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鲁世界史》书评

出版日期:2016-6-1
ISBN:9787508659872
作者:[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页数:424页

《尼赫鲁世界史》的三个关键词

文/郑渝川从目录上即可看出,《尼赫鲁世界史》并不是一部体例规范的世界通史、全球通史作品,在叙述内容上也很不完整。如果不是因为朋友的强烈推荐,笔者不会选择阅读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尼赫鲁是印度独立之后的首任总理,也是印度民族解放斗争的领袖。我们知道,拿破仑革命点燃了欧洲大陆的民族主义之火,之后近两个世纪蔓延至欧洲、亚洲、非洲的民族革命,伴生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也诞生了五花八门、几近怪诞的民族起源神话。很多时候,民族国家的缔造者就是民族起源神话的(参与)塑造者,以高度失真的方式重塑了民族历史、区域历史和全球史。《尼赫鲁世界史》却给了笔者以巨大的惊喜。这是一本史论作品,尼赫鲁写作这本书时正在英属印度殖民地的监狱内服刑,并不具备较好的写作条件。他是希望写作一本留给自己孩子,也能留给印度青年的历史评论作品。如果要从这本书中概括出关键词,恐怕可以梳理出这样几个:“宽容”、“自由”、“拥抱现代化并反思现代化”。“宽容”是书中第一篇的重大主题。尼赫鲁所写的这本书不同于世界其他许多民族国家通行的历史读本,书作者不仅描绘了古代印度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璀璨文明成果,而且非常客观的介绍和评价了其他文明古国、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古代发展状况。书中浓墨重彩的描绘了古罗马文明、古中华文明等古代文明,盛赞开放包容的社会创造文明成果。尼赫鲁对于中世纪时期,阿拉伯民族宽容其他种族和宗教信仰群体的做法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他看来,无论是古代印度,还是中国,一旦从开放转向封闭,从包容变更为狭隘,就会导致停滞萧条。古代印度发育出了佛教和印度教,但佛教走出印度扩散至亚洲其他地区之后,在印度本土的影响力却直线下降,到了近代前后,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印度国内都很有市场,佛教却似乎被人忘记。能否公允评价佛教文明在印度历史上的作用,考验着印度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心胸。尼赫鲁认为,无论哪一种宗教,在其最初都带有相当的世俗性,对于其他思想和信仰的态度也相当开明包容,但到了后来,“人们增添并扭曲了早期宗教的教义……传教者被狭隘偏执的盲从者所取代”。在全书第二篇,尼赫鲁讴歌“自由”。中世纪末期开始的为宗教自由、思想自由、政治自由而战的斗争,击垮了教廷的长期控制体系,这也为之后的政治和经济革命奠定了基础。尼赫鲁感慨,在印度并没有出现过思想自由的斗争,尽管古代印度最初对于思想自由有着巨大的宽包容性,但人们“越来越陷入退化堕落的宗教仪式、典礼和迷信中”,对于民族的进步发展构成了强迫型的思想桎梏。航海大发展为欧洲注入了宝贵的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刺激了冒险精神。印刷术的改良,为信仰自由和理想主义提供了可能,这与之后的工业革命也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尼赫鲁在书中还一一解析了18-19世纪西欧多位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的理论。例如,在谈到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时,尼赫鲁梳理分析了其思想传承来源,摘录了穆勒有关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的一段原话,并强调说,“这样一种态度,在教条的宗教或专制统治中绝对不会出现;这是一位哲学家、一位真理寻求者的态度。”“拥抱现代化并反思现代化”的提法,并不是自相矛盾的。工业革命、大机器时代的到来代表着历史的进步,尽管这也同时创造出更为严重的不平等,撕碎了传统的手工业以及社会文化体系,但却将产出水平更高的物质文明成果,并为更大幅度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创造可能。尼赫鲁对于现代化、资本主义、全球化提出了严肃的反思,也指出,正是因为这样,才为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感的聚集打下了基础。尼赫鲁写作这本书时,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这段殖民统治给印度民众带来了巨大的苦难,譬如19、20世纪都曾发生严重饥荒。尼赫鲁希望将“宽容”、“自由”的气质重新注入印度文明,并使得印度人民能够形成对于现代化的正确态度(既不盲目排斥又能懂得珍视本民族特质)。他严厉的反驳了那种所谓英国人为印度带来了工业化、现代化并创造了知识阶层的说法,指出,英国入侵印度时,印度的家庭小工业已经处于较为先进的阶段,如果顺利发展,同样可能具备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条件,印度很可能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入现代化;并且,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期间,扶持和帮助了印度本土宗教中的保守主义,鼓励了种姓制度,“与印度所有落后、保守的元素结成了联盟”(目的在于将印度发展为一个永远的原料出产国)。 “过去给予了我们丰厚的馈赠”,包括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文化、科学、价值理念等,都是先辈的馈赠,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传统,这是掌握历史的一个重要理由。但要从历史中找出定律,找出照亮前行道路的指针,我们就不能“盲目地相信这一切”,我们要善于提出问题,在“精神幻灭、充满困惑和迟疑的时代”勇敢发问,不放弃、不降低我们的道德底线。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即使失去自由,也不能囚禁思想。身体力行此言的,前有周文王、塞万提斯,后有维特斯根坦、伏契克,有沉迷所爱的数学疯子彭赛列,有满怀悲愤将真相镌入生命的普里默·莱维。物质的匮乏,不代表思想的贫乏。9次入狱的印度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则是最了解个中心境的。狱中的尼赫鲁给女儿英迪拉写信,每信谈及对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体制的思考,后集结出版《尼赫鲁世界史》。所以这本书称不上是编年史,较之一般历史书,没有那么多精确的数据和细节,但读来更引人深思。试站在读信人的角度看,彼时英迪拉方才十三岁,正是初涉世事树三观的青春期。无法陪在女儿身边,尼赫鲁竭尽所能将爱与期望写入信中,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他更牵挂女儿的人生选择:她有何志向、能否学以致用、是否有见地……此处的历史只是开拓视野、学会思考的一种工具。怎样去了解历史?尼赫鲁开门见山抛出这个问题。读史时,我们的关注点在哪里?是那一场场命运攸关的战役还是大国关系?是经济利益还是文化遗产?倘若我们面前只有不确定的事实,我们有没有能力辨别真伪?倘要中肯地评价一个时代、一种制度,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底气?尼赫鲁这样认为:“我们想充分了解他们,我们就一定要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尽力体会他们的所感所为。”历史不是用来记忆的,体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及规律,丰富我们的见识和思考的深度,才能使之成为一笔财富。譬如说,关于封建制度,它如何建立起来?劳苦大众为何甘心被奴役?封建领主为何能心安理得?难道仅仅是认知水平的差异吗?尼赫鲁分析其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封建领主获取资源的条件,是要保护仆从和隶农,然而他们独断专行,农民们又过于弱小难与之抗衡,发展到后来才显得那么不平衡。“被记住的总是权力,而义务往往会遭到遗忘。”尼赫鲁的感慨在今天读来仍不啻一味苦口良药。在尼赫鲁眼里,强与弱不是评价历史的标准。他同情弱者,认为强施于人是最大症结,比如19世纪印度农村的贫穷不是因为人口增加,而是由于英国在印度的政策,传统家庭小工业消亡,大批不得不归田的农民导致土地压力过大。他厌恶战争,洞穿战争本质,“所有相关国家都以正义自居,将责任归咎到敌人身上”,所谓“自由”、所谓“卫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借口,这也在其后的许多战争中得到印证。他希望处于劣势的国家和人民能够自省自救,看清局势:“真正的疾病不是外来的侵略,而是自身的停滞不前”。他对文明的衰退乃至没落的征兆痛心疾首,深知“生机与活力的标志是创新,而不是重复和模仿”……盖棺定论,成王败寇,昨日之日不可留,而来日方长,读史者理应从中得到启发。尼赫鲁的济世情怀很快有了用武之地,他写作时的印度正身陷黑暗,它所等待的救赎并没有逃脱历史规律。虽然有人诟病他的执政风格不民主,但在《尼赫鲁世界史》中不难发现他说一不二的来由。他了解印度的历史和国情,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不可能一夕实现彻底的扭转。作为领路人,不仅要有足够强大的能力,更要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正确运用知识才能从中获益,如他所言,“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活目的或志向有清楚的认识”,其后才能“以广阔的视角来看待整个世界”。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狱中生活自然没有囚住尼赫鲁的世界。通过阅读和思考,他将世事人心看得太清楚。带着同情和理解看过去,怀着勇气与希望看未来,历史是有生命的,而这生命可以与个人乃至这世界联结在一起。它曾住进尼赫鲁心中,尼赫鲁想让它再住进女儿心中,不知读到此书的读者愿否一同相伴,试看有限的生命能容纳多少潜能。——丙申年读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尼赫鲁世界史》

换个角度看世界

不是读历史专业的,所以也不好评价专业性。从爱好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还是挺有趣的。世界史看了很多版本的,尼赫鲁这本最特殊的就是很多问题都是结合印度本身的历史来谈的。比如当他写到罗马的兴起和衰败的时候,就会分析印度作为文明古国为什么衰败了,同样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是不是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在西方视角和中国视角之外,形成了第三只眼,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有些东西,是监狱的高墙阻挡不了的

你已经习惯了在生日当天收到漂亮的礼物和美好的祝福。今年的生日,你仍然会收到满满的祝福,可我在奈尼监狱送什么礼物给你好呢?我的礼物可能不是物质的或有形的,它们也许只是空气、思想或精神,就好像美丽仙女对你的赐福那样,是一些连监狱的高墙也阻挡不了的东西。你知道的,我的小宝贝,其实我非常不喜欢说教和劝告。每当我忍不住这样做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曾经读过的一个故事:《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也许,某一天你自己也会读到这个故事。1300 年前,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从中国来到了印度,要寻求智慧和知识。这个人叫玄奘。他抱着极大的求知欲,从北方来,穿过沙漠,翻过高山,勇敢面对了种种危险,克服了重重障碍。在印度的数年里,他不仅努力学习,还传教于他人,尤其是在著名的那烂陀(Nalanda)大学里。这所大学坐落在一座城市的附近,这座城市以前被称为华氏城,现在被称为巴特那(Patna)。玄奘学识渊博,被称为“法师”,这是佛法中的称呼。在那段遥远的日子里,他的足迹遍布了整个印度,他细心观察和深入研究了这个伟大国家的人民。此后,他写了一部游记。那个时常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故事,就是出自这部游记。主人公是一个南印度人,他来到了羯罗拿苏伐剌那国(Karnasuvarna),这个小国就位于今天的比哈尔邦(Bihar)的帕格尔布尔(Bhagalpur)附近。这个人手里拿着一根棒子,腰里缠绕着一圈铜板,头上顶着一个燃烧着的火炬,摆出了一副既骄傲又高高在上的姿态。他穿着这身奇怪的装束四处行走,当有人问他为何如此装扮时,他就说自己智慧超群,如果不腰缠铜板,就担心智慧太多,会胀破他的肚皮。他之所以举着火炬,是因为他对生活在黑暗中的无知民众,内心充满了同情。好吧,我很确信,我不会因为智慧过多而胀破肚皮,所以我没必要缠着铜板或穿着铠甲。我的智慧,就是我现在拥有的这些智慧,我希望它不是存储在我的肚子里;无论智慧存在哪儿,都会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更多,不会出现没地方存储智慧的情况。如果我智慧有限,我怎么能自认为是一个聪明人呢?又怎么能给其他人好的建议呢?所以,我一直认为找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其最好的办法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交谈和讨论,有时真理就在讨论中一点点地出现了。我很喜欢和你交谈,我们彼此之间也讨论过很多东西。但是世界是如此广阔,在我们的世界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精彩神秘的东西。所以,就像玄奘故事里的那个愚蠢又自负的南印度人一样,我们不必感到厌倦,或者也不必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切值得学习的东西,自己因而变得非常聪明了。也许,我们不那么聪明,这也挺好的。因为如果真有这样聪明的人,也就没有什么需要学习的了,那他们肯定会觉得很难过,因为他们会失去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乐趣,而我们所有人都想经历这样的探险乐趣。所以我一定不能说教。但是我该怎么办呢?信件是几乎不能代替交流的,它充其量也只是单方面的。因此,如果我要说点听起来像是好建议的话,请别把它当成难以下咽的药片。我认为,我只是给你一点建议去思考,就好像我们正在交谈一样。我们在历史书里读到了关于伟大国家的伟大时期,伟大的人民和伟大的事迹,有时候在梦里,我们想象自己回到了那些年代,我们勇敢的行为就像旧时的英雄一样。女儿,你还记得吗?当你第一次读到关于圣女贞德(Jeanne d’Arc)的故事时,你是那么着迷,多么想成为贞德那样的人啊。然而,通常情况下普通人是不会成为英雄的,他们想到的只是面包、黄油、子女、家务等日常琐事。但是,当整个民族对一项伟大事业充满信心的时候,这个时机就到来了,即使是最普通的男人和女人都能成为英雄,也都能震撼人心,做出划时代的功绩。伟大的领导者能激励整个民族,带领他们成就伟大的事业。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隐瞒的,也毫不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光明磊落的,即使是在日常的私人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也是坦坦荡荡的,绝不会偷偷摸摸。当然,我们也许有,也应该有自己的隐私,但这与保密是完全不同的。我亲爱的孩子,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未来会发生什么,你都会成长为一个光明磊落、无所畏惧、泰然自若的人。我写给你的这封信已经很长了,但是我还有很多话想告诉你。一封信怎么可能装得下这么多内容呢?送上我对你全部的爱与祝福。©本文为尼赫鲁在狱中写给女儿英迪的生日贺信。标题为编者所加。


 尼赫鲁世界史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