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108040466
作者:[德] 汉娜·阿伦特 编
页数:29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因而这里蕴含着一个问题,19世纪70或80年代以来一直称为“犹太问题”。这个问题仅仅存在于那个时代中欧的德语国家,情状一直没变。今天,这个问题可以说被欧洲犹太人的劫难冲刷而去,理所当然地被忘却了。尽管在思想习惯仍囿于本世纪初年的老辈德籍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语言中还不时碰见。而且,这个问题只有犹太知识分子关心,对大多数中欧犹太人毫无意义。但对犹太知识界却意义重大。因为虽然他们自身的犹太性在其精神家园中无足轻重,但在极大的程度上左右着他们的社会生活,这对他们乃是首要的道德问题。犹太问题在这个道德形态中标志着,用卡夫卡的话说,“几代人可怕的内在状况”。不论这个问题鉴于后来发生的事对我们可能意义不大,我们在此却不能忽略。因为不涉及这个问题,就无从理解本雅明、卡夫卡或卡尔·克劳斯。为简便起见我将严格按当时陈述和不断讨论的那样表述这个问题,即按照一篇题为《德籍犹太人的帕拿萨斯山》的文章的陈述。莫里兹·戈尔德斯坦(Moritz Goldstein)1912年在著名的刊物《艺术观察》发表此文,引起轩然大波。 根据戈尔德斯坦,在犹太知识界看来这个问题呈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非犹太环境,二是归化人流的犹太社会。他认为问题无法解决。关于非犹太环境,他说:“我们犹太人经管另一种族的知识财产,而这个种族却认为我们没权力也无能力做此事。”再者:“要揭示我们敌手论点上的荒谬,证明他们的恶意无根据,那很容易,可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呢?能得知他们对我们的深恶痛绝。即使所有的诬蔑都反驳了,所有的歪曲都纠正了,所有错误判断都拒斥了,恶意仍是不可推翻的。凡是意识不到这点的人都无可疗救。”不能认识这点被视为犹太社会最不堪忍受之处。社会的代表一方面希望做犹太人,另一方面又不应承他们的犹太性:“我们必须大声疾呼,使他们意识到他们在逃避责任。我们要迫使他们表白其犹太性,否则就让他们洗礼成基督徒。”但即使这很成功,即使环境编造的谎言被戳穿或规避,又能得到什么呢?“跃入现代希伯来语文学”在当时那一代人是不可能的。因而:“我们与德国的关系是单相思。我们应坚强起来,把爱人从心中撕去……我已讲了我们必须有意愿做什么,也谈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有此意愿。

内容概要

作者:(德国)汉娜•阿伦特(Arendt H.) 译者:张旭东 王斑

书籍目录

中译本代序 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
导言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
打开我的藏书 谈谈收藏书籍
译作者的任务 波德莱尔《巴黎风光》译者导
讲故事的人 论尼古拉·列斯克夫
弗兰茨·卡夫卡 逝世十周年纪念
论卡夫卡
什么是史诗剧?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
普鲁斯特的形象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历史哲学论纲
附录 本雅明作品年表(选目)

编辑推荐

《启迪:本雅明文选 (修订译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本雅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本书精选了本雅明最精彩的文章.

图书封面


 启迪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A为本雅明梳理观点 B 提出一些问题A:“本雅明在这篇散文的开始就引用了保罗.瓦雷里在《遍在的征服》里对于艺术的一段话,他说:“不久的将来,“美”的古老工业里会产生彻底的改变,一切艺术都有物理的部分,但已不能再如往昔一般来看待处理,特不可能不受到现代权利与知识运作的影响。”B:“是不是说明,艺术的变化,从十九世纪或者说从技术入侵田园社会之后,就改变了艺术及艺术品的状态?”A:“本雅明的开篇的这段话正是这个意思,并且在这篇散文结尾也首尾呼应了他所要表达的意思,以电影为例而已。”B:“可是我认为本雅明本人如果说一直倡导的是灵光的显现,不会在艺术品与技术的结合上持乐观意见。”A:“本雅明在文中写道,从最早的烧铸到压印模再到木刻,最后到印刷术的颠覆。尤其是摄影术发明之后,有生以来第一次,人类的手不再参与图像复制主要艺术性任务,这项任务保留给了盯着镜头前的眼睛来完成。”B:“这一段只是在梳理他对过去艺术品承载物的一种总结,摄影术发明之后,和印刷术形成完美的结合,手工活动量降低。”A:“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此时此刻”形成所谓的作品的真实性。原则保有权威性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换句话说,本雅明认为,艺术品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此时此刻“,是一种真实和权威性,但是印刷复制之后,艺术品无限制的流通导致作品本身的灵光消失殆尽。这不仅仅体现在摄影相片中,更是几乎所有艺术品都遭到的灾害。B:“这么说,灵光的消逝只是艺术品触手可及,在字里行间本雅明是呈现一种惋惜并且抵触新技术的倾向。”A:“这一点,先暂且不论,来看这一段话:将事物在空间里更人性的“拉近”自己,这对今天的大众而言是个令人兴致高昂的偏好,而另一个同样令人振奋 的倾向是借由迎接事物的复制品来掌握事物的第一性。将事物以影像且尤其是复制品形式,在尽可能接近的距离内拥有之,已成为日益迫切的需求。影像深深包含着独一性与时间历程,而复制版则与短暂性及可重复性紧密相关。B:“就是说,新技术的出现,印刷术的盛行,致使艺术品或者艺术的复制品拥有两个特性即短暂性和可重复性,并且毫无疑问它们潜入了人们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拉近了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相比较之前的艺术品,在没有复制品之前,我们接触到艺术品的机会几乎很少,同时,在我们真正有幸面临一件货真价实的艺术品的时候,我们能够从它自身感受到这种“此时此刻”以及它身上的时间流程,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不管是转手倒卖的历史也好,还是原作者本身创作的一笔一划也好。A:“对。换言之,“真实”艺术作品的独一性价值是筑基于仪式之上的。而最初原有的实用价值也表现在仪式中。一旦真实性的标准不再适用于艺术的生产,整个艺术的功能也就天翻地覆。艺术的功能不再奠基于仪礼而是另一项实践:政治。”B:“怎么理解筑基于仪式之上?”为什么说艺术作品的独一性会体现在仪式中。”A:“本雅明认为,艺术品感受价值有两项特别突出,一是有关作品的崇拜仪式价值,另一是有关其展览价值。各种复制技术强化了艺术品的展演价值,因而艺术品的两极价值在量上的易动变成了质的改变。B:“这样说来,作品的崇拜价值只发生在复制技术尚未到来的十九世纪之前,在艺术品还作为一种独一性,权威性甚至是隐蔽性的时候,比如在教堂,在寺庙,在私人收藏室,或者是宗教仪式当中,那就是说艺术品在早期它并非为艺术而艺术,而是首先作为宗教仪式的祭祀活动的象征而出现,并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观赏价值,而是可以说有实用价值了?A:“是的,在书中,本雅明说到了这一点并且以早期宗教祭祀活动为例,其实我们在弗雷泽的《金枝》当中,也能清晰的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所有原始意义上的艺术作品最开始甚至连创作者的名字都无从知晓,它的作用不是打上个人标签而是作为公众对神的想望而存在。”B:“而复制时代来临之后,艺术品的崇拜仪式价值可以说在萎缩,而展览价值成为艺术品的主要价值所在。当量变发生到质变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变化?”A:“这种变化可以以一种典型的媒介来诠释,就是电影的出现,早期是默片。”B:“确实,电影可以说只有观赏展览的价值,而没有崇拜仪式价值,当然在机械复制时代,所出来的艺术品也几乎都不再具有崇拜仪式价值,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出来的作品都不再有灵光,就像阿热特的摄影作品。潜入人们生活,所有的相片都是巴黎生活细部甚至像犯罪现场。”A:“对于早期默片的出现,本雅明举了当时一些电影评论家的观点。当时的背景是,绘画和新兴摄影之家的大讨论。”B:“应该会有很多保守的评论家对摄影大加鞭笞,很多画家应该也茫然不知所措,就像现在的纸质传媒在面多网络时所面临的窘境。”A:“电影同样如此,阿贝尔..冈斯,将电影比喻作古埃及象形文字,“看看我们,经过一个莫名其妙的大倒退,竟回到了埃及人的表达层次。影响的语言尚未能发挥作用,因为连我们自己也还不能适应。对于电影影像尚未有足够的敬意与崇拜仪式。”又或者,塞弗兰-马尔斯(severin mars)也写道:“有哪一门艺术具有更崇高的梦想,更富有诗意同时又更真实?电影奖只能感动那些思想最高超的人,只有在最完美的时刻以及他们最神秘的经历中才能进入氛围。”同时,亚历山大.亚尔努(alexandre arnoux)谈到默片“总之,我们所用的一切大胆描述字眼岂不正是在替祈祷下定义?”本雅明认为,电影这种新兴的形式,充满了新的特征,但是这些特征并没有被这些电影评论家认清,在这个问题上,他认为评论家贬低了电影。并且在电影所承载的新特性上认识也是模棱两可。虽然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在传达意义的时候仍然有自身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电影和话剧舞台剧等等的异同,电影演员的问题,但是但从形式来说,电影本身是可以承载深刻题材的,因为在它拉近艺术和人的关系和距离的时候,它做的很彻底,这一点在随后的对比中会谈到。B:“那能不能说演员的出现,实际上是艺术品的一种冲击,或者说一些在资本主义推动下的电影以及演员的表演,是对电影艺术性的贬低,还是说演员的“表演”是对艺术性的荼毒?A:“这应该取决于是商业电影中的专业演员还是纪实片里本身的非专业出身的演员,本雅明提到了皮兰德娄的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演员感觉像被放逐了一般,不止从舞台上被放逐,也从其自身被放逐疏离了自身,他们带着几乎已被剥夺消除了他们的真实性,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嗓音,甚至连走动时发出的声音。都变得琐碎单薄,只为了幻化成无声的影像。在银幕前闪过,旋即在寂静中消逝…”本雅明认为,灵光在于他此时此刻的现身,灵光不能忍受任何的复制。剧场中,麦克白的“灵光”与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的“灵光”是不可分的,而摄像机取代观众之后,演员的“灵光”必然消逝。”B:“剧场中,麦克白和扮演麦克白这个角色的演员不可分割,而镜头过滤的电影这种灵光就荡然无存?”A:“对,本雅明认为戏剧和电影有着这种本质差别,电影一方面对“灵光”进行压制,另一方面又在片场之外虚假的塑造演员的“人格形象”因而出现了崇拜明星的仪式,受到电影制片人资本主义观的大加赞助,借之保护明星人物的魔力,而长久以来这等人物也只剩下其商品价值的变质魅力。”B:“可是我认为,就电影而言,尤其是早期的默片并非全是如此,或者说纪录片以及非专业演员出现的纯文艺电影里,并没有强烈的演员人格形象,或者说商业魅力。”A:“或者换一种比方,本雅明用了有趣的对比,就好比外科医生和巫师,他说画家和摄影师之间也有巫师和外科医生的对比关系,画家对景作画,隔着一段自然距离来观察所描绘的实景,反之摄影师直接深入实景的脉络中,画家所绘的图像是完整的,而摄影师拍的影像却被切割成许多片段,每个部分又自成一格。电影借助它的摄影设备以最密集的方式深入了现实的核心。”B:“就是说,不管电影的类别如何,电影的完成形式本身决定了它如同手术刀一般直接破入生活本身,不留缝隙。以设备为辅的这种方式便是艺术和科技结合的典范?毫无疑问的是,这种方式是如今大众接受最广的形式,这一点必须承认,哪怕再排斥,也于事无补。”A:“本雅明认为这并非单一的好或者不坏,科技的存在是事实,转变艺术品性质也是不可扭转的趋势,并且他详细分析了电影的特点,电影借着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所揭示的方法来丰富我们的视野,展现更多的视觉层面,电影因较容易鼓励出个别的组成元素所以更适合分析,科学和艺术迄今往往各行其是,可是有了电影,从此以后我么可以说摄影的艺术发展与科学它所已结为一体,这是电影的一大革命性功能。摄影界为我们打开了无意识的经验之门。”B:“这让我想起了大卫林奇的电影,有时候这种放慢和夸大生活本身,对人本身而言,扼杀了诗意但确实也使得现代人充分意识到人这个个体的复杂性。”A:“再次引用本雅明的观点,他强调艺术的一大基本任务就是激起想望,每种形式的艺术在其发展史上都经历过关键时刻。而只有在新技术的改变之下才能获致成效。比如达达主义。比如未来主义……电影也同样,显现出这种消遣性质。”B:“似乎我们不能再以好或者不好来看待这种消遣性质了。”A:“自然,因为消遣性质本身已经进入人的生活,我们不再说,大众想要散心,艺术却要求专心。相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性质的转变,符合了大众这种“散心”的心理。B:“怎么来理解“散心”心理?A:“对画的专注整个人投入画中,相反散心则是艺术品潜入大众,建筑是典型的例子。本雅明特别举出建筑这个典型的例子,并且告诉读者,建筑史比我们所想象的源远流长。散心这在消遣的状态下并不能完成某些工作,除非他已经做得很习惯,经由这种散心的方式,艺术悄悄向我们证实今天我们的感受方式(也是艺术的目的)足以去回应新的任务。在现今一切艺术领域都越来越明显,这也是感受模式重大转变的征兆。”B:“而此时此刻电影的出现,正是这种重大的转变的体现?观众其实在消遣?”A:“我们从本雅明这篇散文的最后一句话可知,他说,漆黑放映室里的观众是检验者,不过这些检验者也是在消遣。”B:“如果说,艺术特性的转变,以其消遣性侵入大众,也许电影在现在社会只是一小部分,科技高速发展本身都快成为艺术本身,消遣中看艺术?艺术本身都成了消遣?本雅明在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中,其实比同时代的很多评论家更高瞻远瞩,我们确实在消遣,在镜头下,在网络中,其实很不寒而粟,不过乐观来说,这是大势所趋,这是事实。

精彩短评 (总计71条)

  •     一位值得敬仰和学习的人,一本非常有益的书。
  •     恰如人在彌留之際其生平的意向在他心中翻滾湍流,展示種種所遭遇但未及深諳的自我,同樣,臨終人的表情和面容上無可忘懷之事會陡然浮現,賦予一生巨細一種權威,連最悲慘破落的死者也不例外。這權威便是故事的最終源頭。
  •     翻译太过文绉,故作矫情,读的很难受。
  •     在本雅明错过的世纪里
  •     翻译不好
  •     书很好。就是翻译的句子西化太严重,读着别扭!稍不留神就读不懂了。
  •     本雅明(原是卡夫卡)的魅力是促使人一读再读。——加缪如是说!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震死个人,同志们一定不要看别人转述的,看本雅明自己的话。
  •     国内研究本雅明,必须超越张旭东的论述和翻译方式。本雅明文字之中深藏的宗教意识张旭东一概视而不见,将之有意或无意地往马克思上靠,总有偏颇之嫌。说实话,这样的汉语,不过关。
  •     本学期书单以外的读物,作为有关波德莱尔论文的补充资料阅读,这部分以外的内容主要是从翻译角度对比重庆出版社的插图版来发现一些区别。1.张旭东的翻译无疑是目前国内最好的,我只在这个版本的本雅明著作中感觉到他是个马克思主义者。2.脚注清晰明确,能让我相信这有理有据;而重庆出版社版本没有任何注释,大概是太多胡诌不想被人发现吧。3.针对波德莱尔那一章,个人认为分节不是很好,割裂了部分联系,没看过原文不知道本雅明是否是这样写的。4.我还很喜欢本雅明谈论他的藏书那一篇文章,感觉总算为自己买书的癖好找到了一个走心的理由。5.张旭东的序言好想更适合放在后记的位置,毕竟深度在那,一开始难以读懂。
  •     好到词穷。
  •     本雅明的光环
  •     本雅明就像他最喜欢的波德莱尔 卡夫卡 普鲁斯特一样 充满神秘 但又极富教义 (这种官话少说噢 难理解得悲愤交集欲哭无泪的时候你怎么只想着把他刨出来呢!本雅明:怪我咯?)| 翻译太影响阅读 请译者们把《译作者的任务》作为案头书好好翻看好吗
  •     非常好。读的过程也是一次“启迪”。
  •     单就《巴黎拱廊计划》一篇,对比读了商务印书馆的《巴黎,19世纪的首都》的刘北成的译文,感觉还是后者翻译的完整通顺。
  •     有的书,未必都能读得懂,因此就没有必要后悔下单时的犹豫。读得懂是件好事,暂时读不懂也是件好事,其实真正值得拥有的就是书里那几句至理名言,够了!
  •     很好。
  •     朋友说,这书翻译有问题。
  •     诚实地说有些章节并没有完全读懂,本雅明的书觉得还是很难读的,以后有机会还要再读一下。
  •     本雅明受到欢迎的原因一定有一条是其行文措辞的诗意思考与不枯燥。
  •     很好的译本,有文采又流畅。
  •     本雅明借保羅·克利的《新天使》批判歷史進步的神話,指出現代性之下的工具理性和人類自身無限完美性的信賴將歷史視為線性的、不可抗拒的必然規律。這種歷史觀念只有在「同質的、空洞的的時間觀念」中才可以存在,而「歷史唯物主義」可以「爆破連續統一的歷史進程」,因為其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理解時間。在現代性時間觀念無視個人和集體經驗完整性的情況下,本雅明以「彌賽亞」作為「自己時代」和「明確的、早先時代」的結合體的況喻,而過去未酬的期待構成現在的、指向更理想的未來的動力,一如當下為了更美好的鬥爭反過來給過去灌注了意義,使之變成負有救贖使命的現在的內在構成部分。這種批評意識包含了現在的過去的整體。
  •     本系列都不错,购藏,待读。
  •     读了几页,还没啥心得
  •     唉,無論讀多少遍,無論再讀多少其他人,都沒有什麼能夠取代這種永遠無法超越的學術初戀的感覺。本雅明真是我想要窮極一生去探索的寶庫。
  •     只是能知道很棒。。。不过实在是看不懂啊啊啊。。。
  •     其间别人让给小孩起名,我给起了个奥拉(aura)
  •     文字深邃多义,不可模仿,即使苏珊桑塔格这样的也只能东施效颦。不重形式,像散文,写得漫不经心,但很不得穷尽所有意思。本雅明的评论和卡夫卡的小说,读来读去觉得脑子不够用的。
  •     翻译得不怎么样,汉语不太看得懂
  •     写卡夫卡的那两篇妙极,阿伦特的导言也非常经典,还有“机械复制时代”的关照同样别具只眼
  •     很好很好AA啊啊啊
  •     怎么看都比抒情诗人那本好点。起码能看懂多一点么……
  •     普鲁斯特那篇写得极好
  •     最喜欢《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和《讲故事的人》这两篇。旁征博引又不掉书袋还能发人深省,真是太棒了。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可以看100遍
  •     启蒙作品。
  •     最近很喜欢本雅明 , 所以买了他的文选 。 还没看 , 应该很不错吧,,,,希望。。。。就是贵了点。。。。
  •     从高中时代起,对三联书店的信任已经十余年了,旧版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基本收集全了。看到新版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立即购置了所缺的几本,包括这一版的《启迪》。新版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有几个问题,如鲠在喉,不得不说: 一是纸张和印刷问题,这版丛书的纸张过薄且质量很一般,导致印刷后一页的正反两面字墨相互渗透,很不清爽,我收到的《启迪》一书这样的问题很严重,影响到阅读,依三联书店的传统、地位和实力,似乎不应该为了节省成本而降低质量。 二是整体设计问题,坦白说,这一版的设计尤其是封面设计很一般,感觉还不如旧版,这一点,三联书店真要学学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厚重大气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典雅素淡。 三是价格问题,比照同等级别的出版社的同类书籍,这一版定价明显偏高,不过考虑到再版的都是经典好书,嘉惠学林和读者,功莫大焉,价格也不想多说了。 总之,希望三联一如既往保持传统和风格,出书保持高水准和高质量。买书,三联和商务、中华还是首选。
  •     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     本雅明的哲学味儿,感觉就像晦涩的现代诗。
  •     巴特在我心里的定格是带着智慧微笑的抽烟男子,本雅明是带着死亡忧郁气息的深沉寓言家。
  •     95页的《讲故事的人 论尼古拉·列斯克夫》天才般的把故事和文学的区别说明白了。国内有成千上万研究本雅明的论文,这么通俗的东西,整天研究来研究去。
  •     要读就读全集,来个真的,各种本雅明简介、选集多如牛毛,容易被他们带到沟里。
  •     本雅明堪称近代批评理论的总枢纽,无数次在后来者的身上看到他的影子,那么为何不读它?
  •     文艺青年,应该读这样的
  •     找不到翻译的是哪个版本,以及三联出版社究竟在哪个城市,APA要疯!!
  •     书面破损,有明显折痕,纸质也发黄。
  •     阿伦特编的本雅明文选,本身就是一看点。但翻译水平如何,得看完才知道。
  •     启迪:本雅明文选 (修订译本) ,希望能通读完
  •     等待二次研读
  •     挺好的,就是物流不是很给力,等了好多天呢!
  •     Frankophile
  •     巨蟹座!熊翻译扣星。
  •     阿伦特的导言和选文很好。译者的任务、谈卡夫卡的两篇、波德莱尔和普鲁斯特的两篇、历史哲学论纲是富有启迪的。他的那种不左不右而被人拒绝的感觉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     读了Zohn那版英译后居然觉得还是最初读的这版中译好,但愿不是母语造成的错觉(赶时间的话读下那篇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production感受一下illusory aura就好)。
  •     原来三联早出简体版了,很早前看过香港牛津版的
  •     还可以,读读经典。
  •     翻译得也很不错!
  •     一座迷人的迷宫。与天才的这种巨大差距常常让我感到绝望。
  •     除了「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之外,關於波特萊爾抒情詩和布萊希特史詩劇的兩篇文章也只得一讀。譯文是不錯的。只是,我剛買到第二天,就找到了該書pdf版本。8( 本來可以省下這筆錢吃三盒泡麵的。唉。
  •     三联出版社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读过2本 果然不是我等之辈目前可读
  •     《译作者的任务》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对翻译和电影艺术的经典诠释,此外本雅明关于藏书、卡夫卡、波德莱尔和普鲁斯特的独特见解也不可不看。
  •     发现本雅明是赵一凡的给的启示,其实也有王小波.本雅明最出色的文集,值得收藏和细读。王斑的翻译真的有水平,让人感悟到翻译的美和力量。翻译最后的目标一定是如《圣经》版逐行对照版
  •     可能是我道行尚淺
  •     这个翻译版本不对照英文版看简直模棱两可,我希望译者能够尽量不要玩弄文墨,中断逻辑好吗。
  •     后现代的经典文本,要反复阅读
  •     不知道译本质量如何,之前张旭东和王斑翻译的那版断货已久
  •     受益匪浅
  •     原书实在太赞。
  •     汉娜阿姨编的哦~
  •     第一次看本雅明,看的牛津繁体精装,翻譯超棒。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