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评传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12
ISBN:9787805796765
作者:李中华
页数:249页

章节摘录

1895年12月4日,冯友兰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庭。他的故乡——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就坐落在汉江的一条小支流——唐河——的东部,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镇。这条哺育着未来哲学家的小河,像流经中国广表土地上的千千万万条小河一样,静静地流淌,默默地奉献,以其无私的胸怀滋润着它周围的土地,养育着它智慧的儿女。唐河源出河南方城县西北,向南流经青台、泄源,西南经新野至湖北襄阳会白河,人于长江大支脉一汉江。唐河县即以唐河得名,古属唐州,位于南阳、泌阳、新野三地之中枢,汉魏以来,历为文人荟萃之地,尝有人杰地灵之说。冯友兰的祖上并非河南人。“听家里传说,祖上是从山西省高平县来到唐河县做小生意的,后来就在唐河县的祁仪镇落户了。”①在祁仪镇冯家是大族,有土地1500亩,三世同堂,人丁兴旺,常有二三十口人吃饭。冯友兰的祖父名玉文,字圣征,曾去考过秀才,但没有被录取,后来就不再应试,故一生未取得任何功名。冯玉文有三个儿子:长子名云异,字鹤亭。次子名台异,字树侯。三子名汉异,字爽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名字是一门学问,它往往反映出父母对子女的某种寄托,特别是希望子女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成才。在冯老先生三个儿子的名字中,都有“异”字,盖老人希望子女长大后都能成为异于寻常的人。冯友兰的父亲台异,在兄弟三人中排行第二,清光绪戊戌(1898年)科进士。其伯父、叔父都是秀才。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人成了秀才,虽然不是登入仕途,但是可以算是进人士林,成为斯文中人,就是说成为知识分子了。以后他在社会中就有一种特殊的地位。”①如果成为进士,则更进一步,就算登人仕途,可以作官了。按照这样的标准,冯友兰的家族门第,在当时可称为“书香之家”,把这种门第接下去,即称为“耕读传家”。照封建社会的情况,“耕读传家”是以乡绅地主阶层为主的社会中层层系的基本特征。因为上层社会的子弟条件优越,不必“耕”甚至不必“苦读”便可承袭高官厚禄,而广大的下层社会的农民,生活艰辛,没有更多的财力支持自己的子弟读书,因此则只能“耕”,不能“读”。只有乡绅地主因财力有余,其子女读书人仕的机会比一般农民多得多,因此具备较多的上升流动的条件,但也有一部分因坐罪、破产或其它原因,脱离中层层系而向下流动,其知识分子往往因此较多地接触下层民众,反映到文化上,则可以表现较多的人民性。冯台异自1898年进士及第,到1904.年任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之间的8年中,一直作为仕途上的“候补”等待朝廷的正式任命。所谓“候补”,“就是等着哪一个县的县官有了缺,去补那个缺。补上了缺,称为‘得缺’。”②这就是说,“进士”作为科举中人,可以作官,但不一定作得上官。因为在封建时代,特别是在封建时代的没落时期,官场的腐败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定势”,没有官场上的后台支持,没有台前幕后的权钱交易,仅凭自己的学识和才干,是很难跻身于仕林的。冯台异虽是进士出身,但被排斥在官场之外达8年之久,直到1904年,张之洞在武昌办新式教育,开了一所称作“方言学堂”的外语学校,方谋得一个相当于现在总务长的“会计庶务委员”的职务。这一职务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还算不上官,只能算是为官府做事的“吏”而已。

前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后记

一本书完成之后,总要写一篇书跋或后记之类的文字,以述作书原委,以明作者心迹。这也是中国学人自古以来留下的一个传统。本人亦不能例外。谈起作书原委,首先使我想到《国学大师丛书》的设计者兼此套丛书的责任编辑钱宏先生。在我以往的经验和接触中,还未遇到过像钱宏先生这样对事业孜孜以求者。从他向我约稿的那一天起,便以不寻常的责任心和完成此套丛书的使命感,不断“跟踪”我的写作。当他发现我因杂务而有影响写作进程之嫌时,又不断监督并催促我要按时交稿,并毫不留情面。可以说,如果没有钱宏先生的督促,此稿很有可能中途辍笔。如今即使交了稿,因本人不会科学地料理时间,故对此稿一拖再拖,以至成为此套丛书的最后交稿者。在此谨向钱宏先生表示歉意。此歉意中所饱含的除内疚之外,更多的则是对钱宏先生的敬意和谢意。此外,在此书撰写过程中,还得到许多师友的指点和帮助。本来,此书曾约与我的朋友王守常先生共同撰写,无奈他因太忙而无暇顾此。但他还是同我共同商讨了许多问题,提出了许多可贵的建议并共同拟定提纲。因此,对于此书的完成,实有守常先生之功。在此尤其要感谢提要的英译者、北京大学英语系副主任刘意青女士。此书在交稿之时,正值北大放暑假,几位英文较好的朋友又都不在北京。刘意青教授刚从延安大学助教回京,便提供了及时的帮助,使我当天即得到译文,真可谓“雪中送炭”。现在,《冯友兰评传》总算交稿了。照常理,当一本书完成之后,作者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但对我却不是。这“不是”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大的原因,乃在于传主的曲折而丰富的人生阅历、浑厚而深邃的哲学体系,实非一本小小的评传所能“勾玄探赜”的。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位大家。在他生前,我虽有幸亲聆其教诲,但自知不敏,故常抱“非日能之,愿学焉”之心态,向先生问学。今年恰逢冯先生逝世五周年、诞辰一百周年。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应该说是对这位已故哲学家的最深沉、最永久的纪念。

内容概要

李中华,祖籍山东临淄,1944年3月出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2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藏》编纂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成员、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等职。研究方向:中

书籍目录

总序重写近代诸子春秋自序英文提要第1章  传统的启蒙与时代的熏陶  1.1 童年与家世  1.2 新旧兼备的启蒙教育  1.3 外部世界  1.4 对逻辑的兴趣  1.5 考进北京大学  1.6 结婚第2章  莘莘学子天涯路  2.1 五四的回响  2.2 在东西文化碰撞的激流中  2.3 负笈西游——入哥大研究院  2.4 崭露哲学家头角  2.5 博士论文第3章  桃李之下自成蹊  3.1 燕京大学  3.2 任教清华  3.3 游学欧洲  3.4 西南联大  3.5 迎接解放  3.6 重返北大  3.7 文革浩劫第4章  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4.1 时代的课题  4.2 经学时代与子学时代  4.3 信古、疑古与释古  4.4 陈寅恪、金岳霖的评价  4.5 胡适的批评第5章  贞元六书及新理学体系  5.1 民族战争与民族哲学  5.2 照着讲与接着讲  5.3 新理学的形上学  5.4 共相先于殊相  5.5 辨名析理与烘云托月第6章  新理学的终极关怀——境界说第7章  对东西文化之争的超越第8章  一部被译成十种语言的书第9章  五十年代的一桩公案第10章  晚年定论——《中国哲学史新编》附:(一)冯友兰学术行学简谱  (二)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冯友兰评传》文字晓畅,持论公允。作者怀着对历史的温情敬意和广阔的胸怀,拨云见日自然而然的接近了读者与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冯友兰评传》具有独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图书封面


 冯友兰评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全书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有较高的可读性。对冯先生一生的学术活动及其内在精神作了富有真知灼见的介绍和评价。使我们对冯友兰其人、其学、其精神有较全面的了解。冯友兰毕竟是儒家,他始终关怀社会、关心国家民族之前途。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冯先生自觉的以立德、立言为己任,实践其追求人生最高境界的理想。国家总会有一个政府,总会有人执政,冯友兰执着的希望执政者能构筑一个好的上层建筑以安天下,他为此提供了自己一生的思考成果。
  •     有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哪个人要说对高端圈层的生活不向往的,我打他/她!然而,如果你乳臭未干、胎毛还没褪尽,即便让你混入名流圈,那也只有懵圈的份。不信?还记得《欢乐颂》里的邱莹莹吗?一间高端小区的公寓房让她得以零距离接触安迪这样的职场霸气女和曲筱绡这样的富家发奋女然而,事实是她常常连她们在讲什么都听不懂网络甚至评论这个角色是一个大写的灾难:因为一个职场里打滚了两年半的人还是这样不懂事,老板不炒你炒谁?朋友不躲你躲谁?然而,冷静看看邱莹莹这个略略夸张的角色身上或多或少潜藏着我们自己的影子那个我们不愿意正视、在某个时刻特别不堪的自己为什么年纪差不了几岁( 安迪三十一岁 樊胜美三十岁 曲筱绡二十四岁 邱莹莹二十三岁 关雎尔二十二岁 )她们的思想、行为、习惯却有如此大的差别?因为视野、格局、思维、段位的不同,安迪具备的洞悉事物发展规律和本质的能力,是邱莹莹一样初出茅庐的人普遍缺乏的。然而,如何提升呢?今天我只想分享一种经验——读点哲学。因为哲学是一门思考世界本源问题的学问,它探索着宇宙、历史、人生的运行规律。为什么人能一叶见林、一目乾坤,就是因为他们具备哲学思考的角度和思维。像俞敏洪一样的企业家都在研究哲学。他在演讲中说:我从今年1月1日到现在,总共不到3个月的时间,我一共读了接近60多本书,都是真正给人带来思考的书籍。我读的都是历史书、哲学书、还有现代商业潮流和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书。我也是哲学小白,面对繁复沉冗的东西方哲学体系也只有抓瞎的份所以,先讨巧地摸了本中国近现代哲学家的人物传记入门《冯友兰评传》李中华著为什么读哲学家的人物传记能迅速入门呢?因为通过一本书,你能:(1)、了解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背景:人物所处的宏观历史、生平经历(微观历史)冯友兰对西方的逻辑学,非常感兴趣,在中国公学以英国逻辑学家穆勒的《逻辑体系》和叶芳斯的《逻辑要义》为蓝本,参照严复的中译本《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进行了刻苦的学习。对逻辑的偏好使冯友兰在以后的学术活动中,能自觉地运用逻辑分析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并且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会贯通起来。(2)、了解生平及著作的主要脉络:有几部著作,分别讲了哪些内容,有何贡献和不足冯友兰,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期间,曾受学于美国新实在论哲学大家蒙塔古,蒙氏说哲学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时,继承并发展了西方哲学继伯拉图以后普遍流行的说法,即认为哲学包含三大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蒙塔古根据西方传统的哲学,三大部之说又细分哲学三部分为:方法论、形上学、价值论。冯友兰正是应用了西方哲学史中关于哲学内容的“三分法”,审视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从而建立起中国哲学史的体系架构,更好地解决了蔡元培称之为“中国哲学的形式问题”,使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真正纳入近代学术研究的视野。(3)、攫取其核心价值观众对自己最具指导意义的内容看了《冯友兰评传》,我最感兴趣就是冯友兰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和《新理学的终极关怀——境界说》。因为,他很好地给我树立了中西哲学体系的框架,同时,解答了我关于自然、功利、天地、道德等人生境界方面的疑惑。(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延伸阅读,在此就不在详解)。我们都是生活在哲学中,却又迷惑在哲学里的凡人。适时跳出凡俗,研磨研磨哲学从客观的角度了解一下宏观规律,会让看似平常的生活和工作增添一些别样的味道。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全书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有较高的可读性。对冯先生一生的学术活动及其内在精神作了富有真知灼见的介绍和评价。使我们对冯友兰其人、其学、其精神有较全面的了解。
       冯友兰毕竟是儒家,他始终关怀社会、关心国家民族之前途。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冯先生自觉的以立德、立言为己任,实践其追求人生最高境界的理想。国家总会有一个政府,总会有人执政,冯友兰执着的希望执政者能构筑一个好的上层建筑以安天下,他为此提供了自己一生的思考成果。
  •     正如作者在扉页写的“怀着对历史温情敬意和广阔的胸怀,拨云见日自然而然的接近了读者与传主......”此书对于冯友兰的人生经历只用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为冯的学术研究、成就,对于文学修养不高的我来说,读起来自然有些困难,但是细细品读,总能感受到一股学者的默默温情。
  •     这套书俺等了一年了,终于等到再版,可书本设计不如第一版的好,原来的木刻肖像是多古朴典雅啊,而且是精装,现在整的像二三流的书,而且胶也不好,封面特别容易开胶,价钱却涨了不少。没得选,还是买了,总比那些烂书好的多
  •     这一类的还是不用看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