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1999
ISBN:9789571117638
作者:包宗和,吴玉山 (主编)
页数:448页

内容概要

●包宗和
現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校區政治學博士
研究長長:國際政治、外交決策、國際衝突、美國外交政策、博奕理論
●吳玉山
現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學博士
研究專長:中國大陸研究、俄羅斯及東歐研究、比較社會主義經濟轉型、族群政治、國際關係理論
●高 朗
現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馬里蘭大學政治學博士
研究專長:比較政府、國際政治外交
●張五岳
現職: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法學博士
研究專長:香港問題、中共對台政策、兩岸政經關係、分裂國家統一政策之比較、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
●吳秀光
現職: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政治學博士
研究專長:國際行政、國際關係、談判學、博奕理論、公共行政、公共政策
●冷則剛
現職: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學歷: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政府與外交博士
研究專長:兩岸關係、國際政治經濟學、第三世界發展
●石之瑜
現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博士
研究專長:中國、政治心理學、兩性研究
●明居正
現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聖母大學博士
研究專長:中共政治、中共外交、國際政治、兩岸關係、政黨與選舉
●袁 易
現職: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政治學博士
研究專長:中共黨政、美「中」關係、亞太安全

作者简介

在過去,兩岸關係是新聞話題、是政治焦點,但卻不構成理論研究的核心,更沒有學術對話的機會。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本書歸納了研究兩岸問題的九個主要途徑,並邀請開創或熟悉這些途徑的學者為讀者一一介紹與評論,分析每一個途徑的優點和缺點。本書是學術界開啟兩岸關係理論研究的第一步,是任何關心兩岸問題的人士所必讀的材料。
第一章 吳玉山: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第二章 高 朗: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
第三章 張五岳:分裂國家模式之探討
第四章 吳秀光:兩岸談判之結構分析:由博奕理論出發
第五章 吳玉山:台灣的大陸政策:結構與理性
第六章 冷則剛:大陸經貿政策的根源:國家與社會的互動
第七章 石之瑜:芝麻!開門 心理分析引領兩岸政策研究進入新境界
第八章 包宗和:戰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
-以美國和台海兩岸三角互動為例
第九章 明居正:國際體系理論與兩岸關係
第十章 袁 易:安全典則與美「中」關係:一個認知社群的分析


 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若希望了解台湾学界对两案关系的政治解决方案,张亚中先生的书自然避不过。但是如果要全面了解台湾学术界对两案关系的思考路径和研究成果,当首推此书。
  •     这本书可以说是作两岸关系研究的必读书。台湾这边在十几年前的研究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这本书就能够从两岸、国内、国际三个面向来解读和分析两岸关系,涉及整合理论、分裂国家理论、博弈理论、心理学理论等多层次的理论分析,为后人分析和研究两岸关系中的某一或某些问题都提供了极好的理论基础。2011年新版《重新检视争辩中的两岸关系》对此书做了相应的调整,新增了一些新的解读,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因为要写研究计划,所以从三月份回到学校就一直泡在图书馆的台湾文献资料室里,看了不少台湾出版的关于两岸关系的文献,发现这里真是一座宝库,正如吴玉山在其1997年的著作《抗衡与扈从》中所说的,台湾自然是研究两岸关系最适宜的场所,因为在这里有足够的关心,也有充分的资讯。台湾学界对两岸关系的研究很深入,视角也更宽广,很值得借鉴和学习。两岸关系牵涉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当前的两岸关系研究涉及到上述多个方面,但毫无疑问的是,两岸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从政治学的角度对之加以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而无论是中国大陆、台湾还是西方的学者也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从事这项研究,这些在分析角度和内容上各有不同,台大的吴玉山教授将之大致分为规范性的讨论、描述性的分析和理论性的建构三种类型。两岸关系是一个相当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议题,正因为它的现实性,所以两岸学界在研究两岸关系时侧重于从现实政策的角度出发分析重大事件并进行对策研究,侧重为政府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决策提供参考,而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则不够多,只有部分学者从理论意义上寻找两岸关系的规律或模式,以期了解两岸关系背后的影响因素。这段时间唯一完整看完的是包宗和、吴玉山主编的《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本书即是一本从理论角度对两岸关系进行研究的论文集,该书收集了台湾理论界对两岸关系进行研究的顶级学者,这些学者在其研究中尝试着确定两岸关系的定位和发展取向。吴玉山在其《抗衡与扈从》中指出,对两岸关系过去和当前发展状况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三个面向来研究,包括两岸互动面向,国内政治面向和国际环境面向,而国内政治面向又可以区分为大陆对台政策和台湾的大陆政策两个方面,而本书的内容即涵盖上述三个面向。在两岸互动面向上,高朗运用整合理论来分析两岸关系的现实状况,他将两岸关系的现状描述为未统一、未整合,而要想实现整合与统一,则有两种方式,分别是渐进式途径(先整合后统一)和概括式途径(先统一后整合),前者可以用功能主义和后功能主义来解释,为台湾方面所可能接受,后者则可以用联邦主义论来解释,是大陆方面的主张。高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理解两岸当局各自的立场,从其纷繁变化的论述中整理出简单的脉络。当然,这种概括也存在问题,毕竟两岸当局的两岸关系政策出了其外在表现外,还隐藏着很多不足与外人道也的东西,这也是两岸关系之所以复杂的原因所在,比如台湾先整合后统一的主张,看起来有其合理之处,但大陆总是怀疑其明处是统一,暗处却是在为独立创造条件,是在拖延统一进程,以拖待变。大陆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吴秀光则运用博弈理论来分析两岸关系,他指出两岸之间的谈判具有“两造”、“资源不均衡”、“认知差异”、“无法自由退出”、“两阶段”、“多议题”、“重复”、“公开”、“协议无强制性”等特性,认为尽管两岸间的谈判难度高、失败代价高、复杂,但可操作性强,应该投入更多人力与资源进行研究。用博弈论来研究两岸当局的互动着实是个很好的视角,两岸虚虚实实、虽有沟通却真假掺杂,确实是一出博弈的好戏,可惜两岸政治交流又是一个典型的黑箱,局外人要想了解其中的实情,是非常困难的,即便台湾民主化后媒体的开放使得我们了解幕后事务更加容易,但是媒体报道有多少真实成分仍然是值得怀疑的,从这个角度说,博弈论从理论上理解两岸关系是有意义的,但要真正为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提供现实素材,却是十分困难的。至于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问题,张五岳运用分裂国家模式,通过比较东、西德和朝韩两个分裂国家的处理方式,力图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向提供一种借鉴,并建议双方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展开交流。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模式和两岸问题有其相似之处,特别是起源背景比如美苏干涉和冷战局势等问题上都能找到共性,这使得比较和借鉴他国的处理方式有其现实意义,而上述模式都是和平解决或者正在和平共处,确实不应该完全加以否定其意义。不过,这几个模式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最大的区别就是规模,东西德和朝韩是体量相当的对立体,而两岸不是,大陆远大于台湾,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军事实力皆是如此,另外大陆还是世界级大国,可以在外交上要求其他国家对其让步,并对台湾施压,这种客观条件都使得运用别的模式来类比两岸关系需要特别的慎重。还有一个问题,大陆在“一个中国”问题上拒不让步,延伸的立场是坚决不同意现实意义上或暂时的分裂或台湾独立,因此这也就与两德、朝韩的做法完全不同,如果简单套用上述模式只能流于自说自话了。就国内政治面向而言,台湾学者们分别关注台湾和大陆内部政治、经济等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以及各自的两岸关系政策。吴玉山将大小政治实体模式和选票极大化策略模式结合起来,前者从外在结构性因素出发分析台湾的大陆政策如何受到影响,而后者则阐释了台湾大陆政策的微观基础,说明民主政党竞争体制所产生的作用。其逻辑是两岸的经济差距与美国支持台湾的程度(安全取向)的变化,导致选民在认同和利益问题上的偏好变化,进而影响各政党的大陆政策取向。吴玉山建构了一种分析台湾大陆政策的理论,有助于对台湾大陆政策的形成和变迁做出解释并提供预测,但其问题是在强调结构性因素的同时,忽略了对大陆的对台政策等能动性因素的关注,还需要对这些解释和预测进一步精致化。冷则刚用发展国家理论来诠释台湾民主化后新的政商关系,以及其对台湾的大陆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民主化后,台湾不再是威权政体,政府的专业官僚不再如过去那样有自主的经济政策制定权,政治人物也不似过去那样采不干涉立场,反而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团体的压力下积极介入经济政策的制定,而国民党当局在这种情况下希望通过抗拒两岸经贸交流来应付反对党对统一的反抗,并借此与大企业讨价还价,保持控制能力。但民主化的现实也使得政府也面临民间的巨大压力,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受当局限制自行去大陆投资,大企业也利用大陆的优惠政策提高与台湾当局的议价能力,总体而言,民主化确实削弱了当局的自主性和施政能力,两岸经贸关系也更加复杂化。而石之瑜则用心理分析途径来诠释大陆对于台湾的态度与政策,他主张通过对不同世代和派别的两岸领导人进行分析,以发现决策者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对两岸关系发展方向的影响。在国际政治面相上,包宗和将Lowell Dittmer战略三角理论引入对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的三边关系研究,通过界定不同时期美国、大陆和台湾在战略三角中所处的位置,希望弄清楚三者在相互关系中的地位以及变化的可能性。该理论包含四种模式,分别是结婚型、三边家族型、罗曼蒂克型和单位否决型,而在这四种模式中各个成员扮演的角色包括枢纽(pivot,罗曼蒂克型里对另两方都友好的一方),朋友(friend,三边家族型中相互友好的任一方),伙伴(partner,结婚型中关系友好的两方),侧翼(wing,罗曼蒂克型里与枢纽友好的一方),敌人(foe,单位否决型中互相敌对的任一方),孤雏(outcast,结婚型中与其他两方敌对的一方)。通过三方相互关系的演化,可以使三边关系向不同的模式转化。他指出大陆、台湾和美国的三边关系从过去到现在经历过多次变化,而就角色效益而言,成为枢纽固然最优,但只有建立三边家族型的关系才能获致一种微妙平衡的态势。明居正从国际体系理论出发,分析了“体系”的两种用法,即外在因素和“体系影响”,他指出前者强调对外在因素的罗列,但忽视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行为者的,并且,很多论述无法构成理论,因为缺乏变项间的因果联系。他认为只有“体系影响派”可以对两岸关系提供理论的诠释,特别是现实主义有助于分析两岸关系问题中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找到两岸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症结所在。 袁易在对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进行理论梳理之后,使用认知社群理论来分析中美关系,他强调主观和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把结构制约、行为者利益、选择偏好联系在一起,进而从认知理论出发认为行为体的意识和知识决定了对制度的需要。基于上述研究,他提出一个有关美中安全典制的分析架构,包含国际无政府状态、安全困境、国家权力结构、国际典制,这些因素同国内政治一道对国家行为产生影响,这一研究途径的具体做法是通过认知与机构的战略联结,建构对安全典制动力的认知因素分析架构。他进而认为需要掌握安全典制的建立、发展和变迁过程,以避免决策者在“认知社群”里出现“知觉错误”,并对两岸关系的互动提供参考。《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主编:包宗和,吴玉山目录:第一章 吴玉山: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第二章 高朗:从整合理论探索两岸整合的条件与困境第三章 张五岳:分裂国家模式之探讨第四章 吴秀光:两岸谈判之结构分析:由博弈理论出发第五章 吴玉山:台湾的大陆政策:结构与理性第六章 冷则刚:大陆经贸政策的根源: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第七章 石之瑜:芝麻!开门:心灵分析引领两岸政策研究进入新境界第八章 包宗和:战略三角角色转变与类型变化分析——以美国和台海两岸三角互动为例第九章 明居正:国际体系理论与两岸关系第十章 袁易:安全典制与美“中”关系:一个认知社群的分析架构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3月第一版(2000年4月第二次印刷)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这些论文的作者都是研究两岸关系的大牛级人物,几篇文章无论从方法的使用还是思想的深度上都非常值得学习,内容确实略显陈旧,但无法掩盖这本书的学术价值
  •        因为要写研究计划,所以从三月份回到学校就一直泡在图书馆的台湾文献资料室里,看了不少台湾出版的关于两岸关系的文献,发现这里真是一座宝库,正如吴玉山在其1997年的著作《抗衡与扈从》中所说的,台湾自然是研究两岸关系最适宜的场所,因为在这里有足够的关心,也有充分的资讯。台湾学界对两岸关系的研究很深入,视角也更宽广,很值得借鉴和学习。
       两岸关系牵涉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当前的两岸关系研究涉及到上述多个方面,但毫无疑问的是,两岸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从政治学的角度对之加以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而无论是中国大陆、台湾还是西方的学者也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从事这项研究,这些在分析角度和内容上各有不同,台大的吴玉山教授将之大致分为规范性的讨论、描述性的分析和理论性的建构三种类型。两岸关系是一个相当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议题,正因为它的现实性,所以两岸学界在研究两岸关系时侧重于从现实政策的角度出发分析重大事件并进行对策研究,侧重为政府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决策提供参考,而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则不够多,只有部分学者从理论意义上寻找两岸关系的规律或模式,以期了解两岸关系背后的影响因素。
       这段时间唯一完整看完的是包宗和、吴玉山主编的《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本书即是一本从理论角度对两岸关系进行研究的论文集,该书收集了台湾理论界对两岸关系进行研究的顶级学者,这些学者在其研究中尝试着确定两岸关系的定位和发展取向。吴玉山在其《抗衡与扈从》中指出,对两岸关系过去和当前发展状况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三个面向来研究,包括两岸互动面向,国内政治面向和国际环境面向,而国内政治面向又可以区分为大陆对台政策和台湾的大陆政策两个方面,而本书的内容即涵盖上述三个面向。
      在两岸互动面向上,高朗运用整合理论来分析两岸关系的现实状况,他将两岸关系的现状描述为未统一、未整合,而要想实现整合与统一,则有两种方式,分别是渐进式途径(先整合后统一)和概括式途径(先统一后整合),前者可以用功能主义和后功能主义来解释,为台湾方面所可能接受,后者则可以用联邦主义论来解释,是大陆方面的主张。高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理解两岸当局各自的立场,从其纷繁变化的论述中整理出简单的脉络。当然,这种概括也存在问题,毕竟两岸当局的两岸关系政策出了其外在表现外,还隐藏着很多不足与外人道也的东西,这也是两岸关系之所以复杂的原因所在,比如台湾先整合后统一的主张,看起来有其合理之处,但大陆总是怀疑其明处是统一,暗处却是在为独立创造条件,是在拖延统一进程,以拖待变。大陆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吴秀光则运用博弈理论来分析两岸关系,他指出两岸之间的谈判具有“两造”、“资源不均衡”、“认知差异”、“无法自由退出”、“两阶段”、“多议题”、“重复”、“公开”、“协议无强制性”等特性,认为尽管两岸间的谈判难度高、失败代价高、复杂,但可操作性强,应该投入更多人力与资源进行研究。用博弈论来研究两岸当局的互动着实是个很好的视角,两岸虚虚实实、虽有沟通却真假掺杂,确实是一出博弈的好戏,可惜两岸政治交流又是一个典型的黑箱,局外人要想了解其中的实情,是非常困难的,即便台湾民主化后媒体的开放使得我们了解幕后事务更加容易,但是媒体报道有多少真实成分仍然是值得怀疑的,从这个角度说,博弈论从理论上理解两岸关系是有意义的,但要真正为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提供现实素材,却是十分困难的。
       至于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问题,张五岳运用分裂国家模式,通过比较东、西德和朝韩两个分裂国家的处理方式,力图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向提供一种借鉴,并建议双方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展开交流。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模式和两岸问题有其相似之处,特别是起源背景比如美苏干涉和冷战局势等问题上都能找到共性,这使得比较和借鉴他国的处理方式有其现实意义,而上述模式都是和平解决或者正在和平共处,确实不应该完全加以否定其意义。不过,这几个模式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最大的区别就是规模,东西德和朝韩是体量相当的对立体,而两岸不是,大陆远大于台湾,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军事实力皆是如此,另外大陆还是世界级大国,可以在外交上要求其他国家对其让步,并对台湾施压,这种客观条件都使得运用别的模式来类比两岸关系需要特别的慎重。还有一个问题,大陆在“一个中国”问题上拒不让步,延伸的立场是坚决不同意现实意义上或暂时的分裂或台湾独立,因此这也就与两德、朝韩的做法完全不同,如果简单套用上述模式只能流于自说自话了。
       就国内政治面向而言,台湾学者们分别关注台湾和大陆内部政治、经济等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以及各自的两岸关系政策。吴玉山将大小政治实体模式和选票极大化策略模式结合起来,前者从外在结构性因素出发分析台湾的大陆政策如何受到影响,而后者则阐释了台湾大陆政策的微观基础,说明民主政党竞争体制所产生的作用。其逻辑是两岸的经济差距与美国支持台湾的程度(安全取向)的变化,导致选民在认同和利益问题上的偏好变化,进而影响各政党的大陆政策取向。吴玉山建构了一种分析台湾大陆政策的理论,有助于对台湾大陆政策的形成和变迁做出解释并提供预测,但其问题是在强调结构性因素的同时,忽略了对大陆的对台政策等能动性因素的关注,还需要对这些解释和预测进一步精致化。冷则刚用发展国家理论来诠释台湾民主化后新的政商关系,以及其对台湾的大陆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民主化后,台湾不再是威权政体,政府的专业官僚不再如过去那样有自主的经济政策制定权,政治人物也不似过去那样采不干涉立场,反而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团体的压力下积极介入经济政策的制定,而国民党当局在这种情况下希望通过抗拒两岸经贸交流来应付反对党对统一的反抗,并借此与大企业讨价还价,保持控制能力。但民主化的现实也使得政府也面临民间的巨大压力,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受当局限制自行去大陆投资,大企业也利用大陆的优惠政策提高与台湾当局的议价能力,总体而言,民主化确实削弱了当局的自主性和施政能力,两岸经贸关系也更加复杂化。而石之瑜则用心理分析途径来诠释大陆对于台湾的态度与政策,他主张通过对不同世代和派别的两岸领导人进行分析,以发现决策者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对两岸关系发展方向的影响。
       在国际政治面相上,包宗和将Lowell Dittmer战略三角理论引入对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的三边关系研究,通过界定不同时期美国、大陆和台湾在战略三角中所处的位置,希望弄清楚三者在相互关系中的地位以及变化的可能性。该理论包含四种模式,分别是结婚型、三边家族型、罗曼蒂克型和单位否决型,而在这四种模式中各个成员扮演的角色包括枢纽(pivot,罗曼蒂克型里对另两方都友好的一方),朋友(friend,三边家族型中相互友好的任一方),伙伴(partner,结婚型中关系友好的两方),侧翼(wing,罗曼蒂克型里与枢纽友好的一方),敌人(foe,单位否决型中互相敌对的任一方),孤雏(outcast,结婚型中与其他两方敌对的一方)。通过三方相互关系的演化,可以使三边关系向不同的模式转化。他指出大陆、台湾和美国的三边关系从过去到现在经历过多次变化,而就角色效益而言,成为枢纽固然最优,但只有建立三边家族型的关系才能获致一种微妙平衡的态势。
       明居正从国际体系理论出发,分析了“体系”的两种用法,即外在因素和“体系影响”,他指出前者强调对外在因素的罗列,但忽视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行为者的,并且,很多论述无法构成理论,因为缺乏变项间的因果联系。他认为只有“体系影响派”可以对两岸关系提供理论的诠释,特别是现实主义有助于分析两岸关系问题中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找到两岸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症结所在。
       袁易在对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进行理论梳理之后,使用认知社群理论来分析中美关系,他强调主观和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把结构制约、行为者利益、选择偏好联系在一起,进而从认知理论出发认为行为体的意识和知识决定了对制度的需要。基于上述研究,他提出一个有关美中安全典制的分析架构,包含国际无政府状态、安全困境、国家权力结构、国际典制,这些因素同国内政治一道对国家行为产生影响,这一研究途径的具体做法是通过认知与机构的战略联结,建构对安全典制动力的认知因素分析架构。他进而认为需要掌握安全典制的建立、发展和变迁过程,以避免决策者在“认知社群”里出现“知觉错误”,并对两岸关系的互动提供参考。
      
      
      
      
      《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
      
      主编:包宗和,吴玉山
      
      目录:
      
      第一章 吴玉山: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
      第二章 高朗:从整合理论探索两岸整合的条件与困境
      第三章 张五岳:分裂国家模式之探讨
      第四章 吴秀光:两岸谈判之结构分析:由博弈理论出发
      第五章 吴玉山:台湾的大陆政策:结构与理性
      第六章 冷则刚:大陆经贸政策的根源:国家与社会的互动
      第七章 石之瑜:芝麻!开门:心灵分析引领两岸政策研究进入新境界
      第八章 包宗和:战略三角角色转变与类型变化分析——以美国和台海两岸三角互动为例
      第九章 明居正:国际体系理论与两岸关系
      第十章 袁易:安全典制与美“中”关系:一个认知社群的分析架构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3月第一版(2000年4月第二次印刷)
      
      
  •       若希望了解台湾学界对两案关系的政治解决方案,张亚中先生的书自然避不过。
      但是如果要全面了解台湾学术界对两案关系的思考路径和研究成果,当首推此书。
  •       这本书可以说是作两岸关系研究的必读书。台湾这边在十几年前的研究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这本书就能够从两岸、国内、国际三个面向来解读和分析两岸关系,涉及整合理论、分裂国家理论、博弈理论、心理学理论等多层次的理论分析,为后人分析和研究两岸关系中的某一或某些问题都提供了极好的理论基础。
       2011年新版《重新检视争辩中的两岸关系》对此书做了相应的调整,新增了一些新的解读,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还是那句话,两岸的两岸关系研究差的真不是一星半点。
  •     僵化的套用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整个相当awkward...
  •     虽然是十多年前的书,很多东西暂时还不会过时。
  •     出新版了但是沒條目呢。光看這書會有點怪,但尋它理的思路去看文獻其實很有用
  •     显有许多不足,但对于两岸关系的理论层面的研究在两岸尤其是大陆都是极为缺乏的,值得发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