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807518914
作者:皮耶罗·拉塔利诺
页数:12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这里要补充的是,1927年第二次录制这首乐曲的时候(第一次是在1919年),低音部分的强调被弱化了。拉赫玛尼诺夫并非一成不变,他始终没有放弃考虑剧院演出的效果,无论是对那些名家之作,还是对普通的乐曲。 之前我们谈论的是《圆舞曲》Op.64no.3,也就是肖邦1845年的作品。那时的肖邦应该说已经相当成熟,不仅拥有自己的世界观,作为音乐家,其名声也日渐高涨。但即使我们列举一些别的例子,比如肖邦在1829年,也就是其年轻时期创作的《圆舞曲》Op.69no.2,或是格里格在其20岁那年写下的《圆舞曲》Op.12no.2,我们同样能够发现拉赫玛尼诺夫弹奏的强烈演出效果,他的演奏具有相当浓郁的表现主义色彩。 而对于肖邦在其17岁时创作的《玛祖卡舞曲》Op.68no.2中的那些悲伤片段(评论家得意地把这些片段看作是肖邦处于浪漫主义巅峰时期的表现),拉赫玛尼诺夫采取的方法却是取消连奏,并且减少踩踏延音踏板的次数。这样的演奏好比是用毕加索粗犷的线条代替雷诺阿画中柔和的色调。如果我们把1935年62岁的拉赫玛尼诺夫签售的《玛祖卡舞曲》唱片与1941年年仅22岁的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的作品对比,得出的结论会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演奏更加现代化! 要说拉赫玛尼诺夫作为演奏家所体现出的现代性,在那些不引入注意的乐段中更能得到体现。他把不同的音色层层分开,重新叠加,使它们交错但不重合。听着这些乐段,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毕加索或者雅弗林斯基。而当我们听到由拉赫玛尼诺夫改编的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以及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时,又会联想起奥托·迪克斯以及马克西·贝克曼。 如果我们重新回顾拉赫玛尼诺夫在“一战”前和“一战”后的作品,应该能够发现他所做出的不可忽略的改进。对于任何熟悉拉赫玛尼诺夫《第一协奏曲》的人来说,他在1917年对这首曲子的改编已经不仅只是“去除”了1891年原版体现出的那种年少轻狂和无知那么简单。而他在1926年写下的《第四协奏曲》,也并非只是他1909年创作的《第三协奏曲》的简单延续。另外,1934年所作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会让人联想到斯特拉文斯基。一项对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研究显示:拉氏并没有坚持他曾在“一战”前公开表明过的思想和立场。那个被1940年代许多电影表现风格视为风向标的拉赫玛尼诺夫,那个为赫尔曼以及阿丁赛尔的作品提供过灵感的拉赫玛尼诺夫,与后来写下交响乐和《第四协奏曲》的拉赫玛尼诺夫,似乎判若两人。总之,美国式的拉赫玛尼诺夫与俄国式的拉赫玛尼诺夫相比,是一个全新的自我。

内容概要

作者:皮耶罗·拉塔利诺(Piero Rattalino) 译者:陆辛耘

书籍目录

塔塔尔人 圣彼得堡 莫斯科 双学科毕业生 五角星 演奏者 声音的再创造 面目一新 新世界 糟糕的行当 曲目总表的选择 节目单 技术 风格 黑玫瑰 田纳西州一纳克斯维尔 注解 演奏曲目:独奏乐与室内乐 演奏曲目:歌剧与交响乐 唱片信息 唱片标签索引 地名索引 音乐家索引 乐队索引

编辑推荐

《伟大钢琴家系列:拉赫玛尼诺夫(原版引进)》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伟大钢琴家系列:拉赫玛尼诺夫(原版引进)》介绍了伟大的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内容包括:塔塔尔人、圣彼得堡、莫斯科、双学科毕业生、五角星、演奏者、声音的再创造、面目一新、新世界、糟糕的行当、曲目总表的选择等。


 拉赫玛尼诺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买错了书之二,本来想买的是音乐家(作曲家-演奏者)生平传记,这本强调的是钢琴家(演奏者)的角度,其中有相当多的篇幅通过其演出曲目来分析演奏风格。前面两章把拉氏少年时期形容为“Dickensian”,和Zverev的师徒感情,以及圣彼得堡/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派系斗争是我仅有的能读懂的部分了……作者文风挺幽默的,对Dickensian的比喻,把占领演出市场喻为“分蛋糕”,都令人捧腹大笑。
  •     言简意赅,引人入胜,这套书并不是一年表主线来写伟大的钢琴演奏家,而是大量呈现钢琴演奏家不同时期演奏会的曲目单,从其中分析演奏家的地域文化特色,技术特点,演奏习惯等等,从而对比剖析了同时代其余演奏家的特点,让人大开眼界,值得购买!
  •     对这位钢琴家的生平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对理解他的作品很有帮助。
  •     清晰有趣,侧重点似乎和其它传记不同?
  •     传记的成分不是很多,主要侧重音乐理论方面的讲述,其中关于拉赫历年演奏会曲目总表和节目单等方面的探讨很有启发性。
  •     似乎每个天才都要经受各种磨难,不知道是苦难磨练了他们还是毁了他们一部分。拉赫马尼诺夫想当作曲家,却生逢乱世,被迫离开故土成了演奏家。想起沈从文,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     人生经历有点像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他老师兹维列夫还蛮有意思的一个人(笑)还讲了些当时乐器的革新。
  •     磨蹭在飞机上看完,感觉这本书对读者专业性度和技术性的要求更高...还是喜欢人民音乐翻译的德国那套( ̄ー ̄)
  •     对于古典音乐我几乎可以算是一无所知,除了听过诸如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巴赫这些极其知名的音乐家以及他们部分作品之外,对于其他人和作品知之甚少,拉赫玛尼诺夫这名字我是第一次听说,对于布索尼、霍夫曼、鲁宾斯坦、霍洛维兹也同样是闻所未闻,他们都曾是所处时代较有名的演奏家。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即使是那些知名作曲家的作品也因演奏家诠释方法不同而使表现出来的效果大相径庭,而我们听到的版本是谁演奏的呢?对于一场演奏会,不同作品之间的次序安排也会造成不一样的效果。我们对古典音乐的欣赏方法是不是跟听凤凰传奇没什么差别?或者说可能获得的享受还不如后者?对乐理知识的缺乏,对乐器演奏的无知是不是使我们欣赏古典音乐的功能处于萎缩状态,从而导致无法进行更高级的精神享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