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

出版社:时报文化
出版日期:2007年1月29日
ISBN:9780571346202
作者:史景遷
页数:588页页

内容概要

1936 年出生於英國,現為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也是國際知名的中國近現代史專家。著作極豐,有《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改變中國》、《康熙》(以上由時報文化出版)、《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婦人王氏之死》等。
歷史學家、中研院院士許倬雲曾這麼形容史景遷:給他一本電話簿,他可以從第一頁的人名開始編故事,編到最後一個人名。史景遷當然不曾寫過這麼一本「電話簿當代史」,但是從許倬雲教授的比喻中,不難了解史景遷說故事的功力是如何高超。
而這種說故事的能力,乃是成為優秀史學家的必要條件之一,也往往是一種天分。史景遷就有這種本事,能埋首在故紙堆裡細心排比資料,但也能跳脫到宏觀的角度,從世界的大格局來觀照中國歷史,兼顧考證、敘述、分析、綜合與理論各個層面。為史景遷在台灣打響名號的《追尋現代中國》就是最好的例證。

作者简介

史景迁在此书中以近代中国的一些人物为中心,通过流畅的叙事,展示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几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变局中的个人选择和身世沉浮,表达了对中国命运的深切关怀。该书在美国和中国相隔近二十年分别印行后,在知识界引发了不同的反响。全书内容介绍全书共分十三章,以康有为、鲁迅、丁玲三个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穿插了秋瑾、沈从文瞿秋白、徐志摩、闻一多、老舍等其他人物,时间几乎跨越了近代中国的整个历史时期。所有这些人物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构成了本书的核心。第一章以康有为起草的“公车上书”奏章中“鼓天下之气”为题目,介绍了康有为从甲午战争结束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组织“保皇会”的个人经历;第二章“幻象与暴力”,主要叙述了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理想社会的设计和秋瑾参加反清革命直至殉难的过程;第三章题目借用鲁迅的小说集题目“彷徨”,主要内容包括青年鲁迅的弃医从文、康梁与孙中山改造中国的两种不同方式的奋斗以及辛亥革命的爆发;第四章以鲁迅小说《药》中结尾部分乌鸦飞向“远处的天空”的意象作为题目,以沈从文、鲁迅、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在革命后的活动和遭际为主要内容,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为结束;第五章以瞿秋白的文集《饿乡纪程》中的“饿乡”为题,写到了“五四”后青年丁玲对妇女权利的争取和瞿秋白赴苏及投身革命的经历;第六章“赞美天堂”,介绍徐志摩追求个人自由的行为、“科玄论战”以及中国思想界就泰戈尔来华引发的争论;第七章“谁家的小孩儿”,交叉叙述了鲁迅、闻一多、徐志摩和康有为等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思想和行为,涉及了军阀混战、国民党改组、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和北伐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康有为逝世作为结束;第八章以徐志摩的诗句“叫醒了春”作为标题,以国民党“清党”后的文艺界为中心,介绍了闻一多、鲁迅、丁玲和徐志摩等人思想的“变与不变”,特别是丁玲文学创作高峰期的出现以及胡也频的被捕牺牲,结尾部分是徐志摩在空难中遇难;第九章的题目“告别美丽的一切”是瞿秋白《多余的话》中的临终感言,叙述了鲁迅、瞿秋白、丁玲、老舍等人面对时局恶化作出的不同反应,以丁玲秘密前往共产党根据地作为结束;第十章“难胞”,以全面抗战的爆发作为转折点,展示了老舍、闻一多、丁玲等人的思想变化过程;第十一章“整风”,以丁玲在整风中思想改造的转变过程为中心,旁及交待了闻一多思想的激进化直至遇刺;第十二章“新秩序”,主要叙述了1949年后萧军、沈从文、老舍、丁玲等人在新的社会下命运的转折;第十三章“叛教者之声”,时间跨度从“文革”爆发前到“文革”结束,交待了老舍、丁玲、沈从文等人在政治风潮的急剧变化中个人命运的剧烈沉浮,以北岛的诗《太阳城札记》作为结尾。


 天安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有启发性。
  •     鲁迅实在是值得敬佩,却是不懂丁玲到底怎么想的,也许还是太软弱了。
  •     神作。 完全被震惊了,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写? 余英时先生切中要点,这是太史公的写法。新时代的纪传体和才兼文史。 史景迁老师是我的偶像。
  •     读书的速度越来越慢,这本书居然4个月才读完。。。
  •     首先翻译极佳,非常流畅。 剧中的主人公从康梁开始,后期就是丁玲,简直就是参差在中国近代史中的知识分子八卦。可是在百年来政治巨变的漩涡中,无论是投身其中还是岸边观火,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知识分子的命运尚且如此,何况茫茫众生。想要改变中国何其难也。。。
  •     不如期待中的好,可读性一般,但喜欢后半部分更多。
  •     最惊艳的始终是万历十五年。。
  •     1. 不是所有渣男都像徐志摩一样发自本性的浪漫多情有才华2. 天真的知识分子死的早 3. 遇罗克 魏京生的名字出现在了末尾,多希望作者可以再多写十年,迷人的八十年代。4. 如果我生在辛亥前后,应该会是康有为梁启超的拥护者吧。5.多希望文化氛围可以回到解放前。当然现在也不错了,只是心痛中间迂回的那几十年
  •     就记住了,拿书的别想着跟拿枪的斗,但是拿枪的如果用枪口指着你跟他走,怎么办,独善其身的有几个人,制度和思想不变,知识分子永远是弱势群体。
  •     诚品台版,春节期间读完,2014暨甲午马年第一卷。
  •     丁玲不是富家女,闻一多不是左翼诗人,都很颠覆原有历史观!
  •     绝望时的鲁迅起码还有日本人伸出援手帮他出书,对于一九七零年代的中国青年,党若是禁止他们发表文章,便求告无门,无计可施。
  •     常拍案叫绝。史景迁真是绝逼牛。一个外国人,深深的同情中国知识分子,理解中国文学。真得怀着怎样的深情。
  •     當代史部分實在無趣,前面比較有趣
  •     史景遷記述歷史,有種娓娓道來的感覺,舖排相當細緻,更顯示出時代、人物是如何互相激蕩,命運交錯,慢慢形成了歲月洪流、歷史軌跡。
  •     本书虽然是以几个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为“经纬”,但是次序明显错乱,常常顾此失彼。作为第三方,作者的态度的确客观,并且有些观点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     十几年前买的大陆版,现在已经绝版了。没有独立,谈何自由,谈何知识分子。文以载道、为天地立心的抱负,最后都逃不了擦鞋的命运
  •     还不错,就是第502页里,“西厢房”和“西厢记”真的不能那样联想。。。。
  •     至今读过很多部史景迁的书了。史景迁是英裔美国人,美国历史学会的主席,一个WASP。写历史,也是需要文笔的,史景迁就是其中翘楚,文笔一如既往的好,勾勒历史脉络、描述历史节点的人物与事件、从小折射出大,都是他一贯沿用的超一流手法,在《天安门》这部书里依然运用的行云流水,可读性极强。总得来说,如史的其他作品一样对读者有强烈的吸引力与愉悦感。这部书的写作构架来得非常的高明,从书名中也可以就看出来,就是围绕着天安门这么一个最有象征意义的标志以及涉及的一系列关键历史人物来展开的,并不是一部编年史,而更像是一幕幕知识分子的场景剧,也算是“形聚+神聚”。我读的是繁体竖排版,一位好朋友2013年帮我从台北诚品书店带回来的,从豆瓣评论来看,内地版有大幅度删减,具体不用多说,尤其是比较靠后的内容,大家都懂得。
  •     “自由,飘,撕碎的纸屑。”
  •     从百日维新到文革结束,秉承史景迁一贯的叙述风格,以人物命运为主线衬托时代洪流
  •     尽可能中立地重现近代历史:1.文学创作与现实需求的探讨 2. 高度政治化时,人性的局限对文学创作的摧残或是助长 3. 社会发展不论到哪个阶段,不论在哪个国家,历史都是惊人的相似。 历史面前,实在觉得我个人渺小,但无论如何也要活好自己那一份。 无论翻译还是书本身内容都太精彩!可能因为我看的太少,但我一定要给满分!
  •     百无一用是书生
  •     終於讀完了。天安門的題目取得並不貼切。結尾以一連串詰問與北島的詩結尾,深沈有力。
  •     可能是史景迁最好的一本书了。
  •     作者的视野太宏大以至于忽略了太多细节 诸如康梁交恶不曾写到 刺杀宋教仁的意义被一笔带过 陈独秀的变化未作剖析 国共合作的国际背景只字未提 创造社与新月派的纷争被草草写过 对丁玲着墨太多 对鲁迅分析极不到位 对毛泽东如何夺权一字未写 对周恩来的作用完全不作分析·············这些在我眼中都是硬伤 不知道该书被捧得这么高的原因在哪里?难道因为被禁了就以讹传讹了?
  •     如白開水一般索然無味,對史景遷的興趣大減。
  •     能读到这本书是从购自台北的朋友借来,竖版读得辛苦还是硬着头皮看完,二十几年又过去了,这座中央集权的宫殿,何时会迎来下一次欢聚。
  •     他们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候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不懈地与旧制度抗争。那个时代是如此具有活力和生命力,他们在困惑中寻找解救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出路。
  •     能把这么多人物和事件串在一起的确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底蕴 尤其是西方的汉史学家 但是如果副标题是知识分子与革命的话 那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白色恐怖时期的知识分子为啥没串起来写呢 那些随KMT败退台湾的鸿儒有很多啊 看来作者还是认同中共政权的要多
  •     我还是比较喜欢以时间轴为主线来叙述的风格。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的风格有点太混乱了。
  •     史景迁最好的书,结尾的一个个反问36年后依然无言以对。
  •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要是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会是怎样抉择,是一起革命还是安分守己的当一个不明真相的群众?亦或是在大环境下怎么选都是失败。但总好于生活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还真是作啊...
  •     看了不到三分之二看不下去了 不要问我为什么哦呵呵呵
  •     从台湾搬回来一箱书中第一本读完的。徐志摩和瞿秋白的心理轨迹打动了我,这有关于一个心怀善意的心向美学的知识分子在一个时代的选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本书前半段非常好,写历史人物的精神,史景迁确实是第一流好手,但是到解放后就直线下降了,感觉只是为了给人物一个结局而写,原因可能在于书写本书时候,解放后的资料非常匮乏吧。特别要提一下翻译,没读过原著,不知道准确度如何,但是光从中文版本来看,本书的译者温洽溢的文笔非常棒,长句子花哨的简直感觉像在读纳博科夫,即流畅华丽又能感觉出英文版的原句是怎样的。只要是他翻译的史景迁,每一本都是精品!
  •     让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康有为、孙中山、秋瑾和鲁迅 历史真的是一种必然的偶然
  •     1949后的最后三章叙述较之前面章节稍感仓促。不知是否因为作者创作本书之时在获取大陆材料方面有所不便之故。但这并不妨碍全书的精彩。结尾的连续发问至今没有答案。最后以北岛的诗句结束,实在绝妙。1980之后,中国又发生了大转变。真希望有文史家如史景迁这般能给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作传。可转头一想,而今还有那样的(康梁、鲁迅级别的如果没有,像丁玲的也行啊)知识分子吗?要是有的话,他们的声音在哪?要是没有的话,又是为什么呢? 哎呀,“今天天气呵呵呵”。
  •     酣畅淋漓,简直觉得是在看小说。史景迁功力强大,融汇文史,广博引证,客观叙事,而又不乏时刻闪烁行文间的洞见。
  •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近代史,秋风秋雨愁杀人。康有为和孙中山之争。鲁迅的小说应该作为历史来阅读,当然鲁迅 本人也应该作为一个活案例出现在现代历史的写作中。瞿秋白是软弱的,鲁迅是彷徨的,也正因为他们的软弱和彷徨,我们才能思考时代的变革,才能思考人的本性
  •     並不是反動禁書,中國的知識分子真是無時無刻不在絕望中掙扎,史景遷的史筆真是妙筆生花,素材如此生動鮮活,人物經緯有條不紊,令人景仰。#壹陸讀#002
  •     读完《天安门-中国的知识分子与革命》,掩卷沉思,感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实在是与政治紧密联系,难以逃脱。沉沉浮浮就在一念之间。
  •     从清末到八十年代包括康有为,鲁迅,丁玲,沈从文…等一批知识分子的故事,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变化他们的无奈和悲剧,而在这刻画中读到了那一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剧。
  •     个人觉得写的一般 没什么深刻观点 不过是丰富了一些人物 特别是和谐的人物 而且有的句子读不通 不好理解
  •     毫不枯燥的中国近代史。
  •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一次次历史浪潮中彷徨迷茫,然后又奋起坚强。史景迁的历史叙述很棒,译者译得也好。#2016使劲读#003。
  •     的确是文笔很棒,能融合那么多历史名人,而且毫无违和感,好不混乱,缺陷是我好像看的不完整。或者说如果天安门能往后写一些就好了。
  •     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就是懂得太多 啥都想发表点观点 #可是正因他们 才能禹禹前行呀
  •     以文人视角的方式讲述,前后近100年的事情,大致将整体脉络梳理清晰,不乏热血的政治青年,还有八卦的志摩故事;对课本中的名人改观了不少,对鲁迅的感觉变得理解了许多,还有闻一多,丁玲,现在看来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一面的高大全形象;当然,此类近代史书籍,只能买港台版或英文版看,阉割版都是支离破碎的,而且还不知道哪碎了。
  •     原书很好。
  •     没有史景迁、费孝通、顾颉刚、李慎之和唐德刚,我想我永远也不懂这个国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