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七大哲学家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534373718
作者:韦政通
页数:178页

内容概要

韦政通,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哲学家、政论家。曾任大学教授。为“澄社”发起入之一。曾任《中国论坛》编委会召集人。常发表政论文章,颇有政治影响力。主攻中国思想史,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辞典》、《荀子与古代哲学》、《董仲舒》、《伦理思想的突破》、《儒家与现代中国》、《儒家与现代化》、《中国的智慧》、《中国哲学思想批判》、《现代中国儒学的挫折与复兴》、《胡适思想纲要》等二十余种。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孔子
一 时代与环境
二 生活阅历
三 心路历程
四 音乐生活
五 文化遗产的孕育
六 个人的创造
七 不朽的智慧
第二章 孟子
一 时代与环境
二 生活阅历
三 影响孟子人格发展的几种因素
四 树立知识分子的典范
五 人性的探讨
六 不朽的智慧
第三章 老子
一 时代与环境
二 生活阅历
三 最早的哲学家
四 反社会、反经验
五 返朴归真
六 应世的智慧
第四章 庄子
一 时代与环境
二 生活阅历
三 泯是非、反对待
四 对生命的体会
五 存在的意义
六 存在的意义如何实现
七 砂朽的智慧
第五章 墨子
一 时代与环境
二 生活阅历
三 墨子的人格
四 墨者团体与兼爱思想的关系
五 侠义精神
六 不朽的智慧
第六章 荀子
第七章 韩非子
插图:每章前页均有插图

作者简介

先秦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极其活跃的时期,产生了对中国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多种思潮和伟大的哲学家。孔、孟、老、庄、苟、墨、韩非,这些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或受褒扬,或受批判,但他们的人格和行为常常为人忽略。作者从这些哲学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人格和行为出发,阐释他们思想的意义及价值,并将其与现代哲学和思想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观点对其予以审视,挖掘出新的内涵。


 先秦七大哲学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读《先秦七大哲学家》初读韦政通先生这本小书,是由于王立新老师在课堂上的推荐。因为之前读过韦政通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直心中有所忌惮。令我惊喜以外的是,这本小书竟然非常好读,而且时出新见,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最让我享受的是,居然在阅读过程中,让我浮想联翩,记下不少条笔记。要了解中国文化,文学和哲学都是捷径。中国哲学具有反功利主义倾向。真正伟大而深刻的东西,与数米计薪之徒绝缘。中国哲学重视对经典的阅读和诠释,是因为有生命力的——活的中国哲学正是不断演绎在一代代人的思想之中。中国哲学的传承不仅在于古代典籍是否保存完好,更重要的是这些思想多大程度上能够继续演绎下去。不科学的东西未必不正确,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科学尚未触及、难以触及的地方。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是庸人惯用的攻击方式。孔子是烟火人间的仁者,放眼人世间,他是当之无愧的圣贤楷模。儒家思想好比一个不规则多边形,孔子思想居最中,孟子思想是离孔子思想最近的一个端点,即得孔子思想之大利大害者。其他代表人物则是较远的诸端点,正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多面性。道家思想好比一个圆形,老子思想是圆心,庄子思想好比圆周。庄子是悬崖边上的舞蹈者,凡人学之,必坠崖而亡。有人说庄子思想偏激,实则不然。庄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相差甚远,正体现了道家思想的伸张力。老子的语言如武术,稳准狠;庄子的语言如舞蹈,翩翩而曼妙。儒家试图把人类引领到文明社会。儒家思想之重要一点就是区分动物和人,把人类引领到人性(这里仅指人性中好的一面)的道路上来。怪不得儒家老夫子们动不动就怒骂什么禽兽也的话。然在现实社会中,动物性和人性的界限却远非那么明显,甚至是十分模糊不清的。因此,儒家的一个任务就是理论上区分人与禽兽。孟子是想中,最著名的要数义利之辨。这一理论是对人禽之辨的突飞猛进。虽然孔子也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义利之辨到了孟子才大力张扬,高高挂起。很显然,人禽之辨是通过义利之辨判断的。在义利冲突的时刻,人性和动物性都可以彰显的很明显。这下算是把动物和人界限划清了。实则不然,动物和人界限产生的同时,动物和人的界限反而越来越模糊了。要使禽兽变成人,自然很难,至少需要上万年时间,然而,人要变成禽兽却太容易了。人类社会成了人禽混杂的集体,越来越难以辨析。最可怕的一点是,别有用心的恶人往往以此为借口,把敌对的人开除人籍、加以迫害。只要抓住对方的小辫子,就可以把对方开除人籍,既然开除人籍,便是禽兽。对于禽兽,当然可以随意处置。道德之恶,也随之凸现出来。如此标举人性的社会中,居然适得其反,让禽兽占了上风。儒家很重视个体的尊严,它引领人提升自我、催人奋进,使人洋溢着饱满的理想热情。但唯一遗憾的是其获得个体尊严的方式是通过个体努力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凌驾于他人之上。因而一旦进入统治阶级,原有的理想信念便自行消解。何谓俗人?即社会化的人。老子用有情智慧看无情世界,因而能成为智者型的圣哲。尽管道家多是智者,然而作为智者的道家也有自己的无奈。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愚蠢盲目的人,既无法用智慧启迪,又无法用武力消灭。倘若智者与他们针锋相对,大概相当于人与疯狗的对决,智者注定失败,无计可施。因此,道家倾向于躲避愚蠢而没有必要的争端,并非懦弱。庄子如此清明的人也只作半个文人。儒家接受各个诸侯的馈赠,可以“不耕而食”。墨子对儒家是鄙视的。既不卖身、又不卖心,还可以有饭吃,天下岂有此等好事?兼爱与仁爱,虽都包含着对生命个体的关怀,但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儒家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爱自己,才能爱别人;爱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才能爱他人的父母和孩子。简言之,是亲亲的。而亲亲是偏私的、差别对待的。而兼爱是把每个个体都等同看待,接近西方的博爱。墨子最反感的现象应该是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人看,而不把除此以外的人当人看。孟子曾批判墨子的兼爱为“无父”、“无君”,在当时看来,是十分有道理的。墨子的兼爱是人格上平等的爱,不存在父亲比儿子搞一个等级,也不存在君王比臣民高一个等级。经常有人把“兼爱”错理解为“平均的爱”,其实并非如此。兼爱的实质是与“差别对待”相对,无偏私的爱。细究之,儒家的仁爱是存在严重人格缺陷的。如果说,儒家把自己的父母视为人,却不能视他人的父母为同样的人。那么人的概念本身,就分裂开来。如果把自己的父母视为一个完整的人,那么别人的父母就不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那么他们是半个人?四分之三个?无论多少,这样的数字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即非人。因此,亲族以外的人也便自然被划入了更为疏远的“二等人类”、“三等人类”。如果说墨家的兼爱是“无父”,那么儒家的仁爱便是“无人”。中国民主发展之缓慢、民众觉悟之低能便不足为奇了。孟子和墨子皆谈义。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墨子则主张“舍身行义”。相比之下,儒家被动的多,“舍生取义”是对义的最后坚守,而“舍身行义”是对义的张扬。墨子最伟大之处在于,在看清天下利弊之后,仍然能选择去救世而不觉得尴尬。(如果是我,便恨不得天下人都去死,让世界自生自灭。)真乃“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墨者的情怀要比儒者博大得多。面对天下人的危难,当儒者还在观望犹豫未决时,墨者已经去蹈死救世了。当墨者时候,儒者开始讲话布道仁爱了。如果说儒者只是一时的彷徨不定,那么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凶险和灭顶之灾可以让他们观望千年依旧犹豫未决。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倒是有那么点墨家团体的影子。“外儒内法”既非儒家也非法家,纯儒家不过是无害的和平主义绵羊;纯法家也不过是几个铁血宰相。而“外儒内法”却是权力至上、邪恶无耻无底线、人贱则无敌,我是流氓我怕谁。凡是思想上的大人物,都有一群脑残的学生。摘录:• 第8页《论语》里有不少教人世故的话,例如,“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危言危行,帮无道危行言孙”如果把这些明哲保身的教训孤立起来看,尤其当我们把它和苏格拉底在自创式的悲剧悲剧中,宁愿选择死亡这件事来比较时,实使我们无法不感到孔子的人格和苏格拉底的人格对显时,的确是较为逊色。• 第12页中国传统的哲学(包括儒释道三家),其主要特征,是属于境界形态的。• 第39页孟子曾以“承三圣(禹、周公、孔子)者”自居,在另一个地方他又说过:“夫天未欲平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根据这些话,我们也许可以断言孟子是一个富有救世主精神的人物。这种救世主精神,经由实现道统的要求,而予以客观化,形成儒家的一条铁则:除非实现道统的思想,否则天下永不能平治。因此对凡是妨碍这一理想的思想,都视之为异端。必须消灭的想法,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合理了。凡是富有救世主精神的人,每喜用二分法的思考方式。救世主精神和二分法思考方式相结合的结果,必然产生独断的教条。这种情形在古今历史上的例证很多。• 第61页从“可道”即“非常道”看,作为老子形而上原理的道,不是一逻辑的构造,而是经由直觉的领悟所形成的,所以老子的道体论与知识论无关,而易转化为人生境界的描述。• 第62页老子的宇宙论,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即他的宇宙论中表现出一种没有价值色彩的无情的宇宙观,这和受儒家影响,且为后世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有情宇宙观,颇不形同。有情的宇宙观可以激发文学艺术的灵感,对于科学发展,不但无助益,且形成严重的阻碍。老子的宇宙观,无论如何简陋,他这种对宇宙采取冷静观照的兴趣,和客观的构想,总是比较接近科学探究精神的。。。• 第63页反社会,反经验• 第73页同是伟人,也可以分许多等级,有的伟人表现出不可一世的骄气和自负,像哲学家尼采便是一个例子,我们只好称他“小伟人”。最伟大的人格,总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是精光内敛、功夫纯熟的结果。人面对横暴权力,本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态度,如从事积极的活动,去消灭这种暴力;或是设法对它加以限制。前一种方式,在西方自由运动史上,可谓屡见不鲜。后一种方式,则促使近代民主政治的诞生。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中,这两种方式都是罕见的,从思想史的立场来了解,中国知识分子对横暴权利的反应方式,显然受到儒、道两家明哲保身思想的局限,因为在明哲保身这一点上,先秦各派中,影响中国文化最大的儒、道两家,正是殊途同归。按:中国当代思想家的重要任务之一,甚至是改造社会风气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如何面对横暴权力的问题。从这一点讲,鲁迅是当之无愧的思想家。然他个人也不支持游行抗议,那么渺小的个体又该以何种方式去面对横暴的权利呢?• 第108页墨子的出身,不仅决定了他的文化取向,也影响了他的人格特质。按:韦先生拿墨子的出身说事让我很不爽,孔孟早年时又能比墨子强多少?不也是平民吗?如果墨子致力于富贵,早就成为大国的卿大夫了。一个人的出身根本无法决定他的文化取向。• 第117页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墨子的社会思想,并没有多少积极性的简述。…这些从理论上考察,实卑之无甚高论,但对当时的社会而言,仍是有价值的,因这些言论的出发点,是基于人道的立场的。按:一种思想不应只从理论上考察是否高明,窃以为墨子的思想比满口仁义的儒家思想有用的多。• 第120页法天思想,来源于墨者的团体。墨者的团体不是面对面的团体,它是一种次级的团体。…在次级团体中,主要的关系,不是个人之间的,而是个体与团体之间的,因此必须有一普遍性的道德标准,才足以维系团体的存在,兼爱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按:如果兼爱产生在墨家团体之前,韦先生的结论是否就不攻自破了?• 第141页这一页说荀子有平等思想很牵强,官员升迁机会的平等所在的范围是多么狭窄啊。就如今天,有多少体制内观照不到的地方。• 第171页势 术 赏罚• 第178页任何一个从传统到现代化的国家,常与变之间观念的冲突,都不可避免,所不同者,在冲突的程度。这方面的冲突在现代中国十分严重。原因在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崇尚常道,与现代化所本的尚变原理正好相反。把常与变视为同一层次的任何争辩都是无益的。盖常道只是一种形上的信念,根本没有认知的意义。在经验的世界里没有不变的事物。形上的信念,不必然妨害经验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但当形上的信念,一旦成为经验世界的主导原则时,就不可避免地形成文化求新的阻碍,这时候才产生常与变的冲突。当常与变已经发生冲突时,我们除了摒弃常的信念,别无他途。韩非所以反对执著先古之书,反对期古,他所表现的的卓识就在此。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嗯,通俗又深刻
  •     讲得不是很清楚,毕竟册子太薄了
  •     确有新论
  •     书写的很浅显,粗糙 但是可以作为入门读本
  •     比新儒粗糙很多,但基本上忠实于原典。
  •     我一看思想就会自动屏蔽的掉中间的文言文 不好不好
  •     很一般般。其实港台所谓的传统研究,杰出的也未必见得多。
  •     很好的书,很多观点有醍醐灌顶的效果。
  •     一看目录排名,就知道是本媚俗读物
  •     中国哲学的起源
  •     对儒家的分析很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