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关系史研究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8-05
ISBN:9787101060232
作者:陶晋生
页数:20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宋辽关系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历史上,外族对华夏民族的威胁,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商周时代,野蛮部落散布华北,其中若干与华夏民族混合,另一些则被逐往边远地区。商朝即已受到如鬼方等外方部落的威胁。西周起于与戎人混杂的西部,似乎没有鄙视夷狄,但是最后亡于犬戎。东周时期,中原霸主必须挑起“尊王攘夷”的重担。《春秋》一书充分表达了传统华夏民族对于夷狄的“严夷夏之防”的态度。“中国”和“夷狄”中间的界线,至少是文化上的界线,必须划分清楚,所谓“内诸夏而外夷狄”,指出处于天下之中的文明中国,不可与“野蛮”的夷狄杂处。夷狄喜爱中原文化,愿意采取中国风俗习惯的,可以“人中国则中国之”;不愿采取中国文化的,则应当与文明的华夏民族隔离,永为化外之民。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孔子称赞他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主张“夷不乱华”表现了他重视中原文化的持续,不被外来民族影响的关心。儒家的理想进一步要以高度的文明和道德去同化和感化外夷。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不但视“用夏变夷”为当然,并且显示了一种文化的优越感。  战国时期,由于北方夷狄采借了中央亚细亚民族的骑马技术,其对中原的威胁更加严重。北边和西方诸国不得不筑城防御,并且必须模仿游牧民族,训练骑兵,以对抗夷狄的入侵。前者到秦代连接战国城墙而成为长城;后者例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秦汉时代,匈奴崛起。汉高祖受平城之辱后,文景二帝不敢向匈奴挑战,努力安定内部,与民休息。至汉武帝方能远征匈奴,屡建边功,拓疆至西域。此后中国建立了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制度,令臣服的诸国为藩属,按时入贡。在此一制度下,中国政府运用羁縻、贸易、和亲、屯田、分化、以夷制夷、以夷攻夷等政策对付夷狄。同时,固有的对外夷的态度也在朝贡制度之下发展。中国人鄙视环绕文明中心的夷狄,以维持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制度为国际关系的最高理想。并且以武力与德治(“威德”)交互运用,促使夷狄人贡。自此汉族养成了一种鄙视夷狄的“我族中心”主义。就当时的游牧民族如匈奴而言,朝贡制度对他们也有若干好处,一般说来,朝贡本身就是一种贸易的方式,朝贡使节除接受赏赐外,并从事采购和销售等交易。朝贡的更深一层的意义,是以此一形式来保证正常贸易关系的运行。由于游牧民族需要很多中原的农产品和日用品,以及贵族消费的奢侈品,向中国入贡成了维持经常透过贸易取得这些产品的一种手段。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宋辽关系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 宋辽间的平等外交关系:澶渊盟约的缔订及其影响
第三章 辽的对宋政策与贸易
第四章 雄州与宋辽关系
第五章 北宋庆历改革前后的外交政策
第六章 北宋朝野人士对于契丹的看法
第七章 王安石的对辽外交政策
第八章 宋辽边界交涉的问题
第九章 宋、高丽与辽的三角外交关系
第十章 从宋诗看宋辽关系
第十一章 对于北宋联金灭辽政策的一个评估
史源及参考书
索引
增订版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为著者十数年来研究宋辽外交关系这一课题的成果的总的呈现。全书分为十一章,囊括宋辽间外交关系研究的各个层面,史料翔实,论证严密,创见颇多,对于宋辽关系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图书封面


 宋辽关系史研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P9,“酋长耶律阿保机于西元九O三年建国”。不知作者依据,通史的说法:901年为遥辇氏联盟的夷离堇;907年八部酋长罢免痕德堇可汗,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916年(梁贞明二年)建立契丹国,自称帝。P8,822—823年的唐与吐蕃长庆会盟“由此建立了两国王室间的姻亲关系”。文成公主641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710年金城公主和亲尺带珠丹。唐朝前期,只与吐蕃和亲过两次: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自从金城公主逝世后,唐朝与吐蕃再无和亲,和谈也再无诚意。
  •     一直觉得宋史是中国历史上最迷人,最值得研究的一页。在那个时代,我们已经遇到了一些现代人的问题,例如外交。在宋代以前,虽然也出现过南北朝这样的政权对峙的局面,但是政局混乱,暗淡无光。宋朝则不然,宋朝君臣求治之心甚炽,而北敌终不可灭。在宋辽的外交来往之中,边界问题,礼仪问题,甚至间谍问题等现代外交事务无不具备。恰可以为后事之师。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购于西南物流
  •     实习读毕。
  •     雄州一章很有意思。重点是读第六章《北宋朝野人士对于契丹的看法》、第七章《王安石的对辽外交政策》、第八章《宋辽边界交涉的问题》(要再读两遍)。能留心并着手辨析王安石态度的前后变化,仔细想想,确实对史料相当熟稔、有其深入的理解。又,能想到以文书用语切入,值得借鉴。【关键是头一遍读时存了点儿偏见,尝听人称其研究不尽如一些人推崇的那么好;又见部分想法与自己设想的不尽相合,且感觉该文在史料读解上略有几处前后的不一者,于是忘了依着作者征引史料的推进思路去看待它,进而做出评价,搞得书边笔记都是鸡零狗碎的,却说不出整体的认识来修正补充他】。然第七章首先道明新录、旧录等等材料的复杂性,需要分辨清楚;仔细读他后面的分析,似乎又看不出作者对其间史料是怎么取舍的?盖已充分认识到文献的重要性,却未能深挖下去讲个透彻?
  •       一直觉得宋史是中国历史上最迷人,最值得研究的一页。在那个时代,我们已经遇到了一些现代人的问题,例如外交。在宋代以前,虽然也出现过南北朝这样的政权对峙的局面,但是政局混乱,暗淡无光。宋朝则不然,宋朝君臣求治之心甚炽,而北敌终不可灭。在宋辽的外交来往之中,边界问题,礼仪问题,甚至间谍问题等现代外交事务无不具备。恰可以为后事之师。
  •     翻完挺好
  •     陶晋生先生是姚从吾先生的及门弟子,本书收录十一篇,也体现了爬梳史料的功夫,值得一看
  •     陶晋生还是不错。
  •     對於瞭解宋遼關係很有幫助,上大學以前以為宋遼之間的關係就只是緊張的戰爭狀態,結果沒有想到之間的交往、爾虞我詐等等那麼多,更推翻了以往歲幣導致宋朝積弱不振的印象,事實上宋朝透過貿易早就把歲幣全賺回來,也換取到發展與和平,推翻宋朝以往刻板印象中的無能。
  •     自藏。
  •     有些考据味道。不过写的不错。
  •     宋史块头最大啊
  •     做课题的时候,参考过本书
  •     对今天的外交情势很有启发,中国非自古皆言华夷秩序,有宋一代的外交颇多理性和务实。对等外交、地方外交、战略互信与危机管理机制一应俱全。
  •     最后一章作者认为北宋亡于金主要是不守盟约(虽然是不平等条约),接纳辽的降将(以前跟辽对峙时都没有干过这种事),这种观点倒的确没在别处见过
  •     宋辽皇帝约为亲属、互称南北朝以及平等的外交关系和榷场交易,换来了宋辽间相对的长期和平。纵然有很多负面的看法,如这种关系导致的北宋苟安的心理而导致其后的衰落,但这段宋辽间这段和平的时期还是很值得欣赏的。
  •     虽然仍是宋人视角的考据之作,但各方面史料拿捏恰当,又让人信服。
  •     难得的持平之论,包括联金伐辽一事。抱抱肉肉的胖佶。
  •     算是研究宋辽关系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其中,北宋朝野人士对于契丹的看法和从宋诗看宋辽关系两章印象比较深刻,对我的学年论文帮助甚大。
  •     立论尚可,但是切入点较少,既然写了新罗与宋辽的关系,为何不再写写西夏当时的处境
  •     好书,买的时候是最后一本啊
  •     陶晋生先生的文章风格简单明快,论点突出,尤其结语部分更是精华。先生对宋辽关系的大判定是“平等”,即相互承认,且外交政策出于理性与务实的考量更多。尽管宋朝在对内宣传上仍下了不少的功夫,但毕竟迫于武威,承认了天有二日的事实,而高丽则奉契丹正朔而不采宋朝年号,形成了以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新秩序。这样的中华构筑持续影响了后世,所谓南北中国的彻底分离即始于此。那么,中华一元秩序论在思想的层面上是怎样被修正的呢?明朝对传统朝贡秩序的恢复在征服者王朝的序列中又起到了怎样的“逆动”的影响呢?
  •     很早以前讀的了。
  •       P9,“酋长耶律阿保机于西元九O三年建国”。不知作者依据,通史的说法:901年为遥辇氏联盟的夷离堇;907年八部酋长罢免痕德堇可汗,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916年(梁贞明二年)建立契丹国,自称帝。
      P8,822—823年的唐与吐蕃长庆会盟“由此建立了两国王室间的姻亲关系”。文成公主641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710年金城公主和亲尺带珠丹。唐朝前期,只与吐蕃和亲过两次: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自从金城公主逝世后,唐朝与吐蕃再无和亲,和谈也再无诚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