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问题的双向建构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13017336
作者:张晓虎
页数:17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抗争的形式与抗争者所面临的处境和具体的目标有很大的联系,在正式制度层面的抗争中,由于感染者/病人面对的是某个强大的部门或利益集团的侵权或压制,与此抗争当然需要具备足够的力量。在当前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有效机制缺失的情况下,他们不得已采取迂回策略,通过制造声势扩大影响以给政府施压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在现实生活世界,感染者/病人面对的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甚至是自己往日的亲朋好友,他们的抗争不过是要恢复原来的社会关系网络,所以采取的措施往往是缓和的。 作为一种社会制裁方式,“歧视”是常态的存在,是维护既定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措施。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对“歧视”的不断批判是社会日益走向“民主”、“自由”的重要条件。因此,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歧视是由于偏见所导致的不平等对待。偏见即不客观不全面的认识。认识的能力和水平,包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人们主观的价值取向,共同决定了偏见的程度和人们歧视的状况。 导致艾滋病问题相关歧视的偏见既有知识上的也有道德上的,知识上的偏见是由于对相关知识的不了解或了解得不全面导致的一种恐慌。由于艾滋病发现初期负面信息的宣传和人们对其认识的不足导致了社会大众产生一种出于自我防卫的恐惧,凶此拒绝和艾滋病人和病毒感染者有任何形式的接触。这种歧视可以随着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而逐渐消除;然而另一种偏见则是基于道德观念上的判断,是建立在以往的歧视基础上的偏见,这种偏见的基础——即对性少数人群,毒品使用者等的歧视——如果不消除,这种偏见就会继续存在下去,因此导致的“艾滋”歧视则难以消除。在多元化时代,面对各种非主流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如何对其进行协调和整合,是思想观念领域必须解决的问题。艾滋病的社会文化内涵所反映和体现的正是多元思想价值观念的冲突,这也是其作为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和核心内容。

内容概要

张晓虎,男,1974年8月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吉林大学社会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生命伦理学、医学社会学与医学人类学。

书籍目录

第一章导论 1.1选题缘起 1.2国内艾滋病问题的研究现状 1.3本书的基本观点 1.4研究方法 第二章对艾滋病概念体系的建构主义解读 2.1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2.2建构主义的疾病观 2.3艾滋病概念的建构过程 第三章艾滋病的社会文化内涵与社会问题属性 3.1污名:艾滋病的社会文化内涵 3.2社会问题理论概述 3.3艾滋病作为社会问题的基本要素 第四章中国艾滋病问题的制度背景 4.1中国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与社会因素 4.2制度的观念基础与艾滋病的“政治化” 4.3艾滋病问题的制度需求 第五章行为干预:制度需求与创新 5.1行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 5.2价值观取向与干预实践中的路径依赖 5.3价值观影响行为干预的其他表现 第六章民间组织参与和亚文化群体登场 6.1公民社会背景下的艾滋病防治理念 6.2亚文化群体的登场:同性恋群体的参与 6.3萌芽中的民主 结论价值观念的转变是艾滋病制度变迁的基础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艾滋病问题的双向建构》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对艾滋病的病理学、流行病学或行为学进行分析,也不在于对艾滋病问题上的歧视态度或排斥行为的进一步阐释,(尽管在这些方面可以提出诸多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而在于探究艾滋病相关的各种现象或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以及各方主体在实践其价值追求的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在于以中国的艾滋病问题为例,探究制度变迁的价值观念基础。尽管如此,对艾滋病问题的分析依然是《艾滋病问题的双向建构》研究的重要内容,整篇文章将直接围绕这一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作者简介

《艾滋病问题的双向建构》从艾滋病的概念体系、制度背景、社会反应等方面探讨了社会制度与艾滋病问题之间的双向建构。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艾滋病问题反映了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与相对滞后的制度文化之间的矛盾。中国解决艾滋病问题的实践进程折射着中国社会进一步制度变迁和社会建设的进程,这个过程是国内外各种利益团体之间的博弈过程,也是各方主体持有的不同价值观念和需求之间的博弈过程。


 艾滋病问题的双向建构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