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文化遗产年鉴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501019403
作者:苏士澍
页数:500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综述  世界遗产在中国  当前,世界遗产事业方兴未艾,世界遗产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则是这项事业在全球的缩影。因此,要了解世界遗产的概貌,把世界遗产在中国的相关情况作一个简要的回顾,是十分有益的。  一、文物和文化遗产概念在中国的演变  在中国,文化遗产长期被称作文物,甚至有物质的文物和“活文物”之称。而文物一词本身又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概括地讲,文物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遗存;文物是物化的历史;文物是艺术的创造;文物是传统的鉴赏与延续;文物是知识、智慧、哲理的源泉;文物是沟通先祖的灵与肉,是桥梁;文物是通向未来的动力与方向。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是基础,民主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这是个精辟的论断。而文物可以说是传统文化最真实、最生动而又不可更改的载体,弥足珍贵。因此,我还赞成一位领导人这样一番话:“一个地方党政领导对文物工作重视与否,是这个地方党政领导文化水准高低的反映。”  广义上说,一切历史遗存都成了文物。我们现在讲的文物——文化遗产则应当是那些值得受围家保护的文物。它们被区分为:  1.物质(有形TANGIBLE)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无形INTANGIBLE)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即那些有物质形态,可触可视或可探测到可预期形状的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那些无形的艺术、技艺、口传历史、风俗、传统等。  2.同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可移动文物,这当然是可以随意挪动,并且不会因改变原位置而损害其固有的信息和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应当是不借助机械力,人工难以移动的;或者是不适于脱离其原在环境而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

前言

  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的及时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超过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2004年6月28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这是首次在我国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贺辞。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较早加入公约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果在《年鉴》中均有记录。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国家首次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了抢救和保护珍贵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7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确定501个推荐项目。这一切,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也即将出台。2005年8月13日,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正式启用。2006年2月l 2日,由文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九部委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是新世纪新时代背景下的一次重要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剧目、折子戏同期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公演更是检阅了我国已经获得和正在申报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此之前,国务院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以及《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至此,保护和弘扬中国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民工程、国家特别行动。

后记

  2005年,对中国文化遗产事业是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揭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第15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大会在西安召开。而对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更具深刻和制度性影响的是,在2005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年,保护和弘扬中国文化遗产已普及为全民意识、国家行动。《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是对过去一年中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状况和重要活动的比较全面的纪录。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尽管有历史原因的惨重破坏,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文化遗产仍让世人震撼。我们祖先海纳百川的胸怀、敢于创新的探索、持续发展的坚韧、顺应自然的传承,常常使今人感佩不已。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编辑出版能够充分展示我国多元化和各类文化遗产全貌、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继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取得重大成绩的《中国文化遗产年鉴》,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从事文化遗产事业的专业工作者和一切关心、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士来说,更加感到这是一份应尽的责任。  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导下,由本书编辑委员会组织编纂的《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在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终于出版,这是我们为“文化遗产日”献上的一份礼物。广州英豪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和文物出版社的通力合作,保证了本《年鉴》的及时出版。广州英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年鉴》的出版提供了资金支持,并积极促进、参与了《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体现了一家民营企业对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强烈责任感,也反映了我国民间力量参与文化遗产宣传工作存在很大的潜力。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是截止到2005年,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情况的一个总结和资料汇集,我们还希望本《年鉴》更具有遗产保护及宣传的意义,更加实用,内容更为丰满,更具可读性。

书籍目录

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第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贺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摘录)序序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综述  世界遗产在中国  中国文化遗产 第二章 世界遗产组织与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体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与中国世界遗产事业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体制概述  第三章 政策法规   年国务院相关文件摘编   国家领导人讲话摘编  政策法规  相关国际公约 第四章 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回顾 第五章 中国文化遗产工作地方报告  福建省泉州市文化遗产报告    北京市门头沟区民俗文化报告第二篇 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序)  第一章 中国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遗产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第二章 中国文化遗产   不可移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人物纪略第三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序)  第一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述  第二章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中华老字号  第三章 中国传统节日   汉族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节日 第四篇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序)  第一章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物保护法规建设 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长江三峡工程考古工作的收获与思考   南水北调文物保护   《西安宣言》——文化遗产环境保护新准则    历史文化名城:如何面对历史和文化  第二章 博物馆事业   综合性博物馆   专题博物馆  第三章 文化遗产学术动态   文化遗产学术活动    文化遗产保护学术论点   文化遗产著作   文化遗产国际交流  第四章 文化遗产机构与宣传   文化遗产机构   文化遗产宣传  第五章 中国文化遗产纪录片解说词   肇建紫禁城(节选)   隋唐山水画(节选)   承德避暑山庄    中华民族的摇篮(节选)   陶器伊始(节选)   神奇的天门山第五篇 港澳台地区文化遗产与保护  港澳台地区文化遗产与保护(序)  第一章 香港文化遗产与保护   香港文化遗产    香港文化遗产保护   香港博物馆  第二章 澳门文化遗产与保护   澳门文化遗产   澳门文化遗产保护   澳门博物馆  第三章 台湾文化遗产与保护   台湾文化资产   台湾文化资产保护   台湾博物馆第六篇 中国文化遗产大事记 附 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的识别和申报程序 世界遗产名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范本索引  青少年阅读索引  分类索引  关键词索引后记

作者简介

本《年鉴》主要内容为中国世界遗产事业和中国文化遗产事业介绍,文化遗产展示,中国文化遗保护工作以及中国文化遗产大事记四大部分。介绍主要以论文形式,展示以条目为主。港澳台地区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突出其特殊地位的影响,独产成篇。

图书封面


 2006-中国文化遗产年鉴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