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世界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8月
ISBN:9787806527665
作者:冯学成
页数:421页

章节摘录

  无须证明,还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去掉了狭隘自我强加给宇宙的种种片面的主观认识,就是“人圆镜智”。(五)是精神天国的地图还是天罗地网?  ——以简驭繁、纲举目张的五位百法 佛教唯识学是一个庞大严密的精神天国,涉及世间和出世间的全部精神领域。从欲界的地狱、饿鬼、畜牲、人、修罗、天人这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到色界无色界诸天的高级天人,乃至各类阿罗汉、十地菩萨和佛,都各有其相应的精神领地。为说明这一切的因因果果和层次及界线的分别,唯识学相应的名词、概念和范畴数以万计,并且精巧严密地编织在这个学识的大系统中。除了专研此学的佛教学者外,一般的知识分肴见这一系列梵文汉文并川,似古似今,似散文似论文又似韵文的作品就头痛,何况一般的人了。好在佛教以传法为第一等的大事,为度众生真是绞尽了脑汁,川尽了手段。为了使唯识学系统明白地为一般信众所熟悉和接受,唯识学川五位百法——类似于图表,类似于地图,更类似于今天计算机的软件——把全部精神的信息,都绘制或输入其中。一看到五位百法,就如同看见一条精神的长江大河,主干分明,支流清晰,相互汇融,流归大海。 佛教把一切精神的、物质的、业行的、过去未来的、善恶不同的内容,分成五个大类,即五位法:一、心法,二、心所法,三、色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其中前四位为有为法,只有最后一位是无为法,这是因为五位百法的重心在于对世间众生的教化,故重点在对世间有为法的剖析,为解脱道铺路。而无为是佛菩萨的境界,多说众生不懂,不说又无以诱导众生,所以相应就简单一些。 第一位是“心法”,心就是识,识有八种,心法也有八种,这就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 第二位是“心所法”,也就是“心所有法”的简称。既为“心所有”之“法”,当然就是“心法”的对象和内容。“心所有法”是五位百法的重心所在,共有六位五十一个“心所”,占了“百法”总数的一半还多一点。对八识心法,前面已经有过介绍了,但这八识庞大复杂的精神内容和工作状态都各有其相应的对象和运行轨道,这一切都在“心所有法”中各就各位。 “心所有法”把各种不同的精神内容分为六大类别,分别是:一、遍行,二、别境,三、善,四、根本烦恼,五、随烦恼,六、不定。“心所有法”这六大类内容,都因心而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没有心的存在,也就没有这些“心所有法”;不与心相应,“心所有法”就毫无意义;不系属于心,这些“心所有法”就离题万里,与心无关了。所以心被称为“心王”,是主子,而“心所有法”是臣民。心法一起,心所必然相应;心所起时,心法也必然相应。其相互的统属关系是明白的。 “心所有法”的第一大类是遍行,共有五个心所。分别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心所,为眼耳等八种识所共有,周遍于一切心,所以名为遍行。这五个心所是从感觉到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八个识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遍行的定义是“具遍四一切,为所行故”。四一切即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一切俱。不论时间、地点、性能、类别,全都包括在其中了。也应当如此,人的精神既涵盖一切,没有这四个一切,就成了空话。触,不是狭义触觉的触,而是广义的,包括六根、六尘、六识的相互接触,所以又称为“三和合”,是根尘识三者的交会点;离开了这个交会点,认识及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全都失去了依据。总的说来,它能和合一切心和心所,依根缘境,不相离散,这是触的性能,也是后面受、想、思三个心所得以成立的依据。 作意,其性能是警心,向心识发起开动的讯号,这是认识产生的内在第一动力,没有作意的发起,八识的能动作用就不会现起。如作意于眼,眼识功能就起;作意于耳,耳识的功能就起等等。 受,受与受蕴的受义相同,都是以领纳为义。领是领取,纳是受纳。既有触和作意两个感觉前提,受的功能就出现了——接收到并容纳了它应该接收和容纳的信息;受不仅是被动地对信息的接受,还有心理的感受和承受。因顺、违和非顺非违的三种外部信息,而产生苦、乐、爱、喜、合这五类心理感受和承受。 想,想与想蕴的想义相同,都是以取象为义。取象并非仅指对形象的回忆,而是能将过去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领纳”储存后的事物信息再浮现于意识之中。 思,思与思蕴的思义相同,都是以造作为义。造是发起,作是作用。造是思维对所取之境象进行破立。作是对造在行为上的实施。由于造作的行为有善恶二重性,以至使身语意三业具有邪正、善恶两重属性。 总之,遍行这五个心所是全部“心法”——精神活动展开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认识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有了遍行,后面的心所才有存在的依据。 “心所有法”的第二大类是别境。别境与遍行不同,遍行五个心所覆盖了一切心法,带有普遍性;而别境是缘各别的境相而得以生起,不能覆盖一切心法,只能对部分精神心理内容起作用,带有特殊性和个别性。别境也有五个心所,分别是欲、胜解、念、定、慧。 欲,欲在这里不是指贪欲的那种粗糙欲望,而是指轻妙广泛的精神追求,具有善、不善和无记三种属性。人们对自己所喜爱的事物,都有希望和追求,并可为之锲而不舍。这是精神深处的一种内在冲动力。胜解,胜解是决定的意思。

前言

  1995年,由四川省社科院策划,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十册的中华佛学文化系列丛书,我担当了《心灵锁钥》和《棒喝截流》这两本书的写作任务。《心灵锁钥》主要是从心理层面上,结合佛教的基础理论,介绍了印度唯识学和中国天台宗、华严宗、禅宗诸宗的大意。很多朋友说,这本书可以作为佛教基础教材使用并加以推广——就算是对我的厚爱吧。《棒喝截流》则是介绍了中国禅宗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式,对了解禅宗是一本方便入门的读物。当初出版时,印了一万套,结果却没有和合当初畅销的预期。到了第二年,出版社便将丛书打折清库给处理掉了。 两三年后,这两本书却引起了较为广泛的注意——许多人打电话来索取。尤其是近几年,这两本书的内容被众多的佛教网站和个人博客转载,更多的人打电话来询问此书的再版,也曾有几家出版社前来商榷再版事宜。 去年,我的相关作品和近几年的讲课内容得到南方日报出版社的关注,经过几次接触,他们邀约我出一套有关国学的普及丛书——北京立品图书公司也加盟参与,计划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学进行介绍和推广。除了儒家的《论语》、《中庸》、《周易》和道家的老庄外,他们也很重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内容,因为广东是六祖大师的故乡和传法之地,禅宗则是广东省历史文化中的骄傲。 今年初,南方日报出版社首先推出了《禅说庄子》的一、二两册,《信心铭》和《云门宗史话》四本书。

内容概要

冯学成居士,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其举荐,往参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著作十余部。

书籍目录

再版前言l心灵锁钥引言——生命和精神的絮语一、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从260字的《般若心经》说起(一)眼耳鼻舌身意——属于“我”的那一切及其他(二)烦恼的人类和人类的烦恼——以苦惑为人生本质的佛教心理观(三)般若中观的心理效应和佛教的自我否定再生法——从色不异空到空中无色,从四圣谛到无苦集灭道(四)漫长的精神历程39一——三十七道品和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略说二、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一)神秘的小宇宙——三能变缘起的第八识观:无限之“我”的阿赖耶识(二)天堂地狱一肩挑——三能变缘起的第七识观:作为自我意识的末那识(三)驰骋于“时空隧道”的战车——三能变缘起的第六识观:理性的是非得失(四)通往天国和佛土之路——禅定意识和般若中观的合璧:略谈止观(五)是精神天国的地图还是天罗地网?——以简驭繁、纲举目张的五位百法三、足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海的海眼一念头趣谈(一)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大乘起信论))的意识魔方(二)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天台宗的意识万花筒(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宗群星辉映的意识网四、顿悟成佛话念头——禅宗方法略说(一)大机大用和全体起用——从生命和精神的整体入手(二)杀人刀、活人剑——针对念头的机锋与棒喝(三)念头的剥剔一参话头种种五、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克己复礼,止于至善——儒家学说对人心性的优化和改造(二)绝圣弃知,无欲无为——道家学说对人心性的淡化和改造后记棒喝截流引言——从“一从大地起风雷”说起一、向上一路——精神和生命的妙高峰(一)一粒豌豆的历程(二)众说纷纭话成佛(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四)不可言说的“向上一路”二、棒喝截流——理性和认识的断头台(一)理性和认识的空间轨道(二)别有天地非人间——认识的多层结构(三)香象过河,截流而过(四)佛来亦打、祖来亦打及诸宗禅味三、机锋转语——对禅境“死活”的检验(一)天性人也,人心机也(二)九十六转语与坐脱立亡(三)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四)面对“腊月三十日”的转语四、自家宝藏——顿悟成佛的依据(一)正法眼藏和自性菩提(二)“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三)骑牛觅牛和海里挖渠(四)顿悟也是多余的吗?五、曲折多方(上)——五宗七家的武器库(一)父唱子和、如切如磋的沩仰禅风(二)彻骨彻髓、透顶透底的临济禅风(三)鸟道玄路、月影芦花的曹洞禅风(四)干屎橛和北斗里藏身的云门禅风(五)禅融华严、一句通关的法眼禅风(六)我手佛手、黄龙三关的黄龙禅风(七)从三脚驴到话头禅的杨岐禅风六、曲折多方(下)—一试说曹洞《宝镜三昧》(一)全提(二)契境(三)体则(四)潜用(五)透机(六)如法(七)回互(八)知权(九)入微(十)宗趣(十一)权用(十二)宗教(十三)入化(十四)护持(十五)到家七、日用提撕——油盐酱醋皆是禅(一)众早寻他千百度(二)知识、修行、生活三部曲(三)也谈“寻思”八、诗文禅风——文字禅欣赏(一)禅诗“一线观”——五祖法演禅诗品析(二)方内方外的禅诗唱和(三)略谈((碧岩录))后记附录四十年学佛感言

编辑推荐

  师承海灯法师、本光法师,现为云门宗传承人之一的冯学成居士,是当代少有的对佛教的认识圆润无碍,对禅宗的见地透顶透底的佛学大师。通过《心的世界:佛学·心理学·禅》,你或许能于一念相应中体会什么叫顿悟成佛。

作者简介

佛学是完全彻底的心性之学,它的对象不论是主体还是客体,都离不开精神—心理的本质和现象。佛学不仅讲心性之理,而且讲心性之用,特别注重对自身心性的改造并直接趋向于涅槃大道。所以佛学对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根六尘”,从眼界到意识界的“十八界”,乃至五位百法,都有详尽的说明,并有“八万四千法门”供自我改造和实践之用。在中国,佛教的各大宗派,经过数十代、一千多年无数高僧们的修行实践,更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自成体系。若论撮大要、奋精神,明心见性、速成菩提的法门,则首推禅宗。本书为冯学成居士于1995年出版的《心灵锁钥》和《棒喝截流》的合集再版。前者侧重心性之理,主要是运用佛学来解释人的多层次的精神和心理现象,乃至生命现象。后者则侧重心性之用,介绍了禅宗各家机锋、棒喝、参话头等种种作略和手段,令你于一念相应中体会什么叫顿悟成佛。

图书封面


 心的世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冯学成: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文/张素闻有感于国学的凋敝,世风道德每况日下,冯学成先生曾先后创办龙江书院与南华书院,面向社会,肩挑传统文化重担,系统讲授传统文化经典,弘扬古圣先贤的德行与道心。人难做,智者更难做,人难写,智慧的人更难写。一人一事一物,一举手一投足,在智者那里一晃眼早就了然于心。犹如老子黑白、庄子齐物、杨子亡羊、孔子一贯,知者心有戚戚,不知者只有自惭形秽。和冯先生喝茶,是件考验智慧的事情,隔着小小的茶几,既望见先生的智慧觉照,也望见先生的自在安然,还望见自身的愚笨冥顽。2008年,冯学成先生连出七本书,四本《禅说庄子》,将道与禅融汇起来,三本佛禅专著直指心性,既侃谈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又详述《云门宗史话》,还将心理学、禅与佛学贯通结合,出了一部《心的世界》。去清华和北大开讲国学,在四川多年讲学,今又周游珠三角,谈禅论道品儒,修身养性明心,冯先生是这个世上不多的通人。成都人冯学成,生于1949,青少年期间既有传奇经历:20岁在四川江油当知青,师从著名禅师海灯法师、本光法师。文革末遭遇逆境,历尽磨难,九死一生,然能以苦海为道场,转烦恼为菩提。后又就学于蜀中禅门大德贾题韬居士、杨光岱居士、李绪恢居士等。上午做搬运工养家糊口,下午读书思考涵养道德,数十年的苦读深耕,中外古今之变,百家诸方之言,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云门佛源老和尚称冯学成先生为当代苏东坡。这位才情和气度都堪比苏东坡的冯学成先生,比东坡中庸一点:和弘扬国学,拒绝偏激,推崇儒学,但不独尊,养喜神,构建和谐社会。因此,他讲《大学》、《中庸》、《论语》、《通书》有很多道家与佛家的内容,而他开讲《周易》,第一节课就慎重地申明:“《周易》还是要回到儒家上来,不要落在术数上,涵养道德才能真实受用。”与先生对话,传统文化随处都在,乃至日常闲话,都能令人心开意解如沐春风。生活之道:喜神是心灵的绿化冯学成先生很喜欢《菜根谭》里的那句话: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他时常提醒人:“先把你心里的和气喜神养好了再说。”和气喜神是心理的绿化,在心地上栽很多树,蓬蓬勃勃,有生机,有朝气,自然吉祥安泰。一个人生机勃勃、眼神很鲜活、说话神闲气定……周围的人就很乐意靠近他,人事物也很容易和谐。如果一个人面色灰暗、两眼无光、坐立不正、说话气若游丝,阴风惨惨,自身没有一股喜气,就很难吸引吉祥的人和事。阴阳八卦、老子庄子等古人的哲学,冯学成先生随手拈来:男是阳,女为阴,太阳是阳,月亮是阴,欢喜心是阳,忧愁心为阴,顺逆祸福都是阴阳。但辩证的基础早就存在:没有纯阳和纯阴,阴阳互为其根,心情好也有阴影,坏事也有星光闪烁的时候。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一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行住坐卧、饮食健康,冯先生简单而有节制,而谈起生活中的学问,冯先生犹如一部通书:“存夜气,就是存静气,还要养旦气,旦气就是朝气,能够朝气勃勃。朝气的基础是什么,是夜气养足了,你才有朝气。”多少年来,先生都如古人一样准时作息;若是天空晴朗,先生便上屋顶观星,也常把天文知识放在课堂上,学生们如听天书。他从《尚书•洪范》开始,教导大家貌言视听思来培养自身的气质:“‘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清是神志之清,明是智慧之明,清明的气象和清明的神志随时随地保持在身体之上胸怀之中,就会 ‘志气如神’……”平日里,除了养喜气,冯学成先生也嘱咐我们要养浩然正气——至正至刚至大之气。心性之禅:觉照力,也就是佛性佛法在冯先生眼里是智慧之学。在先生看来,很多人,感情太重,执着于情,沉浸在情感中,贪恋情感带来的凄苦之美,不能慈悲喜舍,就是愚痴。有天喝茶,冯先生道:“我们今天喝茶的主题是——向愚痴宣战。”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中,冯先生强调般若波罗蜜最重要,般若——智慧。青年时代,冯先生受教于本光法师,本光法师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出家后曾为太虚大师侍者,并在汉藏教理院、金陵大学担任教职,于儒、释、道三家均有深湛的造诣,尤精于易学、华严、唯识与禅宗。本光法师教人的方法直指心性:心灵不要落入危险的角落,不要落在阴暗的地带,一看情形不对,马上要撤退,逃之夭夭。然而,日常生活中,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事关系,通常使我们深陷其中,不得脱身。先生只道:“各位静下心来看一看,储存在心里的那些念头,来来去去,每天打了多少妄想!经常被自己的念头所欺骗,所忽悠,要知道这些都是镜里花,水中月。要提起觉照力,觉照力也就是佛性。禅不在蒲团上,如果把禅翻译成汉语,第一个是静虑,第二个是思维修,第三个是定。静虑:我们的思想里的杂质很多,妄想很多,就像电脑里的病毒很多,把我们思想的杂质,像电脑里杀毒一样把它排除掉,第二,思维修,我们的思想并不都是非常优秀的最佳的程序,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习惯,自己的眼界没有打开,那不行,所以要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优化我们的思维结构,简化我们的思维结构,这个叫做思维修。”情感也是心的内容,万事万物都是心的对象。叔本华称“世界是我的表象”,在这些表象世界中,始终有个智慧的觉照力在那里,如如不动,这才是我们想寻找的禅。冯先生对心性的解读,除了剖析,也有许多相应的对治:“心性需要缓急相应,疑心重的就少打问号,从不疑心的就多打几个问号;过悲易伤阴,过乐易伤阳。”佛学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冯先生已洋洋洒洒写了数百万字来阐述它,而先生常能跳出佛经说佛法,玄奥的《周易》和老庄,宋明理学奠基之作《通书》、儒家经典《中庸》,在先生那里,都与佛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智慧的奥妙。生命之儒:仁义礼智信某天,先生将南怀瑾老师赠南老的话转赠给我们:“律人严,众必远;律己严,过必减”。并配成对联:“与心和,神自全;与境和,事自圆”。克己复礼,和谐自己的心,进而和谐世界,这显然是儒家修身养性之学。在先生看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就和佛家的八正道一样,都是很明确的正道,是需要固守的底线,举心动念所作所为,一定要合符这些规矩:“如果不固守这些底线,去干不仁不义损人利己的事就是恶。“邪动,辱也”,如果去做不仁不义的事,肯定是自取其辱。“甚焉,害也”,不仁不义的事,损人利己的事干多了,岂止是自取其辱,甚至连性命都会不保,害人终害己呀!”仁义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有智通礼并有利于社会,才能称为仁义礼智信。真正的智者一定是仁义的人,在人事圈里,吃点亏是福。先生很幽默地看待这个事:“以得失来说,走仁义之路划算,是个绩优股。不仁不义的股票买不得,买了就会倾家荡产,哪怕一时得利,长久绝对没有好事。”先生也告诫我们:通常我们未必能十全十美地把握仁义礼智信,言语行为的后果往往都不是自已所能把控的,所谓病从口入,祸入口出。冯先生常说:“如果我们善于优化我们的语言,就可以使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占很大的优势:第一节约时间,第二节约精力,第三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言多必失嘛。还有言多必诈,为君子所不耻。说多了没用,要回到《道德经》里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用孔夫子的话就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因此,在冯先生那里,往往旁人高谈阔论的时候,先生却在一旁默然;而旁人无语之时,冯先生便开始随机说法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儒释道三教妙理无不信手拈来,引人入胜。月色已高,茶几上的茶越喝越淡,先生要“守子时”了,人们尚不愿离去。“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这是对冯学成先生数次接触后的一些感受,而那些曾经的风霜与困苦,都化在轻烟淡雾之下,如沉香之馨,定静而弥久。
  •     PART1心灵锁钥1、 唯识学论它既非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维识之学是认识宇宙真相和实质的一门学问,而且是“转凡成圣”,使人类得以在生命和精神的“质”上得以升华的一门学问,正如物质是能量的特殊状态,能量也是物质的特殊状态。佛教认为:“心即是物,物即是心。世界真实意义在于人们的认识。佛教的般若法门和三十七道品作为指导小乘禅、大乘禅、无上乘禅。禅定加上般若,就可以“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了。般若可以把禅定的趣向引向罗汉的彻底寂灭,并在这个基础上广修菩萨的无上大法--六度波罗密,一面广度众生,同时成就自己。佛教把一切精神的、物质的、业行的、过去未来的、善恶不同的内容,分成五个大类,即五位法:一、心法,二、心所法,三、色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其中前四位是有为法,只有最后一位是无为法,这是因为五位百法的重心在于对世间众生的教化,故重点在对世间有为法的剖析,为解脱道铺路。而无为是佛菩萨的境界。第一位是“心法”,心就是识,识有八种,心法也有八种,这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在第六意识里确定了般若,就有了正知正见,就可以不受第七末那识的继续污染了。末那识是大染源,知识认识的真理对它是不起作用的,它是把阿赖耶识执着为“我”的,阿赖耶识中含藏的净秽种子都为末那识所执着。末那识先天的根本烦恼,必须付诸实践来断,这被称为“修所断烦恼”,要“修所断”,当然得靠禅定的力量了。将有漏的末那识升华为无漏的“平等性智”,先于它从有漏变为无漏的第六识则升华为“妙观察智”。随着六七二识的升华,阿赖耶识中的“一切种”也全部转凡成圣,转烦恼为菩提,于是升华为“一切种智”,又称为“大圆镜智”。相应之下,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岂有不转化之理,于是前五识就升华为“成所作智”--“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凡夫终于大功告成,解脱成佛。第二位是“心所法”,也就是“心所有法”,这八识庞大复杂的精神内容和工作状态都各有其相应的对象和运行轨道,这一切都在“心所有法”中各就各位。第三位是色法。心法,心所有法是转谈精神与心理现象,而色法的重心则是指物质现象。当然在唯识学中,色法仅是精神内容的一种外在形态而已。色法包括了眼耳鼻舌身这物质的五根,和色声香味触这与五根相对的物质现象。第四位是心不相应行法。它是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共同作用--“行”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现象。在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中,对事物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把握,如生、住、老、无常、流转、势速这七项,属于事物运动变化及相应的状态;而方、时、数、次第、定异、相应、和合、不和合这八项表现了事物间的关系;名身、句身、文身这三项表示了语言文字的基本形态;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这四项则特指众生的四大形态;而无想、无想定和灭尽定则专指不属于心法、心所法的三种禅定状态。第五位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也不是心意识可随意造作的,如《心经》所说的那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绝对的状态。总之就是菩提,就是真如,是达到解脱的佛菩萨们所表现的精神状态。2、《大乘起信论》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真如是体,是本体世界;生灭是相,是现象世界。本体世界是不动的,是一;现象世界是动的,是无穷的数。生灭是真如的生灭,真如是生灭的真如,一心二门是一不是二,是“不二”的。真如,从不觉回归于觉。念头的起伏是“心动”的表现。心动就有念,心不动,安静了,就是无念。另一方面是“觉”与“不觉”。念头起伏而“不觉”,那自然与无念无缘;如果念头起伏而能“觉”,那就与无念有缘了;能在觉上层层深入,最后就达到了无念。3、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确,与唯识宗的严密,天台宗的精细,华严宗的博大相比,禅宗的确没有系统的充满理性的说教。理论的东西绝非真实意义的佛教,理论并不能使人成佛,佛教经论往往成为“所知障”,是修行实践中的大敌。禅宗在自己的修行实践中提出了“全体起用”、“大机大用”等方法,为修行者指出了一条走出困境之路。“起心动念,弹指动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别用。全体贪癫痴,造善造恶,受乐受苦,此皆是佛性……一切天真自然,故所修行之理,宜顺此而乃不起心断恶,亦不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于心。不断不造,任运自在,名为解脱人。无法可拘,无佛可成……心性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故,但任心即为修也。禅宗的方法,并不注重于理论,而在于活泼泼的那一念的灵动,要在这一念之上转身,在这一念之上悟入,要在这一念之上成佛。这一念,既是人们平常的思善思恶的一念,又不是思善思恶的一念。这一念是“全心”之念,是能善能恶、能动能静的一念;是能生千念万念的一念,是能容千念万念的一念;既是刹那而灭的一念;又是一念万年、万年一念的那一念。在这一系列意义上,禅宗通过对这“当下一念”,打开了心灵沉重之门,使人在直接的感受上体悟到全部精神、全部佛法的秘奥。“何为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心性之学,人们的心性究竟是善是恶?儒释道三家互补互用。道家的性命双修,性则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命则多与佛教的禅定和十二因缘有关。通就是禅,就是道,就是心,就是人们无污染的精神和理性。中国在心性之学儒释道三家远远超过国外一些心理学与超个人心理学,不必一切向外寻而迷失了自己。
  •     《心的世界》(南方日报出版社)《心的世界》最初是两本书:《心灵锁钥》和《棒喝截流》,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丛书里的两本。《心灵锁钥》的副标题是《佛教心理世界》。从《心经》、《大乘起信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等书切入主题,讲述了佛教的心理世界。这本书比较接近与“唯识”。冯老师曾说:“现在很多学佛的人都去学心理学。却不知道,佛教的唯识就是心理学。西方的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疾病,健康人格的研究远远不够。唯识研究的范围要广大得多,不但研究普通人的心理,还研究六道众生的心理,乃至研究圣贤的心理,罗汉是怎样的、菩萨是怎样的——这些都是世间的心理学家们无能为力的。”据说,陈兵先生的《佛教心理学》就是受了冯老师的《心灵锁钥》的启发后编著的。《棒喝截流》的副标题《禅林奇韵》,叙述了禅宗五家七宗的概括,包括纲宗、简史等等。此书对《宝镜三昧》的解读似乎又是重新阐释。经过反复锤炼,《宝镜三昧》早已成为冯老师的看家法宝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众盲摸象,各说异端,忽遇明眼人又作幺生?”
  •     我的禅宗释家,佛禅哲学,兼顾心理学。
  •     厚实、朴素、真诚的佛学读物。 可以看出作者的修为。
  •     目前我能理解的一本较为通彻的对佛学的介绍。。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5月31日捐赠
  •     虽不如南怀瑾大师,但也算还可以看的书
  •     比较高深,读第一遍有些不太懂;后来在一位懂佛的朋友指点下才慢慢理解,悟到一些很精深又很朴素的道理
  •     2011年11月29号在南理工图书馆借到。
  •     有
  •     唯识宗基础读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