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中用的狗

出版日期:2015-2
ISBN:9787532155617
作者:[德]海因里希·伯尔
页数:176页

内容概要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当代小说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战后德国最重要、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科隆的一个天主教家庭,父亲是雕刻匠。中学毕业后,他在波恩一家书店当学徒,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文学和古典哲学,不久即被征召入伍,经历了六年的战争生活。伯尔在战争中多次负伤,并被关入美军战俘营数月,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战后,他一边当木匠和统计员,一边继续在科隆大学深造,并开始发表作品。
伯尔的早期作品多以战争为题材,表达他对战争的厌恶和痛恨,如《火车正点》(1949)、《亚当,你到过哪儿?》(1951)及不少短篇小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他的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以生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通过他们的遭遇和命运,批判和揭露社会的不公,他也因此被称为“德国文学的良心”。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一声没吭》(1953)、《无主之家》(1954)、《小丑之见》(1963)、《莱尼和他们》(1971)、《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和《保护网下》(1979)等。
伯尔曾获包括毕希纳奖和诺贝尔奖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并担任国际笔会主席数年。截止1985年他逝世,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国的总发行量达三千一百万册。

书籍目录

心急如焚的人
逃亡者
巴黎“被俘”记
不中用的狗
幽会
以扫宗族
贝尔科沃大桥的故事
死者不听话
失去的天堂
美国
德国奇迹

作者简介

《不中用的狗》中的11个短篇,是从伯尔遗著中精选出的珍品,均创作于1949年前,从纳粹上台、二次大战、战后饥荒到经济重建,每个时期的社会现实都在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阅读这些作品,既可以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也可以窥视到作者思想发展的轨迹。
战争结束已经多年。那遥远年代的烟雾,伴随着这些短篇小说,再一次冒出地面。同这股烟雾一同升起的,是战前一个年轻人崇高的期望和理想,他满怀希望,却在徒劳地反抗着当时的世界;同这股烟雾一同升起的,是回忆和解释,恐惧与幻想,这一切恰好构成这些作品仍在蔓延着的活力。从文学方面看,一切都没有完结。
————————————
伯尔的成就见证了德国文学的复兴,并构成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语文学的复兴,并非形式上的实验,而是覆灭后的重生,湮没后的复活,是一个历经无数寒夜、被宣判灭绝的文化,重新发出新芽、开出花朵。我们所有人均为之欣喜并将从中受益。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
这位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以人文主义者的怀疑态度和温柔情怀,拒绝让他的德国同胞原谅自己、忘记过去;在他的作品里,抽象化的存在主义是通过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
——《华尔街日报》
伯尔的作品拥有最高水准的创造力和最完美的表现形式。
——《每日电讯报》


 不中用的狗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评分这么低???好吧的确这种景物描写后面都要加谜之省略号的风格的确很让人脑袋痛,不知道该甩锅给原作还是翻译。不过我觉得除非是《一个更安全的地方》的那种神之前言不搭后语的翻译,如果能看懂和理解而且也没看过原作的话还是不要黑翻译比较好……字快不够了总之我好喜欢这本的故事啊啊啊
  •     那个…真的…还挺烂的…特别是《死者不听话》这篇…拙劣程度…那个…
  •     故事性一般,反讽一流。
  •     额…并不是我的菜。
  •     没想到伯尔不对我胃口,有几篇没品出味儿来,有几篇还可以,总体可读性不强。因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选择了不停重申,反映一段时期的历史,痛点又不如阿列克谢耶维奇那么多那么深。有些句子还耐读,比如温水浴缸的譬喻,但不多。还是怀念《聪明的渔夫》那个伯尔
  •     3.5
  •     很有感染力,年代感真是模仿不来的
  •     感觉我在读一本省略号之书,省略号太TM多了。
  •     不中用的狗和失去的天堂不错。其他的我不是很会读。
  •     用心不专,一无所获
  •     读完第一篇就不愿意读下去了。
  •     海因里希试图用每个方面描写战后的荒芜感 尸体的残破 恋人的分离 不同种族的关爱 残杀无辜的无情 饥饿对食物的渴望 能一窥他作为废墟文学独当一面的大作家地位 还是不喜欢省略号的滥用 给我的个人感觉倒像是才思枯竭无法完成句子 幽会/大桥的故事/失去的天堂 三篇没有滥用省略号的最佳范例
  •     我记得在一个合集里面看过一篇他的作品,不记得当时觉得哪2好,只记得好,疯狂地想看伯尔的小说。看了《不中用的狗》之后呢,(⊙o⊙)…嗯,还不记得当时觉得哪2好
  •     翻译简直晦涩,“仁慈的夫人”这种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全篇最好的还是《不中用的狗》这篇了,背景均在二战左右时期,作者对场景用了很多瑰奇的比喻,城市破败,离家的年轻人,信仰坍塌的主题在文中出现多次。
  •     有点失望,感觉伯尔可以写得更好。
  •     垃圾读物
  •     战争,死亡,伤痕,家庭支离破碎,城市支离破碎‖战争下沉闷的气氛,战争下失去希望的人民‖沉重
  •     第一次读这位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作为二次大战中的德军,有着不一样的视角。他很喜欢用省略号。
  •     又是一本教人硬是没看懂的短经典,故事性低。这种册子好歹写个译后记吧,否则想我这种不上心的读者感觉在浪费时间。。。
  •     满书都是恐惧和悲凉,愿世界和平。
  •     语言进不去...
  •     组长说看完抑郁了几天,我虽然没那么大反应,但坚信不中用的狗有原型还因此做了个脑洞大开的梦_(:з」∠)_也许翻译的问题感觉阅读不是很流畅。嗯,也许可以模仿伯尔风格写一个不中用的猫(´・ω・`)
  •     贝尔科沃大桥的故事、德国奇迹、逃亡者...
  •     停顿太多,第三人称代替的部分太大,感觉伯尔有劲使不出来,才能和意识都在,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描写道路...
  •     呃...困了
  •     他跑得那么辛苦白白吃饱了还是被追杀死了,他的桥被自己人炸掉,他的爱人嫁人了,他背着自己的老婆上了别人的老婆,不过别人的老婆说的好:这没什么不可原谅的。
  •     除了最后一篇,其他我都看不懂。
  •     省略号之书
  •     应该是期许过高了
  •     失去的天堂 个人觉得是里面最有情感的一篇 当然其他写战争的短篇很克制却有表现力 less is more
  •     其实我觉得写的很好,可能是翻译问题,确实读着累人
  •     “人们满怀着不可名状的悲哀,离开童年时代的玩具和游戏场地,以便满怀恐惧、忧伤和喜悦地跨进成年人往往称之为生活的这种喧嚷之中。”
  •     战争似乎离不开神甫,几乎每个中短篇都有各种角色的神甫为讲故事的人。最喜欢《逃亡者》这篇。PS,译者喜欢翻译成“脏里肮脏”这个词是什么怪癖
  •     20160513
  •     因为之前从没有接触过德国的作品,所以一开始读的时候很有点难懂。一两篇之后就渐入佳境
  •     多是关于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伤痕,基调压抑笔法质朴,像一部过时而沉重的老电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