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 人的失格

出版日期:2015-6-1
ISBN:9787567534746
作者:[日]太宰治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太宰治(1909-1948)
三十九年生命,二十年创作,五次殉情自杀,最终情死,日本无赖派大师,毁灭美学一代宗师。日本战后新戏作派代表作家,生于清森县北津轻郡金木村的一个大地主家庭。本名津岛修治。父亲曾为贵族者员,并在本乡兼营银行。为防农民暴动,家筑高墙,太宰治住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有种内疚和不安感,甚至出现了一种罪恶感,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大影响。
太宰治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是1932至1937年,这是左翼运动被镇压的时代。著有短篇小说集《晚年》(1933~1936),共收入40篇,这些短篇都充满了青春时期的热情,多角度地反映了作家自己的主张和内心世界。此后又发表《虚构的傍徨》(1936)、《二十世纪的旗手》(1937)等作品。
中期是1938至1945年。著有《女学生》(1939),获第四届北村透谷文学奖。此外尚有《童话集》(1945),发挥了作家奔放的想象力。后期是1946至1948年,一般认为,太宰治的后期创作最有成就,战争刚结束,他就发表了《潘朵拉的匣子》和《苦恼的年鉴》等小说,提出了追求“丧失了一切,抛弃了一切的人的安宁”的观点,以农本主义的幻想批判战后虚伪的文人骚客。在他战后的作品中,短篇《维荣的妻子》(1947),中篇《斜阳》(1947)、《人的失格》(1948),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代表作品。这些小说发表后,无不引起巨大的反响。《维荣的妻子》写一个出身贵族、生活堕落的诗人及其妻子自甘堕落以示对社会道德的反抗。《斜阳》反映了战后贵族后裔的社会地位日益衰落,荣华显耀的时代已付诸东流的主题。《人的失格》是太宰文学最杰出的作品,取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个性情乖僻的青年知识分子,饱尝世态的炎凉,绝望之余沉缅于酒色,最后自己毁灭了自己。从一定角度揭示了现代日本社会人的异化问题。
1948年6月13日太宰治因对人生感到绝望而投水自杀。他的一生经历了日本革命运动被镇压到日本战败这一大动荡的时代,日本评论家平野谦说:“太宰的死,可说是这种历史的伤痕所造成的。”

书籍目录

目 录
太宰治:“无赖”中的真诚/林少华
斜阳
人的失格

作者简介

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作家太宰治代表作品;
林少华全新译本,首次使用“人的失格”中文译名,17个版本中最权威的译本;
收录日本战后文学的金字塔之巅作品《斜阳》《人的失格》;
思考青春与迷茫的经典之作;
旅日作家李长声将之列入日本文学十一本必读书目;
《斜阳》
没落的贵族,夕阳般的生活。旧道德的毁灭,是否有新道德的产生?和子和母亲放弃东京西片町的家,搬来伊豆这座略带中国风格的山庄,是在日本无条件投降那年的十二月初。然而生活并不安静,母亲病倒了。这个贵族之家,已经开始没落。
集太宰文学之大成的《斜阳》,描述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成员的心理转折,交织成对人生希望与失望的透视,激荡出孤独的新生,被誉为“日本的《樱桃园》”。曾创下战后文学作品畅销的记录,“斜阳族”一词作为没落贵族的代名词而广为人知。
《人的失格》
人的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刻画主角叶藏从青少年到中年,饱尝世态炎凉,沉缅于酒色,最后毁灭了自己。太宰治临终前写成的《人的失格》,可以说是他整个一生的自画像,从中可以看到他从多愁善感的少年一步步丧失为人资格的过程,被誉为日本文坛“不朽的杰作”,是太宰文学的“总决算”。


 斜阳 人的失格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似乎所有作家的作品都是从描写自我的生活开始,太宰治同样也不例外。以他战后最经典的代表作品《斜阳》与《人的失格》来说,都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作者短暂的一生。尽管写作手法不同,确是殊途同归。《斜阳》写于1947年,是一部向最后的贵族致敬的挽歌,描写了一个家族中的母亲与姐弟两人的命运,三人均是非常主要的人物,母亲坚持优雅平静美丽,却只能无奈回望昔日的荣光;姐姐勉强自己接受现实,在革命与恋爱中寻求寄托;弟弟直治更加脆弱,没有坚强面对人生的能力只好用酒与毒品逃避,欲转换自己的身份做民众之友而不可得,最后自杀了。三个人身上都有作者的寄托,姐姐最坚强转换角色直面人生是生活的勇者却追求一个虚幻的爱情泡影,弟弟的经历与作者类似有投射的影子,而母亲是代表了旧时代的风情与优雅,却不得不在世事变迁中被粗粝的生活磨损。她在去世那一天还要看一眼报纸上陛下的照片是一件别有深意的事情,1947年日本颁布新宪法,由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那是一个贪恋旧时代效忠陛下的姿态,却已经日暮途穷,所有旧日的一切都像那斜阳,美好却再也挽留不住,而旧的太阳落下了,新的太阳何时升起呢?书中没有太多关于战争的语言,但战争却无处不在,作者没有让我们看到战争,只要让读者看到战争所摧毁的一切就足够了。而《人的失格》仅比《斜阳》晚一年,却比前一部作品更加辛辣更加深刻,或许是因为笔墨都集中于叶藏一人身上。与《斜阳》沉痛的笔调不同,这一本书中多是戏谑语,却同样字字锥心,叶藏是一个纯净聪明善良的人,却天生对于人世与人有着惧怕之心,他是个软弱的好人,却在用自己狡黠逗笑的丑角方式生存下去。他与自己看不起的朋友相交是为了躲避人与人的接触,他热爱社会主义运动是因为喜欢活动的地下性质,他数次自杀热爱死亡是因为对生之恐惧,他的妻子被引诱是对他的又一次灭顶之灾。因为自己热爱的追求的纯净的信赖之心竟然成了原罪,而最后他抵抗这个世界的方式同样是消极的,用酒与毒品换来片刻平静。其实在他的内心,还是那个瘦弱的少年,他试图成长,却永远无法适应这个世界,彼得潘的身体不再变化可以逃避长大,叶藏却无法抗拒时间与成长,他的惧怕,他的恐惧,不会去伤害任何人,最后只好伤害自己。他的一生,苦不堪言,早早结束也罢,最后不过由酒吧的老板娘之口说出:那是个菩萨般的好孩子。可惜这样的人却早早失去了作为人的资格,因为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人世难以容下这样软弱而不够坚硬、善良而不够市侩的人。而这世界上又有多少人如叶藏一般也被剥夺了做为人的资格呢?书中角色塑造都非常有特点,但是让人难忘的似乎是《斜阳》中的上原与《人的失格》中的堀木,他们都具有相似的特点,市侩而无赖,分别是直治与叶藏的伴友,行为貌似全无二至,却与他们有着天渊之别,就如叶藏所说“他的逢场作戏是下意识的,且对做戏的悲惨浑然不觉。这是他和我本质上的不同。”他们代表了最真实的人世中的人,由他们组成了令人可悲哀的人世。这样的人世湮没了太多人。剥开太宰治无赖派的外壳,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太多,关于战争的思考与控诉,关于道德的探究与重建,对于人世的控诉与热爱,对于死亡的向往,但是我想最精彩的无疑还是关于青春迷茫的思考,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矛盾而痛苦。但是我想每位读者总会从他的文字中看出一些不同,一点关于人生的思考,对于青春的回想,关于未来的希望,就像作者的遗言一般:不要绝望,在此告辞。
  •     曾经在一个社区里做过一个专题,是关于自杀的作家的。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太宰治。此君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尝试了服安眠药自杀,未遂。之后他就断断续续地用各种方式自杀,先后自杀了五次,直到三十九岁的时候和恋慕他的山崎富荣双双投水,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当时我就在想,是什么让一个人能够如此绝望?要反复地杀死自己?加缪有一种观点,在反抗人生的荒谬上,自杀是最无效的一种方式,因为这种反抗如果成功了,那么就同时将反抗的主体也失去了,也就失去了反抗的意义和价值。但太宰治的情况显然不在此列,他要杀死自己并不是为了反抗人生的荒谬,他一定是极度厌世,才会一次又一次地想杀死自己。那么,一个有着传世佳作的作家又为什么会如此厌世呢?他的绝望又在哪里呢?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从他的作品入手,不过当时一直没有时间去阅读他的作品,直到最近看到林少华推出了太宰治的全新译本《斜阳·人的失格》,才算真正走近了太宰治。《斜阳》和《人的失格》都是太宰治的晚期作品,《人的失格》发表的时候,太宰治即已经去世。两部作品都涉及到了我所关注的那个主题——自杀。其中《斜阳》中自杀的是日本没落贵族的后裔直治,他在日常生活中不想表现出自己的贵族特色,怕不容于人,但他的朋友们还是嫌恶他处处流露出的贵族气质,比如喝酒从来不让别人请。虽然直治一直想摆脱贵族气质,但他在遗书的最后一句话却仍然是“我是贵族”。有评论说《斜阳》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都有太宰治本人的影子,这倒也正常,因为作家总是围绕着自己和自己的记忆来写。不过如果抛开太宰治本人的生平和经历,单纯只看这部小说的话,这部小说的文学性也足够令人震撼。日本作家常常能够刻画最细微的东西,这一点在太宰治的小说中也能够看到,比如《斜阳》里描写“母亲”喝汤:“可是母亲把左手指轻轻放在桌子边缘,也不弯上半身,头好端端扬着,看也不好好看盘子就横拿汤匙迅速一舀,随即同口部成直角举起——轻盈潇洒得简直想用飞燕来形容——让汤从汤匙尖端流入唇间。漫不经心左顾右盼之间,就像鸟翼一般轻快无比地处理汤匙。”这段话不仅活灵活现细致入微,而且相当有诗意。说到诗意,《斜阳》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意象就是蛇,太宰治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画面:在“父亲”去世的时候,院子里的树上爬满了蛇。这短短的一个句子,就让读者感到震撼、恐怖、凄凉而绝望。本书译者林少华先生说:“如果说《斜阳》是太宰文学之‘集大成’,那么《人的失格》则是太宰文学的‘总决算’。”我觉得也可以这样说,《斜阳》是太宰治文学成就的代表,《人的失格》则是太宰治思想的集成。和《斜阳》里四个人物都有太宰治的影子不同,《人的失格》一直被看作是太宰治的自传。从结构上说,《人的失格》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有相似之处,都是开头有一个跳脱于外的人,来介绍另一个人的手稿。鲁迅“介绍”的“手稿”是一本“日记”,而太宰治“介绍”的则是几篇“手札”。不同之处在于,《人的失格》里还有一篇“后记”,也是由那个跳脱出来的人的视角写的;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则直接以狂人的呐喊“救救孩子!”结尾了。为什么要引入一个冷眼的旁观者,我觉得除了结构上的考虑之外,最重要的是为了表明一种态度,他们写的都不是正常人。鲁迅这样除了文学上的考虑之外,更多的其实是为了掩饰。而太宰治则似乎是在告诉人们,这个人——这个我这样的人,其实是不正常的。《人的失格》的主角叶藏在经历上、思想上有着和太宰治极为近似的地方:比如他和一个酒吧女招待一起投海,结果女招待死了而他获救;又如他吃安眠药自杀,最终也获救,这和太宰治的经历非常相像。那么,找出太宰治笔下的“自己”自杀的原因,大概就能找到他本人自杀的原因了。所以《人的失格》是一部研究太宰治厌世的最佳途径。在这部小说进入主题——把跳脱出外的那个叙述者忽略的第一句话就是:“送走了耻辱多多的人生。”太宰治笔下的叶藏自认为一生耻辱多多,为什么?太宰治用夸大的手法写道:这(人是为吃而活着)似乎意味着,自己至今也全然没明白人的营生是怎样一个东西。自己的幸福观念和世上所有人的幸福观念截然不同——这让我不安,甚至为这种不安夜夜辗转反侧、呻吟、险些发狂。他又写道:人是为吃而活着这一说法倒是好像听过,但为钱而活着这句话则闻所未闻。不,不过,说不室……不,这也不懂……越想越糊涂。只落得自己一人遭受完全与众不同的不安与恐怖。几乎没办法和邻人交谈,不知说什么好。于是心生一计:逢场作戏。那是自己对人最后的求爱。后面这句话写得让人极其绝望,当一个人不理解人世间的事情的时候,他用做一个小丑的方式取悦于人,其结果几乎是必然的。也许是对人世的不理解,叶藏直言自己没有爱别人的能力。太宰治借叶藏之口说:“不知什么原因,我这人对女人的身世提不起半点儿兴致。”其实其“原因”还是很简单的,那就是他没有爱的能力。我不想对太宰治的为人妄加评论,但从他五次自杀有两次都带着一个女人,并且这两个女人都死了的事实看,太宰治确实没有“爱别人的能力”。当然,一个不爱人世的人,又如何能够去爱人呢?而又因为他不爱人世,不爱人,于是他的人生就是一个悲剧。太宰治本人也并不认可他的人生,他在《人的失格》里直抒胸臆,其实是为了警戒世人,一个不知道如何向人“求爱”的人注定是悲剧的,是“耻辱多多”的,是“失(去人的资)格”的。而且,作者引入的第三人也对叶藏表现出了“极度厌恶”。所以,可能太宰治并不太人,但他的文学却仍然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林少华在本书“译者序”中说:“日本文学不宜多看,越看人越小,越内敛,缩进壳里钻不出来。”对此,本人颇以为然,前面说的太宰治的作品当中表现出的“人文主义关怀”也不是作家本身的意愿,他所写的东西有着强烈“私小说”的味道。我过去在评论日本文学的时候喜欢用一个比喻——“雨中昏黄的小灯”,但这个比喻可能更适合川端康成而不适合太宰治,因为太宰治这盏灯连“昏黄”都没有,直接就是暗的。他就是绝望的。
  •     旁观者——《斜阳 人的失格》书评文/青禾还记得《肖申克的救赎》么?服刑50年后,老布最终获得假释出狱,而他却已经无法适应监狱外的新世界,直到最后绝望自杀。上吊之前,他用刀在壁柜顶端刻上——“老布到此一游”。太宰治是与老布一样的人,换一种活法,便只有死亡。正如撒了一个谎,需要用另一个谎来圆;放纵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而彻底沉沦,也就无所谓道德了。作为太宰治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斜阳》与《人的失格》中落魄的小人物慢慢走向自杀、自我毁灭的过程,与太宰治的经历极其相似。作为自传性小说,《人的失格》中的主人公叶藏,就是太宰治的影子。叶藏的人生悲剧不在于不能合群,不在于交友不慎,不在于吸毒,也不在于性关系混乱,而在于他本身就是“没有自我”的。无论他如何频繁地更换身边的女伴,也只是无谓的挣扎,徒劳无用。更为悲哀的是,在他还能哭出来的时候,他想要获得救赎,自杀是他通往自我救赎之路的方式。悲哀的是,到最后,他已经麻木,只是等待着人生最后的结果到来。不管是叶藏还是太宰治,生活本身,已经失去所有意义,无所谓幸福,无所谓不幸。人生,可活,也可不活。这不是失落,而是巨大的空洞,没有人能将它填满。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世间人,活着就是罪。唯有死亡,才是唯一救赎的方式。在《人的失格》中,太宰治将罪与罚称为一对反义词。既生而为人,却又不做人该做的事,酗酒、吸毒、性关系混乱,放荡、沉沦,这是罪;死亡是罚,同时也是救赎。无论是小说中的叶藏、还是太宰治,藏在书背后的,始终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毫无情绪,如书中所说:“现在的我,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他不是没有努力过,而是每一次付出巨大的努力,却又向深渊迈进一步。他热爱着生命,而当内心的热爱耗尽,筋疲力尽,只好放弃。而我们记住的,只是他放弃生命的过程。太宰治,陷入了沼泽。但我们应该记得,他曾那么努力地想要逃脱,直至耗尽一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阿叶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逃离赌城》中的凯奇。
  •     翻译太不符合太宰治的本意了,作为无赖派的代表,基本的颓废软弱都没翻译出来。
  •     压抑 颓废 堕落
  •     斜阳可以 人间失格翻译的太讨厌了
  •     看到大家都赞同《人的失格》更好我就放心了,太宰治不愧他妈的人渣,不过人渣的真他妈真诚,如果他的人生真的是目睹妻子被强奸,和别人殉情把别人殉死,被关进精神病院,为了吸毒和药店老婆婆“做了春宫图上的事”,被红头发女佣强奸,做了两次男妾这种…那我同意他的伟大一生就是为了《人的失格》出现
  •     其实这本书比我想象中的要压抑的多,看完想反思点什么却又脑子一片空白。但字字句句都是透露着作者的痛苦。很好的一本书,可是就是让人透不过气。
  •     人的失格相较于人间失格,似乎更合乎本意。挣扎的你。
  •     当我微笑时,人们说我在笑。当我说自己很痛苦时,人们却说我在假装痛苦。
  •     为何他能把自己所有的痛苦全都装进一本书里?
  •     还是喜欢人间失格这个名字///不过斜阳译得非常好..
  •     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但不一定是好的可能
  •     这本书真是太让人绝望了,抑郁的人千万别看了。
  •     看起来很压抑的文学作品,写的很真实,但这种崩塌的三观实在叫人看了难以苟同。
  •     堕落的花朵,靠向死亡的彼岸。高贵,反而变成肮脏的名词。我是贵族。血液涸竭,也不能挽留最后一抹斜阳。
  •     太过压抑
  •     太宰治的书读起来很慢,很慢。读完后心口突然很疼,很疼。
  •     #2016NO.23#超级颓废啊……初秋的下午,对着窗子坐在地上,昏昏沉沉的看完了。远处的地平线几乎与我的视线齐平了,一些汽车穿过浓烟行驶在路上。感受太多,纷杂,所幸的是,我们还能为了别的东西而生活,讨论的已是如何生活的问题,并非如何活的问题。
  •     真的是不知道多么悲怆的人生能写下这样的文字。
  •     引用序中引用的村上春树的话,“太宰治读不来,三岛由纪夫也读不来。身体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那样的小说,感觉上好比脚插进号码不合适的鞋。”
  •     看完觉得心头不舒服,太不舒服了。
  •     很艰难很挣扎的阅读,旧日挽歌 自杀者的独白“我以为死也并非罪过”“同‘像样的工作’相比,那种不惜豁出命来将所谓堕落生活进行到底的做法,或许反倒能得到后世人的感谢”
  •     哀莫大于心死。对人世绝望的人,别人无论如何都是救不了自己的,自救是唯一的出路 。
  •     真正的空虚是没有一点活的念头
  •     满满的负能量,而太宰治对情感的处理又那么细腻,容易让人深陷其中,把世间的炎凉无限放大,而人在这现实中又无处可躲,真是让人叹息。太宰治的两部名篇一起读,发现《斜阳》其实比更出名的《人的失格》更让人感动,更不想去读第二遍
  •     感觉并没有另一个译本好,不过书名算是直译了吧
  •     本文讲述了一个笨拙地试图戴着人格面具的但本不适合戴人格面具的人在被习惯于戴着人格面的本部应该戴着人格面具的人群中被一点点击碎面具以至于丧失为人的资格最终怎样了我也不得而知的故事
  •     得来一点写作启迪,即“内在挣扎外在化”:自我思想的斗争,写成极端性格的外人之间的斗争。两篇都好极了。一点翻译痕迹都看不出。
  •     为什么日本作家都好走消极路线,不是要死就是想死的。林少华的翻译还是那么舒服,呈现了完全不同于村上春树的感觉。但要死要活,自我摧毁的故事实在是喜欢不起来。
  •     太宰治真是一个过分悲观的人 个人挺欣赏这个译本的 林少华的文学素养很不错
  •     太宰治的文字和林少华的翻译,读着周身冰凉。直治和叶藏大概都是灵魂满怀懦弱与纯粹之人,那种小心翼翼的绝望,真令人心疼。《斜阳》里,母亲留下的冬日庭院牡丹色的围巾仿佛是最后的温情脉脉,之后便是直下的凄楚惶恐,如胸中的蝮蛇缠绕不去。既然生而有愧,不如抱着一死之心沉沦,可心终究是渴望着阳光的吧。姐姐!请相信我!请原谅我!问神吧,信赖是罪不成?不抵抗是罪不成?《人的失格》最后一句,“我们知道的阿叶正直机灵。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酒…也是个菩萨般的好孩子。”再回来看开头的三张照片和那句“送走了耻辱多多的人生”,只教人泪下。译者说得对,日本文学不宜多看,越看人越小越内敛,缩进壳里钻不出来。可写的译的是真好。
  •     叶藏不过是被过分夸大了自卑感的我们,我们也会怕讨好不了所有人,达不到世俗设定的高度。原来,并没有什么人世的标准,都不过是所接触到的个人们爬上了道德高地俯视着不够自信的我们而已。
  •     历史不总是沿着生命的雪峰前行,它还沉浸在生活的一滩脏水里。
  •     具体翻译的不太好,但是总体上看完,能感受到男主的情感,淡淡的沉重与压抑。感受和林少华写的序一样:日本文学不宜多看,越看人越小,越内敛,缩进壳里钻不出来。我很疑惑,环境是不大好的,可是如果保持乐观,做事正派,认识个好的对象,勉强也能活下去的呀,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的结局都是自己作的
  •     读的云里雾里,但感觉到了一种莫大的悲哀,准备过一段时间再重新读一次
  •     大概越纯净的心越接近毁灭吧,极度痛苦的灵魂才能创造出黑暗到极致的作品吧。
  •     比高中时期读时更有感触,尽管依然有很多地方不明白。
  •     了解完太宰治后看的书,看完后觉得完全是他个人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
  •     日落黄昏,贵族挽歌
  •     后一篇里的杂文成分深重得不愿详读
  •     人的失格
  •     很好 我的内心一点波澜都没起
  •     像太宰治、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这样的作品还是少看为妙,但是还是忍不住要看一看,即使看多了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
  •     那种深刻的迷惑和近乎谄媚的挣扎 那种自卑和绝望 太宰桑认为是自己独有的感受吧 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真诚的绝望么 只是太宰桑沉浸在“活着”这样一种迷梦里 虽然说三番两次的自杀,我还是想说,他大概是最执着于活着的人了。
  •     也许就是那么一点点的差异造成了我们人的不幸。
  •     日本小说的诟病就是内心戏太多,对世界的希望太少
  •     说的都是琐碎事,却不是琐碎的感情
  •     不喜欢斜阳,可能上面的弟弟和姐姐都没有对其行为的足够解释,我喜欢不起来,我理解不了。
  •     看到林少华,我终于开始读太宰治,因为不是所有有所有时间都适合读过于负能量的作品,相比于更出名的《人的失格》,我更喜欢《斜阳》,尤其是弟弟的遗书和姐姐的情书,作品虽短,然而我却不敢再读第二遍
  •     好好活着 不要自己给自己加太多戏 (第一次看太宰治??....
  •     敢于活下去才是真正的勇气……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