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冕的意义

出版社:孟繁华 现代出版社 (2013-02出版)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514312218
作者:孟繁华
页数:38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和许多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一样,我对文学的接触最早只是由于兴趣。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炮火连天,生活动荡,朝不虑夕。我一面因每个学期的学费无着而愁苦,同时又如饥似渴地找文学作品来读,从巴金、冰心到鲁迅、郁达夫。开始是读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后来延伸到唐诗、宋词等古典作品。文学使我暂忘外界的烦忧,也使我的内心更为丰富,文学使我更为切近现实和历史的焦虑,它催我早熟。我在别人享受童年欢乐的时候,便因文学而开始感受人生的忧患。 后来,我就自己提笔写诗、写散文了。时间是1948年,我还在念初中的时候。我写那些东西,说是一种爱好,恐怕失之简单。其实,是我找到了一种传达内心苦闷和抗议的方式。那时我涉世未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也浅,只是一种积郁需要宣泄。文学就这样走进了我的生活,成为我最初的朋友。 中学到底还是没有读完。1949年,在那个历史大转折的时刻,我像当年那些怀有理想和激情的年轻人那样,离开了学校,开始了新的、痛苦的、甚至可以说是艰险的人生追求。我自信我当年的选择,不是由于浅薄,也不是由于轻信。是当年我所接触的有限的文学,使我对人生有一种向往,文学使我对真理和正义,平等和自由,以及人性的尊严的认识,具体化了。我的人生选择,是基于对当时的丑恶、黑暗和无边苦难的否定,并在现实中找到了自认为可以实现理想的转机——这就是我当年投笔从军的简单动机。那年我17岁。 我经受着艰难困苦的磨炼,不仅是环境的恶劣,生死的考验,还有纪律约束下的内心苦闷——对思想自由的渴望,等等。1955年4月我复员回乡。我听到内心强烈的召唤,一种愿望促使我选择更为合理的生活。我一面等待分配工作;一方面借来全部的中学课本准备高考。当年8月,我接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告别了从童年到少年生活过的小木屋,我的年迈的父母,溯闽江,越分水关,沿浙赣线一路北行,终于来到古都北京。我投身北大的怀抱——等待和寻找了20多年,终于在1955年金色的秋天,找到了属于我的、也属于中国的这片科学民主的圣地。 在这所校园里,我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走完中年的今天,我已鬓发斑白,竟是人生的秋景了。我把青春献给了这所校园,这所校园也以它的丰富和博大、以它的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滋养了我。 前面说过,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战乱和动荡中度过的。高中刚读完一年级,时局突变,我放下了书本,离开了学校。这一停顿便是6年。我人北大时,中学没有念完,所以说,我的中学教育是不完备的。以前我接触文学只是由于爱好,人北大后,便开始了文学的系统学习。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教育,在“学习苏联”的大背景下,开始走向新的规范。我在北大的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那时一批有名望的教授都健在,我们的授课老师的名录列开来,便是中国语言文学大师的一张长长的名单。我庆幸自己,最著名的学校、最著名的老师,还有最著名的图书馆!现在就看我自己的努力了。

后记

2003年5月,我和张志忠、王光明一起编辑了《谢冕教授学术叙录》(编辑工作主要是张志忠做的)。这是当时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倡导的,他要为已经离退休的、卓有成就的教授各编辑一部学术叙录,在内部印行,以资纪念或备研究者查考。这个活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北大尊崇学术、厚古不薄今的传统。它给老教授们的暖意.给后进的鼓舞自不待言。    转眼又是十年过去。2012年北大出版社出版了《谢冕编年文集》十二卷。文集以编年的方式收录了谢先生四十年代末期以来发表的600余万各类文字。6月26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诗意的人生和学术——《谢冕编年文集》出版发布暨学术座谈会”。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孙玉石教授、赵祖谟教授、曹文轩教授、黄子平教授、任洪渊教授、吴思敬教授以及谢先生的学术朋友、学生等四十余人参加了座谈会。我见证了与会者对谢先生由衷的爱戴和诚挚的友谊。那是这个时代不多见的感人场景。洪子诚教授以别开生面的方式主持了座谈会,会后被与会者一致评为“最佳主持人”,一时传为佳话。会议发言曾在《文艺争鸣》《南方文坛》分别发表,在此一并辑录。    谢先生60余年的文学学术生涯,影响广泛,饮誉海内外;他的人格魅力,即卓尔不群又温良恭俭让,让熟悉或不熟悉他的人,都深怀敬意深受感染。他是当代中国一个伟大的学者,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和蔼的长者和亲爱的朋友。“谢冕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和人格成就,与当下文坛和社会比较起来,他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得到彰显。    本书编辑工作,历时数月。各位师友闻讯纷纷寄来了他们的大作,让我深受鼓舞和感动。但由于我对资料把握的有限性,难免挂一漏万。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作者,选择的大多是谢先生的朋友、同事和学生。这些文字既有严肃庄重的学术讨论,也有妙趣横生的信手拈来;既有媒体访谈,也有纪事自述。读者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锯丰富有趣的谢先生。当然,要在篇幅有限的一本书里全面地展示谢先生的成就和魅力是不可能的。好在《谢冕编年文集》十二卷已经出版,那是了解谢先生的第一手、也是最重要的文献。    谨以此书先给谢先生,祝亲爱的老师身体健康、青春永驻。    孟繁华    于2012年10月8日

内容概要

孟繁华,山东邹县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辽宁省作协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评论工作。出版的主要著作有《1978:激情岁月》、《梦幻与宿命》、《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部)、《想象的盛宴》、《传媒与文化领导权》、《众神狂欢》等十余部;主编有《90年代文存》、《先锋写作文丛》、《短篇王》书系等;与他人主编有《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中国百年文学经典》、《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报刊发表理论、评论文章300余篇。连续三届获中国文联优秀文学理论批评奖,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研究成果奖。现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和前沿文化研究。

书籍目录

一、谢冕自述
文学是一种信仰
我的读书生活
风雨相伴而行
半世纪的经验
永远的校园
辉煌而悲壮的历程——《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总序
迎接新世纪祝辞
坚守精神高地——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硕士研究生迎新会上的讲话
富有的是精神——在北大中文系1997级迎新会上的演讲
治学的根本是什么——在北大中文系迎新会上的演讲
西郊夜话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01级毕业典礼上的讲辞
流向远方的水
文学的纪念(1949—1999)

二、师者风采
谢冕先生对我的影响
与谢公相忘于东湖
诗心和师风
——谢冕先生印象记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谢冕先生的人格、思想与学术活动的点滴印象
谢冕素描
谢冕先生片断素描
师道尊严
告别北大
“未名湖,一瓢水而已”
圣婴谢冕
谢冕先生的书屋
谢冕:劳莫甚焉,功莫大焉
老师谢冕
久坐太师椅——给谢冕老师
北大有个“批评家周末”
我所知道的“批评家周末”

三、谢冕研究
“知情人”说谢冕
谈论谢冕,就是谈论一个诗歌年代,谈论一种诗歌选择
通往“不成熟”的道路——《谢冕文学评论选》序
困惑之域
永不满足的追寻——评谢冕的诗歌批评
谢冕:一代人的缩影——兼论新时期诗歌流向
在边缘重返自身
谢冕与朦胧诗案
精神信念与知识分子的宿命——谢冕文学思想论纲
永远的独立思想者——谢冕与我们的时代
谢冕的“现代”——《新世纪的太阳》释义
《阅读一生》序言
世纪之交诗学家的沉思与喷发——谢冕和他的文学研究

四、谢冕的意义——《谢冕编年文集》座谈会发言辑录
在《谢冕编年文集》座谈会上的开场白
与当代中国诗歌同行——在《谢冕编年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不停地搏取,永远的诗心——为《谢冕编年文集》出版而作
凝望:文学腹地的风景
中国当代诗坛:谢冕的意义
通往80后的道路
他是“在文学中的人”
谢冕老师的“三心”以及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思——读谢冕老师的《1898:百年忧患》
看哪,这个人——门外说谢冕
诗意的学术人生——为《谢冕编年文集》出版作
批评家谢冕的生命力量
谢冕先生的性情
一般的人只能被时代所塑造——在文集座谈会上的发言

五、谢冕访谈
谢冕访谈录
工具与人文相合文学与人学统一——访北大著名批评家、诗人谢冕教授
谢冕访谈

六、学术纪事(1932—2002)

后记

编辑推荐

《谢冕的意义》介绍了谢冕先生60余年的文学学术生涯,影响广泛,饮誉海内外;他的人格魅力,即卓尔不群又温良恭俭让,让熟悉或不熟悉他的人,都深怀敬意深受感染。他是当代中国一个伟大的学者,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和蔼的长者和亲爱的朋友。“谢冕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和人格成就,与当下文坛和社会比较起来,他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得到彰显。

作者简介

《谢冕的意义》是关于谢冕先生的回忆录。《谢冕的意义》收录了《坚守精神高地——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硕士研究生迎新会上的讲话》;《富有的是精神——在北大中文系1997级迎新会上的演讲》;《治学的根本是什么——在北大中文系迎新会上的演讲》;《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01级毕业典礼上的讲辞》等文章。


 谢冕的意义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主要收录了谢冕老师自己的学术与人生自述、访谈录以及他的弟子们、后学们写关于他的各类文章,可以为读者了解谢老师的性情、趣味、对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历史贡献等提供很好的材料。第六部分的谢冕先生学术纪事编年很有参考价值。由于是编选文章结集出版,难免出现水平稂莠不齐的现象,这看来也是无可奈何的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