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哲学

出版日期:2016-3-1
ISBN:978754956888X
作者:[美]吉恩·洛格斯登
页数:220页

内容概要

[美]吉恩•洛格斯登(Gene Logsdon),一位多产的非虚构类作家、小说家和记者。至今已出版超过24部兼具实用性及哲理性的作品。他在俄亥俄州的上桑达斯基镇居住,经营着一家农场。他的博客“执拗的农夫”(https://thecontraryfarmer.wordpress.com)广受欢迎。

书籍目录

001第一章 无常的牧场 / 其他动物只知道活在当下,不自觉地遵循着一种智慧,而我用了八十年时间才领悟到这种智慧,而且很可能要再用上八十年才能把它掌握。
010第二章 神奇的花园疗法 / 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各种形式的生命体都在自我更新。相比“死亡”,“更新”才是最适合用于描述生命进程的词。
020第三章 永远到底是多远 / 以前我用神父的这个比喻来描绘天堂,可现在,盯着不愿乖乖待在我手臂上的该死玉米棒,我用它来想象地狱。不,没人配得上“永恒”,希特勒也不配。
024第四章 母亲坟头的双领鸻 / 我的孩子们只看见一只鸟和草里的三只鸟蛋,而我看到了母亲的精神,呼啸着保卫天地万物,把她的坟墓也变成了绿色的生命摇篮。
028第五章 大理石墓地也可以是果园 / 受到保护的处女地,罕见或奇异的景观植物以及偶尔的本地先锋物种可以联手把公墓变成一块磁铁,吸引来大批野生物,把原本毫无生气的石墓碑林当作它们的庇护所。
037第六章 啊,令人梦寐以求的长生秘诀 / 我自己的小农场,是我天堂般的王国——这份喜悦正慢慢渗出一种新的平静,滋润我,让我易于接受宗教与科学的对立。我开始同情那些相信宗教或者相信科学的人。
044第七章 猫咪乔吉 / 乔吉是只再普通不过的老猫,但对我们四岁的儿子杰瑞来说,她却给了他亲情之外的第一份友谊。乔吉抓来老鼠,他就奖励乔吉饼干。当浣熊跳到露台上,杰瑞以为它要吃小猫咪而吓得躲起来的时候,乔吉却很勇敢,留在那儿和浣熊对峙。
048第八章 “不死”课堂Ⅰ:繁缕篇 / 大地本可以成为永久的花园,是我们在阻挠这一切的发生。我们每年都撕碎大地的土壤,这是阻止它成为永久花园的第一步。
054第九章 “不死”课堂Ⅱ:猪草篇 / 猪草正大踏步向我们产业化种植的粮田进军,想把我们从人类自己的手中解救出来,说服我们放弃机械化的粮食生产体系,重新拿起锄头,进行传统农耕。
060第十章 他们为什么要自杀? / 假设我们自幼便相信,我们是永恒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食物链上流转,也终归回到食物链,这一切美好得令人欣慰。假设真能这么想,还会有人认为自己在地球上是多余的吗?
071第十一章 也许上帝就是一株纯红的鸢尾 / 我依旧认为,死亡是件非常非常遥远的事。我只是决心要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生活;在这儿,新房不能比老人、鸢尾花和松树林更重要。
080第十二章 大自然的那股子韧劲儿 / 我们为每况愈下的环境发愁固然情有可原,可一味的担心却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到大自然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它在我们身边就随处可见。
089第十三章 欧洲防风的长生秘诀 / “要像我们防风一样形成鲜明的个性。我们的味道只受少数人赏识,不是大众口味。你得吸引独具慧眼的少数人,而不是取悦那些向来只对金钱交易感兴趣的大溜派。”
094第十四章 杀猪日 / 有人说,人类的基因决定了人得吃肉,要是不吃肉,过不了几代,人类就得退化;也有人说,我们是杂食动物,不吃肉也能活,只不过是肉实在好吃,我们才戒不掉。
102第十五章 秃鹫的诱惑 / 秃鹫是农场与花园现实的最佳象征,是生死冲突的完美图腾:它是幻想中的雷鸟,在空中美得让人窒息,在地上丑得令人生畏;生与死,便笼罩在这漆黑的羽毛与火红的脑袋之下。
110第十六章 去它的“利滚利”——我们近乎不朽的发明 / 如果人类真像我们自己坚持认为的那样理性,那我们究竟是为什么需要“钱”呢?没“钱”的世界肯定会是人间天堂。
119第十七章 在人类中求生存 / 人类对大自然所做的一切,就像一艘迎着大自然挺进的无畏战舰,看似无坚不摧,其实却有不少漏洞。如果,你找到了那些瑕疵裂缝,找到了与环境友好共处的位置,你会发觉,你也获得了些许大自然在面对逆境时的忍耐与平静。
128第十八章 再干久一点儿 / 如果你能尽量推迟死亡的到来,你便迈出了走向不死的第一步。如果你是个闲不住的老家伙,还偏偏有园子有农场,那你就得这么做:能拖到明天的事情,今天打死也不干。
141第十九章 独自哭泣的秘密角落 / 流逝的时光把我的小男孩和小女孩都带走了,只给我留下了少年,少年又长成了男人和女人。小男孩和小女孩一“死”就真死了,不像死尸还有生还的可能;死尸经过腐烂分解就会回归生命,而他们的童年,一去不返。
146第二十章直面死亡 / 传统文化说,有个慈爱的上帝在天堂注视着我们,但是有人不相信;我喜欢对这样的人说,我就是证据,这样的上帝或许真的存在。
157第二十一章 又一春 / 大地不是埋葬尸体的墓室,而是一间等候室,所有生命都在这儿重整旗鼓,蓄势再发。
181致谢
182译名对照表

作者简介

本书为作家兼农夫的吉恩•洛格斯登的心灵自传,在轻松幽默的笔触下,蕴涵着对自然、死亡和永恒等重大主题的深思。
本书记录了他对俄亥俄农场童年时光的回忆、成年生活的奔波、养儿育女的苦乐,以及年近八旬时身患癌症的痛苦。
吉恩相信,人类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防风草、繁缕、猪草、鸢尾花、秃鹰、墓园、小猫乔吉等等,它们成了本书的主角,讲述着大自然神秘的生命课程。正是依靠着大自然的教诲,吉恩的病情奇迹般地获得好转。
吉恩在一次专访中笑言,如果这本书没让你流一滴泪,他就把你买书的钱退还。
——————————
【媒体评论】
●冷幽默,充满智慧和创意,偶尔富有诗情,战胜癌症而存活下来的洛格斯登就是这样冥想和调侃生死轮回、大自然的韧劲以及人类干出来的蠢事……这是本绝佳的睡前读物,简洁的散文发人深省、积极励志,无论是赠予你最喜欢的园丁、大自然的爱好者,还是送给哲人或者怪脾气的家伙,它都是一份完美的礼物。
——《出版人周刊》
●尽管洛格斯登和其他作家一样热爱自然,他却拒绝在描写自然时沉溺于惯常的感伤和诗意。在这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散文中,洛格斯登让我们读到的是大白话和冷峻的洞察力,还有挑衅性的见解……这是一部冥想佳作,文笔朴实但观察敏锐,弥漫着智慧与阅历。
——《柯克斯书评》
●只有三个人能够完全仅凭写些你我都知道的常识谋生,洛格斯登便是其中之一。
——维斯•杰克逊,美国土地研究所所长
——————————
【编辑推荐】
●一位美国农夫,一个关注万物生灭能量永恒的作家,思考自然与生死
●一个身患癌症的老人,一处儿时的农场,战胜癌症,谱写生命交响曲
●冷幽默夹杂大实话……一本绝佳的睡前读物,一部冥想的佳作


 农夫哲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大自然的更迭交替就是轮回,谁也不是真的死了。在一片土地上有先锋植被开荒,之后会被顶级物种替代。所有生物只是地球的租客,时间有长有短。圣甲虫每天顺着太阳运行的方向滚着粪球,不知是谁赋予的程式,人类也只是被植入了程式而已,并不高级多少。我们要做的只是循着一个适合我们起居舒适的氛围活着,别管有没有意义。我们只是整个宇宙机制中的一粒尘埃,演变的各种,看到的各种,只是化学变化,量变到质变,我们只是巨人国里岩石上的苔藓,或是比苔藓再细微的微生物。我们全人类可能担负着一种衍化的使命,结束了我们就不存在了,就像先锋植被一样。我们其实还是有意义的,不是吗?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 [美]洛格斯登 —译者序 向大自然学习生命的智慧“园丁和农夫要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死亡。每天,我们都在帮助动植物生命的诞生,又在帮助它们结束生命。我们对食物链上的事儿习以为常。在这场由所有生物组成的盛宴里,每一位‘食客’的座次我们都了然于心;我们知道它们吃谁,也知道谁吃它们。我们懂得,大自然的一切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2016-6-12 18:29在吉恩看来,“执拗的农夫就是那些有自己的工作事业,又指望能在家干点农活享受日子的人,这样他们既能吃上好东西,还能做点儿有意义的事儿。农场也不需要做啥,他们就坐在餐桌边或者靠在吊床里看动物们吃草就行啦”。2016-6-12 18:30一方面,他觉得大自然比我们想象的坚韧。他虽感慨大自然千回百转的无常变迁,却更惊叹于大自然运筹帷幄的随机应变。他说,面对变化甚至逆境的时候,我们得像大自然一样,气定神闲,能容大度,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通俗地说,就是我们要学会积极地看待、接受和应对眼前的一切。就像蜜蜂、橡树、白蜡和榆树,它们总有办法挺过难关、延续子嗣。2016-6-12 18:32另一方面,他呼吁我们更加细心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田园生活虽然好,任意妄为不可行。欧洲防风就在教我们怎样为人处世,修行养生;繁缕和猪草则甘愿充当反面教材,警示我们一切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都必然招惹祸害,自食恶果。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不能光说不练,还得顺应自然规律行事。羊群不想过河就不能硬逼,草坪不需要修剪就不要自找没趣,偷懒有时没坏处,省心省力又省钱,倒行逆施没准反而带来生命危险。劳动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即便是干农活,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巧借力才能事半功倍;也不必刻意拒绝各种现代化手段的帮助,它们也许会成为我们长寿的功臣。2016-6-12 18:34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本身,而是由于对无常缺乏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对死亡亦复如是。2016-6-12 18:35科学和宗教都没有解除他的困惑,这两者为追求“不死”所做的种种努力也丝毫没能缓解他的忧虑。受到大自然启发,执拗的他又一次特立独行,摒弃好大喜功的科学,背离爱慕虚荣的宗教,从道家“物质永恒”的观点出发,找到了能让他安心直面死亡的答案:万物都能在食物链上得到永生,死亡不过是生命形式转变的开始。2016-6-12 18:38我们也许应该感谢无常,正因凡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即使面对死亡,也还有希望。2016-6-12 18:39第一章 无常的牧场我怀疑那些相信科学的人比相信上帝主宰一切的人还要好骗。也许最容易上当受骗的,是那些既相信科学又相信上帝的人。2016-6-14 19:37我的困惑最终被解开了,不过,我用的几乎是宗教与科学都弃之不用的办法。或许,能够永恒的是“物质”,或者是“物质世界”,再或者是任何你称之为“它”的事物。“它”没有开端,也不会结束。2016-6-14 19:40历经恐惧、愤怒、麻木之后,我才平心静气地意识到,沉溺于思考死亡无异于计算暗能量或是考虑沃泊尔溪谷何时会再清理成牧场,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2016-6-14 19:41我的花园是整个地球花园的一部分,所以它是永恒的;我是地球花园的一部分,所以我也是永恒的一分子。这才是我心目中永恒天堂的模样。2016-6-14 19:42第二章 神奇的花园疗法在两次化疗的间歇,我精力还行,就坐在椅子上用手和锄头除草。逼着我和周围的生命形成了一种分外亲密的关系。2016-6-14 19:47期与树莓那样亲密接触,我对周围的植物也变敏感了,它们像万花筒一样千变万化,但我以前却多半对它们视而不见。2016-6-14 19:47想让某个地方多长出些树来,只需就地铺上一英尺厚的树叶护根,然后就不用管啦。相信我,只要那附近有树,新树一定会不请自来。2016-6-14 19:50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各种形式的生命体都在自我更新。相比“死亡”,“更新”才是最适合用于描述生命进程的词。2016-6-14 19:52对坏消息不用反应过激,哪怕是癌症。2016-6-14 19:55我发现,某些种类的昆虫,同类里雌性和雄性的食物就大相径庭。就拿蚊子来说,雌性吸血,雄性则吸食花蜜。2016-6-14 20:00写作的秘诀在于把万事万物都当成戏剧,无论它们多么寻常普通,多么平淡无奇。2016-6-14 20:03第四章 母亲坟头的双领鸻他们只看见一只鸟和草里的三只鸟蛋,而我却看到了母亲的精神,呼啸着保卫天地万物,把她的坟墓也变成了绿色的生命摇篮。2016-6-14 20:16第五章 大理石墓地也可以是果园先锋物种【解释】先锋物种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指得是一个生态群落的演替早期阶段或演替中期阶段的物种。去除早期演替过程,直接把演替成的物种称为先锋物种。先锋物种在生态恢复中被使用,对于一个受到破坏、丧失原有动植物群落的环境,先锋物种即在破坏后较早出现且相对容易生存。先锋物种并不专指某一种生物,对于不同的生态群落,先锋物种往往不同且有多种。用先锋物种搭建生态群落的方法称为物种框架方法。对于一个待恢复的生态群落,通常采用喜光的、易于传播的草本植物作为先锋物种。它们在演替的早期出现,可以改变地区土质,招引动物,为其他植物、动物的恢复创造条件,这个阶段被称作先锋阶段,次生植被出现后,逐步进入群落的演替阶段或发育阶段,最终形成的稳定系统到达演替顶级。2016-6-18 9:15墓碑和它的传说不过是在发挥墓地应有的作用;它们使生者因为逝者而相聚,有关逝者的记忆也因为这样的相聚而常聚常新,成为一种永垂不朽的回忆。成就不朽还有一个更切实际的办法,那就是为死去的人塑造雕像。真正让逝者重归现实生活的办法是任其身体腐烂分解。2016-6-16 9:11辛西娅.比尔还正在写一本书,她希望将来出版的时候,书名能叫“做一棵树”(Be a Tree)。她在书里阐释了将简易自然的安葬理念融入现代社会时会涉及的种种细节与挑战。【我说】来生做一棵树的想法应该能实现吧?把自己的尸体直接埋入土地,然后不知道哪里来的种子,也许是小鸟携来的,我的尸体就变成养分,成为这颗种子的养分。就怕会以土地侵占为名把我的尸体直接与火进行能量转化。2016-6-16 9:20怀着最崇高的敬意安葬逝者,但我们用最简易的方式将他们安葬,这样能让他们快速分解。火化遗体得到的骨灰可以撒在地上,也可以浅埋于地下,反正都能给土壤增肥。如果真有一只双领鸻在你母亲的坟头上筑巢,我说,让她以这种方式不朽,难道不是好上百千万倍吗?2016-6-16 9:27第七章 猫咪乔吉未来某一天,我也会死,而他的孩子们还活着。到那时,他就能体会我现在的感受:母亲走了,但我还有杰瑞,而母亲当年也是这么想的。【我说】这大概就是家长们殷切期望下一代快点成家最深层次的意识吧!2016-6-16 18:57第八章 “不死”课堂Ⅰ:繁缕篇顶极植被【解释】顶极植被是指达到顶极的稳定植物群落。2016-6-18 9:13循环放牧【解释】轮牧是划区轮牧或分区轮牧的简称,是经济有效利用草地的一种放牧方式,是按季节草场和放牧小区,依次轮回或循环放牧的一种放牧方式。两块以上放牧地或将大片草地划分成若干小区,按一定顺序定期轮流放牧和休闲。轮牧周期=小区放牧天数×小区数。轮牧周期长短取决于牧草再生速度,一般再生草高达8厘米-15厘米可再次放牧,需25天-40天。2016-6-20 19:08也许,从每年都翻耕的地里长出来的食物,每样都是现实世界的花园禁果。也许,繁缕就是想告诉我们,大地本可以成为永久的花园,是我们在阻挠这一切的发生。我们每年都撕碎大地的土壤,这便是阻止它成为永久花园的第一步。2016-6-20 19:15第九章 “不死”课堂Ⅱ:猪草篇大规模产业化的单一种植根本就不符合自然规律。【我说】就算野苋,灰草之类生命力极强的物种在单一生长环境里也会变得病殃殃了。2016-6-20 19:53第十章 他们为什么要自杀?为我很清楚,话一出口我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如果文化是一个大蚕茧,我们所有人都是从这个茧里飞出来的。现在让我们暂时抛开这个茧,假设我们自幼便相信,我们是永恒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食物链上流转,也终归回到食物链,这一切美好得令人欣慰。比起与不可思议的神灵在一起共享永生,这更令人感到满足。2016-6-23 19:02我们换个全新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假如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人们天生的癖性不会被当成罪恶或者卑鄙下流的玩意儿,蚯蚓也极不卑贱【我说】不轻视每个生命,才能走不一样的视角。2016-6-23 19:07第十一章 也许上帝就是一株纯红的鸢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根本不需要养老院。2016-6-23 19:21第十二章 大自然的那股子韧劲儿新久保田是一位专门研究水母的科学家,我很喜欢文章里他的那句话:“聪明的人类完全有能力实现生物学意义上的不死。问题是,我们不配。”2016-6-24 8:49人口日益增长的人口与不断发展的商品农业都在极力破坏身边的自然环境,可它恢复起来却比预料的快得多。新久保田是一位专门研究水母的科学家,发现有一种水母是近乎永生的。他的一句话很有意思:“聪明的人类完全有能力实现生物学意义上的不死。问题是,我们不配。”【我说】大自然的更迭交替是人类想负起的责任,可事实上我们不配。在一片土地上有先锋植被开荒,之后会被顶级物种替代。所有生物只是地球的租客,时间有长有短。圣甲虫每天顺着太阳运行的方向滚粪球,不知是谁赋予的程式,人类也只是被植入了类似的程式而已,并不高级多少。高级程式有可能具备自进化功能,但若不符合整个系统也随时可以崩坏。2016-6-24 9:28人类看到的永远是会循环的周期,因为我们想问题的时候,总会考虑“始”与“终”、“因”与“果”,我们会考虑时间的流逝。森林不同;它的每次行动只落在永远的当下。死亡不是终点,也不是尽头,而是另一种开始。树木们不是在早已注定的周期里循环生灭,而是穿行在一个又一个偶发的零星片段里,永无止境。我绞尽脑汁想找合适的词语描绘真实的永恒,可我找不到。正如埃里克·托恩斯迈耶在《天堂般的沃土》中所写的那样:“(演替)没有开始、中期和结束的区分,也没有一个可以被称作‘高潮’的点。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它的情状千姿百态,它的结果也难以准确预料。但是可以肯定,它的发生,只因某一‘块’指定的土地受到了干扰。”2016-6-24 9:39橡树就深谙生存之道。白橡子的坚韧特别使人震惊。我的牧场还告诉我,其实人类不用像现在这样每年都耕地,还有更好的办法可以用来追求“不死”。如果生命真的可以永恒,我们需要更好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它会保证向我们源源不断地供应食物,旱年也不例外。【我说】我们担心自然界过了头。2016-6-29 18:44第十三章 欧洲防风的长生秘诀“二月霜冻一来会带走所有的苦味。因为淀粉经过低温能变成糖分。2016-6-29 18:58你这棵植物要是太招人喜欢,捣鼓基因的那些人就会用生物工程把你弄得面目全非,人们就再也想不起你是谁。【我说】所以太招摇不是好事,这是自然界的例子。2016-6-29 19:02第十四章 杀猪日熟化【解释】是说肉的脱酸。刚屠宰的肉经过这个过程才好吃。这个过程用低温通风的方法将刚屠宰的有水分且柔软的肉,先脱水风化,这时肉会变粗糙,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回到柔软的状态,这时持水性会恢复,也会有些风味。2016-6-29 19:19第十五章 秃鹫的诱惑不忍心让逝者的遗体被秃鹫和蛆虫啃噬,我们只好将他们埋葬,可是,埋葬也不能阻止他们被蠕虫和微生物啃噬。为此,我们又做出精巧繁复的棺材、墓穴、陵墓,然而这一切都不过是徒劳。我们的身体终究得自然腐烂,利益他物。我又自问:我能把爱妻的遗体曝尸牧场喂秃鹫吗?自然法则,甚至科学逻辑都说,那样做没什么不妥。但在这件事上,什么逻辑法则都不能动摇我。我就是办不到。意识到这一点,我也就明白了为何我宣扬的那种完全自然的“生”与“死”永远都不可能彻底地实现。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人类的思想永远都不会彻底屈服。2016-6-30 9:08第十六章 去它的“利滚利” ——我们近乎不朽的发明利息能没完没了地变钱这回事,根本就是个人造赝品,它是食物链的大敌;食物链才是永恒的正主,天然轮转不休。2016-6-30 9:10《圣经》和那些智慧哲人总算说对了一次:利息是我们社会问题的根源。2016-6-30 9:27第十七章 在人类中求生存总有些人特心疼环境。只要人类的活动看上去(或者确实)对大自然造成了破坏(并且最终危及人类),他们就感到绝望。从探寻永生意义的角度上说,我认为,我们经常杞人忧天;我们的眼光应该更长远,看看有多少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最自私、最不计后果的活动,在耐心的大自然面前怎么就慢慢黯然,怎么就慢慢失色。2016-6-30 18:35大自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坚韧。2016-6-30 18:37数千英亩的地就要单种玉米和大豆了,随之土壤要退化,土地所有权越来越集中。大自然却保持缄默,耐心地向我们展示着它的随机应变、它的忍耐包容,还有它的运筹帷幄、攻无不克。2016-6-30 18:37就算你把地撂在那儿什么也不干,大自然也会根据气候因地制宜,把它调成林地、草原,或者荒漠。世上就没有闲置的土地,也没有废弃的农场,大自然总有办法赋予它们生命。你会看到一场非常有趣的现场直播,主题便是大自然的适应演变,直播内容年年月月都不同呢。2016-6-30 18:40人类对大自然所做的一切,就像一艘迎着大自然挺进的无畏战舰,看似无坚不摧,其实却有不少漏洞。如果,你找到了那些瑕疵裂缝,找到了与环境友好共处的位置;如果,你开始为你的发现感到快乐,你会发觉,你也获2016-6-30 18:41得了些许大自然在面对逆境时的忍耐与平静。2016-6-30 18:41第十八章 再干久一点儿想在劳动一线生存,高明的农夫或园丁必须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有时,“职业道德”这个词本身就自相矛盾。也许,能让本来只长一根草的地方长出两根来是挺崇高的,但有时候,长一根草就够了。2016-6-30 18:46保持耐心常常是长生秘诀的一个关键2016-6-30 18:46农耕与园艺事业半途而废,多半因为当事人热情有余而体力不足。2016-6-30 18:51体力与年纪,此消彼长,我们这些老不死的又还想干活儿,只要杠杆用得妙,就能给肌肉补充力量。2016-6-30 19:13第二十一章 又一春大地不是埋葬尸体的墓地,而是一间等候室,所有生命都在这儿重整旗鼓,蓄势再发。2016-7-1 9:06实生树【解释】实生树就是通过种子(有性)繁殖长成的树,而有很多植物是通过嫁接和扦插那样的无性繁殖手段长成的。实生树得特点是抗性强,生长旺盛,但是缺点是种质容易退化,而嫁接、扦插树木能够很好保留品种优良特性,果树通常都是在实生树上嫁接优良品种的枝条来实现改良的。2016-7-1 9:41来自 百度阅读 Android
  •     记得这位幽默的老头在他的博客中曾经说过:如果这本书没叫你掉一滴眼泪,那可以找我把书款全部退回。如今,非常遗憾,这笔帐看来是无法向已经化作肥沃泥土,滋润大地万物的老先生亲自讨要了。但我相信,每当春天再出现,这位极具智慧的农夫都会以另一种形式,与我们再见。这笔书款,就算到慷慨富有的春天头上好了。作为一在美国俄亥俄州怀安多特县生活了一辈子,边种田边写作的“执拗的农夫”,吉恩对自然,生死的理解显得格外独特且深刻。年年岁岁,他帮助植物生长,也帮助植物死亡,对于自然界食物链上的座次可谓了然于心,这也帮助了他更好地参透了人世间的生生死死,纷纷扰扰。在他看来,自然界中,没有什么是真正死去的,各种生命体都在自我更新。我们更应该用更新而不是死亡来描述生命进程。更新才是常态,死亡不是,死亡只是更新的第一步。不仅如此,他还用睿智的眼光发现:大地不是埋在尸体的墓地,而是一间等候室,所有的生命都在这里整装旗鼓,蓄势待发。而在冬天呢,大自然当然也从未完全死去,它只是在寒冷的时候减缓了生息。如他所说,自然界既有百转千回的无常变迁,更有运筹帷幄的随机应变。这生与死,因与果,始与终,有穷与无穷,永恒与无常等种种终极问题的思索,终于在他罹患癌症时兵临城下,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刨根问底的他发现其实大自然一直想告诉他那些长久以来需要知道的事,却一直被非自然和超自然的声音淹没,于是,他在花园中开始了自然疗愈,心灵触动似乎也促进了他身体的康复。他在自己的农场里,花园中,尽可能观察大地的更迭新生,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一种动植物。因为这份敏感,他不再对有些食物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在他眼中,自然就像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从中可以折射出丰富多彩的诗篇。这些内容,让他把看似寻常普通,平淡无奇的日子变成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戏剧。与大自然水乳交融的相处让这位本来就没有机心,顺从天性的老头更加远离了种种纷扰和痛苦的折罚,而就算癌症也并没有使他倦怠歇笔,反而让他更加笔耕不辍,像一个被猛砍滥伐而变得伤痕累累的苹果树,一心只想结出更多的果实贡献大地。面对姹紫嫣红,绚烂多彩,这像是他盛大收场而专门演出的五月,吉恩难以抗拒它的魅力,将重重包围他的明媚春日,尽情地伸出双臂拥抱,肆意地紧紧揽入怀中。时日不多的他是多么期盼这美景驻足不离啊!但他很快清醒地意识到,正是因为大自然的日夜兼程,瞬息万变,才创造了下一个春天的到来。记得这位幽默的老头在他的博客中曾经说过:如果这本书没叫你掉一滴眼泪,那可以找我把书款全部退回。如今,非常遗憾,这笔帐看来是无法向已经化作肥沃泥土,滋润大地万物的老先生亲自讨要了。但我相信,每当春天再出现,这位极具智慧的农夫都会以另一种形式,与我们再见。这笔书款,就算到慷慨富有的春天头上好了。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可爱的老头,那就是只要有四分之三英亩地就觉得满足的哈里森先生,上帝对于他来讲,也许就是一枝纯红的鸢尾,除此之外,别无他求。想想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一个温暖的阳光照耀的午后,安静地躺在躺椅上,注视着他亲手栽种的满园鸢尾,这画面太过宁静美好,让人心生感动和向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境界似乎就是这样吧!虽然这两位生活在自然中,热爱自然的老先生已经和自然亲密地融为一体,但记忆永恒,思想长存,他们就仿佛还是我们中的一部分,不曾离开。书中有一个观点和围绕它的种种例证让我大为震撼和吃惊。吉恩认为,我们为每况愈下的环境发愁有时其实是徒劳的杞人忧天,大自然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稍加留意便随处可见。那些看似强大深刻的人类活动影响在大自然面前慢慢黯然慢慢失色,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花曲柳窄吉丁快把白蜡树杀光了,但与此同时,还有好几百株小白蜡树苗还在继续生长;小黑胡桃树苗被砍掉十四次,又被放火烧掉,仍阴魂不散;橡树的种子被各种小动物吃尽杀绝但到了来年春天依然有数不清的种子发芽生根••••••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树木不是在早已注定的周期里循环生灭,而是穿行在一个又一个零星偶发片段里,永无止境。”人类对大自然所做的一切,就像一个战舰,看似无坚不摧,实则漏洞百出,只要我们看到其间存在的瑕疵裂缝,我们就会发现,大自然运用它那强大的自我修复本领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     文/夏丽柠叶芝用“生与死,冷眼一瞥。行者,且赶路”作为墓志铭。而济慈的墓碑上却写着: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叶芝勇敢,无畏生死。济慈淡然,尘土同归。诗人既然如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该如何面对生死?死是生的果实,生是死的枝桠。人活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与死神握手,却永远也没有机会跟别人谈谈感受。那么,就让我们向身边的生命学习经验吧。幸好美国的吉恩•洛格斯登,把通过观察大自然积累起来的生命经验写在《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里,与我们分享。真不知该称吉恩是著名农民还是作家?他生活在俄亥俄州的上桑达斯基镇,经营着一家农场。可同时,他又是一位多产的非虚构类作家、小说家与读者。不过,他以“执拗的农夫”为名开了自己的博客。完全可以想象,他逢人便会伸出手来说“我是农夫吉恩”,而绝不是“我是作家吉恩”。吉恩对于农夫身份的自豪感是与生俱来的。这本书更像一本自传,童年的牧场生活,令他自以为从小就是大自然的一员。阅读吉恩的书,会有强烈的代入感,以为生活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出门有潺潺的溪流,远处见低矮的山谷,林子里有慢慢腐烂的老树,牛羊在草地上闲散地踱步。可成年吉恩与我们一样,日常面对的都是钢筋水泥的丛林,疾驶无序的汽车,每天在拼命追求所谓的“创造财富”。诚然,我们与溪水、山谷、老树和牛羊的生命经验是不同的。可它们不懂永恒,却反而缔造了永恒。这正是庄子所说的“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吉恩的想法与庄子不谋而合。大自然里的所有生命都充满智慧,都值得尊敬。尽管他一直自嘲学识浅薄,可却借助自然启蒙智慧,开始怀疑所学过的一切:“生与死、因与果、有穷与无穷、永恒与无常”。人到中年,他选择回归故土,向自然学习,体会永恒。吉恩养花才发现:“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各种形式的生命都在自我更新”;吉恩给母亲扫墓时感悟:“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墓是永恒的花园”; 吉恩在与不死的杂草繁缕和猪草做“斗争”时乐观地想:“永久还是存在的”。吉恩的文字有趣,从不说教。总能用诙谐幽默的语调和例证,说清一个道理。 他像草木万物的兄弟,真诚有爱,观察细致。无论写杀猪日的“忏悔”,还是秃鹫猎食尸体的血腥,他都直面生死的思考在里面。生命的终极考验还是来了,吉恩得了癌症。特别喜欢他说“谷仓是独自哭泣的秘密角落”。人生啊,总要有一个地方可以把自己藏起来,哭笑都好,至少那个地方可以让你坐定,直面生死。吉恩当然还好好地活着,甚至还说“或许我该得这一场癌症,它让我明白,我的生活曾经多么的美好,而这美好的生活,还没有结束。”这就是大爱,他甚至连病魔都肯爱。生命从容,理当如此。在本书结尾,春去春又来,吉恩又迎来了一个草长莺飞的春天,大自然又教会了他一个道理:生命的一个真相是死亡。死亡的唯一真相是生命。倘若我们认同这点,生与死,都值得我们爱!吉恩在一次访谈中说,如果这本书没让你掉一滴泪,他就把你买书的钱退还。泪满衣衫,是绝妙的生命体验。唉,可惜我没办法找吉恩退钱了。转载请豆邮联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关于死亡,我曾经非常惧怕,有时一想起来“人是会死的”就慌得不得了,这个老爷爷面对死亡时的思考,给我的启发很大!
  •     多年前读《普罗旺斯的一年》,叹人间天堂不过如此,中法农民的差距。读本书,叹中美农民的差距!小时候在农村生活,长大后考大学进入城市,上班买房成家生娃,原来不过是《摩登时代》的现代版。
  •     用理智来看待本书,是否经得起推敲始终是存疑的。如果我们确如农夫所说,在食物链中永恒流转,那所指的不是一个的我,而是种群意义上的人类,区分大的人和独立的我是显然的,从群体中找到自己,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大特点。因之对死亡的恐惧,作者是否模糊了真正的恐惧内容呢?但我终究很感谢他的描述,他的美好的人生,他与自然的共生,至少与他而言,生命是那么的美好、平等、互助。谢谢作者!
  •     有一段...不会讲普通话的牧师..笑喷了
  •     透着一种不太积极和无能为力感,不知道这是否算是自然主义哲学,叫人忍耐,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事情并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等等。鸡汤感有时过分浓烈,让人不适。文笔是漂亮的。问题是道理太多,知识弱。作者显然是城里人而非农夫。
  •     自然农法
  •     作者不信宗教么?很奇怪,这样说他内心真的很强大...
  •     与男神一起读。
  •     有点像美国的刘亮程,翻译后文笔没那么好,但也没那么矫情。。。
  •     羡慕这样的生活
  •     好!
  •     挺好的书
  •     人与自然的真实体验,死神在侧时对大自然的观感又进一步升华,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第三重境界了。“蚊子雌性吸血,雄性则吸食花蜜。”“秃鹫天生就捧着铁饭碗,世间总有生命在消逝。”
  •     时常提醒自己活在当下才是重要的,关注内心,顺从内心,把目光收回来寻视一下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与收获。
  •     一切顺应自然,不用刻意为之,大自然自我修复的能力很强。人越亲近自然,越能堪透生死,在自然中了悟人生,千年前道家的思想依然煜煜生辉。
  •     一开始读想到《沙乡年鉴》,后来发现和沙乡还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沙乡思考的是人力对环境的破坏,那么农夫则阐述自然的韧劲——不论人类之力有多大,自然总能顺其发展,渐成新的理想状态。——原子弹炸毁了广岛却没能炸毁那里的银杏。——至于死生,看破的哲学,终究不能够抚平波动的情绪吧。
  •     说它是农业文明的结晶也不为过 - 你能看到老庄的影子。
  •     略絮叨,略鸡汤,文笔不错,很文学化。
  •     一部讲述“你咋不上天”的书...
  •     有趣,搞笑版的《自然农法》,道家思想的美国传人
  •     大自然真是伟大神奇
  •     我们并不比鸟兽花草更高贵美好,少一些人力,多点敬畏,老天自由道理。
  •     三星中包含着对作者的敬意:一个坚持读书写作的农民。其内容对于生死及自然的理解,很像中国道家的无为同时沉淀了一个农民一生的体悟。
  •     有点啰嗦,但很有意义!
  •     这老头懂得好多啊
  •     自然与自然原理流露,并没有完整的哲学体系,随笔谈天地,略失望。
  •     大自然的往复,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冬去春来,我们还会再见。得知作者今年六月去世,但他的文字和思想继续活着并得以在他人的脑中延续,这也许是大自然给他的最好礼物。我很喜欢他写的东西,朴实易懂的文字中蕴含着幽默。
  •     真诚的生命体验。
  •     俄亥俄州确实很漂亮,上次去过一个农场。
  •     可以看看
  •     当生命离死亡越近,笔下的文字就会越真实
  •     手机碎片时间读完的书,虽文字粗糙,但能引起思考
  •     田园将芜胡不归……
  •     换说说法讨论生与死,没超出什么,没留下太多映像
  •     昨天晚上睡不着,不小心看完了。不同意一些观点,如过度医疗,使用机器等,但是喜欢他说真话。
  •     读完之后心里满满的平和。
  •     作者是个有趣的乡下老头,懂得土地,对围绕土地的来自天上地下的动植物包括人自己,有着细腻的体认。这本书会让我不时想起狄勒德的听客溪的朝圣,都是在疾病中所写的文字,常有悲天悯人之感。自然文学容易使人平静。
  •     以为哲学其实散文
  •     笔记做了好多,好多很有用的话
  •     一位美国农夫关于自然与生死的感悟。作者一辈子在农场生活,晚年患了癌症后在自己的园子里、生活中的一个个现象中感悟死亡。特别赞成作者的观点,死亡其实只是大自然往复循环的一个正常过程,我们的思想基础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来自于自然中的各种食物、营养物质、元素。死亡,是一个让我们把自己归还大自然,回到本我的那个过程,我们所做的,更应该是感谢大自然、本我给了我们这样一段精彩的过往。
  •     一株水仙伏落,我站着看了许久。曾经亭亭玉立的水仙,如今只剩残躯平铺于地,叶子由翠绿变成乳白,再由乳白变成棕褐,花茎在阳光下主要呈金黄色。这植物,对三月的霜冻不肯妥协,使我大受鼓舞;又在四月吐露花蕾,嘲笑春寒大势已去;就连现在这般奄奄一息地舒展在地上,也自有一番楚楚可怜的美丽。不过也只有我在那儿可怜来可怜去的。水仙不是死,它只是同往年一样,岁岁回归大地,来年再为四月装扮。
  •     聊聊死亡,谈谈活着
  •     大自然的一切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园丁和农夫要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死亡;全年照看的的那片鸢尾,真正逞妍斗色的时间也不过两周;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会真正死去。各种形式的生命体都在自我更新;
  •     这个值得一看
  •     看看
  •     美国农民伯伯的亲身感悟!
  •     读这本书时正好一个亲人得了癌症,愿世界都安好。
  •     去爱吧,直面无常,献出自我。
  •     没有掉眼泪 找谁退钱િ
  •     也许上帝就是一株纯红的鸢尾。美国人除草喷火器大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