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尔大街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年9月
ISBN:9787536011915
作者:(英)V.S.奈保尔
页数:232页

内容概要

V.S.奈保尔(1932-),英国移民作家。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的一个印度家庭。奈保尔在西方享有盛誉,他和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移民文学三雄”。其作品曾获毛姆奖、布克奖等不少重要文学奖项,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表明他“当代经典作家”地位的确立。重要作品有《米格尔街》(1959)、《毕斯瓦斯先生的房子》(1961)、《河湾》(1979)、《抵达之谜》(1987)、《奈保尔家书》(1999)等。作品主要写印度、非洲、加勒比地区人的生存状况,表现了后殖民时代的世态人心。奈保尔是继康拉德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编年史作家。


 米格尔大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12月14号之前我只知道奈保尔两件事:他获得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他做过嫖客。两个消息都是从网上得到的。第一个消息的报道最后说,这个人的书马上会有中译本,出现在各个书店的书架上。我不知道是不是要跟风买一本两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知道的不多,读过的更少,我费了一番劲想,才想起我读过海明威马尔克斯川端康成加谬。现在我又可以加上一个人了,那就是奈保尔。我想起来了,其实我还可以算上福柯纳,我有他的书,《我弥留之际》。可是,对不起,我没看完他的书,我觉得那书很不好看。那书在我床上躺了三个月,福柯纳和我还是陌生人。奈保尔不一样,我上前天买到他的书,昨天看完,今天忍不住想说几句。我买的是《米格尔大街》,花城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印数1500册,定价6.8元。时隔十年,距离奈保尔获得文学奖也有一个月了,我在一个打折的旧书店买到它,半价,舍去零头,3元钱。《米格尔大街》是奈保尔的第一本书,完成于1954年,他22岁,四年后出版,次年获毛姆奖。是一部回忆录式的小说系列,有十七个短篇,这十七个短篇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每个短篇都集中讲一个人,这些人又不断出现在别人的故事里。这些人都生活在米格尔大街上。是一群普通人的普通事。你可以分开看,把它当作一部短篇集,也可以合起来看,当作长篇。我是当作长篇来看的,我发现,在写甲的一部分里,不经意间乙的形象更加丰满了。我喜欢这样的方式,不需要读者一口气看完,半个小时,上厕所的时间就可以读完一个小故事,有时间了,可以从头到尾慢慢读。关于故事,我举几个例子。《曼曼》“米格尔街上的所有人都说曼曼是个疯子,所以大家都离他远远的。”“每逢选举,不论是市镇议会选举还是立法机构选举,他都要参加,而且总要在选区中到处插上标语牌。牌子漆得很考究,上面总是那句话‘投票’,下方则贴着曼曼的照片。”后来他突然接受了宗教思想,竟自愿模仿耶稣,把自己绑在十字架上任人扔石头砸他。《没名字的东西》“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个小工棚他也没盖完。”“不过波普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的不亦乐乎。”“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就是这个波普被捕入狱了,原因让大家大吃一惊。可以说,街上的人们愚昧混沌同时又可以说朴实得无知和天真。奈保尔对他们有讽刺又有同情。他是他们中的一员,同时又是一个旁观者。这使得他的目光冷静犀利,故事充满了讽刺的幽默感。故事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结尾的出人意料。再举两个例子。《曼曼》“人们真的朝曼曼的脸上和胸口扔起了大石头。曼曼似乎很伤心,也很惊讶。他大声呵斥道:这究竟是怎么了?你们知道你们在做什么吗?听着,快把我从这东西上放下来,快点让我下来。我要找那个朝我扔石头的狗杂种算帐。”《没名字的东西》“他开始为别人做椅子桌子和衣橱。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竟臭骂了我一通。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说到《米格尔大街》的语言,可以说是朴实无华,毫无雕凿,却真实生动。小说的段落经常是一句话,非常简洁。我写这篇东西时又看到一篇介绍奈保尔的文字说:大学毕业后,他先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为“加勒比之声”节目撰稿,包括描写一些特立尼达移民生活的广播小说和人物素描。这些富有喜剧和反讽色彩和地方语言特色的短篇后来都收入短篇集《米格尔大街》和《岛上的旗帜》。那篇文字还说:六十年代以来,奈保尔给各种刊物杂志写了上百篇文学书评,这也是聪明的中文作家不会做的傻事。他的评论可以用尖刻挑剔来形容,使他得罪了很多他评论的作品的作者,这也是他至今人缘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按这个习惯,我写这点文字,也应该批评几句。我想我还是算了,奈保尔写《米格尔大街》时22岁,我今年也是22岁,我还没写出什么呢。要批评了他,我自己没处站身。最后祝各位像我一样好运气,买到一本打折书。即使没有打折,你在书店看见了它,也掏出腰包吧,我保证你不会后悔。2001.12.17
  •       如果不是奈保尔得了诺贝尔奖金,也许我只会看他这一本书。记得第一次看时,惟一的印象就是这条大街上的人究竟是怎么样生活的,从哪来的钱生活。  如今年龄渐长了,重读此书倒是感觉变了。大部份人生活在世上,没有波澜起伏的生活,过着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久了都不觉得有什么异样了。可是当一个局外人通过冷静的目光观察并且通过艺术的方法进行提炼的话,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与模样。显然米格尔大街就是如此,而我们身边的人与事,大街与社会难道不也是如此吗?我记得有一句话:历史比任何小说都要有想像力。恐怕生活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平凡的生活表面上看枯燥平凡,但事实上具有着丰富的意义与感觉。只看我们能否去用心体会罢了。如果没有了心,恐怕生活也就真正没有了。  米格尔大街是我们每个人的大街。
  •     《布莱克·沃兹沃斯》每天都有三个乞丐准时到米格尔街好心的住户门前乞讨。十点钟左右,一个穿着白衣服、缠着腰布的印度人第一个到,我们把一小钵饭倒进他背上一只口袋里。十二点钟,那个叼着泥烟斗的老太婆来了,我们给她一分钱。下午两点,一个瞎子由一个男孩引路,来讨他的那份钱。有时候,我们也施舍流浪汉。一天有个男人来这儿,说他饿坏了,我们让他饱餐一顿。而后,他又要了枝烟,直到我们替他把烟点着后才肯离去,那个人以后再也没来过。 一天下午大概四点钟的时候,来了一个非常古怪的流浪汉。我放学回家,刚刚换好衣服,听见他在叫我:“小弟弟,我可以进你们家院子里来么?”他身形瘦小,衣着整洁,戴一顶帽子,穿一件白衬衫一条黑裤子。 我问道:“你想干嘛?”他说:“我想看看你们家的蜜蜂。”我家院子里有四棵大王棕榈的小树,上面聚满了不请自来的蜜蜂。 我跑上台阶,喊道:“妈,有个人在院子里,他说想看看蜜蜂。”我妈走出来,上下打量他,不友好地问:“你要干嘛?”那人说:“我想看看你们家的蜜蜂。”他英语讲得溜,近乎做作。我看妈有些不放心。 她对我说:“你待这儿,看着他点。”那人说:“谢谢您,夫人。您今天做了件好事。”他吐字缓慢清晰,好像说出的每个字都要花掉他的钱一样。 我们一块看蜜蜂。他和我,蹲在棕榈树下,大概有一个小时的光景。 那人说:“我喜欢看蜜蜂,小弟弟,你喜欢看蜜蜂吗?”我说:“我没那闲工夫。”他沮丧地摇着头,说:“我就干这个,就是看。我能一连看上好几天。你看过蚂蚁吗?还有蝎子、蜈蚣和娃娃鱼什么的,你都看过么?”我摇摇头。 我说:“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先生?”他站起身来说:“我是诗人。”“是个好诗人吗?”我问“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他说“你叫什么名字,先生?”“B•沃兹沃斯。”“B是比尔的意思吧?”“是布莱克,布莱克•沃兹沃斯。怀特•沃兹沃斯是我哥哥,我们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看到一朵像牵牛花一样的小花,我都想哭出来。”我问:“你为什么哭?”“为什么,孩子?为什么?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啦。要知道,你也是个诗人。你成了诗人以后,任何一件事都会让你哭出来的。”我笑不出来。 他问:“你喜欢你妈妈吗?”“她不打我的时候,我喜欢。”他从后裤兜里掏出一张印有铅字的纸片,说:“这上面是首描写母亲的最伟大的诗篇。我打算贱卖给你,只要四分钱。”我跑进屋,说道:“妈,你要不要花四分钱买一首诗?”我妈说:“你告诉那个死人家伙,叫他赶紧夹了尾巴滚出去。”我对B•沃兹沃斯说:“我妈说她没有四分钱。”B•沃兹沃斯说:“这就是诗人的遭遇。”他把那张纸片放回裤兜,好像并不介意。 我说:“像你这样到处转悠着卖诗倒挺有意思。只有那些唱克利普索小调的人才干这种事。有很多人买么?”他说:“从来没人买过。”“那你为什么还要四处转悠?”他说:“这样我就可以看到许多东西,我还一直希望碰到别的诗人。”我说:“你真认为我是个诗人?”“你像我一样有才华。”他说。 后来,B•沃兹沃斯走了。我暗自祈祷,希望还能再见到他。 大约一个星期后的一天下午,放学回家路上,我在米格尔街转角处又看见他了。他说:“我已经等你很久啦。”我问:“卖诗么?”他摇摇头。 他说:“我院子里有棵蛮好的芒果树,是西班牙港最好的一棵。现在芒果都熟了,红通通的,又多汁又好吃。我就为这事在这儿等着你,一来告诉你,二来请你去吃芒果。”他住在阿尔贝托街上一间小棚屋里,正好在街中段。院子里绿荫荫,还有一棵高大的芒果树、一株可可和一株李子,这地方看上去很荒僻,好像根本不在城里。在那儿一点看不到街上高大的水泥楼。 他说得不错,芒果汁多味美,我一连吃了六个。橘红的芒果汁顺着肘淌到臂膀上,从嘴角流到下巴上,衬衫上也沾染了果汁。 回到家里,妈妈问我:“你窜到哪里去啦?你以为你翅膀硬了,就可以到处疯去啊?去,给我把鞭子拿过来!”她打得真够狠,我从家里逃出来,发誓再也不回去了。我来到B•沃兹沃斯家。我气极了,鼻子还淌着血。 B•沃兹沃斯说:“别哭啦,我们一起去散散步!”我不哭了,哽咽着。我们散着步,走过圣克莱尔大街,来到大草坪,沿着跑道漫步。 B•沃兹沃斯说:“嗳,我们到草坪上躺会,看看天空,我想让你猜猜那些星星离我们这里有多远。”我按他说的做了,明白了他的意思。我忘记了一切,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如此骄傲愉快。我的气忿一扫而光,我忘掉了眼泪,忘掉了刚刚饱尝过的那顿鞭挞。 当我告诉他我感觉好些的时候,他就开始告诉我星星的名字。搞不清为什么我对射手座记得这么牢,直到现在我还可以一下子指出它们来,其他的却忘得一干二净。 忽然,一道光打在我们脸上,一个警察出现在面前。我们赶紧从草地上站起来。 “你们在这干嘛?”警察问。 B•沃兹沃斯说:“都四十年了,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B•沃兹沃斯和我。他对我说:“关于我,还有芒果树、可可和李子树的事,你不要告诉别人,一定要保守秘密。假如你告诉了别人,我会知道的,因为我是诗人。”我发了誓,而且一直守信用。 我很喜欢他的小房间,里面的家具还没乔治家临街的那间房里的多,但看上去更干净,更舒服,可也显得冷清。有一天我问他:“沃兹沃斯先生,你为什么在院子里留这么多野树?会不会让这里太潮湿啊?”他说:“听着,我给你讲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男孩遇见一个女孩,他们很快相恋了,他们彼此深深地相爱,后来就结婚了。他俩都是诗人,少年喜欢优美的文学,姑娘喜欢花草树木。他们在一间小房子里生活得很愉快。有一天,女诗人对那位少年诗人说:‘咱们家里又要增加一个诗人啦!’但是,那个小诗人并没有出生,因为姑娘死了,他也随她而去,死在姑娘的肚子里。姑娘的丈夫非常难过,决定从此再也不去动姑娘花园里的一草一木。就这样,花园留下来了,花草、树木没人管,越长越高。”我看着B•沃兹沃斯,当他讲这个动人故事时,他显得更加苍老。我听懂了他的故事。 我们总是一起走很长的路去散步,我们去植物园和万石园。黄昏时登上校长山,看西班牙港渐渐被黑夜笼罩,城里和码头上的轮船灯火闪烁。 他做每一件事,都像参加圣典一样郑重其事,好像是平生第一回做一样。 有时他问我:“喂,去吃冰淇凌怎么样?”当我表示同意,他变得非常严肃,说:“那么,我们去哪一家?”好像这也是桩大事。他常常为这合计半天,最后才说:“照我看,应该先去打听一下这家的价格。”这世界真是个令人振奋的地方!有一天在他院子里他对我说:“我准备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秘密。”我说:“真的是秘密?”“这会儿还是秘密。”我看着他,他看着我。说:“记着,只有你我知道。我正在写一首诗。”“噢”我失望了。 他说:“这可不是一首普通的诗,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我嘘了一声。 他说:“到现在,我已经写了五年啦。再有二十二年就写完了,就是说,如果我能保持现在这个速度的话。”“那么,你现在每天写多少?”他说:“不像以前那么多了。每个月写一行,不过肯定是最好的一行。”我问:“上个月写的那行是什么?”他抬头看着星空说:“往昔深邃而奇妙。”我说:“是句很美的诗。”B•沃兹沃斯说:“我希望能把一个月的感受体会全部倾注到这行诗里去。这样二十二年以后,我就会写出一首震撼全人类的诗。”我充满惊叹之情。 我们像往常一样去散步,一天,我们沿着港口防波堤走着,我说:“沃兹沃斯先生,假如我把这颗钉子扔到海里去,你说它能浮起来吗?”他说:“世上无奇不有,把钉子丢下去,我们看看会怎样”钉子沉了下去。 我又问:“这个月的诗写好了吗?”但是他没有吟诗,只是说:“噢,就要好啦,你知道,就要好啦。”有时我们坐在防波堤上默默望着进港的轮船。 从此,我再也没听到那首世界上最伟大的诗篇。 我觉得他一天天的老下去。 “你是怎么生活的,沃兹沃斯先生?”有一次我问他。 他说:“你是问我从哪里弄来钱吧?”我点点头。他狡黠地笑起来。 他说:“每年唱克利普索小调的时候,去唱小调。”“那够你一年生活的?”“足够啦。”“等写完了那首最伟大的诗,你就会变成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吧?”他没有回答我。 一天,我到他的小房子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小床上。他看上去那么虚弱、苍老,我真想哭。 他说:“诗写得不太顺利。”他没有看我,而是透过窗户看着那株可可树,就好像我根本不存在一样,喃喃地说:“二十岁的时候,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这时候,仿佛就发生在我眼前一样,他的脸猝然变得更加苍老、疲倦。“可那……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就在这时,我好像被妈妈打了一耳光。突然,我敏锐地感觉到了,我在他的脸上清楚地看到了。谁都看的出来,死神已经爬上了那张憔悴的脸。 他看着我,看着我满含眼泪,挣扎着坐起来。 他说:“过来。”我走过去坐在他膝头上。 他看着我的眼睛说:“嗯,你也看到它了,我一直说你有诗人的眼光。”看上去他并不难过,我再也控制不住,大声哭了出来。 他把我搂到他那瘦削的胸前,说:“你想听我再给你讲个有趣的故事么?”他冲我鼓励地微笑着。 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 他说:“我给你讲完这个故事,你要答应我马上回家,再也不要来看我了,好么?”我点点头。 他说:“很好,现在听我讲,以前我给你讲过一个关于少年诗人和女诗人的故事,你还记得吗?那不是真事,是我编出来的。还有那些什么作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都是假的。你说这是不是你听过最好笑的事情?”他的声音中断了。 我离开了小房子,跑回家,大哭了一场。像诗人一样,看到什么都想哭。 一年以后,我又来到阿尔贝托街,可是再也看不到那栋小房子了。倒不是它突然消失了,可是也和消失差不多。它被人们强拆掉了。 一幢两层楼房代替了它。芒果树、可可树还有李子树也被人砍伐了,留下一片水泥砖地。 一切都好像表明,沃兹沃斯从来没有到过这个世界

精彩短评 (总计74条)

  •       《米格尔街》是奈保尔早期的书,它更质朴,但绝不欠缺深度。简单的语言,令人笑了哭、哭了笑。
      我读这本书特别有感觉。
      我并未在米格尔街上生活过,但我在十五岁之前,除了偶尔去市里以及去过一次北京之外,只待过一个小镇,那是一个江边小镇。我的很多亲戚同学至今仍然生活在那里。
      如今我年过三十,受过高等教育之后再回望那段生活,难免带点文艺腔。我以为小镇生活自有它不同于乡村与大城市的本质,而在小镇上待久了的人,也会沾染这种本质。
      本质这个词太抽象,我想到一个具体的例子。
      高中我在市里念。有一次居住在镇上的外公外婆来市里看我,我们一起上了一部公交车。车上人不多,但留给我们的也只有最后一排的三个空位。
      那趟公车之旅明明很短暂,却令我记忆至今。因为外公外婆一直大声对我说话,他们讲着镇上的事情,询问我的生活,而他们的音量之大,吸引了车里其他人的目光。很明显,他们不知道在城里的公交车上该以怎样的音量说话,因为镇上没有公交车。
      尴尬万分的我,只能搪塞几句,最后索性不再搭腔,只留下两个可怜的不明就里的老人。
      虽然现在想起来那时大可不必那么在意别人的目光,但在当时,这种镇上与城市生活的礼节上的错位,它带给我的尴尬竟是那么深刻。
      等到我年长一些,可以以更加超脱的,甚至“学术”或“文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时,我试图寻找一些讲述小地方生活的文学或社会学作品,这仿佛也是一种“寻根”。
      而奈保尔的这本书呢,我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小镇生活的本质。
      怎么说呢。小镇生活正是人世间的一个缩影,它浓缩了生活的悲喜剧,就如《米格尔街》的多个小故事里描写的男女一样,小镇上的人们,是在上帝注视之下勉力生活的一群人,生活似乎并未善待他们,但他们仍然因着微茫的希望或生存的本能而活着。尽管生活的主调是一锤定音的、绝望的,但他们仍然以各种方式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奇怪的呼喊和声音,这些声音,这些形象,被作家敏锐的双眼捕捉到并记录下来了。
      米格尔街上最令人心碎的故事属于那些“艺术家们”。那些“诗人”、“哲学家”和“艺术家”。在叙述者“我”和其他居民的眼中,他们是一群“异端”。这些小镇艺术家的作品,不过是真正的艺术的模仿,而在闭塞的环境中,他们失去了评价和参照,反而更加醉心于自己的“艺术”,并将其视为生活的目的。
      对这些小镇艺术家来说,艺术是生命之光,却也是悲剧之源。
      这些“艺术家们”的故事是多么真实!
      在我十五年的小镇生活中,真的见证过好几位“艺术家”的起落甚至生死。有一位床底下都是书的写小说的艺术家,他被人殴打被家里人送去精神病院;另一位弹钢琴的艺术家,他曾经每个晚上都在歌厅伴奏一小时赚十块钱,有一天他心脏病突发猝死在厕所里……
      于是我得出了结论:艺术无法在小镇生存。想一想,艺术甚至无法在这个国家生存,何况是在一个人人打麻将的小镇?在我小时候,弹钢琴的艺术家曾经对我讲起车尔尼和肖邦,而写小说的艺术家一直告诉我他的电脑里存有的重要文稿,其价值甚至超过了钱钟书的《围城》。
      小镇艺术家都变成了精神病和笑柄,有的甚至早已化成了灰。可当我读到奈保尔笔下那些个体,谈起自己钟爱的东西,他们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着光。我还是觉得,这群人的生活,尽管创痕累累,尽管被人鄙视和唾弃,尽管比常人短暂,但其价值仍然远远高出那些索然无味的常人。
      那些在漫长黑夜中坚持写作和歌唱的人,我们应该为他们喝彩。
  •     ~=-=~很喜欢很喜欢~ 同时,很喜欢我自己的那本,是 奈保尔米有获奖前,山花出的~很旧,纸张泛黄,散发着记忆的味道
  •     还不如马桥词典。
  •     不错的睡前读物
  •     郑州。《小城畸人》
  •     谁是谁生命的过客,但都承认米格尔大街是永远的心中故乡。
  •     几个月前我偶然在书店发现了这本《米格尔大街》,由于装帧粗陋,我险些与它擦肩而过,但我毕竟拿下了,随后读了起来,结果让我喜出望外。这是一本以少年的视角叙述的如烟往事,一如清泉般流淌的文字很容易让人惬意地徜徉其间,作者来自于一太平洋的弹丸小国,印度人的后裔,他由此出发迈向了诺贝尔。
  •     可怜,可悲,可喜,可叹,可悦。
  •     关于故乡的某个大院、某条街道,每个人都可以写一本情感浓烈的书,如城南旧事和这些人那些事。可惜不太感冒,更喜欢卡佛和耶茨一些。他们的苦涩似乎较之奈保尔更流于表面,孤独感则更甚。
  •     想起小时候
  •     92版的万岁
  •       只看了一半就忍不住班门弄斧了,但是这本书里面深沉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的沉湎于其中,里面(半)全是天真的孩子眼里的世界,大人发现不了的有趣的事情,懦弱的人,虚伪的事。
      感觉每一个角色都是曾经的自己,小时候的天真的一切,就想是哪个诗人,渴望=有美好的故事,相信世界上有最好的诗歌(现在我已经不可能想最好的诗是什么样的这种问题了),相信自己有一个美丽的过去,相信自己可以当一名诗人,直到有一天一切都撕裂在他的眼前,发现自己的世界根本无法存活,所以才会有最淡然也是最持久的哀伤。
      还有那个要造没有名字的东西的曼曼(可能是这名字),对一切的好奇或者是欣赏。。。。。。。。不行了饿死了。。。。。不写了
  •     因为此书迷恋上奈保尔的文字
  •     大学读
  •     很好看。
  •         当“没有名字的东西”波普说出:“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你会发现你一旦得到自以为喜欢的东西,你就不会再珍惜它们了”的时候,便是他的人生哲学。
        十七个篇章,十七个人物,相关联却又有各自的独立人生,奈保尔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叙述了这些,直到最后一篇长大离开。
        鲍嘉,波普,乔治,伊莱亚斯,曼曼,华兹华斯,比佛,摩根,泰斯特·霍伊特,劳拉,埃多斯,赫瑞拉太太,巴库,博勒,爱德华,哈特以及“我”都呈现了不同的生活状态,甚至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因为经历了冲击性的事情,而放弃以前生活形态的波普;对未来抱有美好憧憬,却一步步破灭到归于平常导致心态不平衡的伊莱亚斯;用诗人情怀度过一生的华兹华斯;看似强大却有自己人生弱点,一旦被发泄就不可逆转的懦夫比佛;有自己的坚持却用了错误的方式和不具实际意义的目标,最终导致了一切的破灭的小丑摩根;为爱愿意舍弃一切,却被步步摧残,最终选择回到以前生活的赫瑞拉太太;顽固而不顾后果的巴库;因为一次被骗而选择永远不相信的博勒;以及脑子灵活参与了“我”大部分青少年时期的哈特······
        这是他们自己的人生,却也能代表某一种生活状态。奈保尔用自然而平和的描写将着不同的人生形态和盘托出,却无半点说教的意味。
        人生是一种体验,这本书的出发点相信也离不开“体验”二字。无需探讨人生形态的对与错,优与劣,而是不论怎样的人生,它们都是存在的,不论是以旁观者还是经历者的身份去看,都只是一种体验。而体验其实也是一种准备,准备迎接喜悦或承受痛苦,而这些,或许早已旁观过。
        在这本书中,奈保尔还用了许多冷幽默的方式来写一些看似粗鲁或沉重或不经意的细节。比如,“我睡觉从来不换睡衣,我不属于那个阶层”;“我猜劳拉保持了一项世界纪录,劳拉有八个孩子,这倒没什么好奇怪的,八个孩子有七个父亲,这才要命”;“她那张脸像极了电动车的电瓶盖(这该是什么样子)”;“埃多斯有洁癖,他一刷牙就是几个小时”;“巴库太太的体型会让人想起秤砣,实际上她满身横肉,她要是把两手垂在身体两侧,看上去像一对括号(这形容简直太绝了)”等等。这些冷槽点似乎将书中的喜怒哀乐化解掉了一丝浓烈的意味,死亡和监狱,还有生活中不安或烦恼的种种,都变得轻描淡写。这大概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能从整体角度看到人生时,便不会因为一时的情绪而失去控制。
        最后是题外话,在泰斯特·霍伊特那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从中我了解到,泰斯特·霍伊特早上五点半起床,读一些希腊哲学家的书到六点,再花十五分钟洗澡和锻炼,花五分钟读晨报,十分钟吃早饭。总而言之,这真是令人敬畏的行为。泰斯特·霍伊特说,‘如果我遵照这个时间表,三四年内我就将成为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他做每件事只需要这点时间,但早起可真是件好事啊。
  •     其实诺贝尔奖的作品未必好看吧。
  •     看了此篇后突然强烈的想重温此书,记忆中存留更多的是那个诗人的故事
  •     其实也可以是每一个大街里的每一个人
  •     这正是真实弄堂里生活的写照,有赌博的,吹牛的,匠工艺人,每个人的独立才能组成世间百态,他就在那,不需要care外界
  •     见语文摘抄148。
  •       《布莱克·沃兹沃斯》
      
      每天都有三个乞丐准时到米格尔街好心的住户门前乞讨。
      十点钟左右,一个穿着白衣服、缠着腰布的印度人第一个到,我们把一小钵饭倒进他背上一只口袋里。十二点钟,那个叼着泥烟斗的老太婆来了,我们给她一分钱。下午两点,一个瞎子由一个男孩引路,来讨他的那份钱。
      有时候,我们也施舍流浪汉。一天有个男人来这儿,说他饿坏了,我们让他饱餐一顿。而后,他又要了枝烟,直到我们替他把烟点着后才肯离去,那个人以后再也没来过。
      一天下午大概四点钟的时候,来了一个非常古怪的流浪汉。我放学回家,刚刚换好衣服,听见他在叫我:“小弟弟,我可以进你们家院子里来么?”他身形瘦小,衣着整洁,戴一顶帽子,穿一件白衬衫一条黑裤子。
      我问道:“你想干嘛?”
      他说:“我想看看你们家的蜜蜂。”
      我家院子里有四棵大王棕榈的小树,上面聚满了不请自来的蜜蜂。
      我跑上台阶,喊道:“妈,有个人在院子里,他说想看看蜜蜂。”
      我妈走出来,上下打量他,不友好地问:“你要干嘛?”
      那人说:“我想看看你们家的蜜蜂。”
      他英语讲得溜,近乎做作。我看妈有些不放心。
      她对我说:“你待这儿,看着他点。”
      那人说:“谢谢您,夫人。您今天做了件好事。”
      他吐字缓慢清晰,好像说出的每个字都要花掉他的钱一样。
      我们一块看蜜蜂。他和我,蹲在棕榈树下,大概有一个小时的光景。
      那人说:“我喜欢看蜜蜂,小弟弟,你喜欢看蜜蜂吗?”
      我说:“我没那闲工夫。”
      他沮丧地摇着头,说:“我就干这个,就是看。我能一连看上好几天。你看过蚂蚁吗?还有蝎子、蜈蚣和娃娃鱼什么的,你都看过么?”
      我摇摇头。
      我说:“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先生?”
      他站起身来说:“我是诗人。”
      “是个好诗人吗?”我问
      “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他说
      “你叫什么名字,先生?”
      “B•沃兹沃斯。”
      “B是比尔的意思吧?”
      “是布莱克,布莱克•沃兹沃斯。怀特•沃兹沃斯是我哥哥,我们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看到一朵像牵牛花一样的小花,我都想哭出来。”
      我问:“你为什么哭?”
      “为什么,孩子?为什么?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啦。要知道,你也是个诗人。你成了诗人以后,任何一件事都会让你哭出来的。”
      我笑不出来。
      他问:“你喜欢你妈妈吗?”
      “她不打我的时候,我喜欢。”
      他从后裤兜里掏出一张印有铅字的纸片,说:“这上面是首描写母亲的最伟大的诗篇。我打算贱卖给你,只要四分钱。”
      我跑进屋,说道:“妈,你要不要花四分钱买一首诗?”
      我妈说:“你告诉那个死人家伙,叫他赶紧夹了尾巴滚出去。”
      我对B•沃兹沃斯说:“我妈说她没有四分钱。”
      B•沃兹沃斯说:“这就是诗人的遭遇。”
      他把那张纸片放回裤兜,好像并不介意。
      我说:“像你这样到处转悠着卖诗倒挺有意思。只有那些唱克利普索小调的人才干这种事。有很多人买么?”
      他说:“从来没人买过。”
      “那你为什么还要四处转悠?”
      他说:“这样我就可以看到许多东西,我还一直希望碰到别的诗人。”
      我说:“你真认为我是个诗人?”
      “你像我一样有才华。”他说。
      后来,B•沃兹沃斯走了。我暗自祈祷,希望还能再见到他。
      大约一个星期后的一天下午,放学回家路上,我在米格尔街转角处又看见他了。他说:“我已经等你很久啦。”
      我问:“卖诗么?”
      他摇摇头。
      他说:“我院子里有棵蛮好的芒果树,是西班牙港最好的一棵。现在芒果都熟了,红通通的,又多汁又好吃。我就为这事在这儿等着你,一来告诉你,二来请你去吃芒果。”
      他住在阿尔贝托街上一间小棚屋里,正好在街中段。院子里绿荫荫,还有一棵高大的芒果树、一株可可和一株李子,这地方看上去很荒僻,好像根本不在城里。在那儿一点看不到街上高大的水泥楼。
      他说得不错,芒果汁多味美,我一连吃了六个。橘红的芒果汁顺着肘淌到臂膀上,从嘴角流到下巴上,衬衫上也沾染了果汁。
      回到家里,妈妈问我:“你窜到哪里去啦?你以为你翅膀硬了,就可以到处疯去啊?去,给我把鞭子拿过来!”
      她打得真够狠,我从家里逃出来,发誓再也不回去了。我来到B•沃兹沃斯家。我气极了,鼻子还淌着血。
      B•沃兹沃斯说:“别哭啦,我们一起去散散步!”
      我不哭了,哽咽着。我们散着步,走过圣克莱尔大街,来到大草坪,沿着跑道漫步。
      B•沃兹沃斯说:“嗳,我们到草坪上躺会,看看天空,我想让你猜猜那些星星离我们这里有多远。”
      我按他说的做了,明白了他的意思。我忘记了一切,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如此骄傲愉快。我的气忿一扫而光,我忘掉了眼泪,忘掉了刚刚饱尝过的那顿鞭挞。
      当我告诉他我感觉好些的时候,他就开始告诉我星星的名字。搞不清为什么我对射手座记得这么牢,直到现在我还可以一下子指出它们来,其他的却忘得一干二净。
      忽然,一道光打在我们脸上,一个警察出现在面前。我们赶紧从草地上站起来。
      “你们在这干嘛?”警察问。
      B•沃兹沃斯说:“都四十年了,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B•沃兹沃斯和我。
      他对我说:“关于我,还有芒果树、可可和李子树的事,你不要告诉别人,一定要保守秘密。假如你告诉了别人,我会知道的,因为我是诗人。”
      我发了誓,而且一直守信用。
      我很喜欢他的小房间,里面的家具还没乔治家临街的那间房里的多,但看上去更干净,更舒服,可也显得冷清。有一天我问他:“沃兹沃斯先生,你为什么在院子里留这么多野树?会不会让这里太潮湿啊?”
      他说:“听着,我给你讲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男孩遇见一个女孩,他们很快相恋了,他们彼此深深地相爱,后来就结婚了。他俩都是诗人,少年喜欢优美的文学,姑娘喜欢花草树木。他们在一间小房子里生活得很愉快。有一天,女诗人对那位少年诗人说:‘咱们家里又要增加一个诗人啦!’但是,那个小诗人并没有出生,因为姑娘死了,他也随她而去,死在姑娘的肚子里。姑娘的丈夫非常难过,决定从此再也不去动姑娘花园里的一草一木。就这样,花园留下来了,花草、树木没人管,越长越高。”
      我看着B•沃兹沃斯,当他讲这个动人故事时,他显得更加苍老。我听懂了他的故事。
      我们总是一起走很长的路去散步,我们去植物园和万石园。黄昏时登上校长山,看西班牙港渐渐被黑夜笼罩,城里和码头上的轮船灯火闪烁。
      他做每一件事,都像参加圣典一样郑重其事,好像是平生第一回做一样。
      有时他问我:“喂,去吃冰淇凌怎么样?”
      当我表示同意,他变得非常严肃,说:“那么,我们去哪一家?”好像这也是桩大事。他常常为这合计半天,最后才说:“照我看,应该先去打听一下这家的价格。”
      这世界真是个令人振奋的地方!
      有一天在他院子里他对我说:“我准备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秘密。”
      我说:“真的是秘密?”
      “这会儿还是秘密。”
      我看着他,他看着我。说:“记着,只有你我知道。我正在写一首诗。”
      “噢”我失望了。
      他说:“这可不是一首普通的诗,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
      我嘘了一声。
      他说:“到现在,我已经写了五年啦。再有二十二年就写完了,就是说,如果我能保持现在这个速度的话。”
      “那么,你现在每天写多少?”
      他说:“不像以前那么多了。每个月写一行,不过肯定是最好的一行。”
      我问:“上个月写的那行是什么?”
      他抬头看着星空说:“往昔深邃而奇妙。”
      我说:“是句很美的诗。”
      B•沃兹沃斯说:“我希望能把一个月的感受体会全部倾注到这行诗里去。这样二十二年以后,我就会写出一首震撼全人类的诗。”
      我充满惊叹之情。
      我们像往常一样去散步,一天,我们沿着港口防波堤走着,我说:“沃兹沃斯先生,假如我把这颗钉子扔到海里去,你说它能浮起来吗?”
      他说:“世上无奇不有,把钉子丢下去,我们看看会怎样”
      钉子沉了下去。
      我又问:“这个月的诗写好了吗?”
      但是他没有吟诗,只是说:“噢,就要好啦,你知道,就要好啦。”
      有时我们坐在防波堤上默默望着进港的轮船。
      从此,我再也没听到那首世界上最伟大的诗篇。
      我觉得他一天天的老下去。
      “你是怎么生活的,沃兹沃斯先生?”有一次我问他。
      他说:“你是问我从哪里弄来钱吧?”
      我点点头。他狡黠地笑起来。
      他说:“每年唱克利普索小调的时候,去唱小调。”
      “那够你一年生活的?”
      “足够啦。”
      “等写完了那首最伟大的诗,你就会变成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吧?”
      他没有回答我。
      一天,我到他的小房子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小床上。他看上去那么虚弱、苍老,我真想哭。
      他说:“诗写得不太顺利。”
      他没有看我,而是透过窗户看着那株可可树,就好像我根本不存在一样,喃喃地说:“二十岁的时候,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这时候,仿佛就发生在我眼前一样,他的脸猝然变得更加苍老、疲倦。“可那……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就在这时,我好像被妈妈打了一耳光。突然,我敏锐地感觉到了,我在他的脸上清楚地看到了。谁都看的出来,死神已经爬上了那张憔悴的脸。
      他看着我,看着我满含眼泪,挣扎着坐起来。
      他说:“过来。”我走过去坐在他膝头上。
      他看着我的眼睛说:“嗯,你也看到它了,我一直说你有诗人的眼光。”
      看上去他并不难过,我再也控制不住,大声哭了出来。
      他把我搂到他那瘦削的胸前,说:“你想听我再给你讲个有趣的故事么?”他冲我鼓励地微笑着。
      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
      他说:“我给你讲完这个故事,你要答应我马上回家,再也不要来看我了,好么?”
      我点点头。
      他说:“很好,现在听我讲,以前我给你讲过一个关于少年诗人和女诗人的故事,你还记得吗?那不是真事,是我编出来的。还有那些什么作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都是假的。你说这是不是你听过最好笑的事情?”
      他的声音中断了。
      我离开了小房子,跑回家,大哭了一场。像诗人一样,看到什么都想哭。
      一年以后,我又来到阿尔贝托街,可是再也看不到那栋小房子了。倒不是它突然消失了,可是也和消失差不多。它被人们强拆掉了。
      一幢两层楼房代替了它。芒果树、可可树还有李子树也被人砍伐了,留下一片水泥砖地。
      一切都好像表明,沃兹沃斯从来没有到过这个世界
      
      
  •     生活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以相同的姿态活着。
  •       看着总觉得就在写我们。忙忙碌碌,傻傻呵呵地活着。但无论怎样,都不该放弃生活的美好。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住着小居安村类似的环境。人还是要向上的。即便像树一样,越向阳就越要深入地下,也要象阳,总是要相信享受阳光的喜悦要远远大过遭受地下的阴冷。
      
      生活的美好!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受别人影响地活着。
  •       米格尔街上的人似乎神经都有点问题,行为举止都有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女人都是拿来打的?朗姆酒貌似是个很流行的东西!其实我还多喜欢那个只跟一个男人生一个孩子却从不让男人养孩子的女人的,我觉得她对孩子的爱真是太伟大了,她很坚强不依赖男人,而且她总是妙语连珠。
      
      我们生活的周围又何尝不是每个人都有你所不能理解的地方呢?只是还不至于疯的地步。毕竟我们的政治环境好得多了。
  •     ms版本不一样。读的奈保尔的第一本小说。
  •     功底深厚
  •     很精彩,也很现实的小文章。
  •     什么都好序言不好.
  •     五月女王,也是那条街上发生的事。那是属于70、80年代的记忆
  •       一直觉得语言在情绪面前绝大部分是苍白无力的,米格尔街的众生却被保奈尔寥寥数语描写出全景,这种语言的驾驭能力是值得学习的。读了以后意犹未尽,愚昧无知的人天真朴实,这并不可笑,他们也是你参悟生命的材料。
  •     对!那个诗人的故事,是整本书里最让人感动的一篇~~~
  •     好看。易读 且启发
  •       这本书是在当当网买书,满额赠的,是他的封皮吸引我,其次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称号。拿到手后,看到它简洁的装帧,着实喜欢。就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我是一个很不会表达的人,尤其是用文字,总是想起什么就胡乱拼写一些。我看书速度快,不会去深究每个句子的含义,大致略读,要是有着实吸引的,我就会复读好几遍。感触最深的还是最后一章,就像我们这些人一样,离开家,去外面上学,之后工作生活。那伴随我们所有童年的街道、邻居,也都依稀在我们的记忆里。毕业后的我们,面对生活也该坚强。想要更丰富的生活,就要更努力向前,更兴高采烈的活着。
  •     另一版
  •     大一时买来读的。
  •     我读的不是这个版本,是浙江文艺出的——我喜欢这种能驾驭的长篇的形式,文字不美,但传达了作家的写作精神。
  •     逗逼一大街
  •     每一篇都很喜欢。尤其是《劳拉》
  •       最近在看岚和杜丽都推荐的《米格尔街》。 真的是很棒, 我在临睡前拿起来,不知不觉读了一大半, 害怕吵醒正在睡觉的人, 就到厕所里读。 奈保尔是印度移民,在英国长大, 他生长在一个贫民窟里, 就是米格尔街。 这条街上,住灵域www.yd560.com着各种各样的神奇人物: 疯子,诗人,智者,小丑,弱者,浪荡的母亲,想跳出下水道的卫生球…… 他写每一个人的命运: 疯子的现实,诗人的死亡,智者终于被生活洗得平庸
  •       在我记忆中,也有一条“米格尔街”,足有十年长,几乎延伸到了我整个童年的尾巴。搬出去后我只顾为新家所在的公寓式的单元楼欢呼,并且有了名正言顺的属于自己的房间,有了木地板和墙纸。我的“米格尔”——每层楼是街道式的房间布局,每户人可以拥有其中的一或两间,楼道尽头是公共厕所和妇女洗衣洗菜的地方,楼道里停放着小孩子的自行车,门都习惯打开着——早已被我抛到九霄云外。在那个年代,还没有普及移动设备可以供人远途联系,我与“米格尔”就断绝了来往。直到六年后我初中毕业,已经开始萌芽的、古诗里形容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绪把我拽了回去。那天我走过了以前住的五楼楼道,一样的灰暗,但是早就安静得没了小孩子的吵;我到了洗衣服的地方,想起小时候痛哭着在这里为一条死去的金鱼送别;我经过女孩子们一起跳皮筋的楼梯转角,消防栓都还在。我悄悄地看着还是打开的门里走动的脚,却再也不敢像小时候那样自顾自地掀起门帘走进去看电视和蹭饭吃。这天晚上我回家,到了门紧锁着的公寓里,脱了鞋踩着木地板走进我自己房间,决心再也不回“米格尔”了。
      直到现在我只是偶尔从父母的口中探听到一些我的“米格尔”的事:以前的居民都陆续搬了出去,来到“繁华的热闹的和更加紧凑的”都市森林里住下;还有一些人走向没落或者一些别的人已经入土的小心翼翼的话。有着一段“米格尔街”记忆的人最终都得离开它。奈保尔离开特里尼达后也不愿再回去,“如果这样做我将会死——死于知识、智力的饥渴”。 我也离开了我的“米格尔”,并决定与之相关的一切都停留在时间轴的左侧。
      “当我回到这里时,却发现,我回到的已不再是属于我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讲,当我还是个小孩时,当我从未想过这个岛是否属于我的岛时,那时,它还是属于我的。”
      
      不过读完之后,我在想名为《米格尔街》的一幅画,背景几乎没有,是渲染开去的赭石和紫,甚至没有横面和竖面空间的明确分界,就像马奈的《吹笛的少年》。街上有一颗芒果树,很高很大,和一棵可可树以及李子树;树下的理发店只有一条长凳和破桌子,堆了厚厚的报纸;背后几座乱倒的房屋,有粉红的房子但只刷了一半,有一间门紧锁着;一辆蓝色卡车停在几辆吉普车旁边,吉普车里有美国国旗和酒瓶;地上写着“学校”这个单词。不确定是不是应该画上居民,但确定街上没有路灯和阳光的影子,可以有几张船票和彩票根散落成垃圾,和一些烟火棒烧尽后的尸骨;墙上贴着几张自制的竞选宣传单,墙的那头可以听到奶牛叫和狗吠。没错,好像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找得到这条街。这里的居民开着无所谓的玩笑,说着不着边际的妄想,除了正在说话的那个人就没人当真。好像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也能找得到这样的居民。现实得一塌糊涂。
      
      每个人有选择作家的方式,或者说“对上了口味”。《米格尔街》只适合这样的写法,冷暖悲喜就是从朴素的文字里飘出来的跟书页一样薄薄的味道,偶尔几剂诙谐的腔调是一个人浪漫主义的不自觉流溢,也只有懂的人才能欣赏。一条街,几个人,当然不足以说明整个世界,但事实就是这么饱满和真实的。在我过去的“米格尔”中,也只有几个让我愿意心酸着回忆的人,几个再不会见面的玩伴。我相信父母也不会想再回到我们的“米格尔”,夜晚雷阵雨过后过道很难打扫,那个地方和那段日子都是涩的。
      即使是以孩子的角度轻描淡写的叙述的故事,也读得一种优雅的感伤和孤独。这跟我们离开自己的“米格尔街”,选择到别处长大的感觉是一样的。回忆里才看得到真正的自己,原来这一路我是这么走来的。
      
      总有一天,我足够老、容貌已经变得可以不用给任何事物考虑留有情面的时候,我当然会像奈保尔“对这个小岛的兴趣已经到头了”一样,再也懒得去带着宽容的心情擦拭我的“米格尔”情节。
      但现在,我真切希望那天别到来。
      
  •     疯子曼曼.
  •     奈保尔的作品。
  •     看不懂…
  •     补记
  •     短篇集,每篇都很有力度。
  •     在还需要看老师脸色的苦逼岁月里,我作为一个并不循规蹈矩却也叛逆不足的学生,唯一的乐趣只剩下淘书。
    我怎么这么喜欢这一句呢~
  •       回来泡了点茶,就着从西安带回来的杏干当茶点吃。
      
      这次买的乌龙虽然贵点,但真的蛮不错,喝起来让人想起“珠圆玉润”这个词。清清淡淡的,仿佛能疏肝顺肺,心情好了不少。
      
      杏也不错,天然的味道,应该没有使劲加糖。我对回民的印象又好了几份,他们卖的羊肉不掺假的,因为他们信报应。
      
      -------------
      
      读这本小册子,让我想起了卡佛。卡佛也是这么写文章的吧。他们不会直接告诉你人生大义,所有故事都蕴藏在人与人的交集中。
      
      旁观灵动的文字,看似不经意的描述着少年的经历,写作其实是种天赋,你不仅要有文字的功力,还得有双灵敏的眼睛。那些获大奖的作家,本身可能都保守敏感与情绪化的折磨。他们记得一些事情太清楚,藏着难受,写出来,也许能轻松些。
      
      在这些看似零散,其实能贯穿成一个微型社会的故事里,全部都是卑微却顽强的人类写照,会爱,会恨,会堕落,会迷茫,走不出生活的小圈,走不出人性的狭隘。
      
      也正是这些从小见大的对于卑微的怜悯,让奈保尔获得了诺贝尔吧。他兴许是他超越卡佛的地方。又或者说,卡佛比奈保尔看得更透,他说都懒得说了。
      
      至于我?也别说什么看透、人世了。搞笑。
      
      看不透的。
      
      那些经历过、书写过、最后自杀的人都证明了,就算看透了,终有一死。
      
      星星终有暗淡的那天。
      
      得过且过吧。
      
  •     读到了很多个父亲。
  •        讲沃兹沃斯这篇是我看到至今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围绕一位诗人与我的故事展开一系列的思考,诗人的不拘小节,生活惬意及对自然事物的独到看法都表现了沃兹沃斯是每个街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全文以我与诗人的相处过程为线索,讲述了我在与沃兹沃斯不断的接触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学会领悟生活的价值,观察身边的人与事,用平静的心去看待。
      从陌生到熟悉,从疑惑到体悟,我与沃兹沃斯在诗人的世界里不断畅想,我想那是作者在米格尔街上生活地最愉悦的时光。
       等写完那首伟大的诗,你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作者与沃兹沃斯美好的愿望将在那天消逝,他躺在小床上,看上去是那么虚弱、苍老,我真想大哭一场。
       当沃兹沃斯生命垂危的时刻,他告诉了“我”,他不是什么诗人,作诗,少年故事什么的都是假的的时候,我哭了。
      哭着回家,看到什么都哭,像是诗人。这里又用了前后呼应,以惊人的结尾将小说推向最高潮。
       一切好像沃兹沃斯从来没有来到过这个世上一样...
       沃兹沃斯没有作诗,但与他的经历促使作者的写作中带有对世界,对人的真情流露。他教会了如何看待世界,如何欣赏世界。
       米格尔街因为沃兹沃斯而充满传奇,世界因为沃兹沃斯会有那么一些改变...很美。
  •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 米格尔街和米格尔街上人,都像盐一样平凡,像盐一样珍贵!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 S. 奈保尔成名作,获毛姆文学奖 / 《米格尔街》糅合了契诃夫式的幽默和特立尼达岛居民即兴编唱的小调,确立了奈保尔作为幽默家和街头生活作家的地位。——诺贝尔奖授奖辞
      
      《米格尔街》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诺奖得主奈保尔的作品。由17个平行展开的短篇小说精心编织而成,各篇小说相对独立,但小说与小说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穿插,形成在纵横两个维度彼此交互的结构。
      
      主要内容:
      
      米格尔街生活着一群有脾气、有盼头的小人物:“哲学家”波普,要做一样叫不出名字的东西;“艺术家”摩根,扬言美国国王会来买他的花炮;“诗人”布莱克•华兹华斯,在写一首全世界最伟大的诗;“疯子”曼曼,频频参加议员竞选;“机械天才”巴库,百折不挠地改造一辆辆进口汽车…...
      
      
  •        在我将要走出自己的“米格尔街”之前,我有幸在专栏作家小宝的新书里挖到了这个名字——奈保尔。同样在不久后的几天内在图书馆里借到了一本奈保尔的成名作《米格尔街》。关于米格尔街,如同读者自己生活的那个童年环境一样,放眼看看现在的生活真是让人觉得无趣。
      
       我们已经变得不想和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甚至有时觉得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统统死亡五分钟,只让自己一个人活着,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这种想法是因为我们已经将自己隔离与外部世界,而找不到一个真正可以理解自己的人。在这个时候宁愿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类或者物种懂得自己的语言,也不希望在一堆人群里让对方用异样的眼神来界定自己是否正常。
      
       当年我们还不是住在公寓里,将房门紧锁的时候。我在房前的街道上也认得这么一些人。男女老少,他们或用一些可恶的话语对你说一些无关精要的废话,或者就是善良的微笑便随着他们的轻抚在我的头上产生某种人世间最纯洁的爱意。
      
       随后,通过官方认证,我们的住房条件都开始有了提高,于是我们就开始不在街上溜达,也没有了灼热的烈日下或在冷冽的寒风中无所事事地寻求乐趣的日子。我们打开电视,看着罐头笑话在我们的思维中深耕发芽,然后将这些并不美丽的花朵摘给自己喜爱的朋友看,博取对方的仅仅一秒半的微笑。我们很满足,因为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去取悦他人,将生活中的欢乐和痛苦带给一个邻居一同分享。
      
       我在自己的“米格尔街”上同样遇到过会修纳鞋底的别家叔叔,会做衣服的别家阿姨,冬天只要太阳好,便会拿一把小藤椅在阳光下做针线的老奶奶,同样也会有一群小兄弟,他们会带我去附近的废工地里爬水管玩,在水管里精心地编制我们能够想象的出的故事情节。
      
       直到某一天,这些人同街道以及房子一同消失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在多年后的某一天,我回到当年自己的“米格尔街”时,我甚至已经不知道我原先的家门是朝里还是朝外开。
      
  •     精彩绝伦
  •       谁的故事都值得搬上大屏幕,包括你我。
      
      最后感动人们的,往往不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贴近生活的真实感。
      
      记得《黑客帝国》里有一段类似于这样的话:开始时创造的母体是非常美好的,没有痛苦,但却发现人类无法适应,没有痛苦并不令他们快乐和长寿。
      
      人类好像会因为没有痛苦而感到痛苦。
      
      不管怎么说,看完《米格尔街》至少让我感到释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面对的难题。
      
      就像《黑客帝国》里的另一句台词:“活了这么久,我领悟到一个道理,就是我们总是无法随心所欲。”
      
      尽管如此,生活并不乏味。
      
      《米格尔街》的人不是生来就卑贱,他们大多数人都心怀梦想。波普充满创造力,他总是想做出个没有名字的东西。伊莱亚斯想成为一名医生。华兹华斯是个诗人,他让世界变成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地方。赫瑞拉太太愿意为了所爱之人放弃富足安稳的生活。然而他们多数人被生活屈打成招,放弃或者隐藏起了最初的梦想,回到了平凡的生活。
      
      波普开始做莫利斯式的家具,伊莱亚斯成了清洁车夫,华兹华斯在绝望中死去,赫瑞拉太太回到了原来丈夫的身边。梦想就像一段变奏,人们最终还是回到了似乎早已设定好的生活轨道。
      
      不过,“生活如此绝望,人们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这是一种本能。
      
      当你无力改变现状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接受,而且最好是彻底地、真心实意地接受。
      
      “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活得精彩。”
      
      “只要不放弃,你终将会遇到爱你的那个人。”
      
      一度我对这样的话嗤之以鼻,因为我知道生活不是这样的。你再努力,也有可能一文不值,甚至你越用力,就越适得其反。即使你不放弃,坚持到底,也有可能永远遇不到对的人,这个世界上当然就是有些人,永远也不会有人去爱。
      
      但是后来我发现,戳穿这些谎言的人才是愚蠢的。
      
      过得快乐比较重要,是否真实并不重要。
      
      不然要怎么样呢。承认生活让人绝望,然后孤独终老吗。
      
      不如自己找些乐子,或者找些托词,在绝望的生活中,依然满怀希望地活下去。
      
      生活总要继续,这是高于一切的法则。
      
  •     其实我觉得这就是奈保尔最好的小说,也是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小说集之一.
  •     上学时读着不明白 毕业后回到家发觉每人都有一条米格尔街
  •     我没朝后看,只看着我前面自己的影子,一个在柏油路面上跳动着的小不点
  •     这个短篇集最早见到的,那时候作者还没有获奖,但我还是被作者的宗主国情结深深感染了....
  •     写得很好
  •       在还需要看老师脸色的苦逼岁月里,我作为一个并不循规蹈矩却也叛逆不足的学生,唯一的乐趣只剩下淘书。而我大概又是偏爱看街景和小巷的,中学的时候一本刘墉先生的《那条时光流逝的小巷》不知已多少次让少年的心为之神往。
      
      奈保尔的核心文集早在四年前就已经收入书柜,我承认初初决定买这套书只是因为在右上角印有‘21世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几个字。而直到四年后的今天才终于有了阅读一本书的决心。奈保尔在18岁走出了米格尔街,27岁《米格尔街》得以出版并获得毛姆奖。将近十年的阅历沉淀让米格尔街的街景在奈保尔的笔下显得格外有生气,来自这条街的每个人都活得像个吉普赛人,无知无畏地活着成了所有人的主业,这里有像上帝一样的精神病患者、内心懦弱的拳击手、不靠谱的私立学校校长、为烟火狂热的自私丈夫、像个艺术家一样的小偷木匠。站街喝酒扯淡聊天是生活必需品,学历文凭让人敬而远之。也许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们总是有很多相似性的,想象着文章里面所描述的这条在西印度群岛特立达尼脏乱无序的街,脑海里面浮现的却是凌晨夜宵摊上五湖四海的哥们姐们胡吹海侃、学校垃圾街口飘着地沟油的烧烤店奶茶铺、老家年轻人们看见陌生人谨慎好奇的眼神。而18岁的奈保尔也在1949年的特立尼达读到了绝望,无责任猜想18岁的海关工作人员奈保尔假如没有因母亲一句劝说而决定留学,他可能也仅仅是米格尔街头的一个拎着酒瓶嘲笑他人毫无希望却乐此不疲的普通人,在人们匆匆地祷告声中离开人世。
      
      《米格尔街》的最后一小节中,奈保尔描述了自己在去机场前莫名其妙的踢翻了一罐牛奶的情节。从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生活的结束,就如同一场戏剧结束总需要拉下了帘子来,而那些依依不舍的人们总会哭泣。但即使他人不舍,自己仍然需要前行或者离开,作为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眼里不能含有泪水,只需对他人报以宽慰及微笑。奶瓶倒下了,生活还在继续,米格尔街上的日与夜仍在每个有梦想破碎的地方一次次重演。
  •       主要讲述了:小说大师V.S.奈保尔初试啼声的成名作。十七个如刀锋般闪亮的短篇小说。一幅线条简洁传神的速写众生像。冷峻而细腻,幽默而伤感。马尔克斯、帕慕克、略萨和阿来皆为其拥趸。《米格尔街》也是一个伟大作家的成名作,V.S.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诚意推荐。十七个如刀锋般闪亮的短篇小说。一幅线条简洁传神的速写众生像。冷峻而细腻,幽默而伤感。
      
  •     很具讽刺性的文章,你想发笑但又觉得这点小事不好笑。
  •        读完v.s.奈保尔的短篇小说集,我直跺脚,不急因为这书里的十七个短篇精彩绝伦,也因奈保尔是在二十二岁写出而感到嫉妒。《米格尔街》由十七个看似独立又有着联系的短篇小说组成,其结构与现今用多个短篇构成一部长篇的流行做派十分相似,但奈保尔的高明在于每个短篇都趋于完美,即使抓取其中一篇,也可登大雅之堂,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是讲一个诗人故事的《布莱克·沃兹沃斯》,其次是《焰火师》、《母亲的天性》、《告别米格尔街》和《叫不出名堂的事》,奈保尔用了精准、优质的语言书写了生活在米格尔街人的生活百态,沉静其中,常常不经意被一个词、一句话所感到,如“我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我妈搞了个小小的酒会,有点像遗体告别”,即伤感又庄重。
      
       在《米格尔街》中,那些小人物,或悲或喜,都特别容易触动人心,他们的生活和热情皆扎根于日常的、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如卡车、牛奶瓶等,奈保尔不惜花重笔墨,写他们之间的谈话,充满了人物内心的直露表达,还原了生活的气质,反而在传统小说里十分注重离奇性的高潮情节很少着墨,大多一笔而过,许是奈保尔在文学概念上认为:书写暴风雨前的宁静与骚动比写暴风雨更有感染力。
      
       此外,奈保尔在多个短篇中用了婚姻试图表达移民的主题。婚姻是男女的结合,生育则是婚姻结晶的表现,在《母亲的天性》中,生了八个孩子却有七个父亲的劳拉让人印象深刻,七个父亲作为漂流者,与劳拉发生关系,孕育孩子,但谁最后都没有留在劳拉身边,即使是纳撒尼尔,他长期与劳拉在一起也不是因为爱,这种非正常的结合关系,似乎隐喻着移民的尴尬身份。在米格尔街上,像海特、乔治、博加特等这些人,他们总处在要摆脱米格尔街的困境中,走出去和走回来成了这部小说集中多次出现的情节,也是奈保尔对移民与文化生活的思考,并时刻以人的关怀为主,所以,读到最后,我对里面的每个人物,几乎剩下的是感慨。
  •     想到许西了。我爱许西
  •     彻底泪目。
  •     有意思的短篇
  •     闹市的平民生活
  •     奈保尔
  •       一条街道,挤满了各种各样的面孔。在路人看来,这里可能就是个贫民窟,而对于居住在这条街上的人来说,这里就是天堂。这种街道出现最多的地方莫过于乡下的村庄了,而且,几乎每条街道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人,和谐或不和谐。
      这本书无疑就是描写着这样的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景象,更像是将文字转换成一只漆黑的炭笔一样,刻画着他们的脸庞,就连脚趾也刻画到骨头里,骨子里的孔洞。奈保尔先生用着一种轻松的笔调来描写,略带诙谐,透过一个小伙伴的眼光来观察着,固当中也让人看到那个时代的孩子的成长。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亦或是让我感觉很有趣的一篇文章是《母亲的天性》中关于劳拉的描写,开头便写到“我敢说劳拉保持了世界记录 ,劳拉有八个孩子。这倒没啥稀罕。不过,这八个孩子却有七个父亲。真要命!”而在上一篇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全都惊呆了“。对,这时他们都还是小伙伴。不免让我笑了一下,不过我也惊呆了。
      这本书读起来不是很难理解,通过一个已经长大的人回忆起孩童时代的种种,就像你在回忆你自己的记忆一般。我想,在读这本书的人或许会边读边将自己记忆中的某个人物代入进去,或许你会看见你自己的影子。你早上跟朋友间的问候:”嘿,胖子。”就像“每天早上,海特起床后,便骑在他家阳台的栏杆上,朝对面喊道:‘有什么新鲜事么,博加特?’博加特在床上翻个身,用别人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轻声咕哝着:‘有什么新鲜事么,海特?”一般。我喜欢这样子问候我的朋友,但是他却不怎么样回答我,可能我不胖吧。而在里面的很多情节是很有趣的,人物间的关系似乎不用去考虑,他跟他为啥就这样子,处理得很是自然。即使他们之间有矛盾的存在,但是看起来就是很和谐。
      而各种各样的人存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这本书所描写的可能在现在看来就是天堂般的存在。但是我想是没多少人愿意前往那个天堂的,因为那里很穷,贫民窟。现在的我们,很富,就像地狱的岩浆一般准备时时刻刻喷发出来,淹没这个地表。
      还好,我是居住在乡下的。不过,巷子有点短,容纳不了那么住户。不过,各家各户的房子很多都是只有两层,用瓦窑片当屋顶。猫可以在上面奔跑。
  •       《择业》:伊莱亚斯,那种从期望的高度跌落的人。《择业》,是个简洁残忍的故事。尤其是结尾轻描淡写地写出“我”得了二等文凭,穿上了卡其布制服。现实是赤裸裸的残酷,不容分说,不按既定的方向给予你所想的一切,我想最令伊莱亚斯暴躁的无非是这世界对自己毫不留情面的嘲讽,这种情感如同家境一般的屌丝觉得女神的目光有点暧昧因而费尽心思卖弄以博得她的好感,到头来发现完全没那回事,更不能接受的是女神跟另一个不起眼的同伴在一起了。对自己已逝年华的不堪回首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布莱克•沃兹沃斯》:”你成为一个诗人以后,任何一件事都会使你哭出来的.”
      B•沃兹沃斯说:“嗳,咱们到草坪上躺一会儿,看看天空,我想让你猜猜那些星星离我们这儿有多远。”
      “二十岁的时候,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这时,仿佛就发生在我眼前一样,他的脸骤然变得更加苍老,疲倦。“可那。。。。。。那已是很久以前的事啦。”
      知道《米格尔街》这部小说也是从这篇开始的,初读它就撞入了我的心,布莱克•沃兹沃斯,这才是真正的文艺青年,他的存在孤独纯真又有些淡淡的忧伤,他仿佛不染尘埃,宛若天使般,看蜜蜂,泪腺也发达,感情从不经意间的细微之处流露得剔透。关于他生命的尽头再也没有说起他的那首诗,我感到很感伤,其实,假若自诩为诗人,诗并不是最重要的,诗一样的人生才是最为本质的,因而,无疑,布莱克•沃兹沃斯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     讽刺又幽默,这条街似乎聚集了各样的人。文字里带着辛酸,却又有深情。
  •     那个在东宇找到的,立刻买回去,一口气读完的书
  •     这本书写的真是非常棒,冷静,幽默。评论里有个红人说奈保尔的方法是“作展示,不分析”,我倒觉得他克制的笔下挑取的片段正是奈保尔想分析给读者的原因。沃茨沃斯先生,没有名字的东西,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名篇,尤其是布莱克·沃茨沃斯,太动人了。
  •     睡前童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