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牛津通识读本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44732680
作者:[英国]保罗•巴恩
页数:24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一章 考古学的起源与发展 考古学就像怀旧一样,不是过去的样子了,那么它来自何方?“对考古学的考古学”是什么?大多数人都对过去怀有某种兴趣。确实,这种兴趣再加上下述事实——我们知道我们将会死亡与我们是唯一有能力摧毁我们星球的生物——也许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之一。似乎人类总是对他们祖先遗留下来的遗迹感到好奇——尽管开始时间已无从考证,但是有许多实例表明,古代文化似乎已经在收集或者甚至在崇拜更古老的物品:例如,在公元5世纪,巴尔干的一位色雷斯公主在她的陵墓中就拥有一份石器时代的石斧收藏。在北美,公元15世纪与16世纪的易洛魁人遗址中也有着几千年前的人造器物;而在南美,据说印加帝国的皇帝们曾经收集了莫切文化的富丽堂皇的绘有色情图案的陶器,这些陶器在当时已是若干世纪之前的古董了。 现在已知的最早的“考古学家”是巴比伦国王纳布尼都斯,他在公元前6世纪发掘了一座庙宇,一直挖掘到一块数千年前安放下去的奠基石。在D.W.格里菲斯于1916年拍摄的默片《党同伐异》中,有一个场景有如下字幕:“这天对贝尔沙撒的父亲来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他发掘出了纳拉姆—辛神庙的奠基石,这座神庙是三千二百年前建造的。偶然间,他察觉到波斯人居鲁士,巴比伦最强大的敌人,正在靠近这座城市。”这表明甚至考古学最早期的开拓者们也深深地迷恋他们的专业并且常常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昔时“考古学家”的含义与今日大不相同。实际上,在希腊,在公元后最初的几个世纪里,“考古学家”这个词指的是一类演员,他们用戏剧性的摹拟表演在舞台上再现古代的传奇!今天所理解的“考古学”这一词语是由17世纪里昂的一位医生兼古物学者雅克·斯蓬重新创造出来的。他也提出了archaeography这个词语,但这个词像掉在石头地面上的陶器一样摔得粉碎。 在罗马时代,尤里乌斯·凯撒的战士发现了许多伟大的古代坟墓,当时他们正在意大利与希腊建立殖民地;他们从这些坟墓中劫夺陶器和青铜器,这些东西在罗马可以卖到很高的价钱,这是早期的盗墓与古物买卖的一个实例。据史学家苏维托尼乌斯所说,甚至奥古斯都大帝也曾经收集“已经灭绝的海洋与陆地怪兽的巨大遗骨(它们通常被称为‘巨人之骨’)与古代英雄们的武器”。 到中世纪时,欧洲人逐渐为“奇妙的陶罐”所吸引,那些陶器(可能是骨灰瓮)由于自然侵蚀或是穴居动物的活动而神秘地从地下显现出来。与此同时,人工制造的燧石与打磨光滑的石斧也经常由于农夫耕耘土地而重见天日。根据普遍的看法,这些器物是精灵的弹丸或是雷霆弩箭,但实际上,它们为甚至远在非洲和印度的人们所崇拜与收藏,并常常被他们用作护身符或符咒。在欧洲,许多器物被人们收藏在“古玩柜橱”内,早期的文物爱好者将自然的与人工的物品收集在一起,头脑更开明的人慢慢地认识到,这些“雷霆弩箭”与“奇妙的陶罐”实际上是古代人类的人造遗物。与此同时,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的发现鼓舞了当代艺术家去研究古典时期的形式,而富有的家庭则开始收集与展出古典时期的文物。

前言

梁白泉马克思在讲到一般意识形态和德国哲学时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说到历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类自身的历史。什么是我们自身的历史?一般将其理解为以文字记录的历史文献。可是,无论中外,自古以来就有人对此持怀疑的态度。“疑”字多义。《诗•大雅•桑柔》:“靡所止疑”,毛传“疑,定也”;《仪礼•士相见礼》:“凡燕见于君,必辨君之南面,若不得,则正方不疑君”,注“疑,度也”;《逸周书•王佩解》:“时至而疑”,注“疑,犹豫不果也”;《说文解字》:“疑,惑也”,“惑,乱也”;宋《广韵》:“疑,恐也”、“不定也”。《后汉书•桓谭传》:“数从刘歆,扬雄辨析疑异”;《曹褒传》:“互生疑异,笔不得下”;《郑玄传》:“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陶渊明《移居》中的名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南宋朱熹在《近思录•致知》中指出:“学者先要会疑”;近代胡适也提到,“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在西方,17世纪的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认为以怀疑方法可以找到不容置疑的真理,对“怀疑论”(skepticism)的影响很大。历史是什么?从认识论出发,当今的史学家如詹京斯(Keith Jenkins,1943— )等,大力鼓吹“后现代”(postmodern)史学。后现代史学家的观点有:历史是“一门科学或一门艺术”,“历史可说是一种语言的虚构物”,“其内容为杜撰的与发现的参半”。人们因而要问:历史在多大的程度上是可信的呢?今天,我们历史学的工作者习惯于把历史学的组成分为三个基本部分:一是历史文献,如我们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等等;二是民族学(eth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特别是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地调查、记录下来的那些原始土著居民的现状和知识,如摩尔根(L.H.Morgan,1818—1881)的《古代社会》等等;三是18世纪中叶以来因发掘意大利庞贝古城、埃及陵墓、美索不达米亚和小亚细亚遗址而建立起来的考古学,其中著作很多,举不胜举,例如柴尔德(V.G.Childe,1892—1957)的《青铜时代》、《工具发展小史》等等。关于历史文献,人们大多深信不疑。因为列强侵略,西方思潮涌入,学者反躬自省,对古文献的价值产生怀疑。近代梁启超指出:《二十四史》不过是一部“帝王家谱”,是帝王家族的“相斫书”。上世纪30年代,以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学者为首的“古史辨派”曾对我们的古史全面质疑。冯友兰又提出“信古、疑古、释古”三阶段的历史划分。西方16世纪启蒙思想家、怀疑论研究者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告诫人们,不要“知之最少,信之弥笃”。克罗齐(B. Croce,1866—1952)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说一切历史都必须从当代出发,历史总是后人或别人的论述,只反映了后人或别人的历史观。英国古典学者、历史学家伯里(J. B. Bury,1861—1927)提出了严厉而苛刻的要求:“历史是一种科学——一点不多也一点不少。”于是詹京斯在他的《历史的再思考》一书中感叹“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知道过去。”民族学记录的原始民族或处于母系或父系社会,或处于奴隶制或农奴制社会。民族学家说:他们或多或少地证明了今天先进民族曾经经历过的历史阶段。但这只是推测,只是可能,只是“例子”,而不是“证据”。列宁(V. Lenin,1870—1924)说过:“例子不是证据”,例子只是类似的可资比较的东西,证据是事物的全体或局部。看来,只有考古学,由于遗址、遗迹、遗物的直观性,具体性,原生性和生态性,才能比较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历史”。考古学并非万能。第一,由于自然、人为的原因,先人的遗存已经大量消失,仅存者难以展示他们生存的全貌;第二,它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进来,共同认识和解读;第三,正如我们认识、解读古代文献一样,存在着类似“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的问题,做到完全的客观和准确仍是非常困难的。我国的考古学从西方输入,百年来成果辉煌,证明了我们的古史基本可信,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引进西方的成果。本书作者保罗•巴恩(Paul Bahn)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翻译家和考古节目主持人,1979年获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发表论著四百多篇,出版专著八部,其中部分被列入大学考古专业的参考书目。他善于把高深、艰涩的学术概念用通俗、活泼、有趣的文字表达出来。他说:“如果考古学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那它就一钱不值。”在今天这个繁忙喧嚣的社会中,这非常符合读者的需要。不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强调学习要尽量与兴趣相结合,且要持之以恒。本书为你打开了一扇古老的门,请你不要轻易将此门关上。希望本书的阅读过程能够给你带来快乐!

名人推荐

非常生动,绚烂无比,娓娓道来,细致入微……带你探访考古学的珍奇世界。——牛津大学欧洲考古学教授 巴里•康利夫

内容概要

作者
保罗•巴恩 古物研究会会员,《考古学》杂志(纽约)的特约编辑。翻译和编著过多本考古学方面的著作,同时还担任电视台考古节目的主持人。
序言作者
梁白泉 南京博物院前院长,研究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江苏省及南京市文管会委员,南京古都学会顾问。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主要致力于文物、考古、保护方面的工作。主编出版有《国宝大观》、《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中国博物馆》、《中国艺术博物馆》、《吴越文化》等十余部著作。

书籍目录

1 考古学的起源与发展
2 确定年代
3 技术
4 人们怎样生活?
5 人们怎样思想?
6 居所与社会
7 事物如何与为何改变?
8 少数与女性
9 将过去呈现给公众
10 过去的未来
索 引
英文原文

编辑推荐

《牛津通识读本: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由古物研究会会员、《考古学》杂志(纽约)特约编辑保罗•巴恩撰写,折射出了考古学的持久魅力。南京博物院前院长梁白泉作序推荐。

作者简介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由古物研究会会员、《考古学》杂志(纽约)特约编辑保罗•巴恩撰写,折射出了考古学的持久魅力。南京博物院前院长梁白泉作序推荐。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趣味横生,折射出了考古学的持久魅力。考古作为一种消遣、一份事业和一门学科而独具吸引力。它囊括了整个地球,求索二百五十万年的历史。从沙漠到丛林,从深穴到高峰,从石器到卫星照片,从现场挖掘到抽象理论,考古学与几乎所有的学科相互交叉,试图重建过去。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牛津通识读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序言梁白泉马克思在讲到一般意识形态和德国哲学时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说到历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类自身的历史。什么是我们自身的历史?一般将其理解为以文字记录的历史文献。可是,无论中外,自古以来就有人对此持怀疑的态度。“疑”字多义。《诗•大雅•桑柔》:“靡所止疑”,毛传“疑,定也”;《仪礼•士相见礼》:“凡燕见于君,必辨君之南面,若不得,则正方不疑君”,注“疑,度也”;《逸周书•王佩解》:“时至而疑”,注“疑,犹豫不果也”;《说文解字》:“疑,惑也”,“惑,乱也”;宋《广韵》:“疑,恐也”、“不定也”。《后汉书•桓谭传》:“数从刘歆,扬雄辨析疑异”;《曹褒传》:“互生疑异,笔不得下”;《郑玄传》:“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陶渊明《移居》中的名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南宋朱熹在《近思录•致知》中指出:“学者先要会疑”;近代胡适也提到,“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在西方,17世纪的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认为以怀疑方法可以找到不容置疑的真理,对“怀疑论”(skepticism)的影响很大。历史是什么?从认识论出发,当今的史学家如詹京斯(Keith Jenkins, 1943— )等,大力鼓吹“后现代”(postmodern)史学。后现代史学家的观点有:历史是“一门科学或一门艺术”,“历史可说是一种语言的虚构物”,“其内容为杜撰的与发现的参半”。人们因而要问:历史在多大的程度上是可信的呢?今天,我们历史学的工作者习惯于把历史学的组成分为三个基本部分:一是历史文献,如我们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等等;二是民族学(eth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特别是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地调查、记录下来的那些原始土著居民的现状和知识,如摩尔根(L.H.Morgan, 1818—1881)的《古代社会》等等;三是18世纪中叶以来因发掘意大利庞贝古城、埃及陵墓、美索不达米亚和小亚细亚遗址而建立起来的考古学,其中著作很多,举不胜举,例如柴尔德(V.G.Childe, 1892—1957)的《青铜时代》、《工具发展小史》等等。关于历史文献,人们大多深信不疑。因为列强侵略,西方思潮涌入,学者反躬自省,对古文献的价值产生怀疑。近代梁启超指出:《二十四史》不过是一部“帝王家谱”,是帝王家族的“相斫书”。上世纪30年代,以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学者为首的“古史辨派”曾对我们的古史全面质疑。冯友兰又提出“信古、疑古、释古”三阶段的历史划分。西方16世纪启蒙思想家、怀疑论研究者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告诫人们,不要“知之最少,信之弥笃”。克罗齐(B. Croce, 1866—1952)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说一切历史都必须从当代出发,历史总是后人或别人的论述,只反映了后人或别人的历史观。英国古典学者、历史学家伯里(J. B. Bury, 1861—1927)提出了严厉而苛刻的要求:“历史是一种科学——一点不多也一点不少。”于是詹京斯在他的《历史的再思考》一书中感叹“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知道过去。”民族学记录的原始民族或处于母系或父系社会,或处于奴隶制或农奴制社会。民族学家说:他们或多或少地证明了今天先进民族曾经经历过的历史阶段。但这只是推测,只是可能,只是“例子”,而不是“证据”。列宁(V. Lenin, 1870—1924)说过:“例子不是证据”,例子只是类似的可资比较的东西,证据是事物的全体或局部。看来,只有考古学,由于遗址、遗迹、遗物的直观性,具体性,原生性和生态性,才能比较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历史”。考古学并非万能。第一,由于自然、人为的原因,先人的遗存已经大量消失,仅存者难以展示他们生存的全貌;第二,它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进来,共同认识和解读;第三,正如我们认识、解读古代文献一样,存在着类似“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的问题,做到完全的客观和准确仍是非常困难的。我国的考古学从西方输入,百年来成果辉煌,证明了我们的古史基本可信,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引进西方的成果。本书作者保罗•巴恩(Paul Bahn)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翻译家和考古节目主持人,1979年获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发表论著四百多篇,出版专著八部,其中部分被列入大学考古专业的参考书目。他善于把高深、艰涩的学术概念用通俗、活泼、有趣的文字表达出来。他说:“如果考古学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那它就一钱不值。”在今天这个繁忙喧嚣的社会中,这非常符合读者的需要。不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强调学习要尽量与兴趣相结合,且要持之以恒。本书为你打开了一扇古老的门,请你不要轻易将此门关上。希望本书的阅读过程能够给你带来快乐!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幽默,易懂,不错的科普书
  •     为了和王老师谈笑风生
  •     一本不错的小书,中英双文,保罗巴恩是著名的考古学通俗读物作者,其语言风趣幽默又不失准确深刻,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于考古学及其使命有着清醒而独到的见解。这本小书,对于考古学,既可入门,又可悟道。
  •     严重怀疑是教授拆分内容找学生翻译的,有让人不能容忍的翻译腔,前后风格还不太一致,当入门读物,勉强读一下就好。//作者还蛮幽默的,总有那么一些让读书的人能会心一下的地方。
  •     戏谑的笔法,生动的说理,豁达的态度。考古学的乐趣都在这本书里了。
  •     淺顯易懂,但是內容非常少,對於有相關歷史讀物閱讀經驗的人來說,就沒有必要看了!
  •     连看几本这个系列的书,就越发明白幽默感是多么的重要!
  •     前面翻译还可以,但是到中间、后面,到底在翻什么?书中写的知识不怎么多,对通识读本来说知识不太足够
  •     任何学科如果不能满足人的欲望就没意义。理想跟现实打架嘛。
  •     入门的话很不错,给了想要深入了解的人一个方向。
  •     通俗易懂
  •     作者挺有服务精神的,一直在说考古对社会的意义在哪里。从简介上看他是考古节目主持人,肯定被人一直被人这样问
  •     已阅!
  •     对考古学算是一个入门或者了解的普及性质读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     有趣的、顺畅好读的小册子
  •     文字精彩幽默精辟,引人入胜,很好的一本小书,而且前半本译文后半本原文,个人也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排版,推荐只是这个页面上的“内容简介”写错了,用的卡夫卡的书的简介,不知道哪个无良编辑睁着眼睛瞎弄的
  •     简介一类的小书!估计这套书厚度 坐火车读物不错
  •     翻译太差了。
  •     深入浅出的读物,非常满意。
  •     有点给外界普及的意思。考古的范围,考古的作用,考古的工具。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考古是与人类有关的历史产物。与人类无关的各自有古生物学等。考古的工具演变有所介绍。还有就是对一些我觉得听起来好玩实际辛苦无聊的学科都适用的一些“自我排解”(没有那么惨,只是告诉一些人考古学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好玩,并且告诉对考古学坚持的人,你们有坚持的理由)然后我不推荐这本书。1.这书太老了1996年的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在没有添加修改的情况下还出;2.作者应该是英国人把,民族自豪感太强,对中国的藐视让我不爽。
  •     其实到现在我还坚持认为我适合这个学科。。。
  •     哈哈哈!除了最后一句翻译是病句,全书读起来通俗又愉快
  •     就当扫盲贴
  •     在曾经打算报考考古专业的八年后,我终于。。。。。。。完整的读完了一本考古学的入门书
  •     蛮薄一本的,算是考古学的入门书籍。对考古学感兴趣或想选考古学作为专业的人,都可以看看。反正我是看完后庆幸自己当初没有真的选考古学作为专业。
  •     考古学不研究恐龙,他们研究人类及其遗迹。除了一本正经地介绍考古外,作者也拿考古学家和他们的工作开开玩笑、讲述考古派系纷争、一代对上一代的讨伐以及考古的伦理道德。在这个研究材料多到几代人都研究不清的时代,研究性发掘已经越来越少,抢救性发掘越来越多了,终于不用发生炸药轰开墓门这样的惊天巨雷。考古古老又年轻,存在大量盗墓及文物劫掠但各地的保护中心博物馆正在蓬勃发展,人类从没像今天这样重视这些,即使永远无法完全再现真正的过去,那个已逝的世界。
  •     有趣的入门,有趣的作者,有趣的考古
  •     假装关心女友专业系列。西方考古学的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反思,大概中国还不需要着急。。。
  •     本書說明清晰 作者也幽默 不管怎麼看都比歷史課本上面的史前時代寫法好太多了 不過那個蠢蠢的插畫是怎麼回事 不好看又沒趣味又對了解文字沒幫助 出版社把整本書的size放大然後賣更高價 實在是令人不滿
  •     蛮有趣的,等下贴一个好笑的误译
  •     其实,我想从这本书中获取很多的信息。
  •     排版装帧都很满意!尤其是内容,适合所有对考古有一定了解或者全无基础的人。从考古的历史到现状一一道来,改变人们对考古和考古工作者的刻板印象,让你真正体会其中的趣味。看得出作者怀有极大的热情。人一身总要为一些非功利的东西贡献自己的热情,不是吗?
  •     我是多无聊和冲动,才会去读一本和自己生活毫不相关的书。倒是也看得下去
  •     倒是内容挺短的,也只是大略的讲了一下考古的意义。没讲具体的方法,倒是还是很有启发性的,关于考古在人类史上的存在和个人偏见的影响。通认识读本可能都这样吧
  •     无论如何都难掩作者字里行间的幽默。
  •     略浅。
  •     有趣
  •     这个系列的小册子用来简单了解一下相关主题的基础知识还是不错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