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15003665
作者:刘沛林
页数:216页

章节摘录

第四节 明清古村落缩影今天保存下来的古村落,大多是明清及其以后形成的古村落,它们不仅传承了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聚落的基本特点,而且成为在时间上离我们最近且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古村落形式。这里以徽州棠樾村和湖南曾国藩故里富托村为例,作简要叙述。一、徽州棠樾村的演变棠樾村位于安徽南部歙县城西南7.5千米的地段,北枕龙山及其支脉后头山,南临徽州盆地,远处有富亭山为屏,中间开阔之地有源于黄山的丰乐河自西向东穿村而过,在形局上符合传统风水说关于“枕山、环水、面屏”的选址模式。棠樾村的建设主要开始于明代,历经明清两代的建设扩展,形成今天所能看到的规模。其实,棠樾村的建设,最早可以上溯到南宋建炎年间(约1130年)。当时住在徽州府邑(今歙县县城)西门的一位以文著称的产业界人士鲍荣,在踏遍府邑四周山水后,发现今棠樾村所在之地绿林阴翳,山环水绕,是造园休闲的理想之地,遂在此建造别墅一座,成为棠樾村最早的建造者,鲍荣也因此而被棠樾人尊为始祖公。棠樾村名的由来,族谱中无明确说明,族谱中只引用有元代咏棠樾诗句“遥想棠阴清昼永”一句,而“棠阴”一词出自《诗经》,后被比作“德政”。“樾”字在《玉篇》中的解释是:“樾……楚谓两树交阴之下曰樾”,也就是说浓浓的树荫之下就是“樾”,说明当时的此地树木葱郁,甘棠绿荫,环境幽静,是居住休闲的理想之所。鲍荣之后,棠樾很长时间都只是作为园林别墅,别无他建。到了四世曾孙鲍居美时,因“察此处山川之胜,原田之宽,足以立子孙百世大业”,遂携家人自府邑迁往此处。此后800多年里,棠樾村便营造不止,成为鲍氏家族的长久聚居地。棠樾村历来以“孝”闻名,建筑布局便深深地体现了这一思想。而“孝”的起因与宋末元初鲍氏八世孙鲍宗岩、鲍寿松父子被盗贼抓后相互争死有关。相传鲍氏父子被盗贼追赶,被抓到后须杀死其中一个人以泄恨,儿子以尊老戴父为由愿替父死,父亲则以香火延续需赖儿子为由争着己死,父子争执不下,感动了盗贼,结果把父子二人均放了。此事正好印证了儒家伦理所谓“父慈子孝”的思想。在儒家伦理中,“孝为百行之首”、“生民之德莫大于孝”。此事相继被收入《宋史•孝义传》、《明史•孝顺事实》、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等史籍,广为流传。后来鲍寿松做了官,朝廷特给棠樾村鲍氏御制了“慈孝里”石坊一座。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鲍元康在龙山之巅特建慈孝堂,记刻父子争死一事。乾隆皇帝听到此父慈子孝的故事后也很为感动,专门为鲍家祠堂亲笔题写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元明时期,棠樾人从村落的总体规划出发,对水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使原有的两股水流改变河道,一条入村后,沿村子南面环绕如带,呈环抱有情状;另一条原仅注入东北的横路塘,改造后从横路塘引出绕村东而出,两股水在东南方的马总步亭附近汇合,再流经七星墩附近的水口,然后再渐渐流走。棠樾村的水口处是一组很有标志性的水口园林。按风水的说法,棠樾水口也处在吉利的东南巽卦之位,乃生气之方。为了弥补此处缺乏锁气之山的缺陷,便在水口附近人工砌筑了七个高大的土墩,称之为七星墩,墩上植有大树以加强关锁之势。水尾处跨水建有石桥一座,桥上原有义善亭。整个水口园林基本保存至今。棠樾村的大发展是在明代。众所周知,明代是徽商发展的重要时期。大批徽商在外经营致富后纷纷回家乡购置田产,修造房屋、祠堂,兴建学堂。嘉靖至万历年间(1529~1578年),棠樾村出了一个大官工部尚书鲍象贤。棠樾在明中后期出现了一个营建村舍的高峰期。明后期的棠樾村已具相当规模。村内有一条名叫“前街”的以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呈东西向延伸。前街中段的北面,工部尚书鲍象贤建有宣忠堂一座。其宅制经皇帝特许,门屋为五开间,檐下悬挂“宣忠匾”,门前竖有一对旗杆;宅深纵向为五进,是村内规格最高的建筑。鲍象贤去世后,因宅为祠,前面作为尚书公家庙,祭祀用;后面仍作住宅。同时在村东大道边,建有尚书坊一座。另为鲍象贤祖父鲍灿建有“孝子坊”一座,为鲍象贤之父建有“监察御史坊”一座。鲍氏祖孙三代的三座宅坊,成为该时期棠樾村的主要标志物。清代棠樾村的建设较之明代有进一步发展。大致在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年)再一次出现建设高峰期。原因仍是与徽商赚钱后大量投入到家乡建设有关。这一时期棠樾鲍氏一家三代出了三个大盐商,即鲍志道、鲍濑芳、鲍均,目前村内遗存的古建筑,大部是这一家人的义举。村内街道由原有的一横道扩展为前后二横道格局,两街之间有数条南北向的小巷相通。大批的建筑、牌坊、祠堂、书院以及豪华住宅等,均兴建于这一时期。在明代已有的尚书坊、慈孝坊、孝子坊之间,又陆续加建了四座石坊,形成按“忠”、“孝”、“节”、“义”排列的七座碑坊群。坊下以长堤一道相贯通,堤侧遍植古梅,间辅以紫荆,具有极强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形成独具风格的村口景观。二、湖南曾国藩故里在南岳北侧50公里左右的九峰山南麓,有一块沃野平畴,俯瞰似一片巨大的荷叶,故称荷叶乡,原属湘乡县,今属双峰县,这就是清代重臣曾国藩的故乡。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生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十月十一日,卒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二月四日。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先后晋升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诏加“太子太保”,赐封“一等毅勇侯”,授“英武殿大学士”,升“光禄大夫”,卒后谥称“文正公”。曾国藩作为晚清第一名臣,是一个很复杂、有争议甚至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但不可否认的是,曾国藩对晚清社会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他倡导自强救国的洋务运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技术,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以及治国、治军、治学、治家、治身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所有这些对后世不无启迪和借鉴意义。曾国藩故居由出生地白玉堂、青少年时期居住的黄金堂和封侯之后建造的富厚堂三部分组成。白玉堂是曾国藩的出生地,坐落在荷叶乡的天坪村。全屋三进两横,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双层飞檐,粉壁墨画,颇为壮观。大屋共有48间房,六个天井;大厅中有两个大天井,栽植各种花木,饰为花厅;厅前一大坪,坪前是半月形池塘,有石垣自“月牙”两头延伸,将全屋环绕,构成一个格局分明的居住环境,曾国藩的童年就在此度过。黄金堂是曾国藩青少年时代的住所,坐落在荷叶乡良江村。背靠猫形山,朝向飞鹅山,门前有一口池塘,塘前一脉小河,河前百亩良田。房屋为砖木结构,三进两横,四周古树环绕。曾国藩成婚后,夫人欧阳氏就长住在这里。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曾国藩的读书楼,环境之妙,令人叫绝,后靠威武的官帽山,前有规整的官印山,左右峙山环抱,中有溪水环绕,前方远景开阔,着实是个读书的上佳之地。富厚堂是曾国藩封侯之后为自己将来准备的“退隐之所”,坐落在荷叶乡富托村。整个建筑被半月形鳌鱼山从东、北、西三面紧紧环抱。远远望去,富厚堂恰似坐在一把太师椅中,被认为是当地“第一等屋场”。富厚堂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由曾国潢、曾国荃、曾纪泽经手主持。依照侯府规模建造,历时九年完工。总占地面积四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多平方米,土石砖木结构。当年正门上悬挂着朝廷赐封的“毅勇侯第”朱底金字直匾,门前花岗石月台上飘着大清龙凤旗、湘军帅旗、万人伞等,景象之壮观,气势之威武,令人叹为观止。富厚堂建筑体系庞大,内外辟有八本堂、求阙斋、归朴斋、艺芳馆、思云馆、八宝台、辑园、鸟鹤楼、棋亭、藏书楼等各种建筑。宅后围墙内还有一片山坡,中植竹木,古樟翠柏,扶疏参天,建筑群掩映在这一片绿林之中。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在《我的家世》中对此建筑群的描述是:“这栋大屋,大体照侯府规制盖的,宅有东西两门,进来是一个半月形石板大坪,半月形大坪外,是一张大塘,也是半月形,有如‘泮宫’,中门因为门楼很宽,所以并不显得很高大,门上有‘毅勇侯第’四个大金字直匾,进了大门,便像北京的四合院。”富厚堂的精华部分是四座藏书楼,通体青砖结构,充分考虑了藏书和阅读的需要,该楼藏书曾达30余万卷,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中国近代四大著名藏书楼之一。这里曾经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曾家英杰,如数学家曾纪鸿、外交家曾纪泽、教育家曾宝荪、曾约农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曾国藩家乡荷叶乡这块乡间僻壤之地,清代以来一直是名人辈出的地方,除了曾国藩以外,还走出了曾国荃、曾纪泽、曾广钧、曾约农、曾昭抡、曾昭燏、葛健豪、唐群英、蔡和森、蔡畅、曾宝荪、曾宪植等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曾国藩五兄弟皆受到皇封,曾国藩、曾国荃二人相继出任两江总督,官至极品。荷叶乡又被称为“中华女杰之乡”。20世纪末在中国举办世界妇女大会前后,国内媒体评选出20世纪“中华百年八大女杰”,出生在荷叶乡或在荷叶乡婆家生活过的女杰就占了四位,她们是秋瑾、蔡畅、唐群英、向警予。伟大的女性葛健豪一家共出了四个中共中央委员,儿子蔡和森是中共早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担任过中共中央首任宣传部长;儿媳向警予是中共第一任全国妇女部长;女儿蔡畅担任过全国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女婿李富春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家庭。遗憾的是,曾国藩家乡的古迹破坏严重,除了富厚堂建筑群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之外,其他乡村建筑均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岌岌可危。这些历史文化村落处在急剧消逝之中。

前言

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古村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这些古村落往往选址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之中,既有江南村镇的“小桥流水人家”,又有皖南山区的粉墙黛瓦、牌楼戏台;既有“山深人不知”的桃花源式的村落,又有依山就势、鳞次栉比的黄土高原的窑洞村落。亲历这些古村落,仿佛让人立时进入一个久远的时空,不仅仅能够让我们欣赏如画般的自然风光,而且能够让我们体验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探寻乡村的历史文化。它像一件历尽沧桑的文物,既有着古朴而精美的外表,又承载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你仔细地倾听,它似乎还在讲述一个个优美动人的传说和故事。我们现在所说的古村落,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的祖先所生存栖息之地。我们大约可以按其文明发育的程度,将其分为四种形态,即原生形态、自然形态、文化形态、审美形态。所谓原生形态是指远古先民最初的生存环境,它在古籍中被称为“聚落”,是人类群居最初脱离洞穴时期的形态,它具有最基本的家庭和社会生存功能,因为它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期,社会的发育是不完全成熟的,所以它本身的文明发育有限,文化含量不高,更多是偏重于生存和实用的功能。这种原生形态的古村落现在只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岩画和考古发掘的遗址中才能看到,它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考古及人类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中。古村落的自然形态是指古村落已经发育成形,具备了家庭及社会群体活动的绝大部分功能,并且具有相当成熟的地域特征。这种自然形态的古村落一般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多见,其最大特征是完全与地域和自然条件相融合,完全与少数民族和山民的生活习惯相融合,较少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时保存了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面貌。古村落的文化形态是指古村落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它在选址、规划、布局、建筑、装饰等方面都承载了相当深厚的传统文化,这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经世致用的儒家文化。由于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也是历代统治者的权力话语,特别是随着唐朝以后科举的兴旺,儒家文化始终是古村落文化的核心。二是建立在易经理论基础上的堪舆(风水)文化,尽管它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未必科学,但它毕竟也是古村落文化建设的基础。皖南和浙东的一大批古村落正是具有这样一种文化形态。这些古村落创始人一般都是古代的仕人和文人,他们有着儒家文化和易经文化的素养,因此在选址和创建之初就表现了创始人的人格理想和居住理想。在以后上千年的发展中,古村落中建有一大批能够承载儒家文化和易经文化的古建筑,村民也具有与先民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一般具有浓厚的耕读文化传统。古村落的审美形态是指古代仕人和文人的一种居住理想,这种理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表现出古代仕人和文人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一种超脱的心态,当然它与现实的生存空间是有相当距离的,这种生存理想只存在于古代的山水诗与山水画之中。概括起来,古村落的审美形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适合农耕和居住的优美的自然条件;二是与尘嚣隔绝且有着天人合一的健康的生态环境;三是有着诗画一般优美的意境。之所以称之为审美形态,就是因为它是一种生存理想,也是古人安顿自己精神的家园。虽然它与现实还有相当的距离,但也不失作为现代人改造居住环境的参考,特别是对探索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把城市化与田园化统一起来,既能够满足人类在城市里相互沟通的便捷以及现代生活的舒适,又能够亲近养育人类的大自然,探索人类理想的居住空间,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有些学者认为,古村落作为一种传统聚落类型,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中国古村落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生态型聚落,是中国乡土文化活的载体,对中国古村落的研究,可以为今天的人居环境学和人居文化学提供范例。中国古村落在选址、布局、规划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出世与归隐的人格理想、以天人合一为主题的风水观念、重视自然山水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意识、长幼有序、重于沟通的宗族意识,等等,对今天的人居文化学研究,一定会大有启迪。李商隐诗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今天,古村落离我们的现代文明是越来越远了,但是,古村落所孕育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却与现代人的心灵是能够相通的。许多古村落的创始人往往不满于现实政治的黑暗,因此希望寄情山水,避居于偏远,在青山绿水中求得一份心灵的安宁与超脱。我们说,这是一种生活理想,也是一种审美理想。即使在今天,人类在物质需求越来越多地被满足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这种超脱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需要一些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和与亲近自然山水的心态。大概这就是古村落为什么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欣赏的根本原因。下面再谈一些更实际的内容,也就是如何来欣赏古村落。上面谈到了古村落的四种类型,这就是我们欣赏古村落的示意图。沿着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顺着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图景慢慢地品味和欣赏,这样一定比我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收获要大。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如何欣赏古村落,这就是像读人类文明发展史一样读古村落,像欣赏山水诗与山水画一样欣赏古村落。所谓像读人类文明发展史一样读古村落,是指欣赏古村落的原生形态和自然形态。这种欣赏不完全在审美,更多地是在解读人类文明发展史。从这些欣赏中,我们可以了解远古先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可以了解人类聚落的最初形态和以后的发展,也可以了解人类最初的文化萌芽,这都是一些活化石,比我们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更为生动形象,相信我们能够从中得到许多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活的知识。所谓像欣赏山水诗与山水画一样欣赏古村落,是指欣赏古村落的文化形态。这主要是指皖南与浙东境内的一大批明清时期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的建设已经达到了古人居住理想的最高境界,其中的文化含量相当高,审美价值极其丰富,应该说这是我们欣赏古村落的重点,也是最值得品味的地方。在欣赏这些古村落之前,最好有一些文化和文学艺术方面的准备,比如你可以了解一些儒家文化和易经文化,当然最好有一些山水诗和山水画方面的修养。这样的欣赏才是一种真正的艺术欣赏,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如诗如画的自然与人文境界,体味到古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格理想,体味到他们隐于山林、放浪形骸、与天合一的心态。相信有心者一定不虚古村落之行。本书不是研究古村落的专著,只是为读者详细地介绍古村落的方方面面。全书各章的标题从不同方面概括了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如儒商精神、宗族承嗣、耕读古风、隐逸境界、易经文化、自然形态,在各个主题之下又详细地介绍了相关的古村落实例。本书如果能够给读者欣赏古村落带来一些方便,那就达到作者的目的了。

内容概要

刘沛林,现为衡阳师范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居环境、旅游规划及文化景观保护。2000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沧海桑田话古村
第一节 深埋地下的远古村落
第二节 古代岩画中的村居图
第三节 古代山水诗画中的古村落境界
第四节 明清古村落缩影
第二章 桃花源里寻胜境
第一节 桃源洞里西递村
第二节 楠溪江畔古村群
第三节 形局理想新叶村
第四节 山环水抱瞻淇村
第五节 山水吉地晓起村
第三章 全村同在画中居
第一节 徽州古村落的诗画意境
第二节 江浙古村落的诗画意境
第三节 北方窑洞村落的诗画境界

编辑推荐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编辑推荐:拯救消失文明国家工程,图文全纪录。1、这不是耸人听闻!也许你能看到,但你的子孙不一定能看到!这是比故宫更难保护的文明记录,惊心的数字还在变大:中国有129种语言,但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活力未被激发,而且还有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长城已有近三分之二被腐蚀;几乎每天都有优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失传和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村落7年锐减两千个……古城、古村落、古桥、古道、古关隘、古河渠、古民俗,这些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古文明,正在悄无声息地离我们远去……2、在风物中驻足的省思之旅,我们不能用含泪的目光与它们在凋谢之路上同行!这是一次伤感的文明巡阅,历史的标本就在我们身边,展现了我国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在现代化的咆哮中和城镇化的机器轰鸣声中,河道遭淤积、城墙被风蚀、祖屋遭强拆、古桥被泥掩.....在把五千年文明留于书案的同时,我们又该做何感想和担当!3、在画页上挽留的文明消失,1000余幅实拍美图,五千年文明全彩呈现,让历史不再黑白! 全书1000多幅彩图,全景展现古老中国的古村、古城、古桥、古道古关、古民俗等风物人情。用一册书,把五千年文明搬回家,历史因此变得鲜活而灵动。4、经济实惠,物超所值,免费带您领略英雄凯歌的悲壮、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活的智慧!不足两百元,搬回华夏根。这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浓缩了华夏文明的精粹,既可给中小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为资金不足旅游的俊男靓女免费导游,同时也是规划设计人员的决策高参。

作者简介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内容简介:这可能是一次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们同它一起老去。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视野,高度的文明自觉,用充满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从古村落到古城、从古河渠到古桥、从古道到古关隘、从古民俗到古文明,带你在历史和民俗的画廊中诗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图,权威考古专家的解读,展现了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灵动。
今天,古村落离我们的现代文明是越来越远了,但是,古村落所包孕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却与现代人的心灵是能够相通的。许多的古村落其创始人往往不满于现实政治的黑暗,因此希望寄情山水,避居于偏远,在青山绿水中求得一份心灵的安宁与超脱。我们说,这是一种生活理想也是一种审美理想,即使在今天,人类在物质需求越来越满足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这种超脱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需要一些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和与亲近自然山水的心态。
阅读古村落,我们可以了解远古先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可以了解人类聚落的最初形态和以后的发展,也可以了解人类最初的文化萌芽,这都是一些活化石,它比我们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更为生动形象,相信我们能够从中得到许多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活的知识。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内容丰富,叙述翔实,很有收获。
  •     不是研究专著,而是方便欣赏古村落的通俗书
  •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
  •     走进陌生而遥远的村落
  •     关注中国文化
  •     印刷纸质都超值。。
  •     书的制作还算精美,但是内容没达到那个档次。
  •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
  •     个人觉得内容还是空了点。
  •     过于流水记录,科研价值不高
  •     作为初级的入门书还是不错的~~~
  •     阅读古村落,我们可以了解远古先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可以了解人类聚落的最初形态和以后的发展,也可以了解人类最初的文化萌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