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建筑艺术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53702186
页数:276页

章节摘录

半坡氏族聚落    《吕氏春秋·恃君览》曾这样描述原始母系社会的初期情况:“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    由于原始农业的兴起,原始先民们按照氏族血缘关系,以氏族为单位,集合若干近亲氏族组成一个部落组织聚居,形成一个“聚”。换言之,当时部落是由一个始祖母所生的若干代近亲所构成的一个紧密团结的血缘集团。黄河流城西安半坡聚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位于西安城东6公里,呈南北略长、东西较窄的不规则圆形。整个聚落由三个不同的分区所组成,即居住区、氏族公墓区及陶窑区。居住用房集中分布在聚落的中心,构成整个布局的重心。居住区内的建筑有平面圆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地面木架建筑式。其中的“大房子”是氏族部落的公共建筑,氏族部落首领及一些老幼都住在这儿,部落会议、宗教活动等也在此举行。围绕居住区有一条深、宽各为5—6米的壕沟,作为聚落的防护设施。沟外为氏族公墓区及陶窑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半坡氏族聚落无论其总体,还是分区,其布局都是有一定章法的,这种章法正是原始社会人们按照当时社会生产与社会意识的要求经营聚落生活的规划概念的反映,其建筑形式也体现着原始人由穴居生活走向地面生活的发展过程。    夏代的宫室    发现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的夏代早期宫室遗址,系由数组周以回廊的庭院组成。其主要殿堂置于广庭中部,下承夯土台基。台基平整,高出当时地面约0.8米,边缘呈缓坡状,斜面上有坚硬的石灰石或路土面。台基中部偏北建有殿堂,东西长30.4米,南北深11.4米,以卵石加固基址。建筑结构为木柱梁式,南北两面各有柱洞九个,东西两面各有柱洞四个,但柱网尚不甚整齐。壁体为木骨抹泥墙,屋面则覆以树枝茅草。验证了文史资料中夏代建筑采用“茅茨土阶”的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主体建筑面阔为等跨的八开间,回廊已出现复廊形式。前者表明偶数开间的使用包含着某种宗法礼制的内容,而后者表明这种复合形式的渊源将流传得更为久远。    西周的国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三干多年前的殷周的囿可以说是中国园林的鼻祖。    《诗经·大雅》灵台篇记有灵囿的经营,以及对囿的描述:“王在灵囿,鹿鹿攸伏。鹿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轫鱼跃。”灵囿除了筑台掘沼为人工设施外,全为自然景物。秦汉以来,绝少单独建囿,大都在规模较大的宫苑中辟有供狩猎游乐的部分,或在宫苑中建有驯养兽类以供赏玩的建筑和场地,称兽圈或囿。    战国中山国王陵    建于战国中期(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中山王陵,位于河北平山,是战国陵墓的代表。它虽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仍可知此陵的陵园规划意图。这也反映出在建筑设计中,特别是皇家建筑,已有了事先踏勘地形和规划布置。    根据《兆域图》复原和遗址,王陵当初形制是外绕两圈横长方形墙垣,内部为横长方形封土台,台的南部中央稍有凸出,台东西长达310余米,高约5米,台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别祭祀王、两位王后和两位夫人。中间三座即王和两位王后的享堂,平面各为52×52米;左右两座夫人享堂稍小,为41×41米,位置也稍后退。五座享堂都是三层夯土台心的高台建筑,最中一座下面又多一层高1米多的台基,从地面算起,总高可有20米以上。封土后侧有四座小院。整组建筑规模宏伟,均齐对称,以中轴线上最高的王堂为构图中心,后堂及夫人堂依次降低,使得中心突出,主次更加分明。    中山王陵虽有围墙,但墙内的高台建筑耸出于上,四向凌空。封土台提高了整群建筑的高度,使我们从很远就能看到,有很强的纪念性,是一件建筑与环境艺术完美结合的优秀设计。    P8-11

前言

建筑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创造的比较固定的活动空间或构筑物,包括从古代的都市城镇、宫殿民宅、苑囿园林、寺庙宫观、衙署馆舍、陵寝墓室、桥梁道路等到现代的各类建筑物。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建筑文明。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追求以单体建筑组合成的复杂院落,以深宅大院、琼楼玉宇的大组群,创造宏大的建筑空间气势,独一无二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正如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所巧妙比喻的:中国建筑是一幅中国卷轴,需要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展开,才能逐步看清全貌。    掀开历史的面纱,我们可以把中国建筑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创始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人类从穴居到发明三尺高的茅屋再到建筑高大的宫室,从原始本能的遮风避雨到表现高大雄伟的壮美之感,建筑的进步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建筑艺术的萌生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在南方,则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商代末年,商纣王大兴土木:“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一历史记载也已为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商代早期宫殿遗址考古发掘所证实。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了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周朝的建筑较之殷商更为发达,尤其技术进步很大,开始了用瓦盖屋顶。此时建筑以版筑法为主,其屋顶如翼,木柱架构,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则。    二、成型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从春秋直到南北朝。其中春秋、战国是这一阶段的序曲;秦、汉是主题,出现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是第一高峰的余脉;南北朝是下一阶段,即成熟阶段的序曲。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定型。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为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大兴土木,“高台榭.美宫室”。今天,我们仍可在燕赵古都30多所高大的台址上窥见当时宫殿建筑之一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中国建筑史上首次规模宏大的工程,这便是上林苑、阿房宫。秦始皇还扩建成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官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艺术和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此外,又派蒙恬率领30万人“筑长城,固地形,用制险塞”。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秦代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在中国建筑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气派,中国建筑开始了宏伟壮美的追求之旅。    汉代时建筑规模更大,汉武帝时更是大兴宫殿、广辟苑囿,著名的建筑工程有长乐宫、末央宫等。汉宫殿突出雄伟、威严的气势,后苑和附属建筑却又表现出雅致、玲珑的柔和之美。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寺庙建筑大盛,而且依山开凿石窟,造佛像刻佛经,今天我们仍可见的云冈、龙门石窟都是中国及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    三、成熟阶段。包括隋、唐和五代、宋、辽、金各朝,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达到中国古代建筑的顶峰时代,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间建筑第二次大融合的年代。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成就表现在:建筑类型更为完善,规模极其恢宏;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广泛使用图样和模型;建筑师从知识分子和工匠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建筑技术有新发展并趋于成熟——如组合梁柱的运用,模数制的确立,铺作层的形成。    隋唐建筑气势雄伟、粗犷简洁、色彩朴实。其主要成就在皇宫建筑方面。隋唐兴建的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城市,唐代增建的大明宫,特别是其中的含元殿,气势恢宏而高大雄壮,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精神。此外,隋唐时期还兴建了一系列宗教建筑,以佛塔为主,如玄奘塔、香积寺塔、大雁塔等。    两宋时期建筑的风格趋于精巧华丽,纤缛繁复、色彩绚丽如织绣。北宋将汴京外城东北部扩展了一些,并仿洛阳宫殿的制度修了大内宫殿。南宋偏安江南,在临安则多建游幸苑囿。    四、程式化阶段。这一阶段指元、明、清(1840年前)。此时,建筑步入衰微,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历代都建有大量宫殿,但只有明清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杰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带的民居则是中国民居最成功的典范。坛庙和帝王陵墓都是古代重要的建筑,目前北京依然较完整地保留有明清两代祭祀天地、社稷和帝王祖先的国家最高级别坛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北京天坛,至今仍以其沟通天地的神妙艺术打动人心。明代帝陵在继承前代形制的基础上自成一格,清代基本上继承了明代制度。明十三陵是明清帝陵中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者。明清建筑的最大成就是在园林领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最具艺术性的古代建筑群。    明清建筑不仅在创造群体空间的艺术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筑技    术上也取得了进步。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这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明清建筑还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其间,中国普遍出现的无梁殿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    五、解体阶段。从清代1840年至1911年,此时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大量外国文化、建筑、技术涌入,被动地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时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沉重的帷幕。这股外来势力动摇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动摇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根基,固有的体系开始解体。

书籍目录

前言一、原始社会至先秦建筑  半坡氏族聚落  夏代的宫室  西周的囿  战国中山国王陵二、秦汉建筑  始皇陵  汉高祖长陵  光武帝原陵  秦都成阳  西汉长安  明堂辟雍  长城  长城的重要关塞  阿房宫  上林苑  建章宫  汉阙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都江堰三、魏晋南北朝建筑  刘备惠陵  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  宋武帝初宁陵  齐景帝修安陵  南朝建康  北魏洛阳  芸林苑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永宁寺木塔  嵩岳寺塔  悬空寺四、隋唐建筑  隋文帝泰陵和隋炀帝陵  唐太宗昭陵  乾陵  唐玄宗泰陵  隋大兴城  唐长安城  唐洛阳城  大明宫  兴庆宫  西苑  辋川别业  华清宫  莫高窟  南禅寺与佛光寺  普救寺莺莺塔,  最占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崇圣寺三塔  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  布达拉寓  拉萨大昭寺  大雁塔与小雁塔  兴教寺玄奘塔五、宋辽夏金元建筑  五代陵墓  十国陵墓  北宋八陵  南宋六陵  金花公主陵  成吉思汗陵  元大都  艮岳  金明池  独乐寺  清净寺  奉国寺  晋祠  洛阳桥  广济桥  卢沟桥  佑国寺塔  释迦木塔  妙应寺白塔六、明清建筑  明中都皇陵  明太祖孝陵  明十三陵  清初三陵  清东陵  清西陵  北京城  紫禁城  沈阳故宫  颐和园  避暑山庄  西苑  圆明园  苏州园林  太庙  社稷坛  天坛  孔庙  恭王府  雍和宫  大同九龙壁  棠樾牌坊群  武当山建筑群  平遥古城  丽江古城  乔家大院  王家大院  陈氏祠堂  北京四合院  满堂客家大围  花萼楼  八角亭  塔尔寺  山西运城关帝庙  岳阳楼  黄鹤楼  迎江塔  飞虹塔七、近现代建筑  中山陵  藏经楼  伪满洲国皇宫  人民大会堂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沙逊大厦  汇丰大楼  海关大楼  香山饭店  上海金茂大厦

编辑推荐

人类从穴居到建筑高大的宫室,从原始本能的遮风避雨到表现华丽的壮美之感,中国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密不可分。它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彰现了中国人民极高的审美水平和艺术情操。    吕洪波、于红坤、马先杰、阎玉芳编著的《图说中国建筑艺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历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艺术。


 图说中国建筑艺术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很好的中国呢建筑入门书。文字浅显易懂,对专业术语会进行解说而不是直接丢给读者。没有实物资料的内容以彩绘补充,不足是根据年代罗列的建筑虽多,但是有些写的认真有些简略,良莠不齐。
  •     对中国各时代的主要建筑给出简单介绍,为通俗读物。系统性差,图片小,不全。随便了解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