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书评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3
ISBN:9787506309202
作者:陈染
页数:297页

他们说孤独是可耻的

——读陈染《私人生活》作为当代文学中的一部必读书目,《私人生活》是一场惊喜,一次惊呼。正如陈染在序言中所说的,《私人生活》是她“黑色时期”的产物。你会欣喜,原来在多年前的文坛,一抹决然的黑色也可以浓烈的这样彻底。“没有人生来就是灰色的,是时间和经验把人打磨成灰色的。”我想,这世界上总正有着无数个黑色的倪拗拗,在迈向自己的 灰色之前,努力而孤独的生长着。所以,比起“必读书目”这个称号,我更愿意将这本书看做是一本和幻想有关的,与青春有关的成人童话。书中的“我”是个叫做倪拗拗的家伙。生长在百年古都B城的干部之家,从小受到父亲的冷淡与严苛对待,在昏暗而压抑的家庭氛围中养成了敏感而固执的性格。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这个小小的干部之家折射出的是笼罩在整个七十年代的压抑气息,而在这个年代所成长起来的孩子,注定有着一些难以言说的体验。“我”是那样的不合群。因为从小所表现出的对于父权的反抗,更加招致父亲的冷漠专制;因为在学校里的我行我素,疲于撒谎附和,引来班主任T老师的处处针对于同学们的孤立。与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我”身边的人来来往往,停留道别。父亲与家庭轻轻巧巧的决裂,净身出户后再不回头,大院里的邻居生老病死,各自上演自家的生死悲欢,一直在身边的,也只有隐忍的而爱得深沉母亲、从小伴随我成长的,柔情似水的邻居禾寡妇。“我”站在世界里朝着“他们大人”的世界里望去,生命中的美于丑陋一并勾勒除了淡淡的轮廓,忽隐忽现。最终,“当我”差一点就要试着去拥抱着这世界——纯粹的初恋情人,我与母亲相互依存的家庭,寄托着我所有柔软的精神之交禾寡妇——的时候,生命却将他们一一从我身边撕裂,生离死别。“我”才意识到,和这个团结的世界相比,“我”终于还是独身一人,在孤独这条道上,一意孤行。看这本书,是在夏季一个暴雨的夜晚。那时我将疲惫的自己关在小房间里的第二个星期。切断了所有的社交,日夜颠倒,吃了睡,睡醒了便吃,累了坐在窗户边,像观看彩色默片。在历经了假期伊始的无数场觥筹交错的聚会,无数个你来我往的狂欢后,我感到精疲力竭与厌倦。或是在约会,或是在赴约的路上,人们说着相似的话,做着相似的事情,夸耀或抱怨着相似的生活,暗中比较着相似的种种。真是巧合,那时的我,恰好正在用孤独惩罚着茫然而焦虑的自己。然后,我遇到了倪拗拗。我和倪拗拗一样,从小就是脑洞大开的孩子。和倪拗拗爱和自己的胳膊腿儿玩角色扮演一样,我从幼时起就开始认为所谓的“我”,其实是我的脑袋,四肢,还有那些藏在肚子里的、看不见的家伙们一起经营的工厂。我的嘴巴对我的手说:“我渴了,要喝水。”在我的手触到杯子之前,我的脑袋使坏似的阻止住她:“别给她喝,让她急!”就这样,一玩便可以玩上一个上午。我父母做生意的,早出晚归,给予了我足够的自由。每天,自他们关上门出去的那一刻起,我便是世上仅剩的人了。我孤独吗?不,我不孤独。我自言自语,给自己画上满脸的妆容,和大抱枕谈恋爱,接吻,生下一堆小枕头作小孩。那时我尚未满十岁,却俨然已在房子里演完了大半个人生。正如倪拗拗一样,孩子的孤独,往往并非来自与形单影只,他们总会有自己的小世界,并沉醉其中,自我慰藉。真正的孤独来自于成长。大多数的成长,就是站在“他们”的对面,面对所有的指点手足无措,不断否定自己,然后被无数个“他们”推攮着,成为了“他们”,而当你拒绝成为“他们”,或是拒绝将自己袒露于“他们”时,你就被判处了不可原谅的孤独。我想,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如此。在若干个自我的背后,总会将最自私、最偏执乃至最邪恶的自我留给自己。譬如,我不会宣告十二岁那年我偷偷躲在衣柜里看的什么书,而那天的气温是多少度,我为什么会死死的窝在里面不肯出来;我也不愿告诉你,我在心里诅咒过哪些家伙的死亡,认真而虔诚。而我,我终将愿意原谅自己的一切不合时宜,就像你原谅你的一样,因为,那是属于我自己的“私人生活”。我们裹挟着自己,各自怀揣着自己的秘密,让恰到好处的孤独自己找上门来。而这,原本就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最后,我们或是成为那个将自己永远与世界隔绝,蜷缩在浴缸里偏安一隅与世界彻底决裂的倪拗拗,或是接受这份“虚伪”——一面小心翼翼的保留着自己的孤独,一面努力追上“他们”,让自己不至于被抛弃于世界之外。回头看《私人生活》,你会发现这个叫作倪拗拗的少女看似是在按着一条正常而普遍的轨迹生长着,事实上每一步都留下了一毫厘的偏差,最后走向了一个不可回头的方向。我承认,对于倪拗拗,我是觉得可爱的,甚至是觉得怜惜的。她的不幸在于,明明各自孤独的人群因为意识形态、或是所谓的道义而排斥包涵着个人阴暗面的孤独,并号称“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时,过于勇敢了挑战了“可耻”这个标签,从而打破了人们心照不宣的秘密。她想要为“孤独”的人们正名,而这些胆小而孤独的人们却连承认自己的孤独都不肯。所以人啊,真是一群复杂的动物。如果你不是天才,那么,还是不要做那一个倪拗拗吧。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灰色,也没有人永远都是黑色。我们可以去回望黑色的纯粹和决然,但黑色的尽头却是茫茫的虚无,正如我在倪拗拗身上所看到的是绝望,是一种用力过度的绝望。用力过度,也是整本书读到后来的一种感受。私以为,全书的前半部分关于童年记忆的把握着力刚好,也是我本人最喜欢的部分;中间部分从少年转向青年情感、意识的微妙变化和发展都恰到好处,到了后半部分,逐渐走向了读者难以感同身受的世界——当然,前面已经说了,作为读者的我们大多都是走不到倪拗拗这一步的,而这一部分黑色色彩之浓烈,也让作为读者的我感到了一丝疲惫。再从作品本身来说,大概是基于无法感同身受的读者们的体验,文学史上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是过于个人化和狭隘,过分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而缺乏广阔的视野。不过话说回来,于我而言,这部作品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她的个人化。我们无法要求每一位作家都拥有绝对开阔的视野和洞穿人性的思考力,但一位作家能够将个人体验和个人情感挖掘至如此深刻的程度,纵观当下许多公认一流的作家而言,都是很难做到的。因而,当批评家们指责陈染在“女性身份”里画地为牢,并不断为她贴上“女性、女权主义”的标签时,我却认为我们的批评家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女作家陈染过于苛刻了。

一些藏在暗处的文字

陈染是众多当代女作家中特立独行的一位,个性化的写作方式和个体的自我关注程度,自传体式的《私人生活》像是一本随笔日记,从少女到渐渐成熟的生活记录。几乎每个女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日记本,用来记录生活的点滴,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与,或者是一些不可告人的小秘密,只能悄悄说给自己听,不能拿出来与人分享的个人的隐私。在书中,作者毫无避讳的把倪拗拗所有的一切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她残破的家庭,她自言自语的对话,她极度封闭的生活状态,极为脱离生活轨道的一位女子,她有着雪白的肤和淡漠的表情,可她又活的如此清醒,她用低垂的眼睛看透了世界上的一切,所以她宁可退到后台当一个看客,也不愿在喧嚣中和各式各样的人纠缠,就是这样在陈染的笔下由一个绝对叛逆偏执的青春女孩儿慢慢的转变成一名貌似与世隔绝的内敛低调的“灰色”女子。陈染的文笔极好,那些细小的句子无不在透露着内心的声音,诸如:生命像草,需要潮湿,使细胞充满水,所以只能在污泥之中;日子一天天过去,时间流逝了我依然在这里;为了防止失声叫喊,我们哼唱和倾诉;为了逃避黑暗,我们闭上眼睛……这样的一本书应该在阴冷的雨天慢慢细读,在潮湿的空气中跟随着作者的笔触走到生活的边缘然后笑看他人沉沦于世……http://www.xiaoshuo.com/jsp/shuping/index.jsp

一个无名的小染迷

按现在每天出七百本书的速度!累死我也看不过来出的全部新书!不过我看书有一个条件,就是书必须得看到我的内心.你说书看不到心里那不是活受罪吗?有了这个条件我就好找作者了!认识陈染是读她的小说私人生活.率真的性格,良好的修养.品性涵养睿智人格闪光辉.写的书都带着性格!找到了这位作家幸福啊,多年来我默默的关注着她!后来我把能看到的她写的所有的书都看了一遍解渴啊!写的总没看的快!慢慢的等细细的看知足.后来染消失了!我这个急啊,没办法我又把她所有的书看了一遍又一遍!看过私人生活我知道了染活的累,可又无能为力!人家是大作家,我只是喜欢人家的一个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小读者!奈何不了啊!无意中发现了染开博了.喜的我落着泪跟在后面认真的评论!由于和染有了近距离的沟通.染两次都对我表示感谢!可评着评着发现问题了.博客里面的东西远离了染小说的深度厚度没法比!我让儿子给我申请了一个博客!有时一些话可以悄悄的交流!我告诉陈染关博吧!引来了染迷的劈劈啪啪一顿打!染关不关博爱你什么事啊,想关就关不想关就不关.哪天不想写就自然关闭了!这样的博法不是帮陈染而是害了她.郁闷啊!我用了名人的两句诗;悄悄的走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离开了博客评论,改为潜水默默的关注!后几篇博文我看陈染写的很伤感,可我离开了没办法再表达我的心声了!那天我自己无聊的喝了一斤白酒.喝的胃都吐了血!爱什么爱的深伤自己的心就伤的深!抚平自己的伤口就是远离爱!我最后还能为染做点什么哪?我买了个书号,决定把染的博文整理出本书送给她.图片扫描清晰度不够印刷厂要原照!我拨通了染的电话,索要照片.染说谢谢我的好意.怕版权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免了!听染电话里心情不错很好我这个染迷的心也放下了!

孤独的心灵狂欢

为了防止失声叫喊,我们哼唱和倾诉。为了逃避黑暗,我们闭上眼睛。《私人生活》是关于一个洞察了人世却无处安放的女人的成长秘史。拗拗生活在古老的P城,在她的生命中交织了许许多多纯净而孱弱的男人女人,他们用死亡的方式拒绝了时间的流逝,也为拗拗的生活打开又关上一道道若有似无的门。拗拗说自己是一个生活在残缺时代里残缺的人,一味地以孤独的形式进行心灵狂欢,她的思想细胞不断进行分裂和重组,使得她时而明媚,时而阴郁,又充满攻击性,她安于自己的生活,但这生活在别人看来是执拗的,病态的,于是她不得不将这生活私有化了。可这“私人生活”中的孤独,空虚和物欲,却又何尝不是整个人类的生存困境。我不是我生活的主人,我是一根线,要被织进生活的白布中!好吧,即使我不能纺织,我还是能掐断那条线。

她把我们带到了希望里抗争

每晚在熄灯前一小时 裹在被子里 合着他的 文字一起把黑夜藏进睡眠的深处在梦里与她共舞 最喜欢的那个寂寞而温暖的 寡妇 想象自己也有这样的 人在 左右 守望她把我们青春的幻想装在漂流瓶里面随手翻到24页 纠 看到关于一个青春期的女孩躁动的分析~"一个上完全长大成人的缺乏理性的女孩儿,对一切禁忌事物的向往之路,强烈叛逆的个性,以及血液中那种把一般的对抗性膨胀到极端的特征,决定了这件事情的必然性."而这件事就只是~以 逃出家门,在 街上漫无目的的走,随便在哥青石板凳上坐下来,呆呆的看街景而已.是不是好熟悉,在那个时候的 我们是不是经常做这样的 事情的.直到现在我斗还经常做.而从这里面完全可以看到我们弗氏的 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子,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那会正流行的不得了的.而这种典型性又在我们鲁叔叔的的小说里西手里 不少的的养料,当然任何一个大师的作品里对典型的概括都是很在行的,哈姆雷特,唐吉柯德,~~~~~~~但是对我们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状态的归纳的这么准确的虽然陈不是最好的.但已经帮我的影子都添上了精气.以至我在图书馆的最后一派的最下面的那格看到这个系列就把眼睛窝在那里了.一蹲就是一天.在那些桂林的细雨飘摇阴冷的 空气里,她的文字仿佛就在 空气力把我牢牢的凝固住,用心去感受每一片树叶背后隐藏的悲伤都让我的心去咀嚼一番,让我对以后再生活中遇到的落泪都那么真切.很感谢他能把我的自己还能报称咱某个角落,从这个角度看她的<<私人生活>>.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公共的私人的情感.她的私人已经是在最大意义的把我们真实用光明给保护起来.与现实的黑暗坚决的抗争.

那时候,我是这样写的

那时候,我是这样写的……有一种人生是从来没想过的,而我却这么活着…这几个月以来,我几乎是逼着自己游走他乡,星座书上写牧羊座的人治疗伤口的最佳办法是旅行,我不知道是不是.开始我初衷只是想逃离,可是经历了一些事情,我明白了,有时候,人要走出自己的小天地,才会发现世界的辽阔,以前的我也许会觉得这句话很废,可是,是真的,人是那么的渺小而不堪一击,我旁观过别人的生死,也感到恐惧,一无所有的感觉如此可怕,而我们最终都无一幸免.前阵子有一位久违的人问起我,你算是个开朗乐观的人吗?这位朋友其实我跟他不熟,高中在同一所学校,五六年前讲过几次电话,见过一面,仅此而已.前段时间他辗转找到了我,才聊开来.”你算是个开朗乐观的人吗?”这个问题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说可能不算吧.有时候挺悲观的.以前也有人问过我类似的问题,不同的是他采取的是心理测验的方式,他说:”一个杯子,里面有一半的水,你说它是半满还是半空?”我笑了一下,这个心理测验我小学就知道,其实那时候我不快乐,对自己充满了怀疑,心里是空空的,但是我还是说:”半满!哈哈,我知道我是个乐观的人!”事实上我不是,我是个爱逞强的家伙,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宁愿一个人抗,抗不了还是抗,常常觉得累,可是谁能帮得了我呢?现在的我真的不知道该去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了.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对于生活啊爱情啊什么的.如果有些人注定是过客,那我又得拿什么去凭吊心中的伤痛呢?回忆?是我不舍得让它流逝却又很想要忘记的东西.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幸福的别离?直到现在,我一直用沉默来避开我们的过去.陈染的<私人生活>中有一段话:推开灰色的窗户我不能不想哭泣把我带走要不把我埋葬请为我打开这扇门吧我含泪敲着的门时光流逝了而我依然在这里…

解读陈染

在陈染文集的序中,王蒙先生是这样描述陈染作品的:陈染的作品似乎是王蒙的文学中的一个变数,它们使我始而惊奇,继而愉悦,再后半信半疑,半是击节,半是陌生,半是赞赏,半是迷惑。从王蒙先生对陈染的评价中,我们就可以认识到,陈染的作品,是脱离了某些文学的框架的,以至于像王蒙这样的作家对她的作品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如果把她的作品按照世俗的眼光来划分,可能可以划分到“当代女性文学”的范畴里来,可以把她看作是九十年代新女性小说、卫慧、棉棉之类的前辈或前身。然而对她真正的解读,陈染的作品是不容易划分的,就像她的小说的名字《站在无人的风口》,陈染在中文写作的文坛上,也是站在了一个无人作伴的境地,她的写作风格就是她的,没有雷同。而许多巧合,使更多的人误读了陈染。一、“姐妹情谊”陈染的很多作品中体现了女性爱的情节,而同性恋、同志体裁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因此,也有读者认为陈染的作品中的这些情节是不是有迎合市场之嫌,用陈染的话来说,和一个异性谈恋爱,或者跟一个同性谈恋爱,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都是一样的。生活方面的许多问题,都是人性的问题。戴锦华给予了陈染作品中的这种描写的注释是“姐妹情谊”。是有别于同志文化的,陈染作品中女性之间的关系也都是处在一个微妙的临界上,女友之间,女儿与母亲之间。这点,我想和作家本身的生活有关,并不是刻意的去描写。是她作为一个作家观察世界的方式,在作品中贯穿超性别意识。作家本身刻画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世界的相处的方式。二、对自身的认知作家余华说过,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真实,真实的面对自己。陈染作品中,我觉得最动人的地方,就是真实,而且她的文字写出了,许多以往也许只是感觉或者思想里的东西,而陈染,写了出来。之所以王蒙一代的老作家说对她的作品不知所以然,正是年龄、生活阅历的不尽相同,许多文化认识上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越来越重视的是自己的自身,对自身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自己的认识也越深刻。这种认识是无法用通识来认识的。在许多关于陈染的新闻、报道以及她的随笔、谈话中都体现了陈染对自身认知的一种负责。“美女作家”是近来常常被人谈及的话题,也有人用这个问题去触碰过陈染,甚至会有人把陈染也标上美女作家的标签。归为同类,在我看来,她们唯一的共通除了她们同为女性之外,最为可贵的是六、七十年代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对自身的自省,更真实的面对自己。在访谈中陈染说过“很抱歉我不是为广大读者写作。”在她的随笔中,她流露出写作对她来说是种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不像别人也许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作家”不能说是她的“职业”,写作是她喜欢的一件事。三、体 验在阅读陈染的作品的时候,还有一种奇妙的体验,对疾病,对疼痛,对死亡的认知,陈染有她独特的体验。因为陈染的自小多病体弱,她对生病有种奇怪的人认识,陈染说:生病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命的一种体验。于是,她对病的体验也反映在了她的作品中,各种疼痛,各种疼痛带来的幻象。也许正是作家多病的缘故,作品中仿佛也带着些药材的味道,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生命的最终归于死亡。陈染引用里尔克的一句名言: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欲望、孤独、恐惧、病态、阴暗等等一切的本来面目在陈染的笔下铺展,面对这些,陈染用了挺住的姿态,没有什么是挨不过去的,这点,体现着中国女性骨子里头的不屈的韧性,甚至在这痛苦中寻找欢乐。陈染受胃病折磨多年,在随笔中,她描述了一段自己根据古老神秘的中药书而自己配制的中药方,医治好了久治不愈的胃疼,中药方中的一剂是阳光。四、残 缺西方早有残缺美的说法,来自于美神维娜斯,我不知道能否用残缺美来形容陈染的文字。在她的小说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常人看来完美的故事,所有按照既定的轨道行驶的故事,也会在最后一刻抛锚。任何主人公的爱的追求的变成泡沫。用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是否这也来源于陈染的生活呢!陈染自小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有洁癖,年纪很轻就成名,二十多岁的时候很自负,婚姻也是常人眼中的不幸福。这是也许就是作品中残缺的根源。最后,还是用陈染自己的话来结束我们对她的探索:“我不算是一个更多地为时代的脉搏和场导的变化所纷扰所侵饲的作家类型,我努力使自己沉安静,保待着内省的姿势、思悟作为一个个人自身的价值,导索着人类精神的家园。”http://www.blogcn.com/User4/mayjoy/index.html

另一个自己

陈染,一个作家,一个女人,一个用笔来讲述自己的游戏者。她的文字里没有袒胸露骨的描写,然而那精如剔骨般的述说,却如安全电流般穿过你的身体,让你有内至外周身领会,而表面上却没有无变化。她像一个资深的心理学家,一个技术精湛的催眠大师。一个小女人对于世界的感受至深于此,即使你们身份悬殊,性格迥异,处在世界的两级,只要你是女人,通过陈染你就会有一种被同化的感觉,找到彼此间的共通点。这是一种作为女人所独有的尊严和自卑,希望与绝望,爱与恨,情与结的缱绻纠缠的矛盾,融化在一起的感觉。她会用绵如春雨的耳语告诉你,情欲是怎样的烈火一般烧断灵与肉之间的关系。她会用低迷沉睡颓废来反抗这个世界,她会说她的情感世界里其实爱着一个女人,不是母亲的女人。当然她也爱着男人,爱男人给她的满足,爱男人对她的哀求,爱男人给她留下恨与痛。这种情与爱之间并不排斥,它们相得益彰的填满一个精神游离现实的美丽小女人的世界。但她始终是小女人,一个大城市里长大,经历命运波折的都市小女人。她所塑造的女主人公都是“陈染氏英雄”,她们的情感缺陷和敏感是她们痛苦生活的征兆,而痛苦的生活使她更加敏感自卫。她颇多阴郁进而颇多自恋,她的世界一切都是唯美的,痛苦也是她唯美世界的装饰物,它应该是肥皂剧里男女主人公生死别离时眼角的泪水。她的世界远离世事陈杂,超然物外,只有镜子前白皙光滑瘦削的身体和胸前两座山峰,两颗果实或者绽开的两朵饱满的花。她是一个先有性,再有爱,最后成为一个经历沧桑,头脑复杂,长于思考的女人。她了解说谎是一种生活的科学,但有时谎言甚至用来骗自己,用虚构来支撑自己的生活和梦幻。她是一个爱做梦的女人,有时甚至分不清现实与梦境,亦梦亦醒,亦幻亦真,世界里只有自己和其他一些配角,在她说起来如此轻松的孤独,只是由于过度的自私和自爱。然而她仍是一个勇士,因为大家都生活在皇帝的新衣中,她是那个敢于说出真相的小孩。或许她真是小孩,用无辜的纯真来回应这个四处窥探的世界。也许她年轻的岁月是黑色的,而那种黑是她手绘的黑……感谢陈染,不止是她的思想,还有她让我更多的思考。我们这些生活于现代稍微有些思想,困惑于现实的女性心中都有陈染描述的另一个自己,一个不见天日却真真实实存在的自己。不过是陈染把另一个自己表述为了更加具象的身体上的“不”小姐和“是”小姐,或者沉默小姐和说话先生,还有自己同自己的交流。或许我们并不认识另一个自己,伪善面具下欲望笼罩而又无力懦弱的另一个自己,更像是一个陌生的和你毫无关系的人。然而它像一个隐秘的跟踪者总会让你在模模糊糊中意识到它的存在,当它清晰的站在你的面前时你会发现另一个自己多么可怕,可能是变态、同性恋,可能是丧心病狂的疯子,可能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不用徒劳的试图挣脱,因为它也是你自己。不用自责,因为现实的不调和如此,一切并非自愿而是被迫。可以说“你将非常不幸,因为你是一个女人” 。2008-09-01

最为动人的结束

倪拗拗的敏感和神经质都到了极致,让我不寒而栗。从她身上我能读到童年的影子,慢慢地将我拉回到那个时空。父亲强烈、专注的事业心和他性情的急躁,总是使他很难平平静静、悠闲从容地过日子。孤独其实是一种能力。因为一个陌生人感到自己陌生,才成为一个陌生人。一个人直到她明白懂得了她身边的一切事事物物时,对她来讲,没有什么是陌生的了,她就不再是一个陌生人。熟悉的陌生人。他离开了我,变成了一个难舍的记忆,一件失去活生生动感的“外衣”。这件不再真实的“外衣”,由于分离,会把他的形象越发地完美起来,把那些由于过于密切而带来的黯然失色,全都包裹在这光彩照人的“外衣”里边.封锁在这完好无损的外套之中。它将呈现出永久的光辉,这光辉将比那身躯本身的魅力更永存。由于这情谊的意想不到的中断,它的美感将像大理石一样,被永久地固定下来。这是人类关系中最为动人的结束。

真正的女人味

其实一直以来很排斥看陈染的文章,因为我认为她过于冷静,过于深刻,还有点自闭。而且我还想当然的认为,她坚硬有余,不够柔美。错了,我全错了,最近看了陈染的《声声断断》和《私人生活》,才发现,她把我心里正存在的,或者以前有过的那些模模糊糊的对生活的感储,暧昧的感情,虚渺不定的思想都清晰的表达出来,而且表达的酣畅淋漓,让我只能不停的说:原来是这样啊!于是,我现在认为:陈染很女人,这才是真正的女人味:成熟且稳重,敏感又冷静,坚韧而细腻。

《胃病》

看陈染的小说,是受到自己的父亲的影响。自己小时候,父亲非常的喜欢贾平凹和陈染,我也耳濡目染。陈染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长相清秀。而且她有着常年的老胃病。陈染的《私人生活》号称开创了国内“私人小说”的先河,是国内的“私小说”的先锋。《私人生活》里的小说多多少少在语言上的确足够的另类和独特,但是其本质上的东西还是隶属于基本的小说理念上的。有时候我们总是喜欢把我们喜爱的东西夸大,其实开创什么或者是不是先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只是陈染的小说的确好看,比起其他女性作家的小说作品,陈染阴郁但是并不颓废。现在很少再见到陈老师的新作品了,有时候也的确因为看不到其小说而多多少少的感到一种怅然若失。end

边缘人

我看的时候觉得作者的文笔挺有灵气的,其实有灵气到一定程度就是神经质的表现。许多句子和词语都觉得很有意思,一般人写不出来的感觉。开始还想摘抄,最后太多索性作罢,决定再多读几遍慢慢咀嚼。其实拗拗就是边缘人,和大部分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喜好,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人生,正如她的名字一样与众不同特立独行。边缘人和艺术家也是一墙之隔吧。许多艺术家不也热爱描写边缘人吗?正如特吕弗等电影大师。关注这些我们平时看不到感受不到的人的生活,也是作家可以给大众带来新鲜的作用。

动摇

从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喜欢翻妈妈的书柜。在她不在家的时候我把离着天花板最近的那层大书都翻了出来。有一套《黑镜头》,有很多陈染,很多三毛,还有阎真的《沧浪之水》,记得书籍上几个字下有漂荡的倒影。陈染的小说有点幼稚,有点自恋,我纯粹是为了收集师生内容才看的。里面一些情节,比如拗拗因“红色的一团”而产生的莫测恐惧的联想真的太夸张了。T先生,除了他那头浸了汗水满是生命力的黑发,我没有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他眼里迸发的泪水,急促的呼吸,绝望的神情崩塌在拗拗的肩上,怜爱或愧疚,都不像是现实中的男性。男性的心里也有这么幽曲的恋心吗?男性真的会有忧思郁结的心肠吗?这人物像是拗拗白日梦里的幻想,重叠了我的幻想的一部分。

五指中间孤独的情欲

两眼空洞的人生,或许不是最可怕的孤独,失足于时间的夹缝不能动弹,恐怕也是一个无所畏惧的女人,也足够轻描淡写的一段微妙的咏叹调,所以之所以让人感同身受,动人心弦的作品背后,都必定有一个深刻的女人。突如其来,翻出了买了很久都没有翻阅的书,花了两天时间慢慢看完,我不了解一个消瘦的女人是怎么描绘出战乱时期的情欲纠葛,只清晰明白她细腻的内心写照抽丝剥茧不完的是时时刻刻的灵感深渊,陈染,我想我会重新审视这个奇妙的女人。当粗糙笔触形容细腻的情感时刻,往往人会在一堆黑黢黢的字里行间看到属于自己难以名状的羞愧感,那些不也是自己曾经的想法和理念,只不过,只不过不敢说,因为社会太过透明,不穿衣服的生活,在伦理道德的高墙崩塌之前,还都是游走在不见天日的街道的,哪天他会走进社会,陈染告诉我,她正在努力。我仿佛很明白她的卡夫卡情结,好像对每一本细节的描述都很刻骨铭心,因此残酷的青春对他而言不足以画成一幅美艳朦胧的水墨画,还是着着实实用笔触,在白纸的每一个角落撒上了不规则形状的墨块,她选择谦逊地独立,而不是像亦舒的喜宝那样张狂地个性化,从开端的畸形爱情,就注定了“我”畸形的人生发展,美,和欲望同在,她说世界就是用欲望来控制人类,那是一个聪明的上帝所做的精妙设计,因此那些被后人研究了上千年的理论学识,正是天地万物开天辟地之时的定论,可惜即使人参透了欲望,也无法反噬。那种样子的年代,女人就是弱者,渺小的存在,现代社会也一样,茫然无助总是会出现在女人渴望自由渴望胜利的时刻,无论是梦境如何美好,想想如何精美,最终现实便残酷到连鲜血也看不清楚颜色,欲望除了像大麻,更是一种焦虑繁忙社会的避风港,咀嚼出带着干燥苦涩的猪头片,为了食物的欲望,还是下咽了。因此,私人生活的无奈,是非经历了切肤之痛所不同感同身受,女人应该是湿润的物体,这样她的性感,美丽,娇羞都充满意义和美感,所以给予了女人欲望同样的处境,当男人愿意将自己无所畏惧的理想和夸夸其谈的未来放置在欲望的海边,女人会忍不住涨潮吞噬下这些渺小的贝壳,殊不知进入自己身体以后,一切就又都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分辨不清了。她也是一个聪明又值得嫉妒的女人,每一个被嫉妒的发疯的女人的背后,她一定有一样超越所有人的东西存在,女人是什么动物呢?她会比较,别人好了,她先采取的不是嫉妒,而是比较,如果发现自己身上有等同价值的东西和她一样好,那便放心,比较在天平上的证明也就让嫉妒没有发展的可能性,但是一旦没有,当然,这种衡量取决于每个人内心的尺度,有些人也许觉得自己会做牛肉炒鸡蛋不加葱是一像能和女人拥有一项取之不尽的财富的能力相等的话,我高兴有这样的人多一些,哪怕一两个,一定会是一段和平没有争执的社会,可惜,喧嚣太多,太多,嫉妒也太多太多,斗争夜不能寐,醒时更是孓然一身,不管如此,毕竟生活究竟要继续,分裂不是逃避,是自我保护的屏障,也许“我”并不是分裂,只是偶尔会编制属于自己的梦,这是作家最基本的创作源泉,灵感止于理性之余,我想欲望大概是永远不会枯竭的东西吧。

气血上涌的雌性激素

女作家的书我读的不算少,有鸳鸯蝴蝶派,有都市矫情派, 但像陈染这样能把生活写的这么血淋淋赤裸裸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她的文风,如果用两个词概括,应该是新鲜而残忍。新鲜有两层意思,一层说的是故事的新鲜。以前看过的那些故事,不外乎男主女主外加个情人,恩怨纠葛琳琅满目。而《私人生活》里边的故事,却超乎了传统小说中的爱情模式,“我”一直是一个满身血管里都是叛逆因子的女孩,和美丽的寡妇之间有微妙暧昧的情愫,和同龄帅哥之间有着男女欲念,还和自己的老师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扭曲关系。那种新鲜,是在一般的爱情小说里看不到的。第二层的新鲜,是感情的新鲜。她写《私人生活》,里边有几成是作者自己的生活不得而知。但是那种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感情却无比鲜活,通篇都是荷尔蒙的暴烈和躁动,也是极端而真实的女性情感。有画面感的文字很少,陈染的文字却有着独特的立体画面感,让人觉得读着读着就会青筋暴起,双拳紧握。说她残忍,是因为她太真实,可怕的真实必然是残忍。书里面的 “我” 一路成长着,一路总结着。她面对着那个趋近于变态的T老师,想着“一个男人的献媚或热情,往往是出于他骨子里面的敌意,而不是出于爱恋”;她回忆着孩提时代的自己,想到早年忽略个人的集体主义,其实正是孕育当今这一种冷漠而狂妄的的个人主义的温床,因为“任何事物的极端总会繁衍出与之相悖的另一种事物”。 冰冷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其实是最真实的。就如同相信男性身上应有阳刚之气一般,我也相信女性身上也有另一种刚强的力量,是人生中的种种经历杂糅起来的那种气血上涌,是她们创作的源泉。

有关陈染的关键词

  最近几夜都在1:42分醒来,准时如钟,之后便是漫长的清醒,再无法入眠。糊涂又一次成为奢侈。  春天的夜晚,月光、蛙鸣与白色繁花组织出大面积诗意。从前心境温柔的时候,看着纱帘外的白,总容易感动。仿佛捧着神的厚礼。此时想来,这似乎已是很久以前的事。对于失眠者而言,芬芳只有被忽略的悲哀——知觉的触手,正被强烈的内心挣扎、朝生暮死的决定,和不被理智批准出口的哀伤所蛮横绑架,失去自由伸展的可能。  出于一种逃避,翻手边的书。陈染,女性的、别致的、灵慧的。这个名字在相遇之前,一直被遥远的喧哗所托举。它镶缀着闪闪发光的褒义词,在公共话语圈的展台上巡回展出,由不得慕名者不驱近身去。  书集插有多帧相片,数量之多,几近于娱乐明星传记。陈染固然美而自知,不是如此,应该不至于这样放肆。这种近乎虚荣似的外形强调,本应使我反感,但陈染的表情让我原谅了这种夸张——骄矜的、伶仃的、脆薄如纸的,我的目光几乎能穿过她的身体,看到与之相似的命运。  阅读的时候,一直有种莫名的羞耻,仿佛是在听自己说话。所有激荡,所有沉淀,都曾经在我的胸腔之内发生。未收拾的声色犬马,来不及被文字所装裱的悲爱欢情,缺乏思想模具来具化的朦胧理论,都借她的指尖诞生。我明白高明的写作者总是如此:一方之言,却得八方之和。但还是愿意相信我与她的灵犀。我们近乎骇人地相似,“敏捷、激动、叛逆、忧郁、心高气傲”,像并蒂花、孪生子。  因为这点,我对她并没有仰望式的敬慕,只觉得是一个令我心疼又不愿靠近的友人,坐在我面前,自慰般地、高雅地、一叹三唱地呻吟,我悄悄抱紧自己的臂膀,以阻却那些茂盛的鸡皮疙瘩。  如果说陈染是一幅哥特风格的画作,暂且不谈内容如何,只觉得固定画作的钉子,是这样的四个关键词:孤独、敏锐、灵慧、悲伤。  她固然做过白日梦,同样渴求“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所以她结婚。然而,任何结局与初衷都是南辕北辙。肥皂泡破灭,她被世俗的圆满排挤出局,离群索群,独自与心理生理的疾病长期对阵。或许,婚姻的唯一目的只是向她证明:光芒过盛者,只适于独善其身。上帝只有一个,魔鬼却结伴成群。  不过,陈染的孤独不是被动的。她从来都懂得自己骨髓深处所埋藏的内容。诚如她自己所说:“转来转去,我发现自己并不是想摆脱那种被称之为孤独的东西,而是在找寻它依恋它,我是那么刻骨铭心地喜爱它。由于它的存在,才使得人的智力生活或心灵生活得以进行。”“成年就是孤独的能力。”  对于创造者而言,人群是最熟悉的危险。教科书与流言养育出的头脑自大而愚昧,他们消费送到眼前的文明,承载已有的价值理念,复制旁人的话语。周而复始,然后,你听见整个社会就是一种声音。人群强大的腐蚀性正在同化一切个体。  “人群,对于我,就如同一个陡峭而光滑的斜坡,攀沿的艰难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陈染如是说。独善其身的社交洁癖使她远离人群。她用谨慎维系清平,用淡泊替代浮躁。“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现。”(聂鲁达语)她舍弃金红煊赫的生活,坚持攀爬在生活的悬崖之侧,盗取挽救黑暗与荒凉的火种。如同普罗米修斯。  陈染是具有写作天分的,因为敏锐如斯。她善于从被忽略与遗失的细节中提炼生活。诸如弃犬、旧八音盒、童年里的汽笛声等,都能被她制作成玻片标本,在思想的显微镜下,到达肉眼的盲区:干渴与富足、遗忘与情爱、痼疾与繁盛、堕落与升华、死亡与新生。  纵观本书,发现所有文章的切入口都不大,均是私人的、小众的、微观的,仿佛桃花源“初极狭,才通人”的洞口,但跟随着她指引性的叙述,读者便愈来愈感到视野的宽广鲜明、别有洞天。小孔成像的原理又一次被验证。  如陈染般具有才气的作者,也不在少数。阅读者轻易在初遇时惊艳,于字里行间品咂再三,深觉唇齿留香。然而到底是经不得深入探究的。当阅读的篇幅多起来,就发现其实都是类似的、悬浮于半空的彩色汽球,上不得天,也入不得地。人群的吹捧,将他们的名字和书页轻松吹散。  智慧就是那方镇纸石。唯有这种重量,文艺作品才掷地有声。  她是理性而灵慧的。多年的反观与自省,经年阅读所汲的能量,以及对社会的观望和思索,沉淀成坚实的学识根基。当病体摊开在她冷静的手术台上,她以诊断者的角色周全检视,犀利解剖,对沉疴顽疾精准地揭发和命名,继而引入良方,提供阅读者安神的药丸。  在《心脏后部》里,她写一个年轻的读者来信,内中是极尽刻薄的咒骂,读得她几乎晕厥。“即使我用脚趾去读,也十趾连心。”面对不解,她自然怨怼,尽管她力图平静,仍然发出讥讽,说他们“生存起来生猛、峻陡、酷厉”,然而,当她兜兜转转想了半天之后,终于明白症结在于自己:拘泥于陈规,缺乏豁达境界与雍容度量,“世界上没有亘古不变的东西,甚至连真理本身也是相对的,在发展变化着的。”  她开始理解这种变化,从自我限制中解脱,从“一种对真实世界的自我中心式的失明”中醒来,继续“悲伤地活下去,直到心脏后部消失的那一天。”  悲伤的根基,是爱。安德烈纪德说:“忧伤无非是低落的热情。”的确,陈染一直在爱,这点她从不讳莫如深。她说:“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不要空白掉,无论当作家还是做情人,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两手空空的流浪汉,无论去生还是去死,我都同样喜爱。”人生观决定生命的质感。痴情至此,谁不丰润充盈?  这趟阅读之旅,我时常被点亮、被激发,看见许多散落的珍贵信息,还在我的心脏半径无法触及的地方,等待我的拣拾。陈染,这个蛊惑如巫的女子,隐居于闹市中央,沉默地、专注地、孜孜不倦地,用咒语培养花朵——它们在纸页中盛开,组织视野之内的一种风景,如此撩人,又如此悲伤。  让我们在这首诗里再次贴近她的心:  浮华的这个城市  我依然愿意,与之  保持审慎而适度的隔膜    固执地走进一个  非现实的屋子,萍水相逢  我的缺陷将在这里盛开花朵  半颗心在这里隐居    神疲力倦我奔赴而来,你让我  与自己重逢,相伴  半颗心,裸露给外边的喧哗  脸上虚构着成熟的现实    我和我的身体秘而不宣  我向身体里的敌人致敬  安魂曲垂挂在指间,我只  躲在键盘上默哀未亡的心弦    窗外依然是她、他们的世界  依然是她、他们的天    偏僻处,我心甘情愿  凝神谛听纷乱的云朵  曲尽而人不散,怀抱城市夜晚的  余温,我低声诉说晚安  

你我她隐秘的内心生活

私人生活纯粹的私人生活,有感于隐秘的内心生活的刻画,她是我们的代言人,说出来千万人的内心世界.

一切只是私人生活

一切只是私人生活,这是我合上这本小说时脑子里闪过的一行字。几乎是不间断的看完这本书的,渐渐地喜欢上了陈染这个不一样的女子……书里充满着成长如同破茧撕裂般的痛和不得不面对的无奈,也许是她的家庭,她从小生活的环境,她渐渐封闭的内心,她敏感的心,她的无知和真性情,但无论怎样,这就是成长必修的学分,是人生的轨迹,真实而又耐人寻味,或许在她身上会找到和你相似的影子吧……呵,不管怎样,一切只是私人生活。


 私人生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