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 经典案例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807294245
作者:洪成文 编
页数:283页

章节摘录

  上篇:选好高考志愿成就非凡人生  火爆志愿:高考成为社会第一事业  我国自古就有崇尚知识、重视考试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知识分子中就涌现出不同流派,呈现出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等学术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其中,儒家学派的“学而优则仕”思想,成为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思想主线。肇始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整整1300年(公元605-1905年),成为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一大创举。相对于以往的官僚世袭制而言,科举制在理论上,为平民阶层进入统治阶级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有很多诗词和历史典故都说明了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的影响。唐太宗年间,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少则上千、多则超过两千人,很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从青春年少一直考到两鬓斑白,年逾花甲。因此有人发出“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感慨!北宋时期,汪洙编纂的《神童诗》提到“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由此可见,勤学苦读、考取功名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更是提出“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干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少跟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意思是说,只要刻苦读书,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衣食住行、成家立业、功名利禄等问题就全部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古人对读书和考试的重视程度。  科举考试不仅是一种历史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自1905年至今,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已经废除了一百多年,但崇尚知识、重视考试的文化却一直传承下来,并深深影响着每一名考生、每一位家长,以及每一位教师和每_所学校。如果要问,在当今中国的教育领域,哪一事件能够牵动社会各界和各层民众.答案非高考莫属。从表面上看,高考只是一次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考试,与其他考试没什么区别。但高考引发的社会关注和保障措施远非其他考试所能比肩。每年高考期间,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会实行交通管制、考生专车专送、警察巡视、公交车改线等特殊措施。有些城市,甚至临时更改飞机航线,以保证考生能有一个安静的考试环境。再比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大地震,为了保障灾区考生能够顺利参加考试,国家有关部门责令灾区考生高考时间推迟一个月,并专门为灾区考生单独命题。这在国内乃至国际考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作为教育系统的一次考试,高考所受到的关注已经远远超过了教育系统本身。毫不夸张地说,高考已经成为事关考生、家长、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利益的第一事业。高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对于考生本人来说,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虽然近年来,国家放宽了对高考生年龄的限制,但不可否认高中毕业生仍然是高考的绝对主力军。他们的年龄普遍在18周岁左右。这一年龄段是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学习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能够顺利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考生无论在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发展,综合素质将发生质的飞跃。他们大学毕业后,主要在高端劳动力市场就业,工资收入高、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主要从事的是白领工作,生活质量较高。相反,没能顺利考上大学的考生,将以高中毕业生的身份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将主要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工资收入低、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主要从事的是低端的蓝领工作,生活质量较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的重要过滤器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坚持精英主义的高等教育理念,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很小。高校在招生、人才培养以及毕业生就业方面都实行计划体制。当时,高中毕业生一旦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进入了国家公职人员行列,拿到了“铁饭碗”。因此,高考形成了干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很多人用鲤鱼跳龙门来形容当时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考上大学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高等教育入学率连年攀升。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15%,标志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北京、上海等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甚至超过60%,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考大学已经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尽管如此,高考和志愿填报对于考生而言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能否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选择一个就业前景好、符合个人兴趣的专业对于考生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广大高考生而言,专业影响职业,职业决定事业。因此,考生进行志愿填报的专业选择时,事实上已经迈出了人生规划的第一步。  其次,对于广大考生家长来说,孩子参加高考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广大考生家长的普遍心理。每年高考的时候,在各考点的大门外,都有大量家长不顾酷暑焦急等待子女的考试结果。高考结束后,家长积极参与子女的估分和志愿填报工作,其焦急程度丝毫不亚于考生本人。相关调查显示,无论是农村地区还是城市地区,家长都把子女的教育消费,列入家庭消费结构的重中之重。为孩子创造最佳的学习条件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尤其是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学历、高技能成为择业、就业和晋升的桥梁,而教育对人们社会地位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经济和非经济的收益增加,使得父母更加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国内外相关研究也证明,对教育投资的回报率远远高于对其他产业的回报率。其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国家公共投资回报率要高于个人投资,而在高等教育阶段,个人投资回报率则远远高于国家公共投资。因此,家长在子女教育的投入上可谓不惜一切代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家长已经把家庭未来的幸福和子女的受教育程度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孩子能够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并且学业有成,那么他们就会在将来的职业竞争和社会竞争中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他们的家庭生活质量也会实现改观。相反,如果考生没能考上大学,那么,他们将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他们的家庭生活也与大学毕业生的家庭生活状况相差甚远。另外,很多没有上过大学的考生家长,更是将自己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全部希望都寄托到子女身上,希望子女能够弥补自己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遗憾。可以说,家长已经把考生的高考,视为全家的共同理想。  第三,对于考生所在的高中学校来说,高考的升学率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多年来,很多人对高考这种人才选拔制度提出批评,认为以高考作指挥棒,必然走向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这种说法过于强化了高考的负面影响,是不够客观的。事实上,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考试作为唯一的目的,高考并不排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教育公正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底线。而高考制度是至今为止最公平、最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之一。将高考分数作为主要的人才选拔依据,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对高考来说,社会上有些批评和责难超出了考试本身的范畴。  许多素质教育的倡导者甚至提出,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基础教育改革模式,取消高考,实施素质教育。这种说法不仅不客观,而且是不负责任的。事实上,发达国家也有类似于中国高考的高等学校学生选拔制度。在日本,大学有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之分。二者在招生考试的方式的方式上有很大不同,报考国立大学的学生需要参加两次考试,第一次是国家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基本相当于我国的高考),成绩合格者需要继续参加由所报考院校命题的入学考试,两次成绩相加,择优录取。

前言

  这几年一到春天高考报名前夕,总会有朋友打电话来咨询,说:“我的孙子(或孙女)今年要参加高考,成绩优秀(或者成绩一般),你说报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好啊?”我总是要反问一句:“你的宝贝孙子(或孙女)喜欢什么专业?有什么爱好?”对方说不出来。于是我只能告诉他,最好听听孩子的意见,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兴趣和志向。  现在的孩子真是可怜呀,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报的志愿不是自己的志愿,往往是爸爸妈妈的志愿,甚至是爷爷奶奶的志愿。于是孩子若考上了所谓名校,就高兴得不得了,但学习没有几天,感到与自己的兴趣大相径庭,于是闹着要转专业。有的考上了所谓的二流、三流学校,又垂头丧气,以为今后没有出路了。这都是报考志愿的认识误区。其实只要符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将来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  这也不能怪家长,更不能怪孩子。当前我国教育的培养模式就是以应付考试为最高目的,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当然只顾埋头于没完没了的作业中,何来自己的兴趣!何来自己的爱好!出现上面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情况不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的培养模式不改变,考试制度不改革,就无法培养出拔尖的创新人才。  洪成文等编写了这本高考志愿经典案例,描述了25个省市区数百考生填报志愿和高考后的各种心态和焦虑,让考生与考生对话,可为科学填报志愿提供咨询。我想也可以帮助学生和家长走出误区,是给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一个警示。洪成文要我写几句话,因为来不及阅读全书,只好不着边际地写出自己的想法。

媒体关注与评论

  高考志愿事关千家万户,相信本书生动案例和鲜活的素材可以吸引更多学者关注高考和志愿选报问题。  ——戴家干教授,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择友不可不慎,填报高考志愿不可不慎。填报志愿就像择友,这是一本择友指南,值得一读。  ——周作字教授,北师大教育学部部长  志愿填报的特点是个性化,个性化教育咨询可以满足多元化的高端教育需求。  ——张斌贤教授,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这本书,既可为我们填报志愿提供参考,也可通过接触最真诚的心声吐露,重拾很难获得的阅读乐趣。  ——程星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院助理院长  优秀考生不害怕考试,但是上大学选专业却让很多人焦虑。看了这本书,可以缓解压力,有助考之价值。  ——程凤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  J.E.丁格有句名言:“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填报高考志愿已经超出了选择专业和学校的简单意义,而是在选择未来,在选择人生。这是一本不可多得报考指南,也是一本具有独特视角的报考心理咨询书。  ——北京联合大学高教所 曲艺教授

内容概要

  洪成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学生生涯规划与咨询、民办高等教育和比较教育。曾于匹兹堡大学、耶鲁大学、悉尼大学等大学进修学习,曾任教育管理学院和教育部小学校长中心副院长、副主任以及全国引智学会副会长等职。出版《现代教育知识论》、《学校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小学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著作。

书籍目录

上篇:选好高考志愿成就非凡人生火爆志愿:高考成为社会第一事业志愿难择:困扰数百万家庭的难题重考轻报:考得好未必就能上得好聚焦考生:首次让过来人登台亮相中篇:经典案例呈现学长指点迷津一、意外惊喜篇二、痛苦绝望篇三、石破天惊篇四、圣贤淡然篇五、新闻写真篇下篇:科学分析比较助你走向成功2008年我国高考生志愿填报典型特征的调查研究附件:志愿填报小贴士一、自主招生报考小贴士二、特长生报考小贴士三、国防生报考小贴士四、小语种报考小贴士五、港澳台招生报考小贴士六、民族学生招生报考小贴士七、提前批次报考小贴士八、平行志愿报考小贴士

编辑推荐

  志愿填报2009,高分?低分?学校?专业?城市?职业?理想?现实?选择是痛苦的,过来人陪你闯关,高效参考,彻底减压!  这将是你最重要的一次人生规划,报考专家悉心指导,让你的梦想照进现实!  考生语录  想要失眠?去等分数吧。  想要减肥?去等分数吧。  想要茶饭不思?去等分数吧。  高考这场下半场比赛要打好,尽管有上半场良好的分数做本钱。  高考让我第一次经历了很多很多,有高兴、有迷茫、有痛苦、有绝望!它让我知道人生并没有很难的事,有的只是我们畏难的心。以前总以为高考如同天一样大,走过来才知道不算什么。我都挺过来了。  你更应想一想,十几年寒窗苦读,就靠这一次一锤定音,这是关系前途命运的大事。千万不能像我这样无端草率。  我想每个曾经拼搏过高三的人都体会过这种拦截掉所有退路的狭隘的美丽,都是在用心感受最后的心情里的那种悲壮情怀。在此,我说着自己的苦与痛,也放开心接受现实,人便是这样的,在苦与泪的边缘生活着,经历了心的苦闷,迫使自己快速成长,就像破茧成蝶的美丽,虽痛苦却也值得。

作者简介

《高考志愿 经典案例》描述了25个省市区数百考生填报志愿和高考后的各种心态和焦虑,让考生与考生对话,可为科学填报志愿提供咨询。北师大教育系博士团队研发制作,师兄师姐的切身体会,分享经验,总结教训,过来人贡献妙招,报考专家一对一点评,最新报考讯息汇总,最权威的报考指导。创意的设计,科学的探索,最平等的交流,最有效的参考。

图书封面


 高考志愿 经典案例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