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堡: 一座城市的記憶

出版社: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3-10
ISBN:9789867247230
作者:奧罕.帕慕克,Pamuk, Orhan
页数:405页

内容概要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 1952.06.07-)
出生於伊斯坦堡,除了花三年的時間待在紐約之外,他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以及在伊斯坦堡大學念新聞研究所。自一九七四年開始有規律的寫作起,至今從未間斷,而且得獎成績斐然,他的作品被評論為「當代小說中最新穎、最具原創性之作。」
如今,這本《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更為帕慕克獲得二○○五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殊榮,足見奧罕‧帕慕克的才華不僅深獲讀者的青睞,更受到文壇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的矚目。

作者简介

本書為帕慕克獲得二○○五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殊榮,足見奧罕‧帕慕克的才華不僅深獲讀者的青睞,更受到文壇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的矚目。
「伊斯坦堡的命運就是我的命運:
我依附於這個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之後,世界幾乎忘了曾經叱吒風雲的伊斯坦堡存在過的事實。這座帕慕克所生長的城市如今窮困潦倒,在它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以來從未像現在這般遺世獨立。對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堡一直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跡與銷聲黯然的城市。他自己的內心也一直與這段銷聲黯然的過往爭戰不休,終於體悟出能超越這段記憶的唯一方式,就是與這段輝煌過如今卻澹然的歷史和平共存下去。

帕慕克於一九五二年出生在伊斯坦堡的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從小他就是個愛做白日夢的孩子,住在土耳其市中心為人所熟知的其中一棟建築──「帕慕克公寓」,而且帕慕克家族的分支分戶全都住在同棟公寓的不同樓層中。隨著時光遞嬗,家庭的生活型態也隨著土耳其的政經情勢而改變,對於帕慕克來說,整個家族群居的公寓不僅是成長的中心,整個伊斯坦堡更是圍繞著這幢公寓再向外延伸的世界。

如今作家帕慕克以其獨特的歷史感與善於描寫的傑出天分,重訪他家族的秘辛與習性,發掘出那些舊地往事的梗概和脈絡,拼貼出形形色色的當代城市生活。經由他的引導,和透過他所剖析自己家族的秘密和特質,我們跟著走進了鄂圖曼帝國的文明之中,在帕慕克筆下所營造的時代氛圍和字裡行間,處處透露著對土耳其文明的感傷,呈現出傳統和現代之間多所衝突的城市歷史,不啻為一本自傳性質的城市傳記。

隨著帕慕克對伊斯坦堡的記憶,在他頹圮的鄂圖曼別墅中、後巷裡和水道之間,我們幾乎可以目睹伊斯坦堡的歷史遺跡,和他個人失落的美好時光。除此之外,在他的回憶之中,還介紹了幾位伊斯坦堡的作家、藝術家和殺人犯,為這座他稱之為家鄉的城市,提供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伊斯坦堡: 一座城市的記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看过是在高3的时候买了这本和我的名字叫红我的名字叫红实在晦涩..让我有些晕乎乎的而它我却似乎读懂了什么..........那些回忆夹杂着黑白相片破旧的宫殿..路人茫然的脸.....以及在海峡上来往的轮船.....................................一切给我破败的信息于是不知明的怅然起来
  •     今年的諾貝爾獎,奧罕‧帕慕克成了土耳其第一個得到諾貝爾獎的文學家,充滿渲染性的筆調,把土耳其的「呼愁」(hüzün)(亦即「憂傷」)繪製一張長長的斑剝捲軸,配以懷舊的黑白照片,帶領讀者走入中西衝突的古城歷史。剛宣布帕慕克得獎時,我正在讀《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但那並不是為了趕潮流才讀,只是因為個人對土耳其的小小偏好,當然,我也看過他寫的《新人生》 、《我的名字叫紅》不過由於沒認真看完,在這邊自然不會放置什麼心得。奇怪的是,占星作家韓良露竟然寫了一篇略提帕慕克星盤的序文,這篇文章簡略地帶過關於大部分讀者不感興趣的部分─占星,去談帕慕克的文學才華。日水金合相雙子與海王天秤形成了帕慕克的文字天賦,但文章沒提到,他本人是個很感性的人,而文字的才華也分成很多種,應該這麼說吧!帕慕克的作品像水墨畫一樣,山水之間氤蘊的雲深之處,即是他筆法的巧妙。另一方面,風向的海王吉相並不代表帕慕克真的有那麼「感性」,因為寫作本身就是屬於溝通性質的行業,他不見得有這麼憂鬱,卻會寫得讓你認為他憂鬱,再者,月亮射手剛好又跟日水金對沖,這樣的人經常在與異性的情感交流上受挫,所以,帕慕克才會在這本書的後面以莎岡《日安‧憂鬱》式的告解著,他是由於失戀才決定當作家。月水對沖的他又有點神經質,像他這種日月對沖的人一定是在滿月出生的,這一天出生的人雙親通常個性相差甚遠。教孩子難以適從。我想到了莎岡很久以前寫的《日安‧憂鬱》,即便這本書跟帕慕克的呼愁不能相提並論─個體仍有個別性,但是帕慕克所寫的伊斯坦堡記憶,實際上也是他對於青少年時期失落情感的追悼:美好的日子、失敗的初戀,逃避現實的父親與實際的母親,逝去的老伊斯坦堡與柏斯普魯士海峽沿岸景觀。其實我最讀不下去這種海王星式的作品,像是《管家》。這大概又是因為我月海吉相,卻沒有水海的相位,我可以體會別人的憂傷,但不能從渲染性的文字感受到憂傷,美國作家詹姆斯.A.鮑德溫(James Arthur Baldwin, 1924-1987)的《喬凡尼的房間》,在我眼中,憂傷感比帕慕克更明顯,事件比情感更令我感到如此。憂傷始於失落,追憶那些逝去而不可追的、悼念早么的愛情,人們彷彿將此當作解藥,逃避現實的「不可抵達」。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准备找来英文版的再读一遍~~好想去伊斯坦堡啊~!!!
  •     因为在西安生活了很多年,看这部伊斯坦布尔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感触,两座古城。总是想起来在西安生活的那条巷子,还有后面的那个大公园。
  •     帕慕克很无趣啊,看了他三本书才发现这个问题……
  •     那种隔着历史带来的厚重的感觉,让人向往、、、
  •     有一天。。。。。。
  •     一个城市深深的寂寞
  •     从一个非常业余的读书很少的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是很私人的一部作品,这本书我所能读懂的层次很浅,但帕慕克的诚恳令人动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准确地说出了我想说却怎么也说不好的话。
  •     全本书就讲了一个主题,叫做“呼愁”。看着看着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高晓松在《晓说》里的一段话:“我在国外生活这几年,发现美国人还羡慕中国人,美国人说“我们有自由,但自由卖不了钱,希望比自由更珍贵,我们是拿自由给你们换希望的,你们都挺有希望的。”奥斯曼帝国的溃败让土耳其变成了一艘正在沉沉没的巨轮,你只能缓缓看着它沉没却毫无办法。或者说,当时的人就是陪葬者
  •     我的家啥样,我妈妈爸爸啥样,我叔叔伯伯,我祖父祖母,我哥啥样,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衰落了……挺无聊的
  •     厚实的文字
  •     回忆录式散文。是对城市的回忆,也是对个人成长的回忆。最吸引人的是里面对孩子视角的诸多描述。
  •     諾貝爾得主的文字有些難以咀嚼。
  •     一座城市能被这样的铭记,这样的刻画下来,实属难得。莫名的希望自己的家乡也被这样的记住。
  •     一本书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淡淡的回忆的幽香。
  •     浓的化不开的忧伤
  •     一个城市的呼愁
  •     那时候,我寻求日落,城市外围的陋巷,和忧伤;如今我寻求黎明,都市,和宁静。
  •     东方与西方,辉煌与没落,在这个城市完美结合。伊斯坦布尔有着深深的呼愁,让人不知所措。
  •     如今的伊斯坦布尔早已没有那么多的呼愁……
  •     越来越不爱看自传体了
  •     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再很有耐心地读的一本书
  •     "我便有另一股衝動,想回家將這些影像轉換成文字,用語言表達此種幽暗的心靈。“ “再過ㄧ會兒,我將開門,奔向令人安慰的街道;漫走過半個夜晚後,我將回家坐在桌前,以文字捕捉街頭氣氛。 我不想當畫家,我說。 我要成為作家!“ - 帕慕克 -
  •     花了無數時間 每次只能讀一篇
  •     台译本 依然无感 huzn..
  •     去了伊斯坦堡尔之后来读这本书,感觉异常亲切!
  •     ”冬夜走过城里的街道时,我总会透过浅橙色的灯火凝望别的人家,幻想和乐的家庭过着和乐的生活。“
  •     能看完很不容易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