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针灸治疗学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2
ISBN:9787800892455
作者:何广新,等
页数:391页

书籍目录

目 录
上 篇
第一章 疼痛的神经解剖学
第一节 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
一、感受器的类型
二、感觉传入纤维的类型
三 伤害性感受器
第二节 疼痛的中枢内通路
一、脊髓
二、脊髓丘脑束
三 三叉神经系
第三节 疼痛的中枢内结构
一、脊髓
二、三叉神经脊髓束核和延髓外侧网状结构
三、丘脑
第四节 大脑皮层
第二章 疼痛的神经生理学
第一节 疼痛的概论
第二节 躯体感觉机制概论
第三节 感受器机制
一、感受器的分类
二、皮肤的敏感性和感受野
三 躯体感觉纤维
第四节 脊髓
第五节 脑机制
一、疼痛的因素
二、网状结构
三、边缘系统
四、认知和评价
第六节 空间和时间模式
一、空间模式
二、时间模式
三、模式与疼痛
四、疼痛与刺激量
第七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持续性活动
一、持续性脊髓活动
二、持续性脑活动
第八节 反应机制
第九节 生理学证据的含义
第三章 神经介质在痛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第一节 中枢乙酰胆碱能系统在痛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一、神经系统中ACh的存在与分布
二、胆碱能药物的镇痛作用
三、中枢胆碱能系统在吗啡镇痛中的作用
四、中枢神经系统中ACh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第二节 中枢5-HT能系统在痛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一、神经系统中5-HT的存在与分布
二、5-HT直接注射对痛和镇痛的影响
三、中枢5-HT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中枢肾上腺素能系统在痛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第四节 中枢多巴胺能系统在痛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第五节 γ-氨基丁酸(GABA)在痛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第六节 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第四章 疼痛的几种学说
第一节 特异学说
第二节 模式学说
一、外周模式学说
二、中枢总合学说
三、感觉相互作用学说
四、疼痛的情感学说
五 对各种学说的评价
第三节 闸门控制学说
一、闸门控制系统
二、作用系统
三、中枢控制系统
四、闸门控制学说的评价
第五章 疼痛的概念、种类和性质
第一节 疼痛的分类
第二节 疼痛的性质和强度
第三节 疼痛定位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 影响疼痛的因素
第五节 浅表痛与深部痛
第六节 牵涉痛与放射痛
第七节 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
第八节 内脏痛(见第六章)
第九节 筋膜疼痛
第十节 疼痛的恶性循环
第六章 内脏痛和牵涉痛
第一节 内脏疼痛和致痛物质
第二节 内脏疼痛与内脏感觉纤维分布的关系
第三节 内脏痛的传入纤维及以内脏疼痛为指标对内脏疼痛传入纤维的研究
第四节 内脏感觉的种类和内脏痛
第五节 牵涉痛发生的原理
第六节 牵涉痛与胚胎时期内脏转位的关系
第七节 内脏运动反射引起的肌肉防御性收缩
第八节 内脏痛的四肢放散
一、下肢与内脏反射
二、上肢与内脏反射
第九节 内脏反射和四肢的植物神经系统
第十节 各种脏器的内脏痛
一、消化道的疼痛
二、胸痛
第七章 体内产生疼痛的组织和结构
第一节 皮肤
第二节 筋膜
第三节 肌腱
第四节 骨
第五节 肌肉
第六节 韧带
第七节 关节软骨
第八节 关节内半月板
第九节 关节囊
第十节 滑囊
第十一节 椎间盘
第十二节 硬膜
第十三节 神经根
第十四节 神经干
第十五节 内脏和腹膜
第十六节 疼痛的机制
第八章 疼痛与植物神经系统
第一节 伤害性刺激对循环功能的影响
一、对脉搏的影响
二 对血压的影响
第二节 伤害性刺激对唾液分泌的影响
第三节 伤害性刺激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第四节 伤害性刺激对肾上腺髓质功能的影响
第五节 伤害性刺激对膀胱功能的影响
第六节 内脏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植物神经功 能的变化
第七节 疼痛和植物神经系统
一、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二、Raynaud氏现象
第九章 疼痛的测量与评定
第一节 疼痛测量的概念
一、疼痛的强度因素
二、疼痛的驱动与情感因素
三 疼痛语言
第二节 麦吉尔氏疼痛调查表(MPQ)
一、描述疼痛用词的分类
二、疼痛体验的测量
三、麦吉尔氏疼痛调查表的应用
第三节 视觉模拟量表(VAS)
一、概念
二、视觉模拟量表的设计
三、视觉模拟量表的应用
四、实验的进行
五、疼痛的视觉模拟量表误差的来源
六 与旧测痛法的比较
第四节 缺血测痛法(TheTourniguetPainTest)
一、缺血测痛技术的研究
二、关于缺血性测痛的其他研究
三、进一步研究的指征
第五节 感觉信号决定论在测痛中的应用
一、SDT模型的简单介绍
二、实验结果――对标定的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三、实验结果――患者对SDT疼痛询问的反应
四、结论
第六节 测痛的实验方法
第十章 针刺镇痛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针刺对痛阈的影响
第二节 外周神经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第四节 中枢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见第三章)
第十章 脊髓节段与特殊刺激部位
第一节 脊髓节段
第二节 皮节 肌节和骨节(硬节)
第三节 外周神经系统
第四节 运动点(MP)
第五节 触发点(TP)
第六节 针刺穴位
第七节 特异点
第八节 节段关系
第九节 易化节段
第十节 适宜刺激部位的选择
第十一节 身体各部位穴位、运动点 触发点和神经分布图
第十二章 刺激止痛
第一节 末梢神经电刺激止痛法
一、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外周神经电刺激(PNS)的镇痛机制
二 TENS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脊髓电刺激止痛法(SCS DCS)
一、SCS(DCS)的镇痛机制
二 SCS(DCS)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深部脑刺激镇痛法(DBS)
一、DBS的镇痛机制
二 DBS的临床应用
第十三章 疼痛综合征及其治疗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神经性疼痛
一、根性神经痛
二、外周神经痛
三、三叉神经痛
四 外周神经病
第二节 肌肉骨骼疼痛
第三节 交感性疼痛
一、躯体部位的交感性疼痛
二 内脏部位的交感性疼痛
第四节 心因性疼痛
一、心因性疼痛的原因
二 心因性疼痛的治疗
第五节 中枢性疼痛
一、中枢性疼痛的病因学
二 中枢性疼痛的治疗
第六节 病理性顽固性疼痛
第七节 继发于截瘫和四肢瘫的疼痛
中 篇
第一章 经络系统及其病候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一、手太阴肺经及病候
二、手太阴络脉及病候
三、手太阴经别
四 手太阴经筋及病候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一、手阳明大肠经及病候
二、手阳明络脉及病候
三、手阳明经别
四 手阳明经筋及病候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一、足阳明胃经及病候
二、足阳明络脉及病候
三、足阳明经别
四 足阳明经筋及病候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一、足太阴经及病候
二、足太阴络脉及病候
三、足太阴经别
四 足太阴经筋及病候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一、手少阴心经及病候
二、手少阴络脉及病候
三、手少阴经别
四 手少阴经筋及病候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一、手太阳小肠经及病候
二、手太阳络脉及病候
三、手太阳经别
四 手太阳经筋及病候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一 足太阳膀胱经及病候
二、足太阳络脉及病候
三、足太阳经别
四 足太阳经筋及病候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一、足少阴肾经及病候
二、足少阴络脉及病候
三、足少阴经别
四 足少阴经筋及病候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
一、手厥阴心包经及病候
二、手厥阴络脉及病候
三、手厥阴经别
四、手厥阴经筋及病候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
一、手少阳三焦经及病候
二、手少阳络脉及病候
三、手少阳经别
四、手少阳经筋及病候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一、足少阳胆经及病候
二、足少阳络脉及病候
三、足少阳经别
四、足少阳经筋及病候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
一、足厥阴肝经及病候
二、足厥阴络脉及病候
三、足厥阴经别
四、足厥阴经筋及病候
第十三节 奇经八脉
一、督脉及病候
二、任脉及病候
三、冲脉及病候
四、带脉及病候
五、阳�脉及病候
六、阴�脉及病候
七、阳维脉及病候
八、阴维脉及病候
第二章 穴位的分类、性质和作用
第一节 根据躯体部位的分类
一、头颈部常用穴位
二、腰背部常用穴位
三、胸腹部常用穴位
四、肩部常用穴位
五、四肢常用穴位
第二节 经穴及特定穴位
一、经穴(常用俞穴)
二、特定俞穴
第三节 经外奇穴
第四节 阿是穴
第五节 根据穴位性质的分类
一、治疗气证的穴位
二、治疗血证的穴位
三、治疗虚证的穴位
四、治疗实证的穴位
五、治疗寒证的穴位
六、治疗热证的穴位
七、治疗风证的穴位
八、治疗湿证的穴位
第三章 疼痛的病因病机和证治
第一节 疼痛的病因
一、疼痛的外因
二、疼痛的内因
三、疼痛的不内外因
第二节 疼痛的病机
一、气血不通则痛
二、营卫气伤则痛
三、血脉虚涩则痛
四、寒热不合则痛
五、脉络�缩则痛
六、阴阳衰竭则痛
七 正邪相搏则痛
第三节 疼痛的辨证大纲
一、疼痛部位的辨证
二 疼痛性质的辨证
第四节 疼痛的治则
第四章 疼痛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
二、寒热
三、虚实
四 阴阳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肺病
二、大肠病
三、脾病
四、胃病
五、心病
六、小肠病
七、肝病
八、胆病
九、肾病
十、膀胱病
十一 心包病
十二、三焦病
第三节 气血辨证
一、气的辨证
二、血的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第五章 常用针灸止痛疗法
第一节 针刺疗法
第二节 灸法
第三节 电针疗法
一、电针仪的种类
二、电针的刺激参数
三、电针仪的操作方法
四 电针疗法的适应症
第四节 放血疗法(刺络疗法)
一、放血的方法
二、放血疗法的作用
三 放血疗法的适应症
第五节 火针疗法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火针疗法的作用
四 火针疗法的适应症
第六节 耳针疗法
一、耳部与经络的关系
二、耳部与脏腑的关系
三、耳部与神经的关系
四,耳廓的形态与结构
五、耳廓的穴位
六、耳针的作用
二、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三、祖国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四、治疗方法
第二节 坐骨神经痛
一、坐骨神经痛的病因病理
二、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三、祖国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四、治疗方法
第三节 肋间神经痛
一、肋间神经痛的病因病理
二、肋间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三、祖国医学对肋间神经痛的认识
四、治疗方法
第四节 臂丛神经痛
一、臂丛神经的解剖
二、臂丛神经痛的病因病理
三、臂丛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四、祖国医学对臂丛神经痛的认识
五、治疗方法
第九章 特殊性疼痛
第一节 疱疹性疼痛和疱疹后神经痛
一、疱疹性疼痛和疱疹后神经痛的病因病理
二、急性疱疹和疱疹后神经痛的机制
三、泡疹与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四、祖国医学对疱疹和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
五 治疗方法
第二节 幻肢痛
一、幻肢痛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二、祖国医学对幻肢痛的认识
三 治疗方法
第三节 烧灼痛
一、(大)烧灼痛
二、小烧灼痛
三、反射性交感营养不良症
四、祖国医学对烧灼痛的认识
五 治疗方法
附 录
本书所用缩写语
针灸俞穴主治作用示意图(图2-1~图2-6)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内 容 提 要
本书是中西医结合用针灸治疗疼痛的专著,是作者积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并参照
古贤同道的临床经验编著而成。书中介绍的针刺运动疗法是作者1978年首先提出,并成
功地用于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治疗。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十三章为现代医学在疼痛方面的理论及针刺止痛原
理和实验研究;中篇六章,重点介绍了疼痛在中医经络方面的理论、辨证取穴、针刺
止痛法和针刺运动疗法;下篇九章,详细介绍了各种痛证的具体内容及治疗。本书充分
地体现了中西结合及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两大特征。
本书可供针灸临床医生、针灸教学和针灸止痛的研究人员使用。


 疼痛针灸治疗学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