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100074179
作者:陶孟和
页数:22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各家所增加之收入,恒不足以供给因人口增加所需要之支出也。表中各组家庭之等成年数愈多,则每等成年之收支亦愈减,可为明证。又除第三组之家庭每一等成年之平均食品费略有增加外,其余各家中,每一等成年之平均食品费及平均在家饮食品费,皆随等成年数之增加而递减。故每一家庭之人口增加,其全家生活费虽似增高,而其每一等成年之平均生活费则趋于减低。此种减低之趋势,不仅发现于每等成年之支出总平均数及饮食费总平均数,即每等成年之平均热量及房租平均数,亦莫不皆然也。至食品费所占总支出数之百分数,亦随等成年数之加多而增高,此实为自然之现象。盖家庭之人口增加,则其用费之耗于饮食者自益多。于此吾人对前列第九表家庭费用表之疑点,可得而释焉。按表中所列每家食品费之百分数,并不随进款之增加而减低,此与盎格尔(Engel)之理论所谓进款愈多食品费之百分数愈小者显相冲突。但按现在之讨论,则其不相符合之原因,大概由于家庭人口多寡之影响。盖进款多者,其人口亦多,而食品费之百分数仍无由减低也。由是观之,家庭人口之多少,实与个人之幸福,有密切之关系。每一家庭,如人口加多,其连带所增加之收入,恒不足应付其支出,如欲维持现有之生活程度,必须设法增加收入,始可办到,换言之,即家庭人口增加,恒将其家庭生活程度降低是也。故至少就吾人调查之家庭言之,人口增加实为家庭及个人之不幸,而非如一般所信足以增加收入及家庭之福利也。此项人口问题,究竟系由于工人能力之薄弱,抑由于社会工业情形之影响于雇佣与工资,虽一时无从断言,但吾人敢言人口本身,即常为人口问题发生之主因。故欲图谋增加中国工人之幸福,限制生育,实为一切要之方法也。

内容概要

陶孟和,我国著名社会学家。

书籍目录

上篇 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调查之范围与步骤
第三章 名词之解释
第四章 工人家庭之普通情形
第五章 收入与支出
第六章 食品消费
第七章 住宅家具与衣服
第八章 人力车夫
第九章 小学教员
附录
附表一 48家六个月内各种食品之消费量与所含之滋养料
附表二 12家小学教员家庭一个月内各种食
附表三 48家中两个家庭衣服用具调查表
下篇 社会研究与评论补编
北京人力车夫之生活情形
中国目下的失业问题
中国劳工生活程度
贫穷与人口问题
新贫民
社会调查
社会的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的名词与单位问题
陶孟和先生学术年表
在平民生活里探索社会问题

编辑推荐

《北平生活费之分析》是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北平生活之分析》是基于1926年对北平手艺工人和小学教员家庭生活状况调查而撰写的研究报告,清晰地再现了当时北平工人及小学教员的生活情形。该报告是20世纪20年代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的一个经典范本,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严谨、系统调查研究方法的追求上。从该书第一章“绪论”到第三章的“名词之解释”,基本都是在介绍、陈述和解释调查研究的过程、步骤、方法和技术。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调查范围的确定以及具体调查步骤,并对调查中所涉及的关键概念也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报告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阐述调查研究的过程,表明作者非常重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作者所呈现的调查数据分析,既简明又非常有效,既朴实又能切中要害。

图书封面


 北平生活费之分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北平生活费之分析》——二十年代的回声书目:《北平生活费之分析》作者:陶孟和时间:2012.4月前摘:平民何以最高贵呢?因为他们“自食其力”——或耕田,或做工,或做买卖,总是个人靠自己气力换饭吃… …… …做官的、带兵的、当议员的,……以及他们的太太、奶奶、少爷、小姐,吃要吃顶好的,穿要穿顶好的,住要住顶好的,从那里得来?都是从骗和抢得来。所以它们不是光棍,便是强盗,不是强盗,便是光棍,光棍强盗,都是世界上最下贱的人。… …中华民国,从那班下贱的无业游民手里,回到这般高贵的有业平民手里… …——《无业游民与有业平民》《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第十七卷梁启超在呐喊,整个民国的知识分子在呐喊!在梁启超眼里,只有下层的无产者才是英雄,所谓的做官的、当兵的、党议员的都只不过是光棍强盗。梁启超用澎湃的声音呐喊,让中华民国回到平民手中。啊!我们是多么欣慰!民国的知识分子真是令人赞叹!可是,静下心来,我们突然犯糊涂了。不知道从何时起,文人骚客就开始关心起我们这帮下等贱民。我们被写在诗歌里,我们被搬上舞台,我们被填入皇帝的诏书。遒劲的笔墨里有我们的躯干,华丽的舞台上有我们的倩影;我们这帮贱民,是骚客笔下的圣人;我们这帮贱民,是皇帝诏书中的主人。可是,为什么我们的躯干总是深深的埋进黄土;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倩影总是沾染上泥土;可是,为什么现实中的我们与圣明君主诏书中的我们相差如此之巨大!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革命运动,努力革命运动,齐奋斗,齐奋斗。公元1927年,大革命爆发!黄埔军连战连捷直逼北洋残渣,工农运动蓬勃兴起,贱民们终于可以翻身了!想必此时那慷慨激昂的梁启超先生定欣喜若狂,为这伟大的贱民革命而叫好。很遗憾,梁启超先生能再演讲中大肆嚎叫为下层贱民伸张正义,当这条真龙从天而降时,无限的恐惧便袭上心头!《梁启超全集》第二十一卷一月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惶恐不安:…尤其可怕者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车夫要和主人同桌吃饭……我们家里的工人老郭、老吴、唐五三位,大约还不至和我们捣乱…最糟的是鼓动工潮,将社会上最坏的流氓地痞一翻,翻过来做政治上的支配者……而所谓工人又全是不做工作的痞子流氓……这就是文人嘴脸,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这一社会阶层的过渡的、不稳定的和矛盾的地位的反映,就是在他们中间特别流行种种不彻底的、折中主义的观点,种种对立原则和对立观点的大杂烩,种种夸夸其谈、玩弄辞藻并用空话掩盖历史上形成的各居民集团之间的冲突的倾向 。岂独梁公一人哉?每一个政党,每一个青年都在叫嚷,都在叫嚷着关心最底层的人民,这种叫嚷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已经变为一种仪式。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我们满口满口的人民,我们满口满口的底层民众,以致于我们写报告、写论文总会不由自主的、总会下意识地填上人民的字样。但归根到底,我们心内对那些最底层的民众是爱还是深深的鄙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历史的书写这不是人民。翻开史书,那一年征伐四夷、那一年吾皇乘鹤…让我们把思绪转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是什么回声?西湖红船的拨开的涟漪?不!这不是人民的直接声音!北伐名将们的隆隆炮声?不!这不是人民的直接声音!中山陵里的真真的哀嚎?不!这不是人民的直接声音!领袖与战神不是历史的主角,只是历史的棋子!历史的被充满传奇的故事所弥盖,历史被抹上了英雄们的色彩。英雄的色彩本质上只不过是尸气弥漫!扇开这层恶心的尸气、扔掉那些写满传奇的史书,翻呀翻、翻呀翻,历史老人的书柜底下还留下了一部留声机——《北平生活费之分析》。打开留声机,声音缓慢,没有那种恶心的尸臭,只有静静的回声,这是真正的人民生活,这是真正的史书… …(与之前读书笔记一样,加粗加重者皆是原文引用)正文:此书仍然是商务印书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一,本人对于商务印书馆的书目有天然的崇敬感。陶孟和先生此书虽然很多术语,特别是经济学术语在今日看来已经略显简单粗糙,一些观点在现在看来比较粗糙甚至可笑,但总体来说可以对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很大帮助。全书繁琐而有条理,文字浅显却值得人咀嚼。共分两篇,上篇“北平生活费之分析”,下篇“社会研究与评论补编”。作者从各个层次展现了20年代民国底层人民的生活景象,下面挑几个片段简单谈谈。一,人力车夫人力车夫之劳动殆完全用筋肉力,所需之智慧极低微。这是陶孟和先生对人力车夫特点一针见血之评价。妓女出卖自己的身体或者说出卖自己的性器官给别人带来肉体上的欢愉以及放松,而人力车夫出卖自己的身体让别人免于身体困乏。从道德的层面讲,妓女被伦理所痛斥而人力车夫则成为“自食其力”的好代表。话虽如此,但人力车夫:盖其伛偻驰驱之态防阻胸部之发展。其急迫之呼吸,所吸又为通衢上污浊之尘芥,实有害于肺部之健康。而其身体终日着汗垢所渍之衣服,尤易染受各种疾病。此职业乃剥削国民之精力,防害人民之健康,甚且遗害及于后代。此恶不除,全社会之生活被其影响,至于无穷。人力车夫虽然“自食其力”,但远非“美好”。此外,对人力车夫的关注也并非只有提升民生这么简单。中国各社会阶级多互相隔膜,吾人虽日常接触,但互不相知,此于政治之改良,社会之改造,实多阻碍。没有对社会最底层的学习就绝对不可能达到社会改良之目的。但与社会最底层打交道却远非口头上那么简单。社会最底层的人力车夫虽然肮脏猥琐,但着实蕴藏着社会最深厚的力量。根据陶成章先生的资料,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现亦已对于年龄老之人力车夫加以取缔。而此时陶成章所调查的302个人力车夫资料中四十岁以上者犹占六分之一是也。相对于国际环境看,这种体力劳动的老年参与比率中国是相当高的,但是中国的社会阶层关系稳固,没有引起过于激荡的震动或许也有中国特殊的“国情”。陶成章所调查的人力车夫已婚比例相当高,这与西方社会相比有极大差距,无法显示真实的劳动者经济状况。究其原因,在中国婚姻殆为强迫之制度,凡达一定年龄只时殆必须结婚,故结婚者实多余未婚者。或许从另一个更具“中国特色”的指标看更能反映人力车夫的经济状况——家庭之“大小”。所谓“大家庭”者,中国旧式之家庭,父子兄弟叔伯诸人同居之家庭;而所谓“小家庭”,夫妇与子女同居之家庭。很明显人力车夫欲使其维持大家庭,乃不可能之事。调查之中,有大家庭维持着竟有三分之一。 有资产者与劳动者身份的兼备,这也导致了极少数的人力车夫拥有田产(2%),也有极少数的人力车夫(不到1%)竟然拥有大量资产(其中一人竟有田60亩)。调查中也发现,人类车夫并非唯一之“专业”,不少人拉车以外仍以余暇另营他业。四口之家每日必须铜圆60枚方可糊口(仅为是食物之费用)。而车夫每日的收入为铜圆51枚乃至80枚。典当乃是常有之事,毫无储蓄,大抵皆称其收入不敷用。生活可简单地用“紧巴巴”来形容。从时间来看,强半每日劳动七小时至十小时,五分之一则劳动十二至十五小时。收入菲薄,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但是这一切并不能阻碍人力车夫投身娱乐活动之中。人力车夫的娱乐活动主要由以下;1,听戏及说书 闲暇之余,人力车夫之心思完全为“说书者”所述英雄或美人(特别是英雄)之故事所慑服,将其日间之疲劳工作乃至生命中之苦痛尽置诸脑后矣。2,酗酒 车夫之不能驱驰,或驱驰而不能耐久者,盖多因饮酒太多之故。3,赌博 车夫之赌博,纯为输赢而非娱乐。彼收入颇丰之车夫所以常变为贫穷者,大抵皆原因与赌博。4,嫖妓 性作为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又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层次,这也导致了人力车夫嫖娼的不同层次原因。一者,无妻室者泄欲;二者,拖载嫖客如风月之地虽意志极刚强者,置身其境,亦难客胜一己之私欲而排斥此诱惑也;三者,借居私娼家中休息。人力车夫是一个很简单却又很复杂的群体。陶成章先生认为解决此人力车夫问题的办法无外于发展新式交通与教育,并辅以为车夫设立娱乐机构,教其技能并引导其节俭营生。这些办法固然能起到好的作用,但人力车夫不独人力车夫。二,人口问题现在生理学者考察男子媾和时一次所泄精虫之数足可供全世界及笄女子受胎之用。人类生殖力之伟大可以想象。刚看到陶先生这段话,不禁莞尔一笑。笑归笑,人类生殖能力之“伟大”确实可见一斑。20世纪二十年代之中国科学调查少之又少,陶成章先生难以用科学的逻辑推理人口与贫困之间的科学联系。但是陶先生还是有自己的看法——全国的物产、业产,向来虽然没有发展,还算是小民工有之物,现在竟渐渐地都集中于少数人之手,或是断送给外国资本家。看此情形,中国的贫困更是与人口的关系小,与政治及经济的关系大了。人口问题不单单是人口问题,能否通过行政指令的方式对人口进行控制?可以!恩格斯在信件中于谈论考茨基《人口增殖与其对社会的影响》时谈到:人类数量增多到必须为其数量增长规定一个限度的这种抽象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如果说共产主义社会在将来某个时候不得不象已经对物的生产进行调整那样,同时也对人的生产进行调整,那末正是那个社会,而且只有那个社会才能毫无困难的做到这点。——《马恩全集》35卷 P146控制人口数量的“抽象可能性”存在,但是这种调整的前提是“已经对物的生产调整那样”,亦即只有到达了生产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控制人口增长限度的可能性措施才可以实行。除此之外,通过其他任何形式的人口控制政策都值得推敲,如果通过强制性法律以及一些暴力的方式强行推进则完全是不可取。人口数量与人类福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起码在学术界还具有极大的争议。相对于其他某些因素,人口因素只能是落后贫困的次要因素。陶成章先生如是看,吾亦然。三,互助组织现代社会保障肇始与欧洲,而中西社会保障比较分析研究中多以中国家族宗族保障与西方商业保险及互助会分析。土地保障、家庭宗族保障诚然是中国保障的主流,但这并不表示中国大地上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社会的自发互助组织。之前的阅读没有直接发现蛛丝马迹,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则给了一点启示,在这里简单归纳一些。以后有机会将其纳入中外社会保障起源研究或者克鲁泡特近《互助论》读书笔记。我简单地将互助形式归纳为两种:1,亲缘互助这种互助形式比较简单常见。工人将子女寄养于亲友处而以饭食供给。实同赈济也。2,钱会互助少数私人组成的钱会,每人每月纳会费若干,汇齐交由一人使用。通过抽签或预先规定确定使用人。这种组织是相识之人随时组织,为期10月或一年。多为贫困者用于婚丧喜事。组织期限短,组织相对涣散。但是已经有了现代保险的雏形,至于为何没有成熟孕育则是另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今天就不多做赘述。四,生活资料果粉横行,民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本书的很多观点值得商榷,毕竟她带有太强得时代气息。但是本书提供的种种调查资料却是弥足珍贵。大到当时世界各国生活资料物价小到北平基层居民日常购买的酸菜毛巾,这本书所提供的资料真实珍贵!当看到北平小市民的生活支出,总能联想翩翩,仿佛置身那个二十年代,妙哉妙哉!手机拍摄几张图表,以飨诸公。图片上传不了,那就算了后记:惭愧的很,前摘四月份就写好了。而剩余内容今晚才完成(2012.5.5)。看来我真的是变懒了。时间隔这么久,前后情绪差异明显(我没想到自己写前摘的时候竟然那么激情),这对于学习而言不是什么好事。《北平生活费之分析》的读书笔记可能略显零散,但这跟此书的风格节奏也有关系。以这次拖拖拉拉为诫,下次一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完成。总之此次笔记波折很多,文艺表达不清,请诸位朋友多多批判。
  •     春种秋收,这是老农的盼头,图书编辑的盼头则是一本好书能够重印。前几天发行部同事来电,告知本人年初编辑的一本书已经售罄,提请重印,我顿时乐不可支。这本书是一部写于八十多年前的学术名著,作者是《新青年》主笔之一、著名社会学家陶孟和。不过,这本书受关注的原因,不完全在于作者,还在于书名——《北平生活费之分析》。说到“生活费”,还真是个老词,意思也泛,远不如今日“物价指数”、“CPI”之类新词专业,可我却很喜欢,觉得透着股烟火人间的气味。《北平生活费之分析》虽说是学术名著,却实在是一本接地气的书,当然,接的是八十多年前皇城根儿的地气。要介绍这本书,学术一些的说法是:此书是陶孟和社会学研究的代表作,是其用了日用记账法的调查方式,根据对1926年北平普通工人、人力车夫、小学教师生活状况的调研而写的研究报告。不过,简单的说法大概更明白:这是一本关于民国日常生活的账簿,记录的是八十年前北京城里的老百姓,每天吃啥、穿啥、住哪里、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了过日子,他们要花多少钱,贵不贵,花不花得起。账簿里门道多。有些如今已经渗透于日常生活、成为所谓“地方特色”的事物,其实都可以通过这些账簿找到生活的根源。比如书中说到食物消费,把北京城普通百姓的日常食物分了6大类137种,并且一一列举每家消耗食物的数量与价格。从分析中可知,价格是影响当时人们食品消费的一大因素:北京人的主食是玉米面、小米面,售价昂贵的大米只是用来熬粥;因为无力购买肉食,葱、蒜、辣椒等重口味食品便很受欢迎,用来提味;北京人家吃羊肉较猪肉为多,一则味道鲜美,二则售价低廉。书里充满了各种生活的细节,有些比照今天来读别有趣味。比如前不久胡锡进与姚晨在微博上你来我往地说到了出租车份子钱。在这本书里,便记录下当日北京人力车夫的车租每天是1角4分,而每人每日平均能赚上5角4分。相比之下,今日的哥们诉苦说:“七成以上时间挣份子钱,每天一睁眼就欠了400-500元”,堪比骆驼祥子。主持这次社会调查的陶孟和,在彼时早已是知名的北大名教授,曾担任北大社会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他一直致力于平民生活研究,提出“生活费是劳动问题、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本,在中国实有系统调查的必要”。这份研究报告,最难得的在其学术的独立性。1926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下设立社会调查部,聘请陶孟和负责管理调查研究事务。陶孟和到任后便着手调查北平城内市民与郊区农民生活费研究,《北平生活费之研究》正是其中一项研究成果。1929年,在陶孟和的努力下,一个更独立的调查研究机构——社会调查所正式成立。之后陶孟和带领其团队展开大量调查,如上海工人家计调查、华北铁路工人工资调查、定县集市调查等等。可以看出,他最为关心的便是民生问题。而如此广泛、细致、深入的调查,为呈现当时社会情况提供了无比珍贵的材料。由此思及,其实今日统计部门所发布的统计数字并不算少,高校院系与研究机构的类似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但真正有助于人们了解社会发展、呈现自身处境的却相对有限。一则因为有些统计数字与人们的真实感受不符,引发争议;二则公众对于那些专业名词和数字图标实在隔膜,其统计范围如何,如何统计,鲜有介绍。相比之下,前年被热议的“蚁族”研究,正是因为贴近普通人生活,并且在经过长期深入的专业调研后,又以相对可知可感的文字表述呈现出来,从而引起了广泛关注。时至年底,每到夜晚那一栋栋巍峨大楼里都有许多人们在与数字、表格挑灯夜战,数字化的统计已然成为呈现社会发展、生活变迁的重要方式。但愿在那些花样繁多的统计表格中,我们虽然只是一个数字,却也是一个真实可感的存在。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吾辈市侩妇女读来颇觉有趣。对于改造中国社会,陶氏还是很理想化的。
  •     看别人如何搞统计调查和分析
  •     很好的正版书,容易读懂的学术书籍。
  •     甚有趣
  •     所谓的“民国范儿”背后就是这种繁琐、细致、而为学问献身的精神。资料很珍贵。
  •     20世纪20年代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的一个经典范本。
  •     读的是1933版,说实话,特别讨厌看图表,可是作为本书结论之一的一家人口在3-5人时生活水平最高,这种前瞻性让我不得不仔细看回去。有一个小细节很吃惊,每月在嗜好中话费有卫生、医疗、教育等项目的十多倍,为什么宁愿花钱买酒抽烟也不改善一下全家的卫生条件。是没有这种意识,还是这方面改善需要的资金巨大以至于不会有这种奢求。另外这本书以北平工人作为调查主体,大部分是人力车夫,按照现在的说法,大概算是服务业不算工业或手工业劳动者。
  •     国内社会学开山之作,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学贯中西,关注社会角落,以产品经理的视角进行用户画像。
  •     除了调查的样本小了点和显眼的笔误之外……
  •     有点意思,只不过大量的数据确实难以细看。备用吧。
  •     考据流编剧之宝典
  •     好书,可惜不知道当代的陶孟和有谁
  •     社会调查之经典范本。
  •     新知,民国北京城样貌。作者做社会调查乃是为了积累数据,进行专门的社会改良(衣食住行,讲起细处来够细)。起初讲如何做调查、怎么才能做成、可能效果怎么样很好。中间数据各式各样、讲讲下层民众之艰辛与现代生活标准,亦带有感情,亦好。另:而今物质水平真是提高极大;作者望见中产阶级的兴起,看见新贫民出现;关于失业的记录简单可亦令人惊震(川盐销路问题、劳资关系、内乱、新生活破旧等等)。
  •     补记 可以读
  •     怀念民国的人该看看,当年普通人活下来有多难。
  •     1933年的北京工人收入的70%用于购买食品,但所获得的能量还是不够3000卡的标准值,且食物中90%为粮食,所以不要说肉了,连蔬菜都不怎么吃得上,蛋白质严重不足。一半工人的职业为人力车夫,一天工作10小时,半年只能休息一天...生活实在是太穷苦了。所谓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不过尔尔。
  •     以非常翔实的数据和洗练的语言,将民国时期北平劳动阶层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客观真实的呈现,也使人领略了民国时期学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揭示了强国之道——减轻人口负担,学习先进科技。
  •     前半部分关于人力车夫与小学教员的调查对了解当时社会底层市民的生活状况提供了详实的素材,后半部分几篇文章的观点于当下看来过于浅显。
  •     找老人问过了,这本书里所说的基本上都差不多……
  •     书中分析了几十个家庭除了少数幸运的家庭外大部分家庭终年劳作收入总是不够现在能理解为何当时人思想为何普遍左转哎没有办法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