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的日本》章节试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49533510
作者:與那霸润
页数:336页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150页 - 第五章 算是开国了——明治日本的“中国化”

日本Punk Rock化?——阳明学中的无政府状态
小岛毅先生……“动机至上主义”……
  动机至上当然是“结果至上”的反义词,不是“只要结果好什么都好”,而是“只要开头好,管他最后结果是什么”。
……
……他们在活动的自由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下,用“比政府的官方主张更为爱国主义的主张”来批判政府(几年前发生都在中国的“反日游行”即为典型事例)。
……
  很意外吧?但是你只要看看当前的中国就会明白。中国党的对日外交虽有虚虚实实的策略,但不论好歹都在可以预料的一定范畴之内。但我们假设不久的将来中国民主化进程加速,诞生受“反日游行”的打砸狂热支持,占议会多数票的政权的话,那么对日本的态度,势必将变得远比当前强硬。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39页

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把本章简单介绍过其形成过程,可以看作当今全球化社会先驱的近世宋朝中国(=中华文明)的本质简单概括的话,那就应该是“尽可能不设立固定的集团,在最大限度提高资本与人才流动性的同时,通过把基于普遍主义的理念的政治道德化和行政权力一元化,对体制的暴走进行控制的一种社会”。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150页

其实“随着民主化势力对政府政策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执政者本有的‘重视结果’的平衡思考被民问舆论‘重视动机’的强硬一边倒路线所吞噬,无奈被推上没有胜算的战争之路”这一侧面也相当显著(因为议会制民主主义体制给Punk Rock们也有一票)。
很意外吧?但是你只要看看当前的中国就会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对日外交虽有虚虚实实的策略,但不论好歹都在可以预料的一定的范畴之内。但我们假设不久的将来中国民主化进程加速,诞生受“反日游行”的大众狂热支持,占议会多数派的政权的话,那么对日本的态度,势必将变得远比当前强硬。估计很多日本人都朦朦胧胧有这种感觉——所以说,“若想了解明治日本,你就看看今日中国”。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186页 - 近世的冲突——败给中国的帝国日本

领土扩张能直接给国家贡献利益的只是主要产业为农业的场合,对于以工商业为中心的近代社会来说,经营殖民地到底是盈利还是亏损其实并不明确。
比如随着统治成本的增加,反而变成“自掏腰包”的可能性会更高。相反,如果能把该地编入自国产品的市场圈内,那么也许不占领反而会带来利益。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92页

。所以若要做成标语,那就是“弃老山是假江户,弃孙城为真江户”。不是老太太为了年轻人的将来甘愿牺牲自己,而是为了把家庭传承给长子的老爸老妈能生存下去,把次子、三子都扔进城里去。18世纪全国人口停止增长(也就是突破了马尔萨斯陷阱),只不过是因为增加的人口被农村的低出生率和城市的高死亡率相抵而已,速水融称此为“城市蚁狮陷阱”’。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265页

。作为西洋型近代社会的基础,而且与其他社会相比最具魅力的法制、基本人权、议会制民主主义等,追根溯源,其实都是中世贵族的既得权益(村上淳一《近代法的形成》)。
老子是贵族,所以不能不经过公平审理,由国王随意处刑(法制);老子是贵族,所以不能随便没收老子的财产,也不能没有逮捕令就随便逮捕老子(基本人权);老子是贵族,所以不经过我们选的代表开会讨论通过,国王说的增税、战争什么的根本不用听(议会制民主主义)——是的,现在人权概念的基础,其实就是产生在身份制这一“落后”时代的那些特权。
反过来说,欧洲型的近代化过程其实就是把这些贵族的既得权益与下层身份的人共享的过程。最早的是有一定资产的平民男性(有限选举);然后是没有钱的一般男性(男性普通选举);再扩展到包括女性的一般国民(完全普通选举),以此类推逐步扩大了适用对象。既然扩大到这程度了,那下次与邻国人或者移民享怎么样(区域合并、外国人参政权)?嗯,那到底合适不合适啊?诸如此类的问题许多欧洲国家今天还在不断摸索。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66页 - gc

这个作者人品极差,脑子有病,纯粹神经病一个。小时候被啥子给抱过了。人类中的败类,人渣。。。天天讲课说着民主主义的,结果是个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的老师,学术界的败类。。。。 死三八,败类,神经病 神经病神经病神经病, 总之脑子有病,这种人没什么好品德的也写不出什么好东西在里面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191页

可是,满洲这一地区因为自然环境的制约,偶然形成了相当广范围的住民特意到比较少数的几个中枢城市买卖生活物资维持生活(简直就像江户时代的大名一样)的习惯。所以,只要占领和控制了那个中心点就万事大吉,当地住民管你愿意不愿意肯定都得屈从我们——于是,关东军的奇袭闪电战( 1931)奏效,日本轻而易举征服了满洲全土。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83页 - 第三章 我们最爱的江户——战国时代制造了德川日本(17世纪)

日中是“危险,禁止混合!”——什么是葡瓜效果?
  小小说名手星新一有一片小小说叫《鼠狮》,里边有一种叫做“葡瓜”的植物。故事是说为了培育“甜瓜般巨大的故事还能像葡萄般结成串”的植物品种,结果杂交而成的新品种“葡瓜”却是“葡萄般小的果实却像甜瓜一样只结一个”。
  我总认为历史上有时发生的不幸故事背后,似乎有这种“本意是各取所长结果却是各得所短”,也就是“葡瓜理论”在作祟。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68页

战国大名的使命,不是统一天下,是通过修建道路、管理驿站制度等保证信息的迅速传达和物资的安全运送,以便在近邻藩国抢夺粮食的战争中保卫领地,而且万一发生战争时还要把难民收容到城堡里,保护领地民众的生命。这就是日本近世与中国近世国家事无巨细全部“交给市场”,放弃民政机能的最大的分歧点。
自当权者自觉到自身的存在理由在于维护秩序的安定,开始脱离中世社会任何事情都甩给民间“责任自负”的一贯做法这一时刻起,日本就开始了与中国相异的独自的近世文明。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214页 - 第八章 延续过度的江户时代——荣光与挫折的战后日本

自打1955年保守政党联合以后,护宪的理想由社会党等在野党坚持,政权的实利由自民党独占,处于一种绝妙的分工状态的“55年体制”由此成立。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79页

把因稻作普及而扩大的经济这块蛋糕按家庭为单位分割并散发产生了良好效果,使得近世日本人恐怕并没有把维持身份制度看做“剥夺了自己本来应有的同时代中国人享受的那种自由”,而是看做“以前只有庄园领主才会有的特权也分给了自己一部分。”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195页

就跟这样的军队打仗,所以单场战斗日本军取胜理所当然。问题是那种连中国人自己都掌握不了的当地社会,外来的日本人怎么可能管理好?可是当时正为攻陷南京而高呼万岁的日本人当然不会想到这些(与伊拉克战争时攻陷巴格达就错以为战争终结的美国人何其相似?)。
连国民政府的征兵命令都不放在眼里,甚至当做交易的手段的中国人,当然没有听从日本军命令的情义和理由。所以不论占领多长时间, 日本人统治地区都不可能建立对自己有利的秩序。心急烦躁了就开始掠夺和屠杀。这些行动使得人心更加远离占领军,表面服从背后使)(J,谁也不听管理。而且到了这一地步,人们终于开始倾听(当初并未当回事的)爱国者“抗日救国”的声音。这样一来占领统治便更加困难重重,统治者更加暴跳如雷,从而发动更残酷的屠杀……陷入恶性循环(这也与发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情况相似)。
总之就是这么回事:要统治不能像江户时代那样以村落为单位分割管理动员国民的中国社会——更不用说一个从外边侵略进来的新权力想要支配他们——就只能只能像清朝满族人取得成功那样,要作为一个世界普遍的,已经成为中华传统的道德的体现者来行动。反过来说,虽然首都和国土都已经失去,但只要牢牢抓住这个中华的原理最后就绝对能够取得胜利。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61页

完全放弃了人头税,放弃了对人民居所进行严密把握和管理,货币的流通管理也完全交给民间等,实行了政府几乎不为社会做任何事情的极端的自由放任政策。其结果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与明朝的管理经济完全相反,社会恢复了活力,经济也出现了空前繁荣。
这一点,确确实实是在世界上最早实现身份与职业自由化的中华文明的光明面,另一方面,与此表里一体的阴暗面是,因为国家放弃了财富再分配机能,带来市场竞争的胜者与败者之间的巨大差距。
在这样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亲族网络的成员以求生存,才是宋朝以后的宗族主义精髓。「自由市场——宗族主义」。所以清代中国经历了空前的人口增加,而因为政府万事放任,也没有了有效的控制手段。
这就是直到近年还困扰中国的人口过剩时代的开始,而且这也造成了近代这个国家的暂时衰退。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188页

日本二战时候搞的殖民地居然是亏损的买卖,哈哈
其实从殖民地赚到钱的国家真不多,包括英国,其实殖民地也是包袱
在世界市场化的背景下,最赚钱的不是占地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150页 - 第五章 算是开国了——明治日本的“中国化”

换句话说,相比表面上貌似独裁的专制政府,对于外交问题,在野的民主化势力几乎总是显示出鹰派一面并且表现得更为强硬(专业术语为“对外硬”)。他们用“既然正义一方是我们国家,那么我们即使牺牲一切,也绝不能做任何妥协”这种论调批判政府搞“软弱外交”,这一政治结构在明治时期被确立后,直至“那场战争”为止,一直延续未变。——这一情况有在野党为回避政府镇压所特意采取的策略这一侧面。他们在活动的自由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下,用“比政府的官方主张更为爱国主义的主张”来批判政府(几年前发生在中国的“反日游行”即为典型事例)。
再进一步说,并不一定是“独裁政权镇压民主化势力,轻率发动了战争”,其实“随着民主化势力对政府政策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执政者本有的‘重视结果’的平衡思考被民间舆论‘重视动机’的强硬一边倒路线所吞噬,无奈被推上没有胜算的战争之路”这一侧面也相当显著(因为议会制民主主义体制给Punk Rock们也有一票)。N:虽然我们现在的政治体制会因为不存在在野党而削减此种情况下会造成的对决策的影响,但是现象的出现说明了问题的存在,深思之。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268页

另外,特别是小泉辞任以后的政局,很少因为政策纠纷,大多是因为丑闻受攻击而被左右这一现象,也可说与政教没有分离,德治传统很强的中华世界的政治样式非常近似(沟口雄三、池田知久、小岛毅《中国思想史》)。西欧近世的身份制议会本来就是为了保护贵族的既得权益而设立的与国王交涉的场所,所以,即使用发祥于近代西洋的政治学视角来看,开始的前提就是各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利权,而政治只不过是他们互相之间进行交涉的过程而已。
但是,在当今的日本这却行不通了。相反的,说“这些家伙如此贪污腐败”,把对方暴露在群众面前,给人展示一种抛弃一切私心,清廉洁白的杰出人士彻底追究腐败分子的one-sidedgame(一边倒竞赛),就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其实这正是中国近世的群众运动经常采用的一个手段(岸本美绪《明清更迭与江南社会》)——因此,一方面当然也许真能达到达到整顿纲纪的目的,而另一方面这个行为本身也有变成强权者手中工具的危险性,所以有必要多加小心。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33页

用一句话说就是,因为当时日本的传播媒介还未成熟到相当于宋朝成立时能够实行科举考试的水平。
科举因为是一种从全体国民中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要想从参加考试的人中选拔出高水平的官僚,那就得有一定数量的参考人员,也一定得整备平时就能满足他们备战科举考试的学习环境。具体说就是必须创造一个大量印刷有关科举考试科目的教材、复习资料等,并把那些发行到社会各个角落,使愿意学习和有才能学习的人容易获得,以及能在考试前专心学习的环境(知识和人才的与科举有关的教育方面的基本条件)。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83页 - 第三章 我们最爱的江户——战国时代制造了德川日本

小小说名手星新一有一篇小小说叫《鼠狮》,里边有一种叫做“葡瓜”的植物。故事是说为了培育“甜瓜般巨大的果实还能像葡萄般结成串”的植物品种,结果杂交而成的新品种“葡瓜”,却是“葡萄般小的果实却像甜瓜一样只结一个”。
我总认为历史上有时发生的不幸故事背后,似乎有这种“本意是各取所长结果却是各得所短”,也就是“葡瓜效应”在作祟。而现在日本社会的苦境,似乎也能用这种“葡瓜”理论来说明。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79页

马克思主义相对于资本制所说的封建制,有愚昧落后的含义。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231页

…提起美国的伊斯兰外交,人人皆知其笨手笨脚,其实这不过是以为“只要树立傀儡政权就没问题”而在中国大陆自灭的当年日本陆军的忠实再现而已。像江户时代那样按地区分割,把住民塞进“封建制”框架里的这些做法,不论日本人还是美国人做,都不会被本来就少有“封建制”传统的中国人和穆斯林理会。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4页

日本因为自己创下的巨大惨祸从而和中国之间产生的历史认识鸿沟,不是几年或几十年的岁月就能轻易填平的。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33页 - 第一章

宋朝为什么能够举行大规模的科举,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造纸和印刷术的先进可以提供大量、廉、容易获得的考试资料,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科举之中,进而选拔出更为出色的人才。
当今社会亦该如此,虽然中国的书籍价格跟很多国家比算是非常便宜的了,但是如果能更加便宜会不会吸引更多人养成阅读的习惯、多读书呢?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1页

一直觉得谦逊和危机感才能使得一个国家强大,美国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141页 - 第五章 算是开国了——明治日本的“中国化”

更为致命的是,因为是一部模棱两可的宪法,所以没有给首相赋予“罢免其他大臣的权力”(可以催促其自动辞职,但是不能强制炒鱿鱼)。就是说,国务大臣中的某个人如果“不同意总理的意见”胡搅蛮缠时,最后只有以内阁意见不一致而总辞职。因为制定了一个对发挥统率能力极为不利的内阁制度,特别是与陆军大臣、海军大臣等具有“独立统率权”,有资格反对首相的大臣对立时,首相一方能做的只有要么让步,要么总辞职。N:此处所说宪法是指明治维新时由伊藤博文主导制定的明治宪法(或称大日本帝国宪法),由于井上毅等人对伊藤博文所希冀的首相强权政治的反对,最后成文的明治宪法中完全没有对于“内阁”的明文规定,更没有对于首相或“总理大臣”的职务规定及权力担保。于是就有了上述的、可以形容为“可怜而无奈的首相内阁”的情形。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271页

确实,如果像中华思想式一样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正确理论”,那么君主就会认为只要自己一人,再加上一些亲自提拔的手下就行了,对立党派全都不要。我相信毕竟知事和市长本人没有这么想,但我担心他们狂热的支持者中也许有人真这么主张。
还有一点,不论中央还是地方,糟践公务员现在已经成了政洽家赚取人气屡试不爽的常用手段。特别是在攻击公务员与民间相比相对较高的薪水后,把削减公务员薪水说成是削减政府支出的一环这一手法已经成为定式。
不过,因公务员工资过低导致失败是近世中国的一个教训。科举官僚在任地雇用的被称作幕僚的实务助手的工资,国家不负担,结果造成不得不靠“职位”占便宜挣外快的胥吏增加,腐败恶性蔓延,行政失去信赖,法制走向崩坏(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江户时代也是一样,有观点认为大名家放出老中职‘反而造成该藩国财政恶化。山本博文《向江户学习日本的姿态》)。不知道这些历史教训,把“公务员本来应该是义务劳动”之类的荒谬言论错当“正论”的政治家和选民,最近实在太多。
再进一步说,即使把根本算不上什么大富豪,仅仅算得上是小财主的官僚的工资降了,民众自己的工资也不可能多增加一分一毫,但是他们仍然对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别人的特权都剥夺让别人跟自己一样这一行动本身大呼快哉。这样的民众越来越多,怎么看都有点儿像人民中国当年割资本主义尾巴似的,对此我也感到很不安。不是扩大市场增加份额,而是你争我夺有限的零碎农田(损人利己),说是近世中国还不如说是战国以后日本“封建制”下农民的劣根性。而这却与对中国皇帝式“以德治人”的向往以奇妙的形式组合到了一起。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192页

不能从“在满洲我们不是做得很好吗”这种陶醉中醒来的日本军,竟然用只在满洲那个偶然与江户时代的日本相似的地区通用的“象棋”型战略把手伸进中国大陆,由此一步一步陷进泥潭不能自拔。攻陷首都(将)肯定就会投降、劝诱有名政治家(车)建立傀儡政权后民众肯定自然然就会追随等,一直错把围棋当做象棋下的这些构想,最终造成的悲剧就是南京事件( 1937)、重庆大轰炸( 1938-1943)。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134页

如果想知道今天的中国,你们就去了解明治时期的日本。相反的,如果不知道明治时期的日本,那你就看看今天的中国。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61页

这种首先承认对方信奉的理念具有普遍性,然后用所以我们这些外来的人也有资格这一形式树立自己权力正统性的做法,正是宋朝科举制度与朱子学意识形态成立以后,那个国家王权的精华。
近世中国的社会制度被设计成一个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用户的泛用性极高的体系,中国人以此作为“民族自豪感”。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93页

这一社会所暴露出来的缺陷是养老金制度。赋课方式的养老金原则上就是把年轻人的所得收入转移给老年人的一种制度,而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又因为被设计成一种给老年人发放与他们自已所缴纳保险金应得金额不相符的高额养老金,使加入者越多赤字额越高的极不合理制度(盛山和夫《年金问题的正确思考方式》),再加上每次国会大选时从自民党到共产党只知道向“可怜的老年人”献媚,结果“减轻年轻人养老保险负担”一事谁也不提。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161页 - 第六章 我们的江户绿莹莹——昭和日本的“再江户时代化”

工龄工资从经济学角度说就是“通过给劳动者年轻时支付比实际劳动的对价便宜的工资,剩余部分在年龄增长后再还给劳动者这种方法,营造出一种中途跳槽肯定会吃亏的状态(等于公司把未付的那部分报酬当做人质抵押,称作“强制储蓄”),促使其在同一企业长期工作的一种劳务管理方法”。所以就等于说是把祖辈传下来的耕地作抵押(造成移居到外地便不能继承的形式),把农民的“家庭”牢固拴在居住地的那种村落社会的近代版(工龄工资制度还部分继承了近代日本的大商家报酬支付法的系谱)。

《中国化的日本》的笔记-第220页

提倡“均衡发展国土”的田中角荣,一边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保护地方中小企业,把他们从与都市大企业的竞争中解放出来;一边通过大规模公共事业,把经济增长的成果单方向转移到农村,其目标说好听点是构筑“不用特意到都市去打工,农民在自己的乡下也能生活的社会”,说难听点是构筑“保守政治家把自己的选区腌进国家支付的补助金的酱缸里,使之成为自己永远支配的社会”(被“3.11”揭开真相的人口过稀地区“核电依存”就是一例,一切源于田中内阁1974 年成立的电源三法补助金’。武田彻《我们就这样选择了“核电大国”》)。
其结果,从田中当上首相的1972 年前后开始,出现了人口停止向都市流入,都道府县’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而同时经济增长也钝化的现象(增田悦佐《高度经济增长可以复活》)。其实,这简直就像照猫画虎一样,完全重复了一遍江户时代因锁国政策限制贸易,阻止沿海大城市发展,促使内陆部各藩园地方都市从中期开始繁荣的经济史。


 中国化的日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