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龋病学

出版社: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12
ISBN:9787810342186
页数:371页

书籍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龋病危害人类健康的历史
第二节 龋病的危害
第三节 龋病学的发展及研究内容
第四节 国外龋病学研究的重要里程
第五节 我国龋病研究和防治的进展
第二章 牙体组织的结构、生理与发育
第一节 牙釉质
一、牙釉质的性质与组成
二、牙釉质的组织结构
三、牙釉质的发育
第二节 牙本质
一、牙本质的性质与组成
二、牙本质的构造
三、牙本质的淋巴循环与神经分布
四、牙本质的形成
五、牙本质――牙髓复合体
第三节 牙骨质
一、牙骨质的性质与组成
二、牙骨质的组织结构
三、牙骨质的形成
第四节 牙齿的一些特殊结构
一、牙齿表面形态与表层结构
二、点隙裂沟的形态与结构
三、牙釉本质界与牙釉骨质界
四、牙本质内的矿化薄弱区
第五节 牙齿的发育
第三章 龋病流行病学与流行病学调查
第一节 我国人群患龋情况
一、患病率和流行趋势
二、年龄
三、性别
四、民族
五、地区
六、口腔卫生
第二节 龋病在国外的流行情况
第三节 龋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一、明确调查目的
二、统一调查标准
三、调查对象的选择
四、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五、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六、龋病调查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龋病病因学
第一节 早期龋病病因学说
一、内因论
二、外因论
第二节 龋病病因的现代理论
一、三联因素论
二、四联因素论
第三节 龋病病因的新认识
第五章 龋病微生物学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
一、口腔菌群的演替
二、口腔微生物的分布状况
三、口腔生态系的动力学
第二节 口腔细菌与龋病
一、细菌在龋病发生中作用的证据
二、非特异性细菌感染的假说
三、特异性细菌感染的假说
第三节 口腔链球菌与龋病
一、口腔链球菌的生态学
二、变链球菌族的生物学特性
三、变链球菌族的分类
四、变链球菌族的致龋特征
五、变链球菌族与龋病关系的研究
第四节 口腔乳杆菌与龋病
一、口腔乳杆菌的生态学
二、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三、乳杆菌与龋病关系的研究
第五节 口腔放线菌与龋病
一、口腔放线菌的生态学
二、口腔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
三、口腔放线菌与龋病关系的研究
第六节 其它细菌与龋病
第六章 牙菌斑
第一节 牙菌斑的结构
一、基底层
二、中间层
三、表层
第二节 牙菌斑的组成
第三节 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一、获得性膜
二、细菌对牙面的粘附和集聚
三、菌斑的成熟
四、影响菌斑形成的因素
第四节 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定居
一、细菌对口腔表面的选择性粘附与其在定居中的作用
二、细菌粘附到牙面的机制
三、细菌在牙面的粘附
第五节 牙菌斑的微生物学
一、研究方法
二、牙菌斑的微生物组成
三、确定菌斑微生物组成的生态因子
第六节 牙菌斑内的物质代谢
一、牙菌斑内微生物的物质代谢
二、牙菌斑内的矿物质转换
三、影响牙菌斑物质代谢的因素
第七节 牙菌斑与龋病
第七章 机体的抗龋机构
第一节 机体系统性抗龋机构
一、个体发育与抗龋力
二、机体免疫系统
三、遗传因素
四、全身性疾病与龋病
五、食物营养
第二节 唾液
一、唾液的组成
二、唾液的分泌
三、唾液的抗龋作用
四、口干症与龋病
五、唾液与再矿化
第八章 食物、营养与龋病
第一节 食物在龋病发生中的作用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人体试验
三、动物实验
第二节 影响食物致龋的因素
一、食物的化学组成
二、食物的物理性能
三、食物的加工
四、食物的产酸性
第三节 食物致龋力的测试方法
一、化学试验法
二、牙菌斑pH测定
三、动物实验
四、人体试验
第四节 糖与龋病
一、糖在龋病发生中的作用
二、影响糖致龋力的因素
第五节 营养与龋病
一、维生素
二、蛋白质和氨基酸
三、脂肪
四、矿物质
第九章 氟与龋病
第一节 氟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土壤和岩石
二、水源
三、空气
四、食物
第二节 氟在机体内的代谢
一、吸收与代谢
二、分布
三、排泄
第三节 我国氟害流行情况
一、氟牙症
二、氟骨症
三、氟对人体其它组织器官的危害
第四节 氟与龋病
一、历史回顾
二、饮水氟浓度与龋病的关系
三、氟的抗龋机理
四、氟的应用
第十章 痕量元素与龋病
第一节 痕量元素的来源
一、土壤
二、水
三、食物
第二节牙齿、唾液和牙菌斑内的痕量元素
一、牙齿组织中的痕量元素
二、唾液内的痕量元素
三、菌斑内的痕量元素
第三节 各种痕量元素与龋病
一、钼
二、硒
三、钒
四、锌
五、镁
六、锰
七、铜
八、锶
九、锂
十、钦
十一、铅
十二、镉
十三、其它痕量元素
第十一章 龋病与再矿化
第一节 自然再矿化
一、生理性再矿化
二、病理性再矿化
第二节 人工再矿化
第三节 再矿化的机理
第四节 影响再矿化的因素
第五节 再矿化区的结构、形态与组分
第六节 再矿化的临床应用
第十二章 龋病的病理解剖学
第一节 龋病病变过程的特点
第二节 牙釉质龋
一、牙釉质龋病变的基本特征
二、牙釉质龋的超微结构变化
三、牙齿不同部位牙釉质龋的组织变化
四、牙釉质龋病变机理
第三节 牙本质龋
一、牙本质龋的病理解剖学
二、牙本质龋病变中的微生物
三、牙本质龋的生物化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第四节 牙骨质龋
第五节 患龋时牙髓组织的反应
第十三章 龋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第一节 龋病临床表现的基本特征
一、牙齿光泽与颜色的改变
二、牙齿光滑度和硬度的改变
三、牙质缺损
四、进行性发展(一般无自愈性)
五、有特定的发病部位
第二节 龋病的分类
一、按龋损的发展速度分类
二、按龋病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
三、按龋损发生与充填治疗的关系分类
四、按龋病损害的程度分类
五、其它分类
第三节 龋病的好发部位
一、好发牙
二、好发牙面
三、牙面的好发部位
第四节 龋病的检查方法
一、龋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二、龋病的特殊检查方法
第五节 龋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浅龋
二、中龋
三、深龋
四、根部龋
第十四章 龋病的治疗
第一节 龋病的治疗原则
一、浅龋
二、中龋
三、深龋
第二节 龋病的非修复性治疗
一、适应证
二、非修复性治疗方法
第三节 龋病的修复性治疗
一、龋洞的分类
二、洞的结构
三、洞的制备
四、洞的消毒
五、修复
第四节 龋病治疗中的意外及其处理
一、意外穿通髓腔
二、牙髓炎
三、修复后发生继发龋
四、修复物脱落或折断
五、牙齿折裂
六、牙髓坏死
七、牙龈和牙周组织损伤
八、术后非牙髓病性疼痛
九、无牙合或食物嵌塞
第十五章 龋病预测与龋病活跃性试验
第一节 龋病预测的目的
第二节 龋病活跃性试验
一、龋病活跃性的细菌学试验
二、唾液的检验
三、牙齿的龋敏感性试验
第三节 龋病活跃性试验的局限性
第十六章 龋病的预防
第一节 概述
一、龋病的自然史与Leavell三级预防的关系
二、我国口腔疾病防治的初级卫生保健
第二节 控制牙菌斑
一、菌斑的显示与菌斑指数
二、控制牙菌斑的措施
第三节 限制食糖与使用糖代用品
一、饮食对牙齿组织和口腔生态系的影响
二、龋病预防的饮食指导
第四节 增强宿主的抗龋力
一、增强牙齿组织的抗龋力
二、增强机体的抗龋力
第五节 儿童及老年人的龋病预防
一、乳幼儿的防龋保健指导
二、老年人的龋病预防和口腔保健指导
第十七章 龋病学研究
第一节 龋病研究的对象
一、人体研究
二、动物实验
三、龋病的实验室研究
第二节 龋病研究方向
一、致病菌的研究
二、龋病致病环境的研究
三、龋病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四、再矿化现象和机理的研究
五、菌斑控制的研究
六、龋病的免疫学研究
第三节 龋病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病理组织学方面
二、病变区的物性分析
三、物质成分分析
四、某些特殊分析方法及设备
五、样品的萃取
索引

作者简介

内 容 简 介
本书对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的龋病、从疾病发生的基础和背景、发病原因到疾病的防治进行了
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参考和收集了近30年来国内外龋病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编写者本身的科研、教
学和医疗实践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内容包括龋病危害人类健康的历史和现状、龋病发病的原因和机理、
口腔内的致龋细菌及其生态环境、机体的抗龋机构,食物、营养、氟、痕量元素与龋病的关系、龋病的再矿
化、龋病病理组织学、龋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龋病的预测和预防。最后一章“龋病学研究”是为适应我国
口腔医学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编写的,它不仅适用于龋病研究,也适用于其它疾病研究的参考。本书适合我

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研究生、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和广大口腔临床工作者以及从事口腔预防保健工作者的教
学、科研、医疗和预防工作的参考。


 现代龋病学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