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明十五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
ISBN:9787301066072
作者:陈乐民
页数:279页

章节摘录

第二讲 希腊欧洲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主要讲希腊。讲古希腊文化,需要结合上一次讲的。上一次讲的是希腊文明的源泉。希腊文明的根基一个是它本土的远古的传说、神话;地理和人文方面的希腊和古希腊文明还有一个来源,就是两河流域。从两河流域到尼罗河这一带,给了远古希腊文明以很大的资源。那个时候也是一个大迁徙时期,人员流动非常频繁:希腊人向各个地方流动经商,这些地方的人也向希腊流动,进而产生文化上的融合。现在要是看古希腊的艺术雕刻,再看看古埃及的雕刻,有很多是相似的,从中能看出它们之间的渊源,就是这个原因。文字语言也是从两河流域传过去的,就是从腓尼基字母过去的,腓尼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黎巴嫩,那个地方的字母只有子音字母,被希腊人加上了一些母音,构成了后来的希腊字母,希腊文字实际上也是欧洲文字的祖先。宗教、希伯来语也是从两河流域一带过去的,因此古希腊文化有相当深厚的小亚细亚、北非成分,同时希腊也在向这些地方移民经商,这在早期时就叫做希腊殖民化。希腊人陆陆续续地出走,希腊人不可能不出去,因为希腊都是一些小岛构成的,它有经商的传统。希腊有许许多多的城邦,也就是“城市”,当然这些城市跟我们现在的城市是不一样的,就是这么小的一块地方,有它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所谓“城邦政治”、“城邦民主”,也就是大家共同选举首席执行官,选举首长,还有他们的元老院,还有参议会。为什么讲欧洲的近代民主、近代文化是源于希腊呢,恐怕这是一个原因。希腊当时的地理历史条件具备了实行“城邦民主”的条件,许多城邦甚至不实行民主也不行。当然,他们这个政治制度的表现是各不一样的,亚里士多德在写他的《政治学》的时候,考察了150个城邦的政治体制,而后写成了《政治学》。城邦制度是古希腊的一个特点,城邦的政治、城邦的历史也就是古希腊的历史,这是一以贯之的。从一开始也就是说自从有了希腊、希腊本土的文化以来,也就是说大约从公元前1000年以来,就有了城邦的形态,这是希腊文明的一个极大的特点。统治城邦的有时候是僭主,僭主就是自封的主,实行他的个人统治。还有叫做执行官,或者叫做国王的,但是这个头总是选举出来的,现在我们叫做是奴隶主选举出来的。如果我们用阶级观点来讲,奴隶制度、地主制度,城邦的头能不是奴隶主选举出来的吗?他们确确实实只是奴隶主的民主,但它是民主的一个起源。这里我希望同学们认真看一本书,就是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者是希腊著名的,也可以说是第二著名的历史学家——第一位是希罗多德——他在这本书里转述的公元约前500-400年一位执政官——伯里克利的讲演词。他是我们研究希腊时不能不提的一个人,这本书中全文引述了他在第一年的战争中,也就是雅典同斯巴达的战争中,为了吊唁雅典牺牲的战士所作的一篇悼词——这篇悼词我希望同学们好好看看,有中文本子,而且翻译得很好——他这篇悼词就是说和斯巴达会战的第一年雅典取得了胜利,这场战争横尸遍野,据说死了成千上万的人,那个时候死成千上万可不简单,用的是那样原始的武器。在这一年年末的时候,照例根据雅典的风俗习惯,要推举一个人出来向死者作一篇悼词。这一年举行了一个“国葬”仪式,因为雅典打败了比它强悍的斯巴达,一个部落一口大棺材,里面装上尸体,一共是四十几个部落,然后要推举一个人来做悼词,大家就推举伯里克利。这篇悼词相当长,给我的印象,就好像是现在的国家的总统或者是主席所发表的谘文。他把雅典的“民主制度”、“法律”归纳出来,他讲到雅典的“民主制度”不是从别人那里模仿出来的,是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只能供别人仿效,而不是雅典仿效别人。悼词里边还讲到了“雅典精神”——“冒险”,我体会这个“冒险”就是“进取”的意思,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勇敢的精神、探险的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他在这篇悼词里还提到了“国家荣誉”,当时雅典是希腊各城邦中最大的一个,而且是模范。雅典和斯巴达的联盟打败了那么大的一个波斯,当时的波斯也是了不起啊,是一个霸权国家。雅典和斯巴达暂时联合起来,打了好几场战争,即希波战争,在打败了波斯的基础之上,雅典发达了起来。斯巴达因为它的文明比较落后,只知道蛮干,文化比较落后,没有民主制度。因此,在伯里克利的这篇悼词里面,没有点名地指出了,雅典是“民主制度”,而另外一个国家,即斯巴达是专制。毛主席有过一句话,“不要言必称希腊”。毛主席是批评那些复古主义者,可是我们现在在研究欧洲问题,探讨欧洲的文明,包括欧洲文明当中民主成分的时候,就不能不提到希腊。黑格尔有一句话,只要我们提到希腊,我们欧洲人就有了一种“家园之感”。怎么体会他的这句话,伯里克利的这篇悼词很值得参考,在那个时候,公元前5世纪,能够说出那样的,现在看起来那么具有现实感的话,不能不说是古希腊人的智慧。他在这篇悼词里还提到,希腊人是爱美的,但是绝不娇柔;希腊人是勇敢的,但是绝不蛮干。真是大气磅礴、文辞美妙的一篇悼词。最后他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慰问死者的父母,死者的家人,向死者致敬,号召雅典人团结起来,进行新的战斗。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有很多这样的悼词,都是比较短的,这篇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西方文论当中的模范,从中可以了解古希腊的精神是什么。黑格尔一再强调希腊的精神是自由,是雄伟的、美丽的,这篇东西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句话。当然希腊的文化也不只是伯里克利讲的这些,伯里克利对它进行了集中的表述。对于希腊的古文化约定俗成地可以划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700年,这段时期希腊开始有了自己的文明,这之前的历史大体上是以传说为主,还有就是我之前说的大迁徙时代,与在两河流域的希伯来文明的联系等。到公元前1000年,希腊文明有规模了。这一段时期形成了两个最大的城邦,一个是雅典,一个是斯巴达。其他还有很多小城邦,我们现在主要看到的是雅典和斯巴达,一个实行民主,一个实行专制。第二个时期是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400年,这段时期是希腊文明的辉煌时期,希腊文明走向成熟,出了很多像伯里克利这样杰出的人,哲学家如柏拉图,这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哲学的发展。在伯里克利之后,雅典的文明进一步的发展、繁荣。在思想界里出现了“诡辩派”,有些老先生不太同意这样的译法,因为诡辩这个词给人的印象就是没理搅三分,所以他们主张把它翻译成“智术之士”。后人为什么把它叫做诡辩派呢?我想这是后人总结的,后人觉得这帮人称不上是哲学家,他们只满足于口头上的舌辩之辞。其实他们也应该算是自然哲学家,希腊文化首先关注的是自然,关注自然是怎样产生的。远古哲学家泰勒斯关注世界是如何产生的,就是元素论,也就是由元素产生的。诡辩派也是从这里出发的,去研究自然,探讨自然界的问题。那个时候雅典确实已经到了非常自由的时期,思想是自由的,街谈巷议,组织各种讨论会,很随便。逐步地,这些辩者有的就变成了无理搅三分,把真理抛在了一边,专门为了辩论而辩论,所以后来人们就叫他们诡辩者。在这些“智术之士”里面,就出现了我们的第一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同智术之士最不同的一点就是他追求真理,不是为辩论而辩论。当然,在第二个时期,雅典所盛行的这种辩论的风气对于雅典的民主和自由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正是在这种辩论过程当中产生了哲学。在古希腊,哲学和科学是不分的,哲学就是追求知识、寻求智慧的学问,和科学在当时是不可分的。古希腊出现了各种文学和艺术、诗歌、戏剧,戏剧也是在辩论过程中产生的。你们都知道有几大喜剧几大悲剧,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当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还是在哲学方面。和苏格拉底同时期的在中国就是孔子。我觉得苏格拉底和孔子有相通的地方,比如他说你不要把你不知道的东西说成是知道的,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可见这些先哲们在探讨一些问题时,是可能有通感的。什么叫正当的辩论,什么叫无理搅三分,是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共同的心理的。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留下来的一些话都是他的学生柏拉图记录下来的。在第二个时期里,在哲学界里有两大人物——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这个时期里,也有很复杂的现象,比如说雅典民主已经在希腊本土成为一种典范,但是这种民主现在看来是很粗糙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原始的,它是一种“直接民主”。我觉得它是一种没有经过修饰的民主,带有相当大的本能性:群众说了算。五百人的公民大会可以决定苏格拉底的生死,而不顾他的意见是不是正确的。到这个时候,雅典的民主已经有点异化了。但就是雅典式的民主,希腊式的民主,它给欧洲文明播种了一颗很好的种子,只是它在希腊时期不可能成长成一个非常完美的事物。苏格拉底的死是一个悲剧,死于雅典的民主,而民主制度是欧洲文明的源泉之一,这是矛盾的,也是辩证的。现在我们要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只能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记录。柏拉图写了很多的“对话集”,就是以苏格拉底为主,和他周围的学生、朋友一起谈话,有的是学生提问,苏格拉底回答,有的是苏格拉底请一位学生开讲。然后他加以可长可短的评论。我在读这些书的时候确实觉得这体现了一种很自由的气度,学生要是不同意苏格拉底的话,就说他不同意,他就讲他的道理。柏拉图有一篇东西叫《蒂麦欧》,说的是有一次苏格拉底问蒂麦欧正在想什么,他说他在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在想“梭伦改革”,梭伦是更早的时候,可以说是希腊文明刚刚兴盛的时候,雅典的一位首席执政官。他说梭伦的改革,他是听他祖父的一个朋友讲的,接着他转述他祖父的朋友追述梭伦改革的往事。“梭伦改革”实在是了不起,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对内民主,对外进攻”。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讲,梭伦认为首先应该把我们自己的事情管好,主张解除奴隶的负担。“梭伦改革”是在公元前640年到公元前558年,内容包括以下这些:发布了一个“解负令”,消除当时奴隶欠奴隶主的债(非常繁重,还不起,当时已经快要暴动了),当时的奴隶欠奴隶主的钱,在他们家的门口都立一个牌子,写上欠了多少钱,叫做“记债牌”。梭伦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将这些“记债牌”拔掉,还有就是禁止人身奴役、买卖奴隶,废除与土地无关的工商业债务,禁止输出谷物,等等,这是为了发展本国的农业,同时又搞好外贸。外邦人可以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我觉得这在那个时候还是相当有眼力的,在希腊真正的希腊人说不上有多少,很多都是外来人口,从小亚细亚来的。再有一条就是奴隶人身安全,杀人要偿命,把治安的问题提上日程。再有就是废除贵族政治上的世袭特权,而代之以按照财产来分配权力。另外就是设立元老院和400人议事会,400人议事会里提出的东西交给元老院去处理,人们把这两项叫做“梭伦船上的两支锚”,从中可以看出后来代议制的一些雏形。最后一条十分重要,首创了“陪审法庭”,邀请有公民资格的人陪审。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这一段时间,政治、法律、文学、艺术都日渐发达,所以说这一时期是希腊古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第三个时期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纪元,也就是到罗马占领希腊,把希腊变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希腊就等于是亡国一样。这个时期有两件大事。一件大事是亚历山大东征,亚历山大东征是很了不起的。亚历山大是希腊北部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城邦——马其顿的国王,人民很强悍,在文化文明方面都远远比不上雅典。但是亚历山大凭借他的武力,不但把希腊本土征服了,而且还扩张武力,向东向西扩张,东边打到小亚细亚、波斯,打到现在的北非,往南一直打到印度。我们发现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希腊人已经知道中国人了,但是我们查不到很多的记载,最古老的记载是公元前4世纪,在古文献里提到了“seres”这个字,这个词的词根是“丝”的意思,蚕丝、丝之国,这可能是希腊古文献里第一次提到中国。因为他打到印度了,个把人跑到中国是可能的,当然主要是很多稀奇古怪的传说了,说看到“丝之国”里面的羊毛是长在树上的!还有的说“丝之国”的人做买卖非常狡猾。亚历山大有一个非常高明的老师,他就是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武功最盛的时候,也是他的文治非常发达的时候,他继承了古希腊的各种制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在文化教育方面规划了很多东西。本来希腊的教育是自然而然这样下来的,到了亚里士多德的那个时候,教育制度就有一点眉目了,把希腊的一种精神继承下来了。亚里士多德说你或者可以做农夫,或者做官,或者去做买卖,但是教育是最需要看重的。也是在亚里士多德的手里面,教育的分科逐渐有了眉目,比如说文法课、逻辑课、动物学、数学、几何学、气象学等。所以第三个时期的前半部分,公元前三百多年亚历山大东征这段时期,及其以后的一段还是非常繁荣的,雅典的发展势头还是很可观的。亚历山大从印度打完仗回来,走到巴比伦突然得病死亡,年仅33岁。后来亚里士多德就继续做他的学问,做他的教育事业去了,成为了一个继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的集大成者。这个时候希腊的国运已经不太行了,我想这里有一个原因就是雅典的民主制度不是全境的,不是整个希腊都这样。再有就是它的民主制度都是短命的,经常是贵族的民主制度从独裁专制的国王——也就是僭主轮换,一个时期出来一个僭主,变成一个独裁政体。这个僭主搞不下去了,群众造反,贵族又把他推翻,变成一个“民主制度”,它不是一个一贯的东西。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罗马已经起来了,到了公元纪元之前不久,越来越强,后来罗马帝国吞并了希腊,把希腊变成了一个行省,古希腊的历史也就结束了。我这样说是一个非常非常粗线条地讲这个古希腊的历史,现在人们对希腊又开始注意起来了,比如说有写希腊哲学史的,有写希腊思想史的,实际上思想史和哲学史也不大分得开。但是现在还没有人写一个比较全的、整体的、一看就明白的“希腊史”,因为实在是太难写了,从什么时候开头很难找到。一想到那个远古的时候,比如说荷马史诗,大家都知道,但是是不是真有荷马这个人呢?还是众说纷纭的。 ……

内容概要

陈乐民,193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著有《戴高乐》、《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撒切尔夫人》、《东欧巨变和欧洲重建》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讲 开场白
第二讲 希腊――欧洲的“精神家园”
第三讲 罗马兴衰一千年
第四讲 从罗马帝国到封建时期
第五讲 中世纪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
第六讲 走向近代――文艺复兴
第七讲 走向近代――宗教改革
第八讲 话说“启蒙”
第九讲 英、法革命
第十讲 欧洲文明的辐射
第十一讲 20世纪的欧洲(一)
第十二讲 20世纪的欧洲(二)
第十三讲 欧洲文明与世界历史
第十四讲 欧洲文明与中国文化的“自主性”
第十五讲 结束语

作者简介

《欧洲文明十五讲》作者陈乐民,欧洲的文化传统在传承中同源而分流,有批判、有扬弃,但在批判和扬弃中有创新。从15世纪以来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自由民主理念的从胚胎孕育到发芽和生成,这条道路在”精神的历史“里可谓历历在目。

图书封面


 欧洲文明十五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9条)

  •     这本书让人透过历史看文化、了解文明,以及欧洲人的思维方式。还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差异上加上了很多更加辩证的、成熟的观点....也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西方人以及它们的发展渊源....
  •     这本书迟早要读完的,感想来的时候不写,走了就很难憋出来了。小时候,只上过中国地理,只学过中国历史,只见过中国人,只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过,曾经天真的以为世界之大,就是从小村庄到一个大点村庄,再后来读了中学,以为世界之大是从小村庄到镇上,再后来读了高中,以为是从镇上到小县城,后来读了大学,以为是从一个省到另一个省,再往后读了博士,发现是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随着脚步的走远,思想也跟着改变。看到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知道考试第一名不是某个人的专利。见到那么多种成功,才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看过那么多种生活方式,才明白读书不是生活的全部和唯一。说了这么多废话,只想表达,不了解才会造成自大。封闭的思想让人固执,封闭的国家会落后挨打。这本书写的是欧洲文明,真该让所有的中国人多多学习。上朝天国,以我为尊,这是传统中国人的普遍认识。或者是近代中国被外国人揍得很惨,一些人又开始认定非西方不先进。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解欧洲文明,可以了解同一时期世界上的人都在做什么,可以了解文明如何发展,如何扩张,如何融合,未来走向何处。在全局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而不是盲人摸象,断章取义。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老先生,人越老,越能抓住重点,因为经历了太多的平凡,只能留下不平凡在心间。看这本书就当是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的给你讲讲这个世界吧。能字字放在心上,必会有所感悟。
  •     看完《大国崛起》之后总觉得不过瘾,于是看了这本欧洲文明十五讲,作为大致框架搭建的书。从希腊、罗马、罗马分裂、日耳曼入侵,拜占庭帝国、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进行了大致的介绍。影响特别深刻的是对于宗教的说明,之前一直弄不懂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关系,这下终于知道基督教是新教,脱胎于天主教~总之这本书可以作为大体的框架,关于内容可能还需要看更加详细的书~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陈乐民先生算是中国欧洲近代史的权威,但凡研究欧洲史的,没有不力主全盘西化,向西方学习的。不要讨厌这个词,别人先进,就得跟别人学,抱残守缺有什么用。向西方学,就得明白西方近400年为什么发展得快,推动力在哪里,国内研究西方史的,没有不以此为目的的。陈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书,读了总有收获。这本讲课记录,不很深,但也得具备一定的基础,比较易懂,也好消化。
  •     不读圣经,不懂欧洲文明。
  •     选修课的整理嘛,基本上推荐的书目以及一些学习习惯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     2017.4.1陈乐民给国际关系学系上通识课的笔记。基本是知识和观念的梳理,补充一些继续深入的书单。“现代性是从西方文明发展出来的,这一点毫无疑问。现在的大多数物质和精神文明也来自西方。这是个事实,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中国现在的文化是缺乏‘自主性’的。”
  •     很有启发性!
  •     欧洲从未停止过动荡,也从未停止过引领人类文明。心驰神往。
  •     蛮喜欢,介绍的时候前因后果较清晰,稍有私货,但不成问题,除了陈老喜欢动不动就引用马列之外其他皆可有可圈可点之处,好。
  •     普及常识
  •     在单位图书室借阅的,迟迟没有归还,花了一些时间才读完,因为书中提到的知识点太多了,都怪自己没文化……如果有机会听一听这样的学者讲学那将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吧,当然了,自己这文化基础还太薄弱,八成听不懂,囧…
  •     “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 是偶然?还是必然?还是偶然中的必然?
  •     受益
  •     这本书是陈乐民先生2003年给国际关系学院三年级下学期开的课,应该是不太重要的选修课,用半个学期讲欧洲文明,主要是活跃思想,而不是讲授欧洲文明史,所以讲的很简单,以个人的见解为主。讲课时用的是提纲,上课现场发挥,这本书是录音整理的,看起来非常口语化,有一些地方重复,但实际上看起来比高堂讲章更好看,更容易理解。每堂课后面都有一些问答,现场解答听课者的提问。陈乐民是从外交界进入学术界的,先有经验和基础,因为有问题才进行研究,不是为了评职称、挣稿费之类的,所以更多的是思考欧洲文明之所以会造成现在的欧洲,造成现在的文明,中国能借鉴到什么,应该借鉴什么,从这点上说,他的研究更多的是个人的思考,对于也同样关心中国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来说,从他的书中,可以更多地找到共鸣。书中提到很多书,都是基础性的,还有他的评价,也有利于初学,或是只要了解一下欧洲文明的人选择。毕竟想知道一些欧洲文明的人,没几个是想研究欧洲历史细节的,更多的人还是想了解欧洲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文明,这种文明好在什么地方,怎么演变过来的。这个版的书改了一些错误,所以排版上不太好,字的大小不太统一,图片印刷水平也是聊胜于无,但确实值得看,值得边看边思考。
  •     看老先生写的书常常令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焦虑,虽是口语化的通识讲座,但脉络梳理的表象之下常常有朴实的洞见,贴合要点引经据典,对一些历史敏感问题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体系,像这样有着“大我”风采的人很难见到了…
  •     内容本身已经是老生常谈,优点在于条理。真正的内核是精神,老先生想讲的太多了,想把自己一生走的曲折历程,历史观念都抖出来,每句话都是自身深刻的总结,良苦用心,良苦用心。也只有我们经历过才能明白。讲起对精神的戕害,真的痛心疾首,痛心疾首。历史,就是精神的。
  •     不读世界历史,不知道中国为什么落后。
  •     这本书是陈乐民先生2003年给国际关系学院三年级下学期开的课,应该是不太重要的选修课,用半个学期讲欧洲文明,主要是活跃思想,而不是讲授欧洲文明史,所以讲的很简单,以个人的见解为主。讲课时用的是提纲,上课现场发挥,这本书是录音整理的,看起来非常口语化,有一些地方重复,但实际上看起来比高堂讲章更好看,更容易理解。每堂课后面都有一些问答,现场解答听课者的提问。陈乐民是从外交界进入学术界的,先有经验和基础,因为有问题才进行研究,不是为了评职称、挣稿费之类的,所以更多的是思考欧洲文明之所以会造成现在的欧洲,造成现在的文明,中国能借鉴到什么,应该借鉴什么,从这点上说,他的研究更多的是个人的思考,对于也同样关心中国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来说,从他的书中,可以更多地找到共鸣。书中提到很多书,都是基础性的,还有他的评价,也有利于初学,或是只要了解一下欧洲文明的人选择。毕竟想知道一些欧洲文明的人,没几个是想研究欧洲历史细节的,更多的人还是想了解欧洲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文明,这种文明好在什么地方,怎么演变过来的。这本书不是课本,不是考试用的提纲,可能只想按学教材那样学习的人,觉得无法抓住重点,其实改改思路,就会觉得这本书很好懂。这个版的书改了一些错误,所以排版上不太好,字的大小不太统一,图片印刷水平也是聊胜于无,但确实值得看,值得边看边思考。
  •     在喜马拉雅上听过这个讲座,后来又看一遍书,很适合做框架梳理。
  •     2017-16,果然读完全未知的领域,就经常性的拖延,一本书读了两个月。本书是授课整理,所以不免内容重复,但作者的思路和课程脉络很清晰,也是我想知道的:为什么欧洲成为中心。20170206
  •     囫囵吞枣读完 说不上到底记住了什么 值得一读再读的启蒙书
  •     仿佛陈老师还在世,话讲得十分谦虚诚恳,每一讲都可以单独来看,如串珠般娓娓道来,而通识课本该是好的读书指南:在传统主线之外着重点明了英国经验主义的理念谱系,体现陈老师的针对性的人文关怀。
  •     书还是真不错
  •     正文口语化陈述,章末有问答环节,知识点涵盖面广。
  •     全书基本都是疏导一些欧洲史的常识。个人感觉要是对欧洲史比较熟悉,除了“欧洲与世界”一章,别的内容价值不大。而且,这本书是讲课的录音整理出来的,读起来也不太惬意。作者介绍的几本书都很好,像雷海宗的《西洋文化史纲要》、陈衡哲的《西洋史》、《顾准文集》、《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希尔的《欧洲思想史》等,虽不是很流行的书,但都是经典。
  •     这是一本寻找已久的书了,对于渴望了解欧洲文明发展的人来说,是一本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书,向大家推荐
  •     我校出版社的这套书...也蛮一言难尽,有些明显用心编辑过,有些就是课堂笔录,这本是后者。陈老的观点还是很具启发性,但若看过欧洲通史类的书籍,这本倒不必再看。
  •     前面还不错,被推荐了一大堆书。讲到近代史就有点不知所云了,东拉西扯一大堆,口头演讲太随意。感触最深的还是对当代大学教育问题的反思,功利主义,重理轻文,缺乏人文关怀,人文素质等等,令人唏嘘
  •     老师讲得好,但我记不住
  •     希腊:欧洲的精神家园(黑格尔);“后现代”的美国化、实用主义化、政治化;
  •     学车等待期间全部看完,有利于纠正被学校民族主义教育扭曲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家有小孩者,推荐必读!
  •     信仰不再是惟一的人生态度。这恐怕是“文艺复兴”以后同之前,人在精神状态上的重大区别。
  •     这本书以陈教授对国际关系学院在读学生讲课内容为基础整理而成,口头色彩浓厚,可能逻辑性不是太强,曾经被指出有知识性错误,但不失为一本好的参考书。
  •     非常棒,提纲挈领,有大量的扩充阅读书目。
  •     历史文化事实决定了的事,并不存在褒贬亲疏之类的情感因素;学术之学,理论之事,必得心平气静,立足于事实。/老爷子这些话,虽讲研究做学问,但是与人相处交谈也是同一道理,很多事情事实就是事实,不能由屁股决定脑袋,带着感情去看。 越到考试越看闲书,真的是不用去考试了.....大写的绝望。
  •     老先生讲的很好~第一,脉络清晰;第二,面广,并不仅限于课程,更涉及许多当代的问题;其次教,无处不透露着长者对于晚辈的告诫与关怀,课堂提问环节受益颇多~
  •     常读常新
  •     很简略,不过很有启发,总之一句话“多读书”。
  •     大师之作 值得一看 可以收藏
  •     她很喜欢,老师的指定书。
  •     按授课来说,体系性和深度都不够啊。读读也罢,但替代品太多,最大优点是中国人写的毕竟思路、意识比较亲切(说直白点就是切合了读者的路径依赖)。
  •     跟西方哲学、文论一块看,理顺西方文明线索有助于西方哲学和文论的理解。内容较简单通俗,适合初学者读。
  •     很好读,又会给人启发。
  •     内容很散,不好读,冲着敢说加一星
  •     提纲挈领走马观花
  •     很喜欢,但买回两个月,还没有看过,哎。。。。
  •     通俗但有深度
  •     改变我世界观的一本书,太好了。
  •     正品,也很喜欢书上写的。
  •     性价比还不错,一口气能读完
  •     大一下读的,往事如烟
  •     是一本构建西方文明发展宏观构架的书,书中语言通俗易懂、有论有据、并且引导我进一步展开阅读相关的著作。非常好!
  •     老先生确实让人感到敬佩,这本书是讲课的一个汇总集合,确实老一辈的学者的学术精神和钻营精神非常了不起。这本书通俗好读,有老先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总之非常棒!
  •     第一遍。需再读,做笔记
  •     对于欧洲文明的理解很深刻,反思中国的文化发展,却是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欧洲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这本书是了解欧洲文明的极好的途径
  •     口误有点多,问答很有趣
  •     这本书是西方文明老师推荐的,于是就买了。质量不用说,内容嘛,通俗易懂,很好理解。作为欧洲文明入门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     是我需要的,价格还便宜!
  •     易懂,好读,但其中的知识非常丰富,需要仔细品味。
  •     对欧洲文明史来了个全景照,给读者一个启蒙的作用;初学者非常适合
  •     “如果不读中国的历史 ,你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伟大;如果不读世界历史 ,你就不知道为什么中国这么落后。”
  •     浅显易懂,不失水准
  •     提出书单和问题的价值,也很重要。
  •     适合有一定欧洲历史知识的人看,很基础的书,从中引申了许多书系出来。对照古今,很有现实意义。
  •     陈乐民先生对欧洲历史,西方文明的研究比较透,书是陈先生讲课的录音整理的,想必讲座现场效果更好……奈何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愿陈先生倡导的德、赛先生永远是我们民族追求的目标。
  •     朋友推荐的。由浅入深了解欧洲文明的好书,风格独特,值得一买。买过几本“十五讲”系列的,都不错送货太快了,上午订的下午就到了,快递服务一流。
  •     没劲的东西,书有一页残破!!!,,,
  •     文字很口语化,通俗易懂,虽没有讲得很细,但读者能了解欧洲文明的脉络。老先生课堂上推荐书目挺多的。
  •     陈乐民老先生爱国忧民的情怀令我感同身受
  •     这老头太博学了
  •     这种教授的课我肯定是会预习复习查资料,提前三十分钟去第一排占座,提出各种问题和思考的。真是旁征博引、博学强识。只是,既然要编成书,就不能稍微润色下语言、梳理下结构吗,口语给人亲切和即兴的灵感,但极个别句子确实显得不那么严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