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仪式抵抗

出版日期:2015-3-6
ISBN:9787515330422
作者:[英] 斯图亚特·霍尔,[英] 托尼·杰斐逊
页数:456页

内容概要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在传媒和文化研究以及政治方面有重要贡献的文化理论家。他于1968年担任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主任,并在此期间写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著作。
托尼•杰斐逊(Tony Jefferson):英国基尔大学犯罪学教授,对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有重要贡献。

书籍目录

译丛总序
民间恶魔、身份认同还是仪式抵抗?
——西方青年文化研究的历史和多重视野 孟登迎
编者简介
各界评价
新版序言
再谈《通过仪式抵抗》 斯图亚特•霍尔 托尼•杰斐逊
初版序言
序言 斯图亚特•霍尔 托尼•杰斐逊
第一部分 理论1
1 亚文化群体、文化群和阶级
约翰•克拉克、斯图亚特•霍尔、托尼•杰斐逊、布莱恩•罗伯茨
2 关于社会控制文化、新闻媒体以及社会治安运动建构之间关系的研究笔记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抢劫研究小组”
第二部分 民族志
3 泰迪男孩的文化回应   托尼•杰斐逊
4 摩登族的意义 迪克•赫伯迪格
5 光头党与社群的神奇恢复 约翰•克拉克
6 无所事事 保罗•科里根
7 吸毒的文化意义 保罗•威利斯
8 穿越镜像的民族志研究 格夫瑞•皮尔森、约翰•托劳治
9 群居公社  科林•维布斯特
10 雷鬼乐、拉斯塔法里教信徒和牙买加小混混  迪克•赫伯迪格
11 一种生存策略   伊恩•钱伯斯
12 (社会)结构、文化群和个人经历 查斯•克里彻
第三部分 理论II
13 风格 约翰•克拉克
14 阶级意识和世代意识 格雷姆•默多克、罗宾•麦克奎恩
15 女孩和亚文化群体 拉•默克罗比、詹妮•嘉柏
16 关于边缘性的研究笔记 雷切尔•鲍威尔、约翰•克拉克
17 青年文化的政治 保罗•奎根、西蒙•弗里斯
第四部分 方法
18 研究亚文化群体和越轨行为的自然观察法  布莱恩•罗伯茨
19 参与式观察法的调查逻辑 史蒂夫•巴特斯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国外青年文化研究的译著。此书为《通过仪式抵抗》的修订扩充版,包含一篇新序言。该序言向读者全面介绍了自从这本著作1975年在《文化研究工作论文集》(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简称WPCS)合刊上初版以来所发生的变化。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由于富有历史性地引领了一个新的文化研究领域而闻名;该中心产生的这些论文,也成为许多攻读文化研究学位的学生们必读的经典著作。此修订本包括了初版收录的所有富有独创性的论文,并增加了本书主编在该书出版30年之后所作的反思,后者进一步充实了这些论文的内容。
当青年文化已经广泛呈现在公共视野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认识到这是社会政治变革最为显著和引人注目的表现;这些论文正好在此时发表,从而改变了这种状况。《通过仪式抵抗》通过详细考察战后英国出现的广泛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从泰迪男孩[Teddy boys]、摩登族[mods]、光头党[skinheads]到黑人拉斯特法里派[Rastafarians]),讨论了青年文化究竟是如何反映和应对文化变革的。
该书体现了这个引领当代文化研究的伯明翰中心的集体认知,有助于在新世纪对20世纪的一些重要文化著作进行重新定位。


 通过仪式抵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通过仪式抵抗》出版之后,除印装质量外,本人发现译文校订时还存在一些差失,特做如下修订,供读者继续批评指正:p.247 注释1:“哭泣者”乐队(The Wailers)是牙买加青年巴布•马利 (Bob Marley),应改正为鲍勃·马利,与其他地方统一。p.145 右侧框第三格第11注释 蒙利雷(Monterey)流行音乐节,应改为蒙特利,以与后面统一。p.235 下方校注1 The Story of Utopia应为The Story of Utopias.p.251 第二段第2行“征服”应改为“战无不胜的”若大家还发现有错误或不确切处,请将您的批评意见直接发到豆瓣或本人邮箱mdengying@163.com,本人将认真斟酌再加修正。(孟登迎 )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能看出翻译者的用心,可惜不是很对自己胃口,看了一百多页就看不下去了。其实理论价值还是很高的吧,冲着翻译的用心给四星。
  •     何谓青年亚文化?它是以想象方式解决社会危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想象性的联系”即阿尔都塞所论的意识形态,当然,这种解决方案只存于符号层面,因而注定失败。分析时,注意青年亚文化与父辈文化、支配主导文化的“双重接合”。
  •     学术研究合辑,需要对文化背景有一定了解,结合当时的一些电影看也蛮有启发的。
  •     重要文献。理论1两篇都很好。
  •     装订质量减一星,连页太多,阅读需自备剪刀
  •     青年政治学院出版的青年研究系列丛书是我非常喜欢的。仪式抵抗这本书的精华应该是霍尔和杰斐逊的再版序言,80年代以后与阶级捆绑的亚文化已经演变成一种趣味文化。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再来看仪式抵抗初版的理论和民族志,一方面可识经典路径,另一方面也能吸取对当前青年文化研究有益的内容
  •     《通过仪式抵抗》出版之后,除印装质量外,本人发现译文还有些地方有点问题,特做如下修订,供读者继续批评指正: p.247 注释1:“哭泣者”乐队(The Wailers)是牙买加青年巴布•马利 (Bob Marley),应改正为鲍勃·马利,与其他地方统一。 p.145 右侧框第三格第11注释 蒙利雷(Monterey)流行音乐节,应改为蒙特利,以与后面统一。 p.235 下方校注1 The Story of Utopia应为The Story of Utopias. p.251 第二段第2行“征服”应改为“战无不胜的” 若大家还发现有错误或不确切处,请将您的批评意见直接发到豆瓣或本人邮箱mdengying@163.com,本人将认真斟酌再加修正。(孟登迎 )
  •     伯明翰学派从阶级视野研究青年亚文化的阶段性成果,将青年亚文化看作是对各种大众文化形式和主流社会“收编”行为的“拒绝”或“仪式抵抗”,但纯粹建基于休闲之上的青年亚文化本身具有局限,可能导致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解体。而如今,伴随着科技虚拟因素的大量渗入,亚文化群体日益多元化、短暂化,本书赋予亚文化的抵抗意义,阶级区分意义,在亦真亦幻、无处不在的消费王国,似乎变得更难落实了。
  •     同情式地批判,通过民族志从内部了解亚文化群体如何在其结构的位置所能到达的文化资源中积极地生产意义。但是Paul Wills关于吸毒的文化意义实在已经超出我的想象能力,还是没法突破心理上的障碍对瘾君子去犯罪化和病理化的理解。
  •     印刷特别差所以感觉自己买到了盗版书……
  •     战后亚文化图景,是一本观点相对全面的研究合集,译者用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