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漕运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45909380
作者:[美] 黄仁宇
页数:304页

内容概要

黄仁宇 (1918-2000),知名度最高的华人历史学家之一。生于湖南长沙,1936 年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曾于抗日战争时期辍学并加入国民党军队,1950 年退伍后赴美求学于密歇根大学新闻系,后转攻历史系,并于1964 年获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 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9 年离开教学岗位,专心写作,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现代中国的历程》《黄河青山》等畅销书。
译者简介:
张皓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政治史。
张升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明清史。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
第三章 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
第四章 漕粮运输
第五章 宫廷供应品的漕运
第六章 征税、商业、旅行和劳役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一、印版图和草图
二、《明实录》中所记载的输送到京师的漕粮
三、《大明会典》中所记载的几省和南直隶几府州的漕粮份额
四、几个内河河港的税收份额
文献目录注释
前言及正文中的人名、地名及其他专有名词英汉对照表
译后记

作者简介

许多学者认为,每个王朝崩溃时,政府机器毁坏的第一个迹象就是对水利问题的忽视。由于漕运不能再进行有系统的输送,大明帝国才失去了活力,直至最后崩溃。这是真的吗?
本书系黄仁宇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全书以扎实的数据和考证为基础,还原明代的漕粮运输图景和漕运管理方式,并由此触及明代的政府模式、官场惯例、经济制度、地理环境、工艺技术和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它揭开了明廷依靠漕运作为国库收入主要来源长达两个世纪这一现象背后的主导思想观念,更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为何一个政治、经济、环境都远优于西方的国度,却未能迎来现代文明的曙光。
编辑推荐:
1、本书征引资料丰富,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是其重要特点。从经济角度而言,大运河对明朝发挥着命脉的作用;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审视,1368年至1644年间发生了许多事件,中国却错过了这段使人奋发的岁月。本研究能够发现一些线索,为人们的思考提供帮助。许多学者研究,大凡一个王朝的灭亡,其中一个迹象就是对水利的忽视,大运河后来无法进行有系统的输送,是否证明了大明帝国的崩溃?史家黄仁宇在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大运河(漕运)对明朝的国家财政发挥着命脉的作用,它是京城和江南之间唯一的交通运输线,所有的物资供应都要经过它,大运河有它绝对的历史意义。明代漕运问题涉及明史中的许多因素,如官场惯例、国民经济、地理环境和工艺技术等,都密切关联着漕运的运作。从明代帝王、大臣管理漕运的方法中,我们可以推断描绘明代的政治体制、政府模式、财政政策以及社会风俗和统治思想。


 明代的漕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可惜中国学者普遍缺乏。包括这本书的书评,竟敢说漕运之不废,乃"百万劳工衣食所系",这不可笑,这个观点引自网络穿越小说,这才可笑。但凡稍微认真看过这书的人,都该记的,劳工是官方征用,并无报酬,连这点基本常识都没有,何必花时间看这种书,又何必写书评。
  •     书中P117页中提到“1522年大学士杨廷和发起一场减少宫廷人员的运动。”1522年在明朝历史上即嘉靖元年,嘉靖就是后来壬寅宫变中险些遭到宫女杀害的皇帝。这里提到的杨廷和减少宫廷人员的运动是依据世宗即位诏书发动的,期间杨廷和因改革受到行刺,未遂。 是年,世宗自立统嗣体系发动大礼议之争,此次争论的核心内容就继承大统的世宗是否要改换父母之争展开,持续三年的继嗣与继统之争在嘉靖三年以世宗皇帝的钦定大礼结束,史称大礼议。 1521年正德皇帝武宗朱厚照驾崩,死后无子。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朝大事就选出继承大统的人选,杨廷和以《皇明祖训》“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伦序当立。”得内阁赞成及皇太后即孝宗皇后,武宗生母准许,由其拟发遗照,迎兴献王次子朱厚熜继承大统,即明世宗,嘉靖皇帝。 说起兴献王就得从明宪宗说起,明宪宗即明孝宗朱祐樘、兴献王朱祐杬的父亲,朱祐杬与朱祐樘是同父异母兄,明宪宗四子朱祐杬获封兴王,三子朱祐樘入继大统即明孝宗,明孝宗即后世颇为赞赏的执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其妻孝康敬皇后张氏(即后文张皇后)。在明孝宗驾崩后,其长子朱厚照继位,号正德,就是正德皇帝明武宗。从这里看,世宗朱厚熜和武宗朱厚照都是明宪宗的孙子,算下来世宗和武宗是堂兄关系。按祖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武宗在无子的情况下,世宗按照兄终弟及继承大统无可厚非。但是同样按祖训只立嫡、不立庶的原则来找候选人的话,要从明孝宗父亲明宪宗嫡子家找后人过继给孝宗做儿子,也就是武宗的兄弟,找来找去,找不到后人。在这条行不通的情况下,找到孝宗同父异母的四子朱祐杬,在平辈排序中,四子朱祐杬仅次于三子孝宗朱祐樘。因此,兴王的儿子是可以考虑过继给孝宗做儿子,然后以武宗之兄名义按照兄终弟及的组训入继大统。兴王去世后,获武宗封谥号献王,即兴献王,兴献王长子朱厚熙出生早夭,二子朱厚熜则被选中继承大统。朱厚熜要继承大统,必须得自己的父亲是皇帝,这样自己才能算合法的皇位继承人,而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只是一个藩王,朱厚熜要以藩王身份继承大统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要解决这个身份问题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将朱厚熜过继给自己的大伯明孝宗做儿子,也就是武宗皇帝的兄弟。换一个爹赢来一个皇位,看似不吃亏的买卖,朱厚熜还偏偏不做了。朱厚熜从安陆到北京郊区后被要求先行皇太子登基礼后再进京,行了皇太子登基礼就意味着行了过继礼,自己以后再也不是兴献王的儿子,而将是明孝宗的儿子、武宗的兄弟。问题就出在这里,朱厚熜以“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为由拒绝行皇太子登基礼,被朱厚熜拿来做挡箭牌的武宗遗照恰恰是杨廷和草拟的。后来杨廷和拿出汉定陶王、宋濮王的案例,借着清宁宫失火以天意来说明,朱厚熜必须认孝宗为父亲才能继承大统。世宗则祭出的张璁“继统不继嗣”理论来推翻杨的案例。至此,朝廷上已经分为以杨廷和为首的继嗣派和以张璁为首的继统不继嗣派,世宗皇帝组织廷议大礼,在此期间;杨廷和携其子发动撼门事件。嘉靖三年,朱厚熜顶住群臣压力没有过继给孝宗,反而将已经过世的兴献王尊为献帝,后追庙号睿宗,而按照杨廷和及张皇后的本意朱厚熜应按兄终弟及,武宗之兄入继大统,相反,朱厚熜以睿宗之子身份父死子继入继大统。是年,世宗钦定大礼结束长达三年的大礼议之争。
  •     生于江淮之间,曾经是漕运最为繁盛的地段之一,所以一直对大运河/漕运有浓厚兴趣。黄先生大名早已听闻,故此找来了这本书来读。由于是博士论文,学术更为规范严谨,资料丰富,对于我这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只能很粗浅的阅读和理解了。本书较为细致地描绘了明代漕运的运行状况,对其中的关节处和利弊也做了充分探讨,很适合不太理解漕运的同学入门,尤其是是对贩夫走卒,劳工徭役的状况描写,很感性。细节不表,读完我的最大感受是明代维持漕运是一种饮鸩止渴。北方游牧民族骚扰——迁都北京——南货北运的刚需——漕运,这条逻辑看似清晰又合理,但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一定要漕运才能解决南北通货的需要?黄的观点是明代严格海禁,古代陆路不畅,只能走内河运输。姑且算作一种解释吧,不过为什么明代严格海禁?这是另一个历史大问题了,黄简单提了一下,认为明人乃至中国人对海洋恐惧排斥。私以为不妥当。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漕运解决了南北通货需求吗?部分解决了,一些大宗的物资,如粮食、木材、金属等,在那个时代,不依赖漕运是不可能成功的。但腐朽的管理制度和不合理的利益平衡策略使它的效率不高,官府的垄断确实在工程方面投入很大,尽可能地让漕运畅通(但其实受到气候,地理,技术多方面制约,漕运并非想象般畅通),但总体看这种垄断并没有真正解决南北通货的需要,除了宫廷得到了供养,军队并没有真正粮草充足,商人更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和行商自由(明代极为歧视商人),老百姓并没有因漕运而获利多少。漕运更像是政府主导的朝贡体系,物产丰富的南方需要定期定额缴纳供奉,运到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前线,而北方则为南方提供军事保障。有一个细节,由于海禁,日本使团必须登录浙江福建,陆路到达杭州或南京,再从漕运到达北京。当携带着朝贡礼品的日本使团混杂在南人供奉丝绸、瓷器的漕船上时,可能并不能分辨出来,恰巧他们的语言都那么难懂。这种漕运的“朝贡体系”,就如同真正的朝贡体系一样,从来不是为了解决实际的民生问题,而是出于一种统治需要。因而从经济角度看,它一定是亏损、难以为继的。明代的财富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浪费在了漕运途中。如果比较同时期的中西方,欧洲步入文艺复兴、资本主义时代,中国则踏步不前,黄和很多中国学者都觉得不难理解。因为中国虽为完整的大国,但内部自然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天然就有通商的需要,这种强烈的需求在宋代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满足和发挥,但在明代则极为受限制。它就像一个炸弹,必须释放出能量,明代海禁,这股能量不能外泄,则必须内化,在内部爆炸即为革命,但偏偏明代中期以前,国力还比较强盛,统治者编织了一个足够强韧的防爆罐,让这股力量内化、内耗于无形,国力也随之消耗,漕运就是这个防爆罐上最粗的一道枷锁。最终东南之富抽干,西北之险不固,东北之患燃眉。以现代观点看,必须用市场这只手去配置资源,让漕运从官的属性变为民的属性,才能发挥应有的黄金水道价值。顺带说几句定都。中国定都于北京是正确的,但明的实践说明二都制有可取之处,并不一定会使首都权威分散,我认为当今中国以北京为首都,南京为陪都,成都/重庆为留都很有讨论价值。以上信笔由思,偏颇处莫怪。2016.6.1 清华园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明朝的中央集权,缺乏最基本的管理素养,漕运体系的存在,核心目的是为了皇家及从属用度,因而一旦面向军事和经济需求的时候就动不动大瘫痪,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朝对中国经济发展几乎毫无贡献
  •     书是好的,作为博士论文来说非常用心,但总觉得某些地方可以写得更详细更系统些。另外可能是作为工科生,感觉第三章逻辑上有些不够清晰,个别皇帝的年号称号用得有点乱,但是瑕不掩瑜。
  •     真心是本好书,比他后面那些书要用心的多,有老师盯着还是不一样。历史学者喜欢从一个侧面为纲,由点及面,论及全局。作为系统的一个部分,就像网络一样,只要是联通的,从什么地方出发都可以遍历。但是,网络里面总有些关键的节点,统领全局。漕运,我想应该可以算是一个这样的节点。不过,看完全书,一个疑问越加不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明廷,及清廷……禁海运?有谁有推荐的书说这个问题的吗?
  •     数据为王
  •     比万历十五年更学术性,数据的运用和处理很娴熟,看到一个古老帝国的日暮
  •     从学者的角度来讲,黄仁宇老师太具有选题的敏感性和专业性。本来是读过万历十五年之后,又一本历史科普书来读的,读着读着竟读出了大运河的变迁史,河道景观史,景观社会学和中国物流史。详实的数据支撑,太喜欢这样做学问的态度了。
  •     黄仁宇博士论文新版
  •     本来是作为历史书来读的,由于工作的原因,读着读着读出了中国物流史的味道
  •     有些地方写的很棒,有些细节却是读起来很费劲呐。
  •     chargrin - chagrin, inquinsic - intrinsic
  •     劳民伤财是最大的感想。有些地方略显枯燥,毕竟论文。
  •     地图点赞,老黄带你领略你明立国之low,治国之unprofessional
  •     大明可以说是自己把自己给玩儿死了……
  •     副标题可以改为“挑战相关性”——是否有勇气承认前辈想当然的归纳推理可能并不具有实证价值,是人文学科能否向社科演化的关键。
  •     历史是蜿蜒交错,大大小小的河流流过高山,峡谷,或许会搁浅,或许会涨水
  •     漕运这块是很有些读头但翻译太拗口了。阅读起来实在是……
  •     三星半
  •     人生的智商极限,第一本因为看不懂半途而废的书——一石粮食一两银子怎么从漕河溜达一圈就折合成0.47 0.5 0.82两了,各省还不一样。。。
  •     优秀的论文,普通的读物,遗憾的是,经过大学生涯之后,我读论文总是无法自制地一目十行、跳跃前进。
  •     与万历十五年相似,从一个片段反射明朝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     这是专业的论文集,当然可读性就不行了
  •     太佩服了,作为黄仁宇的博士论文。
  •     没想到一条运河竟然维系着一个朝代的存亡。
  •     我读的是九州出版社黄仁宇全集第二版,此书系全集第一册,毕竟是博士论文,功夫尤深,考证颇足,但读来不是智慧不足,而是精力不足,数目繁多,用磅、两、石等单位还是有所区隔。至于行文,应属上乘,漕运兴起即伴有何等优劣,其功能效率,尤重于配套于漕河的人力,而渐转入评价普遍观点如漕运能力是否下降导致明军战斗力下降等问题,以及漕运之中如何异化制度,宦官权贵的行为,商人的弱小,集中于固步自封的农业中心和封闭意识。漕河的生产力没有全部开发,是观念和意识的结果,因此生产和观念的混合交织,是非此即彼的莫分彼此的。
  •     以运河为起点,对相关的地理、官制、税制都做了一定研究,很涨见识。
  •     运河承载的国家税收体系,苛刻无情,低效腐化。但是,这与政治制度设计的系统性Bug比起来,又都不算啥了。朱家的政治制度啊,都可以拿来当病毒库了吧。黄仁宇多用的是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漕运的得失,钱穆的视角则是运河对黄河水利和北方水网的破坏,可以对照而观。
  •     运河的创立是出于调集南方资源到北方的目的,以及地理决定论的。然而由于根植于抑商观念的制度限制,以及运河自身地形与条件的限制,运河也就仅仅用于把每年400石粮食(当然顺便又别的东西)运到北京,商业和经济没能发展起来。但是不同于以往学者,作者提出漕运的维持与政权的稳定无甚关联,即使在明朝最后的日子里,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漕运也依然在正常运转,实在是一个奇迹。
  •     用理科的缜密思维勾画了明朝时期的漕运场景和以此配搭的政策。同时为我们简述了明代的历史意义。论述有利有据,也不乏作者的大胆推测。
  •     P42 第6行有编辑错误。
  •     概括性较强,从宏观讲述了明代的漕运。注释相当丰富,由此衍生了很多继续要看的书...
  •     感謝@Anniuallzyy 贈書。黃仁宇的博士論文,很有選題意識,漕運問題的確從未理清,讀過之後被經濟數據嚇到,一知半解,古地圖一萬點讚!#壹陸讀#039
  •     我就喜欢这种从某个看似孤立的事件管窥整个大时代的作品。
  •     在运河边的小区生活了十年,经常沿着河边走路。粗略看完此书,大致明白了一些事情。原来这条人工河曾经那么重要。
  •     译文比原文还要严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专业著作
  •     对明代漕运的基本介绍,书很小,两天看完
  •     效率低下层层盘剥,官员对巧取豪夺,钻营私利是不遗余力,自上而下中饱私囊花样百出,贸易流通掣肘于此。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