很多时候都取决于自己的浇灌,有的时候你被现实打倒,浇灌了失落与放弃,这颗种子也许就会越来越小,甚至就烟消云散消失不见了。有的时候你奋不顾身,浇灌了希望与坚持,这颗种子也许就越来越大,长成参天大树直上云霄。梦想是自己的,坚持也完全取决于自己,喜欢巴道的这份坚持,从中体会了真正旅行的意义。

听霸道女孩儿‘胡说八道’

近两年游记超级火爆,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因为特别爱好旅游,我已读过多本游记。搭车游,打工游,单人游,亲子游,青年写的,中年写的,花甲老人写的,真是广袤且不拘一格。每本游记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令我想到百花齐放这个词语。《停在新西兰刚刚好》是一本比较精彩的游记,它让我看到的不是重复,而是新意。在阅读游记中欣赏风景,学会知识,体会异国风情,可谓之妙。作者巴道非常可爱,属于那种阳光型的,让人见了嘴角上扬的女子。巴道这名字我很喜欢,一方面它谐音‘霸道’,我觉得霸道的女子是做女生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它谐音‘胡说八道’的‘八道’,我喜欢胡说八道的女孩子,呵呵,因为于我心有戚戚焉啊。这本书是霸道女孩在胡说八道么?呵呵,有一点啦,但不是胡说,是有的放矢。‘胡说八道’在我这里的新解是用来描绘乐于畅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人生经历尽量说出来的人。巴道这丫头就是这样子的喜欢‘胡说八道’,喜欢向别人敞开心扉,因而我们才能读到这本还不错,很不错,相当不错的别样游记。千万不要被我的胡说八道理论误导,此书脉络清晰,井井有条。洋洋洒洒13万字的散文被霸道女孩儿分成了四部分---新西兰初体验,打工,换宿,尾声。她此番游历的特色是一个人出走新西兰一年多,在那里各种打工,各种体验生活,边打工边旅行,打工的过程就是旅行,除了打工旅行也还有专门的旅行,在各种旅行中各种换宿,认识了各种朋友,其中不乏谈得来的相见恨晚的就算匆匆离别还是会一直记住的朋友。在打工的过程中对新西兰这个农业国家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介绍给我们读者的文字也是十分爆满肥美的。人生便是一场旅行,霸道女孩儿在本书的引子里面告诉了我们她是一个说走就走的行动派,这也给如我这样的拖延派做了一个光辉正面的榜样。说走就走是洒脱的,是对生命的珍惜,是对时间的不浪费,是值得推崇的,是我这个读者特别受用的。而且,在这本小说散文般的游记中,巴道简洁又详尽的全景描述了她此番十多个月新西兰一行的种种,这给也想要出去自由行走的人们一个相当综合且全面的提点和方案设计。尤其是关于出去长期游历的费用问题,给了很中肯实际的建议。‘要旅行,也要养活自己’是本书的主旨,也最宝贵的一部分文字财富。而在打工换宿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接触当地人和新朋友,这种经历才是透彻的宝贵。另外,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的巴道,文字之轻松优美,照片拍的也是专业水准。看着那些滑稽的老外我好想笑,看着那摆放豪气,容貌漂亮的水果蔬菜我好像吃啊,看着那些可爱的小动物,我真想冲过去把它们抱起来,亲一个。看着新西兰的自然之美,整洁之美,我心萌动,也想去新西兰一游了。旅行总是美妙的,无论你是以何种方式行走。在旅途中所经历的看到的学到的那些是弥足珍贵的,就算花许多钱实现,其价值却是远远超过该钱之价值。如果能够用劳动换取旅行经费,那就更具意义了。虽然巴道的经历未必适合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去重复,但是她此行带给我们头脑的启迪却是任何人都受用的。读这本游记如同给自己的心灵打开了另一扇窗,窗外的景致别样美丽,前所未见。

停下来,遇见最美的自己

江山/文随遇而安的青春荡漾着自由自在的灵魂,始终保持在路上的那种状态,或许孤独却总有收获,有时寂寞却不时有惊喜出现。旅行,一种生活态度,而青春就是这种态度的最好归宿,伴着时光消褪斑斓的世界栖息在另一处,多年之后拿来回忆和墓志铭。我喜欢巴道的文字,亦如她留给我们的故事一般美丽宽阔,透着地气儿,带着灵动去往世界的那个角落。或在新西兰当一回彻彻底底的伪农民,或是感受老乔治的生活哲学,更或者与心对话,来一次与佛学的亲密接触。不论倦花与飞鸟,不管牧场与牛羊,我们不再是“本本分分”的“土著人”,毕竟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要用它来寻找新一代人的光明。或许这对于父辈眼中称其为叛逆,但当他们也读过这样一本书时,终会后悔自己的青春竟然如此苍白无力。所以旅行,要鼓足勇气,给别人一个机会成全自己。一张机票,它会带我们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并记录下整个被时光打碎的忐忑思绪。沿空的风景如画,像孙大圣的筋斗云一般奇特与张狂。随手一指停在新西兰,开始了手足无措的一天。一份工作,会使我们的旅行成为一种更为准确的生活,感受不同的文化,思索不一样的人生,点滴间发现存在的价值。比起烧钱的游玩,更加值得绘就青春纪念册的头版与头条。一群人,蜂拥而来,这就是旅行的意义。我们会看到丰富的表情,不同肤色的脸颊,在生活中不断翻篇儿的情绪。巴道的工友凯瑟琳,日本室友们,马克斯和玛丽那对毛利姐妹,每一位新西兰人,每一个我们眼中的路人,他们都带着自己的故事生活着,用自己的双手实现着自己想要的梦想。每一天,对于旅行生活中的人来说都是一场盛大的“婚礼”,充满惊喜与渴望,无法预知接下来还会发生怎样的事情,感动还是沮丧,五味杂陈如拳打镇关西那般精彩,终集结成最后的幸福与满足,美美地提起笔来回忆。这就是青春中的我们,比生活多了些刺激,比旅行多了份现实,一语道破天机,完整解读了巴道15个月的行程。她不仅为我们想去未去的人们实现了一个梦想,更是重新诠释了旅行的态度和意义,不是纯粹的生活,也不是简单的旅行,因为在我们停下脚步的时候,遇见了最美的自己。

打开毛孔

不太喜欢流水账的风格,章节有一些分类,总体感觉还是日记摘抄出来的。但是这一个4星给的是最后一章和最后一页。旅途的终点是什么?旅行的意义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非常喜欢作者收获到的感觉,让我的毛孔也跟着她打开了,吸收着北京浓浓的PM2.5,体会着帝都的虚无。生命就是一根导管,流淌的就是岁月,我们无时不刻不是在路上,打开毛孔去倾听自己的心声,屏蔽杂音,荒芜行走。

不错哦

原来还有这样的生活,不必攒钱去出国,还可以不必向父母伸手要钱,我想这种生活,应该会让我们成长更快,在象牙塔呆太久了,目光太停滞了,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看看别人是怎么生活,也许我们能找到方向。每天的忙碌,走的太快,灵魂丢了,城市里到处都是卡奴,房奴,车奴,我们自己真正的幸福哪里去了

梦想成真

大约是在两年前,就听说过新西兰会签发一种打工签证,30岁以前的年轻人均可申请,当时还有在想,谁会这么有勇气,能够放弃工作,去新西兰打工个一年,顺便去看看世界。巴道,一位从事电影工作的女孩做到了,大概15个月的时间,足迹遍布了整个新西兰。既不是简单的打工,也不是复杂的生活,而是借自己的青春挥霍一把,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巴道的文字并不抒情,但是重在写实,从她的文字当中可以想象的出她在新西兰的生活。15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巴道从最初的草莓厂,苹果厂,再到小有规模的奇异果厂和海鲜工厂。不同的工作,不同的同事,不同的生活,各色的人种,各种的文化,巴道在尽力的做到最好,学会独立生活,克服语言障碍,积极进行沟通,我很钦佩巴道这种在工作与生活中成长的能力。当然,这其中巴道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护照的遗失,换宿主人的苛刻,工厂华人工人的明争暗斗,但这一切巴道都在尽力克服,尽力适应,展现了善良的小女生的一面。巴道在书中写道她的梦想是去美国读书,今天,这本书出版了,巴道也正在美国留学,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把自己的梦想实现的人是令人钦佩的。祝福巴道,祝福所有有梦想的人!

让梦想照进现实

让梦想照进现实一提到旅行,人们往往怀有许多希冀和向往,似乎旅行总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际遇、新的心情,充满了新鲜的色彩和梦幻的光环。但现实中,却也有不少关于旅行的苦恼。如何平衡时间与金钱的关系,使自己能在琐碎的当下勇敢抽身,投奔期盼中的另一座城市或者另一个国度,或许成了许多爱旅行的人最容易遇到的苦恼;是选择完全自主,可以深入了解当地风情却并不一定顺利舒适的自由行,当个真正的背包客,还是选择跟随行程住宿都安排妥当的旅行团,忍受必然的马不停蹄的舟车劳顿,走马观花,这或许又是部分渴望出去走走的人难以抉择的烦恼。应该怎么样做,才能使旅行与生存两者兼顾,不必再做为了工作没时间旅行,或者为了旅行舍弃工作这种两难的抉择呢?在旅行目的地通过打工赚取游资,在打工过程及闲暇时间里感受当地的人文、风俗和美景,这才是真正地生活在梦中的另一个城市,真正的体会并懂得那个城市。《停在新西兰刚刚好》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个梦想的途径和可能。也是因为读这本书,才让我第一次知道有“打工度假”这种签证。这是一种专门为18~30岁的青年人设置的签证,如你符合签证国要求的条件:如体检合格、英语等级等等,可以拿到较长时间的签证,并允许你在签证国居留期间边度假边打工,用打工的钱“养”旅行。在当地打工,及较长时间的生活,正是我们深入了解、融入一座城市的上佳方法。可惜,目前对中国开放这种签证的只有新西兰这个国家。一开始读这本书时,真心极羡慕巴道有这样的勇气和能力。外表看起来娇小柔弱26岁小女生,内在却蕴含了这么强大的气场,放下热爱的工作,离开家乡与父母身边,只身一人去往一个陌生的国度,独立坚强地面对无数未知的人与事。或许这就是青春赋予我们最原始也最珍贵的东西吧。越读到书后段就越感到佩服她,独自一人的生活不怕物质上的不丰足,最难以抗拒的是在人生地不熟语言不太通的环境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精神上的失落和阴郁,但是巴道没有被打倒。她总是试着与友善的陌生人和平相处,在困境里自我修炼自我成长,以体力战胜长时间的体力工作,以积极的心态战胜大大小小的困难,并于其中汲取经验和养分,不论何时何地都不放弃不迷失,在旅行中时刻追索思考理想¬——她的电影梦的可行性,以及生命、成长的意义,最终达到以打工养旅行,以旅行养身心的美好目标。或许,我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机会去创造、实现这样的旅行美梦,我渴望并且羡慕巴道,也感谢她分享了这么独特的旅行经验,以及在旅行中对世界与人生的反省与深思。这世界上没有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只是缺少实现梦想的人,所以,我珍惜并感谢这样的人。

理想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大四没有毕业确忙于找工作的学生。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外面的世界不那么好奇,也了解到了其实出国也不一定都是好事。语言的不通,外国人的歧视(当然,这只是泛泛而谈,它当然有好的一面)我觉得,不必要为了出国而奔波,如果是为了游玩,真的可以,但是为了在那边打工,我觉得还不如放弃。家人的牵绊,在国外的孤独,是没有出过国的人想象不到的。这本书让我对国外有了更好的一个了解,虽然,就是作者身边发生的事,随之产生的感想,但我觉得,一个人在外旅行,回到家后,细细品味,真的可以让心放松。

还没有找到,还是度假吧!

她想猎奇,不踏实。她自由么?都是相对的。为了钱去打工,纯体力劳动,不是自由,是选择。而所谓的思考放空唱歌,是苦中作乐。赚了钱,环岛旅行,是自由,但很短。巴道的回归本我,找到了她的答案么?书中没有写,我想也应该没有。她说,控制自己,让自己专注,那专注什么?不仅仅是她,不少人都说,要旅行,停下来思考 ,可真正思考了什么,是否真能找到所能专注的东西,是个问题!!!很肯定,我不会去打工度假。可我会放空,思考!!!从自己穷游(算是旅游)到看别人旅行,想想,还是希望去度假!不想升华旅行的意义,出去玩就是图开心,图新鲜,图放松吧!有钱的话,不想玩的太拘谨。自己到底要什么,除了物质上的,还不知道。可有兴趣,要学素描去,再自学肚皮舞!日子到底怎么过,先走一步看一步吧。ps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很奢侈。农村换宿不错,close to nature.先小人后君子,合同很重要。

勇敢的做真实的自己!

从品目繁多的书架上发现这本书,是被“要旅行,也要养活自己”所吸引。也许已经不再是不经世事的小丫头,所以没有企盼着从书中看到多美的风景介绍,而是想看到作者在新西兰的一些经历,给自己一份别样的心灵经历。正如自己所想,书中更多的是作者在新西兰的一段心理历程,在旅行中成长。

真的有针对年轻人的打工旅游签证吗

每个人都有旅游的梦我上高中时候曾经问过我初中的弟弟他的梦想和大多数人的一样,环游世界不知道他现在还记不记得他的这个梦想如果真的有这样的签证,是个改变人生活态度的好方法。至少能改变我自己的生活态度改变我一成不变的上班日程。

没机会体验这样的人生,看过这样的经历也是收获。

双11的时候Z.CN促销,生活类的图书满39送一本,赠送的书里这本《停在新西兰刚刚好》排在头一个,当时我并不了解这本书内容,但看标题和封面感觉是我的菜,于是下单了。我断断续续看了一周的时间,十分羡慕80后90后可以选择去这样的生活,我们70后没赶上好时候。书的作者其实不算特别有文笔,但是她能把一件事情说的很清楚,还喜欢插叙插忆,有时候我看着看着就断了篇,总是感叹年青真好,有大把的时候“浪费”,其实,哪有那么多人生需要去奋斗,也许到了老年想一想,这样的时间才是最美好的时光。书里没有什么金句,只有普通人的一个故事,也许留学过的人觉得他的故事比这个还丰富,但对于我这样没机会出去真正生活一阵子的人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旅行。有空的时候不妨看一看这样的书。

中国现在最缺的就是一种新的活法。

书写的挺真实的,尤其自我心理刻画描写部分。巴道的打工度假经历能带给人另一种世界的生活模式的体验。我也曾独自背包上路,每次都能明显感觉到心灵的成长,这种感受是言语道断,无法予人的。同意她说的每天都能保持在路上的感觉才是真正的境界。看到书中时间压力部分时我升起的灵感:从找到生命意义和感觉的那刻起才是真正灵魂年龄的启点,之前都只是为找到那一刻的积累,活多长都是被操控的动物式的不自知的惯性而已,或者可以算是几乎白活=0.

绝非一场没有“意义”的旅行

简单地看表像,这一场旅行无甚“意义”。此一名为巴道的女郎,电影学院毕业,在北京做着与电影相关的工作,忽然辞了职去新西兰打工旅游。在新西兰期间,她分别在僻远的草莓农场、苹果农场和猕猴桃农场打工,具体就是在流水线上分捡水果,她还干过的活包括为比萨店送外卖、海鲜工厂的冷冻车间切鱼块、在换宿的农场家帮工。总之,没有一样与她的知识、技能相符的工作,更谈不上主流。这些在国内不屑一顾的劳动,倒去异国干得千辛万苦。值得吗?假如我现在只有25岁,愿意去做一场这样的旅游吗?或者假如我的孩子长大了,我能赞成他去进行一次如此的体验吗?答案是肯定的。旅行的意义无法从一个人去了哪里干了什么呈现出来,而是由一个人通过行走的感悟来证明。从巴道的经历中,我明显地感觉到她的成长:心灵逐渐丰沛、眼界更加开阔、社会经验在积累、信心越发足,晓得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要承担什么,“旅行不过是条途径,因为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说到这里,我想该解释一下何为“打工旅游”。这是一种专门给18—30岁年龄段的青年开放的旅游方式,也就是允许边打工边旅游,用打工的收入支付旅游的需要,让那些钱包瘪瘪的年轻人有看世界的机会。目前对中国开放这种签证的国家只有新西兰,这也是巴道去新西兰的原因。因为这是一种特殊的签证,意味着你在旅途中,能够遇到的也多半是同好者。巴道在新西兰的打工农场里,就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持打工签证的青年。尽管各色人良莠不齐,但总体而言,这一人群还是比较单纯、吃得起苦,乐于与人交往。认识一位新朋友,就认识一个新世界。在旅途中,给巴道最深启发的,就来自各种各样的人。毫无疑问,新西兰有诱人的美景,那些“百分百纯净的蓝天”,那些闪着晶莹珠光的花草。如果只是去进行一个“七日游”“十日游”,恐怕最令我们无法忘怀的就是风景。没有与当地人共同生活、没有在当地打工的体验,无论如何也收获不到本书中的感悟。谁还能说这是一场没有“意义”的旅行呢。《停在新西兰刚刚好》 巴道

停在新西兰刚刚好。

在刚刚结束的这个周末,我在火车上看完了这本书。大抵觉得是一本不错的打工旅行参考书。读完之后对新西兰充满了向往但更多的有对孤独的恐惧,实在是佩服巴道非常的勇敢,胆子特别大,作为女生很是崇拜。再艰难的旅行对自己是一种磨练,时光飞逝,回头看看这都是一些不可磨灭的经历,具有改变人的无形力量以及无以超越的贵重回忆。总归是要自己切身去体验一把才能去真正理解和感悟的。

二十几岁的时候去看世界刚刚好

今儿冒着大雨去听了梅小排的《给我走远点》分享会。对于看过这本书的人来说,小排讲的内容没什么太大的惊喜,多半跟书里有重合,但是听了两个半小时还是有些收获:一是看到了真人版的一米九小排,二是小排讲了一句话是书里没有的: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对世界的认知很容易出现摇摆。巴道的这本书十分契合这层意思。结束后回家的地铁上,把这本已经看了一多半的《停在新西兰刚刚好》看完了。最后一页是张地图,标识了巴道在新西兰的足迹,一圈下来很壮观,但是作为读者的我却没有了刚看这本书时那种单纯包含着羡慕、佩服的惊叹,取而代之的是这样的感叹——在这个观念重塑的年纪,要怎么去让自己跟外部社会和平相处呢。巴道去新西兰的时候二十五岁,回来后写成的这本书里与其说是讲述她在新西兰打工旅行期间的事件、见闻,个人觉得倒不如说是在传达、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包括试图去理解别人、理解自己,包括隐含的通过认知和理解去矫正自己对未来的预期、自己与外部世界相处模式的积极性。“毕业不久但已经历练过一段时间”的“二十几岁”“中国”“独立”“女生”,这样的特质使得这种传达和分享更为细腻、更为直接也更容易感同身受。比如巴道写她刚到新西兰面对旅馆里的背包客的时候,明白到自己的打工度假既不是简单的旅行也不是纯粹的工作,跟其他人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这让她产生了一种孤独感。这种关于“身份认同”的孤独,在国内二十几岁年轻人的日常生活里也很常见:既不是事业家庭已经稳定的“大人”,也早已不再是什么事儿都不用太认真的大学生。要选择什么样的事业,是不是以及何时跟身边的人结合成家庭,什么时候生小孩,如何去对待父母——各种问题都是一个大命题。而如果遇上工作不顺、感情受挫、身体出现问题或者一两个足以影响生活的人的真面目并不是原来判定的那样,那就不只是孤独了。但是世界上没有解不开的难题,也不会有绕不过去的大坎。巴道认识了人、找到了工作、学会了下厨、买了车、徒了步、游了小岛,之前预想的基本都一件一件地做到了,过程里还有些幸运。而这期间,她看到了马来西亚社会分级与教育制度造成的问题,看到了新西兰一些年轻人脑袋中空的弊端,看到了不同工友、换宿主人的善良或自私。有些事情是超出了理解的,比如那句you eat everyday;有些事情则是完全不用语言去说明的,比如自然地和元子成为了朋友。在异国依靠打工支撑生活和梦想的时空里,这样的领悟来得更密集、更深刻。尤其是巴道写她在佛教中心的换宿经历,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在宗教的背景下更具有冲击力。一个西方女人为什么出家入了佛门?她对生活的期望是什么?一个高僧为什么心平气和地觉得独生子女政策很好?难道他不应该尊重生命、尊重人的选择吗?这些问题有的她找到了答案,有的还是没法理解,不过她找到了治愈焦虑的解药:控制自己、让自己专注、不花时间去想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旁枝末节。那是属于巴道的模式。其他人怎么去找到自己的模式呢?尤其是在这个对世界的认知出现摇摆的年纪,那些固有的信念遭到了挑战、新的体系还没打造完成的年纪。从巴道的经验来看,不要急,勇敢地去经历,与人探讨,自我思考,慢慢地也就能找到自己的模式了吧。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几岁的时候去看世界刚刚好。妄自下了这么多论断,很是不好意思,不过就像某位大师说过的,书写过之后,这书也就不是他(她)的,而是属于读者的了,所以就任着去写啦。2014年7月12日 晚@上海LS---------微信公众号:shaosling私人微信号:shawsling/个人微博:邵司令呀

青春里的弯路

每个青春都有一条非走不可的弯路,要旅行,也要养活自己,而所有的旅行到最后会带来成长。作者写的这本本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旅游机会:打工度假签证。这种签证是专门给18-30岁的青年人准备的。办这样的签证,就在度假国允许打工,而且有很长的签证时间。而作者巴道将她亲手经历的故事写出来,她的旅行,她的成长。一路上,最大的收获是感悟。作者一时的“冲动”来到了新西兰,从此开始了她别样的异国生涯。作者用文字追忆那些往事,那些她在新西兰遇见的美景、生活经历、集市、感悟,还有那些个独自的孤独与寂寞。作者文笔细腻,对生活的经历娓娓道来。她在成长中思考,让生活变得充实有意义。在异国他乡打工的日子并不是很轻松。巴道也曾想过再度回到熟悉的电影本行,不过最终这样还是成为了一段插曲。那些个在他乡遇到的朋友有时也会奇迹般的再度相遇,不得不说人生何处不相逢,一个个大大的拥抱可以想象当时的欣喜。她也一度的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在一次的集市上时,护照被偷了。为此来来回回的让她折腾了三个月才办好 。这件事情也给了作者一个教训,无论如何,在外还能靠自己。我也很喜欢巴道说的,开着老式的汽车飞驰在新西兰的郊外,可以拍照,欣赏落日。还有她和元子开着车到海边,大半夜的去黑沙滩听海风。那种天上星星和车子CD播放器的光亮相辉映的感觉,是让我觉得青春彻底燃烧了一回。那种感觉想想便觉得疯狂,听着便很振奋。也有人会奇怪,会问道为什么要一个人旅行?一个人会不感到孤独。我在文中看到了作者的答案。她说:孤是一定的,因为我是一个人,可是因为一个人的旅行才不会感觉孤独。一个人上路,少了与旅伴之前的迁就与沟通,剩下的只有自己和环境,这样更容易让自己变得敏感,那状态像毛孔全部打开,吸收着周围环境中所有不一样的细节一样,孤独也随着消融了。其实如果可以选择,谁不想有个伴呢?一起相守,一起遨游。走过熟悉或者陌生的地方,有人能够相偎相依,那一定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不过就如有些事情不可强求一般,有之最好,没有,那么原本想好的地方即使一个人,也是要走走的。一路上巴道去过威尔斯福德农场,去过滑雪小镇,在苹果厂里打过工,也去送过外卖。用打工的前支撑她继续的旅行。在旅行的道路上不断学习到更过的东西。有些东西只有经历过才可以真正体会到里面的乐趣。在我们没有被是生活所选择的时候,趁着年轻,不放去走走青春中的那条“弯路”。要知道,走出去,是为了能更好的回来。旅行中的美景会让让生活焕发光彩,为以后留下记忆深刻的一笔。等年长后,你会自豪的说句:当年我也年少“疯狂”过。

在旅行中感受生活本来的样子

首先对本书的装帧点赞,书封清新明丽,同时排版印刷也都非常好,书中配图或平实或写意,与文字相得益彰,不愧是出自一个电影人的视角,这一切都让人带着愉悦的心情开始读这本书。◇关于旅行“不像纯粹的生活,也绝不是简单的旅行。”“比生活多了份刺激,比旅行多了份现实。”最初吸引我的是本书的文案,对这两句话的印象则更为深刻。看过太多旅行相关书籍,其中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所作不在少数,却多侧重旅行的美好浪漫更有甚者只着眼于逃避现实生活的紧张节奏或是邂逅一场艳遇之类云云,不接地气,也带给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休学辞职去旅行的坏影响(这种影响在豆瓣上的效应随处可见),旅行归来,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自己也还是原来的样子。“要旅行,也要养活自己。”巴道的旅行打工让人眼前一亮,读来也心觉沉稳现实。这段误打误撞开始的新西兰打工之旅,让巴道自己获益匪浅,也让读者在旁观她经历的同时对旅行有了更多更现实的思考。旅行有浪漫有美好,也有危险有孤独,旅行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观赏沿途美丽的新鲜的风景,更在于在这段旅途中,自己是否有收获,是否得到成长,是否对生活对理想有了新的更通透的感悟。◇关于打工从沃克沃思的草莓厂(想对简单粗放像一个小作坊)到黑斯廷斯的苹果厂(机械化生产的较规范的工厂),再到蒂普基的奇异果厂(大型工厂,规范有序福利好),到莫图伊卡那个打工者最梦寐以求的海鲜厂,这是巴道在新西兰最主要的打工地,在找工作这方面,如其所言,巴道确实是非常幸运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全都是工厂,也多是简单的体力活。在国内,这大概是会为人所不耻的吧。然而这却是十分普通而正常的工作,在与工友相处与各处房东舍友相处的过程中,的确能够学到生活中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而巴道与这些人的相处,也让我打心底里喜欢这个独立坚强,自尊自爱同时又温和友善的姑娘。同时巴道关于做体力活的益处的感悟,我也十分赞同。就像寺庙里的小和尚一定要在做了很久的体力活之后才开始学习佛法,古人所云之『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对任何领域的学习、成功而言,想必都是十分重要的。◇关于生活我很喜欢巴道所展现的新西兰的生活方式。尽管也许不够富足,也有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然而,『他们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大多数生活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人,只是被生活选择。』能有选择的生活,已是十分幸福。大多时候在生活中,我们连选择都没有。只是被拥挤的人群推搡着往前走,往高处走,你不想走都不行。你想走的慢一点也不行。这才是悲剧性所在。所幸自己还年轻,所面对的未来也都还有无数种可能。巴道说,『旅行不过是条路径,因为走出去,是为了刚好地回来。』很喜欢这句话,生活亦是如此。心怀理想,心有方向,如今所遇坎坷也好,如今所走弯路也罢,或是必不可少的妥协,都是为了想要抵达的远方。都不能忘了,自己最需要也最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向往的旅行

我想我从来没有真正旅行过,更不用说作者所写的打工旅行。没有做过,所以深切的向往着。作者在异乡度过一年多,时时都是勇敢坚强运气较好的,不过其中深深的苦楚有快乐相比都不值一提了。其实文章本身写的平凡,并不出彩。但是作者的内容是新鲜的,适合想要旅行的朋友们。

你可以不和别人比,但你必须和自己比

之前听一个英语出生的妹妹说新西兰对中国开放一种打工签证,可以一边打工一边旅行,能在新西兰流浪一年。然后还说她有2个同学已经申请好了打工度假签,毕业就飞新西兰了。作为一个奔3已经在死死拽青春尾巴的时时渴望游山玩水游历四方的大龄女青年,第一次听到这样奇特的生活方式,不免深深羡慕之。在这些孩子25岁时,有这样的勇气和条件能够去索求一种并不从众的生活体验,多么美好。在我25岁的时候,我甚至都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人云亦云,所有的事情都是别人觉得好的对的值得的应该的,我按步就班亦步亦趋,到了今天,徒留许多遗憾。我一直在想这些年轻人在新西兰会做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住哪里,吃什么,遇到什么人,带着种种问题,开始读这本书。作者并无优美而华丽的词藻,但是她的描述脉络非常清晰,写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并通过她的视角刻画了一众新西兰生活的小老百姓,鲜活而生动,不夸张的说,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她描述的那个场景下那些尴尬、忐忑、激动、惊喜。与我之前看的《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和《再不远行就老了》之类的相比,巴道写的故事更顺畅,主线更清楚,有更多的思考,而不是一味讲述在异国他乡的生活,这是我所钟爱的。我知道了原来他们在新西兰所谓打工,真的是打杂工,并不是我之前所想的打字楼啊白领之类的工作,草莓厂、苹果厂、奇异果厂、必胜客送外卖,这些都是在国内我们压根不会去考虑的体力活啊,之前我还心心念念年轻时也该这么走一遭,如此一来着实被吓退。不知是从哪里来的信息,我一直对新西兰人民很有好感,猜想他们是质朴善良内心淡泊,看了书中所描写的一些新西兰民众,换宿的农场主主人,苹果厂的胖前辈,无礼挑衅的小青年,发现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只要是人就会有欲望,心计,贪婪,懒惰,当然巴道也遇到了很多友善热情的朋友,什么国家都一样,有大善也有小恶,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没有必要去给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硬性贴上一个标签以一叶障目。巴道有一章的小标题是“同根,同族,同胞”,我非常喜欢这一篇,也非常认同她在这里的思考。人们对于一些语言一些国家,带有一些固有的偏见,甚至想摒弃一些而谄谀另一些,其实这些都是成见,巴道这样写到:“如果人们能走出成见,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来看待彼此,地域、国家、政治就会显得微小。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各地华人会不会相处得更加融洽?会不会多一点而对相同和不同文化的尊重呢?”书末尾写到:你可以不和别人比,但你必须和自己比。巴到通过一年多的旅行打工,找到自己的梦想,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我了,浑浑噩噩何时止?如果能让我留在一个城市,要刚刚好,我想我会选择一个海边的城市,在海边的房子看日出日落潮涨潮落。

不断给我惊喜的巴道!

N年前相识,是她借我背包鼓励我去西藏!那也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这么远的门,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她竟然走过了大半个世界!新西兰只是她那些美好旅行经历中的一站,期待你的新书!我先预定一本,一定要买的!

放下一切的旅行

如我这般为什么都很忧愁的人,瞎操心的人真的很佩服这些人。总想着要出去看一看这个世界,可是要担心的事情好多啊。 在上海就需要担心户口工作啊,我一直这样委屈自己,真是太不幸了。如有一天,我一定要走出去,其实真的自己在外面混的好,一点养老的钱又有什么呢。

打工度假游新西兰

人人都爱旅行,却又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真正付之于行动地加入到打工度假的行列中。不仅仅因为打工签证办理的年龄限制,更因为打工出国旅行者自身的决心,动力,心态,资本等等。作为同为80后的人群,作者巴道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写下并出版了我手头刚阅读完的这本《停在新西兰刚刚好》旅行作品。很是喜欢这样类型的旅行随笔。不仅仅因为本书出自于同龄作者的手笔,让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更是聆听和收获到了很多自己以前想拥有却并没有实现的旅行梦想,更因为透过这本书的精彩纷呈让我领略到了新西兰国家的美丽和外国打工的无穷精彩性。本书的好,好在不仅仅讲述的是游记,本书的好更好在了揭开旅行,打工,成长三管齐下的无穷乐趣。100%新西兰=1%旅行+1%打工+98%成长。另类的旅行,却是人生成长中难能可贵的重要篇章。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我再回首时会发现自己曾经的人生经历是那样地宝贵和精彩。在这本游记文学作品中,作者以时间为顺序,根据自己行程的每个阶段,逐一展开着深入浅出的文字勾勒。更在文字之中夹叙夹议着她当时的所思所想所为。除却文字的描绘,我们同样还可以在各个章节中欣赏到无数作者看似无意的照片穿插。让旅行变得如此生动,让新西兰的美景如此定格,让你我如此身临其境地感知着打工旅行的无穷乐趣所在。事实上原本看此书更着眼于新西兰的美景,但是真正的阅读下来,我们觉得读者的眼光更会被作者书写下的另类旅行。国外和国内毕竟有所不同。打工旅行的背后实则有着自力更生下的旅行乐趣。尽管辛苦,但是却能发现平时旅行中所不可能发掘到的异国风景线。尽管弯路难免,但是却能由此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长喜悦。人生旅途之短,但是我们值得在这个有限的旅途之内增添上几笔自我的靓丽色彩。而打工旅行无疑是有机会的年轻人可以尝试的一个珍贵手段。游中有成长,游中有精彩。门外光芒万丈,门里波谲云诡。巴道发现,自己心动了……而书外的你我其实又何尝不是心动了呢?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跟随着《停在新西兰刚刚好》,我们读者见证着一段关于打工度假游新西兰的独特行程。也许我们因为着某些或多或少的主客观原因而无法成就属于自己的打工旅行,但是我们却在这本书中过足瘾。也许我们看过这本书后又符合这些旅行打工的条件,那么我们何不将跃跃欲试的心情直接付诸于真正的行动呢!

慢慢走,欣赏啊 -------------新西兰,不一样的国家

慢慢走,欣赏啊-------------新西兰,不一样的国家 每读一次书,就是了解一段故事,是的,这本书,让我领略了新西兰的风景。这本书《停在新西兰刚刚好》,作者叫巴道,80后,电影工作者,现游学美国。21岁独自前往西藏,从此开始一个人的旅程。26岁那年,误打误撞开始了在新西兰的打工度假之旅,并拜访了澳大利亚、斐济和瓦努阿图。行程共计15个月。26岁那年,她发现一个书本上从来没有提过的秘密:全世界年轻人都在打工度假。拿到打工度假签证,你不必承担巨额旅费,也不必羞于张口找父母要钱,因为你可以像当地人一样打工赚钱。 你不会成为一个无趣又匆忙的观光客,因为你可以花一年的时间,看细水长流。目前向中国大陆开放这种签证的国家,只有新西兰——《霍比特人》和《魔戒》的故乡,百分百纯净的蓝天白云,山川牧场。这是一个勇敢的姑娘,一次勇敢的旅行。在我们的世界地理课本中,学过了新西兰,位于大洋洲,温带海洋性气候,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是的,这是官方的介绍。但新西兰的风土人情,我们并不了解。是的,那就随着巴道,一起看看吧!26岁的巴道,跨越10000公里,摘苹果,挤牛奶,看生活本来的样子。在神奇的新西兰,巴道不仅收获了奇异果厂包装、在佛教中心换宿、自驾环游新西兰岛等经历。美丽的新西兰,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正所谓人杰地灵,在这如画的新西兰,也遇到了许多美丽的人们,在换宿时遇到善良的乔治大叔,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华人朋友 。当然,真实而琐碎的生活中,也少不了生活的琐碎,人性的粗陋。势力的老板,轻视客人的店主,不讲信用的伙伴……当然,这里就是生活,世间百态,都在这里。而读巴道的故事,品读新西兰的生活,也让我们反思, 在国内,我们是不是走的太快了,以至于忘了初心了呢。巴顿在佛教中心换宿时,悟到了“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思想,保持一种平静,很多物质上的需求其实只是欲望,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是啊,在中国,大家都拼命地努力工作,想要挣更多钱,却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那究竟是自己想要的吗?巴道说,看一次电影,就能让自己无比快乐,等到退休时候,要开一间电影院。是啊,只有走出去,你才会看到不一样的生活,你原有的价值观会被打破,你会发现,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任性!遇到这本书,很有缘,也很感谢梓冰,带给我这样美丽的故事。我也希望可以有这样打工旅行的机会,因为走马观花的旅行获得的只是视觉上的冲击而已,只有住在一个地方,才能融入这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我也希望可以浪迹天涯,走向远方,过不一样的生活,是的,我听到了心的声音!每个青春都有一条非走不可的弯路。就像宫崎骏所说:所有的成长到最后总是一次旅行。• •而这次信新西兰之旅。不像纯粹的生活,也绝不是简单的旅行。比生活多了份刺激,比旅行多了份现实。新西兰见证了巴道的挫折与成长。正是站在那广阔的原野上,她才突然明白,原来此前一直以为的“工作最大”是不对的,生活本身才是她想得到的!The travel is over,but not the journey. ——Petra Haffter旅行结束,旅程未了。 ——彼得拉`哈费尔

新西兰WHV,我看行!

去年秋天了解到新西兰WHV这个新鲜玩艺。昨天下午在市图书馆偶遇这本书的时候,打算回来了解下详情。昨天晚上发现:今年已经来不及申请了,雅思还没考。今早中国网友就把新西兰移民局的网站刷爆了!2008年第一批吃到螃蟹的人此时肯定在偷着乐呢!当时申请那是一个轻松,今非昔比啊!当然,好处是如今天朝少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WH经验,新西兰WHV的书一本一本地出版。这本只是其中之一,是不是最早/好,不得而知。国内的风景还没看完呢,就想跑出去瞅瞅。最想去的就是新西兰,多少是因为《魔戒》的缘故,那草、那山、那水、那天空。但愿新西兰不像丽江那样让我失望,想当年要去丽江是因为《一米阳光》!可是今日彻底商业化的丽江已经粉碎了我的梦想。出行要趁早啊!喜欢张杨在推荐序里的那句话:“这种孤独和自由的感觉,是一个人旅行最重要的收获。它(旅行)让我的心野了,我在城市中再也待不住了,我的心总是向往着那些充满神奇的土地。”是的,只要出发了,就不想停下来。因为走得越远越明白:后面肯定还会有更好的风景。年轻真好,拥有说走就走的勇气。30岁,对WHV来说是一道坎。看来我得尽快合计合计,不要等自己“过期”了才追悔莫及。新西兰移民局WHV链接附上。加油,骚年!http://www.immigration.govt.nz/migrant/stream/work/workingholiday/chinawhs.htm

逃离现实,以及回到现实

开始,我只是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因为年前有一位要好的朋友移民新西兰了,我便对新西兰这个全世界100%纯净的国家充满向往,于是关于它移民的一些规定与条件,关于它的风土人情、地理人文等各个方面的介绍资料都不愿意错过……开始,我仅是对近年来国内年轻人中兴起的“不像纯粹的生活,也绝不是简单的旅行”这种崭新的旅行生活这种方式比较好奇……后来,则是被本书的作者巴道传奇般的打工经历所吸引。新西兰是一个美丽的国度,气候宜人、环境清新、风景优美、旅游胜地,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对中国开放WHV的国家,这些都是它成为打工度假者首选的主要原因,于是绝大多数度假打工者都会选择新西兰这个国家作为自己打工度假生涯的第一站。城市白领巴道就是他们中的一个。2009年,巴道幸运地获得了新西兰“打工度假旅行签证”,于是懵懵懂懂地开始了她“比生活多了份刺激,比旅行多了份现实”的神奇之旅。踏上旅程的那一刻,26岁的巴道仅仅是凭着一时的兴起,并没有对未来即将到来的生活给予太多的规划和设计,其实周密的规划和设计对于打工旅行者来说也并不适宜,因为未来日子里太多的不确定任何一个瞬间都会改变先前的计划,巴道选择了像绝大多数背包客一样随遇而安地能停则停,能走即走。在路上她遇到和结交了太多与自己一样坚定地走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人,虽然他们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肤色和信仰,还存在了明显的文化差异,但是大致相同的旅行经历,大致相同的闯荡世界认识世界的理想,使他们成为彼此的良师益友,他们互相传递旅行经验,互相交流旅行中奇闻趣事……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然后又分别离去,奔向自己的下一站。生活的琐碎和美好,都在打工旅行那些周而复始简单至极的日子中凸显出来,从做客栈前台、奇异果厂做包装共、到去佛教中心换宿、她经历了无数从前都不曾经历的工作与生活,感受到了从前从来不曾感受的各种滋味的生活,虽然有很多时候,她甚至不明确自己的下一站会在哪里,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工使自己获得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和应对未知的能力与信心,旅行使自己在不断的行走中获得常人很难获得的成长,于是她15个月之后,她完成了自己的旅行计划,收获满满地回归生活。巴道的经历让我见识了逃离现实,以及回到现实的完美结合,也让我对打工旅行充满渴望。

要旅行,也要正视旅行

09年我大四,看看自己惨淡的成绩单,没有任何亮点的CV,憋不出来的PS,投出去没有回应的工作,入学申请,我设想过许多选择来逃避自己是loser这个事实。在越查working holiday越兴奋,盘算考个雅思的时候,收到了现在学校的offer。后来我和每一个博士生一样,时常盘算的就那固定几件事:何时能回家,要不要quit,还有几年才能发paper毕业。看到有这么个书,我就很好奇,同样是涉世尚浅,英语不咋地的女生,她在这working holiday一年里发生了什么,我又错过了什么呢。很有代入的看她流水账似的纪录自己的经历,有遇到各种各样好心的帮助和照料,也有骗人的草莓厂工头,居高临下的老员工,黑心的房东和换租农场主。看看自己,有时在学校订仪器被印度人欺负,在家被菲律宾室友找房东告莫须有的黑状,被房东太太和她的熊孩子们吵的睡不了觉,多少都是有点相似的。也许你读了书会觉得作者幼稚不成熟,一圈走下来,也没什么深刻感悟,灵魂洗礼。我想我们不能寄予一场旅行太多期待,旅行不是生活的暂停,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大路小路岔路,选什么你都不会错过什么,只是换一个角度和位置,认知的却是同一个世界。

2013/10/23

其实早就看完了,一直没时间总结点什么以表示下它可以被心安理得地忘记了。想去很多地方,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让你有立马收集资料,挤出时间,规划行程的冲动。很多才仅仅是翻翻照片而已……我想,那些地方大概在一个人心里能被分成两种,去不了,不屑去。什么是去不了,比如停下来刚刚好的新西兰我就去不了。去不了的意思就是,那种生活虽然是所向往的,但是要我放下现在的学业,就业机会,父母期望等等所有(其实好像也没多少),去换一个未知结果的抽奖券(这个比喻貌似真不好,抽奖是想要一个结果,而这不是,不过也说不定),我的确有点不愿意,当然同时这是自己一个人需要做的事情,在行动的动力上又会很匮乏。去不了,也比如什么冰岛北极光、欧洲哥特式、非洲大草原、澳洲毛利人……原因你懂的。但真的是吗?其实只是因为目前这样的代价是不值得的,为什么不等等。可多少人等等就等了一辈子……前几天看的侣行一下就让我想起了之前youku上的那对穷游东南亚的情侣。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什么比这更重要,很多时候真的太高估自己所拥有的了,这是种禁锢,只会让自己在远离远方的道路上痛苦。那么,真的有去不了吗?那儿或那,如果足够向往,为什么不呢。

旅行归来,找到生活的意义 ——读《停在新西兰刚刚好》

我的朋友巴道出书了,书名叫《停在新西兰刚刚好》,讲述了她在新西兰打工度假15个月的经历,书里面还讲了我的故事,她形容我们俩为“合拍的人”。认识巴道以后我们并未相处很久。常常是我在北岛,她在南岛;我在魔都,她在帝都;我在中国,她在米国。若把这两年的电话账单拉出来必然数字惊人。除了NZ这段共同的经历之外,把我们扭在一起的是我们都在寻找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现在的生活虽然完全是新西兰旅行的延续,但那段日子似乎已经远去。我不在旅行的状态,也不在后旅行的适应期。若说最近让我想起新西兰的两件事,一个是看HOBIT时怀念新西兰的美景和光脚走路的惬意;另一个便是在HK时看到FISH & CHIPS 就很想尝试,希望吃回新西兰的感觉。回想那段生活似乎没有什么特HIGH的点,找工作、找住处、旅行,其实就是一段浓缩的生活。巴道并不擅长用漂亮的词描绘美景,也不擅长讲故事,诗意幽默全无的一本书靠什么吸引读者呢?即是真实。什么最有力量,最能打动人也最长久呢?还是真实。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焦虑,真实的反思。新西兰只是一个媒介,只要我们保持开放、敏感的心,停在西藏、尼泊尔、美国、上海、北京任何地方都可以引发同样的思考与成长。我们从书中读到的是自己。 前几日一位爱旅行的朋友突然问我会不会偶尔怀念以前旅行的日子。回答是否定的。几年前的我必须利用任何一个假期去旅游,不出去就觉得会疯掉,现在却脱离了这样的生活。还是会往外跑,但都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去禅修或者带父母旅游。我现在想要的旅行是怎样的呢?比如同巴道一起回到新西兰拍摄纪录片;很喜欢意大利的文艺和生活气息,也会想去翡冷翠或者罗马生活一阵并学习意大利语……还是会旅行啦,只是变贪心。原来喜欢跑是因为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寻找多样可能性,也是因为要逃离不满的生活。无论跑多远,心中那份缺失还在,很快就被打回原形,重新开始那个 工作——讨厌工作——计划旅游——准备旅游——旅游——怀念旅游——工作 的往复循环当中。累了,厌了,所以决心终破怪圈。 旅行长见识,旅行长经验,旅行必然改变生活,鼓励所有人都走出去,经验这个世界,获得属于自己的直接体验与成长。 巴道结束旅行决定去美国读书,我决定不再朝九晚五,也有朋友留在新西兰,还有许许多多可能性。我们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选择,所谓从众或者被选择也只是我们放弃了选择权。选择什么都无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享受自己选择的生活。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绝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梦想需要支持,回到朝九晚五也很好,去支持老板的梦想。如果我有一个梦想(非空想)并付诸实施的话,也同样会有人来支持。 很高兴,巴道坚定的走在她的电影路上,走的越来越自信。也为自己高兴,终于清晰了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

你有勇气实现你的梦想吗?

不知何时开始,莫名的对新西兰这座四面环海的小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四处搜罗有关于新西兰的各种信息,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对于许久没有从书籍中获取养分的我来说,起初还怀疑自己能不能静下心来读书。后来,发现这是一本极易让人陷进去的书,作者没有华丽的文字,她用朴实的语言记录着旅行途中的点点滴滴和旅行中的所思所想,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舒服。或许,我还是没有作者那么有勇气,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和旅行途中的种种选择我还会像现在一样,在面对困难时,选择逃避、选择最安全的那个选项;或许,换了新的环境,我能更坦诚的面对真实的自己,更勇敢的迈出那一步。我也不知道。。。之前信誓旦旦的决定打工旅行,打算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现在我犹豫了。。。打工旅行并非单纯的旅游和享受生活,也有艰辛、也有突变,也需要坚持和隐忍,沟通和理解。旅行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好的在现实中生活。作者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我还没有勇气走出那一步,或许选择相信自己比相信别人要艰难许多,过度的依赖感让我不能像作者一样敢想敢做。读完这本书,想了许多。。。能让读者思考的书,应该算是一本不错的书吧

新“游牧一族”的行旅

所谓游牧民族,就是那些逐水草而居,以马(或骆驼、驯鹿)为主要迁徙工具的民族。比如我国历史上北方地区曾生活过的一些强大游牧民族——匈奴、鲜卑、契丹、蒙古……他们擅长骑射,往来如风,长期困扰着农耕民族。同样,在世界各国也都存在着类似的民族(欧洲的蛮族,印度的高地民族),他们天性自由,不受土地的约束,在大天大地之间纵横。不过,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已经基本不存在纯粹的游牧民族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类似生活方式的结束,从年轻人中诞生了一个新的群体——新游牧一族。   巴道所著的《停在新西兰刚刚好》是一本属于“新游牧一族”的书。所谓新游牧一族,就是一边打工,一边旅游的人,他们走到哪里,就把哪里视作自己工作的地方(同样,工作的地方即旅游处)。这和都市里那些赚了钱去走马观花的旅游一趟,然后带着旅游的浮空感继续工作的人完全不同。他们打工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尽可能多的看看这个世界。就像古老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国界,他们没有故乡,也从来不会有乡愁,因为此处即吾乡。马蹄之下,就是上天赐予他们的土地。所以,他们到全世界去征服和开拓,这才有了成吉思汗的传说。      巴道是一个女孩,甚至只是一个刚刚才通过雅思考试的女孩。她并不急着去找工作,也没有把自己早点嫁了的想法,她只是在一个朋友处听到了“打工度假签证”,因此便决定这么做。她像寻常时候一样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然后像寻常出行一样去了新西兰,之后她发现一切比她想象的还要意外——一种令人惊喜的意外。      新游牧一族绝非拿高薪的有钱人,恰恰相反,他们大多是胸怀大志,囊中羞涩的年轻人。不过,囊中羞涩不要紧,要紧的是他们依旧充满激情,敢想敢干。他们一方面努力寻找每一个工作的机会,另一方面精打细算,把钱都花到该花的地方。巴道曾与沁颖(上海女孩)、琼如(台湾女孩)、康妮(马拉西亚女孩)在旅途相识,彼此惺惺相惜,称赞对方的果敢与坚强。实际上,在新游牧一族的群体里,女性绝对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之后,这几个姑娘去了奥克兰,而且还玩了一阵子赌场。幸好,她们并没有把自己输掉。可见,这个姑娘不简单,有那么一股子“侠女”味道。      离开奥克兰,巴道是如何旅游和生活的呢?你不会想到,她在新西兰的农场“收拾”草莓,并和一群工友生活在一起,既有来自瓦努阿图的男孩yan,也有同胞和其他亚裔男女,在这里她经历了“护照受难”,当然也体味到了“假期工人”的苦与乐。      巴道从农场出来自然是完成了“炼狱”修行,此后一路转战新西兰东岸,进入工厂,品味当地人的佛教中心……就这样,她在新西兰生活了十五个月。就像她说的,我们习惯了闷头往前冲,即使迟疑,也不敢在滚滚人流中停留片刻。因为人人都在大踏步向前进,生怕一停留就输了。其实,我们应该停下来,欣赏一下周边世界的美。   巴道告诉我们,有时候停下来,你会发现新的生活,它不是那么急躁慌忙的。   停下来吧,做一个新游牧一族。

故事写的一般 如流水账 但生活让人向往 这就是每个人的选择吧 她的故事简直就是我的以前和以后 20岁独行 25岁后的离开都市

离开,是为了回来

The travel is over,but not the journey 这是《停在新西兰刚刚好》写在最后的话,旅行结束,旅程未了!碰巧这两个月经常随便走走,旅程未了,似乎在提醒我些什么。“时间一长,过日子的平常心就会踢走当初的兴奋,记录下来的就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粗糙,更少有心情真正记录下什么。。。。。“似乎我们的生活本就是一场“旅行”,可是这场旅行的主角,却不是我们,而是我们周遭的一切,我们关注的东西也不是自身。当某天开始,我们关注的不再是周遭的物质,美景对于我们也只是映衬,当我们身上的毛孔可以打开接受身边的信息,当我们真正成为旅行的主角,旅行才真正的开始。或者有一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控制自己,随时吸收生活中的养分,不需要借助外力达到自省,旅行就会总结了。当我们走出去并更好地回来时,接下来的旅程就变得更有趣了,这时候,旅行反倒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已,因为旅程上我地已经学会很好地控制自己了,我们已经能很好睇从身边吸收需要的养分。离开,只是为了更好的回来。我很喜欢这本书最后关于旅行的描述,更喜欢这句话,无论我们是不是专业旅行家,旅行始终会有终结,但是,对于人生来说,对于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人来说,旅程是不会结束的。当我们做到上面那样时,我们就可更好地回来~~~这本书让我知道,旅行并不一定走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并不一定要跟青旅的人漫无目的地畅聊,并不一定要看到什么,被什么震撼。而是要回归,回归到自己身上。对啊,似乎我很久没有这种回归了,没有跟自己说说话了~~~现在看这本书真是刚刚好!

亲爱的,你有没有想过像她一样的停下来

巴道的这本书,我看了很久,她的文字并不艰辛并不晦涩,没有什么难理解的语句,我却需要时间去消化文字背后的带给人的震撼,或者,也是在一点点的反思自己的生活。2009年我在北京读研,同一时期和我同岁的巴道什么都没有准备的登上了飞往新西兰的飞机。那一年甚至更早的时候,我想过要去旅游我想过要放下我的生活,我想过很多,但是直到现在,生活仍然如此。总说我们80后的生活如此乏味,上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是不是我们并没有勇气去承担选择生活之后的结果,所以一直才被推着走,一直才被动的被生活选择。并非每一个人都要像她,但是至少,在有限的人生中,,这个女孩曾经为自己而活,而这些经历带给她的幸福是任何人都无法分享的。都说我们这个年龄在谈梦想是件很傻的事情,但是周星驰不是说过,人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如果你已经害怕了说梦想,或者讪笑着拒绝谈理想,那么,或许是你真的没有足够的勇气为生活承担责任而已。经常有人会问我,你后悔上那么多年的学吗?因为这几年,当我进入单位的时候,同时期进来的同事都比我年龄小,我们做同样的事情赚同样的钱。可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是啊,你知道这些年我的收获是什么吗?也许不足与外人道,他人也不会理解,但是有些东西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回到北京的巴道也面临了一年的空档期,但是再出发的她,多了很多的淡定和选择的自信心。我们总是能在一个人的游记中看到旖旎的风光和旅游者的自由,却真的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这些的背后,一个行者经历过什么样的磨砺。《停在新西兰刚刚好》第一次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旅游度假签证,也知道了换宿等旅游知识。她知不知道,很多人在她的笔下看到了力量了呢?享受生活,莫要被俗世的标准蒙蔽了双眼。简单点,更容易感受到真实的自己。


 停在新西兰刚刚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