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痛苦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
ISBN:9787538706307
作者:钱理群
页数:333页

内容概要

钱理群 浙江杭
州人,生于1939
年3月,1960年
毕业于中国人民
大学新闻系,
1981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中文系
现代文学研究生
班,获文学硕士
学位。现任北京
大学中文系教
授,清华大学汉
学研究所兼职导
师。主要著作有:
《心灵的探寻》、
《周作人传》、《周
作人论》、《大小
舞台之间――曹
禺戏剧新论》、
《中国现代文学
三十年》(与他
人合作)、《二十
世纪中国文学三
人谈》(与他人合
作)等。

书籍目录

目 录
前言
上 篇
(英国、西班牙――德国――俄国)(十七世纪――十九世
纪)
第一章 十七世纪初,一个英国人和一个西班牙人怎样创造了
两个自已民族的和时代的文学典型。塞万提斯预言,他的堂吉
诃德将受到中国皇帝的欢迎
第二章 堂吉诃德首先来到英国。十七世纪英国人把丹麦王子
视为“疯狂的复仇的英雄”。堂吉诃德却被英国人和他的同胞当
作“可笑的疯子”。塞万提斯当年即巳预感到他的骑士将成为大
众“戏子”,既愤怒,又悲哀
第三章 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初,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在英国
和法国怎样走出了最初的简单模式。两个相反的接受趋向:哈
姆雷特的非英雄化与堂吉诃德由反英雄向英雄的逆转。堂吉诃
德在英国文学里:菲尔丁、狄更斯、萨克雷的创造对哈姆雷特
知识分子气质的发现与关注,共同人性的提出。最后怎样归结
为一个时代的哲学命题:行动是存在的主要目的
第四章 从莱辛、赫尔德、席勒、歌德到史雷格尔兄弟、蒂克、
黑格尔:从对两个文学典型的接受中,“可以探索出一世代德国
人的精神生活的大部分历史”。德国怎样成为堂吉诃德与哈姆雷
特东移中的中介
第五章 海涅决定性地出现:他的《论浪漫派》(1833年)第一
次将堂吉河德与哈姆雷特联在一起。海涅所提出的“堂吉诃德
式的忧虑”的命题以及他对“精神与物质”、“思想与行动及其
后果”关系的思考。海涅式的两难选择:知识分子与共产主义
运动关系问题的第一次提出
第六章 十九世纪的俄国怎样成为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东移中
的第二个中介:从普希金、别林斯基、赫尔岑到车尔尼雪夫斯
基、杜勃罗留波夫
第七章1860年屠格涅夫的著名演讲怎样展开了堂吉诃德与
哈姆雷特内在精神联系的主题。从《罗亭》到《处女地》:屠格
涅夫发现俄国贵族知识分子与平民知识分子“新人”都是丹麦
王子和西班牙骑士的精神兄弟。屠格涅夫还发现了女性堂吉诃
德,人们由此而联想到包法利夫人和她的“主义”。陀思妥耶夫
斯基的《白痴》又将堂吉诃德升华到了一个宗教的高度
下 篇
(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
第八章 经过三个世纪的长途跋涉,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怎样
来到了神秘的东方古国。1922年:两部世界文学经典与屠格涅
夫的阐释同时介绍到中国。历史的回顾: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浪
漫主义,中国现代堂吉诃德的乌托邦试验。周作人的“归来”:
“还思想于思想者”对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命题的根本消解
第九章 鲁迅的思路:否定“黄金世界”,粉碎一切泯灭彼岸理
想与此岸现实世界界限的迷梦,对行动(实践)的呼唤。《阿Q
正传》:中国农民的“精神胜利法”与西班牙没落贵族的堂吉诃
德精神。《野草》: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命题的现代展开。鲁迅
式的选择:反抗绝望
第十章 瞿秋白:从“多余的人”到“多余的话’。历史怎样创
造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哈姆雷特:他的真实矛盾、痛苦和
他的选择
第十一章 “谁是‘堂吉诃德’?”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
战,中国的“父与子”冲突。“苏俄堂吉河德”的命运在中国引
起了什么反应:鲁迅论叶赛宁的死,他怎样对海涅发生“误
会”,又怎样评论卢那察尔斯基的《解放了的堂吉诃德》,朱自
清、曹禺的忧虑。巴金小说里的两极:走向革命的堂吉诃德与
成为无用的废物的哈姆雷特。鲁迅和瞿秋白敲起警钟:谨防
“做戏的堂吉诃德”
第十二章 抗战初期堂吉诃德的“全民化”,老舍与焦菊隐怎样
发现了哈姆雷特的不合时宜。战争相持时期中国堂吉诃德的精
神危机及其出路:何其芳找到“归宿”以后,张天翼呼唤哈姆
雷特。自由主义教授们的选择:“殉道”的骑士与“我们不是堂
吉诃德”。废名和他的莫须有先生:又一个堂吉诃德的“归来”。
殊途同归:哈姆雷特、罗亭“改造”主题的强调与堂吉河德拜
桑丘为师。七月派诗人与穆旦和他的朋友:“旧中国”最后一代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
后记


 丰富的痛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开头,第一章就说:“他已经创造了《理查三世》、《约翰王》、《尤利乌斯凯撒》等著名的历史剧,以及后来被称为四大悲剧的第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我就无语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根本不是莎翁的四大悲剧好吧,亲你还是自己搞你自己的现当代去吧,不要出来丢脸了~
  •     18年前钱理群先生写了一本书,在今天看起来也很有些意味,比那些不明不白抄书又抄不懂抄得极不高明的混沌蛋强多了。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钱先生觉得几乎可以视为一体的两个面:一个缺乏明晰的缜密理性(实践的理性)而富于行动的狂热,一个思考有余而行动能力不足。等候着他们的都是丰富的痛苦。而似乎,堂是一个富于行动激情的哈,哈是一个喜欢沉思的堂。(至于说他们是否作为某种文化现象-思潮则还有待考究;思想的传播与科学技术的传播还是很不一样的,也不可能根据某些时间上的衔接横加揣测。而必须联系整个文化史,政治、经济、地缘位置的影响,等等。精神表征也许很相像,但内蕴却可能大有不同。德国的哈姆雷特与英国的哈姆雷特,即使外表长得一模一样,却不可能在精神气象上完全一致。但把这种相似当作一个考察人类精神文化发展流变的方面,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有价值。)我想先考察一下哈与堂的同与异。首先,他们的狂热之所由来都有基督教背景。哈遭遇的血亲复仇,与堂所心心念念的骑士精神(匡扶正义,打抱不平),本身都必须得到上帝的允诺和照看的。然后,他们都是遵从某种约略相近的古典行为法则,而这以与第一点为基础的,真诚,热情,都把正义原则视作最高原则。(除这之外,我还找不出有什么其它的特别明显共同点。所以我很怀疑为何钱先生把差异如此之大的两个人当成一个人)哈姆雷特身上背负的不是堂吉诃德式的古典骑士精神,他多少有些市侩,绝不会主动发起对命运的进攻,性子单纯(简单),有点身份养成的玩世不恭的木讷天真(天才的痴癫)。他的心理年龄从不超过十五岁,在他的眼里,世界是美好的,人是美好的,而且这个观点甚至一度成为一种信念-信仰(傻傻的信仰),一种生存着的背景和常态,但是……那以后的怀疑让人对他刮目相看,他的深度在于他的怀疑。哈姆雷特的怀疑超越了人本身,甚至逾越了上帝,它指向了最巨大根本的空无,人生的无价值和人本身的不完美。……当然他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释,他只是将一切该显明的都显明,彻彻底底,不留芥蒂。(解释就在戏外,在英国人的行动上:既然人生如此不可确定,为何不现实点呢?悲剧之后,英国人更加小心翼翼地谨慎着。)深谙现实的命运无常的莎翁给了欧陆童话般的骑士最致命的打击。而堂吉诃德则是一位心理年龄偏大的但也不超过其实际年龄的幻想症得主。在他身上,所谓宗教热情的残存变异为一种行动热情。他认为,只有不断去行动,才能彰显自身的存在感。在他的世界中只存在一个东西,就是他的骑士精神,所有的风车巨人或羊群都是他的骑士精神所必须要去投射的对象。譬如他的爱情,对牧猪女阿尔杜西亚的骑士之恋,其实本质上他爱的就是自己理念的外化,阿尔杜西亚只是他本身具有的骑士之恋的理念外化的“物质载体”。所以无论她外貌如何、地位如何都根本毫不重要,因为她只是提供一个物体定位,是堂吉诃德的精神所能系的码头。而堂对物质层面的她根本上是视而不见的。(而这种爱情不就是传说中的柏拉图之恋的土版吗?不也是能让人抹一捧辛酸泪吗?这不也可称得上几乎是崇高的爱情吗?爱情战胜了人的肉体性,纯之又纯的浪漫派)他只爱他的爱情,而不是爱情的对象。因为在这种爱情的关系里维系着他作为一个骑士的必不可少的存在感。塞万提斯对堂的态度其实非常暧昧难辨,虽然时时跳出圈外对堂冷嘲热讽一番,但从他对堂的热情分明可以看出二人曾有的某种同盟关系。只是待梦冷却之后,现实存在的人借用小说的形式把那个理念的伙伴(过去的自己)一脚踢开,这一踢,有怀念,有酸楚,有无限的况味了。也许,堂吉诃德是被放大夸张的曾经的塞万提斯,堂是他的忏悔,也未必不是他的招魂对象,他一生的荣耀。只不过讽刺确实是太伟大的艺术了,而自嘲(自我讽刺)则是讽刺艺术的极致,在那儿藏着所有的秘密,只有伤心人自己能懂得。作为现代虚无主义的先祖哈姆雷特固然是推倒古今,但古典精神的守持者的堂吉诃德也让男人热血沸腾,让女人缠绵悱恻。哈姆雷特像是洞见一切人性之虚妄的现代人,他的清醒让人恐怖。而堂吉诃德则是理想主义者的同盟军,他的理念无论如何迂阔,也总能够让人鞠一捧辛酸之泪。而哈姆雷特的行为里面古典的矜持透露出市侩的狡黠和怯懦,当然也许在最终有过洞见;堂吉诃德则是纯任的一麾江海,理想主义中带点不够自信的矜持(但未能避免疯狂)。(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哈姆雷特身上天然的保守气质,这一点是现代人完全不具备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比较文学就是要做成这个样子!
  •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
  •     目录没有新版清晰
  •     八十亿军队,她要杀了她,可是她还要问我,果子放在手里捧着头,做什么,我说我说于是,怕不能成为一个农民,那个长城,身体碟在一起,有个园子,水果在军队传递,滚吧母亲,这个民族轻轻的说,他还要抬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