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史诗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1
ISBN:9787539957777
作者:(美)詹姆斯·A.米切纳
页数:33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史迪格里茨冷冷地看着我。“她是个能够适应环境、态度随和的姑娘。对丈夫很满意,丈夫对她也是一样。我逐渐开始尊敬纳兹鲁拉,拿他当最好的阿富汗人。对了,米勒先生,你饿了吗?” “我的确饿了。” “你吃肉饭和馕吗?” “求之不得。” “太好了。我也饿了。”然后,我头一次看到他犹豫了一下,仿佛他并不确定自己所说的话,“米勒先生,我可不可以斗胆问您一句话?” “可以。” “我希望对您的邀请跟在德国时一样。也就是说,我的意思是要请您共进晚餐。坦率地说,米勒先生……您刚才也看见了他们付多少钱给我。” “我请您吃饭吧。”我安慰他说。 “不行!我自己的饭钱我付得起。但是有时候你们这些弗兰基吃的像猪一样多……” 他叫来了一个看门人,这人身上挂着来复枪和两把匕首,从后面的小屋里走出来。史迪格里茨仔细地锁上了装着那点药品的壁橱,然后打开门,看着守门人立刻在我们身后把门锁上。史迪格里茨带我去了公共广场,那里有家小吃店,看起来比一般的要好一些。 他小心翼翼地问我:“你喜欢啤酒吗?” “不是特别喜欢。” “很好,”他明显地松了一口气,“每个月我都会想办法搞到几瓶,这样日子才过得下去。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就不招待你喝了。你干吗不要个橘子水?” “我一般喝茶。” “那对你而言更好。”他不安地笑着说。 我们点的餐送来之后,侍者从一个看管严密的角落拿出了一瓶温乎乎的德国啤酒,这是为史迪格里茨医生一个人要的。他极为小心地撬开瓶盖,马上把嘴压在瓶口的泡沫上,不浪费任何一滴酒。然后他悠长、缓慢、舒坦地饮了一大口,闭上眼睛,把酒杯虔诚地放在桌上右手边。 “要是我说我喜欢喝啤酒,”我问道,“那你会怎么说?” 他慢慢睁开眼睛,眨巴了一下。“我会说,‘太不走运了。在坎大哈毛拉不让喝酒。’然后眼下我们两人就在喝茶了。我不想解释,米勒先生,但我和欧洲唯一的联系就是这个了。它太宝贵了……” “你能试着揣测纳兹鲁拉的妻子是怎么失踪的吗?” “我认为她并未失踪。” “有什么传言吗?” “我从来不听信传言。” “就是说,你听到过传言。” “米勒先生,我从来没听说过她失踪了。” “没有吗?” “我为什么非得听说过这个呢?”他不耐烦地问道,“他们去年七月就离开这里去比斯特堡了。从那时候起,我就再没见过他们。” “她还不错吧……你认识她的时候?” “不错?”他生气地问道,舔着手指头,“谁不错?也许她正谋划着杀掉丈夫,然后跟骆驼生个孩子。在阿富汗,你能点出哪个人来,说‘那个人还不错?’她挺健康的,笑的时候比哭的时候多,穿着打扮也挺好。” “你怎么知道她有时候哭?” “我不知道。每次我看见她,她都是笑着的。” 很明显,他想尽快结束这场问话,但是我忍不住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知道她原来在西方世界的名字吗?” 史迪格里茨医生把那块他一直当叉子用的馕扔进嘴里,咂巴着嘴说:“别问了!吃东西!”他又灌了一气啤酒。 这一大口啤酒让他放松了下来,他意味深长地问道:“米勒先生,你可曾琢磨过,为什么在这些地方,给小偷砍手是如此严厉的刑罚?你没想过?这种刑罚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总是砍右手。在这饭馆里四下看看,也许你就有点明白了。” 这间灰扑扑的饭馆里大概有十五个就餐区域,里面的每个人都在吃肉饭,但是我没看出这有什么关系。史迪格里茨解释道:“他们都是用右手吃饭的。看!”他指着一块毯子,旁边围着五个大胡子阿富汗人,正在从一个普通的饭碗里拼命刨饭吃,每个人用的都是右手。他们从来不用左手。 “我不明白。” “从饭碗里吃东西,只能用右手,”史迪格里茨闷闷地说道,听上去活像个德国教授,“因为一个男人如厕时,得用左手把自己弄干净。在缺少水源的地方,这么做其实很聪明。”他又喝了一口啤酒,说道,“砍掉人的右手,这种刑罚非常恐怖。这就等于是自动把他从饭碗旁边撵开。” 我刚要问他这件事的用意何在,这时我看见两个男人在广场一角架起一串灯来。“那边怎么回事?”我问道。 “跳舞用的,”他解释说,“因为春季庆典的缘故,那些跳舞的男孩子们会到这里来,那些肮脏的小怪物们。”

媒体关注与评论

想了解这个星球的人文与历史,读米切纳是最佳选择。——《华盛顿新闻报》米切纳的历史小说总是如此令人沉迷……沸腾的爱情,冷血的暴力,你所能期待的一切故事元素。——《纽约先驱论坛报》

内容概要

詹姆斯•米切纳(1907~1997),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小说教父,被誉为“20世纪历史的编年者”。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畅销的小说家之一,米切纳的历史小说风靡英语世界几十年,每每新作推出,都能掀起全球性的销售热潮。本书为简体中文版首次正版引进。
米切纳历史小说,通过一两个普通人的命运,将国家、民族甚至整个星球的历史娓娓道来,总是充满了异域风情和奇闻异事,又曲折动人、直抵心灵;让读者在沉浸于人物命运的同时,亦浸淫在整个人类的历史当中。
想了解这个星球的人文与历史,读米切纳是最佳选择。
关于米切纳的几件事:

雄踞《出版人周刊》美国小说年度畅销榜41年!

作品销量已超过1亿册。

捐出1亿美金用于教育、文化事业。

荣获美国市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

曾服役于美国海军。

编辑推荐

《读客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流浪者史诗(精美双封珍藏版)》是历史小说教父米切纳的代表作。平均每3.77个美国人,就拥有1本米切纳的小说。他是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小说教父,被誉为“20世纪历史的编年者”。雄踞《出版人周刊》美国小说年度畅销榜41年!想了解这个星球的人文与历史,读米切纳是最佳选择。

作者简介

天地间,所有的心灵都在流浪
平均每3.77个美国人,就拥有1本米切纳的小说。
他是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小说教父,被誉为“20世纪历史的编年者”
雄踞《出版人周刊》美国小说年度畅销榜41年
想了解这个星球的人文与历史,读米切纳是最佳选择。
——《华盛顿新闻报》
一千年前,这 里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一千 年后,这里是荒凉神秘的废墟。翻开本书,走进1946年的阿富汗王国,穿越整个人类的历史,遇见这颗星球上流浪得最远的人。
米切纳的历史小说总是如此令人沉迷……沸腾的爱情,冷血的暴力,你所能期待的一切故事元素。 ——《纽约先驱论坛报》
流浪是人类的天性。
十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流浪到世界各地,有的民族扎下根了,有的民族还在路上。
流浪途中,许多文明盛开又凋谢,许多故事还来不及被写下就已被遗忘……
1946年,一位艳丽动人的美国姑娘在阿富汗失踪了。美国青年马克•米勒受命寻找她的下落。深入沙漠腹地的旅途中,他目睹了最血腥的野蛮刑法,最激情的犯罪,最壮丽的文明废墟,还有一支似乎从人类蛮荒时代缓缓走来的骆驼商队……
亚历山大大帝在这里迎娶王后,佛教从这里传入中国,成吉思汗在这里屠城劫掠,在最残暴的死亡沙漠中,几千年前就已经耸立起全世界都为之垂涎的富庶城市……
《流浪者史诗》是历史小说教父詹姆斯•米切纳的代表作,《出版人周刊》美国小说年度畅销榜第4名。翻开本书,踏上一次充满奇遇与激情的流浪之旅。


 流浪者史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是该让历史的粗犷自然的流淌,还是加大征服和改造的力度?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也许只有生活在那儿的人们才有权决定。近些年来,阿富汗在我心里简直就是苦难的代名词,苏联入侵,塔利班,美国人......没想到从书中看到了它曾经的辉煌和在历史长河中突出的地位。从书中读到的天然的自由,也许我不会真正向往那种艰苦条件下的生活,但理想王国中对自由的想象似乎与之还十分契合。再谈谈版本。这版当然现代气息很浓,纸张、印刷、排版等都远胜于1984年版的《驼队》,但翻译文字啰嗦、口水,老版文字简洁、流畅、优美,表现力强,能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只是限于当时的条件,纸张、印刷、排版等较差,可还是更为吸引人,回味无穷。
  •     如果不是米勒在1946年的阿富汗接受了寻找艾伦的任务,米勒一定也会和坐在办公室的你我一样,在布尔乔亚情调中成长,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姑娘,最后成为一个令人交口称赞的中产阶级一家子,生两个孩子养一条牧羊犬。“你和我”在寻找艾伦之前,参加读书会(故事中的主人公米勒参加的是由各国领事馆举办的剧本朗读会)、鄙夷荒蛮文化(米勒对阿富汗的种种落后不能忍受,像极了你我对平困地区诸如西藏新疆人民生活习惯的各种居高临下)、对荒漠高原叶公好龙实则是贪恋大都市的灯红酒绿。你对不能理解的事物总体上的评价就是“乱来”,你对中亚细亚地区、对伊斯兰教、对毛拉、对阿富汗、对史蒂夫麦克瑞(此君成名于拍摄阿富汗少女)、对柯达克罗姆胶卷(此胶卷以色彩著名,并由于对环境污染太厉害而停产,最著名的使用者就是史蒂夫麦克瑞)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小说世界里、电影作品里、和你我一样乏味的小资们的谈资里。而这一切,终止与米勒接受了寻找艾伦的任务。艾伦出身于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聪明好学而且性感漂亮(书中的原话就是艾伦当不了优秀学生,因为她太漂亮;艾伦也当不了篮球队的性感宝贝,因为她太有头脑)。但艾伦的父亲却理解不了艾伦的“乱来”,她居然嫁给了一个阿富汗的已婚青年!1946年的阿富汗是一个大便和饮水在同一条沟渠里的国度;是一个野狼随随便便就跑到首都喀布尔街道上咬人的国度;是一个缺医少药断条腿就能致命的国度;是一个女人出轨会被石头砸死的国度,是一个私设刑场当众锯掉罪犯脑袋的国度!接受任务前,美国驻阿富汗领事馆里的中产阶级们自然会对艾伦的命运做一番猜测:被阿富汗婆家的高墙深院幽禁起来;被阿富汗的毛拉打死;或者试图逃跑往巴基斯坦的英国人建造的火车站。——典型的“不乱来”的思维推想。恕我中间省略寻找的过程,直接描述书中“乱来”结果:艾伦嫌弃美国生活的按部就班,试图到阿富汗流浪,所以在明知道阿富汗青年纳兹鲁拉有妻子的情况之下还是嫁给了他;之后艾伦由于嫌弃纳兹鲁拉对阿富汗社会的改造,所以选择离家出走,跟着游牧民族科契人首领祖菲卡私奔流浪;后来艾伦又发现祖菲卡富有心计的利用了艾伦,所以又和德国纳粹医生史迪格里茨相依为命。因为艾伦觉得纳粹医生史迪格里茨为了自我救赎,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了一具空壳,只求活命,没有任何其他的诸如“进步、野心、欲望、晋升、改善文明”等非分之想,他已经是一个“非人”,只有爱上一个“非人”才算得上市彻彻底底的流浪。主人公在和艾伦交往之后,受其影响,果断爱上了游牧民族的姑娘,一度打算放弃领事馆体面的生活,跟着野丫头浪迹天涯。在书本揭示的答案出现之前,艾伦的这些所作所为对于我们这些在文明世界高级写字楼上班的进步青年来说,可谓是作天作地、荒谬绝伦、叛经离道。对于你我这些被9年义务教育盘剥尽了想象力、被计划总结榨干了发散思维的苦逼来说,最大的自我放逐充其量就是把自己想象为辞职去拉萨开青旅的老板/娘。所以我当完完整整的读懂了这本书,我简直是看到了另外一种世界。但正如出版界行家里手所说的:旅行杂志是给那些从不旅行的人看的。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小说教父、被誉为平均每3.77个美国人就拥有1本此君的作品、“20世纪历史的编年者”的米切纳的这本《流浪者史诗》之所以拥有那么高的人气,正是因为读者(正如你我)根本没有勇气去流浪。书中这么一段描述打动了我(书不在身边,只能记下大意):有一个“看不见的记分员”时时刻刻在盯着你,你学会了算数就给你加分,你考上了大学给你加分,你找到了好工作给你加分,买房买车就加分加分……然后你会遇到一个分数和你差不多的对象,你们结婚了……我们穷极一生就在为这个“看不见的记分员”劳心劳力。可是有没有想过,这个记分员并不存在,我们拼命奋斗是何苦呢?话归如此,即便顿悟到了这一点,在座又有多少愿意背井离乡、离开喧嚣都市、冒着天下之大不违公然抵制进步,甚至不允许自己的爱人追求进步的人呢?于是我们放下书本,对《流浪者史诗》里的艾伦从瞠目结舌到赞不绝口,然后拼命的挣钱,为的就是换套拥有更大书房的公寓,里面可以安下更大的书橱,这样我们才可以放下更多米切纳的作品,这样我们的心才可以更好的去流浪。允许被流浪的,顶多也就只有你的心。
  •     《流浪者史诗》,原名Caravans, 这个词儿其实正是中国人遥远记忆中的“大篷车”那个词儿,此流浪者非彼流浪者,但精神相通。曾译名《驼队》,这个新书名《流浪者史诗》倒也贴切。既然能称得上是史诗,必须不是盖的。在各个层面上,它都必须具备吸引人的强大力量。第一个层面,地域。这也是吸引我拿起这本书的第一个原因。当神明弃人而去,天空四合,有那么几个地方留下了通往神界的方便通道,我坚信,有一个这样的通道在阿富汗。阿富汗,东方与西方的咽喉,中亚的十字路口,它曾经处在许多大帝国的边缘,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国、孔雀王朝、贵霜王朝、唐朝、成吉思汗王国,清朝,直到大英敌国与苏联。在地形图上,阿富汗是一片棕红色的高原山区,远离任何海岸,也看不到水域的迹象。书中解释说,这里并非完全不下雨,下雨的时候会造成洪水,把一切都冲走,什么也留不下。冬天极其严寒,夏天是无法忍受的干燥酷暑。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为何会有人愿意在那里生活?不光是本地人在那里生活,还会有一帮人外人,着魔似的向那里跑?史上有些极其蛮荒古老的地方,更容易产生奇异瑰丽的文明,带有难以解释的魔力。方便的解释是,肯定有神明的通道留在那里,让那里离天比较近,离神明比较近。第二个层面,文化。这书的第二层魅力就在于接连不断的“文化震惊”(Cultural Shock),相信一开始巷子里神秘罩袍里的姑娘就给你第一个文化震惊了吧。沙拉·汗的出场,那像一千零一夜帝王般的场面,绝对给我极大的惊喜,之后,在这个文盲率高于95%的国家,接下来一连串精英青年也给人相当的震动。等我们的米勒大人上了路,震撼就更多了,现场处死通奸犯,迷人的舞蹈者、跟着带来被诱惑的小伙子遭杀头之祸,流浪族群中神秘的红衣姑娘一闪而过……一场戏接一场戏,令人目不暇接。如果只有这些戏,那这不能算好小说,也不能算史诗。第三个层面是历史。作者有一种独特的本事,把极其厚重的历史感融入到故事里,故事还能保持某种风趣,历史像香水的基调一样留了下来。举重若轻,这是高明的写法。在《流浪者史诗》中,历史在人物对话中间不经意流出来,厚重感是毫不当回事的语气中写出的,而作为读者,不光会记住一些故事,更会记住一些气氛,帮助你正确地理解这种历史中的人。第四个层面,宗教。宗教必定在这部书中无所不在,但同历史层面的处理方法一样,作者并没有大声哀嚎、举轻若重。艾伦成了穆斯林。不管她真的相信什么,用医生引用的她自己的话来说,“她需要一种离本源近得多的宗教。……她指出,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起源于沙漠地区,这里上帝离我们更近,生死之事显得更加神秘莫测。如果我们生活在费城或者慕尼黑这样的绿洲里,我们就会堕落沉沦,远离我们的本质。”这个问题很核心。在这个几乎是地球上最蛮荒的地带,汇集了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足迹,甚至早在伊斯兰教盛行之前,佛教的教导早已经到达这里,在岩石上留下了高大的佛像。这些事实本身就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也给人物赋予了某种多样性、矛盾性,变得更具吸引力。第五个,人。伟大的作家必须能洞察人性,这个陈词滥调还真是真理。这本书中,精彩的冲撞基本上都在后半本,从人骨柱旁边米勒和医生打架开始,到艾伦随科契人出现,尤其是有蜜拉等人物的加入,让这个故事快速转入一种复杂微妙的调子。米勒在其中基本保持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客观但又不失态度,让我禁不住把作者跟毛姆对比。也加入故事的发展,也有感情的投入,却并不从道德上乱下判断。这可是作为作者的极好品质!当然,作为作者还得有能力表达得极其准确。我记得村上春树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每看一遍,我都要感叹,怎么如此精准呢?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相信优秀的小说里,都有某些对话给我们当头一棒,让我们说,怎么如此精确呢?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几个阿富汗人的形象,虽然性格各异,但无一例外很有力量感!最典型性、最容易理解的其实是德国医生,我们已经在无数文学作品中看到过这种赎罪的人。不过,这个主题对我永远有效。谁没有罪恶呢!我不知道该如何评论艾伦这个人物,对我来说她缺乏力量。她“健康、快乐,活得好好的”没错,但是正如蜜拉说的,她愿意像艾伦一样美丽,但是她愿意成为拉查那样的女人。原因是“跟拉查打交道的人都会变得强大,但艾伦不行。”太对了!蜜拉啊蜜拉!艾伦可以有流浪者的心,却没有流浪者的灵魂。比较令人着迷的是神秘的流浪者族群。米勒在观察科契人的时候说过,他们心智未开,却并不想学习。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因为在流浪民族那里,他们有自己有用的知识,除此之外,有些东西他们几乎是用某种超自然的能力去感知,超出了文明人所理解的心智的范围。有时候,我们需要读很多书、经历很多事、跟很多人谈话,才能得到某个结论,但他们天生就知道。祖菲卡这个人物令人极其着迷,他心机真的如此之深?他的感情又真的像蜜拉描述的那样热烈?不论如何,这种表里不一、前后矛盾都非常有魅力。第六个层面,自由。这又是一个陈词滥调的母题,但人们就是念念不忘。有什么办法!有些人流浪是为了寻找自由、寻找自我,有些人流浪,却因为他们天生自由。我想再次给对着“流浪”两字浮想联翩的文青们浇一桶冷水,盲目上路只让人觉得你内心极为空虚。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不论在哪里,他都是在路上,也都是在家里,都是在追求自由的途中。艾伦最让我欣赏的品质是勇敢,但在我看来,她并不自由,离自由还很远。她在高大的佛像下说过:“站在这里为学生授课的每一位诚实的教师,现在都正在倾听我所说的话。他们为我鼓掌喝彩。他们知道,人类社会将渐渐堕落下去,如果他们想要获得自由,就必须抛弃人类社会。他们知道,人生若要充实,就必须时常回到社会底层的渣滓上,回到最初的烂污泥上。那些曾经站在这里的人们知道我是正确的……”好,我承认她窥到了一点儿,可惜只有一点儿。她说的并没有错,两千年前的老子也说过,但是,她并未理解。请注意,我并未用“不负责任”这种话来判断她,我说的单纯是她自身的不自由;想想毛姆笔下的拉里(《刀锋》)——他也去流浪过,可能你就会同意我。不过,对于这本书,我愿将另一元素放在所有这些层面之上,那就是有趣。每一个对话、每一个情节转折都极其有趣,也许你已经不需要其他理由了。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头一次买本这么文艺的书,刚开始看的时候总是很心急那个女孩到底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可是看着看着,就不知不觉间被阿拉伯那奇妙的风俗文化和大漠风景吸引。书里那些很残酷的死刑和那些男扮女装的古怪少年确实是满足了一些猎奇心理啊……总之,蛮有意思,大开眼界了。
  •     阿富汗的人想去美国,美国的人想去阿富汗,有人的地方始终都有江湖
  •     心灵
  •     和夏威夷史诗差距太大。。。
  •     还不错~~
  •     我自己是不同意艾伦的所谓自由主义,就像书中米勒的观点:“文明的国度不会做出绑架这样的事情来。”她争辩道,我觉得这表明她只有在符合自己的那套人生哲学时才会抛弃文明,但是也会随心所欲地拿文明给自己当挡箭牌。
  •     “她患上了一种疾病,这种疾病正在侵害着最有才华的年轻人。她远离那些一直以来支撑着我们社会的信仰,但找不到新的支撑点供她依靠,可供她来获得那种在任何人的生命中都不可或缺的力量。”
  •     继《追风筝的孩子》之后看得第二本关于阿富汗的书,读这样的书就如身临其境般,心在路上~
  •     阿富汗全景演绎。
  •     开始有些明白宗教
  •     天生放逐
  •     天地间,所有的心灵都在流浪,这句话真的很触动我。没有想到是这样深刻的一本书,很多地方都让我非常有感触。我们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处境,不断去不同的地方,不断去与现在“不同”的环境,羁绊我们的,究竟是外在的事物,还是我们久已忽视的心灵?只要心灵不曾安定下来,去到哪里都是流浪。而我们孜孜以求的自由,又是什么呢?拥有了做什么事都可以的自由,是不是反而是一种不自由?当驼队首领指着那座佛教,说了那一个字,“佛”,那个时候,真的感到一种震动。相当好的一本书,如果你要去流浪,看看这本,如果你已经流浪归来,看看这本。这是写给所有流浪的人们的史诗。
  •     以小人物的故事写出了那个年代阿富汗国内的情况。前半部分有点枯燥。后半部分变得有趣。
  •     出人意料的好看,纪实文学之中加上一点爱情,就像淡淡的茶中加入了糖。
  •     全书前四分之一略显繁冗,情节也不算生动曲折。但是只为作者笔下令人神往的大石马戈沙漠和古城遗迹,称为史诗毫不为过。
  •     这本书不错 内容很好 书的质量也不错
  •     流浪 心灵 自由 阿富汗
  •     没有带入感,不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只是读了。
  •     不一样的国家,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际遇。读完之后与书中女主一样,贪婪地想要体验更多更多。
  •     有可能是观念的问题。。并无法感同身受。。
  •     快递服务很好,书的质量不错,封面精美,纸张的舒适度很不错
  •     对阿富汗有兴趣的话很值得推荐,故事在进入驼队以后的走向有点摸不着头脑。除了耳熟能详的兴都库什山、巴米扬大佛这样的阿富汗标志外,第一次了解到科契人,而这个译法似乎是本书首创,查了下,现在这个民族依然延续着游牧生活,一般翻译成库奇(kuchi)。距离小说中的1946年,已经过去了70年,阿富汗依然充满苦难,命运莫测
  •     读客小熊猫额度书,我买过很多本,共性就是装帧真的不错,封面漂亮纸张好,特种荧光色纸张。看着介绍很吸引人,据说作者米切纳的书美国每3.5人人手一本,这次一下买了十几本书最想先看的就是这本!
  •     一般符合标题的文都是名不符其实的作品,乍一看很有深意,其实不过是高质量的无病呻吟。假内涵,真无趣。
  •     阿富汗的知识份子、毛拉、平民以及游牧民族。
  •     最近读了好多关于阿富汗的书,对这片神秘土地心神向往
  •     至少我会一直读下去,值了
  •     一段心碎而又重生的阿富汗旅程。
  •     封面很漂亮,在书店看到就不想放下了。于是买一本来看。内容很精彩,还没有看完,继续享受中。
  •     高中时候看的,当时根本看不懂说了个啥,到现在都不知道,以后再看吧
  •     挺满意的,有塑料膜封口,纸质也很好,收货很快,2天就到了
  •     一流题材的三流小说
  •     一本透彻中亚文化的好书
  •     很多人想倒退回过去生活,可是我们只能不断迈步向前
  •     2013.9.3
  •     幼稚的原始主义?
  •     内容号不用说,质量也不错。
  •     读客正版书,内容很好,喜欢
  •     这个奇妙的世界。。。看完都想去阿富汗了
  •     在旅途中读完。 对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进行反思与批判,是很必要的,但它应该是你行为改变的开始,而不是消遣
  •     天地间,所有的心灵都在流浪。。。
  •     没感觉哪里特别好…
  •     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历史的厚重与人心的敏感,不同文明的冲击,异域地理的魅力,尽在这本形似旅行笔记+侦探手记实则为人类史诗的著作中。力荐!
  •     原以为主人公是阿富汗人,看摘要才知道是美国人在阿富汗的所见所闻。不过还不错,刚看了个开头,很喜欢。
  •     具備一定知識性的歷史小說,而且這類知識對我個人偏冷門(讚),讀時只道是尋常,回味卻有些史詩的壯闊感。
  •     书质量很好,真不错!
  •     这是我观望了很久的书,最近有时间看才买的,书的质量没得说~~ 文轩网很赞啊,成都到哈尔滨,EMS,两天到货,超级赞!
  •     被宣传的力量,只是想看,还没看完。打喜欢是因为,决定购入就是因为想要,也是一种喜欢 。
  •     对阿富汗的描写,那种壮丽景色下对自由的追寻,多么向往,每次读这样说走就走的小说都热血沸腾,我可能也有一颗流浪的心需要通过流浪来找自己
  •     不错的一本书,前半部分是铺叙,比较平淡,后半部分很精彩!
  •     新旧思维之间的斗争,和俄国1700英里没有设防的北方边境;
  •     奇妙
  •     烂书,死绿绿死纳粹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总感觉艾伦出场有点突兀,也老感觉其实根本写不了这么长篇大论的。一个女人怎么可能那么随意爱上另外的男人?若说不爱那又是什么呢?
  •     自由,是什么?
  •     内容有些残酷,最后的结局有些不明白。好像没有完,对美国女孩的想法感觉有些奇怪。
  •     看了很多年书,已经很久没看到这样兼具人文、故事和文化的书了。这个虽然是个小说,但也可以称得上是本外国文化百科全书了。
  •     非常精彩的历史小说,前半部分聚焦于1946年的阿富汗,后半部分转向游牧民族,间接引出一些历史的勾连,后半部分尤其出色。不过,总觉得这本书给读客做可惜了,其实更适合中信来做。
  •     书还可以吧,就是没有目录。
  •     异域风情超级震撼的,这世上无数种不同的生活,但最后主角转到艾伦后就有点过度阴谋论了,总之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     大气磅礴
  •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穿越沙漠抵达的绿色山谷,“你我都被世间遗忘后,它们还会在这里。”
  •     语言很优美,很喜欢作者的这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虽然没有夏威夷史诗的大气磅礴,但也不失为一本值得读的书,至少给我这样对于阿富汗一无所知的人扫了点盲!
  •     非常赞的历史小说,仿佛带我回到过去 。
  •     比三毛的《橄榄树》更令人动容的故事。每个人都在流浪,在流浪中追寻自由,在流浪中放逐自己,在流浪中找到迷失的自我。我觉得这本其实也可以放在心灵类书里,因为确实很启迪人生。看完书有好一段时间,脑子里都还萦绕着荒漠中那个孤独而固执的身影。
  •     书本质量没问题 正在看
  •     难得读到这么对胃口的书!墙裂安利!一开始的铺陈可能有些乏味,但是读完全书回味一下反而会感觉到那份迟来的惊艳!
  •     你一定能找到那些迷人的让你沸腾的点
  •     没明白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完全就是大杂烩。不喜欢艾伦。
  •     读詹姆斯·米切纳的小说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处处都是人文科普知识的补充 本书以一位大使馆工作人员马克·米勒的视角 通过对美国姑娘艾伦·杰斯帕的寻找 将1946年的阿富汗王国---一个古老文明和现代文化激烈冲突的神秘古国的面纱一点点地揭开 穿马鞍鞋的姑娘 古老的刑罚 消逝的驼队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