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同义词研究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2-9
ISBN:9787806593820
作者:周文德
页数:399页

章节摘录

书摘    3.同形结合法   该方法是刘叔新(1980)提出来并运用操作实践的。其理论基础是,“语言中两个指同样对象的词,各与同一个指另一种事物对象的词相连结,结成的两个组合体必然也指同一种事物。”“同形结合法”是指:设有待检验词误甲与乙,若想知道它们的“对象是否同一”,选 能与给定的两个词语“连结”词“丙”,如果“甲+丙”与“乙+丙”指同样的事物,那么“甲”与 “乙”同义。如刘叔新所说:“如果甲+丙和乙+丙指同样的事物,么就可断定甲和乙有同样的对象,是同义词。”例如:“迎接客人”舆“迎接来宾”指同一事物,其中的“客人”舆“来賓”同一种对象,是同义词。如果将“同形结合法”舆“替换法”比较一下,发现二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本质上没有区别。仍以刘叔新的例子看,可以认为“迎接”是不变的,  “客人”、“来宾”仍是互相替换。所以有学者指出这种方法舆“替换法”在“实质上是相同的”。池昌海对此经过详细的分析後得出结论“同形结合法”舆“替换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之间“是貌合神离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逭种方法不能用来确定古汉语的同义词。古汉语的语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研究者不能慿言经验举出自己需要的例子。如果所研究的文献中找不到研究者需要的“组合体”,这种方法就无法操作。所以遭种方法难以用于古汉语同义词研究。    综上所述,替换法、义素分析法、同形结合法基本上是针对现代汉语提出来的,在实际操作中各有一定的局限性。最突出的特点是都局限于举例分析,不同学者对同义词的确定“往往带着极大的主观性、随意性”,所确定的同义词自然是“大家并不都赞同,有些甚至连持同样观点的人也未必首肯”。上述方法不完全适合于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研究,不能作为确定古代汉语同义词的依据。            3.2.5  惭、愧、怍    3.2.5.1  “惭”在《孟子》中出现丑次,今将“惭”所在的语句以及语句中“惭”的词义展示如下:    107.《公孙丑下》:燕人畔。王日:“吾甚惭于孟子。”(4.9/530)    齐宣王出兵攻占了燕国,孟子曾经劝齐宣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後去之”,而齐宣王不听,结果遭到燕国的反抗。所以,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这是说齐宣王对于孟子感到非常惭愧。可见,  “惭”在此为“惭愧”义。     3.2.5.2  “愧”、“怍”在《孟子》中各出现1次,今将愧”、“怍”所在的语句以及语句中“愧”“怍”的词义展示如下:    108.《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13.20/1767)    此例前後两句相互对应,“愧”、“怍”互文。《说文·心部》:“怍,惭也。”又,“惭,愧也。”又《女部》:“愧,惭也。”“愧”“怍”同训为“惭”。可知“惭”、“愧”、“怍”都为“惭愧”义。    3.2.5.3  综上所述,在《孟子》中,“惭”、“愧”、“怍”各有1个义位:惭愧。所以,在“惭愧”义位上,遣3个词构成同义关系。    3.2.6察、省、考、观、巡    3.2.6.1  “察”在《孟子》中出现8次,今将“察”所在的语句以及语句中“察”的词义展示如下;    109.《梁惠王下》:国人皆日贤,然後察之,见贤焉,然後用之……国人皆日不可,然後察之,见不可焉,然後去之……国人皆日可杀,然後察之,见可杀焉,然後杀之。(2.7/223)    孙爽疏:“逮至一国之人,皆曰此人之贤,当进而用之,则王然後详察……迨至一国之人皆曰此人不贤,不可进用,当去之,则王然後审察之……迨至一国之人,皆曰此人之罪,可以杀之,则王然後详察……”由孙疏可知,此句的三处“察”意义相同,都指详细审察。所以,此处的“察”为“详察”义。    110.《梁惠王上》: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1.3/22)        孙奭疏:“察,详视也。”此处的“察”为“详察”义。    111.《尽心上》:不能三年之丧,而总、小功之察;.放饭流歇,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13.46/1866)    逭裹是说不能实行三年的丧礼,却对于总麻三月、小功五月的丧礼详加考察。可见,此处的“察”为“详察”义。    112.《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直.7/86)    孙奭疏:“目之明能观梘其秋毫之末锐,而不能见一大车之薪木。”孙奭以“观梘”释“察”,“观视”即仔细地看。可知此处的“察”含有“看见”义。    113.《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8.19/1046)赵岐注:“察,旘也。”上句“察”与“明”互文,与“明”同义,可知此处的“察”为“明暸”义。    3.2.23,5  “故”在《孟子》中出现119次,在双膏词“是故”中17次,用作连词,义为“所以”的88次。其余14次作为单音节实词,其用例的词义可归纳为4个义位,逭4个义位及其使用次数是:(1)祸害、灾祸(2次); (2)故旧,名词(1次);(3)老、旧,形容词(2次);(4)道理、原因,名词(9次)。今将遣14次用例举例如下:    (1)祸害、灾祸    滕定公薨。世于谓然友日:  “昔者孟子尝与我官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後行事。”(5.2/591)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13.20/1767)    (2)故旧    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间,挟有勋劳而板,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13.43/1858)    (3)老、旧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2.7/218)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3.1/3直4)       (4)道理、:原因天之高也,星辰之道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8,26/丑079)      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5.5/713)     3.2.23.6  “殃”在《孟子》中出现4次,遣4次用例中的词义可归钠为两个义位,这两个义位及其使用次数是:  (1)祸害、灾祸,名词(2次);  (2)危害、祸害,动词(2次)。其用例不多,今将其用例照绿如下:    (1)祸害、灾祸    不取,必有天殃。(2.10/242)    诸侯之窦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重4.28/1946)     (2)危害、祸害     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 (12,8/1658)       3.2.23.7  “残”在《孟子》中出现5次,其中用于引用的前代文献中1次,见于《滕文公下》(6.5),其余4次用例中的词义可归纳为两个义位,遭两个义位及其使用次数是:(1)动词,残害、伤害(1次);(2)残暴无道的人(3次)。其用例不多,今将其用例照录如下:    (1)残害、伤害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赏,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2.12/262)    (2)残暴无道的人    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6.5/787)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2.8/230)  (11)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6.9/827)    上例中的“弑”用于子杀父。    “杀”在《孟子》中出现53次,用于“杀戮”义48次。就施受关系而言,受动者是人的47次;受动者是动物的1次。就受动为人而言,9次用于上杀下,38次用于泛指,没有1次用于下杀上。例如:    (12)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8.4/1017)   ’    (13)孟子对日:“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1.4/40)    (14)对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1.6/57)    (15)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1.6/60)    以上各例中的“杀”的受动者是人,用于上杀下。    (16)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白:‘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6.5/779)    (17)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8.24/1061)    以上两例中的“杀”的受动者是人,用于泛指一般意义上的“杀”。    (18)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2。2/158)    上例中的前一个“杀”的受动者是动物,後一个“杀”的受动者是人。      “取”在《孟子》中出现58次,用于“杀戮”义1次。就施受关系而言,有道者杀无道者。受动者是人。例如:    (19)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6.5/787)    这句是说周王的出师只是把百姓从水火之中拯救出来,而杀掉那残暴的君主罢了。“取”义为“杀”,用于有道者杀无道者。    “戮”在《孟子》中出现3次,用于“杀戮”义两次。就施受关系而言,有道者杀无道者1次;上杀下1次。没有1次用于下杀上。受动者都是人。例如:    (20)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  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6.9/823)       上例中的“戮”用于有道者杀无道者。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宋永培上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已进行了很多年了,而对上古汉语专书中的同义词作全面研究,则是近年才开始的。这种专书同义词的研究与以往的同义词研究不同的地方,第一是上古专书同义词研究是作为上古专书词汇系统研究的一部分而展开的,其目的是为今後写出可信的完备的上古汉语词汇史创造条件;第二是在吸取以往词汇研究的成果以及相关学科有益的经验的基础上,上古专书同义词研究更注重在方法和理论上的创新。因而可以认为,这种上古专书同义词研究是处于汉语词汇研究前沿的课题,对于清理上古汉语词汇史,促进汉语词汇研究的方法舆理论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价值。周文德的博士论文《同义词研究》,正是在这一研究背景之下,怀着从同义词这一侧面来描写上古汉语词汇史的面貌,探求上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的某些方法与理论这种目标而确定课题,开展研究工作的。    从事专书词汇研究首先需要对专书语料有正确的择定,接着对全书词汇的相互关系作精深的钻研和系统的清理,并在这种钻研与清理中逐步明确相应的研究方法,概括词汇相互关系的理论。文德所作的《同义词研究》基本上是循着这种思路层层深入地展开的。在择定《孟子》语料时,他进行《孟子》版本考证舆文字校勘,对确定的《孟子》版本作计算机录入,实行以“词”为单位的切分,编制字频数据库、词频数据库、索引数据库,为考察《孟子》语料提供了可靠的文本,为便捷地利用该语料创制了科学的程序,这无疑是《孟子》语料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经过计算机处理的精确的统计资料大有助于显示《孟子》语料中复杂的词汇网络关系,大有助于研究者打开广远的视界,放出深邃的眼光;但统计资料毕竟不能等同与代替对语料中词汇的相互关系做精深的钻研和系统的清理,专书词汇研究的根本环节仍然在于研究者对专书词汇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只有当研究者在接受统计资料的启发之後对语料中词汇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系统的清理,才能够确切地描写出专书词汇的实际情形,正确地概括出专书词汇的原理与规律。文德制作了《孟子》数据库,并对全书单音节词的同义关系作了细密的考证。这种考证既注意语词所在篇章的文意,又贯通该语词在全书中的运用,不仅从白文的表述出发,也参照赵岐章句、朱熹集注、焦循正义的解释,一方面实行现代词汇学判定语词同义关系的标准,另一方面对语词同义的复杂情形也给以灵活的切分与表述。这种对全书单音节实词同义关系所作的细密的考证自然引出了对同义词诸多差异的条分缕析的辨析,论文中,考证与辨析这两部分是彼此证发、交相辉映的。论文指出《孟子》中同义词的差异有十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词义的实际所指不同。这种看法揭示了《孟子》中同义词差异的主要表现,是很有学术眼光的。尤其可贵的,是论文归纳了《孟子》中显示语词同义关系的七种格式,并以此为途径,从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和外部的因素探讨与总结了《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形成的原理,其中一些论述是颇有学术价值的。    总之,论文在研究方法、语词的考证与辨析、语词同义关系理论的探讨上都有成系列的创新的做法与见解,虽具体所作的是《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但这一研究已确然成为上古专书词汇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为今後撰写完备的上古汉语词汇史提供了经过系统论证的《孟子》同义词语料和同义词形成原理的理论阐释。因而文德的论文在评阅中、在答辩中得到本校和北京、上海一批前辈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认为该论文所作的《孟子》专书词汇研究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研究具有示范意义和借鉴价值,这一评价是公允而恰当的。    ……

内容概要

周文德,1964年出生。198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被分配到重庆师专工作。1987-1988年在北京大学进修。1995年任重庆师专教务处副处长。1997年晋升副教授。1997年考入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连续两年获校级优秀硕干生一等奖、优秀研究生干部一等奖;1999年被推荐专业免试提前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全国博士生宝钢奖、全国博士生光华一等奖  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研究生会主席。曾任中文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在任期间,该支部被评为四川大学优秀党支部受到表彰。2001年12月被聘为渝西学院教务处处长。担任过的课程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普通逻辑学、语言学概述、大学语文等。已公开发表论著70余万字,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10篇。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引  言    1.1课题基本情况    1.2孟子与《孟子》概况    1.3本课题的研究状况    1.4同义词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1.5《孟子》同义词研究的几点说明第二章  《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概况    2.1《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的基本情况    2.2《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词类分布第三章  《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关系考释    3.1语料的取舍原则与考释的基本方法    3.2《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关系的具体考释第四章  《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辨析    4.1《孟子》同义词之间的差异分析    4.2《孟子》同义词的具体辨析第五章  《孟子》同义词显示的格式第六章  《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形成原理探讨    6.1  外部因素    6.2  内部因素主要参考文献附  录  《孟子》字表後  记

编辑推荐

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的归组可使用"系联法"与"参照法"相结合以归纳同义词的方法;在进行研究时应研究并展示归纳出来的全部同义词组,举出例证,在此基础上描述专书同义词的使用情况并揭示其类型、特点及规律;研究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只能尽量做到"穷尽",而无法真正做到"穷尽";在归纳同义词时应遵循从宽的原则,这样才不会将有价值的东西遗漏掉。本书是研究《孟子》中的同义词用法,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补充,修正而成的,凝结了作者数载的心血和来自各方面的诸多关怀。

作者简介

《孟子》同义词研究,ISBN:9787806593820,作者:周文德著


 《孟子》同义词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