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是哲学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50263841
作者:[美]唐纳德·帕尔默(Donald Palmer)
页数:392页

内容概要

唐纳德·帕尔默(Donald Palmer),美国马林学院荣休教授,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客座教授,长期在大学教授哲学史和哲学导论课程,教学经验丰富、写作风格活泼,致力于带领学生和读者通观哲学入门问题,主要著作有:《看,这是哲学》《中心保持不变吗》《为什么做个好人很难》《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导读》等。
郑华,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在读博士。

书籍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第二章 雅典时期
第三章 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
第四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第五章 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
第六章 康德之后的英国和大陆哲学
第七章 现象学传统及其余续
第八章 实用主义及分析传统
哲学术语表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观看哲学历史
获取快乐智慧
...................
※编辑推荐※
本书集作者三十余年教学心得,系统梳理了西方哲学的中心问题及其演进脉络。哲学往往屈从于重大问题的引力,让人感到沉重。本书恰恰要打破这种倾向,减轻哲学“大问题”带来的难以承受之重。作者用四百余幅手绘漫画,以微讽调侃的方式描绘哲学观点 ,让读者在“观看”中感受哲学的活泼幽默,获取快乐智慧。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教授三十余年哲学导论和哲学史的教学心得之作,用轻松活泼的文风和四百余幅手绘漫画插图,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简明易懂的概述。作者严肃地对待哲学,却又不那么郑重其事,用风趣幽默减轻了哲学难以承受之重,使哲学不再显得无聊难懂。本书自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广受读者欢迎,无论对于人文社科学生,还是普通大众,都不失为很好的哲学入门读物。


 看,这是哲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不久前读完了安·兰德的《浪漫主义宣言》,再读这本《看,这是哲学》,时间刚刚好。前者是一个人的哲学,后者是好多人的哲学;前者是一个女人怎么看这个世界,怎么看人的价值,后者是一大堆男人的哲学,一大堆男人怎么看这个世界;前者因为是一个人的哲学观点,所有个人化色彩很浓厚,后者是很多人的哲学观点,但是也未必“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读哲学其实是个特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如果再早七八年甚至三五年,我可能都会对这种说法频频皱眉。上学时候学政治,我最不喜欢学的部分是《哲学》,然后,后来我发现,那些现时的政治总是会变,但是哲学却一直没变,那些现时的政治会因为改变而被扬弃,但是哲学部分所学却一直在用。思考生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大多数时候你却不得不去思考。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就想过,人和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这个人和我有什么不一样?经过我多年的观察和思索,发现,最不一样的其实是人的想法,或者连你自己都无法真正的了解自己。这真是一件神秘而又有趣的事情。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的时候,你就会有需求去了解那些哲学家说了些什么。我上高中时,经常做的一道哲学选择题我相信很多人也做过,王守仁先生的一首诗,“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首诗出现在题干就要选出他观点错误的答案,如果出现在备选答案,没错,选择出错误的一定是它。如果这么多年,你都认为这是正确的,快来让唐纳德·帕尔默教授给你科个普吧。虽然他这本教材式的哲学书籍罗列的都是西方的哲学大师,但是你真有必要看看那些牛了这么多年人的哲学观点“错”的有多离谱,然后,你终会明白。人活着,如果没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这些不“唯物”不“客观”的哲学,是有多么无趣。“哲学”二字,总是给人以无聊、枯燥、大部头的感觉,为了让你能读一本关于好多哲学观点好多哲学家的书,唐纳德·帕尔默教授其实是蛮拼的,虽然我也不知道这书里的插图是什么鬼,是教授本人画的,还是编辑找人加的?但是多少是增加了一些趣味性。另外,大字排版也极力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唉,这年头写点关于哲学的书真不容易,就怕你看不下去,各种手段都使了,也没摆脸子,微讽调侃加各种配图,但是,作为读者一员的我,依然没有读完,好吧,是挑着读的,只读我感兴趣的那几位: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叔本华、笛卡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罗素……其实也不少了。上面提到过安·兰德的《浪漫主义宣言》,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叔本华这类男性沙文主义的哲学家刻意忽略女性哲学家的贡献,并且傲慢的认为,女性是参与不了“哲学”这种文化高级活动的,不知道安·兰德知不知道叔本华对待女性哲学家的观点,反正在她的哲学书籍中也给了叔本华指名道姓的一击——他缺乏理性。这个可是够厉害的,众所周知,一个哲学家缺乏了理性,就像说一个文学家缺乏用笔的能力……总而言之,唐纳德·帕尔默教授为了平息这种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各种哲学家之间的掐架,也确实他在教授哲学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不停修正的本书版本中,他都极力拉入女性哲学家以及其哲学,可惜,收效甚微,不过聊胜于无。这是一本科普性质的哲学合集,没有那么难以阅读,但是,如果感兴趣,每一个小标题都能找出好多相关书籍,先铺个路,读哲学,其实真的蛮有趣味。
  •     文/宝木笑哲学著作或许应由通篇的笑话写成。——维特根斯坦《大话西游》还是被我们不明所以地拍了第三部,9月14日在内地进行了上映,导演虽然还是刘镇伟,不知是否江郎才尽,但真心物是人非,没有了周星驰的至尊宝,没有了朱茵的紫霞仙子,没有了罗家英、吴孟达、蔡少芬、蓝洁瑛、莫文蔚……于是更加怀念当年的《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那场机缘巧合之下的电影传奇,说她影响了一代人,其实也不为过。《大话西游》现在已经作为一个文化符号闪耀在众神山上,成为中国电影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标志性文化现象,影片对《西游记》故事和人物的颠覆可谓前无古人,看着今年上映的内地版《大话西游3》,应该也是后无来者了。说来真的投缘,当年看《大话西游》的时候,心里不由感慨“原来《西游记》也可以这样拍啊”,现在手里捧着这本《看,这是哲学》,不由嘴角微微上翘:“原来哲学史还可以这样写啊”。唐纳德•帕尔默这位教了三十余年哲学导论课的美国马林学院荣休教授,回顾一生的教学经验,试图用一种轻松的笔调,打破哲学家这种屈从于重大事物引力的天然倾向。其用心有点儿像《文德尔班哲学导论》的作者文德尔班,两位教授都是一生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踏踏实实教书育人的典范,都是想在教学生涯的最后,给学生和读者一次无愧于心的哲学总结,对这样的作者,我们从来都是充满着敬意的。而唐纳德•帕尔默选择的方式就和文德尔班大不一样了,显然“唐教授”更愿意在阅尽人生之后做一回“老顽童”,要带领读者一起努力获取尼采所说的“快乐的智慧”。要说明白公元前6世纪直至21世纪早期的西方哲学,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早于本书一百多年前的《文德尔班哲学导论》中我们就可以略窥一斑,唐纳德•帕尔默作为在现当代哲学研究最为活跃地域中做了一辈子教学工作的资深哲学家更是深知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说,他选择了一种解构主义的叙述方式。而这种叙述方式又与全书的内容息息相关,作者一方面要对这漫长时间跨度中的哲学发展进行概述,另一方面要阐明相对应的哲学文本的内涵,这种兼具史学和哲学双重意义的教育目的,如何让受众不感觉厌烦,同时又印象深刻,与其说选择解构的方式是偶一为之的幽默,倒不如说是师者仁心的必然。这种解构的方式,在全书的文本组织形式上就已经呈现。书中的400余幅原创手绘漫画插图是这种解构风格的具象化,作者把深奥难解的哲学问题描绘成形象生动、活泼幽默的漫画,随意几笔就把哲学思想一一图示化,特别是对相关哲学家的描绘,虽然是白描的手法,但也讲求知人论世,符合其理论和性格特征,堪称传神。我们经常在高中政治测试题里看到的那个“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作者赫拉克利特,其哲学思想被后世的古希腊人做了悲观主义的判定,他的哲学后来还衍生了一种怀旧和茫然的世界观,于是作者给赫拉克利特的素描就是一位像甘地一般的苦行僧形象,面容凄苦,眼角还挂着一滴大大的泪滴,那种戏谑像极了《大话西游》里对唐僧形象的夸张塑造,充满喜感。全书的插画都是漫画式的,有些英国最负盛名的插画家和绘本画家托尼•罗斯的味道,那位生于1938年的绘本界“老顽童”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带着强烈的情感张力,有着深深的巴黎漫画味儿,习惯以幽默的笔触与质朴的线条讲述故事。而这本讲述哲学史的著作将长久以来十分严肃的话题,与这种漫画式的“玩世不恭”巧妙融合,这种对比甚至产生了某种强烈的艺术效果。当写到笛卡尔和他那部著名的《沉思录》,作者丝毫没有留情面,秉笔直书笛卡尔以奴颜婢膝和自轻自贱的方式把这本书献给了“巴黎神学院的最睿智和最杰出的圣师们”,然后就配上了一副漫画,笛卡尔匍匐在几个牧师面前,屁股撅得老高,双臂伸展仿佛拥抱大地,嬉笑怒骂间隐晦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看法。这种解构的手法,还体现在用最为通俗诙谐的普通概念类比各个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轻松幽默的风格往往通过某种比对实现,这也是《大话西游》一类后现代派电影的惯用手法,而在这本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将充满生活气息的概念用在对哲学思想的类比中,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哲学作品因为过于严肃而产生的厚重“负荷”。克尔凯郭尔作为存在主义之父,一直以来给人以严肃甚至尖锐的形象,而他对黑格尔哲学的反对登峰造极,甚至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叔本华。在介绍这位自认为是一位宗教作者和反哲学家的固执老头的理论时,作者却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站在了永恒深渊面前的个人,远方是喷薄而出的红日和无边无际的云海,一般按照我们的逻辑,这个时候至少应该吟诵一句“数风流人物”了,但作者却让这位正处在巅峰体验中的人嘀咕了一句“希望我穿对了袜子”……这种一百八十度的转折,甚至带有了一些艺术上的荒诞意味。谈到尼采,这位哲学史上号称“第三位后康德主义者”,这位在当代焕发出更大光芒的哲学大师,在说到他的“上帝死了”这一表述的时候,不明就里的人们更多的是一种高山仰止,然而作者直接用“圣诞老人死了”进行解读,还配上了周围拉雪橇的驯鹿在哀嚎,带着圣诞帽的人们的如丧考妣,只为解释没有目标,虚无不可避免地无休止重现,于是出现了永恒轮回这一可怕的思想形式,虽然结论如此可怖,但“圣诞老人”这一概念的偷换,实在让人忍俊不禁。而用现代日常生活的概念去解释哲学问题让这种解构显得更加诙谐,也更加让读者便于理解,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实现了本书的副标题——“哲学里的快乐智慧”,实现了让哲学更加生活化,无形中消弭了哲学与普通人之间的代沟。在指出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观的精英主义倾向的部分,作者安排的是让穿着浴袍的亚里士多德与一位现代的手执扳手的工人进行了对话,工人愤怒地对亚里士多德说:“我认为我很幸福”,而亚里士多德却抚摸着下巴满是怜悯地望着工人说:“不可能”,这种设计和安排已经有情景喜剧的味道了,也让其背后的哲理更加贴近我们。在解释功利主义哲学大师密尔的理论的时候,作者举的例子是让一个普通人来选择阅读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还是一边在电视上看49人队的比赛一边狂喝啤酒,最终推导出那个著名的结论:如果我们让自己接受快乐计算法的指导,那么或许会证明猪是正确的,在泥浆里打滚可能比研究哲学排名更高。这种解构的手法,也在哲学史叙述本身的突破上得以呈现。当然我们不会因为喜爱一本书,就人为地将其水平无限拔高,但我们仍然要客观地从哲学史阅读的经验角度品评这本别具匠心的书。哲学史的一般叙述手法多按照流派和哲学的“中心问题”来组织篇章,虽然本书也是按照时间如雅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等时间顺序进行组织,也有按照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康德之后的英国和大陆哲学、现象学传统、实用主义等流派组织素材,但在具体成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不再采用以往围绕某个学说详尽阐述,而是围绕学说中的代表人物进行解读。这种感觉就是我们读历史时候会遇到的体验,《春秋》这种编年体固然玄妙,然而读纪传体的《史记》显然更加过瘾,“解构是某种意义上的颠覆”就是这个意味,而作者在这方面终于向前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在这种对哲学史写法的变通解构中,我们才得以在书中享受到更多的哲学乐趣,毕竟哲学的各种学说本身是晦涩的,然而人们“八卦”的本性从古至今没有多少改变,先引起大家对某位哲学家的兴趣,然后自然轻松地说说他的学说。这其实是对以往先有理论,然后顺带有哲人的解构,按照作者的逻辑,是完全的人本主义,唐纳德•帕尔默内心深处恐怕对整个哲学都有着自己充满《大话西游》般的解构意识:我才不管那些殿堂之上的理论有多么高深,最后还不都是人来思考出来的?有甚神秘和了不起的?在这样的意识下,我们才能读到很多“大胆”而“诙谐”的表述,在讲前苏格拉底哲学的时候我们猛然看到“狡猾的老狐狸,埃利亚的芝诺曾写下一系列至今仍非常著名的悖论……”;在评价雅典时期的智者时候,我们看到作者漫画中雅典的智者在出售“思想万灵油,5德拉克马就能买7.5级洞见智慧”,作者直言“他们(智者)穿梭于城邦之间,收取演讲的入场费,这些演讲的内容不是关于实在或真理的本性……当时流行的不仅是怀疑主义,还有犬儒主义”;当现代时期第一个真正重要的哲学体系创造者笛卡尔登场的时候,我们看到一种非常直接的“不客气”,作者言道:“……笛卡尔能确定地知道这样一个恶灵不存在吗?不,他不能!笛卡尔的心灵被一个邪恶的力量从外部加以操控,这在逻辑上是可能的,所以按照他的彻底怀疑论规则,他假定整个世界只不过是邪恶天才的恶劣虚构”;在谈论霍布斯和洛克认为的自然状态,作者直接用一幅野人之间在扭打和满脸痴相的人在野餐作为比对,很直接地揭示两者的极端主义倾向,让人读之相当过瘾……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是对旧作的一种再创造,注入再创作者自己的理解,表达不同的甚至是全新的价值观。从实践角度说,解构主义所要拆解的“结构”是形而上学结构,以哲学史的书写角度来讲,其理论和思想的流变结构不是必须拆解的,真正需要被拆解的是哲学史的形而上学内核。在这种意义上讲,全书对哲学史的解构是成功的,因为唐纳德•帕尔默恪守了解构的核心不是变异,而是新角度传承的铁律,就像《大话西游》之所以经典,除了这部电影夸张恶搞的艺术手法,更重要的是没有对《西游记》内核进行完全背离,唐僧虽然唱“only you”,虽然被绑在木桩上大谈“人是人他妈生的”,但仍然没有超出原著对唐僧宅心仁厚到有些唠叨的人物形象设定。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看到《看,这是哲学》对哲学和哲学史内核的传承是坚定的,这表现在其对诙谐幽默手法使用的克制上,也表现在对哲学史上的理论和人物客观的记录上。全书对西方哲学家形象的“漫画式恶搞”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与《大话西游》对各类人物形象的颠覆异曲同工,但就像上面提到的,作者的这种所谓“恶搞”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杜撰,而是仍然坚守着相关哲学家的理论特点和性格特征。挥舞着剃刀的奥卡姆被画成一个面目狰狞的疯狂教士形象,虽然夸张,但和其赤裸裸的经验主义与所构建的狭窄认识论基础息息相关,因为奥卡姆确实在哲学研究方面激进以至偏执。前面提到的对霍布斯理论中“自然状态”的恶搞,其实还是结合着其悲观主义色彩极强的心理学,特别是他著名的政治哲学观点(国家是一个人造的怪兽“利维坦”,在其中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敌人)。作者对反黑格尔的叔本华也是浓墨重彩,但无论作者怎样渲染,我们只能说作者很夸张,但并不能说其完全在“信口开河”,因为毕竟叔本华本人就说过这样的话:“黑格尔,被来自上面的大人物任命为持有证书的伟大哲学家,是一个愚蠢的、乏味的、令人作呕的、无知的江湖骗子,他胡编乱写、粗制滥造些故弄玄虚的荒谬废话,其无耻大胆已然登峰造极”,可以想见作者有时候只不过是接着古人的“话茬”在往下说而已。而让《看,这是哲学》最终能够成为一本以解构给读者快乐,以传承给哲学延续的好书的关键,则是一种对哲学自身的敬畏,对普通生命的尊重,以及对我们生活的热爱。唐纳德•帕尔默虽然诙谐,但就像“老顽童”周伯通一样有着善的本心,有着清晰的底线认识。即使作者对伊壁鸠鲁主义导致的“欲望至上”非常不认同,但仍然对个人过着极为节制和简朴生活的伊壁鸠鲁表示了足够的敬意。虽然康德在全书中有着极高的位置(这一点可简单地从“康德之后的英国和大陆哲学”的章节名称获得直观感受),但作者仍然会客观地评说康德“透过现象世界的帘幕凝视,但他一无所获”。这种客观源自唐纳德•帕尔默极高的学术涵养,更源自对哲学自身的深深敬畏,只有内心对哲学有足够的尊重,才会外延到行为上对哲学家给予足够的客观解读。还要补充的是,很多人都说对周星驰作品的推崇是在过分吹捧,对《大话西游》是在过度解读,因为周星驰自己也没想到《大话西游》就到了如今这样的高度,同样,是否这本《看,这是哲学》也有这样的嫌疑?这个问题很好,只是我们不禁想问:雨果知道自己是浪漫主义么?梵高知道自己是后印象派么?巴赫知道自己是巴洛克风格么?对文本的研究就像对艺术的解读,本来就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创作者为什么一定要知道,文学理论几个常识之一就是艺术作品被创造后,其所蕴含的东西往往创作者自己也说不清,因为其中蕴含的很多有关时代的、潜意识的、社会的东西,并不是创作者的故意为之,而是自然就会存在的。《大话西游》里虽然热热闹闹,很多无厘头,但这些年我们回忆她,纪念她,恐怕早已超越了那份热闹和搞笑吧,多少人每每回忆朱茵当年的那段台词仍然热泪盈眶:“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来娶我”,解构只是《大话西游》的外衣,而对“爱”这一人类永恒命题的传承才是她真正的内核。唐纳德•帕尔默在《看,这是哲学》中嬉笑怒骂,然而我们从那一个个源于现实生活的例子,那一个个来自社会平凡角落的现代人形象,我们知道唐纳德•帕尔默是一位功底扎实的哲学家,但首先他是我们的“唐老师”。哲学不是“唐老师”炫耀自己的牌坊,不是他哗众取宠的工具,他只想让读者和他一起享受“快乐的智慧”,他爱三十年的哲学教学经历,因为“(哲学)激起了远比(教室里)阵阵笑声更多的东西”。看,这是哲学,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END—
  •     在我们当下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心态越来越浮躁的社会中,人们热衷功利,追逐成功,耽于享乐,到处充斥的廉价的励志鸡汤是最好的心灵补品,若能再记住几句哲理名言就足以装点门面了。在这种环境中,向来被誉为人类智慧最高殿堂的哲学就不大受人待见,让很多人都敬而远之——她不但太过抽象、思辨,一般人看不懂,理解不了,而且“无用”、“无趣”,真去费神儿看了也无所可用——哲学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正因为如此,哲学家都在致力于把哲学写得通俗易懂一些、生动鲜活一些,以便更好地为大众所接受。其中,伯特兰·罗素的《西方的智慧》可能是最有名的一本,乔斯坦·贾德的哲学普及小说《苏菲的世界》曾经热销一时,英国开放大学教授奈杰尔·沃伯顿的《40堂哲学公开课》也非常值得一读,而最新拿到手的美国马林学院荣休教授、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唐纳德·帕尔默的《看,这是哲学——哲学史里的快乐智慧》则更为有趣一些。它的有趣,首先源自于作者——帕尔默在美国大学执教哲学史和哲学导论课程三十余年,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风趣的行文风格著称。他真正实现了副标题的提法,书中以简明易懂、轻松调侃的方式来讲述每一位哲学家的生平故事,概括他们的思想要旨,以此为基础对西方哲学的中心问题及其演进脉络作了系统梳理,并且不时地将他们的观点相互勾连、对比评述,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将枯燥无味的哲学概念、晦涩难懂的哲学问题化作一个个有趣的现实情境以引发读者思考,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哲学思辨的深处,重新唤起我们对于世界的思考和人生的追问,体味快乐的智慧。比如,作者在讲述伊壁鸠鲁——享乐主义哲学的鼻祖——的时候,对他的哲学被后世所误解作了解释,认为他的快乐哲学虽然消极但并不与罗马人的纵欲主义等同,而是在追求一种自我节制基础上的内心的满足与宁静,并就此一直延伸到了弗洛伊德。事实上,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书中的400余幅原创手绘漫画插图,它们把深奥难解的哲学问题描绘成形像生动、活泼幽默的漫画,随意几笔就把哲学思想一一图示化,让读者在读的同时来“观”哲学,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哲学思考中,减轻了哲学难以承受之重。同样以伊壁鸠鲁主义为例,他了了数语就勾勒出了其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而所配的插图则是一根根廊柱支撑着的人脸对一个孤立无援的人的注视,以表现个人在面对罗马帝国繁冗而没有人性味的官僚体制时的无力感;接着又以一个飞速奔跑并不停喊着“还要”的人来讽指人们追逐欲望的情态,始终处于一种欲求不满的状态,极其贴切。如果说,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高深的理论浅显化,需要学识渊博、学养精深,那么能够把哲学图像化则不但需要对于哲学问题精细入微的深刻理解,更需要具备一种将其形像化的思维能力,这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跨界的能力。毋庸置疑,哲学绝对不是现在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无用”、“无趣”,也绝对不可等同于几句简单的哲理名言,她引领我们超越目光的尽头,跨越当下的琐碎,将人类的目光和想象引向更加辽阔的、遥远的未知世界,启发我们去探究世界的本源、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寻求生活的真谛。事实上,对于哲学的理解体现的是人生的高度。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确实需要对哲学保持一分应有的兴趣,可以俯视和省察自己的人生,以寻找正确的方向,洞察幸福的智慧,领略人生的喜悦,那么这本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阅读时根本不用纠结于一个个抽象的概念,更象是一次美妙无比的旅行——乘坐游船在哲学的历史长河中缓缓行进,作者的文字就象是导游在讲解,而那一幅幅插图就是两岸的一处处美景,既令人身心愉悦,又处处发人深思,妙不可言。如果这样的书能多一些的话,又何愁人们不去亲近哲学呢?而我所更期待的则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本这样有趣的中国哲学史读物呢?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看看
  •     带到四川来了。
  •     哲学往往屈从于重大问题的引力,让人感到沉重。本书恰恰要打破这种倾向,减轻哲学“大问题”带来的难以承受之重。作者用四百余幅手绘漫画,以微讽调侃的方式描绘哲学观点 ,让读者在“观看”中感受哲学的活泼幽默,获取快乐智慧。
  •     读完了,科普挺有意思的,但也不是讲得特别明白
  •     我只想知道这个“新”译本是不是对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快乐学哲学》(原译本)的反拨_(:з」∠)_其实一个正常的大陆哲学系本科生就能不费力地通读原文(当然翻译是另一码事)。
  •     我比较关注的两个问题,理性与感性,我比较相信理性是感性的一部分。衡量是否道德的标准,我在康德的心灵的善良和边沁结果的善良之间打哈哈。
  •     原来真静下心来,柏拉图的洞穴神话,奥卡姆剃刀,边沁的快乐计算法,霍布斯与洛克,费尔巴哈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异化学说……,等等这些经由大问题产生的各种学问和智慧,未必真能弄明白,但是读来饶有趣味。
  •     哲学家应该要比科学家更加小心,谨防断言真理和绝对确定性。科学至少一定程度上受到可观察的事实的制约(尽管“事实”这个概念当然也需要哲学分析);而哲学经常为了“更宏阔的图景”而诉诸理性和想象的某种巧妙结合。因此,要留意其后果(但要以哲学的方式来留意)。
  •     虽说是一本一版再版的、诙谐幽默的哲学科普级书籍,写得也特别好,但其实并不好懂……实际上非常考验智商或逻辑,本人看死了一大片脑细胞而且很多都看不懂,看懂了的也完全没有招架之力。
  •     配圖吐槽役。老少咸宜。
  •     哲学的另一面
  •     “哲学是什么”——读《看,这是哲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