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街头的知识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1
ISBN:9787300180250
作者:唐小兵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唐小兵,湖南祁东人,1977年生,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从事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和知识分子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07-2008),曾任《南风窗》特约编辑,出版专著《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为例》,在台北《思想》、香港《二十一世纪》、大陆《读书》、《南方周末》等期刊和报纸发表文章若干。

书籍目录

推荐序
壹 知识人省思
014 危险的愉悦
026 底层话语与大陆知识分子的内部分裂
040 知识分子与文化民族主义的迷思
048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063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精神贵族还是知识工人
贰 文化的危机
078 以人文主义消解市侩主义
088 祭孔:为儒教中国招魂?
096 想象的乌托邦,或旅行者的噩梦?
103 十字街头的现代汉语
叁 思想的碎片
116 公共利益与道德恐怖主义
125 纵欲与虚无之上
134 学术批评的潜规则
142 阿伦特论自由与幸福
151 历史与阐释之间的五四话语
167 长沙“堕落街”的前世今生

肆 温故而知新
178 大学之道与清华之魂
185 胡适:伟大先知还是一介书生?
194 “异端”张熙若
280 惊鸿一瞥识余虹
223 世间已无唐德刚
233 史铁生:一个人的心灵史
241 一个人的阅读史

249 附录
263 后记

作者简介

几乎每个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天下大同”的理想,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现实侵犯良心的边界,欲望侵蚀自由的灵魂。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使命感让他不安于社会现状,而知识的理性又让他明白社会只能渐进式前进。这种矛盾的心态,也是转型期中国一代知识人的内心写照。
在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引发我们不安全感和不幸福感的种种问题,并解读了他心中对于传统、底层、权利、道德、生存等主题的看法。作者细致的勘察和自觉的批判意识,使得他能够突破身份的限制,在更广阔的空间,拷问十字街头的时代与人心。


 十字街头的知识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遇到一本喜欢的书,阅读的过程像听故事,或是听讲课。对于唐小兵《十字街头的知识人》这样的书,阅读自然就是听唐老师讲课。读完全书,好比一个学期结束,二十几节课听下来,对我这个专业不对口,才疏学又浅的学生,有不少似懂非懂或者根本不懂,也有不少被说中心事的喜悦,同一个问题原来老师和学生的想法一样。发现这本书源于《读书》杂志。现在《读书》已经成为我选择阅读书目的重要参考。唐老师刊载其间的《想象的乌托邦,或旅行者的噩梦?》一文唤起我深深共鸣。这篇文章就选自唐老师的随笔集《十字街头的知识人》。一周时间读完这本并不通俗易懂学术味较浓的随笔集。它没有让我失望,我很喜欢。这种类型的书籍我读过熊培云、周濂、刘瑜等人的作品。男性学者文字理性多于感性。刘瑜老师的文字与他们相比简直是抒情散文。作为一名女性读者,并不热衷历史政治,喜欢刘瑜老师可以理解,但喜欢唐老师的《十字街头的知识人》,连自己都很诧异,不得不自我剖析一番。喜欢这本书,认同这本书,因为理解作者描述的当下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环境,理解作者的坚持、困顿、犹豫和期待。一直以来我对当今众多以公共知识分子面貌出现的公众人物保持理性旁观。唐老师的思考与书写透着真诚与责任。我曾经思考不得其解的问题,唐老师一一解惑。如:为什么人们认同八十年代为“黄金时代”?为什么人们怀念民国的那些人那些事?如何重新认识“五四运动”?如何在当下发扬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如何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些问题,作为普通读者,我同样有自己的思考与认识。我带着浅薄与一知半解走入这本书,走进唐老师的课堂,聆听老师建立在学术研究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讲解,受益匪浅。不能说思路就此理清,毕竟我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毕竟仅凭一本书的容量无法承载厚重的命题。要想真正理清思路、厘清关系,需要更多阅读相关书籍,打通书与书之间、书与人之间。如此大动作,不是一个仅把阅读作为兴趣爱好的普通读者可以完成的。从这本书,我看见一个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在思考上的担当。在这个物质与欲望的世界,能认真治学、独立思考并负责任地发出声音,是多么珍贵。从这本书,我亦看见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纠结。是选择保持独立自由,还是向现实向权威妥协,亦或走一条中庸之道,何去何从,十字街头。
  •     原题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刊《南都周刊》2013年第46期唐小兵新著《十字路口的知识分子》是作者近年随笔集,但正如该书标题所示,知识分子问题才是作者的中心关怀。作者对“八十年代”叙事的质疑和批评、对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梳理和思考、对当代知识分子个案的观察和探索,都透露出作者最为关心的正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亦即知识分子如何自我理解的问题。许多从八十年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往往对他们的青春岁月和大学时代甚为怀念,认为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读书人保持着对知识和真理的纯粹渴求,对公共事务也保持了巨大的热情,辩论常常热血沸腾,读书至于彻夜不眠。在一些怀旧的知识分子的眼中,八十年代私人的情感生活似乎也更为美好。唐小兵对这些八十年代叙事报以深刻的怀疑。八十年代智识生活中的激情喷薄是以长期压抑、物质匮乏为前提的;许多知识分子因为失望于当下的智识生活,而把八十年代理想化、神圣化,从而获得一种相对于年轻一代的优越感,这是他们的文化资本。反过来,作者认为八十年代的智识生活的质量实际上甚为粗糙。公共论辩的活跃的另一面是知识资源的单一化,激情充斥智识生活的另一面可能是理性思索的欠缺。知识资源的单一化较易产生共同话题,却无法产生阐幽发微的精深之作;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的后果本身也会严重降低公共论辩的质量水准。唐小兵甚至还指出,八十年代新启蒙运动虽志在反叛文革式的话语和思维,但“无论是语言模式或思维方式,与他们所反对的如出一辙”;人类、国家、民族等“大写的我”严重压倒作为私性自我、权益个体的“小写的我”;立场先行、黑白分明的斗争思维更是深深浸透到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的骨髓之中。没有深入的反思,历史包袱不是那么容易就丢掉的;没有长期的智识积累,新时代也不是那么容易开创的。这里我推荐阅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Timothy Cheek(齐慕实)教授所著“Living with Reform:China since 1989”(《与改革共存:1989年以来的中国》)一书。作者在该书中使用了大量篇幅论述毛泽东时代的革命遗产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即便是在反毛泽东主义的当代知识分子那里仍然根深蒂固的影响,尽管他们可能并未觉察,也不愿意承认。八十年代新启蒙运动的衰落,一方面固然是外在政治环境变化所致,另一方面也源于其内在缺陷。启蒙话语的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许多思想观念缺乏深厚的学理和扎实的研究来支撑,90年代从思想转向学术就是一种有益的纠偏。八十年代新启蒙运动衰落的另一个内在原因在于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身份危机,简而言之即知识分子与民众-底层的关系问题。唐小兵在该书中梳理了近年国内知识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观点,借助阿伦特同情/怜悯的分疏,他批评国内一些知识分子实际上把底层民众、弱势群体作为一个抽象的道德资源和学术矿藏来加以使用,而缺乏对具体的个体命运的深切体察。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问题的视野拉得更为广阔,指出“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中,底层或者说民间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正如钱永祥先生在序言中所指出的,可能是因为作者本人从乡村进入都市并成为一名学院知识分子的经历,这个问题也是作者的关注焦点。古代中国的士人,在识字率低下的国民之中是凤毛麟角,因而成为文化精英是顺理成章;由于科举取士的传统,一部分士人又成为政治精英,即便不能成为官员,往往也作为士绅成为地方社会的领袖和代言人。因而,士人在客观上是传统中国的社会重心,也主观上也当仁不让,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以天下为己任。但随着科举取士的废除,军人和商人地位的提升,教育普及程度和识字率的大幅提高,大众传媒的兴起,知识分子不再成其为政治精英,作为文化精英的珍稀程度也大幅降低。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知识生产体制把知识与价值、道德打成两截,专业细分又使知识分子成为狭窄学科的专家,知识分子聚居都市而远离乡土社会,从而使得知识分子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知识上,都缺乏睥睨众生、领袖群伦的正当理由,知识分子若要继续以民众代言人或者启蒙者自居,似乎就显得有点缺乏自知之明。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关系,在近代中国发生的这一巨变,通常被称为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对此变迁,许多人深感遗憾,我认为倒未必不是好事。知识分子由四民之首降为百业之一,承认自我的局限性和平凡性,有更清明的反思精神和更谦卑的自我定位,从一己之小而溯天下之大,反倒有助于提供更为可靠、质量更佳的智识贡献。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
  •     知识分子的痴与诚。
  •     俞兄导师的书,写得远远好于预期,他的反思直击当下人文学术及人文学者的要害,有很多精彩的判断可供借鉴,也勾起了我对一些问题的再思考,力荐。
  •     我想学习写书评,以认真对待每一本我看过的书,但对于这种好书我又不忍心糟蹋作者
  •     知识分子的自省
  •     述及青年处,频频中枪
  •     大时代下知识分子该走向何方?如何审视逐渐枯萎的心灵?小兵老师没有给出答案,但做出了有深度的思考。
  •     这样的选题跟文风必然是对了我的胃口,只是也贴合地在其中看到了跟自己类似的在写作时候常犯的语词毛病,够按漂亮和荡气回肠,但好像不够精准和“学术规范”。#终归是学术体制内外学者的积极对话呢#
  •     很多机警与灵性,一年前看东方历史评论即对此人印象深刻,美中不足是病句别字偏多。前者可能是抽象化表述必然伴随的危险,后者则必然归结于校对不仔细,不知书末感谢校对是否只是形式?另有个别常识性错误。
  •     不知道自己算不算知识人,但同样要诚实地活着,怎么做,需要思考。
  •     诚实的生存这一主题很耐人寻味,印象很深的有写旅游,道德恐怖主义的两篇,但感觉有点论文学术味过重
  •     不枉一读
  •     这是我最近读到的非常好的一本书。作者拥有清晰的思考力与文思飞扬的写作能力。特别其中深沉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我内心产生强烈共鸣。或许这样的努力真的可以使我们找到一条人文主义的救赎之道,哪怕只是微渺的一线希望之光。
  •     关于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的论辩,“理想的”80年代
  •     始终对现今左翼批判性话语可能产生的“危险的愉悦”保持清醒和警惕,到底是和中文系文化研究的路子与视野都不同。本校小八卦有,悼念的痛切也有,有几段较为私人化的写作能见到正在形成较为独立的立场与思想。最后刘瑜周濂两口子给写的封底荐语。
  •     挑着看的,虽然有时候有点偏激但又觉得可爱。
  •     挺诚恳的,但看着不顺。
  •     读完,有些表述过于牵强,待整理。
  •     世俗的社会,该如何诚实地生存?从众的年代,如何保持思想的丰盈与力量?
  •     的确不是历史系科班出身的风格~唐老师的文章写的还是不错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