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反义词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11350607
作者:[美] 玛丽娜·基根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玛丽娜·基根,2012年5月毕业于耶鲁大学马格纳院,前途无量。一部剧本即将在纽约艺穗节上演,并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获得了令人羡慕的编辑职位。毕业才几天时间,玛丽娜和一位朋友去庆祝父亲的生日。悲剧在此刻发生。汽车撞在护栏上,翻滚了两次。玛丽娜当场死亡。她的悲剧性死亡变成了国际新闻。她留在《耶鲁日报》(The Yale Daily News)的最后专栏《孤独的反义词》一夜走红,全球点击量高达两百万次。
基根生前才华横溢,格外多产。她是《耶鲁日报》的特约撰稿人,为《纽约时报》写随笔,创作精彩的短篇小说、剧本和文章。她获得许多重要奖项,包括诺曼?梅勒学院写作竞赛和华莱士小说奖。去世后,短篇小说《寒冷的田园牧歌》发表在《纽约客》上,并进入芝加哥大学年度短篇小说赛前五名。
【精彩书评】
★在她短暂的一生中,玛丽娜·基根成功地获得了一种难得的对文字的掌控力。她略带嘲讽的、机智而又热情的声音让人难忘,她生气勃勃的精神强烈地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当下。尽管会有一些句子上的跳动,这本引人注目的作品仍然是令人愉悦和鼓舞人心的,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J·R 莫林格(普利策奖获得者,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温柔酒吧》作者)
★我从未停止因为失去我所钟爱的学生玛丽娜·基根而感到的悲伤。《孤独的反义词》这本书就部分地说明了那些伴随她的离开而消逝的希望,自始至终,她一直都展现了她可靠的戏剧表现力和卓越的叙述技巧。而更重要的是,她向她的同辈人发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号召:不要在那些微乎其微的职场成败上浪费我们的天赋,而应该把它们投资给属于我们年轻人的骄傲和自尊,投资给我们在个人提升和改变这个纷扰的社会所拥有的无限可能性上。
——哈罗德·布鲁姆(耶鲁大学人类学及英国文学著名教授、“耶鲁学派”批评家,代表作《影响的焦虑》)
★这是一个成功,基根恰恰刺激我们去思索,我们在生活中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纽约时报》

书籍目录

孤独的反义词
小说
寒冷的田园牧歌
寒假
朗读
天真
翡翠城
行李认领处
满怀恩宠
硬化疗法
海之深处
散文
传承与变化
搁浅的鲸鱼
与麦为敌
末日之趣
杀生谋生
咨询或金融行业的是与非
"观察"的艺术
歌颂"特殊"
后记
致谢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生命虽然短暂,但若能璀璨绚烂,光芒依然永恒!
耶鲁天才少女玛丽娜?基根的最后演讲,全球点击量超两百万专栏的唯一结集,令无数人动容、深思和倍受鼓舞的跃动文字,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红遍全球网络!
★《孤独的反义词》让人相信文学的天才性,作者22岁的年华虽然短暂,但留下的故事却那么真实、好看、充满活力。玛丽娜?基根居住在布鲁克林,在纽黑文上学,即将在纽约工作,她笔下所描写的生活,代表着美国一代青年的困惑和理想,颓废与希望,是那么地真实和深刻,又是那么地温暖和励志。她的文字也许不是最成熟的,但绝对是最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她写的不是“心灵鸡汤”,不是“成功学”,而是即将到来的“生活”带给一个年轻人的痛与乐、迷茫与希望、孤独和力量。
★一个天才少女,17篇感人文字——
基根说:“孤独没有反义词,要有,它是我最想要的东西。”
【内容简介】
《孤独的反义词》这部获奖随笔和小说集是22岁的耶鲁天才大学生玛丽娜?基根的遗稿,她才华横溢,其文章感人至深。她的经典随笔创造了2012年的社交媒体轰动效应,令她成了一代人的偶像。她去世后,电视名流狄安娜?索耶提名她为“本周焦点人物”,玛丽娜的父母连续收到了来自全世界各地读者寄来电邮和信件。《孤独的反义词》像《最后一课》一样,捕获了一代人的希望、不确定性和永不凋谢的可能性,激励我们对更广泛交流的渴望,揭示了我们如何驾驭自己的天赋,改变周围人的生活。
“孤独没有反义词,要有,它是我最想要的东西。”
“我们还不到束手无策的时候。我们可以转变观念,可以从头再来……我们还很年轻。我们不能也不可以丢掉希望,因为说到底,希望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东西。”
“我会为爱而活,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


 孤独的反义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在看这本书之前就决定了绝不会因为作者已经过世就带有感情的打分,但是看完这部作品之后觉得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本书都值五分。这部集子中收录了作者的八篇小说与九篇散文,全部都是充满了个人文字魅力(当然不能忘记精彩的翻译)与独特的思考方式的作品。如果非要让我选择,我更喜欢的是小说,不仅因其写作技法的了无痕迹,文字上看似随意却精雕细琢,也因其中体现出的超出她年龄的那种情感表达,她笔下的爱情充满了青春的美丽与迷茫,少男少女的小心思在她笔下都展露无遗;她描述起亲情驾轻就熟,通篇淡淡的描述中,只因为结尾轻轻的一句话,就瞬间击中了我的鼻梁,充满酸涩;她笔下的生活有着太多的无奈与悲哀,但是却如一副永远没有尽头的画卷,一直展开…..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寒假》,那种在恋爱中的甜蜜与家庭生活中的无奈结合的恰到好处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种心境在结尾激荡得尤其剧烈,在爱人的陪伴下,一年中的最后几秒钟,她想起的是“爸爸也许又喝醉了,正瘫在沙发上看电视里直播时代广场的跨年降球仪式;弟弟可能还在卧室里玩着电脑游戏,稚嫩的脸庞被屏幕映成绿色;还有妈妈,她正拿着手电筒在街上遛狗,在零点十分的漆黑雪夜里穿行…..”,到此戛然而止,却可以延伸出一切的思想方向,不需要任何情感描述,却在读者心中激起最强烈的感情,我想虽然她年纪轻轻,却有着在文字方面强大的野心与卓越的戏剧表现力。同时,作者还是个擅于思考的家伙,在《咨询或金融行业的是与非》中,与我们探讨的绝对不是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问题,而是提出一个关于青年人未来职业规划与生活信心的问题,甚至还探讨了一部分人性弱点的问题。在写作这篇文章之前,她甚至还做了调查分析,力争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看完这一篇文字不禁佩服作者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于身边事物的细心观察。《孤独的反义词》作为开篇文字与书籍的主题被放在了开头,这篇短小的文字确实包涵了作者对于这个世界满满的爱,在这样一个还应该初识社会、懵懵懂懂的年纪,作者却能用自己的努力与热情崭露头角,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天空的能力让人震惊,同时她用无比的热情爱和拥抱着这个世界,而她的提早陨落也格外让人痛惜的时候也更加热爱这个身边的世界,所以当我们在感觉到孤独无助的时候,都来读一遍《孤独的反义词》做为自己的激励,并且用这篇文字中的最后一句话来鼓舞彼此吧:让我们为这个世界增光添彩!
  •     我会为爱而活,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评《孤独的反义词》/by Rene-summer 微博上第一次看到《孤独的反义词》这本书时候,我对书名就有疑问,孤独没有反义词?讲的是什么呢?孤独没有反义词?那热闹算什么呢?可当我真正翻看《孤独反义词》这本书的时候,才知道我理解错了。孤独的反义词其实是爱,是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但用“爱”来表达又不完全准确;是相聚,是四面八方来聚到一起,但用“相聚”也稍有欠缺;它是陪伴,是身边有一伙人、有人陪伴的感觉。《孤独的反义词》这部获奖随笔和小说集是22岁的耶鲁天才大学生玛丽娜•基根 的遗稿,收录了九篇小说和九篇散文,其中的散文《孤独的反义词》是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在玛丽娜因车祸去世一周之内,发表在《耶鲁日报》毕业季上的散文阅读量就超过了100万人次。文章中她说,“我们还年轻,真的很年轻;我们刚满22岁,还有大把时间。”的确,年轻是资本,可以尽情的去挥霍,可以不爱惜身体去通宵达旦,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成功的能有几个?玛丽娜的生命虽然短暂了,短暂的让人觉得惋惜,但她活的精彩,各种奖项、担任助理研究员、参演喜剧、组织活动、写作、恋爱,每一样都热情的去努力;她死的无憾,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她的文字很朴实,文章中处处充满了对生活的的热爱,激励人们对更广泛交流的渴望,揭示了我们如何驾驭自己的天赋,改变周围人的生活。就像玛丽娜毕业典礼上说过的那句话“我会为爱而活,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为爱而活?对,玛丽娜就是在为爱而活。她收获各种奖项,她参演话剧,她组织活动,她恋爱…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为了不让自己荒废时光,珍惜在校的每一分每一秒。书中的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让我们感受到她的爱,她的顺其自然…她的文字很有魅力,给每个人鼓励,给每个人希望,让平淡的事情,变得那么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就像文字中所写的“我们还不到束手无策的时候,我们可以转变观念,可以从头再来….我们还很年轻。我们不能也不可以丢掉希望,因为说到底,希望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东西。”这就是玛丽娜文字的魅力, 这就是那个给人鼓舞的小姑娘,让我们好好的为爱活着,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活着就有希望…
  •     今早某东刚送来的书,收到后迫不及待的读了第一篇《孤独的反义词》,那么到底孤独的反义词是什么?这篇文章,也是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就是:孤独没有反义词。孤独一直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词。孤独不是静止的,它表示一种姿态,一个过程,它展现的是一种自我与世界保持距离的状态。那么用什么词来表示不孤独的状态呢?没有。因为孤独的状态只有一种,而它的反面确是千姿百态,用作者的话来说,“用爱来表达不够准确,用相聚来解释也稍有欠缺”。不孤独,不仅仅是“身边有一伙人,有人陪伴的感觉”。作者写了耶鲁有很多让你远离孤独的圈子:合唱团、体育队、舍友、联谊会、俱乐部等等,四年中,哪怕身在宿舍,也能感受到圈子的存在。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故事很多,很简短,随性但不随意,有些值得思考,也许是因为跟写作时作者的年纪差不多,里面有很多话我都很有共鸣,也会被作者的想法启发。最后,作者一路走好,安息。
  •     后边的散文感觉还挺有思想内涵的,但是前面的小说就并不怎么样了
  •     不怎么看散文,但是其中的几篇看了很有感触,尤其是了解了作者之后更是觉得惋惜。
  •     作者的身世也掩盖不了文笔的一般,小说部分完全不想讨论,散文大部分也像小说,起码好过小说吧
  •     3.5有几篇小说很有意思,可是……感觉有点太现代?
  •     有两篇文章写的特别好,一篇是演讲稿、一篇是寒冷的田园牧歌,其他一般般吧,还不够成熟,但足以感动无数同龄人。
  •     本书多受好评很大程度来源于作者的早夭。 文中收录的散文,包括书名来源的那篇发言稿,质量并不高,和作者22岁年龄持平。 小说倒是真的不错,尤其在后记中看到,有三篇小说写于作者的高三时候,算是配得上腰封上的溢美之词。 最后,对作者还挺有好感的,因为后记里的最后一句话。因为没有以后所以戛然而止的美好。
  •     每个人都伴随着一种人生的不安在生活,这种不安,阴魂不散,挥之不去。所以我们都在认真的生活着,只是对于爱,我们不那么认真,害怕显得过于投入,陷入谦卑的境地,但有爱,有感动,有谦卑,有恐惧,才是爱和孤独该有的样子。
  •     吕明阿姨推荐的书,唯独前男友的葬礼那篇打动了我。
  •     小说读不懂,喜欢作者的散文
  •     对“寒冷的田园牧歌”、“翡翠城”、“硬化疗法”、“海之深处”等几篇文章印象最深刻。第一篇文字我就把作者代入了,造成我看后面几篇文章时思维混乱。我很好奇“翡翠城”和“海之深处”怎么写出来的,这些文章太需要采访相关人士,而且不太好找吧,厉害
  •     過譽。
  •     其中的几篇小说还是值得一看的
  •     有一篇讲搁浅的鲸鱼的非常喜欢,其他真是多愁善感的平庸罢了
  •     这是我最爱的一本书,陆陆续续地买了五本,送给朋友。无疑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是一个高中生,这就是我所认可的青春小说,这本书阐述的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情感,因为作者年龄也是跟我们学生相似,而且才华横溢,写的都是自己真正的情感,她笔下的爱情充满了青春的美丽与迷茫,第一人称诠释的如此的美妙,故事的最后总是可以让我哑口无言又惊叹不已。 作者虽然死掉了,但绝对不会就这样死掉的,她还会继续影响很多很多人,至少她影响我,感染了我,让我看清楚了未来。 (PS:这本书我也曾借阅给别人看,可是他们并不都是和我一样的感受,并没有产生太大共鸣,可是对我来说是意义深重。) 这就是我所感受到的青春。
  •     就个人而言,经历了心灵孤独,才会更加珍惜那份唯一拥有的希望,感激所拥有的一切吧,“与大家一起分享有爱,有感动,有谦卑,有恐惧”这些感受,重要的是我们曾经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     小说很不错,情感细腻真挚,描写入微,但基调都比较沉郁,文字也像她的小说人物一样情绪化,总是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散文更加情绪化,字里行间就能看出这是个年轻的敏感的情绪化的女孩,热爱着自己写的文字,对未来迷茫却已经下定决心要走文学路。挺不错的书。
  •     因为她写得过于真实,将成年人的情感思绪写得过于细腻契合,我反而不能惊艳,只能是平淡地闷闷地看着剖露自己心迹的文字。
  •     什么鬼…美国青年的日记流水账吗…【为什么买这个?】【大概是因为封面看起来挺顺眼】
  •     没意思
  •     没怎么看懂。
  •     觉得还不错的
  •     出版社东拼西凑的产物。 有一两个短篇还不错。
  •     读完之后,我挺喜欢玛丽娜·基根的,感觉是一个有才华的小姑娘,尤其小说部分每次结尾之后都会略感叹息,有种讲不出来的复杂情绪。如果她还活着,也许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     不是很好看
  •     作品中透露出才情,内容却空泛,不知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无法继续阅读下去。
  •     特别喜欢 寒冷的田园牧歌。至于那些说这本书是无聊日记的人,呵呵呵呵,我只有呵呵以对。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     我喜欢这个女孩的故事
  •     终于从头到尾读完这这本书,相比散文,我更喜欢小说。散文中透着一股说教的气息。孤独没有反义词,如果有,它就是我最想要的东西。我们才22岁,还年轻,还有大把时间。
  •     读这本书是被第一篇文章所吸引,它的题目叫孤独的反义词,是一篇典型的鸡汤,但是鸡汤写的很好。剩下的文章是基根写的小说,权且可当消遣看看
  •     作为一名天才女性,英年早逝,留下这样的作品,很体现对生活的品鉴和思想的深度。孤独,在中国的文字中似乎都是要竭力避让的两个词,而在西方单词的含义里更多意味着独立,意味着人格,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孤独”的确没有反义词,而是一个独立纬度的描述。 但愿,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懂得孤独,学会孤独,享受孤独!因为只有具备独立人格,才有资格奢谈这一词!
  •     好像没什么记忆点……
  •     看得出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姑娘,私以为离人们对她的赞誉还是差很远。另逝者安息
  •     潜水艇的那一篇,深邃的黑,没有希望。
  •     初二时候读的。当时就好崇拜Marina觉得她很有才,走的道路也是我今后想走的(虽然现在也有其他想做的事啦。)记得最清楚的是,书最后她的导师写的:在被告知“当今想成为作家是痴人说梦”的那一天,院长茶会结束了几个小时之后,她去参加耶鲁的一个口头诗社。她迟到了,一个朋友回忆说,当时她的脸红通通的,眼神像潮湿而坚硬的石头一样冷静、坚定。“我要成为一个作家,”她如此说道,“一个真正的作家,一辈子都当作家。”
  •     作者有很多敏感细腻的描写 明明不是惊天动地的事情却引人入胜 从一个年轻人的角度去涉及生命的不同维度 看书的时候我很惊讶作者似乎对于生命的最后阶段与突然的死亡有一种痴迷 同时又有一种年轻带来的骄傲 或许正是这样可以自信却带有无奈地说出“我们刚刚大学毕业,我们还很年轻。我们不能也不可能丢掉希望,因为说到底,'希望'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东西” 这本文集中让我感觉处处透露出这样的感觉 与作者戛然而止的生命相呼应成为了一种发人深思的自信与焦虑 她大学的写作老师安妮法迪曼在文集的后记中写到 当大多年轻写作者试图以成年人的眼光去书写周围的世界时 玛丽娜却“她21岁,她的文字也是21岁,21岁的伶俐头脑,21岁的文笔” 我想这就是玛丽娜文字的动人之处 没有办法去了解她其他年龄的习作 可这样的21岁 正是珍贵
  •     “你是独一无二的。”可当我把名字输入Facebook的时候,却一下子蹦出来8个头像。她们都是“玛丽娜·基根”,有各自的家乡、各自的亲友。等我们死了的时候,墓碑也要排成一排。这里埋葬的是玛丽娜·基根,人们会如此说道。玛丽娜·基根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
  •     感情很细腻,有几篇读的我很难过,作者文笔真的很好。可是个人觉得这本书不是很耐看。
  •     世事无常 这个世界太复杂,每根线牵动的事情也不一样。 我们总是带着这样的感情看待别人,但别人也是这样看待自己 然而生离死别真的教会我们很多事情,更深刻,更加铭心
  •     流水账
  •     关于死亡 关于成长 我今年22岁
  •     有些篇章比较有感触,作者的确很有才华,而且对自己要走的路坚定不移,感觉是个理性聪明的小姑娘,却有着细致入微的文笔,我喜欢她从一个细节的感受入手开始一个故事,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     有几个小说写得蛮好的,其余的…难看死了。
  •     细枝末节的生活,却处处都能戳进心窝,有点忧伤,有点暖。走的太快会错过路边的风景,也许步伐不必停留,心却可以慢一点,头也可以回首望一望。
  •     挺有才华,可惜英年早逝
  •     16年会再读一遍
  •     年轻的姑娘一直怀揣着自己的作家梦可惜生命败给了死神,但是文字替她活了下来,虽然没有特别精彩之处,但是为这份执着也要加上一心。
  •     现实的强烈对比,即使你明白这一切,也无法避免那意外的意外。
  •     很喜欢这样的青春里的爱情
  •     乏味死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