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現場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9867247223
作者:張翠容
页数:368页

内容概要

張翠容

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八十年代在英國完成高中及大學教育,返港後進入香港中文大學進修社會學碩士,一九八六年畢業。

一九八九年移居加拿大,九一年赴紐約遊學,採訪當地社區和中美關係新聞。再度回到香港後,正式加入香港新聞行業,負責採訪政治新聞。其後分別為英國BBC World Service等多家國際新聞機構報導亞洲地區及國際性事務。亦曾擔任法國「無國界記者組織」的通訊員。

2002年,她的處女作《行過烽火大地》一發表,其無國界的戰地女記者身分與遊走邊緣國度的經歷,即受到港台兩地極大的矚目。

2005年推出第二本書《大地旅人》,作者對其行腳國度、國際情勢的所見所感,文字更具世界觀,人文情懷更濃厚。

多年來,堅持追縱新聞真相的張翠容從未停歇採訪的腳步。2006年的傾力新作《踏上中東烽火線》,即是她多次深入向來有“火藥庫”之稱的中東地區,透過與當地百姓對話、實際訪談生活於現場的具影響力的民運組織領導人,抽絲剝繭地從歷史、宗教、文化、地理等因素,一一剖析埃及、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伊朗、阿拉伯等國相互衝突糾葛的來龍去脈。

作者简介

多年來,堅持追縱新聞真相的張翠容從未停歇過採訪的腳步。

2006年的傾力新作《中東現場》,即是她多次深入向來有“火藥庫”之稱的中東地區,透過與當地百姓對話、實際訪談生活於現場的具影響力的民運組織領導人,抽絲剝繭地從歷史、宗教、文化、地理等因素,一一剖析埃及、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阿拉伯等國相互衝突,彼此糾葛的來龍去脈。

一開始,她在《中東現場》前言,便對「恐怖主義」該如何界定提出質疑,並且呼籲世人能更客觀持平地去省思中東地區的問題,而非跟著西方社會的聲音起舞。

緊接著,她將焦距轉至埃及,從社會、政治生態探討穆斯林兄弟會如何在埃及興起,以及與親西方的世俗民族主義者如何拉扯對峙:一個是世俗民族主義者,主張政教分離,推行現代化政策;另一個是基本教義派,主張伊斯蘭神權政治,堅持一切以伊斯蘭為本的復古政策。兩方各據立場,互不妥協。

豈料,埃及擺脫了殖民,卻在世俗主義與伊斯蘭主義之間展開一場大鬥爭,不知不覺提供了英、美勢力介入的空間。

介乎以色列與敘利亞之間的黎巴嫩,處境更是尷尬,不論是地理位置或政治氛圍。作者先把鏡頭調至貝魯特:「站在貝魯特市中心,我似乎仍然看到內戰時期那一條『綠線』,這條綠線把貝魯特分成東西兩邊,基督徒聚居的東貝魯特和穆斯林聚居的西貝魯特。兩邊居民實際往來不多,從有形的綠線到無形的綠線,就好像柏林圍牆,倒下了,但心牆卻豎起……」這樣的景象活脫是黎巴嫩政治縮影,其宗教派系複雜,政治體制也形同多派系,大家各懷鬼胎……

置身紛爭不斷、政治利益糾葛難解的烽火線上,張翠容試圖透過庶民百姓的生活,他們的觀感,忠實地反映出埃及、以色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世界,多少年來恩怨情愁。


 中東現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從來都搞不清楚中東地區的國家、種族、宗教的關係,但《中東現場》一書稍稍為我在重重迷霧中提供尚算清晰的指引。雖然理解程度未還至於學者般深入,起碼不致迷路吧。十分羨慕張翠容能有如此經歷,探訪多個國家,鑽入最深入的地方,為讀者送上真相。
  •     2006.01.25近來頻被報導的奧斯卡奪冠熱門,除了《斷背山》外,還有史蒂芬.史匹柏的《慕尼黑》,及史蒂芬.葛漢的《諜對諜》。巧的是,這兩部電影都與中東有關。《慕尼黑》敘述一九七○年巴解組織激進派「黑色九月」在慕尼黑奧運會中殺害了十二名以色列運動員,而後以色列派出暗殺小組對恐怖份子展開報復行動。而《諜對諜》則直指美國介入中東戰局的最高目的,無非是為了石油。二○○三年,美國對伊拉克宣戰,開戰前龐大的反戰浪潮,使數十個國家的人民走上街頭。國內也充斥著各種關於戰和非戰的報導,甚至有研究所學生「樂觀」地表示今後幾年的論文題材都有著落了。在媒體的密集轟炸下,許多人都可以頭頭是道地講述開戰原由或反戰主因,從鏟除恐怖組織到「都是為了石油」,這些都成了主流觀點。只是當我們進一步去探討中東各地與各民族的立場,以及美國主戰派智庫的論調,卻很少有人當真明白支持他們觀點的依據。再深入了解下去,你將發現──太慘了,我們對事物雖時有定見,卻壓根不清楚那到底是什麼玩意兒!某期的時代雜誌曾將中東地區的恐怖組織作表,並描述了這些組織在各種社會議題上所抱持的態度。藉由這篇報導,我認識了「哈瑪斯(Hamas)」和「真主黨(Hezbollah)」,但對他們的作為除了淵源、暴行、人民支持和資金來源外認知貧乏。在張翠容的《中東現場》裡,她親身踏入這些紛亂的國度,採訪了暴力革命的先鋒-兄弟會、以人肉炸彈為世人熟知的哈瑪斯、黎巴嫩真主黨,甚至受以色列監禁的已故巴解領袖-阿拉法特。從被西方認定的恐怖組織,到美國的新保守主義學者;從軍方、政治人物,到藝術家、參與和平運動的平民。他們接受張翠容的訪問,同時也反問她,即使身為戰地記者如張翠容者,仍不時感到與認知迥異的驚訝。在寫《追風箏的孩子》一書手札時,我曾提及所謂的世界觀,不是從我們站立的位置向世界看,而是該轉身看看別人眼中的世界。當我們看張翠容風塵僕僕從埃及、巴勒斯坦……一路走到伊拉克,再看她轉回美國,訪問一位新保守主義派的學者──這位中東歷史學家,從沒去過約旦河西岸,卻夸談以色列的無辜與巴勒斯坦的罪惡──我們的感受當更強烈。沒有一個組織可說自己純然無辜,這位中東學者所擺出的痛恨姿態和哈瑪斯首領扎哈爾的姿態非常相似,他們都堅持武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中東地區糾結的僵局如同暗夜,幸而其中仍有為和解而努力的組織與個人的點點星光。這些人正嘗試走出在極權與教義派外的第三條路,這條路是民主之路,卻不是美式民主,而是由草根階層所動員起來的漸進式民主。「一切不曾發生,直至它被描述」。在後記裡,張翠容期許自己能由前線帶回這些我們以為「不曾發生」的諸多事實,讓世人走出冷漠與無知,並銘記:與我們同處一個世界的中東人民,他們每天經歷屠殺,而希望也不曾消減。
  •     記得最初接觸張翠容的名字是在筆者中四的時候,當時張小姐每天都在經濟日報寫專欄,寫的不是與中東有關的事,而是生活,時事的札記。中東現場是我第一本所閱讀有關中東的書藉,對中東的關心起始於我高中的時候修讀歷史科,以巴衝突是一個我骨子裡很關心的事情,以色列的復國主義帶有些陰謀論與宗教政治的色彩,到底是聖經在啟示著以色列的復國還是以色列在利用聖經逐步建國的手段。這一切都掲示了目前中東的環境建構是不明朗而且充滿了火藥味。翠容的書雖然是四年前所出版,但是至今看來卻是一個歷史的印記,也令到香港的市民關心世界的大事,在我們肉眼以外的文字,圖片看著一個與我們文化不相附卻思想大同的伊斯蘭世界。對於伊斯蘭世界我們從新聞中認識到的主要是伊拉克的侯賽因,伊朗的核危機,半島電視台,本拉登及耳熟能詳的恐怖組織如哈瑪斯,黎巴嫩的真主黨游擊隊,法塔赫,遜尼派,什葉派等等,但我們在聽的過程裡卻沒有主動的認識到他們。當2003年美國國內的鷹派官員主導要出兵伊拉克,為了「石油計劃」,還是為了展示西方霸權的實力。再看美國正在抬頭的新保守主義的勢力入侵,侵占了伊斯蘭世界的大文化,引起了兩個地方之間的衝突,矛盾。在書中張翠容先帶我們進入埃及,一個似乎與中東火藥庫有點距離的北非國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中東戰爭裡,以色列曾經為了蘇伊士運河而與埃及打仗。在過往六次以色列的對外擴張裡頭這一個由帝國主義,包括美帝,英帝扶植的國家大舉入侵叙利亞,埃及及巴人的土地。到目前仍然未解決的是以巴兩個地區的衝突,伊斯蘭世界內部的分離,宗教派系的鬥爭。伊斯蘭世界對於我們也是充滿神秘的地方,我們都知道四大文明最初的發源地就是兩河文明,分別是源於底格利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即是現在的伊拉克。在傳媒和意識形態的主導下我們都認為伊拉克是邪惡軸心國,但到目前伊拉克是否有大殺傷力武器是無從稽考,至於伊拉克人是如何看侯賽因,也不是如電視新聞所報導的討厭與極權,侯賽因對於某些人是有貢獻的,至少給予過他們一剎的和平時刻。自2003年美軍出兵伊拉克冀望可以把伊國為傳播美式民主的根據地,這幾年大肆在伊國灌輸民主大選,難道這就是伊拉克人的春天嗎?在戰爭時對家,對國的破壞,一些受美軍貧鈾彈傷害的伊拉克兒童,流落在街上的街童他們所面對的困境又有誰可以補償他們小小心靈的傷害。又有誰可以安撫被指派殺人任務的美軍,戰爭造成了兩敗俱傷的局面。戰爭是一小部份的自私,利益的行為,即使在2003年世界各地都有著反戰聲音,可惜美軍仍然要出兵,可憐的是伊拉克人經歷了兩伊戰爭及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後,經濟未完全的復甦,國家經濟被制裁。一方面國內民生問題未解決,另一方面又要承受這一場不該打的戰事,白白成了無辜的受害者。在書中除了講述到記者採訪伊拉克外,也有談到以巴的關係,包括記者在三年裡頭多次到訪和訪問的人,其中包括法塔赫的已故領導人阿拉法特,記者勇闖巴人地區,見證了戰火的洗禮和猶太殖民區的境況給了讀者很多有意義的第一手資料。以巴的長久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是需要更多的了解,和解,包容,同時恐怖主義的掘起,以色列國內以利庫德集團為首的份子也是影響著以巴關係的一道伏線。另外,中東地區之大記者在有限的時間和篇幅裡也很難的詳述,其中她也介紹了叙利亞與黎巴嫩,這兩個地方在香港的我們也較為陌生,其中筆者也從中得知黎巴嫩是有馬龍派的基督徙,是個宗教平等及互相尊重的地方,可惜的是叙利亞卻認為黎巴嫩是他的一個附屬的地方,在當地有駐兵,也曾經大舉南侵。此外以軍可說與上述兩個國家的冤緣卻是最深的包括是在南黎及在敍國的領土「戈蘭高地」上。因此以色列的出現是中東幾國的一條刺,一方面是以國不是阿拉伯兄弟,另外是它受到美國的支持。再者是以軍的行為深深令人產生仇恨。作者在序言引用到這樣的一句說話「一切不曾發生,直至它被描述。」就這樣作者記錄了她在中東所看所聞之事,向我們分享也讓我們看到世界的大不同之餘,凡事都需要尊重。首先去佩服作者有勇氣走進阿拉伯世界,是個很敬業樂業的女記者,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第二是在追求金錢利益,物質的香港人又有多少願意與了解阿拉伯地區的國際事務。記得去年作者在香港電台節目香港家書寫了一封給若雪(Rachel Corrie)的信,Rachel只是一個23歲的美國女孩,她成為人肉盾牌保護家園被以軍破壞的巴人,就這樣死在推土機下。這件事令筆者印象深刻,我也希望藉此機會向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有人道理念的後生女。最後一章作者的主題寫到「和平運動在中東」,有很多來至世界各地的人到了中東加入NGO,參與人道教援。為這些人祝福,也感到在大同的世界下,人命就是這樣的連繫上。戰爭給人帶來殘忍的回憶,卻無形中把一群又一群人聯手反對,為了促進和平而默默努力。作者把和平運動放在最後一章是出自於寄語,同時我們應該存有信念,為中東的和平運動找尋一個可以共存,共融的位置。只要我們一起祈禱,和平就不是處於「象牙塔」裡。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现在这个节骨眼看这本书有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感觉,总体讲是本相当不错的中东时政入门书,但也仅仅是入门了。三星半。(同时看何伟的江城,瞬间觉得二人水平高低立显啊。。。
  •     “一切不曾發生,直至它被描述。” “這個地區,的確需要改變,但不是來自集束彈、貧鈾彈,甚至人肉炸彈;也不是來自殖民者、佔領軍,或‘聖戰者’。” “那些新保守勢力的帝國霸權野心,那些走向極端的宗教狂熱分子,還有民族擴張主義,及貪污腐敗的獨裁政權,他們吊詭地互相依附生存,造就了今天的中東局面。”
  •     说的挺清楚,但是不及时做笔记马上就会都忘掉...啊快行动!
  •     日本人是美伊战争最多的人肉盾牌
  •     對於何為記者的中立尚無解釋,只作為知識類圖書
  •     世人分析時勢,著眼權衡利害 看張翠容著作,往往將冰冷的數據化為肉淋淋的現實 時刻警剔讀者
  •     张翠容,继闾丘虂薇后,又一位让人敬佩的战地女记者。对于摄影师来讲,如果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靠的不够近。张翠容,因为靠的够近,所以才写的这么好。
  •     太久沒思考了 腦子不好使,中東于我是個神秘的國度 不知道有沒機會親臨現場
  •     181110-091210
  •     最好的入门中东问题的书。
  •     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这使文章多了一点激情泛滥的味道,但是不失为一本中东的入门好书。
  •     对和平的渴望不分国界,世界欠他们太多理解
  •     果然香港版的评论就比较正常…张翠容是个出色的记者,假以时日必能成为华人的卡普钦斯基。
  •     我們現在的所聽、所看、所聞就是事實的真相?這書告訴你答案是否定的。
  •     一直不曾發生 直至它被描述
  •     今年读过最抓心的一本 如迷雾般的中东在作者平实但不失力量感的文字下 抽丝剥茧 清晰起来 有霸权者的严酷 有对自由的向往 有殉道者的绝望般的执着 宗教的力量 资源的争夺 权力的博弈。。。这不是一本消遣的书 ,最难忘作者独创加沙的章节 因为够近 所以写的够好 推荐下
  •     訪問阿拉法特最深刻。批判美國的筆觸冷靜,難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