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利

出版社:博雅書屋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2-22
ISBN:9789866614996
作者:[美]約瑟夫.艾普斯坦 Epstein, Joseph
页数:344页

内容概要

約瑟夫.艾普斯坦(Joseph Epstein)
約瑟夫.艾普斯坦(Joseph Epstein)生於芝加哥,美國散文作家。1974年後為西北大學文學教授。1975至1997年間於《美國學者》雜誌任資深編輯。他也是文化評論家,文章常發表於《紐約客》、《大西洋月刊》、《哈潑雜誌》和《評論》等期刊。著述甚豐,作品有:《熟悉的領域:美國生活觀察》、《似是而非的偏見:美國文學隨筆》、《友誼的揭露》、《忌妒:七宗罪之一》、《托克維爾:民主的引領者》,短篇小說《高爾丁的男孩們》、《驚人的小猶太佬》等。

书籍目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彼此彼此
第二章 什麼是勢利眼
第三章 勢利的機制
第四章 民主的勢利眼
第五章 職業選擇的勢利
第六章 噢!貴族,你到底在哪兒?
第七章 階級界線的消失
第八章 品味不錯
第九章 沒有勢利的區域
第十章 對地位的高級精緻的迷戀
第二部分
第十一章 我心交付與貪婪
第十二章 名校勢利眼
第十三章 親愛的老耶佛頓名校
第十四章 俱樂部勢利
第十五章 知識分子的勢利,或曰(不計其數的)快樂小眾
第十六章 政治勢利眼
第十七章 男同性戀與猶太佬
第十八章 同樣的新玩意
第十九章 別拿名人名字開路了!
第二十章 叫人看不透的名氣
第二十一章 親英、親法和其他的崇外怪癖
第二十二章 勢利眼的餐桌
第二十三章 局內人的藝術
尾聲
第二十四章 典型重症

作者简介

很難去批評一個讓你每讀幾頁書就忍不住大笑的作者。--《紐約時報》書評
看完本書,你若沒有在任何一處發現自己的勢利相,絕對會讓人大吃一驚。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進到餐廳時,要先看看有沒有人認出他來。
◎吳爾芙承認自己看人看頭銜,她認為喬伊斯是個沒教養的人。
◎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未出名前,老在柯波帝的家門外晃來晃去。
◎赫胥黎:「不計其數的現代勢利眼們就如同狗身上的蝨子,其相似點是,他們都不讓可憐的狗兒和社會得到一絲片刻的安寧。」
◎普魯斯特:「勢利,是一種絕症。但已經被本土化了,所以不會徹底摧毀人的靈魂。」
◎吳爾芙:「勢利的重點就是為了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
這是一部對美國勢利文化極盡調侃、諷刺的辛辣之作,透過艾普斯坦閱盡人情世故後的另類眼光,真實地描繪出人性天生勢利的一面。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潛伏著功成名就的渴望,並堅信自己確有過人之處。人們總是靠著與別人比較,來確立自己的地位,希望隨時隨處都可以表現出自己的等級、價值或是其他顯示身份的東西。舉凡教育、職業、消費、藝術、文化、知識、名望,乃至飲食、穿著、時尚和品味,以及你養的是那一種名犬,無一不是展現勢利的場域。甚至連自己遭受過的苦難,都可以拿來作為高人一等的道德標誌。勢利眼心態的無所不在,令人匪夷所思。


 勢利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无论是拉丁语中势利的渊源、牛津词典对势利的解释以及汉语中对势利这个字眼的常识,它都是一个贬义词。但无论它是多么的贬,人们还是压抑不住的势利。
      势利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找到势利的解构方式,我们能够很容易发现冠冕堂皇背后的本质。
      “定位”这个词,就是一个势利眼词汇。它的本质不像字面理解的那样,准确的找到某些人,而是要明确的告诉大家,哪些人不是。说明哪些人不是,而不是说哪些人是,才能在“比较中”产生心理的优势或心理的落差而形成所谓的销售力。
      “一个圈层的生活方式”是常见的广告语式,如上所述,这就是明目张胆的势利了,本质非常的贬义。就像所谓会员制俱乐部,核心在于如何排除掉一些人,而不是如何让一些人聚集在一起。豪宅、顶级豪宅、世界级豪宅,都是这种意思。
      社会趋之若鹜,是一个势利的社会。
      商家的势利其实是很矛盾的。当你真的给他们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创造了势利,但他们一定会担心是否有排除了可能潜在的消费对象。比如你说全球500强CEO,他会讲山西煤老板也买得起嘛。势利的人很灵活,唯一的原则还是“利”。
      在所有的对势利的阐释中,还是下面这句话最尖刻:“拼命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梦想成为自己做不成的人。”
      
  •     基本属于一本闲得蛋疼的书
  •     闲得蛋痛,看势利
  •     明白了,好。谢谢你:)
  •       所谓“借势”,这边借了别人的势,作为一种守衡,在那边肯定就是作卑躬屈膝状。
      
      
      
      
      
      《势利:当代美国上流社会解读》里说“在美国,社会的权力排位在最早取决于你的出身,后来取决于你的职业,再后来取决于你的财富,如今则取决于你的名气——取悦于多少人认识你。”这话虽然是作者针对美国中产阶级那些势利眼说的,但处在现在中国的我们听了也尤为刺耳,中国的社会何尝又不是如此,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次和一个正在苦苦换气的书商朋友吃饭,他说:如果你有五万,那你周围都是有五万的人,如果你有一百万,那你周围就都是有一百万的人,你想从五万的圈子进入一百万圈子里,只有华山一条路:赚到一百万。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圈子,这个圈子有很大的排外性,如果你没资格,是进不了这个圈子的,资格是什么,职业,身份?这些在中国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直接就拿财富来说事,也就是钱,你有了这个钱,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很有身份。中国的圈子现象越来越代表了这个社会的一个发展形态,资源与财富只在自己的圈子里流通,目的只为了爬上更大的圈子,如果你一不小心跌到了更小的圈子里,那么没有会同情你。很多人感慨在社会没有真正的感情,都是利益为先,他们怀念同学情战友情,这就是圈子在作怪,但你身处其中不得不遵守规则。圈子带来的利益分享可以让你轻松的实现“借势”的目的,而作为交换,你也要让圈子里的他人借势,这样的圈子才是稳定的,才可以继续在圈子里活下去。
      
      从一篇文章里看来一个英国笑话:一个贵族妇女带着女儿在公园散步,女儿问妈妈,“那家人听说很想和我们攀上关系,我们是不是应该过去和他们打个招呼?”妈妈说,“傻孩子,他们这么想结识我们,这就表明他们根本不值得我们结交。只有那些不想认识我们的人,才值得我们去交。”这个故事暴露了圈子生存的黄金法则。在圈子里生活要有法则,每个人都要为圈子的稳定做出牺牲,这样圈子才会给你带来利益。同时还要一直对外的藐视其他一切圈子。活在圈子里的人时刻都有危机感,他们害怕与比自己低的圈子的人打交道,这里固然有身份面子的原因,但归到底还是财富在作怪。总听说有人说我和某某名人很熟啊,说出这话的人不知道该多心虚,此时他与自己的圈子应该存在了一种破裂的可能。圈子里的人都希望圈子可以扩大,但实际上,最后实现的办法只能是跳入一个更大的圈子来达到强大自己的目的。
      没有什么话语权与身份不高钱不多的人也有自己的圈子,他们对圈子的依赖性更大,离开了这个圈子他们几乎不知道该如何生存。圈子的力量越大,圈子里的人越慌张,而圈子外的人更会拼了命挤破脑袋要进来。从一个圈子到另一个圈子,从圈里到圈外,社会发展的规律越来越像是圈子之间的跳来跳去。这也许是一种维持社会稳定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已经越来越不可克制,不断有人在建立圈子,不断有人在被圈子排斥。稳定的表面,其实内部是岌岌可危的。
      
      这样的圈子其实也抛弃了社会的大部分人,他们没有职业,没有身份,没上过多少学,金钱更是贫乏的可怜。他们是这个社会惟一没有圈子的人,就是这样一群人,构成了我们社会最大的圈子,他们是松散的,缺乏力量的。这个圈子处在社会阶层的最底部,他们的稳定与否决定那些金字塔上层的圈子的安全,上层的圈子要扩大要强大,就必须让底层的圈子更大更厚更稳定,可他们通过财富与特权手段达到自己圈子壮大的时,底层的圈子确实更大更厚了,但确越来越不稳定。可既然自己圈子的利益即已实现,那怕下面的圈子已经开始颤颤危危了,他们也不会往下看一眼。
      
      文章引用自:
      
  •       每次看到地铁里那一张张脸的时候,我都会开始对自己的仁慈感到憎恶.说真的,血淋淋的牛肉或者白糊糊的鲱鱼卵都比他们好看些。
      
      
      后来没多久,在芝加哥,我迷上了一个打火机。。。。。我会从办公室走三四个街区,到登喜路商店里,把那个打火机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感受着它的质地和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打着了,看着火苗摇曳。我对那个打火机大概朝思暮想了两个多礼拜,关注程度远甚于我对世界上的各个事情:家庭、工作甚至是自己的未来,到最后,我对自己说,朋友,够了,买下这个该死的打火机,让生活继续吧。
       所以我买了那个打火机。它的确让我开心不少。每当我伸手从口袋里拿出打火机点燃一根香烟时,我都会打心底里微微一颤,原来我有着这么一个打火机,虽然小小的,可却是打火机当中最好最优雅的呢。当然,要是我着了魔用什么zippo或其他什么更粗糙的工具,甚至是火柴,我也不至于因此而看不起自己。但是,我颇为满足地发现,每每点燃香烟的时刻,某种程度上,我觉得生活中的一个部分已经达到了一个无人能及的巅峰之位。请宽恕我吧,不要因此而厌恶我。实实在在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缘故,这个打火机的确给我带来了真正的快乐。
  •         很多次注意到《势利》这本书是因为它在书店里被摆在推荐的位置,迟迟没有买是因为,每一次购置行为,哪怕只是一本书,都是一场很微妙的心理博弈,你会在心里迅速掂量,哪怕这种掂量很微弱,“我为什么要买?是否值得?”
      
        事实上,尽管阅读是一种个人体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完全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喜好去判断一本书的好坏以及是否值得购买。书腰和封底广告上的名人名字越来越多,某某和某某和某某某联合推荐,那意思是,你看,这些名人们正在阅读它,你的口味和品味是否与他们相同呢?
      
        “某某名人看的书”,看“某某名人推荐的书”,这种当下流行的推销书的手段基本上可以在《势利》一书里被归到“拿名人名字开路”这一类势利类型里。作者艾本斯坦对于这类势利眼的阐述是:“拿名人名字开路是某些人的一种表演艺术:通过把自己和某个名人的名字拉上关系来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同时让那些没有类似联系的人对这种魅力倍加渴望,觉得自己单调乏味的生活毫无希望。”作者紧接着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从前有个笑话,某人曾这样说:“我再也不会拿名人的名字来说事了!这话我前些天跟伊丽莎白女王和教皇也都说过。”
      
        由于这个笑话过于典型,你读到这里一定会心领神会地哈哈一乐,同时想起你经历过的别人或者干脆就是自己曾经使用过的“拿名字开路的艺术”:“那个谁谁谁,我认识的,我跟他一起吃过饭。”而实际上,说这话的人很可能只是在某个几百号人的大酒会里远远地看见过那
      谁谁谁,或者只是在某个论坛上奋力地拨开人群挤到那谁谁谁前递上去过一张名片。这样的招数屡见不鲜,那是因为,尽管艾本斯坦说“拿名字开路也是一种趋炎附势的行为,一种很廉价的方式”,不可否认,这种行为和方式在功利社会中是一种有效手段。
      
        如同书的前言所述:“这是一本关于势利的复杂、危险和混乱的书。它一点也不好玩。”《势利》用一本书的篇幅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势利存在的方方面面以及不同类型和体现:职业、品味、阶级、教育、政治、圈子、时尚、文化、饮食……作者先从自己开刀,交代自己的势利
      经验,并且承认,“在年轻的时候,我就是一个不错的狡猾的地位辨认专家了”。书中更随处可见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被作为势利眼的典型例子,比如安迪沃霍尔,作者辛辣地讥讽到,“当自己还不算是个名人的时候,安迪沃霍尔就喜欢和名人沾边。他是那种喜欢往上爬的势利眼”。“时尚和那种向上爬的势利眼总是安迪沃霍尔企业里的主流力量。……所以,要说谁在这行里干得最好,还是我们的安迪啊!”
      
        我一直在想:用整整一本书谈论“势利”,到底有什么意义?这种问法也许本身就很势利。读完《势利》这本书,你检省自己和周围,会发现势利就像细菌,无处不在,所有一切都可以用势利来解读。有没有没有势利的区域?艾本斯坦自己也说,“没有势利的区域?显然我还到不了那里。下辈子,或者下下辈子吧”。势利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角落,区别只在于势利的程度和形式。你反省良久,在自己身上发现很多蠢蠢欲动的势利小虫子,然而却并不想摆脱它们。毕竟,势利势利,没有“利”,哪里会去“势”?还是封底苏丝黄的阐释比较贴心:“势利曾经是我们镀金时代不太体面的内衣,现在风潮变换,内衣可以外穿了。研究势利的微妙之处可以令人发疯,不过它并不总是讨人厌的,有时它就像动物寻找同类的气味一样必不可少。”
      
        所以,用势利的眼光,《势利》基本属于一本闲得蛋疼的书,它不解决任何实质问题,也回答不了书的前言中提出的“势利是人类的天性还是某种特点社会条件下的错误行为?”这个“永恒的话题”。这本书的看点在于它的观察方方面面、细致入微、机智有趣,你在它所描述每一个点上基本都能会心一笑。仅此而已。
  •     “很難去批評一個讓你每讀幾頁書就忍不住大笑的作者。--《紐約時報》書評”
  •     emma好。是给《新世纪周刊》写的,已刊发。谢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