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看欧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 窥看欧洲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
ISBN:9787111127901
作者:妹尾河童
页数:261页

轻松的视觉旅行

不要求太多,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本来妹尾就是写散文画插画的,当然就要带着这样的目光和角度来赏析.所以那些要求看点深入内容的人,还是选错书了,乏味与否都是自己的定位而已.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事实上妹尾的书籍我都买来了,喜欢他轻松的文字和简单有趣味的插画,是一种清新的风格.

有点意思

此篇并非书评,只是给个评价罢了。年代确实有点久了,对旅店的描述太多了。不过看了这本书,倒是觉得用素描来记叙旅程是个很好玩的事情。虽然早已抛弃了素描,但现在又想重新学起了。现在不论小资不小资都喜欢拿摄影当做自己的爱好,素描岂不是更有情调?

比较有用

要去欧洲穷游的朋友可以多看看几乎每一篇都是作者去欧洲时住过的小旅馆配图很有特色,是手绘的房间图有各地特色的装饰、物品也会专门提出来看得很轻松,以后去欧洲背包旅游时会是很好的参照

慢风景

翻了几页《窥看欧洲》,我即意识到,这也许是一本颇有点年头的书。妹尾河童先生描述他在维也纳搭乘车门大开的市营电车,手脚灵活的年轻人可随意跳上跳下、也有运动神经不太发达的跳摔了挨骂的。这和去年秋天我在维也纳的经验大相径庭。我坐过的电车,稳稳行走在林荫大道上,到站揿钮,车门自动折叠开启,站间距离不长,沿途风景舒展优美,斜风细雨时,我根本不想下车,恨不能径坐到地老天荒。这落差间,想必车系早已改朝换代吧。维市的公交市规,曾给我极佳印象。建筑峻伟,道路宽放,树木蓊郁,许多笔直大街都叫做“Gasse”(小径),而慕尼黑的紧窄肠线们统统傲慢升格为 “Strasse”(街);每次我在站台对地图路牌,总有年轻的维市人主动以英文招呼,问我是不是搞不清方向,同等礼遇,在慕尼黑则十分稀罕,偶遇善意老者充任天兵,我只好微笑承情,很无力地竖起耳朵追捕德国鸦语。在维市过马路,又别具趣味,等待交通灯变色的时间,一直听得清脆的滴答走时声,发自路肩上控灯匣子,此街彼街,蔚为一片,着意幽微处乐感,不枉喻音乐之都。继续跟随河童先生旅行,他为每一间寓居过的旅店房间画俯面图,记载明细价格,各国单位不一,明显还处于货币分治时段,又以东西德分称,更在统一之前。看到后面,才晓得成行时间是上世纪71、72年间。那么,即使风景素绘是旅途归来后完成的,也一定远远结稿于我出生之前了。我有一刻怔然,想一想,同角度景色,三十年多年后收摄我的眼底,并无分毫折损,倒仿佛永恒月光,直教人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台伯河上的天使群雕、巴黎荣军院金光圆顶及二三层楼上的天线和红砖烟囱、香波城堡周身水帘、西亚那的赭石拱顶下起伏小径、威尼斯与布鲁日的水上人家、萨尔斯堡的精致招牌、布兰登堡斜格子壁饰、以及天鹅堡垒的白皙侧影,合凑为时间机器,固若金汤,一面对照着穿梭的肉眼、逆旅的人生。回看一成不变风景,时间步幅同时残酷疾走和温柔滞留,被解释得那么和睦而自然。我从无旅行为主调的生活,故此虽然居住欧陆的时间是河童先生数倍,反而错漏了书中大半的笔底风光。比如荷兰,我没有去,收过朋友家人捎来的几双木鞋、硬皮奶酪、明信片。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The Art of Travel)一书和完美家宅(The Perfect Home)记录片里都赞美过荷式民居新颖亮洁,主要从美感角度,归因于轩敞厅堂,强效采光的窗户。妹尾河童则依循气候和日照,南北对比,荷国人的巨幅落地窗,又为了补充日晒不足。两个人合一起,把我极可能旅居了也视而不见的地方特色描绘得澄明难忘。书里的画,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房屋布置的俯面图,极有特色的,比如阁楼间,还附上立体绘。图例多了,一只小小净身盆也能看出国别,河童先生总结道,拉丁国家如法、意配备这种盥洗设置,到了德国、奥国,标配就消失了,小巧如瑞士,德语区同法语区亦可看到这种分别。他又画了一系列窗子、欧际火车车厢平面或立体图、乘务员容装衣饰等等,将内敛的国家性格投诸于微妙的视像变化,确乎可谓“管窥”,“见微”了。一直看俯面图,容易疲累。好在河童先生细细插入些居旅感想,对一张床、一面墙、一管暖气发发牢骚,实在很可爱。他的求证精神,似乎一直要落实到房间里每扇柜门、每扇窗的开阖角度,画纸上总会勾勒一道弧,弧度大小,显然经过了区分验证,各个不等。另一种风物素描,其实在任何一处名胜,都很常见。不过河童又有很特别的地方,他基本上只绘线条,中规中矩好像日式漫画,很少用水墨渲染般的密滑笔。要表达建筑面的转折,他多用疏密不一的点,面上若起伏,则线条或点之间空一些虚白,一望而知,那儿凸凹有致。于是河童的风景,不是黑白照相,所有色差深浅面,他都镂空出来,只余框边、层次。他很好心地告诉你每一样细节的颜色,我看他的画,便压根儿快不了,一边搜索记忆里的样子,抽象至他给的骨架,然后再根据他提供的调色板在脑中着色,几重印象复叠,倒像看印象派,忙里偷趣。我一度好奇他如何作画。文间显示,既不乏现场临摹--如人物、结构平面图,后者更只需“看一眼”就勾出来;也可能先拍得照片,然后构图落稿,据说,他随身相机即三架之多,大概考虑到感光性能、成像质量不同。好像比萨斜塔上、米兰大教堂顶、圣家族大教堂前,恐怕容不得富裕时间打底子,先拍后画比较可行。有的图,比较潦草,如新天鹅堡、圣米歇尔山,笔法疏狂,背景似风声呼啸,可能即景挥就。剥开来看,单独黑线并无显著技法可言,却蕴蓄着股执着到底的劲头。河童认为,拍摄多少遍也算不上“已为己有”,那巴黎圣母院正门上的哥特式蔓草金饰线,必须一笔笔亲自描绘,才能保鲜和欣赏它的秀丽美态。那么这样的旅行,耗时年余,便毫不奇怪,每一枝节,要完成物我交流,最终凝入笔下精神,这是节奏徐缓的笔功试炼和感情保温。也还不止于绘画本身的难度,三十多年前的河童先生,语言毫无强项,又没有互联网订房、GPS撑腰等摩登便捷,找旅馆必须亲历亲为,磕磕巴巴与不同国家不同人打交道,绝非易事。所幸好奇心茂盛、显然极其乐观豁达的他,走到任何地方,都能化险为夷,杀价无敌,老少通吃。他大概,是个情商很高的画家。我离开旧大陆,已经几个月了,然后收到这本书。倒没有怎样特别惦念,因为有的东西,本来我就厌烦摈弃,而眼下渐快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一直是我期望的。不过似乎总不缺稍稍回头、偶尔温暖一下的理由。这一次,是在夜灯下翻看记忆里的慢调欧洲了。假以时日,我身上的欧陆痕迹势必一一净褪,借助穿越了时空的河童白描温习旧日风景,可能会是怀念的一种方式。我拍的配文照片请参考博客:http://ciyunw.blogbus.com/logs/44776882.html

向河童学习生活

刚翻完河童的新书《窥看欧洲》,内容依然很可爱,有欧洲旅游见闻随笔,有欧洲各国的列车车厢平面图和细节图,还有列车员简笔画,有各国的饭店旅社房间的平面图,有城堡的素描图……真是一本很河童的书。只是拿到书时,我却小小的不开心了下,因为出版社不是以前熟悉的三联,图书封面装帧设计上也没有原来的典雅,价格更是上了一层楼,竟然标价30元!虽然我是在网上买的,折后价格并不贵,但30元的定价的确比以前三联版的高出了不少。我喜欢三联的版本,开本小些,字也小些,封面设计很雅致,总之很平易近人,机械工业的版本却让人有些疏远,开本大,字号大,行距宽……明摆着是要增加页数多卖钱嘛!真不厚道!不过,后来想想,如果换了河童看这件事情,肯定不会生气的吧,他会好奇的看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然后找出它种种值得欣赏的特点吧!这么一想,我也就开心的继续阅读了。喜欢河童,不仅仅是因为喜欢他的书和画,而是在书画中展示出来的那个超级好奇宝宝、超级老顽童。西谚语,好奇杀死猫,可河童的好奇心足以杀死9只猫。看到印度火车站躺满人,自己也要躺下去感受一下;看到拉着车把手吊在车外享受免费公交的开罗人,自己也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尝试下随着疾行的公交车躲闪的滋味;吃到有花瓣的菜,就一定要把餐馆所有的花瓣都尝试一遍,以至于只能抱着肚子在地上打滚,嘴上还有没擦干净的花粉;为了证实液体打火机能否通得过人的食道,毫不犹豫的就把手上的打火机吞了下去,然后不得不躲在卫生间,用了一个多小时咳出来,另外附带一大滩鲜血。。。这些正常人都不可能做得事情,河童都做了,而且兴致盎然,当然河童本来就非常人,他总能从异于常人的角度去看事情,然后欣然接受。河童像个孩子,而孩子多半很容易宽容,总会善意而积极的看待事情。在河童的书里,看不到抱怨,看不到不满,遇到态度不好的旅店接待员,他会认为“可能是因为接待过无赖的日本游客的缘故”;住到卫生很糟糕、充满了异味的房间,可是因为能透过天窗看到巴黎的市景,他甚至“蛮喜欢这个臭臭的小房间”……河童总是在兴致勃勃地走着、看着、拍着、量着、画着、收藏着,在生活着、感受着、快乐着,也感染着周围的朋友和世界各地的读者。身为常人的我们,很习惯挑剔,尤其在旅游中,常常原本应该快乐的旅游变成一肚子牢骚,房间不够舒服,饮食很不合胃口,遇到的人很无礼貌,景点很无聊,买东西很不方便,配套设施很糟糕……为什么不能向河童学习呢?学习他的好奇,学习他的宽容,学习他异于常人的思维。如果那样,旅游的过程一定会更愉快,而且还能收获一个“有自己风格的旅游”。

很想再看

多年前借讀過這本書,現在內容已經忘記得差不多了。依稀記得裡面有很多手畫的歐洲各國的車廂、建築外部和旅館房間裝修。最近在歐洲遊學又想起這本書,裡面講過各國房子的設計如何適應不同的氣候,哪裡的窗子大窗子小因為那裡的風怎樣怎樣,現在完全不記得了。當時只是匆匆翻過,雖然很新奇但歐洲對我來說實在遙遠得像天邊,對不同國家也毫無感覺,就是名字不一樣而已。現在旅行時在車窗外看見不同風格的民房,恨不得這本書在手邊,好讓我看透這些小房子背後的智慧。這才發現這確實是本好書,可惜我們的相遇有些wrong timing。回去一定買一本再讀。

我只是对内文的舒同体十分不爽,十分!

上个月,最新一本妹尾河童由三联书店出版。不过,对于这位二十几年前就在台湾翻译出版的日本艺术家,总觉得如今出大陆版好则好矣,但“最新”云云始终显得跟不上趟。这本《窥视工作间》照旧是妹尾一贯作风,画的是他眼中日本近五十位名人的工作间,工作间主人囊括日本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手工艺、科学等领域的知名人士,包括中国读者较为熟知的川端康成、三宅一生和山下洋辅等人。众所周知,妹尾河童在大陆的版本几乎都由三联书店出版,有意思的是,在不少书店里,《窥视工作间》旁边摆放着妹尾的另一册书,《窥看欧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虽然注明2刷,但却改头换面——我手上第一版《窥看欧洲》,封面比目前的还要糟糕一些。三联版最早的一本《窥视印度》也是2004年底才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这个版本堪称大陆版妹尾之先声。但这个“先声”尽管也使用台湾译本(译者姜淑玲还译过《窥视印度》、《河童旅行素描本》等等),为什么一直不为人知?不如三联版那样后来居上做大做强?《窥看欧洲》是妹尾利用日本每年的艺术家海外派遣研修计划在欧洲一年的游历,和他其他的书一样,写得有趣。比如他说,因为老记着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所以除了歌剧、舞蹈等研修项目之外,其他方面也兴趣盎然——这本书就是那些“其他方面”,一页一图,也有“同题作文”,比如一气画了好多国家的乘务员。只是这个“先声”远不如三联版精细,无论是封面、内文设计还是小到字体字号的编排(比如,图说一排小字用舒同体,颇影响阅读,内文杂陈几种字体,略显浮躁),都不及三联版整洁清爽。这实在是跟有画画这么拿手的妹尾河童开了个玩笑。妹尾河童的书大抵都是素描画册,不知是否会给读者落下“画家”的印象。无论哪种版本的勒口处都有详细的介绍,作者是日本的舞台设计家。曾经在旧书店见过日文原版上下册精装的长篇小说《少年》,署名正是妹尾河童——这个搞怪老顽童,日本应该仅此一人吧?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里面一张图也没有。

身临其境游欧洲

第一次看妹尾河童的书,感觉还是不错的,作为介绍旅游方面的说来看的话,他的素描图比直接照片更容易让人观察,因为如果是照片的话,就只会看个大概,不会注意其他了,他的图上还标有注释,让你知道他所观察到得细微之处。《窥探欧洲》前面的部分比较好看,有关于欧洲各国的窗子,有个各国的列车员,还有他到过的,看过的比较有特色的建筑,穿插的有趣。后面的主要是关于他所住的房间的图,妹尾河童观察很仔细,画出里面的很细小差别之处,什么有没有净身盆之类的。从这里说明日本与别国的不同,很注重细节。但对一读者来说,一张张房间图看下去,那小小的差别,起初还会引起读者注意,但慢慢的难免产生烦躁,变失去了阅读的趣味性。虽然之间也穿插了一些城堡之类的,但很少,一页页看下去,就感觉都是房间的图,而且大多都是平面的。此书还是满实在的,让你从图的细微之处了解到了,欧洲各国的不同之处,感觉也像身临其境一般,不像照片那样只会冲击视觉而已。此书如果更好的编辑,会更加耐读。

恐怕是乏味的一本了

在所有的河童书中,这本大概是最乏味的了。亮点很少。当然也有。很难想象的是,换了出版社、换了字体,即便是同一个作者的同一种风格,都会有极大落差!

窥看欧洲--妹尾河童

刚刚看完了日本舞台设计大师妹尾河童的《窥看欧洲》,是台湾的姜淑玲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和三联陶振孝的译本不同,陶译本命名为《窥视××》系列,当然了三联尚未出版《窥视欧洲》,只是其它诸如《窥视印度》、《窥视日本》就是按照这样的命名规则的,我手中只有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窥看欧洲》,所以在此我也没有办法仅通过书名比较出两人翻译的孰优孰劣。好了,其它暂且不说,先说说妹尾先生的作品,那绝对是百科全书派的著作,也许是职业病的原因吧,妹尾先生对欧洲旅馆的布局确实是观察入微,整部书看下来与其说是游记,倒不如说是本欧洲旅馆指南更贴切,客观的说,除了对其耐心精神佩服之致以外,我并不是很喜欢这本书,尤其是对一些旅途琐事的记录,令人乏味,形同嚼蜡,但这或许都只是我个人欣赏角度的问题吧。

《窥看欧洲》

《窥看欧洲》我是河童迷,他的书我都有,窥视系列——《窥视印度》、《窥视日本》、《窥视工作间》、《河童旅行素描本》、《河童杂记本》都是三联的版本,定价才十多元,印刷也很漂亮,总之感觉很好。后来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窥看欧洲》,当时就像买,拿起来一看竟然定价30元,出版社也换了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印刷也没有三联的好了,呵呵,也许是心理感觉吧,总之是不太好。不过价格还是阻挡不了对河童的喜爱。前几天还是在网上下了订单,书来了以后,很快就看完了,感觉和前面的那些比起来要差很多,主要就是河童去欧洲住的旅馆的平面图,连最熟悉的顶视图都很少出现了。什么是平面图什么是顶视图,这个还真不好说清楚,不过熟悉河童的人心里都很清楚,顶视图是河童的招牌。有人问河童,你会飞吗?怎么能从棚顶上看这个房间呢?河童用他惯有的幽默,小声说,我趁房间里没有人的时候,在天蓬上飞来飞去呢。虽然感觉没有前几本好,但是只要是河童的书,我就喜欢,这就是偶像崇拜吧,我就是河童的粉丝。下面的图是书里的开头,画的是河童去比萨斜塔,原来斜塔只有最顶层才有栏杆,其他楼层都没有,挺吓人的,好惊险啊。不知道出没出过事故呢?会不会有人在这里自杀啊?还有开头部分介绍各国的铁路服务员的服装和挎包,也很有趣。值得一看的。

素描旅行笔记

作者在一开头就明确表示了:"这不是欧洲游记,只是一些旅行笔记而已."也就是说作者只是把他在旅行中的一些趣事纪录下来而已,那么内容琐碎就不足为奇了.这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景点素描、乘务员素描和旅馆素描。作者的着力点是在后两个部分,对于景点的记录反而不多。由于几乎游遍了整个欧洲,所以不免拿欧洲各个国家来进行横向比较。而这么多个国家最大的共通之处就是旅馆和乘务员。从对旅馆的建筑风格、装潢设计和乘务员的装束中的比较中看出各个国家不同的风土人情,这也非常符合窥视的含义。只是出版社是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游记来宣传的,如果是冲着这点来看这本书的话,就难免会失望了。

借我一双眼

买之前已经知道很多人对这个版本的河童评价很低。结果,自己的阅读过程却仿佛没有遭受到一点沮丧。拿出三联《河童素描本》出来对比,回头再看这本《窥看欧洲》,觉得其实也还好啊。捧着这本书,涌起曾有过的旅行回忆,曾错过旅游遗憾,尚未实现的旅途期待;和书里面的文字、素描图、有趣的小细节重重叠叠,很会心,觉得这就是我的书了。对于有过的旅行自己很少说不好,十足的处处有爱分子。真的有些不怎么好的,那至少也有趣。回头想来,真的不必严肃以待。已是回忆中的一部分了,再去否定,仿佛很对不起自己。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河童出的第一本书,从“前言”来看,仿佛是的。这些记录,起先也并没有想要出版,所以那些画图不如后来的精致,也让人理解。想来,这种自然和自由的记录意图,其实是很珍贵的。河童在书里写着(P83):罗坎迪老弟认真地问道:”河童先生,您没有爬到天花板上,怎么有办法画出这样的画来呢?“他说的时候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我趁没有人在的时候,在房间飞来飞去。”结果他紧接着对我眨了眨眼道:“不要告诉别人,你也教一教我怎么飞吧!”笑之。我羡慕那飞来飞去的本领,可是不会。好在,相机也是美妙的魔术。某种程度上,这种记录和拍照很像。是因为举起了相机,所有不自觉地有了更宽广和细致的关注。总觉得有相机伴随的生活总不会差到哪里去。至少,透过那个取景器,对世界还保持着足够的热爱和好奇。我最羡慕河童的,除了他强烈而执着的好奇心,还有好奇心的厚脸皮。因为,切身体会,有时候要要落实那份好奇,是需要一些特别的耐心和勇气的。旅途进行与1971-1972年之间,真是让人咋舌的早年分。一些痕迹,在欧洲大同之后就消失了。比如各国货币,比如火车过境更换列车员。现在是看不到那走马灯似变来变去的各国列车员了,不过那打票的日期戳却依旧。除此之外,书里的那个欧洲仿佛和现在的欧洲也没有太多的不同。对于一个身处每天都有东西在消失和出现的国家,欧洲的速度,真的是行得好慢,慢到之前有的现在都安稳健在。真是优雅姿态。

《窥看欧洲》,一次轻松的旅程

作者用日本人的眼光窥看欧洲生活点滴,幽默的文字配以景色速写,于细微处可见得许多有趣的东西。这个轻松愉快的旅程不仅让读者们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南北欧洲较大的不同,而且还令人意外地找到我们和日本人相同之处。

妹尾 的 魅力~~

真的 他是用 心灵 记录 旅行 的人 在 这个 现代化 的 世界 里 人们 仿佛 都 在 追求 真实 但 什么 时候 表达 过 自己 真实的 灵魂 呢 欣赏 妹尾 的 魅力

一如既往的好书

因为很多人说机械工业出版社这个版本不好,所以在买三联河童全套的时候,没有考虑一起买下。这次在图书馆发现,便第一时间抱回到家里。书本身确实像各位书友评价的排版,特别是图画比三联版的有着相当的差距,但如果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可取之处不少,还是有必要收藏一本的。说说自己看到的,欧洲列车上不同国家乘务员的画像是书中印象最深的部分。虽是管中窥豹,却实在有见识一斑的效果。欧洲人不同于亚洲,各国间相互不同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审美偏好等等都看得到。也看过许多讲欧洲文化的其他书籍,洋洋洒洒历史地理的大篇章,却往往没有河童配上图画的寥寥数语来的切中要害,更不要说精炼后所留下的深刻印象。记得中学的时候看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无数遍的阅读后果就是影响了自己直到今天旅行的方式。一想到今天看得到河童有可能影响到的那个未来的自己就忍不住开心不已。

老顽童河童

妹尾河童的书出了好几本,买了其中的两本,是去年夏天的那个假期吧,因为哪里也去不成,蜗居在家中,幻想用眼睛去旅行一下…… 一本波娃的《美国纪行》,另外两本便是河童。一看之下觉得这个人真是挺有意思的,文字中规中矩,画亦如此:每幅素描都仔细地标明名称、颜色、尺寸……虽然也见过一些用画笔旅行的作家,比如安西水丸、拉格洛芙、林俐……陈丹燕也在旅行中画画,但画得很感性,细腻而温馨,不像河童,是严谨而理性的,忍不住让我想起读书时“解剖学”课本里的那些插图,每一块骨骼、肌肉旁边清楚明白地标明部位、名称……这样想可能有点儿对不住河童先生,不过像他这样认真仔细的插画家确实很少见。比如他画列车厢,不仅详细标明位置,还仔细测量了尺寸:座位多少厘米,过道多少厘米……俨然像一张车厢设计图纸。难怪被同车厢的人误认为是间谍了……河童很少画自然风景,他的画多是和人文与建筑有关,他自己也说对自然的东西不太感兴趣,却对人与建筑兴趣多多。其实,相对插画而言,我更喜欢河童的文字,总感觉字里行间载满了浓浓的关爱与宽容。比如在机场被人偷了东西反而怪自己粗心大意,与司机讨价还价却又担心杀价太狠让别人吃了亏,还有,对最底层的贫民不是怜悯而是尊重……这些都让我觉得他对周围的人的喜欢确实发自内心。看书时就在想,此人一定年龄不算小,一查,果然,30年生,写书时已年过五十了,怪不得没有对景伤情、幽幽怨怨。好像越是年纪大的人文字越是平和,强说愁的人都是少年。你看梁实秋晚年写的那些散文多明媚,还有杨绛的书信随笔,都是些温暖的日常,连海明威这样的硬汉在晚年的回忆中也写的是“贫穷但幸福”的时光。还有一个沙乐美,看那本《与里尔克游俄罗斯》,真是找不到一点煽情的句子,严肃得像一篇论文……终究是学者气味太浓了些,自制力太强,但凡心情稍有褶皱,便马上用理智的熨斗熨平了它,所以,表面上仍是平平顺顺的。河童是根本没有褶皱,他那股子认真劲儿和好奇心倒像是个老顽童,呵呵,返老还童了吧。

妹尾河童

妹尾河童好奇宝宝丛书。这本书基本上把欧洲的小旅馆,火车,值得看的城堡都画遍了,素描非常好,很可爱。河童在不经意间开创了用画素描写旅行书的先河。把美丽的城堡记下了。豆瓣规定了最少字数,个吗只能多写点字。

和期待中有差别

因为看到是河童的书,并且是关于欧洲的,于是毫不犹豫的买了。看了之后有点失望,为什么要画那么多无聊的旅馆房间呢?为什么不多画一下欧洲的风景,人文呢?

琢磨不透的风格差异

豆瓣里把妹尾河童的书加以标签“绘本”,其实也是,妹尾河童的书如果没有了他亲手绘制的插图,就没有什么好看的了。算做绘本,的确不错。早年的几米在大陆刮起了阅读绘本的浪潮,使读者群正式进入读图时代。在整个中国书市的读图时代中,妹尾河童属于后来者。第一次翻看《窥视印度》,觉得新奇无比。绘图的风格工笔堪称老练,选用的角度一律俯瞰,直观而形象。在印度的旅行中,妹尾河童的记叙实在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充满好奇的印度之旅,充满好奇心的妹尾河童,充满异域特色的印度风情,再加上绘图的直观,给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影像技术的推进,我们的视觉被逼真的图形,绚烂的色彩而吸引。而纯粹的线条图画似乎给了我们无比的幸喜和好奇,特别是那种细致的工笔绘制的俯瞰建筑图,似乎我们成了漂浮着的精灵,被引导着去欣赏一切藏在屋顶下的精致和特色。就是对于这样的绘画旅行的兴趣很高,所以就把妹尾河童的所有书都买来看。《河童旅行素描本》《窥视日本》《窥视工作间》《河童杂记本》……然后就是这本被机械工业出版社抢先夺得出版翻译权的《窥看欧洲》。看这本书,觉得其中的特色就没有从前那样具有“妹尾河童”特色了。其一,我们常常为游记的新奇而吸引,而这本书里的游记成分明显很少。比较最早的《窥视印度》,旅游的细节很少,纯粹是绘画的题材和欧洲的建筑还有作者旅行途中住过的小旅馆的情况。这样,整本看下来,对于建筑并不是很在行的我们,而对欧洲风情充满憧憬的心愿当然无法得到满足。欧洲的厚重文化,当然不只是几个阁楼小旅馆,或者是列车员的服装的问题。其二,这本绘本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我始终想不明白。因为前面的几本书,甚至是今年初刚由三联出版的《窥视工作间》也是继承了妹尾河童绘本的工笔作画特色,用的线条细致,勾勒的细节十分精致。但是,就是这个本《窥看欧洲》,里面80%的插图是用比较粗的笔来绘制的速写图,而且妹尾河童最拿手的俯瞰形象绘图,却被简单的平面图代替了,这样就完全丧失了妹尾绘画的特色了,也就没有了看点。简直就是看了一本简单的房间内部平面图。有点奇怪的是,《窥看欧洲》到底是妹尾河童早期的作品还是近段时间的作品?我宁愿是早期的作品,所以他最成功的特色还没有形成。而如果是近期作品,只怕是年纪的问题,那就让人舍不得了。如果是早期的作品,以绘画的特色来看,实在不怎么样。

河童老头的细节刻画力太强大了

知道河童老头,是因为大学一个室友送了我一本《河童杂记本》。当时觉得他的细节刻画能力真的很厉害,不想看了《窥看欧洲》之后,才发觉这个能力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称奇的程度了。从窗户、日晒、旅馆的房间结构等等分析欧洲这些小国们的不同,仿佛穿越到欧洲上世纪70年代,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阿姆斯特丹的流动邮筒现在没有了,有轨电车线路却依然留着,只是车体全部换新;瑞士的物价依然令人发指地贵,然而瑞士法朗却是一朵依然留存的奇葩——意大利里拉、法国法郎、德国马克、荷兰盾……这些已经统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欧元,也正巧让人们看到现今和当时的物价对比(理科生别吐槽,我自己就是,而且也知道瑞士没有加入欧盟,也没欧元什么事)。在欧洲逛过的城市/次数不多不少,还是打从心里对这样的观察感到惊讶啊。另有一件事情不知幸运还是不幸。1985年《申根协议》签署,最初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这不就是传说中的BeNeLux经济区么)加入,协议规定这些国家互相开放边境,从此,这些跨过列车的检票员们纷纷不用愁边境问题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今的跨国线路: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到法国巴黎/德国科隆的Thalys列车、从法国巴黎到瑞士洛桑/日内瓦的TGV Lyria,从德国汉堡到哥本哈根的ICE……(喂!理科生们你们够了,我知道ICE也有全部在德国境内的线路,而且大部分ICE都是这样的好么……)对河童老头的细节刻画能力好生佩服,大概还表现在观察切入点的不同。比如说去到哥本哈根,大俗的游客(比如我)也只会冲着美人鱼去看看,然而,河童老头去每个国家都要看窗户,并且发现了从北到南,由于日照强度的关系,设计风格很不一样。比如说北欧很容易找到整面的大落地窗,然而这在南欧不大可能,要是在南欧弄这么大的窗户,铁定是要被晒死的。另外就是很有槽点的欧洲喜感见闻,比如大夏天在日光强烈的意呆利,要是看到有人专门挑有太阳的地方走,当地人会吐槽一句:那些家伙肯定是北方(斯堪的纳维亚)来的。于是想到一个在瑞典工作的友人讲的,到了夏天,公司里就没几个人了,大家的日程全都空出来,有些回家,有些去南方度假了。

素描、旅行、简单的文字……

妹尾河童系列作品之一,一个喜欢用素描来记录旅行的人,描绘行走中的点滴,虽然有些东东已过这个时代,但还是很有意思的书,喜欢他的素描和简单的文字。

关于绘图的描述

我是先看了妹尾河童的《窥视印度》和《窥视工作间》后才看的《窥看欧洲》由于此书的创作年代较早,所以作者的绘画技巧、笔力都稍差,比较不成熟,线条较粗而不精确。房间的俯视图绝大多数还是现在楼盘用的平面图纸而非他后来使用的立体三维透视图。因此有点让人失望。

老顽童眼里的欧洲

老顽童去旅行,看得就是跟人家不一样。这次他不是具体描绘欧洲哪个国家的一草一木,而是把不同国家的同一样事物作横向比较。其中有列车员的着装,民居建筑的窗户,街道,城堡,还有他住过的每个房间。就建筑方面看看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房间嘛,就比较琐碎了,趣味性也降低了很多。但是,旅行嘛,就是以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当然带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真羡慕老顽童有如此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精力。

相比河童其它的画本,这本书真是超级无敌烂

1、内容比较无聊,来来去去就是一些旅馆、招待所的平面图;2、图片说明文字的字体很不好看,影响了整本书的质量。PS:还是喜欢看三联出版的书,这本“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粗糙之作显然没有抓住河童风格的精髓;3、最重要的一点,画工非常粗糙,让我怀疑是否出自妹尾河童之手。以前看河童的平面都感觉他是很严谨的人,线条明朗干脆。但是这次的画线条歪歪扭扭,好像刚学画画的小孩子画的。奇怪的是,这本书的质量比河童的每一本书都差,却比河童的每一本书都贵。

此書應當改名為歐洲廉價旅館指南

網上介紹說這本書的繪畫很可愛,特地找了pdf格式的來看,結果百分之九十的內容都在講他如何尋找廉價旅館并且將大同小異的旅館房間畫出來而已,剩下的百分之十比較有意思的就是旅遊時的小發現,可惜太少了

粗糙!还是粗糙

惊诧于为什么机械工业出版社把窥看欧洲的版权买来而不是三联,以致我无法对此书作出评价,若不是摆在光合作用的书架上我肯定就会认为这又是一本盗版商的‘杰作’了。———简直太粗糙了,无论是插图或是用纸与三联相差太远。拜托出版社在买版权的同时也要看看自己的能力。

窥看大师

这本书很有趣,第一次除了作者外还关注了译者,语言的风趣不知道是妹尾河童老人家本身的风格呢还是译者姜淑玲的风格,哈哈~这段时间总在看旅行方面的书,发现大同小异,更多的行者如果更注重过程,则将文章写得就更偏于表面,如名胜古迹,彼时的心情啦一类的;如果偏于结果,则会更偏于沉重的话题,历史、哲学一类的。但是这本书很不同,用手绘的方法来对旅行过的城市进行比较,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风格,还有不同国家的旅馆、窗户、列车员这类小细节,让人耳目一新!看来职业不同,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同啊,也让我注意到,其实想要对一件事物有全面了解,就要从不同角度来看。可能是妹尾河童老师是舞台设计师的缘故吧,看他画的俯视图总是感觉很清晰易懂,棒哦~说他是窥看大师,实在是他太细心啦~连荷兰和北欧不少视障者的原因都分析的头头是道,真是厉害~不过很尴尬的是,发现他是在1971~1972年间去欧洲旅行的,额,时间太久远了,不过学点新的视角看事物也是很不错的~文中语句超有趣~

思绪在行走

这是本人看的第一本河童的书,所以无从对比。他的文字和素描组合起来,就是走在路上的点滴感受与玩味乐趣。他让我的思绪也飘飞到苏格兰高地、威尼斯水城还有意大利的藤蔓旅社。观察甚微,笔端细腻,无论气势恢宏的古堡还是弄堂里的石板小路,全都清晰明了且不乏趣味,那是一个人透过笔尖流露出的旅行情感,大多是欢快明亮的。这是一本适合放在旅行包里的书,也是一本适合此刻想旅行的人读的书。

河童大总结

自从读过妹尾河童的<窥视日本>,我对这位老顽童的兴趣就一发不可收拾,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找他的书来读或者看。他的书可不只是用来读的,其实最过瘾的是看!到今天为止,大陆已出版的6本河童书全部读完,在这里向大家简要汇报一下。我给最后读完的这本<窥看欧洲>评价最低,只有3颗星。这里面当然有出版社的因素(这本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其它都是三联的),但更主要是内容方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成书比较早,我猜想写这本书时河童先生还没有建立起后来特有的俯视图风格,所以大多数图都类似于建筑物的平面图,此外还包括一些速写,只能偶尔见到几张俯视图。其实即使这样也没关系,但更让我失望的是图片当中差不多80%都是旅馆房间平面图!虽然我对异国旅馆多少都有点好奇心,可是也不至于要搞到和旅馆设计参考书一样的吧!配图文字也都是些温吞水,尽是些什么房东好凶,房间真臭之类的话,让我很失望!总之一句话,我认为这是河童书中最差的一本,希望对妹尾河童有兴趣的人不要先读这本,免得影响了可爱的河童形象。我对河童已在大陆出版的6本书的排序为:(书名,简介、评星。最高5星,最低1星)1. 河童旅行素描本 内容丰富又风趣,称得上是河童的代表作! *****2. 窥视印度 河童式的旅游风格,看到别处看不到的印度! *****3. 窥视日本 了解日本的细微之处! ****4. 窥视工作间 了解各行各业人士的工作间,也很有趣! ****5. 河童杂记本 各种文章都有,有很多我没什么兴趣的日本历史古迹的介绍。**** 6. 窥看欧洲 欧洲旅馆设计参考书,可能更适合专业人士读。 *** (可能会有别人和我的观点不同) 其实河童先生还有很多书仍没有介绍到内地来,像台湾远流已经出版的<边走边啃腌萝卜>和<厕所大不同>,都是我很期待的。我相信很多河童迷也和我一样,所以请做版权的同志们努力啊!我还有一个期待就是河童先生能有机会到中国来,写一本<窥视中国>,我想一定会很好玩!可是现在他年龄似乎有点大了(1930-),所以希望他保持健康,这样我的愿望才有可能实现。妹尾河童,单是这个名字就很有趣。刚接触时我还以为是个年轻女性(受了汉字“妹”和“童”的骗),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个花白头发爱搞婚外恋的老头子!不过这些都不会影响我对他的喜爱,具体原因么,相信每个喜欢读他书的人都会知道吧!

读后感

非常有趣,和同学出去玩,说得最多的就是,哎呀这个和中国差不多嘛,那个中国也有嘛,这个还不如中国呢,而这本书更多的是比较日本和欧洲的不同之处,非常有新意,视角也很独特,我非常喜欢他的心态。以绘本的形式写游记,加上他的写作时间,这大概是第一本绘本游记。我能想起来的与之相仿的就是带一本书去巴黎,但是巴黎一书还是以文字为主,而不像是这本,每页书图画要占一大半。图画的好处是非常直观,售票员的制服,意大利的屋顶,从南欧到北欧的窗子的变化,都非常直观的摆在我们眼前,但带来的问题就是文字过于表面和信息不足。加上是窥视欧洲,而欧洲实在有太多东西可以写了,通常一个城市只占一页内容,而图画又要占去大半页,对当地的内容往往一笔带过,有时候看得人意犹未尽,有时候就会觉得太过表面化,没有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发掘的更深。比较适合入门读物,但如果对欧洲有比较深的了解,看这本书就会觉得太浅显了。


 窥看欧洲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