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史探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3-03
ISBN:9787108017888
作者:田余庆
页数:264页

书籍目录

前言
一 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
1 《魏书》“子贵母死”所据的汉典和旧法
……
二 贺兰部落离散问题---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一
1 贺兰与拓跋
……
三 独孤部落离散问题---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二
1 前秦灭代以后的独孤部
……
四 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

作者简介

结束十六国纷乱局面的拓跋鲜,是怎样从落后的状态乘时崛起,提当了开启北朝,从而孕育隋唐的因史任务?
本书作者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管。它以敏锐深邃的史学眼光,论证了拓跋在与代北乌桓共生的百余年的发育成长,积累了经验和力量。拓跋用野蛮手段建立残残酷悖伦的子贵母制充,暴力离散母族,把拓跋中落联盟带进文明社会,守成这一历史任务。
拓跋的野蛮物段使拓跋部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留下了后遗症,以致后人不知道把拓跋中诗中充满野性的历史素材如何载剪成皇帝史学 振,根源盖由于此。
本书初次发表“猗卢之碑”残石版资料,亦将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拓跋史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集团分析是田先生惯用的分析方法,如蜀史中新人旧人的划分,吴史中也有淮泗集团和江东士族的对立。在拓跋史的研究中,田先生又再次祭起了他的法宝,可谓屡试不爽。强大的分析工具再加上精深的考证功力,使田先生得出了许多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不过,这一方法大概不是田先生首创,应该是来自陈寅恪先生。关陇集团在陈先生的唐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魏孝文帝的改革享有很高的声誉,基本上被当成了民族融合最为典型的代表。但鲜卑人在走上这条汉化道路上,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精神上的创伤不可谓不巨大也。《天龙八部》中慕容氏直到宋朝还在做着恢复大燕的美梦,想来真是奇怪的很。金庸小说中的历史感一直为人所称道,但慕容复这个人物可真是一点历史感都没有。鲜卑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大概就是孕育了北魏王朝,带来了以后的统一,在此之后,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慕容复的美梦,只能看作小说家言了。参合指是慕容的家传绝技,起初看到这个名字,觉得其中大有来头。其实参合不过北方一古地名而已,呵呵,又被老金骗了。
  •     绝壁:大义觉迷(节选)巍巍中华,皇极经世。圣贤教化,彰春秋之大义。汤武革命,伐无道之昏君。强臣变法,去封建之荫庇。酷吏守义,挫豪族之盘根。周公创制,封土建国。夷吾相齐,九合诸侯。孔孟复仁,弥修礼乐。商君变法,利出一孔。封建之法,流弊积沉而式微。郡县之制,应然阙如而隐患。仲舒尊儒,天人感应。王莽改制,身首异处。佛法大乘,发愿渡世。拓跋兴魏,经纶中土。合久之分,贪弊厌世因大乱。分久之合,礼事双修有大治。程朱格物,内圣外王。洪武新朝,体国经野。陆王见性,此心光明。江陵改革,拯危救难。彼岸凋零,难逃此在涂炭。禅机无门,何有内外分殊?辟宋考经,道器一体。朝乾夕惕,摊丁入亩。公羊改制,变法图强。中体西用,师夷洋务。海权跃升,亘古未历之变局。神州瑰伟,代有雄奇之纾难。追慕宪政,思潮涌动。民有之国,五族共和。废黜孔儒,新尊德赛。效诸马列,共产革命。彷徨之时,非本以而忘源。呐喊之际,明义尔后笃行。嗟呼!大乘之邦,伦理长青。礼乐和谐,经史不坠。效哲人法圣王,修齐治平,野有国仕。省议论核名实,知行合一,朝有贤臣。……追溯千古,纵论中西。道德义礼,归于大义。项籍屠城,冉魏杀胡。黄巢洗京,扬嘉数屠。南京惨案,土著夷族。异教倾轧,犹太离殇。妄悖即伪,无有宗教之真伪。乖张即劣,何分种族之优劣。分殊有别,怨愤难已。殖民劣迹,满目疮痍。后继之国,焉能再覆英美之旧路以致富强?文明之邦,岂可纵任奴役之劣行充耳不闻!娄敬献策,中华蒙育。充国忠勇,谋国化羌。七擒七纵,反侧自消。原杰抚民,呕心沥血。无有彼此,天下即家。世界和谐,大义流芳。全文见此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44a34b0100zvvr.html全文及后续见此处: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430646.shtml#adsp_content_replybox_frame_1
  •     这本书一直没买到,下载了扫描版PDF,在电子书阅读器上看的。1. 魏道武帝拓跋珪这个人物,他的历史作用,概括说来,就是用极野蛮的手段,把拓跋部带入文明,由拓跋部来澄清北方的乱局。2. 在代北地区活动的早期拓跋部及其建立的代国,大体与五胡十六国同步,发育程度不如其他胡族,却是这个时期唯一的地域固定、年代世系明晰可考、历史大体完整的一“胡”一“国”,虽然史家并未列之于五胡十六国之中。3. 拓跋百余年来孳生繁息于代北,终于乘时崛起,走出代北,担当了结束十六国的历史任务,在下启隋唐之局的进程中实际上起着决定作用。这大体就是拓跋部和北魏的历史定位。4. 北魏有子贵母死的传统,始自道武帝。关于此制的根据,有汉典和旧法二说。汉典之说,在道武帝基本上以北俗为治的时候是可疑的,但不无缘故;旧法之说也有问题,因为道武以前百余年的拓跋历史中,找不到一处子贵母死的实例。5. 北魏以神元帝力微为其始祖,至昭成帝什翼犍灭国,历时一个半世纪。这个时期并没有形成后妃之制,史称六宫之典无闻。后妃虽偶见有次第之分,正式名号却一律是道武帝以后追尊先祖时所封。6. 《魏书 序纪》载圣武帝诘汾与天女合,生力微。力微皇帝无舅家。先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事,是民族发育特定阶段的常情。但拓跋知父不知母的情况则少见。这似乎暗示诘汾、力微与其妇家、舅家有过某种事端,他们有意隐去与妇家、舅家的关系,因而妇家、舅家无闻。7. 其实诘汾另有长子匹孤,说明力微舅家是有的,当时不会无闻。诘汾末年拓跋部落联盟发生内乱,诘汾长子匹孤率所部远走河西,独立发展,后人称之为秃发部。力微则在故地依附于没鹿回部。秃发即拓跋之声转,二部同源。8. 推测拓跋始祖神话的出现可能与造成国民离散、匹孤西迁的内乱有关。也许诘汾妇家(力微舅家)涉乱被消灭,甚至诘汾妻(力微母)也被杀害。9. 力微依附没鹿回部时,大人窦宾以女妻之。窦宾死,力微先杀其妻窦氏,再杀窦宾二子,其中有部落大人窦他,时在力微二十九年(248年)。拓跋部反地来兼并了没鹿回部,得以振兴。这是北魏早期史文记载君长杀妻以制外家的首见事例。10. 道武帝有可能从拓跋历史传说中为子贵母死寻求比附,而拓跋历史传说中可比附的只有力微无母、杀妻二事。力微之后一个多世纪,拓跋各代先人中未出现杀妻立子的正式记载或可得推断之事,而多是后权支撑皇权,外家支撑拓跋部,嗣君得立一般都有赖于强有力的母后和母族。11. 考之北魏帝系,可知长子地位特殊的观念虽已出现,但父子传承远不是普遍认同的传承秩序。长子并不具有当然的继承权。其次,嫡庶观念不明。嫡庶长幼之序未能及早形成制度,君位传承无可遵循的轨辙,因此争位的内乱特多,是本期拓跋历史的一个特点。12. 值得注意的是,兄弟相争的过程中,皇后、母后各护持自己的子嗣争位,形成与兄终弟及秩序相抗衡而又交错的现象。13. 这个阶段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两种继承秩序的激烈竞争。更为古老的兄终弟及制符合立长君以维持部落势力的原则,有它存在的理由,因而往往得到部落大人更多支持。但同辈兄弟以及父辈兄弟众多,选择中易生纠纷,也不利于拓跋社会秩序的稳定。父死子继制也是拓跋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14. 平文帝郁律在位时(317-321),拓跋部落联盟势力大有扩张,“西兼乌孙故地,东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马将有百万”。后来昭成帝什翼犍时(338-376),“东自(氵岁)貊,西及破洛那,莫不款附”。这是奠定北魏道武帝基业的两个重要阶段。15. 昭成帝什翼犍之后,北魏历史中不再见兄终弟及的传承秩序,但余波仍在。什翼犍死,其庶长子寔君杀害诸皇子以争君位;后来拓跋珪以什翼犍嫡孙继统,又有季父窟咄争位之事。16. 文帝沙漠汗以后出现的后权支撑君权的反复竞逐,是形成父死子继秩序的艰难而又必不可少的阶段;而道武帝时出现的子贵母死之制,又是既否定后权又巩固父死子继的决定性的一步。这个过程的重要结果是,拓跋部得以巩固专制君权,北魏得以奠定在中国北方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17. 拓跋后妃所从出的部族,其强弱兴衰直接影响后妃的处境。拓跋君长初死、新君未立之时,后妃的部族往往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北族妇女无礼教束缚,部落对居位的妇女也没有有效的制衡机制,后妃、母后直接操持政治、竞逐权力比汉族王朝方便得多。久而久之,形成传统。18. 道武帝建立帝业的重要对手是几家强大的后族,即贺兰部、独孤部,还有慕容部。道武帝先后将其征服并离散。19. 道武帝母献明皇后贺氏,出贺兰部,部帅贺讷之妹。376年苻秦灭代,贺后携珪及故臣避走贺兰部,遇高车寇抄而南返,庇托于独孤部。385年,以独孤部帅刘显之逼,又北走贺兰。贺讷兄弟及诸部大人“劝进”,拓跋珪得于386年兴复代国。拓跋珪之兴,贺后与贺兰部起了决定作用。20. 独孤部与拓跋累世婚姻,关系密切。前秦灭代时拓跋珪在独孤部栖身九年,成长至十六岁。其时独孤强大。拓跋珪即代王位时,主要问题是对付南部的独孤刘显。拓跋窟咄背靠独孤,拓跋珪背靠贺兰,展开一场争夺君位的殊死斗争。21. 拓跋珪虽有嫡长名分,但并不特别受到尊重。他时年十六,幼于窟咄,是他重大的弱点。道武帝看清当前劲敌是独孤,而贺兰亦不足恃,必须借外力制服独孤和贺兰。于是出现了向慕容求援的决策。道武与慕容合力先后击败窟咄和独孤刘显。道武收窟咄之众,慕容收刘显部众并徙之于中山。22. 贺兰部的离散主要在登国年间。登国三年平舒一带的贺赖头部落强徙龙城;登国五年贺讷部落强徙于赤城;登国六年贺讷及诸弟部落再次被征服,贺讷仍领部落,贺染干部落则强徙中山。至此贺兰部破败了。这主要是拓跋部借慕容部之力,得利的是拓跋部。23. 独孤部第二批被征服、强徙、离散,在皇始元年(396)。刘显弟刘亢泥部被击破,强徙平城,分土定居,计口授田,部落组织自然是离散了。天兴元年(398)中山的慕容部被拓跋强徙平城,早先徙于中山的刘显部民当在徙中,其部落组织当已离散,部落大人也不再享有特权了。24. 与离散贺兰、独孤这两个外戚部落相衔的后续行动,是强力扼制母后,直到实行立其子而杀其母,即子贵母死。这个制度,正式开始于道武帝赐死独孤刘贵人而立其子拓跋翤为皇储之时。25. 拓跋与慕容分处东西,世为兄弟,本无突出的利害冲突。慕容部发育水平高于拓跋部,志在中原,并不多涉入代北拓跋内部事务。拓跋、慕容结盟之时,慕容得到保障其西侧之利,燕军得于北道自由出入,严重威胁拓跋腹心。26. 道武于登国九年令元仪屯田于五原一带,战略上出于防后燕的需要。此年稍后,后燕慕容垂灭西燕慕容永,拓跋失去可以牵制后燕的与国,遂有登国十年慕容宝径寇五原之事。慕容宝的进攻以参合陂大败结束。从此慕容浸衰,东西强弱易势。拓跋得以走出恒代,兼吞幽燕。27. 慕容新被征服,又是拓跋近世后族,道武亦予以离散。397年讨徒何(慕容),398年内徙山东之民于平城。内徙的慕容部民得到耕牛和土地,成为恒代农户,部落组织估计无存。天赐六年(409),“慕容支属百余家欲外奔,伏诛”,这是道武临死前镇压恒代徙民。28. 明元帝泰常三年(418)再“徙冀定幽三州徒何于京师”。再后,慕容作为部族,就从历史上逐渐淡化了。29. 道武帝的时代,拓跋部社会从游牧走向农耕已成定局,周围许多部落也趋向于定居农耕。时代条件、社会条件的作用,中国固有文化的影响,诸多因素造就了道武帝,使他得以从部落联盟君主向专制国家皇帝角色演变。30. 外家部落虽离散,但仍然聚居的部民在一个时间内还会有所作用。道武帝从巩固君权考虑,认为扼制外家部落必须与扼制母后本人同步进行。这样就出现了道武帝死前所行的子贵母死措施。道武帝向明元帝阐述理由,是不令妇人与政,和不令外家为乱。正是将离散部落和子贵母死联在一起。31. 献明贺后,道武帝生母。史载贺后为质于燕的少子觚忧念寝疾而崩。作者疑其间有隐情。道武帝父寔死后,昭成帝什翼犍取媳贺氏,生觚。北俗于报蒸之事无所嫌疑,不影响贺氏在拓跋部中地位。秦王觚于母系是道武帝弟,于父系则是道武帝从父,这种身份不但使道武难堪,而且可能导致争位纠纷。32. 贺后作为拓跋部的重要人物,同拓跋部以往历史联系太深。道武力求排除后族及母后干扰,巩固专制君主地位,她都是阻力。而贺兰部的悲惨命运,贺后也不能无动于衷。她死于有形无形的压力,比死于思念少子的可能性更大。33. 北魏虽有子贵母死制度,仍有文明太后与灵胡太后之擅权,然后情况却又不同。34. 文明冯太后非皇储生母,与子贵母死本无直接关联。她蓄意利用子贵母死旧制,消除对手,从而巩固旧制,实现擅权目的。文明太后是文成帝皇后,她之所以临朝听政,是由于居内廷定策平定乙浑之乱,巩固献文帝皇位有功。献文帝年岁渐增,与文明太后发生权力冲突十年余,最后的赢家是冯太后。35. 献文帝皇子宏出生,冯太后躬亲抚养,把新生皇子攫取于自己之手,献文帝却无缘与宏接近。469年宏二岁即立为太子,并赐死其母李夫人。471年太后逼献文帝禅位,476年献文帝暴崩。宏始终在冯太后掌握之中,成为冯太后手中可居之奇货。36. 再下一代皇储也逃不过冯太后的控制。孝文帝宏生皇子恂,其母林氏即被赐死,而十一年后恂才被立为太子。可知是为了使恂无生母抚育,便于冯太后牢固控制。冯太后490年死,孝文帝才终于挣脱了冯氏的桎梏。37. 此时形成子贵母死的社会条件正在消失。后宫汉女越来越多,皇子多出汉女,北姓部族借婚姻干预拓跋事务已少可能。更重要的,北姓部落已离散,北魏政权也日益巩固,没要必要再行子贵母死。冯太后为私利着力利用,后宫借此互相倾轧,皇子备受摧残,难以存活,以至北魏皇室后继乏人。38. 宣武帝后宫胡氏敢于向子贵母死制度挑战,生育存养了皇子,即后来的孝明帝。后来胡氏以皇帝生母居太后位而擅权,成为北魏唯一凭血缘关系擅权的母后。而此时北魏政权已腐朽不堪,到了无法存在的程度。39. 道武帝离散部落之举,从全局看来,正是他结束五胡十六国纷纭局面重要的一着,使他的帝国一时不再有别的部落力量敢于挑战,更使他的世继之业不再受强大的外家和母后干扰。离散部落客观上也促进一些部族及时脱离部落统治的原始状态。40. 道武以此提升了拓跋族在各族关系中的地位,增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能力,开启了中国北方社会从恢复元气到探求发展的道路。此后北魏与周边各族战争,一般都攻而能胜,被征服部族也常被强制迁徙。41.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这八百年历史书中最为薄弱的部分,无过于东汉和北魏。填补充实的根本办法,不能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改编通史,只能是有针对性地多做专题研究,逐渐积累成果。42. 田余庆先生开过魏晋史专题研究、秦汉史专题研究、东晋门阀政治研究、吴史导读等课程,还准备开《颜氏家训》导读课程。43. 道武帝本人是很有历史感的。他开国创业的时候,拓跋部中原来本是口耳相传的包含丰富的部落掌故的歌谣,被集中起来编成“代歌”,也就是“燕魏之际鲜卑歌”,后来进入北魏乐府,称之为“真人代歌”。歌词内容是“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凡一百五十章。44. 这部极富史料价值的拓跋史诗,以汉字写鲜卑本音,鲜卑人懂,别人却不懂。《魏书 序纪》一定尽可能多地使用了其中不直接触犯忌讳的拓跋史料。所以《序纪》事虽简略,却比较系统、准确,甚至其远古部分还能由一些考古资料大体印证。45. 乌桓之俗,”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则无相仇报故也“。鲜卑的言语习俗与乌桓同,然则鲜卑拓跋部自然也可能如此。《序纪》以及诸帝《本纪》中不乏拓跋弑君父而拓跋母后逞权的事例。46. 文明冯太后本是汉人,出于北燕皇族,入北魏后坐父诛入宫,以拓跋风俗手铸金人成功,因缘而为皇后、皇太后,又由于特殊机遇得以弄权。她并无外家实力足以支撑。以文明太后开端,本应废除的子贵母死制度反为巩固,并演化成为后宫倾轧的残酷手段。47. 乌桓部族由辽东等五郡逐次入塞,是汉武帝时事,早于鲜卑。汉、魏、晋各朝,乌桓突骑始终是天下名骑。五胡中除羌人有长期转战中原的历史经验之外,乌桓比其他任何一族进入中原早、人数多、分布广、作用大。但是乌桓却未被列入五胡,十六国中也没一个由乌桓独立建立的国家。48. 神元帝力微死后,“诸部离叛,国内纷扰”,十多年后才整合为三分局面。295年,拓跋按地域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别是昭帝禄官、桓帝猗迤、穆帝猗卢所部。49. 307年拓跋东部昭帝死,穆帝猗卢总摄三部。但此后《序纪》只有拓跋中部和西部的历史,拓跋东部则寂尔无闻。作者认为原因在于东部拓跋已融入当地乌桓、鲜卑之中。50. 拓跋外向发展的基础,是桓、穆时奠定的,其主要内容,一是走出僻远边塞,脱离守旧部落势力羁绊,参与西晋政治活动;二是为拓跋获得径北五县广阔地域,可以作为向外活动的跳板。51. 316年穆帝死后,拓跋内乱,三种力量介入代北事务。其一是桓帝之后祁氏,她得到乌桓人和晋人,也就是所谓“新人”的助力;其二是拓跋大人,所谓“旧人”;其三是贺兰部以及“诸部大人”。但竞逐于代北的力量,归根结柢是祁后后人与平文帝后人两系。52. 祁后虽一时害死平文帝夺得政权,却由于新人南奔并州而独立无援,结好前赵石勒不成。以后几经反复,祁后之子炀帝两次退往宇文部和慕容部,烈帝立、黜、复立,他死后政权入其异母弟昭成帝什翼犍之手。53. 作者考证,祁很可能是乌桓姓氏。乌桓本是是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的。乌桓先民可能有大人健者名祁。另外,昭成帝是平文帝王皇后所出,而王皇后为广宁乌桓。所以拓跋自桓、穆以后,无论是东部和西部,都处在乌桓的强烈影响之下。54. 汉晋均设护乌桓校尉,是既护乌桓,又护鲜卑。西晋更兼及北境他族。西晋首任护乌桓校尉卫瓘利用乌桓监控鲜卑拓跋部,促使力微忧死。此后拓跋衰颓,不足为西晋之患,继任校尉张华、唐彬主要用事于高丽、宇文。待拓跋振兴,王浚任职时对付乌桓兼及拓跋又成为主要任务。55. 平文帝时拓跋兴盛,于是迁往东木根山,意在中原。然而此地靠近桓后祁氏所居的参合陂北境,成为祁后得以突然害死平文的导因。否则祁氏不可能在衰颓之际,忽然害死本来居西的拓跋君主,而且同死的拓跋大人达数十人之多。56. 拓跋第一次开拓,是穆帝猗卢以助刘琨而得径北五县之地,与之共同活动的部族是乌桓突骑;第二次开拓在平文帝时,与乌桓独孤刘路孤部共驻东木根山,有“图南”之势。两次对外开拓,都是与乌桓共同进行的。57. 拓跋部为了生存发育自西而东,乌桓则自东向西。这两股本来同属东胡,言语习俗相通的部族在代北地区汇合,以此为共同的孽生发育之地,相互包容,相互影响。拓跋部以其部落组织的优势力量,在两个部族错居、渗透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58. 慕容后燕封独孤酋帅刘亢泥为乌桓王,置于广宁为太守以抗拒拓跋,是十六国末年燕魏之际一件很有影响的大事。它表明:1.原为匈奴屠各的代北独孤已被确认为一种类型的乌桓,即独孤已融入乌桓;2.独孤已成为代北乌桓的代表;3.拓跋离散独孤,实际上是拓跋吞并乌桓的决定性举动。59. 代北地区两种类别的乌桓群体完成了彼此的以及与拓跋部的融合,到北魏建国后均已消失。因而乌桓部族在《魏书》中丧失了应有的地位,成为“诸方杂人来附者”的笼统称谓,是对历史的一种扭曲。60. 穆帝猗卢死后拓跋的内乱及其后续事态,1.是拓跋营垒中新旧之争;2.夹杂拓跋君权与外家部族干政之争;由此演变为拓跋兄弟支系的君位继承之争;4.表现为东西(分别以大宁和盛乐为中心)对立。61. 旧人在反复斗争中终于获胜。新旧之争实际上又孕育着新旧的进一步融合,其中主要是乌桓与拓跋的融合。62. 作者用两节文字剖析了当时朔方、代北的乌桓独孤、铁弗和拓跋夹在前秦、前燕之间的复杂局势,以及前秦、前燕的不同处置,用地缘政治做分析,相当精彩。 #geopolitics63. 朔方的乌桓铁弗在拓跋珪以“图南”为务时反而获得独立发展条件,以赫连为姓建立夏国,延续了半个世纪,才被北魏征服,部众融入拓跋之中。64. 刘显灭而独孤实际上消失了作为部族的存在;赫连灭而铁弗实际上消失了作为部族的存在。这两者相继消失,又标志着源匈奴屠各的乌桓融入拓跋,已非独立存在的实体,从而永远退出历史舞台。65. 东汉以来,北方诸部族一浪又一浪地涌入幽并雍凉一带。随着其分支迁徙走向能环境变化,各部族不断分解又不断组合,出现趋同和趋异的复杂现象。66. 趋异的例子:鲜卑力微逾阴山驻止于盛乐草原,带着拓跋名号,为北魏始祖;力微长兄匹孤则率部脱离母体,自塞北远走河西,称秃发部,遂创南凉。两部地理条件和种族、文化环境不同,长期间两不相涉,各自独立发展,产生变异。67. 趋同的例子:2世纪以来草原鲜卑转徙至匈奴故地以后,匈奴余众留者还有十余万落数十万人,丧失了原有的独立冲击能力,皆自号鲜卑以求生存。鲜卑由此渐盛。今兴安岭以南以至迤西的阴山地区出土乌桓、鲜卑墓葬中,乌桓、鲜卑文化成分几乎都与匈奴文化成分并存,即为实证。68. 趋同趋异只是相对而言。就与母体关系而言是趋异,就与新环境的适应而言则是趋同。北方复杂的民族关系,族属隔阂不是不起作用,但根本之处并不在纯种族的异同而在环境养成的文化异同。69. 乌桓之俗,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但大人传袭不需父子兄弟相继,大人以下各自畜牧营产,不相徭役,无层级组织加以统领。所以乌桓作为一个部族,战斗力强但内部凝聚力不强。而拓跋则有相对稳定的部落联盟组织力量。拓跋与乌桓在代北共生,是拓跋的组织和乌桓的武力的结合。70. 《魏书.天象志》皇始元年(396):“先是有大黄星出于昂、毕之分,五十余日,慕容式太史丞王先曰:‘当有真人起于燕代之间,大兵锵锵,其锋不可当’。”指的正是拓跋平并州、出幽冀之“大兵”,真人即道武帝。说明道武帝之兴,曾动员方士制造舆论。71. 作者说,“用拓跋正朔记后燕慕容太史丞所见天象,所言人事与拓跋帝纪若合符契,这明明是道武帝周围之人所编造的痕迹。”——中国史书得这么读。72. 邓渊受命整理《代歌》,内容以“祖宗开基”、“君臣废兴”诸事为主,这些主要内容又正是邓渊撰修《代记》的资料依据。其中道武之前的内容成为崔浩编修国史的前纪,也就是魏收《魏书》的《序纪》。73. 道武帝拓跋硅也像魏晋名士一样,嗜服寒食散,药动癫狂不已。74. 邓渊受和跋案牵连而死,时人愍惜,道武也"既而恨之",其冤昭然。作者推测其真实原因在于邓渊在《代记》中据实撰写道武之母贺后在其父献明帝死后被其祖父昭成帝收娶,先后所生行辈混乱之事。这是一场所谓腹诽之狱。75. 太武帝时崔浩国史之狱原因是"备而不典"、"暴扬国恶","书魏之先世,事皆详实,……北人无不忿恚"。而崔浩所据史料来自邓渊,崔浩奉诏"务从实录",以直笔相标榜,竞趋之士更以国史刊石立衢,终于国史成而大狱兴。76. 实录之说始自刘向等人赞太史公书之"其言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从此实录被尊为史德之首。至于著史冠实录之名,唐宋定实录之制,明清开实录之馆,历代相仍,有保存史料之功,但难说都能遵循太史公之所界定。77. 崔浩之狱后北魏长期不设史官。史馆再开后,近一个世纪中史官备位,少有著述。尔朱荣入洛后二十余年中以代人掌史事,一无所成。到东魏时魏收修史,忧心所在仍是直笔问题。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门外汉兴之所致,随手一阅。
  •     这段历史可真乱。
  •     很见功力
  •     2月初在国图开始看,3月26在南京大学读完。在校门口吃了五只旺鸡蛋。
  •     我喜欢这种风格
  •     大师们最见功力之处即于无人瞩目之平常史料中勾稽出一条线索,史事穿缀其间,的确可谓琳琅满目。
  •     作者讨论了拓跋氏的“子贵母死”制度之形成,尽管号称与汉武帝传统的联系,但作者恰恰注意到与汉人的区别:拓跋氏早期的母系力量非常强大,这些母系力量氏族可以左右政局。所以,杀死继承人的母亲,可以防止这些集团干涉拓跋氏的政治。
  •     不得不佩服田先生能够从短短一篇《序纪》中推衍出一部活生生的北魏先祖政治斗争史的能力。虽然书中的很多观点都由于没有太多其他史料可供佐证而降低了其可信程度,但必须肯定的是:一,这些观点的得出在推理逻辑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此是研究史料相对缺乏的历史的一次成功尝试;二,本书可谓是不可不读的《序纪》注释。先读《序纪》再读本书,必会有醍醐灌顶之感。
  •     这是本很好的侦探叙事
  •     考證精深,發明幽微。
  •     如果说《东晋门阀政治》是“小心求证”,这本《拓跋史探》就是“大胆假设”。田先生真是有洞察力啊。
  •     非专业的看起来比较吃力,外行没兴致看8g的可以忽略了。
  •     呃其实个人认为道武帝拓跋珪他他不是个野蛮人来的Orz 我真的找到他们家族遗传性精神病(误)的滥觞了吗(雾很大)
  •     确实可以看出中间有非常多的悬想,毕竟是老学者弥补时间的热望的体现
  •     还是比较深刻的
  •     田先生你粉丝很多这事你知道不?
  •     明明是学术文章,却总是引得人字字句句的读,不舍丢开
  •     很好看的書。可是一到關鍵部份似乎就缺少鐵證,讓人生疑。
  •     再读一遍,突觉深义,好书~但还是觉得臆想太多~
  •     很棒的一本书,其中的几个专题对我很有帮助~
  •     田先生独辟蹊径,观点独到,探得鲜卑拓跋氏式早期活动的重要情况,包括:子贵母死制度与离散部落的联系,代北地区拓拔与乌桓的共生关系等,都可谓开创性的研究。斯人已矣,唯愿承其精神,扬其意志,再拓中华史学之一角。
  •     从政治史的角度切入民族史,眼光独到,罗新先生大致也是继承了这个路数吧
  •     魏晋南北朝开端的重要研究文章,深刻的历史眼光和思想值得我们每位读者回味。
  •     : K289/6480
  •     田老头果然很厉害……
  •     偏罗唆,实质性东西不多
  •     16/04/07
  •     想象力!
  •     专业领域内不敢置喙,似乎田先生写此书时年岁已大,有些力不从心,感觉水分比较多,没有必要出一本书,或者是怕别人不晓其奥义所以才呶呶不休?
  •     选读
  •     好过探微中的大多数文章。
  •     细致入微
  •     补记 可以读
  •     同样没有读完,标记下看看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读。算是读的田先生的第一本书,去图书馆借书看总是比买书到来得快。西晋之后,隋唐以前,这段时期北方的历史在我脑里是一团浆糊,有时间爱你再来理吧。。。我这种评论简直拉低格调
  •     呕心沥血之作。
  •     很体现田老风格
  •     读完了李凭,再重新来读田余庆……为其中的一些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距离和最后田先生七歪八拐地达到了论证的目标所折服。读书真累啊。估计写的人更累。
  •     车轱辘话
  •     多苦逼,为了流氓小白坑还得看这种书,翻了一大半发现除了子贵母死,其他没找到有用的东西。。
  •     好书~~~毋庸置疑
  •     干货太少了。
  •     小时候看过,现在全忘了
  •     离散贺兰部独孤部两部分扫了一下,算是看完了吧,第一章文集里有收录...
  •     读此书可见,田先生考辩史料、钩沉发微之史学功力较之此前《秦汉魏晋史探微》和《东晋门阀政治》更进一筹。虽然本书所论推测多于实证,但毕竟面对极度贫乏之史料,施展旁通博综之术,能有如此之近于实情的推测,诚属不易。更况先生晚年不畏艰难,另辟北朝史一治学领域,遗泽后学,其义大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