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之书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6
ISBN:9787500424956
作者:[美] 索甲仁波切
页数:494页

内容概要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出生于西藏。由本世纪最受尊敬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养育成人。后来被上师认出是拖顿索甲的转世。
197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扬佛法。在欧美各国生活、教学二十多年,使他通达西方的心灵。由于他思路清晰、从容自在、幽默风趣,传法时深受听众的欢迎。他为繁复的现代世界发展出一套解说西藏佛法要义的方法。索甲仁波切属于伟大的大圆满传承,具备这个传承的标记:生动活泼、心胸广大、直指本性。

书籍目录

作者 自序
译者 序
第一篇 生
第一章 在死亡的镜子中
1.现代世界的死亡
2.走过生死的旅程
第二章 无常
1.大骗局
2.动的惰性
3.面对死亡
4.认真看待生命
5.秋天的云
第三章 反省与改变
1.接受死亡
2.心灵深处的改变
3.死亡的心跳
4.处理“改变”
5.战士的精神6.无常的讯息:
死亡之中有什么希望?7.不变者
第四章 心性
1.心与心性
2.天空与云
3.四种错误
4.往内看
5.觉悟的诺言
第五章 把心带回家
1.修 心
2.禅坐的心要
3.正念的修习
4.自然的大安详
5.禅坐的方法
6.姿势
7.三种禅坐方法
8.禅坐中的心
微妙的平衡
10.思想与情绪:波浪与海洋
11.经 验
12.休 息
13.结合:动中禅
14.灵 感
第六章 演化、业与轮回
1.轮回的若干可能“证据”
2.心的连续
3.业
4.善心
5.创造力
6.责任
7.西藏的转世
第七章 中阴与其他实相
1.中阴
2.不确定和机会
3.其他实相
4. 生死都在他们的手掌中
第八章 这一世:自然中阴
1.业的景象
2.六道
3.认知的门
4.无我的智慧
5.修行道上的自我
6.聪明的向导
7.三种智慧的工具
8.修行道上的疑问
第九章 精神之路
1.寻找精神之路
2.如何行道
3.上师
4.恭敬心的提炼
5.加持之流
6.上师相应法:与上师的智慧心结合
第十章 心要
1.见
2禅定
3.行
4.虹光身
第十一章 对临终关怀者的叮咛
1.表达无条件的爱
2.说真话
3. 临终的恐惧
4.未完成的事
5.道别
6.走向安详的死亡
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宝珠
1.慈悲的逻辑
2.施受法的故事与慈悲的力量
3.如何唤醒爱心和慈悲
4.施受法的阶段
5.施受法的加行
6. 主要的施受法
7.为临终者而修的施受法
8. 神圣的秘密
第十三章 给临终者的精神帮助
1.在临终者的床边
2.给予希望和找寻宽恕
3.寻找精神上的修持
4.基本颇瓦法
5.利用颇瓦法来帮助临终者
6.奉献我们的死亡
第十四章 临终修习
1.死亡的那一刻
2.放下执著
3.进入清明的觉察
4.临终开示
5.临终修习
6.颇瓦法:意识的转换
7. 死时祈祷的功德
8.临终的气氛
9.离开身体
第十五章 死亡的过程
1.自然寿命的耗尽
2.过早的死亡
3.临终的“痛苦”中阴
4.死亡的过程
5.临终的姿势
6.外分解:五根和五大
7.内分解
8.“三毒”的死亡
第十六章 基础地
1.基础地
2.凡夫心的基础地
3.母与子的会合
4.地光明的显现时间
5.一位上师之死
第十七章 内在的光芒
1.法性的四个阶段
2.了解法性
3.认证
第十八章 受生中阴
1.意生身
2.中阴身的经验
3.受生中阴的长短
4.审判
5.心的力量
6.再 生
第十九章 亡者超荐
1.何时帮助亡者
2.如何帮助亡者
3.亡者的觉察力
4.西藏佛教的亡者超荐法
5.帮助遗族
6.中心的修行
7.保持心的开放8.结束悲伤并从中学习
第二十章 濒死经验:上天堂的阶梯?
1.黑暗与隧道
2.光
3.与受生中阴相同的经验
4.回阳人:西藏人的濒死经验
5.濒死经验的讯息
6.濒死经验的意义
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历程
1.中阴的显露
2.睡梦的过程
3.意念和情绪的过程
4.日常生活的过程
5.喜悦的能量
6.不断开展的整体性
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仆人
附录一:我的上师门
附录二:有关死亡的问题
1.维生
2.允许死亡的发生
3.选择死亡
4.其他疑问
附录三:两个故事
1.挑乐丝
2.瑞克
附录四:两个咒
1.金刚上师咒
2.大悲咒
注解
参考书目(英文部分)
参考书目(中文部分)
感谢启事
作者简介
彩图释解

作者简介

本书可以说是西藏版的《神曲》,如果但丁不是信奉基督的诗人,而是潜研佛学的居士,那么他留传后世的,可能就不是神游天堂与地狱的见闻,而是论述因果轮回的《西藏生死书》了。本书无疑是当代伟大的生死学巨著,一本实用的临终关怀手册;它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尤为可贵的它还提供了具体实践的方法。它认为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书中,深入讨论了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


 西藏生死之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4条)

  •     四月初八,佛诞日。 两千六百年前,那个释迦部的王子在菩提树下悟透了生死轮回。斯时,他一定没有想到,他的佛法和塑像会传遍整个东土大陆,甚至沿海诸岛。那一刻,他还只是一个涅槃了的智者,不是被人顶礼膜拜的神佛。 在这个智者看来,这世上的一切的苦痛与挫折、忧离与伤怖,皆是因果相续。这世间的万众,莫不陷于三世因果的六道轮回之中。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如能从禁锢自己内心的愚痴之中证悟出来,方可消灭根本的生死烦恼,从而开启深藏在自己心中的佛性或心性——而这种心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王子从那天起到他逝世之前,所做的就是显示给大家,每个人都有心性。只要认识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道理,发现自己的心中的佛性,便可发现恒常不死的快乐与平和。换句话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这是一个自我解脱、释放心灵的过程,没有人能带给你这一切,自己心中的藩篱要靠自己来打破。所有的佛陀或者导师所做的只不过是证明给你看这条路的存在,把修行者引到这条路上。剩下的一切,完全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 曾经迷恋于佛学的逻辑和空灵,就跑去找来一些关于佛教的书籍来看。许多佛教的经典本身就是很美的文学作品。中土的佛教典籍的翻译始于汉明帝,其时主译者多为梵僧,洛阳东郊的白马寺便是因为驮运经书的白马而得名。到了盛唐,玄奘感于流传的各种经律鱼龙混杂,相互矛盾,遂历尽十数年,前往天竺证法。回国后开始主持经文的翻译。在那个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经文经由精通本国文字的高僧翻译过,不谛于又一遍的文学加工。自那时开始体会到佛教体系和典籍的博大精深,深知若凭一知半解去评判一个宗教文化的优劣,简直就是妄人。 罗大佑的《皇后大道东》中反复地有这么一句歌词的咏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源自于金刚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其本意乃在说明缘起性空的道理。色,代表着一切可以为我们所感知的物质。按照佛教的说法,一切物质皆由因果而生,也由因果而灭,没有不变的内在性质,所以说空即是色。也正因一切物质没有什么固有的、不变的性质,也就可以由因果而生,所以便说色即是空。 2001年在丽江,在古城里一家叫做高海拔的小书店里买了一本《西藏生死之书》。那时这本书正在风行,北京地铁站里到处都在卖。可我竟然跑到遥远的西南小城去买了这么一本厚达五百多页的书,把它塞到行李里背了回来。在北京的时候,只觉得它是摊子上随处可见的白菜,连翻动一下的兴趣都没有。那晚在丽江,我在黢黑的小巷子里,借着昏暗的街灯一脚深、一脚浅地闲逛,忽然就看到了这家小小的书店。店里面没有客人,只有一个穿着纳西服装的汉人女店主和一只在藤椅上打瞌睡的猫。书店很小,大概不会比我现在的小屋子宽敞到哪里。一架木头楼梯通向阁楼,四壁都是书。大半都是关于纳西文化和佛教的。门口还挂着几张名人来访问的照片。当时没有买书的打算,有一搭无一搭地和店主闲聊。不知怎地就由纳西文化说到了生死上面。于是她就推荐了这本书给我,说这是她曾经看过的最好的一本——也许是广告。 年少时的我特别执著与生死乃至不能自拔。甚至有一个时期因为在临睡前反复思考这样的问题并且因为无法接受死亡等于自己肉体和思想的彻底消失的这个现实而久久不能入睡。那一段每天睡前都要听着收音机,转移自己的思绪方能睡去。当然凡事皆有利弊,好处就是我在那时就从收音机里从头至尾听了一遍红楼梦,也认识了路遥。 年纪渐长后,心里面的杂念渐渐地多了起来,这个曾经夜夜萦绕在心头的念头也就淡了。也许从自身的修行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或许失去了一次接近内心的机会也未可知:-)。虽然淡了,并不等于没有。它还经常会回到我的心里来。当开始接触佛学的之后,就发现自己已经能够平静地来看待这个问题了。我注定不会是一个信佛者,自己不曾相信六道的轮回,不相信会有什么阿修罗或者地狱的存在,也因为量子物理而对因果律产生怀疑。但是自己却能如同那些修行者一样了解到生命的脆弱,领悟到世事的无常。也能够正视死亡,知道自己每一步都在走向它,知道恐惧和惶惑都不能阻止它的到来,也无法预知它的到来。 就象这本书中说,我们只有两件事情可以确定:我们一定会死,我们不知道何时会死。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世上的人都生活在一种惰性之中。索甲仁波切的这本书是写给西方读者看的,所以很多例子看起来反而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小的时候去受教育,长大后找份工作,努力实现梦想,结婚生子,买房买车,度假旅游,然后退休。唯一的目标,就是把每一件事情维持得安全可靠。把一生都花在无关紧要的“责任”上面:早起要铺床叠被、洗澡刷牙、准备早餐,白天出去工作,照例是无数的电话、Email、和各种各样计划好、突然冒出来的事情,晚上回来去超市采购、准备晚餐、洗漱睡觉。是生活在代替我们过日子,而我们对生活没有一点儿选择的权力。如果明天死亡突然的降临,会发现自己对此没有任何的准备。 所以索甲归结佛法说,我们要做的是体会无常、珍惜生命,为下一世或者脱离这样的轮回做准备。而我们唯一拥有的,就是现在。 虽然我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但我还是无法相信会有下一世的轮回,因而也就不想如何来超脱这个轮回。但我却深深同意后面的结论。这也是我从少年时所执著的唯一的答案。当我发现我无法解开这个死结的时候,那么,让我来更好地接受它。 所以我永远也无法达到佛家所说的证悟,因为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恰好与他们相悖。我所尽力去发现、去找寻的自己的内心却是他们要尽力去脱离的执,或者说,苦。 我知道万事皆有无常,我知道死亡随时会把我从这个世界上带走,我知道我的内心中要寻找的是什么。 是爱。 若能找到这产生于千百万劫前的因缘,那便是我太幸运,若与她擦身而过,那便是我的命数。 我知道未来充满无常,我知道死亡随时会把我从这个世界上带走,我知道我的内心中要珍惜的是什么。 今天晚上从美术馆回来,走过故宫的神武门。骤一抬头,看到一轮大大的明月正罩住了角楼。夜风微凉,月色正浓。高大的城墙遍体披了一层清辉,月光里的飞檐斗拱仿若画中的剪影——来北京这么多年,第一次真正觉出它有一种古都的味道来。http://siemensnow.spaces.live.com/blog/cns!B906CF3D97557291!209.entry
  •     探究生死,这估计是人生的终极问题。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尤其是为什么而来,似乎所有的宗教和灵修团体都指向一个目标——修行。为了完成某种任务来到世间,或救赎,或还账,或照顾,或被照顾。佛教将此命名为“业”。其实如果看到《与神对话》,会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也不得不思考,在本源上,是不是都是来自某种东西。就像书里提到的心,或许其运作规律就是一个完整的宇宙。人类的所有精神导师都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活在地球上的目的,就是与我们基本的、觉悟的自性结合。“国王”派遣我们来到这个陌生的、黑暗的国度,其任务就是证悟和体现我们的真实存有。完成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踏上精神之旅,以我们的一切热诚、智慧、勇气和决心来转化自己。诚如《卡达奥义书》(Katha Upanishad )中“死神”对纳奇柯达斯(Nachiketas )所说的话:有智慧之路,也有愚痴之路。它们离得远远的,目的地也不同……愚人深陷于愚痴之中,自以为聪明和学识渊博,就像盲人被盲人引领着。请记住敦珠仁波切在我经历一次非常强的经验时对我说的话:“不要太兴奋,毕竟,它既非好也非坏。”他知道我正在对经验产生执著,那种执著,就像其他执著一样,必须切除。在禅修和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习不执著好的经验,不嗔恨负面的经验。物非物,实相就好象大海有波浪,或太阳有光线一样,心的光芒就是它的思想和情绪。大海有波浪,却不被波浪所干扰。波浪是大海的本性。波浪将生起,但它们会往哪里去?回到大海。波浪来自何方?大海。同理,思想和情绪是心性的光芒和表现,它们从心中生起,但消溶到哪里去?回到心。不论心中涌现的是什么,千万不要把它看成特别的问题。如果你不强烈反应,如果你能够安忍,它还是会再回归它的本性。中阴修行一位真正的修行人所该做的,就是不分昼夜持续对心性觉察分明,因而直接使用睡梦的不同层面,来认识和熟悉临终中阴和死后中阴即将发生的事。所以,我们发现还有其他两种中阴也被包含在这一世的自然中阴里:睡梦中阴和禅定中阴。禅定是白天的修行,睡梦瑜伽则是夜间的修行。在《中阴闻教得度》所属的传统里,这两种中阴被加在上述四种中阴之上,形成六种中阴。没什么没有前世记忆如果死后确实有生命存在,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这么难记得呢?在《伊尔的神话》(Myth of Er )一书中的zuki-roshi曾说:“如果你的心是空的,就可以随时准备接受一切;它是开放的。在初学者的心里,存在着许多可能性;但在专家的心里,却只有很少的可能性。”初学者的心,是开放的心,是空的心,是准备接受的心,如果我们真正以初学者的心来听,我们就可以确实开始听到。因为如果我们以宁静的心来听,尽可能不受预存观念的影响,教法的真理就可能贯穿我们,生死的意义也可能变得越来越清晰。我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说:“你听得越多,你听到的就会越多;你听到的越多,你的了解就清晰。临终的姿势,安详的卧佛传统上,大家所推荐的临终姿势,一般都是右侧卧的“睡狮”姿势,这也是佛陀入涅槃的姿势。左手放在左大腿上,右手放在颚下,闭住右鼻孔。两腿伸展,稍稍弯曲。身体右侧的某些气脉会引起无明的“业气”。采取睡狮姿势时,就是躺在这些气脉上,再加上闭住右鼻孔,就可以堵住这些气脉,当死亡到来,明光出现时,有助于临终者认证它。这种姿势也可以帮助意识从顶轮的梵穴离开身体,因为其他孔道都被堵住了,意识只有这么一个出口如果你即将转生到天道或人道,视线是向上的;如果你即将转生到畜生道,就会像鸟一样。一旦建立起信赖和信心,气氛就会变得轻松,也就会让临终者把他真正想说的话说出来。温暖地鼓励他尽可能自由地表达他对临终和死亡的想法、恐惧和情绪。这种坦诚、不退缩地披露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临终者顺利转化心境,接受生命或好好地面对死亡。而你必须给他完全的自由,让他充分说出他想说的话。有关怀孕这时候,死亡的过程正好是倒转受孕的过程。当我们父母亲的精虫和卵子结合时,我们的意识在业力推动下,就进入受精卵。在胚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父亲的白菩提(白色而喜悦的核子),就留在我们中脉顶端的顶轮中;我们母亲的红菩 。在业风的席卷下,你将到达未来的父母亲正在做爱的地方。看到他们,你的情绪就立刻被拉住了;由于过去的业缘,你开始自发性地感到强烈的执著或嗔恨。对母亲的向往和喜爱,以及对父亲的憎恨或嫉妒,将导致你转生为男婴;反之,则将转生为女婴。如果你屈服于这种强烈的情绪之下,不仅将会转生,可能还会因为那个情绪而被带到三恶道去。
  •     这本是是阿里王洛桑丹增从西藏给我寄过来的,他是非常虔诚的宁玛派佛教徒。我不知道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什么?翻开这本书,一页一页的慢慢看,看了几页又需回过去再回味。我看到了放下执着,我看到了忠于内心,我看到了一切皆为你的心在变.....我们是否被自己欺骗太久了,被这尘世的纷纷扰扰欺骗太久,忘了自己的本心到底要什么,这本书里告诉你的就是简单的回归本心。谢谢阿里王,不久,我们又会在拉萨见面了,期待.....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先读一遍。
  •     一位藏传佛教喇嘛向西方阐释佛教生命观(&宇宙观、历史观)的一部简单易懂的宗哲书和宗教心理学(建议和示范一种行修生活方式)。人的一生,是心识历程不断轮回中短暂的此生“自然中阴”,不是唯一不是目的,而首先是一个机会,为了涅槃和解脱。作为一套完整的语义系统,关于生命的一类理解,佛教教理展现了最恢弘的关于宇宙和生命的结构性想象,是其他宗教和民族神话史诗所不能企及。但沐浴于这套语义系统辐射之下,且不忘从局外角度(站在呈现给我们的“果”之外)去了解佛教史,其产生、发展、分歧、斗争、扩大、融合的历程。正如藏学家Tucci评价藏传佛教,“吐蕃佛教动荡不安的古代史,没有任何一处是仅仅只受宗教因素决定而皈依新教理的例证……”决定信仰的因素,是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一种发展综合,某种意义上宗教信仰是信仰本身的一种逃逸。
  •     秋天的云。无常。
  •     对于拥有临终亲人的家属想从此书中得到启示或者帮助的话,个人而言,并不见得有多大疗效。可是此书展现了佛学中对于死亡的解读,清楚地告诉所有人死亡并不是一个终点。如果不是完全相信佛教和对佛教了解不深的人,读这个书可能会产生很大困惑,因为里面有大量佛教用语,但是并没有很清楚地解释。我觉得此书对于相信佛教的亲人和临终病人会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对于人 in general或者无神论者,不会有很大的帮助。看完这本书后去相信,钻研佛教的人也很多。可是,毕竟面对死亡这个话题,无论做好多大的准备,只有到真正发生的时候才知道要怎么样。
  •     轮回。。
  •     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是这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     凡事都如此,让自己过得更好带来烦恼,让他人过得更好带来快乐。
  •     无神论者可以批判的看所谓的临终关怀;摇摆派可以当做密宗修行的入门普及;已皈依派可以当做修行指南。作者把密稍微显着说了一下,不过如果没有上师这些教法还是无法自修。这是从教的角度看到的密宗,嗯,它确实还有政的一面。20141106
  •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你一定会收获满满
  •     读它,能让自己变得沉静,心不在浮躁,日子便不会难捱。
  •     : B946.6/4952
  •     这种书少读为好。
  •     2016.6.30—8.9。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又怎么可能性侵自己的信徒?推荐信佛不信佛的人都来读一读这本书,你会对生命有全新的认知,在面对死亡时,也会多一份从容。
  •     不是特别懂…
  •     临终关怀的确蛮重要的。生老病死这种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人们为什么要惧怕,我其实想不通,有这样一本书带领一些人明白死亡,挺好。
  •     对于死亡和临终,你的态度是什么?是恐惧还是无所谓?恐惧不必,人终有一死;无所谓却是把生命看轻。 分别、死亡,至亲的生命离开,谁也不想。除了幼时家犬的离去,我就再没面对死亡了。它走的时候,我都哭的不成样子,至少有五年不再想起它时就会觉得哀伤。很难想像父母有一天离我远去,我会成什么样子。爱我的和我爱的,请时时珍惜。
  •     棒
  •     这真的是“一生必须看的一本书” 和“ 用一生去看的一本书”
  •     需要一定的心境才能读的进去
  •     写书都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唠叨。一个道理要阐述很久,多次例证。不过如果不这样写也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是本不错的勘透生死之书。
  •     激起我对佛学的兴趣
  •     读完后留下大量的怀疑和疑问
  •     记得最深的,是死亡的分解过程,以及临终关怀,还有地光明、法性光明。。。
  •     前三分之一的禅坐比较无聊,之后有关于解脱和轮回的部分很有意思
  •     开头尚可,后边玄虚,不推荐
  •     对于生死。也是了解西藏的最核心内容的途径
  •     很久前读过,人,何其幸运来此世界,何其不幸离开这世界。但如果无法离开这世界,有怎会有如此多的感慨。生命就是种奇迹,因为其生,更因为其死,有的人虽死犹生,有的人虽生犹死。
  •     醍醐灌顶的佳作,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读过这本书
  •     后面真纯看不懂,不过死后世界描述挺有意思
  •     释然
  •     从前有一位老妇人来到佛陀面前,请问禅坐的方法,佛陀告诉她在从井里汲水的时候,手的每一个动作要了了分明,做到这一点,她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处在清醒和旷达的宁静中,那就是禅定。
  •     我读的是更早的版本,有许多关于书中仁波切的图片
  •     一直想要看的一本书
  •     对死亡有了很真切的认识。
  •     跟风买的实体书,但是还没看完。
  •     很少有学问真正的面对生死。在这一点上而言,佛法中有修为的大师可谓登峰造极
  •     欠缺宗教的基础,所以并不完全看得懂,大概对西藏的宗教理念和体系有了笼统的概念,修来世,信转世,放下我执……选择性接收吧,对我最大的一点影响,意念的力量!!!
  •     在图书馆随手翻的,欣赏无能。
  •     读一生的书
  •     心灵必备。学习了无常的道理,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     买过这本书,震慑人心,反悟人生,明白生的的由来,死的意义。
  •     需要专注力啊。。。但是禅学非常有启发
  •     挺通俗,像本指导书。要言不烦,这本书连头带尾却写了505页。其次,通过批评现代和西方文明的表象来树立自身的正当,这是我所不认同的做法,仿佛终极真理已然是完成。而对环境的改变缺乏充分公正的认知,一味回溯形成于过去的自足体系,并无法对现实作出有益有效的回应。我们首先是现代人。
  •     我的精神食粮
  •     無常
  •     可是我还没有去
  •     不错。藏密的生死观。
  •     何惧死生
  •     值得一读,只要有心,就会有收获,不管是哪个层面
  •     需要重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