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中国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301264224
作者:曹林
页数:484页

内容概要

曹林
《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江苏扬州人,多次获“中国新闻奖”,著有《时评写作十讲》《拒绝伪正义》《不与流行为伍》,任多家报纸和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近年一直致力于新闻评论教学,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讲授新闻评论课程,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业界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此外,在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做过演讲,并给多个部委和地方政府做过媒介素养和舆论引导的培训,课程很受学员欢迎。

书籍目录

目 录
代 序 曹林赞 / 马立诚
自 序 我不喜欢得罪人,但对不起,我是评论员
第一辑 中国政治观察
不要传递“越左越安全”的错觉
批评政府和抹黑中国不是一回事
人民有了期待,国家就有未来
欢乐的“常委”新闻让政治更可亲
限定“西方价值观”,避免不必要纷争
警惕那些明褒实贬的“高级黑”
中国应该如何深层“去周永康化”
用法治语言替代“阶级斗争语言”
不要轻言战争
中国无“鹰派”,只有咬自家人的鸟派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中国失败了吗?
舆论硝烟中党报党刊的反逆袭
日本人凭什么对中国没有好感
接办亚运会这事儿中国别充老大
挥之不去的北戴河想象
在告别老人中告别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学习粉丝团”走红后的民意期待
向世界开放学习,展中国成熟自信
第二辑 纵论媒体变局
雪夜妄评中国各大新闻系毕业生气质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真的浮躁不读书吗?感谢那些理性争鸣
大学生怎么提一个高逼格的真问题
传统媒体别愚蠢地跟风“黑”老人和大妈了
有一种让你泪流满面的报道叫“中青体”
媒体精英仍多在体制内,但在加速度流失
大学生的文风为何缺乏阳刚之气
手机附体的时代为什么仍有必要订一份报纸
连环奇葩错误见证媒体的失败者情绪
“新闻学界业界”是个什么鬼?
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千万别选新媒体
没在传统媒体待过真不能叫做过新闻
“灾难文艺腔”越来越被大众排斥
天津依旧是一座没有新闻的城市
“没有新闻”的媒介温床让天津受害
澎湃新闻带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中纪委负责“打虎”,媒体负责“鞭尸”
媒体应怎样报道大学课堂问题
“党报风向标”在中国已渐渐弱化
抵制媒体兜售的商业民族主义
让“《人民日报》评论员”走下神坛
灾难报道为什么不会说人话
写错领导名字的政治后果
骂媒体最安全,媒体伦理便成焦点
第三辑 改革走向何方
动辄“中国很复杂”是不讲逻辑的表现
“死也要死在体制内”是一种病
“伍皓情绪”暴露自我改革的局限
权力与民粹的合流是改革的大敌
改革时代寻找失踪的个性官员
在解放思想中释放被压抑的改革动力
“无解的迷惘”需每个人成为改革者
以积极的行动消除“无力的焦虑”
“无受益感的怨愤”警醒分配不公
官员其实是这个社会最大的沉默人群
为何越不发达的地方官本位越浓
当政府替代上帝,所有天灾都会归咎政府
重建公信力的关键在于政府“去私化”
政府最容易听的意见就是加税收费
交通拥堵费是让政府从自身错误中受益
一个北京人为什么反对廉价地铁
延迟退休可能是对一代人的违约
不学会慢就永远走不出垃圾处理困境
别用“钱少为何不辞职”去呛公务员
“单双号限行能治堵减污”纯粹是废话
体制内外真有一堵无形的铜墙吗?
应该允许新闻发言人说错话
第四辑 从社会公器到商业机器
别用莫须有罪名烧烤赵本山
别在被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
克制“死咬一句话群殴”的大众狂欢
“扶人反遭讹诈”新闻的挑逗与诱惑
做一个让人安静的平静讲理者
狂躁轻浮的新媒体时代,做一个冷媒体
拿官员表情做新闻很容易摆乌龙
两会报道:喧哗和骚动背后的空洞
讨论“站票半价”不是比拼道德优越感
防范和克制我们的“灾难情绪”
我们还没有养成敬畏专业的习惯
用人性温暖突破新闻盲区
评论永远不能走在新闻的前面
我为什么替东莞市委书记辩护
“罐头思维”下的过度评论是一种病
“以公开报道研究性侵现象”非常不靠谱
多少人成了郭美美的免费炒作工具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种得治的病
娱乐没底线,独家新闻成独家耻辱
把“惊天大逆转”挂在嘴上的多是骗子
滋长歪理邪说和道德绑架的网络温床
抢发阎老去世摆乌龙,有些媒体就是不长记性
奇闻已成假新闻最大寄生地,别再当“奇闻白痴”了
“知道越少却判断越多”的时评癌,恶评论也是一把刀
如何看待“谣言是遥遥领先的预言”
不爱事实爱“脑补”是一种病
“贪官受贿数额”已成假新闻最重灾区
事实不清时耐心等事实是最好的姿态
数数看你被多少条“反转新闻”打过脸
第五辑 文化批判
让公共话题处于“可讨论状态”
公共论争中的“棍棒文风”当休矣
谈论韩寒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抢”
“他肯定得罪谁了”背后的斗争思维
“已经很不错了”中的底线失守
“生活作风问题”的污名效应
从《人民日报》的逻辑硬伤谈谈逻辑
从医生、记者到“公知”——传统精英职业在中国的“下流化”
骂孩子和批教育是一件很容易上瘾的事
论证上的偷懒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病
比标签固化更可怕的是权威流失
不能失去对历史和英雄的温情敬意
动辄诉诸死刑类似“你怎么还不去死”
“看评论我就放心了”的自闭温暖
一群人跟着一个精神病人在狂欢
拒绝与粗鄙化同流合污
互联网上,没有哪种感动能超过一天
性是激发围观最好的兴奋剂
微博微信哄抬着“开撕”的情绪
以屠呦呦贬低黄晓明是脑子进了多少水
瞧瞧屠呦呦获奖把某些人烧成什么样子了
你们无聊到需要从炮轰脑残言论中找快感
“路怒”与“网怒”叠加放大的社会戾气
有一种谣言叫“正能量谣言”
在“学霸”身上重新发现久违的学生气
为什么看到“朋友圈拉票”就拉黑
第六辑 反腐败是场战争
你相不相信马云从来没有行过贿
你未必是人好,你只是没机会放荡
反腐大快人心后更需征服人心
“2013年度人物”我选“中纪委”
为何看不到民主党派官员腐败落马
“反腐规律”的失效见证铁律的回归
道听途说的“周永康女人们”
还远远没到“官不聊生”的程度
“贪官高度紧张”背后是心理较量
官员的纪委恐惧症
“公务员抛盘”纯属一厢情愿的臆想
公务员不会发生辞职潮
不要把公务员当成一个集合概念
抵制住那些干扰从严治官的杂音
官员经不起网络监督是个大问题
别再被公众嘲笑“生活不能自理”
慎说“腐败只是个别”是倒逼出的清醒
一反腐就消极怠工是惯出来的毛病
做官其实真的越来越容易了
还没走出对“打虎”数量和速度的迷恋
不要将中纪委的严厉扭曲为荒诞脸谱
别总想从中纪委“打虎”里总结啥规律
落马贪官为何成最弱的弱势群体

作者简介

如今,自媒体风行于世,人们似乎习惯了用敲几下键盘似的快速与任性的方式来表达意见、传递情绪,理性思考日益缺位。面对纷纭世相,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评论素养,以避免被情绪和谬误绑架,本书作者曹林用他一如既往犀利、冷静、耐心的文字,希冀唤起当下社会最稀缺的品质——理性。本书精选了曹林近年来的时事评论文章,从时事政治到新闻伦理,从文化批评到重申常识,在深度剖析热点事件、焦点问题之外,亦致力于传达耐心说理、理性评论的舆情氛围,让人们在快得让人窒息的时代,仍能留存思考的能力。


 时评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犀利哥的评论倚天剑之指向 ——小评曹林《时评中国:用理性反抗坏逻辑》□曹辉  评论相对来说算是冷门,爱看的人不多,凭心而论,读者更倾向于感性的文学。没想到,曹林这本锋棱有致的《时评中国:用理性反抗坏逻辑》,以理性取胜,竟然很受读者待见。  感性泛滥而理性思考日益缺位的今天,曹林这本书的精彩赫然可见。整本书思想内核散发着由内及外的熠熠光彩,洋溢着的满满的正能量,没有模棱两可,把脉清楚,非常直接的语言表述,不掖不藏,不拖泥带水惹人烦厌。内容多为生活中百姓广泛关注或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见解独到,角度新颖,不拾人牙慧。譬如第一辑的中国政治观察,用新闻人的慧眼和深邃的洞察力,透彻说明批评政府与抹黑中国的差异,如何限定西方价值观、避免不必要的纷争,怎样用法治语言替代“阶级斗争语言”,不要轻言战争等某个时期的热门话题,将小我与大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严格区分开来,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使中国加速引擎,善道常新。  将枯燥的评论诙谐化,以接地气的语言,将问题消化到位,评论不再有官腔,不再高高在上,这是曹林《时评中国:用理性反抗坏逻辑》最显著的特点。改革走向何方,这个问题可以说人心所向。但真正的未来其实是每个人内心的憧憬和期待,到底会怎样,也是悬而未决的果。以付出抛出努力因,以收获结个如意果,这就是曹林评论的“标的”。诸如动辄“中国很复杂”是不讲逻辑的表现,在解放思想中释放被压抑的个性官员,延迟退休可能是对一代人的违约,不学会慢就永远走不出垃圾处理困境……尖锐的问题以语言的春风化雨进行解锁,成为评论的新模式。穴位点得准而狠,才会收到想要的效果,新闻眼找得准,才会有说服力。批评不是蜻蜓点水,不疼不痒,而是下猛药,去沉疴,这样的评论,自然有存在的空间和生命力。由此,不禁想起鲁迅来,他老人家弃医从文的本意,也是因认识到思想救国救民比之身体上的治疗更有意义。显然,曹林就是当今社会文艺评论界的“医生”,他以评论为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冶病救人,写出带辣味令人出汗的评论,其实曹林评论的潜台词是——讳者不来,那就不妨等死。不少读者看了曹林的评论,都觉着盘结的经络豁然疏通,这也是曹林评论值得瞩目的地方。语言犀利辛辣是曹林评论的鲜明艺术特色。每一篇评论都直指要害,有的放矢。曹林在纵论媒体变局辑中,有出彩的表现。他评:有一种让你泪流满面的报道叫“中青体”,媒体精英仍多在体制内,但在加速度流失,大学生的文风为何缺乏阳刚之气,手机附体时代人们应何去何从,灾难文艺腔之所以被大众排斥的原因在哪里,“党报风向标”在中国已渐渐弱化,当然,从社会公器到商业机器,反腐败是场战争两辑也很捉人眼球……这些读来酣畅淋漓的评论,有种爆炸力,有种威慑,还有种丈夫气,特别受用,也特别引人深思,这也是书生曹林以评论为利器给人劈面带来的森森剑气,着实惬意。文学修养和丰富底蕴是曹林高水平评论的基本要素。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文化批判值得世人思考,公共论争中的“棍棒文风”的前世今生,从《人民日报》的逻辑硬伤谈逻辑,拒绝与精鄙化同流合污,微博微信哄抬着“开撕”的情绪,在学霸身上重新发现久违的学生气,这些令人感动的独到视觉,带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这不单是曹林个人评论的成功,也是他以评论为礼物发给读者的社会福利。其实,依曹林的水平,不需要吹捧和托举,但马立诚的序不仅真诚,也实在很有托力。评论因立场和视角而异,当下中国社会戾气蛮重,反映在评论中,就是情绪化、污名化和妖魔化。有些污言秽语都上了台面,可谓煮鹤焚琴,斯文扫地。人们从曹林的评论中看到的希望,正是理性。评论人理所当然应具有评论素养,避免被情绪和谬误绑架。曹林呢,他从文化批评到重申常识,尝试剖析热点事件焦点问题以之外,亦致力于传达耐心说理,理性评论的舆情氛围,让人们在快得窒息的时代,仍能留存思考的能力,这是他评论的思想绽放。白岩松说,翻开曹林这本书,也许你先读到的是感性,然后才是理性,再然后该是理想,因为真正用心书写的新闻评论都会是忧心忡忡的理想主义!如此,李培根院士,敬一丹、十年砍柴等名人的联名荐书,亦很打眼,大有摇旗呐喊助威之意,可谓锦上添花。严格说来,书是人的另一张脸,脸上的表情等同于书中的文字。手写其心是文人本性,曹林正是持着这一本性,把他的评论以佳酿的形式带给大家,读来醉了,也是读者的福份,又值得三思,当然不是左耳进右耳出地走个过场,这就是曹林评论最大的成功。2016.4.23曹林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5第1版D609.9-532016.5第1版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曹老的文字,棒棒哒
  •     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思考、了解事情的多个维度,用纸张的厚度去传递新闻人的真知与思考!
  •     精彩评论,值得一读
  •     很佩服曹林,据说他半小时内可以从构思到写作再到发布一篇评论,对此五体投地,这本新书刚出就买了,没多少优惠,有点肉疼,不过文章短小读起来也很随意不用特别花时间投入,虽然曹林的文章不是每篇都精彩,但是作为总体质量也是相当之高,很有学习模仿的价值。PS其实我读这本书的最大动机是想揣度一下观点的尺度如何尽可能新颖犀利且在国内的审查监管体制中被认可和保留,好吧,读完了也没揣度出来
  •     书写的很好,不过理性的作者写着写着偶尔也犯自己说的错误;作者一边说着网络不代表民意,一边以网络上的某些事件来批判民众,动辄将民粹、wenge的帽子扣在民众头上。当然事实上确实有部分民众有类似倾向,但他们不代表全部民众,为什么作者一会儿分的清一会儿分不清?先有论点后根据论点找材料和论据。另外时评确实是有时效性的,16年4月出版,主要收录了13-15年的文章,很多趋势已经变化,比如书中一篇16年写的文章说学生缺少网络话语权,现在看看?
  •     读完唯有这些年新闻白看之感。作为网络中一名卒子,理性反抗坏逻辑,难也得试。
  •     断断续续..还跨了年
  •     對於寫時評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作者的思維條理真的好清晰,觀點也特別獨特,文字很有自己的味道。
  •     欢乐的时评,有思想的文字。虽然有些概念和理论过于泛滥。
  •     舔包司马
  •     曹林呢也算是用满腔热血去捍卫理性,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有自己鲜明的立场,也有较为深刻的分析,一些地方也需要仔细揣摩,评论员出身的他身上自然少不了幽默细胞,但他的文字一点也不媚俗。
  •     看看就好,模仿不来,个人更喜欢新京报评论
  •     总觉得职业气息很重 又有什么差呢 都一样说太多做太少 都一样
  •     在图书馆看过后又去买了一本纸质的,曹林老师的时评总会给我当头一棒!
  •     这本书说出了一些未曾想过的看法,如何看待公务员群体,如何看待网上言论,如何看待政府发言…以前不能理解的也都找到的解释。我现在大概就处于罐头思维中,外界灌输什么我就接受什么,不费力气。不费力气的人生没有意义。拒绝微博,拒绝大众化的思潮,给自己留点空白,多用逻辑想想,这才是出路。这本书其实有很多文章是意思重复的,比喻始终那么几个,看久了会有点没意思。但是整体逻辑让人耳目一新。
  •     像老师说的那样 典型的职业评论
  •     每次看完曹老师的书都觉得自己的三观被洗刷了一遍……………
  •     看曹老公号上瘾以后又买了书,有人说时评无趣,但我却很多次笑出声。 二刷会有的 三刷也是难免的 给自己一个小目标吧,今天开始每天写一篇评论
  •     开卷有益
  •     杂烩,都是小文章,提倡用理性思考代替情绪表达,贴标签,开地图炮有些角度挺赞的,但读多了还是有些乏味,适合随便翻翻
  •     深刻 理性 冷静。值得一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