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曾国藩算算账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101105467
作者:张宏杰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张宏杰,1972年出生,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学博士,师从葛剑雄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合作导师为秦晖教授。
目前已出版《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专著11部。另外,任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CCTV1、9及湖北卫视2013年3月同步播出)《戊戌变法》部分总撰稿。2013年6月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

书籍目录

序一 戴逸
序二 葛剑雄
绪言 为什么要研究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
第一章 长途拜客:曾国藩如何筹措"进京资本"
第一节 从庶民家庭到绅士阶层的艰难突破
第二节 曾国藩入京为官的资本筹措
第二章 道光二十一年京官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
第一节 京官生活的开始
第二节 清代京官的薪俸结构及道光二十一年银钱比率
第三节 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的支出结构
第四节 曾国藩弥补赤字的渠道
第五节 理学修养与曾国藩"保持清节"的关系
第三章 典试四川的"巨额灰色收入"与京官后期生活
第一节 典试四川的"巨额灰色收入"
第二节 回不起家的侍郎
第三节 告别京师
第四章 清代京官群体的生活状况
第一节 京官生活的普遍状况
第二节 那桐:优裕豪奢型
第三节 刘光第:清贫刻骨型
第四节 李慈铭:穷而奢型
第五节 曾国藩李慈铭收入支出结构对比
第五章 湘乡曾氏的乡绅生活
第一节 湘乡曾氏交往层面的提升
第二节 曾麟书的绅士功能
第三节 曾国潢通过发挥绅士功能所获收入
第四节 曾国藩对曾国潢的约束
两个结论
第一节 清代京官收支的畸形结构
第二节 传统俸禄体系的"补丁机制"
后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京官时期)》重点讲述了晚清时期曾国藩任京官时期的收入来源。这些收入中,哪些是国家俸禄,哪些是灰色收入。其支出中,哪些用于生活,哪些用于送礼。通过细节恢复了曾国藩的生活状况——生活水平如何,吃什么样的饭,住什么样的房子,坐什么样的车子。同时,作者的文笔还深入到了晚清社会的很多侧面,比如清代督抚衙门的运转、官场潜规则的具体运作方式,等等。


 给曾国藩算算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原创自公众微信naocanbiji(脑残笔记),转载请注明出处。夜读《给曾国藩算算账》,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历史学术著作。书中分析了曾国藩的经济收支问题,勾勒出晚晴时期官员的日常生活。第一节『从庶民家庭到绅士阶层的艰难突破』,作者分析了平头百姓到上层阶层的艰难程度:在200万名参加院试的读书人中,只有3万名(约1.5%)成为生员。至于高级功名,则更是难上加难。与总人口比起来,进士是名副其实的稀有动物。根据何炳棣的研究,以明代1393年为例,『进士只占总人口的0.000055%,而在清代1844年,则占0.000048%』。而对于曾国藩能够考中进士的过程也做了一番考证。首先是祖父曾玉屏一代积累了一定的家业,父亲曾麟书则从小脱离生产,一心读书。尽管是全职读书,『穷年磨砺,期于有成』,曾麟书考了十六次秀才,都失败了,直到四十二岁头发花白的时候,才『得补县学生员』。至于曾国藩,四岁即启蒙,八岁『读五经毕,始为时文帖括之学』,十三岁开始赴省城『应童子试』,一直考到二十二岁,前后考了七次才得中,看起来可能要步父亲后尘了。不过转过年来,他中了第三十六名举人。在两次进京会试失利后,二十七岁才取中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在随后的朝考中发挥出色,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亲自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曾国藩家族的奋斗过程算是相当顺利的,从父亲曾麟书读书起到曾国藩中进士,前后不过四十多年,不过曾国藩父子两个异峰突起之前,却是这个庶民家族五六百年之久的蛰伏。曾国藩屡屡说他的发达『赖祖宗之积累』,这并非虚言。前一阵,网上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作者将社会阶层分为九类,并指出当前的社会阶层已经严重固化,下层晋升上一阶层的渠道已经被封堵。不论阶层是否固化,这篇文章如此之火,也侧面说明现阶段阶层上升程度之难,与曾氏时代有相似之处。对于寒门之士,读书无疑是最有效的上进手段。昨天计量经济学的老师讲课提到,什么东西对于所有人是最公平的,答案是时间。不论你处于哪个阶层,时间是一样的,借助时间这个通道,我们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在这个层面上,与他人是无差别的。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一切都是靠积累。时间再加上复利的作用,我们就可以用此做杠杆撬动我们的野心。『读书无用论』曾甚嚣尘上,这个观点在有的人心中也没有过时。大学生不如卖茶叶蛋的,博士不如街边卖饭的。威海作为一个五线城市,KTV一个小时50,一场电影20-30不等,街边小店的工作餐15元。一本正版书,网上书店买一般20-50不等,若要你日常休闲少消费一次,换成买本书,你愿不愿意?将这个问题做一次一定范围的调查,大抵就可判断『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是否有一席之地了吧。人们常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鲁迅那句名言要烂大街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网上的段子也可以改作:时间就像女人的乳沟,挤挤总是有的。普通人的时间获取成本几乎为零,但获得的收益可以是无穷大。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会追着看银行卡里的余额,谁还管时间值不值钱呢。如果有一块钱,我们不会放银行,但换成一百万,我们存到银行,单利息也够生活费了。读书与此类似,读的少,反而愈发看不到希望,那真是读书无用了。古时候书写工具不发达,要用毛笔蘸墨写字。为了完成书写的任务,至少有只毛笔,还得用墨。那会墨也不是跟现在一样,放到墨水瓶里,都是大块的跟炭一样的,用的时候掰一块,放到砚里磨细添水才能用。光能写字也不行,还要读书作知识储备。那会纸、书都比较值钱,家里能有间书房的就更少了。前文提到的《给曾国藩算算账》里有个故事,道光十六年,曾国藩会试再报罢后返乡途中,看到一套《二十三史》爱不释手,遂以百金之余,加上典当衣服所得购之。但那会(嘉庆道光时期)物价有多低呢:一两银子兑换铜钱一千二百文到一千七百文之间,而当时猪肉一斤五六十文,鸭蛋每个二文多,普通瓜菜如黄瓜每斤二文上下,葱每斤五文,桃子六至十文一斤。而良田也只要三十两银子一亩。所以文房四宝在那时候是奢侈品,能用得起的都是大户人家。就是这样,还有寒窗苦读,生生不灭。今时不同往日,我们的书写系统、信息传递系统已经到了繁盛的阶段,任何人获取信息的成本近乎为零。夸夸其谈多了,读书学习的反而少了。时间对任何人是平等的,通过读书(学习),我们利用时间的复利效用(积累),就可以实现弯道超车(阶层上升)。古人讲,敬惜字纸,有时候,读书写字之前,还要沐浴更衣。读书人尊重先贤,普通民众尊重读书人,自下而上建立起了有尊严的知识传播系统。现在国内各种文明横飞,本土文明夹杂欧美、日韩文化,不能不说繁盛。但骨子里总觉得少了几分安静,多了一些浮躁。时间还是24小时,我们的注意力却成了最珍贵的资源:早晨起来拿起手机看会微信,再转到新闻看一眼,在看看微博上的娱乐八卦,时间一下子就晃到了中午。留给我们读书思考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知识传播体系更倾向以点爆炸为核心的体系,点与点之间并不存在合理的逻辑。这种知识获取的无逻辑性又进一步增加了读书的难度——繁且浩杂的信息面前,让人反而无所适从,那么就索性——去你大爷的——老子不读了。静心才能读书,静不下来真是让人无所适从。注意力就这样被各种新鲜事物吸引,哪儿还有什么读书的念头。Less is more,这个道理此刻显得尤为重要:减少无效信息,注重时间的积累。从这点看,那穿越时光的墨,饱蘸了浓墨的钢笔,才书写出这个时代独有的清风明月。原创微信:一只金融硕士狗的日常思考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坐车回家时翻完,讲古今完人的柴米油盐。作为博士论文,似乎的确力图呈现算账之外的社会史图景,但也只掩映在通俗读物的阅读意趣之中。作为参照系的酸文青李慈铭与真屌丝刘光第总是无辜躺枪……
  •     很有意思的书 观点独特 但是也 无趣了些
  •     这套书让我对古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兴趣。古人是怎么生活、过日子的呢?看看张宏杰老师这套书,收获很大。
  •     就那,单位发的,还要写读后感,真受不了
  •     光怪陆翊的世界,皆是因果
  •     做京官开支之大真让人无语啊
  •     曾国藩刚进京的时候七品官,年薪120两银子,约合24万人民币(免税),一年住房养车迎来送往花费600两,约合120万人民币。李鸿章主要开销是置装、买书、租房、社交、接济老家亲戚。
  •     大家都有走投无路的时候
  •     看着有趣好玩,几笔帐下的曾国藩,他一个人的大数据。
  •     三星和四星之间,这篇论文的阅读畅快感还是比较高的。
  •     中国历史 社会史
  •     一个论文,一个半路上车的学位,这样就很好了。 比我的研究生论文强到天上去了,论文多么难写,我知道啊。 当然,自《正面侧面》后我一直关注着他。 希望你在兴趣的路上越走越宽敞! 你可不要退缩了啊!唉
  •     一篇博士论文,还分成两本书,死贵。。。
  •     一部很好的书。
  •     微观史学
  •     感觉很棒,选题的角度、对材料的利用都很棒。
  •     挺有趣儿。
  •     根据曾国藩日记和族谱,以及晚清其他人日记,计算出曾国藩的开销与收入,解读晚清京官正经的灰色收入。
  •     作为博士论文 还是很好读的
  •     明清做官真是苦,一个月工资三千块,回家车票都买不起
  •     视角独特,资料翔实,别开生面的一本书。
  •     确实不能说是学术著作,但作为普及读物,对近代史或者历史感兴趣的都可以读一读
  •     家里断网,被某人抓了一本推荐让我读,只能说病态的官宦生涯就是赌博,算不得什么经济,不过房租支出这项倒是让我觉得多少有点平衡,现在的租金占收入比远远没有达到交通便利,门厅独立,风水吉旺的十分之一费用,怪不得耍不开,看来浪起来的空间无限大啊
  •     角度很新,通过细节看历史。
  •     视角的确独特,作者原来学的财经专业,后进入历史学。本书运用了许多统计表格,虽稍显单调、乏味,但读者比较有直觉感。这其实也是一本社会学著作。本书对曾国藩的操守、人品等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他无愧于晚清重臣中第一圣人之誉。
  •     有意思
  •     比较有意思的博士论文。
  •     买来数月,两天翻完。视角独特,平铺直叙。面向大众,不像博士论文。上豆瓣才知,还有第二部:湘军和总督时期。
  •     “轿破帘帏马破鞍,熬来白发亦诚难。粪车当道从旁过,便是当朝一品官。”康南海云,“京官寒苦,尤世所无”,然余今日方知矣。是书读来畅快,然觉作者总结提升略有所欠,曾文襄以外制度叙述部分过于倚赖二手材料,不知余几部会否改进。
  •     种田文、官场文和宅斗文的大大都该看看,别一天到晚随手一写就是几百上千两的分子,十几万两的嫁妆什么的。
  •     囫囵吞枣地读完,惊讶曾国藩的财经生活,在京十二年一直租房,离京时唯有书和衣服最多,感觉我的消费观受到了这些京官的冲击。
  •     吐槽帝一个,曾国藩考试前还要服用补药,买的朝珠竟然是假的假的······
  •     居然是篇论文,但是通俗易懂,角度新颖,逻辑清晰、考据充分。从个人收支角度来看清代官场还是挺有意思的,长见识。为这个角度加颗星!
  •     任务……
  •     不能沉浸,现世情景老是如影随形,在眼前飘忽。一二百年前的养廉银,竟然以高薪养廉的形式出现于身边的国企。反腐的呼声嘹亮,不绝于耳。但是所在单位的百分99所谓中层干部职位皆沽而得也。有梦宁不醒耳!
  •     官员的收入是个敏感问题,究竟给多少钱合适,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弹性太大。究其根本,还是公开、透明和监督,即使高薪,也得明明白白,方能让人信服。
  •     15年国庆节读完的。全书长于细节,代入感强,觉得做官难呀——薪水少不说,排场还得按身份地位摆出来
  •     一切都会趋向事物本质的常态,哪怕是以非正常的方式
  •     读过后,对晚情京官的收入情况,消费情况,和物价水平能够有直观的了解。这方面的通俗读物不多。同时,确如很多书评所说,李慈铭真是躺中一枪。
  •     今天官员的敛财方法其实和清朝差不多嘛,比如入“干股”,连用词都没变过。
  •     罗列资料丰富的近代历史名人生活琐事,学术难度系数不高,类似吴海勇《时为公务员的鲁迅》。中国公务员的薄俸制的形成,与财政税收效力低下、社会控制力量基数庞大有关。国家力量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并试图控制全员的政府,而国家收入仅仅依赖农业税的情况下,财政当然无力支撑公务员的高薪酬,反过来造成吏治败坏,严重削弱政府的治理能力,由此恶性循环。本书价值最大的反倒是通过腐败而快乐生活的那桐、痛苦进取而毁灭的刘光第、尸位素餐而随波逐流的李慈铭三位官员的个案比较,折射出一个没落、垂死王朝的兴衰规律。
  •     细致的潜规则讲解
  •     博士论文...
  •     角度新奇,从经济角度窥探曾国藩和当时的历史人物,知道了他们大概的花销比例,通过花销比例就可在知道他们的为人了,比如曾国藩在买书、社交、家庭上花的比较多;而李慈铭则在娱乐、衣服(官服)上花销比较多,李光第在各个方面花销都不多,也就能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了
  •     有趣味
  •     在那种和光同尘的时代,还能真的不贪污,不容易啊。
  •     腐败制度下,何以自清?在算账的背后,也是在清算每个人的内心力量。
  •     博士论文,看看还蛮有意思,角度新奇。
  •     如作者所言,读读好玩还好,实在不能看出更多
  •     不仅趣味性强,而且发人深省。读过此书之后人,对晚清京官的经济生活有了深刻印象,能够更真切的体会晚清政治的真实情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