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楼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1
ISBN:9787540706562
作者:(苏联)亚·伊·索尔仁尼琴
页数:629页

内容概要

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由于他是个遗腹子,童年全靠母亲的微薄薪水维持生活。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数学物理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作为莫斯科大学的函授生,他在攻读文学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卫国战争时期,他应征入伍,当过炮兵连长,并因作战有功,两次获得勋章,后升至大尉军衔。
1945年2月,他在东普鲁士的前线被捕,按他本人的说法,是因为在与友人通信中“批评斯大林”而“案发”被捕的。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1957年,终于宣布他“无犯罪事实”,被恢复名誉。此后,他定居于梁赞市,在一所中学里任数学教员。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他从事文学创作。
1962年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新世界》杂志发表了索尔仁尼琴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据《文学报》报道,它是“在苏共中央赞同之下发表的”①。著名诗人、《新世界》杂志主编特瓦尔多夫斯基为这篇小说写了“代序”,说它“意味着一个新的、独特的并且是完全成熟的巨匠进入了我们的文坛……它说明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领域或现象不能给予真实的描写”②。赫鲁晓夫也夸奖这部小说是“从党的立场反映了那些年代真实情况的作品”③。小说即刻轰动了整个前苏联,在文艺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继它之后,前苏联文坛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流放地。囚车和监狱的作品便大量产生。索尔仁尼琴也于1963年连续发表了3部这类主题的中短篇小说:《克列切托夫卡车站事件》《马特辽娜一家》《为了事业的利益》。 1963年,他加入苏联作协。
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从1965年3月开始又受到公开批判。可想而知,旨在暴露斯大林时代阴暗面的长篇小说《癌症楼》(1963—1967)和描写政治特别收容所的《第一圈》(1969)已没有可能在苏联国内问世了,它们同索尔仁尼琴此后的其他作品都是在国外出版的,且引起巨大的反响。
1967年5月,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前夕,索尔仁尼琴给大会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检查制度”,遭到当局指责。1968年,长篇小说《癌症楼》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
1969年11月,索尔仁尼琴被前苏联作家协会开除会籍。但瑞典皇家学院却于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金。当时,前苏联官方认为这是“冷战性质的政治挑衅”。自然,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去领奖。
1971年,德、法两国同时出版他的长篇小说《1914年8月》。1973年12月,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也在巴黎出版,这是一部自传兼特写性的3卷本长篇小说,披露了从1918年到1956年间苏联监狱与劳改营的内幕。
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苏联国籍,把他驱逐出境。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他先到西德,后移居瑞士,并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了4年后补发的诺贝尔文学奖状。1976年他迁往美国。
1989年,苏联作协书记处接受《新世界》杂志社和苏联作家出版社的倡议,撤消作协书记处于1969年11月5日批准的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协的“不公正的、与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相抵触的决定 ”,同时委托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的作家们向最高苏维埃提出撤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2月12日的命令。
1994年,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回归俄罗斯。他的作品得以正式出版。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充满象征和隐喻的作品。“癌症楼也叫做13号样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在多年劳改、流放、沉冤蒙难的日子中,他已淡记了女人,当他来到“癌症楼”治疗的时候,性意识在他身上猛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后标志……
本书作者写出了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病房里的各个病人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性格的形成和人性的扭曲。作者写的是人生的坎坷,但实际上是社会悲剧的写照。一个个知识分子和忠心耿耿的干部被捕、流放、劳改的事实,使作者陷入痛楚的沉思,思考产生这些悲剧的缘由。本书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同时又是剖析社会“毒瘤”、反思时代和历史的作品。


 癌症楼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动物园的狮子  《癌病房》是一部关于伤害与抗争的小说,它集中体现了写作者索尔仁尼琴对民主、对人性自由的渴望与追求,以及这种追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小说传达这—主旨是通过两个对立的人物—卢萨诺夫与奥列格。前者是不正常的政治土壤繁衍出来的畸形人物,一个无耻的告密者,惯于从报纸上寻找指令。他在戕害别人尊严的同时也扭曲了自己的人性。后者还没有开始生活就被送到劳动营,再来到癌病房,是一个身心俱疲的受伤害者,他始终在与人性的异化作抗争,但非人道的折磨留给他的创伤难以抹平,以至当他走出医院大门置身于自由的空间,感受到的是更为沉重的压抑与孤独。展示这种冲突,索尔仁尼琴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活空间—癌病房,在这里,施暴者和受虐者都是有病的。作为被戕害的人性的象征,作者描写了奥列格走进动物园看到的小鸟、蜜蜂、豪猪、棕熊、印度羚羊这些失去自由的动物和受人戏弄的猕猴(评论家F.0.Reeres称“动物的意象充满了这本书”)。奥列格在自由的天空下并没有找到“自由”,小说最后给他安排的是坐上了一列开往流放地的火车(最不自由的流放地反倒成了他自由生存的乐土)。火车开了,奥列格躺在行李架上,回想起了在动物园里看到过的那个无力自卫的弱者—一只猕猴,狠心的人们正在平白无故地把烟末子撒进它的眼睛……看到这里,我想我们都会在奥列格与这只猴子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  索尔仁尼琴是一个“知识分子型”的作家,这种类型的作家对责任、对行动、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要远远大于对形式的迷恋。《癌病房》在人类疾病的基点上审视制度与人本身,下面这个《古拉格群岛》中的故事把人放到了生存的绝境下来拷问:1946年,在前苏联的一个集中营里,一群知识分子已经濒临死亡的边缘,饥饿、寒冷和超负荷的劳动已快耗尽了他们的生命,他们料到能够活着的日子已不多了,于是他们坐了下来,研究度过生命最后一点时光的方法,他们找到的这种方法就是互相分享某一人熟悉而其他人陌生的知识,他们相互传授最后一课。一个神甫讲了清白之死,另一个神职人员讲了使徒列传,一个科学家讲了微观物理学的原理。课程一课一课地进行下去,而参加者却逐渐消失—他们已进入了停尸房。索尔仁尼琴在讲完这个故事后说:“他们虽已随着死神降临而麻木,却仍然对吸收这一切知识兴趣不减—这就是知识分子。”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与其使用一无所知的放射疗法,不如使用含有剧毒的水藻根,至少我知道它的毒性
  •     当苏联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塌之时,不得不佩服作者以及这部隐喻和象征之书。。。
  •     我看的是上海文艺的那版,译名:癌病房
  •     冗长而缺乏重点。
  •     拿起便放不下的好书 沉重但是真诚 以至于真诚到了令人汗毛直立的地步
  •     离开中国的时候带上飞机的书。买了kindle之后第一部放进去的书。
  •     少年时代重大启蒙读物之一
  •      索尔仁尼琴 俄罗斯
  •     人为什么活着?
  •     记得其中的惊鸿一瞥的爱.......
  •     《癌症楼》是对制度、生命和人性的拷问,索尔仁尼琴的目光深远又细腻。
  •     高中。
  •     少写一百五十页比较合适
  •     风格独特的一本书,特立独行的主人公。思想深刻的杰作
  •     盗版书
  •     图书馆里随手抽的一本 看过100来页后再不觉得冗长无味 极其精妙
  •     最爱的外国小说
  •     4.5 一种自由,在失去以前总觉得不曾拥有过。
  •     我内本叫癌病房,上海译文的
  •     每次读索尔仁尼琴都要感叹他语言的优美和娴熟。。。不过这结局倒是出乎我意料
  •     使人读了死去,又死灰复燃的书,这就算是所谓的精神洗礼吧
  •     这部苏联小说,如果把苏式人名换成中式,甚至把最高领导人换掉,也绝无违和感。这部小说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却让人有种错觉,彷佛比历史更真实地照进了现实。
  •     凭我的修为还不够读懂
  •     高中读的,真可耻。我大学就没读书。
  •     赤匪回忆录
  •     !
  •     初中時看的 覺得蠻好看的
  •     忘记说的什么了,高中时特别喜欢找苏俄作家的作品看……
  •     对苏联感兴趣的话,不可不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