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著中国通史(上下)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11333049
作者:吕思勉
页数:66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婚姻《易经》的《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这是古代哲学家所推想的社会起源。他们以为隆古的社会,亦像后世一般,以一夫一妇为基本,成立一个家庭,由此互相联结,成为更大的组织。此等推想,确乎和我们根据后世的制度,以推想古代的情形的脾胃相合。所以几千年来,会奉为不刊之典。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却大是一个疑问了。自有历史以来,不过几千年,社会的情形,却已大有改变了。设使我们把历史抹杀了,根据现在的情形,去臆测周、秦、汉、魏、唐、宋时的状况,那给研究过历史的人听了,一定是一场大笑话,何况邃古之事,去今业已几万年几十万年呢?不知古代的真相,而妄以己意推测,其结果,必将以为自古至今,不过如此,实系因缘起灭的现象,都将认为天经地义,不可变更。这就将发生许多无谓的争执,不必要的保守,而进化的前途被其阻碍了。所以近几十年来,史前史的发见,实在是学术上的一个大进步。而其在社会组织方面,影响尤大。据近代社会学家所研究:人类男女之间,本来是没有什么禁例的。其后社会渐有组织,依年龄的长幼,分别辈行。当此之时,同辈行之男女,可以为婚,异辈行则否。更进,乃于亲族之间,加以限制。最初是施诸同母的兄弟姊妹的。后来渐次扩充至凡同母系的兄弟姊妹,都不准为婚,就成所谓氏族了。此时异氏族之间,男女仍是成群的,此一群之男,人人可为彼一群之女之夫;彼一群之女,人人可为此一群之男之妻;绝无所谓个别的夫妇。其后禁例愈繁,不许相婚之人愈多。于是一个男子,有一个正妻;一个女子,有一个正夫。然除此之外,尚非不许与其他的男女发生关系。而夫妻亦不必同居;其关系尚极疏松。更进,则夫妻必须同居(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关系更为永久,遂渐成后世的家庭了。所以人类的婚姻,是以全无禁例始,逐渐发生加繁其禁例,即缩小其通婚的范围,而成为今日的形态的。以一夫一妻的家庭,为元始的男女关系,实属错误。主张一夫一妻的家庭,为男女元始关系的形态的,不过说: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猿猴已有家庭,何况人类?然谓猿猴均有家庭,其观察本不正确(详见李安宅译《两性社会学》附录《近代人类学与阶级心理》第四节,商务印书馆本)。即舍此勿论,猿猴也是人类祖先的旁支,而非其正系。据生物学家之说,动物的聚居,有两种形式:一如猫虎等,雌雄同居,以传种之时为限;幼儿成长,即与父母分离;是为家庭动物。一如犬马等,其聚居除传种外,兼以互相保卫为目的;历时可以甚久,为数可以甚多;是为社群动物。人类无爪牙齿角以自卫,倘使其聚居亦以家庭为限,在隆古之世,断乎无以自存;而且语言也必不会发达。所以元始人类的状况,我们虽不得而知,其为社群而非家庭,则殆无疑义。猿类的进化不如人类,以生物界的趋势论,实渐走上衰亡之路,怕正以其群居本能,不如人类之故。而反说人类的邃初,必与猿猴一样,实未免武断偏见了。何况人类的性质,如妒忌及性的羞耻等,均非先天所固有(此观小孩便可知。动物两性聚居,只有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两种形式,人类独有一妻多夫,尤妒忌非先天性质之明证);母爱亦非专施诸子女等,足以证明其非家庭动物的,还很多呢。现代的家庭,与其说是原于人的本性,倒不如说是原于生活情形(道德不道德的观念,根于习惯;习惯原于生活)。据社会学家所考究:在先史时期,游猎的阶级极为普遍。游猎之民,都是喜欢掠夺的,而其时可供掠夺之物极少,女子遂成为掠夺的目的。其后虑遭报复;往往掠夺之后,遗留物件,以为交换。此时的掠夺,实已渐成为贸易。女子亦为交换品之一。是为掠夺的变相,亦开卖买的远源。掠夺来的女子,是和部族中固有的女子地位不同的。她是掠夺她的人的奴隶,须负担一切劳役。此既足以鼓励男子,使之从事于掠夺,又婚姻之禁例渐多,本部族中的女子,可以匹合者渐少,亦益迫令男子从事于向外掠夺。所以家庭的起源,是由于女子的奴役;而其需要,则是立在两性分工的经济原因上的。与满足性欲,实无多大关系。原始人除专属于他的女子以外,满足性欲的机会,正多着呢。游猎之民,渐进而为畜牧,其人之好战斗,喜掠夺,亦与游猎之民同(凡畜牧之民,大抵兼事田猎),而其力且加强(因其食物充足,能合大群;营养佳良,体格强壮之故),牧群须人照管,其重劳力愈甚,而掠夺之风亦益烈。只有农业是源于搜集的,最初本是女子之事。低级的农业,亦率由女子任其责。其后逐渐发达,成为生活所必资。此时经济的主权,操于女子之手。土田室屋及农具等,率为女子所有。部族中人,固不愿女子出嫁;女子势亦无从出嫁;男子与女子结婚者,不得不入居女子族中,其地位遂成为附属品。此时女子有组织,男子则无(或虽有之而不关重要),所以社会上有许多公务,其权皆操于女子之手(如参与部族会议,选举酋长等。此时之女子,亦未尝不从事于后世家务一类的事务,然其性质,亦为公务,与后世之家务,迥乎不同),实为女子的黄金时代。所谓服务婚的制度,即出现于此时。因为结婚不能徒手,而此时的男子,甚为贫乏,除劳力之外,实无可以为聘礼之物之故。其后农业更形重要,男子从事于此者益多。导致以男子为之主,而女子为之辅。于是经济的主权,再入男子之手。生活程度既高,财产渐有赢余,职业日形分化。如工商等业,亦皆为男子之事。个人私产渐兴,有财富者即有权力,不乐再向女子的氏族中作苦,乃以财物偿其部族的损失,而娶女以归。于是服务婚渐变为买卖婚,女子的地位,又形低落了。以上所述,都是社会学家的成说。返观我国的古事,也无乎不同。《白虎通义•三皇篇》说,古代的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这正是古代的婚姻,无所谓夫妇的证据。人类对于男女性交毫无限制的时代,去今已远,在书本上不易找到证据。至于辈行婚的制度,则是很明白无疑的。《礼记•大传》说宗子合族之礼道:“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名著而男女有别。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谓弟之妻为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这正是古代婚姻但论辈行一个绝好的遗迹。这所谓同姓,是指父系时代本氏族里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老太爷,老爷,少爷们。异姓,郑《注》说:“谓来嫁者,”就是老太太,太太、少太太们。从宗,是要依着血系的枝分派别的,如先分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统率其所属的房分之类,参看下章自明。主名,郑《注》说:“主于妇与母之名耳。”谓但分别其辈行,而不复分别其枝派。质而言之,就是但分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而不再问其孰为某之妻,孰为某之母。“谓弟之妻为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翻做现在的话,就是:“把弟媳妇称为少太太,算做儿媳妇一辈,那嫂嫂难道可称为老太太,算做母亲一辈么?”如此分别,就可以称为男女有别,可见古代婚姻,确有一个专论辈行的时代,在周代的宗法中,其遗迹还未尽泯。夏威夷人对于父、伯叔父、舅父,都用同一的称呼。中国人对于舅,虽有分别,父与伯叔父、母与伯叔母、从母,也是没有分别的。伯父只是大爷,叔父、季父,只是三爷、四爷罢了。再推而广之,则上一辈的人,总称为父兄,亦称父老。老与考为转注(《说文》),最初只是一语,而考为已死之父之称。下一辈则总称子弟。《公羊》何《注》说:“宋鲁之间,名结婚姻为兄弟。”(僖公二十五年)可见父母兄弟等,其初皆非专称。资本主义的社会学家说:这不是野蛮人不知道父与伯叔父、舅父之别,乃是知道了而对于他们仍用同一的称呼。殊不知野蛮人的言语,总括的名词虽比我们少,各别的名词却比我们多。略知训诂的人皆知之(如古鸟称雌雄,兽称牝牡,今则总称雌雄,即其一例)。既知父与伯叔父、舅父之别,而仍用同一的称呼,这在我们,实在想不出这个理由来。难者将说:父可以不知道,母总是可以知道的,为什么母字亦是通称呢?殊不知大同之世,“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生物学上的母虽止一个,社会学上的母,在上一辈中,是很普遍的。父母之恩,不在生而在养,生物学上的母,实在是无甚关系的,又何必特立专名呢?然则邃初所谓夫妇之制和家庭者安在?《尔雅•释亲》:兄弟之妻,“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这就是现在的妯娌。而女子同嫁一夫的,亦称先生者为拟,后生者为娣。这也是辈行婚的一个遗迹。社会之所以有组织,乃是用以应付环境的。其初,年龄间的区别,实在大于两性间的区别(后来受文化的影响,此等区别,才渐渐转变。《商君书•兵守篇》说,军队的组织,以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其视年龄的区别,仍重于两性的区别)。所以组织之始,是按年龄分辈份的。而婚姻的禁例,亦起于此。到后来,便渐渐依血统区别了。其禁例,大抵起于血缘亲近之人之间。违犯此等禁例者,俗语谓之“乱伦”,古语则谓之“鸟兽行”,亦谓之“禽兽行”。惩罚大抵是很严重的。至于扩而充之,对母方或父方有血缘关系之人,概不许结婚,即成同姓不婚之制(中国古代的姓,相当于现在社会学上所谓氏族,参看下章)。同姓不婚的理由,昔人说是“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氏》僖公二十三年郑叔詹说)。“美先尽矣,则相生疾。”(同上昭公七年郑子产说)。又说是同姓同德,异姓异德(《国语•晋语》司空季子说),好像很知道遗传及健康上的关系的。然(一)血族结婚,有害遗传,科学上的证据古人未必知。(二)而氏族时代所谓同姓,亦和血缘远近不符。(三)至谓其有害于健康,当时更无此说。然则此等都是后来附会之说,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理由。以实际言,此项禁例,所以能维持久远的,大概还是由于《礼记•郊特牲》所说的“所以附远厚别”。因为文化渐进,人和人之间,妒忌之心,渐次发达,争风吃醋的事渐多,同族之中,必有因争色而致斗乱的,于是逐渐加繁其禁例,最后,遂至一切禁断。而在古代,和亲的交际,限于血缘上有关系的人。异姓间的婚姻,虽然始于掠夺,其后则渐变为卖买,再变为聘娶,彼此之间,无复敌意,而且可以互相联络了。试看春秋战国之世,以结婚姻为外交手段者之多,便可知《郊特牲》附远二字之确。这是同姓不婚之制,所以逐渐普遍,益臻固定的理由。及其既经普遍固定之后,则制度的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威权,更不必要什么理由了。

前言

我在上海光华大学,讲过十几年的本国史。其初系讲通史。后来文学院长钱子泉先生说:讲通史易与中学以下的本国史重复,不如讲文化史。于是改讲文化史。民国二十七年,教育部颁行大学课程;其初以中国文化史为各院系一年级必修科,后改为通史,而注明须注重于文化。大约因政治方面,亦不可缺,怕定名为文化史,则此方面太被忽略之故。用意诚甚周详。然通史讲授,共止一百二十小时,若编制仍与中学以下之书相同,恐终不免于犯复。所以我现在讲授,把它分为两部分: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联结,以便两面兼顾。此意在本书绪论中,业经述及了。此册系居孤岛上所编,参考书籍,十不备一,而时间甚为匆促。其不能完善,自无待言。但就文化的各方面加以探讨,以说明其变迁之故,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此等书籍,现在似尚不多,或亦足供参考。故上册写成,即付排印,以代钞写。不完不备之处,当于将来大加订补。此书之意,欲求中国人于现状之所由来,多所了解。故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又多引各种社会科学成说,以资说明。亦颇可作一般读物;单取上册,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参考之用。其浅陋误缪之处,务望当代通人,加以教正。    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    吕思勉识

名人推荐

诚之师不修边幅,但绝无一言半句闲言旁语掺入,而时有鸿议创论。——钱穆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严耕望先生许多精彩通观评论,直击要害,能传达出常人轻易看不出的历史意韵。——王家范“积一代之智慧,备百世之长编”。——王毓铨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诚之师不修边幅,但绝无一言半句闲言旁语掺入,而时有鸿议创论。——钱穆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严耕望先生许多精彩通观评论,直击要害,能传达出常人轻易看不出的历史意韵。——王家范“积一代之智慧,备百世之长编”。——王毓铨

内容概要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了解中国历史。历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书籍目录

自序 / 001
绪 论 / 001
第一章 婚 姻 / 009
第二章 族 制 / 035
第三章 政 体 / 053
第四章 阶 级 / 071
第五章 财 产 / 091
第六章 官 制 / 115
第七章 选 举 / 133
第八章 赋 税 / 155
第九章 兵 制 / 177
第十章 刑 法 / 203
第十一章 实 业 / 225
第十二章 货 币 / 247
第十三章 衣 食 / 265
第十四章 住 行 / 287
第十五章 教 育 / 307
第十六章 语 文 / 323
第十七章  学 术 / 341
第十八章 宗 教 / 375
第十九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 001
第二十章 中国史的年代 / 009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开化 / 013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 023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 031
第二十四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 039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 045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 051
第二十七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 057
第二十八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 065
第二十九章 前汉的衰亡 / 073
第三十章 新室的兴亡 / 079
第三十一章 后汉的盛衰 / 085
第三十二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 093
第三十三章 晋初的形势 / 099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乱(上) / 105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乱(下) / 111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 117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 127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 133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 139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 145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 153
第四十二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 161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积弱 / 167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 175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 185
第四十六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 193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 199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兴亡 / 205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 213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 217
第五十一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 225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乱 / 233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 241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 249

编辑推荐

《吕著中国通史(上):中国文化史》编辑推荐:吕思勉被中国史家公认为史籍读得最多的大师。他将二十四史通读数遍,至今传为史家美谈。以治学严谨而著称的海外史学家严耕望,将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列,称为中国“现代史学四大史家”。《吕著中国通史》是吕思勉最为成熟的通史作品,叙写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并且意在揭示中国历史演进的规律,尤其注重制度沿革和文化流变,是不可替代的通史教科书。

作者简介

《吕著中国通史(上):中国文化史》内容简介:《吕著中国通史》以传统国史为据分上下两编,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政治历史的变革。在叙述理乱兴亡的过程中,夹叙典章制度、个人点评,倾注了吕思勉先生一生的真知灼见,能够给读者提供中国历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知识,是最权威、最经典、最完整的中国通史著作。


 吕著中国通史(上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不错,是正品,内容看了一些,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
  •     作者在书中流露出的民族感有些过于强烈,看此书应该有自己的见解,见仁见智
  •     不错,只是背面好像摩擦过
  •     很久才到货,到了以后到处都很脏,跟旧的一样
  •     收获颇丰!作者有些观点很独特,给人启发很深
  •     读这部书初读可能会有点艰涩,学术上的东西较多,而少了些许趣味,但是这里面的论点其他史书上不太能看得到。
  •     超级烂书,里面全是错字。这种书也放在亚马逊上,真是不幸!
  •     这本书好难读,是不是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太差了!跟不上呢?里面有太多的引用古文,还没有解释。唉!虽然觉得是好书,不过要读完可费劲了。
  •     内容很翔实,就是太大,读起来不方便
  •     这本史书的确不太适合非历史专业的人看,适合做研究的人看!
  •     吕先生的著作,好书值得反复读。
  •     质量不错!!!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了
  •     隔了一个暑假把下册看完,要再看多少回才能读懂先生。
  •     不错,值得一看。。。
  •     这个比全球通史好,通史,就是通俗讲义,泛泛而谈,启蒙可以,深入的不行。
  •     从形式上来说比国史大纲好读。
  •     感觉看起来有点枯燥不如钱穆写得有兴趣上册文化史 要获得一个立足之地甚难人总有尽力经营的一件事情民无效忠君的义务臣对君阶级源于教育与职业稳定性亦重要女子产育责任重而斗争力量弱 不过我已可跳出性别来看进步之一
  •     吕思勉先生的这部中国通史读来真是有趣极了
  •     喜欢,包装好,书很新无破损。
  •     为什么给3星,这3星是给作者的。货发的很快,但是出库员少给我了下册。联系客服,只能先退,返还相同价格的电子劵,后来涨价了,客服说买的话联系他们,可以补差价。我觉得态度还不错吧,就是麻烦。但是到现在还没重新买,因为手边还有许多书,就耽搁了下来,先放收藏了。
  •     婚姻、族制、政体互有影响,婚姻本不是必须,家庭更是累赘,整体与家庭完全没有关系,作者的观点现在看来依然前卫!
  •     听易教授介绍买的,书的内容很好。
  •     书底边都已经磨坏了 但是书的内容 当然还可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