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擴散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9573259084
作者:Everett M. Rogers

内容概要

埃弗雷特.羅吉斯 (Everett M. Rogers)
全球知名的新聞暨傳播學系教授,長於創新散布研究和教學。他曾獲校方委以重任,負責新墨西哥州立大學毒品暨酗酒防治中心工作,主導有關防止酒醉駕車的研究計劃;同時他更掌管預防性計畫研究中心,針對公共衛生創新散布的永續性加以研究;此外,羅傑斯也進一步積極參與一系列有關公共衛生話題的大型研究計劃。而在羅傑斯個人逾四十五年的教學生涯當中,他先後任教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麥西根州立大學、麥西根大學、史丹福大學、南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州立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德國拜魯特大學,和新架坡南洋科技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

作者简介

秘魯的降低傳染病燒開水計畫,為什麼會失敗?舊金山的愛滋病防治計畫、台灣的家庭避孕計畫,為什麼會成功?全錄如何將電腦江山,拱手讓給蘋果電腦?東芝領先發明筆記型電腦,為何空等兩年後才上市?
歷經60年、橫跨5大洲,55個經典案例完整解讀
作者羅吉斯是全球知名的新聞暨傳播學教授,生前任教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是創新擴散領域的權威學者。他的學術生涯以研究農業推廣開始,由此發現新事物或新思想在社會中擴散的過程。之後,他進而研究並發現了創新擴散的模式。他的研究議題包括愛滋病預防、藥物濫用預防、醫病關係研究、家庭生育計畫、癌症的早期發現、戒菸等內容。
本書提出的擴散理論應用到許多學科如行銷企管的通路研究、口碑行銷等,成為各種改革的理論架構參考,如政治改革、農業改革、醫藥創新、社會變遷、國家發展等。


 創新的擴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摘要依循著歷史的腳步,不難發現人類一直不斷地在追求「創新」;從中國的四大發明、牛頓的萬有引力發現、愛迪生的電燈泡,及查士丁尼的查士丁尼法典等,這些不論是科技、政治、人文上的躍進,皆可稱為創新。而現今,各行各業的熱門話題,皆圍繞在如何創造出新的技術、研發出新的創新產品,進而領先競爭者,搶先推出具有市場價值與競爭力的獨特技術能力或產品,這些都是環繞在創新之上的話題。而如何能持續創新而滿足消費者多樣的需求呢!?現今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與需求層次一再地提昇,使得市場的競爭也愈來愈激烈,各家廠商都必須不斷的推出新產品才能在市場上維持競爭的優勢,所以創新成了企業面對變局的必備條件;而創新產品在市場上推出的成功與否,將與「創新擴散」的成功與否相關。Cooper and Kleinschmidt (1991)曾估計新產品上市時的失敗率約為75%,換言之,僅有四分之一的新產品會成功。以相機為例,企業想的可能是如何製造出功能最好、最輕薄的相機,但消費者的訴求可能是想選擇拍出最好照片的相機。所以,企業應改善的不僅是產品或服務,而是要正確地掌握消費者的需求,這才是提高新產品上市成功的重要關鍵。這對現今科技掛帥的科技產業來說尤其重要,所以更可體會到創新及創新擴散的重要性。而從《創新的擴散》此書中,可以瞭解擴散的理論、創新擴散的過程,及很多可發人深省的有趣案例,如同一本創新擴散的百科大全,值得大家細細品嚐及閱讀。第一章 擴散的概念生物產業科技專論期末心得報告-0961423 劉淑芳2第一節擴散的意義擴散是一種過程,即在一定時間內,社會體系中的成員藉由特定管道,傳播關於某項創新的訊息;擴散也是溝通的一種特殊型式,其溝通的訊息與創新觀念有關;擴散更是一種社會的變遷,因為創新的擴散讓社會體系的結構及功能都發生了變化。而這些現象皆時常發生在我們四周圍,不管是新產品的上市(如同:iPod、Skype)、新技術的採用(如:半導體技術)、新政策的推行(如:垃圾不落地政策、垃圾分類)或是新風尚的形成(如:LOHAS)等,都可以算是創新擴散的現象。第二節 擴散的迷思在一般人普遍的認知觀念裡,皆認為「有效的創新發明」會自我推銷、普遍被他人接受與瞭解,且快速擴散出去。但事實上大多數的創新擴散過程都是極為緩慢的。就如同好用卻不流行的德沃拉克鍵盤一樣,德沃拉克鍵盤的優點包含:依據各手指的靈活程度和力度,分配雙手每一根手指的工作量、把百分之五十六的工作量轉移到構造較強的右手上,且鍵盤中央那一排的平均打字量有百分之七十,減少打字者上下移動的打字,有效提高打字速度和效率。德沃拉克鍵盤的構造及打字效率比起QWERTY 鍵盤有效率及好用許多,但過了七十多年的光載,現代人幾乎仍是在使用效率效低的QWERTY 鍵盤。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的創新並部一定能有效的擴散出去,且被廣泛接受,即使這項產品是較優秀的。所以瞭解創新的擴散過程及如何有效擴散出去,是創新產品及服務被接受的重點。第三節 擴散的四大要素擴散的四大要素包含:「創新」、「溝通管道」、「時間」和「社會體系」。以下簡略說明這些要素概念:(1) 創新:此創新的意義為個體認知上之新舊,而決定他是不是一項創新,如果某項想法被某個人認定是新的,那就是一項創新。而創新的認知屬性包含:相對優勢(指相對於被取代的舊事物,創新所具有的優勢程度)、生物產業科技專論期末心得報告-0961423 劉淑芳3相容性(創新事物和目前的價值體系、過往經驗,以及潛在接受者的需求吻合程度)、複雜性(關於瞭解和使用某項創新的難易程度)、可試驗性(指創新是否可在有限資源上被驗證的程度)。(2) 溝通管道:是指資訊從來源到接受者之間經過的途徑,可以為人際溝通與大眾媒體。(3) 時間:在擴散過程中,相關「時間」測定包含:創新決策過程、接受創新相對時間早晚及某段時間內,體系成員的接受率。「創新決策過程」中有五個重要步驟,依序為:認知、說服、決策、執行和確認;而依「接受創新相對時間早晚」,可將成員分成五大類,依序分別是:創新先驅者、早期接受者、早期大多數、後期大多數和落後者;「接受率」是指在某一社會體系中,成員接受創新的相對速率,將接受創新人數隨時間畫出累積分布曲線時,它將會呈現S 型。(4) 社會體系:指一群相關聯單位,一起參與解決共同面對的問題,並達成共同的目標。而單位可能是個人、非正式團體、公司行號或其他子系統。如同書中所提及的案例-美國愛荷華州的玉米新品種,其為一種玉米品種的創新,它可以提高產量,具有抗旱性;而在創新決策的不同階段,不同的溝通管道扮演不同的角色,對於早期接受者而言,業務人員是重要消息的來源,但對於後期接受者而言,他們的鄰居是接受的重要管道,這也說明了人際溝通網絡在社會體系創新擴散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當創新的先驅者、早期接受者的正面經驗累積夠多時,那麼當他們與社區內的其他農民分享他們的使用經驗時,接受度必然會增加。第二章 創新六部曲生物產業科技專論期末心得報告-0961423 劉淑芳4如同愛默生所說:「創造一個更好的捕鼠器,哪麼全世界會開一條通往你加的路。」所以好的創造可以改變個人、企業,甚至是社會的發展。而創新對擴散有著極大的影響,他是擴散的前端,是屬於「擴散前」的活動,而擴散只是整個創新過程後期的一個階段而已。因此以下將說明創新發展的過程:(一)問題或需求的認知:創新發展過程通常是由某個問題或需求的認知開始的,如同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說:「需求為發明之母。」,因為需求會引發研究活動,來解決需求上的問題。(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大多數被研究的創新都是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大多經由科學研究創造出來的。科學的理論通常源自於基礎研究,其為多數科學的原創性研究,但其不以實際解決問題為目標;相對地,應用研究是以實際解決問題為目標。(三)發展:創新的發展是將一個新的想法變成能滿足潛在接受者需求的過程。這種過程通常發生在研究之後,他的來源是研究,最後和研究一起成為整個創新的一部分。而「臭鼬工廠」常是發展創新的先鋒,如同著明的蘋果麥金塔,就是在賈伯斯的秘密實驗室創造的。(四)商業化:指將創新具體化的商品,轉化成可以在市場上販售的商品或服務。而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創新若具有互補作用,也通常被包裝在一起,以促進其擴散。(五)擴散和接受:創新過程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開始把創新推廣給接受者的決策,其要面對是否將能解決需求的創新擴散出去的壓力,且由民眾決定是否接受此創新商品或服務。(六)後果:此是創新發展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在決定接受或拒絕某項創新之後,個人或社會體系所發生的變化。透過上述創新的六階段,有助於我們瞭解創新的內容與過程。而創新可能生物產業科技專論期末心得報告-0961423 劉淑芳5是偶然發現,如同3M 的無痕便利貼,又如同有些創新是因應需求而產生的,例如東芝筆記型電腦的誕生,其研發背景即是為因應日本地狹人稠的特性,希望發展出比桌上型電腦體積更小的電腦,因而孕育而生。然而,但並不是所有創新都會經歷上述六個階段,且順序也不盡相同,但此六階段仍能幫助我們明瞭創新的發展。第三章 個人創新的決策過程第一節 個人創新決策過程之意義個人創新的決策過成是指個人在得知創新之後、形成對此項新事務的看法、做出接受或拒絕的活動、並執行與使用創新的整個過程。第二節 創新決策過程五階段Rogers 認為個人的創新決策過程,可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 (1)「認知階段」:個人知道這項創新的存在,而且對它的功能有了初步的瞭解;(2)「說服階段」:個人對創新形成贊成或不贊成的態度;(3)「決策階段」:個人採取行動做出採用或拒絕這項創新的決定;(4)「實行階段」:個人對這項創新付諸實施;(5)「確認階段」:個人尋求對先前已決定的創新決策尋求進一步的確認,但如果受到與創新相矛盾的信息影響,也可能否決之前所做的決定。創新決策過程的五大階段,有助於我們對不同溝通管道的角色有所瞭解,如書中所提及的「四環素在伊利諾州醫學界的擴散研究」,即有所說明。起初在認知階段時,大部分的醫生是透過藥商、醫學期刊、電視、報紙等得知四環素這種新藥,此時階段的重要溝通管道為大眾媒體,到說服階段時,有關四環素的科學評估曾提供給醫生參考,但這些資料仍不足說服他們接受這項創新藥物,因為他們認為藥商的可信度遠低於醫界的同事,來自同儕的使用結果、實際經驗交流,更易說服他們採用,所以此時階段的重要溝通管道為人際溝通;到了決策階段,生物產業科技專論期末心得報告-0961423 劉淑芳6因為有來自創新的先驅者的試用結果,使其他醫生易於採用此種新藥,進而進一步實際自己採行,把四環素當作是處方來開始使用,最後可以由病人的情況中得到進一步的確認,以瞭解接受此項創新決策的對錯。第三節 網際網路對創新決策過程之影響現今由於網際網路的發達,其深深影響創新的決策過程,網際網路既像是大眾媒體,可使人們透過一對多的方式來傳播新事物,它也像是人際間溝通的管道,如:透過電子郵件、MSN 可以達成人與人互動,由此可以看出網際網路可大大消除溝通的空間問題,縮短人與人間的距離。而對某些創新而言,透過網路的推廣,可以創造大幅度的接受率,如:各式各樣的免費電子郵件、MSN 等,隨著越來越多人使用,會造就更高的接受率。且對於現今最流行的MP3 音樂,也由於網際網路的興起,使得MP3 音樂易於流傳,間接使得MP3 播放器竄起;而病毒式行銷也如同此方式,透過網路傳播的方便,廣告商在網頁上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或小遊戲軟體,讓消費者有動機傳送給朋友,可以透過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快速打響名號,其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及速度快的優點。第四章 創新之屬性第一節 哪些創新人見人愛有些創新從首度推出就受到廣泛採用,如:網際網路自1989 年推出,到2002年在美國地屈就有71%的成年民眾接受了網際網路;而iPod 自2001 年推出以來深受全球喜愛,且至2005 年1 月底,Brandchannel 公佈2004 年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就是iPod,其評語指出:「iPod 跳脫大家對於高科技產品冰冷的印象,透過偉大的創新與出色的設計,帶來產品新的親切感與熱情。」所以有許多創新是受人喜愛的,但卻也有許多消費性創新產品,其接受率僅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甚至更低,到底是什麼因素影響到創新的被接受率呢?如果個人在決定創新之前,蒐集創新屬性的資料,這樣對預測未來的創新接受率將會更有效果。如同書中所提及生物產業科技專論期末心得報告-0961423 劉淑芳7的「N-Trak」土壤含氮測試,其研究人員多為農業博士,他們關起門來研究此計畫,其做出來的多為他們在研究領域的理論性推論結果,他們沒有邀請具有實務經驗的農民參與這項計畫的研發,完全忽略了當地的實際情況,所以難逃失敗的命運。所以由上述案例可以得知,研究創新之屬性,事先預測人們對創新的反應尤為重要。第二節 創新之屬性-相對優勢、相容性、複雜性、可試驗性和可觀察性「相對優勢」就是創新的其中一項屬性,其通常以經濟利益、社會聲望或其他方式來衡量。首先是「經濟因素」,其為接受某項創新需要付出的成本,有可能會影響到創新的接受率,如同1980 年代進入美國市場時的錄放影機VCR,售價約一千二百美元,若干年後,由於技術進步,加上大量生產的結果,使成本大幅降低為五十美元以下,這也自然使得他們接受率急速上升;第二為「社會因素」,創新促使很多人接受的誘因,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社會地位,例如:像是新車、髮型、流行服飾,很多人接受此創新,是為了獲得社會地為的肯定,而使得創新快速擴散出去。而「鼓勵效果」也可以增加創新的相對優勢,鼓勵大眾改變原有行為而接受創新,例如:印尼政府推廣家庭避孕計畫的政府部門,就把獎勵報酬提供給避孕接受率高的村落,這獎勵政策不但增加了家庭避孕計畫的相對優勢,同時也激起村民對避孕者的羨慕。相對的,「強制」要求接受也是一項方法,如同大陸強制實施的一胎化政策、加州強制民眾使用無污染汽車、台灣強制騎乘機車要帶安全帽、開車要繫安全帶等等,都是屬於強制下擴散出去的結果。在創新的時候,要創造新的,也要記得舊有的發展路徑與脈絡,且創新的時候需要要一步步的前進,不能超之過急而想做全新的改變,因為全新的改變大都會面臨失敗的命運。由此可看出「相容性」也是創新的其中一項屬性,其是指創新被認知為和目前價值系統、過去的經驗,以及和潛在接受者需求相一致的程度,相容性越高,對潛在接受者來說,其不確定程度可以降低,可以增加其接受生物產業科技專論期末心得報告-0961423 劉淑芳8程度。創新的相容性可以視其是否和以下幾種因素相容:(一)創新要和社會價值系統和信仰系統相容:如果創新和擴散對象的文化價值不相容,就會妨礙到它的被接受度,如:美國農民很看重農產量的增加,這使得水土保育類的創新,被農民認為和重視產量的耕作價值相衝突,因此此類的創新的接受過程就很緩慢;而最近幾年油電汽車的興起,這有可能與世人意識到能源危機的問題有關,所以許多車廠慢慢投入省油車款的研發,像是NISSAN 的TIDDA、TOYOTA 的ALTIS、VIOS 等,皆強調省油概念,而較汽油車省油的柴油車,也是現今的趨勢之一,2006 年柴油車款占進口車總市場僅2 成左右,而到2007 年已經成長到4 成5,紮紮實實成長了一倍多。(二)創新要和過去曾推廣且被接受的思想相容:創新不但要和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價值相容,也要和已經被接受的觀念相容,而能不能與現行觀念相容,關係著創新被接受的快慢。因為一般來說,個人必較不能接受一個全新陌生的創新,過去的經驗可以幫助個人減少不確定的因素。如同美國政府大力推廣太陽能發電,但它是一項顛覆性技術,許多人都沒有實際操作經驗,也與現有經驗較無法相容,所以被接受的速度相當的緩慢;又如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泡,但當時的人大多使用煤氣燈,為了突破困境,他把行銷策略限定在大眾的認知與使用習慣,譬如他明知電燈泡的亮度比煤氣燈好,但他仍然發展亮度與煤氣燈約略相同的燈泡,一直等到大眾接受後,才在亮度上慢慢改善。(三)創新要和個人需求相容:推廣人員要事先尋求客戶的需求,並進一步推薦符合的創新方案,而此可以藉由進一步與個別客戶非正式地試探接觸、客戶向推廣人員的諮詢、問卷調查等資訊得知潛在顧客的需求,並可進一步創新滿足其需求。「複雜性」、「可試驗性」和「可觀察性」也是創新認知的屬性,「複雜性」生物產業科技專論期末心得報告-0961423 劉淑芳9是指理解和使用創新的難易程度,若一項新的發明不易使消費者瞭解,那它的被接受率將會降低;「可試驗性」是指創新可以在有限基礎上被試驗的程度,通常可作階段性試驗的創新,可提高接受率,如同電腦展提供電子商品給消費者試用的機會,藉此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慾;而「可觀察性」是指創新後果可被他人觀察的程度,如同現今隨處可見的行動電話、電腦產品,有助於提高潛在顧客的購買動機。而在創新的議題中,創新組合的考慮也是一項重點,因為有時單一一項創新並不能發揮它預期的功效,有時候將一些相關聯的創新集結成一個創新組合一同推廣,將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如同書中所提及的案例,在印度及亞洲國家,就是一次將農業創新組合同步推廣給農民,其中包含新稻米品種、化學肥料和其他農業化學用品,農民一次同步接受創新組合,才能使這些創新之間產生相成效應,使農作物成長三倍,解決了亞洲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而如同商人也會提供商品搭配策略,將具有高度相容性的產品一同推出,像是推銷一款新型洗衣機的同時,也會搭配一台烘乾機一同推銷;又如電子郵件與個人電腦就是一個創新的成功組合,所以未來的創新可以考慮創新組合的搭配,以利於創新的擴散。第五章 創新之關鍵接受者與擴散模式第一節 創新之五大接受者類別對於創新,每個人有不同接受程度,有的是先驅者,而有的則是落後者。而Rogers 將市場上的消費者依創新接受度的不同,約略區分成五大接受者類別,分別為創新先驅者、早期接受者、早期接受大多數、後期接受大多數與落後者。「創新先驅者」是具有冒險精神,他們對新觀念充滿好奇,勇於常識新奇事物,所以他們在創新的擴散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把體系外的創新觀念引進體系中,扮演者關鍵守門的角色,且其社會經濟地位通常較高;「早期接受者」則多半扮演著社會體系中意見領袖的角色,他們在團體中備受同儕尊敬,所以他們常生物產業科技專論期末心得報告-0961423 劉淑芳10是潛在接受者的效仿對象,其較後期接受者更有理性、智慧與接受改變;「早期接受大多數」多半是深思熟慮的,他們較少在同儕之間扮演意見領袖的角色,且他們對於新奇事物通常不是身先士卒、勇於嘗試的角色,他們通常會觀察一段時間才決定是否採用;「後期接受大多數」是指社會體系內的一般人都接受創新後,才接受創新的人;而「落後者」是最後接受創新的一群人,他們的思考重點是過去,他們的決策經驗通常與過去經驗有關,且創新決策過程很長,此類的人通常趨於保守。第二節 早期接受者的重要塔爾德曾說:「每一群野牛都有一個領頭者,而這隻領頭牛有著重大的影響力。」而在人際關係網絡中,意見領袖(早期接受者)就是那個領頭者,他能影響他人對創新的看法及態度,是影響創新在社會體下中被接受高低的關鍵,因為創新的先驅者通常獨立於社會體系外,若沒有早期接受者的呵護,創新通常容易夭折,所以創新若能被意見領袖所接受,並向其他人推薦有關創新的訊息,創新就能有效在網絡中擴散出去。就如同文中提及日本東芝公司筆記型電腦創新的先驅者-溝口哲也,他雖然是富有思想、信念的創新火車頭,但當時東芝公司剛面臨在個人電腦市場的慘敗,因而想推出此市場,所以若沒有當時東芝歐洲分公司西田厚聰的慧眼識英雄與實質贊助他,想必東芝筆記型電腦就沒有後來現今看到的發展,在全球得到鉅大的成功。所以借助於「早期接受者」在社會群體中意見領袖的角色,是使許多創新產品能成功行銷上市的重要關鍵。第三節 關鍵多數的引爆而在擴散的過程中,『關鍵多數』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因為大多數人類行為的抉擇,常會受到其他多數、團體的影響,若多數人接受某種行為,則會間接影響到其他人接受它的可能性,如同史上擴散速度最快的-網際網路,其源於1960年美國國防部建構的電腦網路系統,其發展到1995 年後,每年都呈現倍數增長,而到了2002 年,全球網際網路使用者更激增至五億四千四百萬人口,約占全球生物產業科技專論期末心得報告-0961423 劉淑芳11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其成長速度是很驚人的。然而為何網際網路會如此受歡迎呢!?除了科技發達使電腦、網路有完善的基礎設備外,網路能提供人們另一個溝通的人際管道,人們可以藉由網際網路抒發自我情感、網上交友,且藉由網路可將具有共同價值、信念的人鎖在一起,一同討論有興趣的話題,形成網際網路流行下的網路群聚現象,而網路也可作商業用途之用,可以拿來行銷、販賣產品,促進商業的全球化,所以隨著越來越多人使用,使得網際網路的附加價值不斷的提高,此是加快網路高接受率的重要原因。且網絡增值效應對通訊創新接受率的影響,也取決於相容性的標準,例如:過去錄放影機VCR 擁有兩套不同規格(Beta和VHS),且此兩種規格不相容,導致消費者無所適從,所以接受率一直很低,最後直到VHS 取得市場上關鍵多數的採用後才勝出,並廣為大眾接受。第四節 創新之擴散社會學大師曾指出社會流行現象也是創新產品擴散出去的關鍵,其包含三大關鍵因素,分別是「少數原則」、「定著因素」與「環境力量」,以下以iPod為例來說明:(一)「少數原則」:指造成此流行趨勢的只有一小群人,但他們能發揮強大的影響力。就像蘋果一直在影音市場具強大的影響力,且從事音樂、藝術、繪畫,及攝影的少數專業人士,多數會選擇Mac 電腦,因此,iPod 最大的魅力是來自於蘋果長期在影音業界耕耘的品牌價值。(二)「定著因素」:如同流行病會「定著」在一個人身上,並透過他來向外傳染。所以要創造一種流行,必須要能掌握住幾位關鍵人物,而間接透過關鍵人物掀起風潮,如:英國小報拍攝到足球金童貝克漢晨跑時佩帶iPod,激起廣大球迷爭相購買iPod,且iPod 與BMW 的合作,更讓iPod 在頂級顧客群中散播開來。(三)「環境因素」:此指消費者常常受到周遭社會環境所左右,如同 iPod 成功的創造了音樂下載的合法環境-iTunes 線上音樂商店,其以0.99 美金生物產業科技專論期末心得報告-0961423 劉淑芳12起跳,即可合法下載各類音樂或有聲書,再加上周邊廠商所衍生的多樣配件,不僅為顧客提供完善的服務,更形成一個網路效應,使得其他廠商難以和Apple 競爭。第六章 結論此書詳細描述創新如何發生、擴散,到人們採用創新的決策過程、接受創新的先後順序,與創新擴散所帶來的結果與後果等,使我們完整的明瞭整個創新擴散的過程,且書中提供了許多豐富的案例,有助於我們更深的體會與融入整個創新如何產生、創新如何有效擴散出去、誰是創新有效擴散出去的幕後黑手、而創新又與社會大眾與整體環境產生何種激盪等,因此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而在今日高度競爭的經營環境下,企業無不尋求各種經營策略,以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其最重要的方式即是持續推出新產品,以獲得較高的利潤,並奪得搶先進入市場的優勢,尤其在高科技產業產品生命週期逐漸縮短、產品快速更新、新產品持續推出的環境下,創新擴散的議題更是值得被重視。而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及網際網路的興盛,每天都有大量的資訊產生及傳播擴散出去,在這整個擴散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因素會影響到擴散的進行,因此瞭解「創新的特性」、「擴散的階段」及「推動者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功能」,才能瞭解創新的產品如何能有效擴散出去,且廣為被大眾接受。參考文獻生物產業科技專論期末心得報告-0961423 劉淑芳13羅吉斯(民95)。創新的擴散。(唐錦超譯)。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3 年)。吳祥麟(民 92)。擴散過程中推動者扮演的角色—以「LOXA 教育網」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大前研一(民 95 年5 月)。未來台灣創新的致勝關鍵。天下雜誌,345。Cooper, Rober G. and Elko J. Kleinschmidt,(1991) New Product : The Key Factors insuccess.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2218869http://www.cme.org.tw/FILES/W0002.DOChttp://enews.tpc.edu.tw/document/special/2004/1123%B3%D0%B7s%B1%C0%BCs%BBP%C2X%B4%B2.htmhttp://www.wretch.cc/blog/shiuan86&article_id=15681372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