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让闪电从身上经过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305107450
作者:周伟驰
页数:328页

书籍目录

第一辑(2008—2010)
滨海一日
证据
卡尔·马克思奔跑
洗鱼
湖边
晚风
观星
黄鹤楼
家族相似
政治符号学
一堆铁在天上飞行
蚁山
玻璃兽
带着一首诗去旅行
一棵树本身
小山水
夜有翼
四个世纪(组诗系列)
十九世纪
十八世纪
十七世纪
二十世纪
望星空的人
博喻课
我的星座
奋斗
坐飞机从成阳到燕都
暖气盖上的一家
深处
广深线上
为什么世界有光辉
词的眼
明瑟楼冬日听曲(A版)
明瑟楼冬日听曲(B版)
小城兴衰史
日新月异的旧公路
古河床
手套继续手的生活
蜃景
夜行车
当我从静寂的垄上走回
第二辑(2000一2004)
河流
风筝
小石桥

镇长
满先生
翅膀(长诗)
散步
后墙
作为自我的他人
作为他人的自我
滑冰者(长诗)
中和
月亮改变我们的生活
对怀疑论者的三分法
对某个但丁或叶芝的疑问
当男权遇上女权
杜马教授和亨亨博士(滑稽列传)
亨亨博士的海上行
杜马外传
杜马档案
亨亨博士的现象学观察日记
话(长诗)
回忆
第三辑(1992—1998)
剪枝(长诗)
电车总站(组诗)
飞机猛地下沉时
还乡人
旧旅途
白日梦
飞乌
望乡
离人思念夏娃和伊甸园(仿歌)
拉撤路的默求
病冬天(组诗)
野蜂
无题
客西马尼
诗艺
闪电十四行
第四辑(1988—1992)
追忆(长诗节选)
不愿当诗学教授的康德在哥尼斯堡林荫大道上散步
九二年五月赴京复试后沿京广线返穗途中
秋天十四行
黯淡十四行
炉火十四行
梦与醒
聋人之歌
海语
克尔凯郭尔
庄周
诗歌十四行
击溃
第五辑(1982—1988)
新德里之战
真理城
公园雕像
时尚杂志
咖啡
历史
在我八十岁那一年(长诗)
一个黄昏呆戈理焚他的《死魂灵》第二部手稿
花虫琥珀
后记

作者简介

《避雷针让闪电从身上经过》是中国著名诗人周伟驰的新诗选集,诗风清丽,哲理深远。作为诗人,周伟驰是我们时代尤为罕见的综合性诗人。他可以自如地出入各种风格和题材。弗洛斯特风格的诗,他能写得很好,奥登风格的诗他也能写很好。但他不是弗洛斯特风格诗人,也不是奥登风格诗人。他另一些诗写得从容、宽阔,语言、意思、节奏都很自如,问题也很清楚。非常漂亮,极富神采。他能驾驶很多抽象的问题之诗,直接写历史、理性、生死、救赎,等等。


 避雷针让闪电从身上经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一在一次通信中,歌德指责席勒:你写的诗像哲学,做的哲学像写诗;不知道你究竟是写诗的哲学家,还是进行哲学研究的诗人。言下之意,在席勒那里,诗和哲学构成相互伤害、削弱的敌对关系。可是,歌德的话某种程度上岂不也合适他自己?实际上,去掉哲思,整个文学史将所剩无几。那么,如何恰当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确,哲学论文中不应援引太多的经验证据来稀释逻辑的力量,但经验应该像冰山一样坚定地实存于每个命题底下,而不至于空穴来风、故弄玄虚。另一方面,诗歌中不能参杂太多概念、命题和形式逻辑,但思想应该像盐或糖一样无形地融化在形象的水中,让诗歌富有意味;没有深度的诗只是空中的杂技。更重要地,诗歌是哲学的感性显现,也是哲学的感性实现。我们看到“森林”这个词时所感受到的,跟我们走进一座森林所感受到的,是多么不同。而诗歌正是领我们走进哲学地图上所标明的智慧森林之中,感受它的温度、湿度、色彩、密度、地形、光亮、高低……贺拉斯说:世上没有新鲜的思想,只有思想的新鲜形式。人类思想的基本面貌,似乎已经在老庄、佛陀和苏格拉底时代呈现得差不多了,后世无非是变换着形式,薪尽火传而已。可以,思想和形式,真的可以两分吗?各种哲学,真的能还原,净除,通约为某些“原子命题”?某首诗的思想和某篇论文的思想,真的可以互译吗?有人问托尔斯泰《安娜•卡利尼娜》的基本思想,托说:要回答你的问题,我只有把整部小说给你念一遍。如果我们把有种东西叫“思想”,那么,通过哲学方式表达出来的,和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的,很可能是两种“思想”。用尼尔森•古德曼的说法,这两种语言,它们的密度不一样,它们所揭示的(创造的)毋宁说是两个世界(世界的两个层面)。二周伟驰的诗歌,给我的最大触动,就是:原来思想还可以这样成形!经过他的发明,思想被赋予了肉身,显现出独特的形状、音色、质感,释放出异彩。读他的诗,人们会明白:为何诗歌不会被哲学取代,反而是哲学的期待。自身作为一个哲学和宗教学者,周伟驰对于诗与哲学的立场在青年时期就奠定了。在二十出头时所写的《庄周》中他写道:“那强烈的光感,欲望灼得通红/我退回,蛰到黑暗的居室/和蝴蝶的逍遥合而为一”,虽然用的第一人称,而且没有表态,但其用语“蛰”“黑暗”依然暗示出他对纯思的生活态度的质疑。稍后两年所写的《不愿当诗学教授的康德在哥尼斯堡林荫大道上散步》,这一态度更明显:“诗人们在众石像间绕行/他们被光芒融化/他们赞美和歌唱/ 我只看到了星空和它的黑暗。/我没有被光芒融化。/我没有赞美和歌唱。/我浑身颤栗。”这里周伟驰指出了诗人与哲人的不同,一个是“被光芒融化”“赞美和歌唱”,另一个则否。哲学与自然科学是抽象的,间接的智慧;诗歌和艺术则是直接的经验凝结,是全部感官激动的保留,所以他感慨:“牛顿棱镜将彩虹光分解/济慈哀叹,世界难得再可爱。/蜃景中的数学公式,一串串/真能够把我的激动取代?”(《蜃景》)值得一提的是,周伟驰的诗歌中反复提到了“光”,把它与诗歌联系起来,二者几乎互为象征。如果说思想是暗物质,是地底冰冷的碳,诗歌则是燃烧思想之后发出的光。他要“用诗歌和南方充沛的阳光/照耀自己的生活”,“但已足矣/如果它确曾燃烧/确曾凭真火焰照亮自己的生活”。将近二十年后,他依然坚持这种信念,“黑暗中的人,愿你香甜/一夜无梦,醒来阳光灿烂”(《夜行车》)。周伟驰自己的创作,也正是用各种方式,燃烧思想,发出光芒。三为了破译周伟驰通过诗艺让智慧道成肉身的各种解决方案,我把他的诗归纳为以下几类:A类诗写出了一个确切的事实,但这个事实又翻译出一个道理,它身上浓缩了变化、规律、意蕴;它像是隐喻,又是在写实;像是“兴”和“比”的结合,但远远超出了“修辞”,把意义化成了事实本身。这样的诗有早年的《花虫琥珀》,后来的《风筝》,近年的《小城兴衰史》《日新月异的旧公路》《黄鹤楼》以及《洗鱼》。我们试举一例:风筝构造一只完美的风筝,何其难得。给它轻盈的翅膀,风旋中拐弯,彩条颤动。在一收一放中抟扶摇,青云直上。想象一只风筝如何地构成了对鹰隼的嘲笑;它的侧眼睥睨,俯瞰鸟类们弓起的脊背,这般地吃力。而它那么轻快无汗,无需心跳和热能。试一试手中线,指尖上远远地传来风的静电。望着华丽翅膀感受恐惧吧:它一动不动却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超过了鸟儿瞳仁里惊惶的海拔线。它眼中的景象辽阔,越过重山而直抵大海,丝毫不觉晕眩。这首诗初看像寓言诗、象征诗,但无论寓言还是象征(比如兰波的《醉舟》,波德莱尔《腐尸》,约翰•邓恩的《跳蚤》),都有人为构造情节、赋予意义的成分,周伟驰的这首《风筝》首先是事实呈现。如果它拥有超出事实本身的暗示力,那也不是诗人的强加,而是诗人的发现。第一节直接呈现了一只“完美的风筝”的视觉图景,有细节,有运动,完全的写实。第二节进入“想象”,但不是编造,是对真实、合逻辑的情景的联想,是把鸟类的飞翔和风筝飞翔剪辑在一起的蒙太奇。第三节回到现实,放风筝的人隐约出场,建立联系,然后是风筝越飞越高的图景。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经验过,能看到,感到的情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注意、发现这情景中微妙的关联,作者举重若轻地用了几个动词:“构造”“嘲笑”“睥睨”“俯瞰”“感受”“超过”,秘密就在这几个动词,因为它们不仅是风筝的动作,也是其他事物的动作。风筝依然是风筝,但同时也可以是别的——比如说一首诗:构造一首完美的诗多么不易,它不是辛苦费力地飞腾就能优雅升空,它需要借力,既有技巧,又顺其自然,这样才能“轻快无汗”“越飞越高”。它也可以是修身:做一个完美的人是多么不易,要有足够智慧,依凭历史、自我、时代的大势,成就单凭个体所不能及的高度。它还可以是很多其他事物的理想形态。同样的,《洗鱼》呈现的是一条被掏空洗净的鱼,回声、幽灵般的颤动;也是一个被生活的辛酸掏空了的女人,挣扎、自弃在生活的尽头;更是一个在各种生命身上不断重演的命运乐谱。《花虫琥珀》是百万年凝固而成的花虫琥珀,经受痛苦和漫长时间,最后呈现了珍稀的美;它也可以是诗人所坚持、信仰的某种理念,某种命运图景。《小城兴衰史》不仅是小城的兴衰史,也像任何历史故事一样,微言中有大义,对有的人来说是寓言,对有的人来说是预言。《日新月异的旧公路》同样用素朴、写真的笔触,揭示了平凡生活普遍蕴藏的悖论、辩证。周伟驰的这类诗,忠于经验、事实的真,但无不因其锐利的观察和发现,突破了我们日常的思维定势,把事实带入一个令人称奇的全新语境中,让丰富的意义从“习惯”的硬壳中裂出。四B类诗跟A类接近,不同的是,它们不是画一幅图景,而是叙述一个故事,意不在言外,就在事中;事实与意义之间不是“异质同构”的翻译关系,而是承接、推进、建筑的共生关系。它对意义的揭示有类似小说的力量。但比小说更凝练。这种凝练并非“故事梗概”那种,它并不缺乏细节,只是截取得更典型。这样的诗有《剪枝》《镇长》《满先生》《猫》《暖气盖上的一家》《奋斗》《野蜂》。野蜂孩子们用细小的树枝从土墙里从野蜂们狭长暖和的洞里把它们引出他们用一只只窄口的玻璃瓶堵住洞口使被诱出来的野蜂被“装进来”这些飞翔在花树之间的凌空的族类没有一个能逃脱随之而来的命运:不是被水淹死就是被倒上煤油烧成一粒粒豌豆大小的炭在乡村院落里瞧瞧孩子们干得多欢他们个个都有着一张天真无邪的脸这首诗没有隐喻,它的道理就是故事本身建筑而成的。简单,明了,就是乡村小孩一种游戏的全过程,曾在农村度过童年的人多少都有过类似的游戏,无论对象是野蜂,还是蚂蚁、小老鼠、麻雀、蚱蜢……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完全的事实呈现,作者没有任何干预、议论,只是对细节做出了选择和布置,把睿智的发现保留在真实观察的限度内,冷静而克制,却反而获得了惊人的效果。因其真实、具体,它的意义空间既明确,又宽松。不是狭隘武断的结论,而是颠覆常识,发人深省。它让我们不由得怀疑起“天真的小孩”这种判断的真实性,但又并不会马上得出对立的结论。我们并未从一种简单结论切换到另一种简单结论,相反,我们的思考变得复杂而深刻,在惊讶中深旋下去。和“童真”这个概念一起,我们想起了其他想当然的、经不起推敲的概念:“祖国”“母亲”“春天”“美人”……一首诗背后折叠着无数类似的“反思”“再发现”的可能性,秘密就在于作者并没有指挥我们思考,他只是伸出一只手,指着面前发生的一幕,意味深长地微笑。类似的,《镇长》讲述了一个貌似司空见惯的乡村谋杀事件,但把此事与往事勾连,把被害人与凶手环扣,甚至把他人与“我”关联,打破了单一发展的时态与逻辑,呈现了命运的循环与吊诡,获得了古希腊悲剧典型的那种张力、暗示力。《满先生》也是典型的叙事诗,但故事的展开始终处在周围的人与“满先生”之间的共生关系中,“满先生”的悲剧不仅与自己的辉煌对比,也与他人的渴慕对比,拱架起意义空间。《暖气盖上的一家》则通过对别墅内外的两种生活的观察,不露声色地把人带入某种更深广的社会关系疑问中。《剪枝》有禅悟的意味,通过对自己剪枝一事不厌其烦地叙述,发展,心情的微妙变化,呈现出人和植物体内两种生命之间的共振与感应。事件何其单纯,却让人思考起生命与理智,责任与同情,人的需求与自然的生态之间的纠缠关系。《奋斗》是命运、时间感的一次例示。《猫》也是个淡淡的日常故事,蕴含着普遍存在的二元结构。这一系列诗的成功之处,就是作者基本隐没,只让故事出场。但故事背后有非常隐蔽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安顿意义的支架,或者毋宁就是意义本身了。总之,这里的“思想”,既不是抽象的概念判断命题,也不是所谓“初级思想”“感性认识”,它是智慧的可经验形态,是有血有肉的智慧,有颜色、声音、形状,可以生长、变化的意义。它并不可以还原、简化为道理或结论,它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只属于它的形式本身。五C类是周伟驰诗集中为数最多的一类,也是最风格化的一类,我把它称作“直言式”,类似“赋比兴”的“赋”体。它是最自由的一种诗歌表现形式,不局限于对象、实在,也不局限于内心,而是在二者之间律动。它依然保持着诗歌与哲学之间在思想表达上的清晰界限,携带着全部的感性丰富性去表达思想,让思想不是被“知道”,而是被“感到”;不是被“论述”,而是被“体验”。但它比前两类诗拥有更大的自由,超出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天马行空,任由想象在不同时空之间驰骋,摆脱现实时空,建构起诗歌自身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因而也带来了更为丰富、奇异、跨度超常的意义生发机制。这个系列中涵盖了周伟驰大部分重量级作品,如《望星空的人》《我的星座》《明瑟楼冬日听曲(A版)》《明瑟楼冬日听曲(B版)》《广深线上》《深处》《坐飞机从咸阳到燕都》《古河床》《手套继续手的生活》《蜃景》《夜行车》《当我从寂静的田垄上走回》《飞机猛地下沉时》《还乡人》《旧旅途》《白日梦》《望乡》《诗艺》《不愿当诗学教授的康德在哥尼斯堡林荫大道上散步》《海语》《庄周》《诗歌十四行》《历史》《在我八十岁那一年》,长诗《话》,组诗《电车总站》《病冬天》等等。可以说,这一系列诗,呈现出周伟驰诗歌创作的核心面目。古河床在那条废弃了的古河床上,我的手拣起一块圆卵石。在五月庄稼叶的光泽之中,我吸入顺低地吹来的南风。望着山坡上的云朵和羊群,我感到是《诗经》中的诗人。当采诗官摇着铃铎走过,我让他把我的句子刻入竹简。在春秋时代,河水是那么丰盈,浣纱的少女是我的心爱。到汉代,鲜血变了水的颜色,但最终得到了澄清。在唐朝,河水流到了别处,只留下一个地名,像空了的府邸。只有河床守着地名留在这里,因为这是它的家乡。在宋朝,那些喜欢青青草的哲人,在古代的河畔吟弄诗词。在明代,那些怀才不遇的才子,携佳人来这里怀念宋人并搭起凉亭,一路怀念到周和秦,时代就这样地流走了,河水就这样地流走了,留下我手中的圆卵石,来自更久远的冰川纪,难得再接受水的琢磨。当我举目四望,看见草坡和白云,看见与之匹配的羊群漫步,家禽在篱笆边踩动枯叶,我感到这中间是有一种永恒。我感到我是那许多朝代的人,正是我经历了这一切。这跟我时隔一天后再次来到这里,并没有什么不同。这首诗和A类、B类不同,它不是通过暗示、双关、相似性、异质同构来获得“意象”,也不是通过叙事来勾勒命运曲线。它的意义空间来自想象力的重构。立足于一个现实时空,又通过想象建立了诗中特有的时空结构,在这个时空结构内,现实时空中想当然的经验惯性被打破,一个新的“真相”呈现出来。这是周伟驰才华的最大体现,他总是不甘于就事论事,跳出时空局限,朝向明澈、锋利、开阔的智慧。他的诗中经常体现出时间感,正如在这首诗中。一个既痴迷哲学,又寄托于诗歌的人,必然是一个时间感特别强的人。智慧是时间性的,时间结构与逻辑结构相似,时间是音乐、数学、论证的存在方式;但诗人不停留于此,他不只是思考时间,他也是在感受时间,体验时间,更重要地,他克服、超越时间。正是在这首诗凝神、忘我、通透的感受和体验中,日常时间的虚幻性、主观性障碍被击碎,存在的无时空性显现出来。这一切的发生,依然保持在可感知的限度内。按照哲学的方式,一句话就可以说出来的道理,诗人却用一整首《古河床》来说,但他说出来的,已经不止是一个道理,而是一个“相”,一个“境”,一个具足语境、现实依据、感性丰满程度的智慧流。它的意义不是命题可以越俎代庖来陈述的。它的意义也不是单纯“写景”“状物”可以抵达的。它和A、B的区别就在于,它既非“物”也非“事”,而是“人”——体验着的人。它不是把一个道理还原为“物”或者“事”,而是还原为“经验”。在这样的诗里,诗人周伟驰不再是旁观者、叙述者、代言人,他直接是他自己,一个活生生的经验主体,经验在他身上流动,熔冶,显现智慧的光芒和曲线。《望星空的人》也是一首我称之为“想象的尺度”的诗,它既不同于我们日常习惯的时空尺度,也区别于纯思领域那种无时空的抽象尺度。它不同于日常的真实,但又不脱离感受,是想象力的真实,是五官感知经由想象力延伸、扩展、穿梭之后鸟瞰、远眺、纵观到的真实。 “诗人展开天使的翅膀飞到月球上了望,飞到银河系了望,对我们报告说他很激动,非常非常激动,/宇宙是一个梦,生命是一个梦,大家在梦里要做好梦,不要做坏梦。”这是想象力的发现,是哲学所不能抵达的“经验智慧”,可以看见、听到、呼吸、触摸的思想成果。《坐飞机从咸阳到燕都》用想象力呈现了一种奇妙的真实,它把时间平铺在空间里,把历史的线条陈列在地图的平面上,让我们随着飞机穿越历史,在经历空间的同时经历了时间,感受二者之间奇妙的互换与相生。《广深线上》也是一首在形象中思考的诗,诗人在火车内外看到的、想到的,浓缩了某种现实,时代的悖谬、无奈。值得一提的是,在诗中,诗人无论思考得多么深,都不离开具体、形象,都不离开事实和细节。他绝不说“后殖民主义”“剩余价值”,他一定是说“十美元的芭比娃娃,留一元给本地”;他绝不说“童真的丧失”“中年危机”,他一定是说“从幼儿园到中年,从伊甸园到红海”;他绝不说“污染”“毒害”,他一定说“二手光照着河水滚滚地流,/让果实把铅、硫和磷酿进浓酒。”再多的思想,他也不会“论说”,而是“呈现”。《明瑟楼冬日听曲(A版)》是一首禅悟的诗,在园林冬日的荒寒枯寂中悟出真相,“当你的繁华缤纷落尽,我也就赤裸了自己”,“我于你就如一阵风,在世上的偶然中”,与其说作者在这园子里生发出许多感想,不如说他用这些洞察与感悟重新装修了这个古老的空间,想象与具象相互揭示、印证,“意”与“境”融合成活生生的意蕴之流。六周伟驰还有一类诗,比前几类离哲学更近,有点像庄周、惠施的哲学语言,也类似赫拉克利特、芝诺的遗篇。它观点在先,事实在后,全诗基本上有一个立论,然后对其进行展现、发挥、变奏、辩证。跟前三类不同,这类诗的核心不再是现实中的具体事物、故事、形象、经验,所用的语言简练而玄奥,有时像是绕口令,有时像是辩证法。但它依然是诗,而不是哲学:首先,它虽然不注重现实的形式,却凸显了语言的形式,让人受到冲击的首先还是形式感,而非逻辑本身;其次,它在说理的时候,也都是携带了形象、事实和经验元素,并非纯粹的抽象。这些诗我把它归为D类,它们有《博喻课》《对怀疑论者的三分法》《当男权遇上女权》《对某个但丁或叶芝的疑问》《作为自我的他人》《作为他人的自我》《词的眼》《一棵树本身》等。《博喻课》以磅礴的变奏、回旋曲式,博览会一般展示了周伟驰的机智、幽默感、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和很多类似的周伟驰诗歌一样,读这首诗对读者是一个考验,阅读它需要调集大量的知识储备,接受过逻辑训练,具足幽默感,耐心敏锐地解开思维的连环扣。即使如此,这首诗依然不离开形象和具体,它跟哲学仍有区别,它的基本元素依然不是概念,而是形象,在诗中比比皆是:“一个大面积从空中撒播比喻的人,/这种行为称为博喻,这种人称为为喻而喻”,“中国圣人隐藏在一大堆山水喻里”,“有些比喻一边走一边擦脚印”,“会有很多比喻从你指下流走”……这些都是能在读者的想象力中成像的形象化语言,尽管它们是在说明某个道理。比如《作为他人的自我》中说:“我感到另有一个人在使用我的躯体”,这可以说是一种感受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一种认识性的感受。《作为自我的他人》中“但他仍然粘在我身上/公然地租用我的面孔,说出我没有的意思。”用几个动词把一种虚拟的状态、关系化成了动作、事件,染上了真实感。《对怀疑论者的三分法》像是一本微型的“怀疑论者分类字典”,诠释这些抽象分类的却都是一些具象的事件,“半真半假的怀疑论者吊了个半死/然后又救活了自己”,“右的怀疑论者有论而没有怀疑/他生活得像一只狐狸”等等。“她及时地将你的无花果意识扼杀于萌芽之中/从而挽救了你的传记和名声”(《对某个但丁或叶芝的疑问》),他虽然要说一个道理,但不说“不经恋爱的欲望”,而说“无花果意识”;不说“一生”,而说“传记”。七我把周伟驰的抒情诗归为第五类,E类。诚然,任何诗歌都有着抒情的因素,但毕竟可以经验性地分清以抒情为主调的诗歌类别。这些诗歌也并非纯抒情,诗人的哲思习惯无疑渗透到他一切写作中。我这里分出这类诗,是为了呈现:在抒情力量的承载、顶托之下,思想是如何地被赋予了鲜活力量。当然,人们也可以质疑我这种观察角度和分析方式:为什么读诗一定要读出意味来呢?纯粹的抒情或者简单的语言律动,不也可以构成艺术力量吗?诚然,我并不愿意造成这种印象,好像我坚持认为:诗歌必须承载、传达某种重大意义,而周伟驰的诗歌正好是一个强大佐证。我只是说,如果我们承认,诗歌也和哲学一样,是人类追问、探索、体验、发现某种类似光亮的东西的道路,那么,诗歌有其自身独有的方式。当然,这并不妨碍人们用诗歌去做别的——去耍杂技,去谈恋爱,去助力政治演讲,交友,活跃聚会气氛等等。这也不是说,周伟驰的诗只能在这样一个维度上来解读。我只是预见了一篇文章的限度,预先抓出了让我感触最深的问题,即诗歌与哲学的关系,诗与真相、思想、时间感之间的关系,剖析周伟驰诗歌如何能为我提供借鉴。所以,在这个角度的审视下,周伟驰的抒情诗,也为我们带来了启发。这些诗有《滑冰者》《小石桥》《回忆》《深处》《飞鸟》《无题》《炉火十四行》《梦与醒》《聋人之歌》《击溃》,未收进《闪电让避雷针从身上经过》的还有《羽毛十四行》《过双秀园》等抒情佳作。严格说来,周伟驰没有纯抒情诗,他的诗,即使写爱情,也是带着思考的深度在进行。深处黑衣女子熄了火,拧开打击乐,车身震,在路边如心脏收缩。我走了很远,走到灯光黯淡,五个街区,仍不能摆脱被那首歌述说。这条路像煤层一样迭着我的过去,一步步,我能把编年史的纹路抚摸。昔日深埋,未料这首歌如引信在瓦斯最浓的地方,追上了我。周伟驰的诗总是这样,即使在情感最深的表达中,也依然渗透了时间感,命运感,情感的重荷不是把他压垮,而是为他撞开一扇大门,看见一道光,有时即使是料峭锋利的,也依然显出强力。情感和思想一样,是隐微抽象的,难以直接触摸,诗人照样把它显现出来,他“仍不能摆脱被那首歌述说”,“这条路像煤层一样迭着我的过去”,“我能把这编年史的纹路抚摸”,一切还是被他塑造成可感可触的肉身。八当然,诗歌反抗任何分类、定性的企图,智慧在周伟驰诗歌中显现的方式远不止这五种,他还有一种非常幽默的,类似打油诗、讽刺诗、寓言诗的诗歌类型,比如《杜马教授和哼哼博士》《新德里之战》《真理城》《时尚杂志》,充分展示了他幽默的胸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机智的眼光。他还有一类诗,对新闻报道加以改造,显现出日常生活的矛盾、荒诞、趣味来,有类似达达主义的艺术效果,如《政治符号学》《月亮改变我们的生活》。他还有一类诗,与诗人对基督教的体验有关,可以归为抒情诗,但那是一种宗教感的抒发,尤其体现在早期诗作中,如《九二年五月赴京复试后沿京广线返穗途中》《秋天十四行》《黯淡十四行》《离人思念夏娃和伊甸园》《拉撒路的默求》,这些诗让人想起里尔克早年的那些短诗,带着神圣的光感在体验这个世界,一种对象化的大爱照耀着心灵,正是孤独求索者的黄昏和深秋。更有《四个世纪》这样的诗,任何概括都不能笼罩它的全局,它似乎是在用一种有待解谜、翻译的代拟手法在诠释历史,又似乎是在搁置判断,还原历史的感性丰富性,不确定感,多义性。九文章写到这里,我想说:其实哲学与诗,并非是不同道路的关系那么简单,更不是某种竞争关系,它们毋宁是一种合作关系。哲学的冲动,源自追问,对意义、本体、真实、存在、时间的追问,衍生出诸多或逻辑、或伦理的庞大问题和回答体系,不管置身此山中我们如何难以直接见到那个动机,但万川终究归海。那个大海,就是如何理解生死,时空,人在宇宙间的位置和他所要去的方向,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亚里士多德式追问:“怎样生活才是好的”。一切理论哲学最后都要指向实践,所有哲学本质上都是伦理学。诗歌就是隆起在哲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它既非直接的实践,亦非纯粹的思辨;相对于哲学它是直接的,相对于生活它依然是间接的;它包含经验的生动和感性丰富性,也保持哲学的洞察力、超越性;它把智性的成就转化为一种高级体验能力,获得这种能力的人再去提升实际生活,就这样,智慧经由诗歌注入生活成为实践的力量。在这里就不得不让人想起中国历史上所谓的“诗教”传统,及其运作原理。但诗教后来退化为说教,更扭曲成“文艺为政治服务”。其实,诗教的意义,在于保持诗歌的非伦理、非逻辑特色,而不是急切地成为伦理、教条的容器。归根结底,诗歌锻炼的只是我们的“能力”本身:感受力,情感力,洞察力,想象力——一切随后的智性发展,认识和实践,都要仰仗这种感受力。只要我们在写诗,我们就是在反思。不是我们,是死亡的压迫,对永恒的渴望在写诗。盛开的花朵是植物的繁衍器官,绚烂的诗句是精神在渴望受孕,生子,在黑暗宇宙中舒展简洁美妙的太阳能帆板,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储存看不见的热能度过漫漫长夜。诗歌始终是饱含着热度在运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周伟驰的诗歌呈现出诗歌的某种理想形态:若走得太远,诗歌可能变成格言,命题,判断,三段论;若焦距拉得太近,诗歌可能沦为语言的杂耍,炫技,平面化、猎奇式的叙事,经验、情感毫无分量的哭泣、唠叨和呼喊;可他的诗三十年来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结合点上。他作为一架高灵敏度的人形天线,把自己在宇宙间捕捉的振动与灵光储存在一个一个诗歌容器里,让它们显现可见、可听、可触摸、可呼吸的形状,让它们说话、走动、生长、流动。他烹调他所掌握的智慧,适合我们的牙齿,我们的胃,不再是冰冷、生硬的逻辑话语,而是可堪消化吸收的生命之营养。读他的诗,一遍一遍,我感到自己呼吸深长,心跳平稳,感到自己沐浴在初冬午后充沛、温暖却不刺眼的智慧之光中,惬意,健康,忘记了时间。
  •     “语言像金币旋转,令今生温暖”——读周伟驰诗集《避雷针让闪电从身上经过》作为诗人,周伟驰“大隐隐于诗”。许多人都会以为,他的学术和翻译成就要高于写诗,毕竟,以前两者之名,他的专著和译著已超过十本。他对奥古斯丁神学的研究、对沃伦等诗人的精湛翻译,有口皆碑,也是我珍视的精神能量源。他的新书《太平天国与启示录》,富有洞见,引人入胜。而周伟驰的诗,近年产量不多,“三年打鱼,两年晒网”,加上在诗歌圈为人低调谦和,容易给人一种把学术当功课,写诗当课间游戏的感觉。几年前,周伟驰曾与冷霜、雷武铃出过一本诗歌合集《蜃景》,刚刚面市的《避雷针让闪电从身上经过》,是他的第一本个人诗集。这本诗集,有点世外高人终露真面目的意思,认真的阅读者,一定会惊心于这个诗歌隐士的“城府”和耐力,也定当认识到:诗才是他真正的底牌,学术和翻译的才华不仅无法盖过他的诗歌,而且都源于他的诗歌。周伟驰自己在《我的星座》中写道:我的诗发自野兽的惊奇,止步于智慧。我的语言,入魅的时候脱魅,像金币旋转。它一面用海市蜃楼安慰苦涩的马眼睛一面又把它还原为水沫、尘埃和光线。……却找不到传说的线索。新的星座名字客观:不是矩尺,就是六分仪,还有罗盘。哪如古代的虚构照耀,令我们的今生温暖。“入魅的时候脱魅”,这是怎样的魅力!“这枚旋转的金币”,快速地交换着自己的两面,让中点在旋转的动态里立住。它既不是姿态化的祛魅和解构,也不是单纯的复魅“炼金术”的云缭雾绕。它包含了“惊奇”的问号和“智慧”的感叹号加问号。它是一个优美的动姿,一种悬而未决的势能,一个借力打力的语言受力面。保证它的,是语词“黄金”的质地和语调“旋转”的优雅。这当然是周伟驰的诗歌理想,也在他一些优秀的诗篇里呈现出来。从17岁的少作《公园雕像》开始,这种从容闪光的语言状态就焕发出来:时间的永恒停止了流淌公园也化作了宇宙的无限谁也不知道会怎么结束只希望有一个“现在”无垠无边如果我们竟因此成了雕塑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去爱以及《聋人之歌》“我谛听\这绝妙的音乐\并甘当绝缘体”和《九二年五月赴京复试后沿京广线返穗途中》“主啊,你的爱好像一个圆环,不停地\我从你走向你,永无终点和起点。”这种沉思的诗性、智慧的甘甜,大概也为他投身哲学和宗教研究事业埋下了伏笔。这类诗像白鸽展开抒情的翅羽,终又降落在镶满夕辉的雕像之上,停顿、款步,合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文质彬彬”的美学正道。周伟驰的呼吸,似乎只有大体量的诗歌才能吐纳,这是一个天生要写长句和长诗的诗人。青春期写作的浪漫缠绕的《追忆》只是准备,《电车总站》也还颇有修辞“集中训练”的学徒意味,真正成熟夺目的礼物,是长诗《剪枝》、《话》、《滑冰者》、中型诗系列《作为自我的他人》《作为他人的自我》,以及更接近散文诗的《翅膀》。看来,2000年前后,三十岁上下的周伟驰,迎来了一个旺盛的创造力巅峰。《剪枝》娓娓道来日常的神秘和文化碰撞的犹疑,叙事如闪电晃眼,骤雨清亮。《话》安排了肉身、语言和世界的戏剧,对语言哲学的思索具有结构性的魅力,“我”和“话”不断展开荒诞的交谈,“话在说话”构成了奇异的二律背反,“话”的现象反讽了与“我”说话的“话”的本体。在这首诗里,能指链的滑动和随物赋形,不是语言诗的任性,而是元诗在谈论语言。《滑冰者》提供了恋爱中的三个声部,少女少男的前两个声部并不稀奇,“(第三个人的声音)”则令人惊奇,如空谷回音,抽象出了一个公共的主体——我孤身一人但响着两个人的声音而现在的我是寂静的,像一根针。我穿过这布匹,我的空间乌有我的尖锐刺出了锦绣。这个神秘的主体因为爱情中两人灵魂的契合而存在,又因为默契的转瞬即逝和欢聚的一拍即散而孤独,它是爱情中捉摸不定的叹息和阴影。《翅膀》用散文的笔调,对各种飞鸟的动姿有诸多精妙的比喻,弥漫着生存艰难、欲说还休的气氛,可惜结尾有些散,没能收束前面的磅礴气象。《作为自我的他人》与《作为他人的自我》这对姊妹篇,分别为认识自我提供了深渊和镜像:明明不是“我”,却在“我”的深渊里跃现;明明是“我”,却在镜像中成为一个陌生人。其实,镜子也是深渊,尤其当两面镜子相对映照的时候。周伟驰擅长将观念演绎为诗,这种演绎并不等于观念先行,也不是把深度强加于感受,而是发挥知识中活泼的诗性,让经验和想象因此生动。对于叙事中的机锋,他同样颇有心得,这样的佳作如《奋斗》、《猫》、《镇长》、《满先生》,世故而观察入微,道破人生戏剧的辛酸和荒诞。当然,他的另一类诗歌的明显特质,就是幽默。把诗写得幽默而不落俗是很难的。之前,读者们比较熟知胡续冬诗歌的幽默,姜涛曾称他为汉语中的拉金。但周伟驰可能因为学术方面的成绩,容易给人带来严肃、勤奋的刻板印象。其实,周伟驰的幽默,恰好巧妙地匹配了他的广博,譬如《对怀疑论者的三分法》、《对某个但丁或叶芝的疑问》、《当男权遇上女权》、《杜马教授和亨亨博士(滑稽列传)》、《博喻课》等。且看他的《博喻课》里对比喻的比喻,重音字过多的汉语倒是为谐音的调侃提供了便利:在喻中套喻的人则被称为为所喻为,读他的诗要交替使用放大镜、望远镜和内窥镜。把比喻弄得象哭泣的人,是在虐待近取喻,讨好远取喻。但是如果他令比喻欢笑不已,他就是在放出很响的譬喻,令旁人不喻。雷武铃在他的《在时间之诗广阔的天空下——读伟驰诗歌笔记》一文中提出:“他(周伟驰)是我们时代尤为罕见的综合性诗人……我们时代的诗人,几乎都是风格诗人,似乎也放弃了做综合诗人的抱负。”我同意他的看法。但很难说综合性诗人一定高于风格诗人。我们可以说李白是风格诗人,杜甫是综合诗人。当然,我们还可以说杜甫既是综合诗人又是风格诗人,类似的例子还有苏轼。因此,我更愿意把综合诗人定义为气质鲜明、见识深远、题材广阔的诗写者。历史,为综合诗人提供了最好的景深。对周伟驰来说,他的历史布景未必指向历史本事,而常常意味着思想史、观念史、文化史、经济史、宗教史、艺术史、交通史的吉光片羽……洋洋数百行的组诗宏卷《四个世纪》、一气呵成的《卡尔•马克思在奔跑》、气冲霄汉的《望星空的人》、田野调查式的《广深线上》、《小城兴衰史》这些见功力的近作,都以这样综合的历史见识作为聚光灯和镜头。《暖气盖上的一家》,则有如当代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避雷针让闪电从身上经过”,诗短小如针,却吸纳闪电,这样一本薄薄的诗集,已是积淀了三十年的厚重礼物(相当于5本诗集的合集),也是赤诚、博大、才情的语言见证。诗人周伟驰恨不得一会戴着面具狂奔,一会举着天文镜望星空,一会画画,一会讲课,一会拍纪录片,一会排小剧场,抒情、叙事、讽喻各执一词。语言的旋转金币,会温暖我们的今生,但,你到底是“终有一天我要击碎这水晶囚\扇动我金色的翅翼”(诗集最后一首诗,写于1986年)的那一个,还是“因自己的声音回响而受到欺骗。\……远走,在海滩上捡起空了的海螺”(诗集第一首诗,写于2010年)的那一个?黎衡13年8月23日 于广州
  •     求介绍 哪怕是一句也好从王敖老师那里看到微博推荐过来的………………要凑满字数还真是难事要凑满字数还真是难事要凑满字数还真是难事要凑满字数还真是难事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他很喜欢用复眼这个词有木有。
  •     与北宋哲理诗算不算异曲同工
  •     能诗,能史,能思。
  •     豆白,我多想在睡前给你读一遍《翅膀》。
  •     有趣而有智识的新诗集
  •     没觉得多好啊。作为周伟驰的翻译粉,有点失望
  •     意外。看到了一点索雷斯库的影子。
  •     最喜欢第一辑。
  •     更喜欢他诗歌中典雅的成分。语言在他的诗歌中变得如此美妙,诗歌的气息近乎浑然天成地在文本中流窜。难怪他把扎博洛茨基的那首《马的脸庞》翻译地这么好。
  •     {语言像金币旋转,令今生温暖}
  •     诗不是散文,实验文本我看得太多。
  •     作品创作的时间跨度近20年。读起来首先是被 精湛的技巧打动,更适合冷静阅读,诗歌主题难得的丰富庞杂。可能由于作者本人是研究哲学的,我读来喜欢的,反而都是语言逻辑比情感更胜一筹的。例如“就像上帝做过又忘了的一个梦”
  •     发现这本诗集算今年意外的收获。
  •     勤奋的诗人是很难写出很差的诗的
  •     那首长诗让我迷上他,但本子里只有节选。喜欢他早年情感饱满的那些。
  •     2013最大的收获之一。非常经得起推敲的一本诗集,置于马查多、阿米亥、辛波斯卡、索雷斯库……之间依然突出。评论、细读进行中。
  •     刚读了,兰德尔贾雷尔说,大诗人是那些在写作中敢于多次进入闪电的诗人,周伟驰就是。
  •     一般
  •     钝
  •     虽然好多意境和理念都让人不惑,但文笔的特别不影响5星质量。
  •     音域宽阔的诗人,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游刃有余。
  •     有些意象和写法过于刻意了。最喜欢的是取作标题的那一首。
  •     “哲学诗”
  •     有一些特别好,但有许多非常不讲究,很粗陋
  •     201405工作室小宋同学从首都图书馆借来的书
  •     希望有天能够为周伟驰的诗写点评论。
  •     早期作品拼贴得很有方文山的风范。
  •     大部分是快速翻翻的,很一般。
  •     语言太差
  •     咀嚼久而愈有味,读诗就读学院派。1472
  •     “地球是银河一滴水,银河是宇宙一块冰。”
  •     为了书名而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